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第1篇

一、全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特点

信息传播离不开一定媒介,不同媒介会影响信息传播。同传统的大众媒体相比,全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公众高度参与与互动

网络媒体是全媒体时代的基础性媒体,所以媒体融合的本质就是传统媒体的网络化和网络媒体的普及化。交互性是网络媒体最主要的传播特征,其本质是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及其所引起的传播主题的泛众化。交互性特征使网络媒体由他媒体走向自媒体,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消亡,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网民实现了传播权利与传播义务的统一。在传统媒体占统治地位时期,媒体传播的单向性特征使得传播者与接受者分离,传播信息成为传播者的专业责任,而接受信息则是每个接受者的公民义务,传播权利与传播义务的主体呈现出对立化特征。网络媒体产生以后,传播权利与传播义务主体性走向统一,网民成为网络媒体的传播主体,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成为每个网民的权利与义务,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权也越来越大。媒介之间的信息是可以共享的,也具有鲜明的公众性。

(二)传播空间的全覆盖

媒介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媒介技术的传播特性决定了社会类型形成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如果说人体媒介、器物媒介等原态媒介是农业社会形成的前提,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大众媒介是工业社会形成的基石,那么互联网则是信息社会形成的基础。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与普及,推动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进行转变;而互联网的全球化特征,则使信息能够覆盖全球,使传播具有国际性。媒体之间的空间竞争不仅表现在媒体的国际化空间,而且表现为媒体的全程化场域扩张。媒体的传播场分为私人空间、家庭空间、休闲空间、移动空间和工作空间等五种类型,传统媒体的重点覆盖场域是家庭空间和工作空间,随着 “生活圈媒体”等媒体概念和形式创新,私人空间、休闲空间和工作空间成为新兴媒体重点传播场域,因此,全媒体实现了无缝式全场域覆盖,甚至逐渐消失了私人空间、准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的传统界限。

(三)传播时间的不间断

由于时间和空间对传统媒体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够在传统媒体上展现出来。数字技术和播存技术所带来的网络媒体储存空间的无限性低成本拓展,使得网络媒体成为全时间媒体,既可以实时传播,也可以延时传播。因此,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时间与空间不再是限制其信息呈现的限制性因素,网络媒体真正实现了全时间传播。形成了即时性传播、延时性传播和共时性传播 “三位一体”的传播格局。即时性传播是指媒体与受众交互的即时性,延时性传播是指受众内容选择的随意性,共时性传播是指媒体内容传播的实时性。即时性传播、延时性传播和共时性传播使得受众由不“在场”向在“场”进行转变,这减少了媒体传播的环境信息损失,使得媒体传播更具现场气氛。

(四)传播主体的个性化

传播主体个性化是竞争的必然。当前,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呈现出细分化的趋势。具体说来,这种细分化就是以细分市场赢得受众,通过别具一格满足特定群体的受众,从而确定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也必然要有自己的 “杀手锏”,即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这是媒体功能成熟化的表现,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传播主体个性化,也是媒体发展的必然。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传播者,他们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选取传播内容,按照自己的表达方式传播信息,在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同时,形成了富有个性的丰富的传播主体群体。

二、全媒体对播音主持人才的能力要求

播音主持人才是主要的信息传播者之一,在具备播音主持所应具备的采、编、播等基本能力之外,在全媒体环境下还应具备以下能力:

(一)信息筛选评论能力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当今社会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以往那种只会见字出声的播音员、主持人不再受到受众的青睐。能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的,富有特色的,有观点、有姿态的播音主持人才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欢迎。当今世界,缺的不是信息 ,而是观点。不论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这样的传统媒体,还是以网络、微博 、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都是新闻信息的传播平台。置身在这样大的信息世界中,受众只会感觉信息太杂,而不会觉得信息太少。因此,受众需要在信息世界中梳理一些重要的、适合他们的信息,或者是通过某些信息的传达来体现一种看法,最好的传播模式莫过于主持人或播音员担当评论者的角色,能在极短时间内快速组织语言,并表达出富有个性的见解。

(二)驾驭新媒体能力

在全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共享性和免费性特征,使得受众成为传播主体,传统媒体的发展开始依赖于新媒体,而传统媒体的发展也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譬如,湖南、江苏等卫视的营运就是建立在新旧媒体的融合之上的,电视、网络、手机在互动中成为一体。而全国各电台也基本上都要借助新媒体的辅助作用,大部分的节目都有微博、微信等平台,一些电台还在网上同步直播。因此,播音员、主持人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媒体人员,不仅要会写作、会采访、会编辑,还要具有驾驭新媒体的能力。驾驭新媒体,就要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特点、新媒体的技术特点及传播规律。

(三)坚实的专业能力

在全媒体时代,网民成为传播市场的主体,那么在全时空传播时代,播音主持人才的专业分工和社会分工应该如何转变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曾提出了“时事顾问”、“信息管家&rd quo;和 “意见领袖”的新职业观,他强调新闻传播人才的职能是由信息服务转向意见引导。但是随着网络应用形式的不断丰富,网民的媒体使用行为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网民成为网络传播的核心主体,由网民自身发现信息、验证信息和分享经验。与此相对应,播音主持人才的专业职能将向意“见领袖”进行转变,专业化的信息筛选能力、专业化的深度报道能力和专业化的时事分析能力将成为播音主持专业核心的专业能力。

三、全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人才的能力培养

(一)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

这是一个求新、求异的时代,求创意、拼独特是这个社会的显著特征。贴近时代前沿的播音主持专业,也必然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如今,广播电视频道、栏目的细分化,使频道、节目呈现出更加明显的专业特色。譬如,法制节目、体育节目、女性时尚类节目等层出不穷,这势必要求主持人也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不一样的播音主持风格。而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都只侧重本专业的课程教育,很少针对学生兴趣 、特长等进行分门别类的培养。这导致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只能先尝试客串各种类型节目的主持,短时间内很难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媒介融合的形势使得传播者需要个性化,作为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的高校,应该适应媒介融合的形势,更新教学观念,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学,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区别于他人的典型特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是人性化的、有人文关怀的,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譬如,个性开朗、思维活跃、能言善辩但是语音面貌不佳的学生,在培养上可以偏向于现场报道、外景主持等;对于声音条件较好的同学,可以偏重于新闻播音训练。

(二)重视对新媒体的适应能力

当前,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微电影”、“微电视剧”也占据着我们的视野。播音主持专业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这些新兴媒体,但作为从事信息传播的专业人才,必须从更高的层次上要求自己。因此要认识这些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规律,能担当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引领任务。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应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自己策划节目、采访新闻,制作微“节目”。教师可利用演播室条件让学生多模拟在镜头前的播音主持状态和现场报道能力。

(三)重视对学生评论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评论能力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课堂评论能力的训练,一是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重视课堂评论能力训练,在训练内容上要重视取材的新颖性,要和全媒体的时代环境相适应;在训练方法上,要提高效果。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就是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任何节目类型的主持人都应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在气质,在节目中才能迅速调动头脑中储存的各方面知识,做到“一语破的、入木三分”。在播音主持专业语言表达教学中,即兴评述多为张口就说。但事实并非如此,能出口成章自然好,问题是目前学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即兴说话是需要肚子里有货的,因此内在的文化素养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尤其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有计划地扩大阅读量和阅读面。

在全媒体背景下,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媒体格局下,专门针对广播和电视培养的播音员与主持人队伍,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涌现的新媒体以及各媒体逐渐走向融合的新媒体环境的需要。适应全媒体的新形势,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在充分认清全媒体的特点及要求基础上,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模式,以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播音主持人才。

参考文献

[1]莫凡.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需求与教育 [J].理论导刊,2011(7):45-46

[2]李雪.全媒体视域下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创新研究 [J].新闻知识,2014(7):87-91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第2篇

在传播领域,因特网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作为第四媒体正异军突起,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冲击。面对因特网的挑战,传统媒体必须顺应形势,改革创新,扬长避短,努力拓展自己在网络时代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一、网络传播的优势和局限性

网络媒体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并造成广泛深刻的影响,是因其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独特优势。

1.交互性。这是网络传播的最大优势。在网络中,任何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把自己所拥有的信息直接上网,而不像传统媒体那样,信息的权控制在职业传播机构手中,传统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等)的传播是点对面的单向传播,受众只能被动地选择新闻,而网上传播则是多人对个人、个人对个人和个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为受众主动获得个体化信息提供了条件,什么时候需要新闻即可什么时候收取,需要多少就可获得多少。

2.信息量巨大。网络属于全社会,只要用户通过电话拨号上网后,就可获得来自世界各新闻网站上的形形的新闻,它打破了国界的限制,全世界所有上网的传统媒介的新闻以及个人、团体、开发商的新闻信息,用户都可在鼠标点击之下获得,其“海量”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3.传播权利平等。传统媒体是由少数人来控制的,老百姓只能被动地接收,在新闻信息传播之前呈现一种极不平等的关系;在网上,传播媒介不再是信息的独家所有者,任何个人或组织只要能支付计算机的购置费用和上网费用,都可以通过各自渠道接受和新闻信息。

4.将传统新闻传媒整合为一。报纸是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广播是声音,电视是声音和图像,而网络却将这些众多的单个传媒连接成一个既分散又集中的体系,网络能够提供全方位多感觉的信息。用户在获取信息时,如果看文字看累了,可以随手打开图像切换器,或切换成声音。

5.迅速快捷。报纸必须等印刷,电视需要拍摄与剪辑录像,而网络可以随事实发生随时上网。

当然,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网络媒体同样不例外。

其一,因特网的受众面较窄。资料表明:目前,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互联网联接,网络媒体已经具有了全球性。但面对铺天盖地的英文、俄文、日文、德文、法文等网站,受众的知识再渊博也不可能十分得心应手。另外,网迷群体在中国还远远没有形成,因特网用户不见得天天上网。因此,受众面的窄小是因特网短期内难成气候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其二,因特网成本较高。要想上网,必须备有电脑及与之相配的“鼠”、“猫”等硬件,前期总投资在万元以上。另外,上网时间的长短决定着付费的多少,和花几角钱读一份大容量的报纸相比,成本显然是高了一些。

其三,因特网信息污染较大。由于因特网是开放型的,信息缺少有效的管理,这就造成了因特网上的假信息、假新闻满天飞。

其四,大容量是因特网的双刃剑。一方面,因特网的大容量成为其一个重要的优势。但是对于网迷来说,他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使他全天24小时都陷在网上也不可能将所有网上信息浏览完。因特网好像一个茫茫大海,你在网上忙了一天,也未必网到你所需要的那条有价值的“鱼”。

其五,电台、电视台、报纸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工具,肩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舆论的重要任务。这一功能,网络媒体自然无法具备。目前网络上的新闻来源仍然是以报纸为主的传统媒体。

二、传统媒体的发展趋势

“第四媒体”的兴起酿就了一种全新的传播环境,网络传播,有人称是人类文明首次遇到的本质转换,给大众传播从媒介形式到传播方式,以及传播理念都带来了巨大变革。网络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新世纪对人类文化、经济和生活影响最深广的新主流媒体。对于传统媒体与其竞争和融合的趋势,目前有多种评说。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认为,网络迅速占据受众市场,将传统媒体最终驱逐出去,特别是像报纸这种单调线性传播的印刷媒体,很可能成为信息时代的恐龙;另一种认为,四种媒体共存,传统媒体大力拓展网上生存空间,优势互补,共生共荣。第一种观点过分看重了网络传播的优势,这使人想起了电视初兴时,对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形成的冲击,电视以其有影有声、连续直观的优势一下子吸引了众多受众,于是有人断言,用不了多久,广播、报纸就会被电视取代。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广播、报纸不但没有在受众面前消失,反而和电视一道不断发展、进步、壮大。在传播领域,报纸和广播、电视可谓并驾齐驱,伯仲难分。反观今天网络媒体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又使一些人心旌为之动摇,感慨称赞网络媒体实时性、互动性、多功能和大容量之余,再次预言传统媒体的衰落。应该说,下这样的结论还为时尚早。

从传播史看,人类传播经历了5次革命: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前4次属传统媒体革命,结果形成了报纸、广播、电视各领的局面,它们既竞争又最大限度地融合对方的某些特点,而终于获得不可替代的个性。历史地看,任何新出现的媒介形式往往都是对传统媒体的整合,具有包容性,同时它也无法一时从根本上取代传统媒体的位置,而且新媒体的发展也需要借助传统媒体的优势。2000年全年国内网络业为宣传自己,在传统媒体上投入了大约10亿元的广告费用,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和地面电视领域都在加快实现数字化。数字化电视音质纯净,画面清晰,抗干扰,可移动接收,其频道数量和节目内容也成倍增加,观众可自由选看选听自己喜爱的节目。由此可见网络弱化了传统媒体的某些特点,但后者的许多优势都未尽然失去。当前,传统媒体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改善落后的传播方式,缩小了同第四媒体的差距。比如,接收更稳定、音质更好的高保真广播;国外已研制出的带有一个小型液晶屏幕的便携式收音机,从屏幕上就可以看到体育比赛等实况传播的画面。因而传统媒体与第四媒体相互融合合作是必然的趋势。全球最大的因特网服务商美国在线公司和最大媒介集团时代华纳公司合并正说明了这一点,他们的联合不是弱肉强食的结果,而是新旧媒体为抢占传播制高点做出的战略选择,是双方共同的发展需要。因而,就目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来看,他们优势互补,共生共荣,既不可能也无必要相互取代并将对手逐出竞争圈外。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并认为这将是很长一段时间的常态。

三、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

传统媒体虽然不可能被取代,但网络传媒作为一个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在这新的传媒时代,顺应形势,调整步伐,改革创新,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是每一家传统媒体都在思考的问题。

1.要变革传统新闻传播理念和陈旧的宣传模式几年前就有学者预测“即将到来的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必将引发传播领域的一次新观念的革命。到那时,我们也许不得不重新考虑现有的新闻与传播理论。”网络时代带来的不仅是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而且还促使了传媒理念的更新。比如,我们的教科书把新闻定义为“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在网络时代,新闻是滚动式发展式的传播,实时传播、跟踪性传播、同步性传播为越来越多的网上媒体所采用。“截稿时间”也因此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传统媒体应调整心态,从高高在上的信息者转向与受众完全平等的信息提供者,反思传统的宣传话语和模式,深刻认识这样一个关于传播效果的常识:100%的正面报道,宣传效果是零,90%的负面报道,宣传效果是10%。传统媒介应努力提高引导水平,利用新闻分析、新闻综述、言论等巧妙地引导受众。重视来自受众的反馈,利用网络做好受众调查,认真倾听他们的声音,并根据受众的意见,及时调整报道策略和重点,更好地为受众服务。相信随着舆论监督渐成强音和对八股话语的摒弃,传统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信誉度将进一步增加。

2.挖掘现有潜力,革新传播方式,增加自身在网络时代的吸引力大众传播在本世纪末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受众越来越细分化或者说“小众化”,各种政治倾向、经济地位、教育程度、兴趣爱好不同的受众形成了一个个小范围的群体,呼唤更加专门化的信息服务。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报纸将继续扩版,广播电视也将继续增设频道,开设专业台,以丰富多彩的专业化节目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对抗因特网的个性化传播。这就要求记者、编辑具有某一学科的专门素养,成为其报道领域的专家。同时传统媒体要特别注重培养自己的个性特色,个性与特色是媒体的生命,任何没有个性与特点的媒体,都是很容易被取代的。正是有着互相难以替代的个性,报纸、广播、电视才在竞争中呈鼎立之势。现在受众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传媒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刻意塑造自己的个性形象。

3.开辟第二阵地,加快网站建设步伐既然不能抗拒它,那就要进入它。网上电台从1996年8月的32个国家,178个站点发展到2000年初已达到了100多个国家,1550多个站点。截止1999年6月15日,国内上网报纸的种数达273种,占1998年统计的全国报纸种数2053的13.2%。另外,还有一些通讯社、电视台也在网上“安了家”。从现状看,众多上网的媒体仅是原媒体的翻版,且更新的速度很慢。这主要是媒体网站普遍面临着资金困扰与网络人才的欠缺。由于现阶段网上新闻是免费获取的,广告收入也十分有限,一些媒体在看不到近期回报的情况下,不愿为网络版投资。这势必使这些媒体在瓜分网上受众市场中处于劣势。鉴于此,笔者认为,可借鉴国外网上开发的成功模式。比如美国电脑业巨头微软公司与NBC(全国广播公司)合作成立的MSNBC便是一个极其成功的例子。合作2年后,广告额便从1996年的1.25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10亿美元。媒体与企业联合经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另外力量较弱的媒体也可以多家联合,共建一个大型的信息平台,以吸引更多的访客。随着资金困扰问题的解决人才欠缺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上网的传统媒体可以从外部大力引进网络人才,也可对已有的人员进行网络知识的培训。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第3篇

“媒体融合”时代,给传媒业带来什么影响

近10年来,世界的变化真可谓“天翻地覆慨而慷”!互联网技术、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正在改变世界;传媒业正在发生大变革大洗牌;“媒体融合”正在成为大趋势;传媒人正在接受大变革的洗礼;大趋势正给传媒人带来挑战和机遇。如果把上述“大势”具象化,至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体察――

其一,“传播格局”在变。科学技术历来是传媒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催生婆”。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催生出的网络媒体(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手机媒体(以手机为用户终端)等新媒体,迅速改变了以前由报纸、期刊、电视、广播“四霸”垄断信息传播的局面。目前呈现的“六媒体”、“多媒体”形态,使得信息的获取和采集更加开放和便捷,特别是微博问世后,中国大地上很难找到“被信息遗忘的角落”;信息的传播呈现多维、立体、交叉、全景的特点,且1天24小时全覆盖;传统的“一点”(媒体)对“多点”(受众)传播格局被颠覆,而呈现“多点”(媒体+受众)对“多点”(受众)的新格局。总之,从信息的生成、信息的制作到信息的表达、传播,到信息接受、更新,更加多样化、快捷化。

第二,媒体“受众”在变。传媒业的最终服务对象“受众”,不再全是以前那种一手端杯茶一手拿张报或提着鸟笼听收音机的角色了。据最新统计:到今年6月30日,我国网民已达4.85亿人,其中,手机网民占65.5%;微博用户达到1.95亿,今年上半年竟增长了208.9%!一旦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武装起来,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渠道将由以前完全依赖报纸、电视、广播、期刊转向更多地通过互联网和手机;而且,它使得受众的社会角色也在变。以今年“7・23”温州动车追尾特大事故的传播为例:网友“smm-苗”的第一条微博比传统媒体最早的正式报道早了40分钟;而且,在整个事件的报道中,网友微博既不断传播事故进程及抢救过程,又发出“求救呼喊”,还动员民众献血――新华社7月26日评价,“危急时刻微博点亮生命之光”。从时间快捷、及时记录、过程展示而言,网友的微博大大超过了传统媒体的记者。受众,从过去的媒体传播信息的单一被动接受者,正在转变为信息的采集者、制作者、传播者、评论者;学界称之为“自媒体记者”、“公民记者”。

其三,传媒“市场”在变。前几年,传统媒体几乎“共霸”传媒市场。自从互联网技术催生出的新媒体一问世,这种格局就被打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同一业态内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发展到不同业态(如传统业态和新媒体业态)之间的竞争,到目前,已经出现“此消彼长”的局面。《中国报业》2011年第7期载文称,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整个传媒市场中占得的市场份额达到41%(10%+31%),已经大大超过报纸(13%)、广播(2%)、电视(13%)的总和(28%)。

其四,“运行模式”在变。这主要针对传统媒体而言。以前的“单打独斗”无疑会被“边缘化”,而“抱团”打市场,走“媒体集团化”的道路就成为必然选择。从1996年中国诞生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到目前的47家报业集团,中国传媒人一直行进在这条路上。无论“老媒体”还是“新媒体”,目前都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可以相互“借力”、甚至“联姻”,不同介质的媒体互动、联动、联合乃至融合,走“媒体融合”之路就成为当今的一大趋势。从当年美国“媒体综合集团”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的“坦帕新闻中心”,将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介聚合在同一楼内的“媒介融合”,到目前国内不少综合性的“传媒集团”(如成都传媒集团)搞的不同形态媒介在新闻报道上的“媒体联动”,他们在运作模式上都有如下特点:对同一资讯源(特别是突发性新闻事件),不同形态媒体“同题竞技”,网络、媒体官方微博、广播突出快捷,电视突出过程现场展现,而报纸期刊突出全景和深度;不同形态媒体依据各自所长,对同一资讯分段开采,产品滚动播报,实行差异化表达,形成传播合力。在这种模式下,新老媒体的各自优势得到强化,各自“短板”得到互补;新老媒体之间由“竞争”走向“竞合”,由“竞合”走向“融合”。

其五,“挑战和机遇”并存。上述传媒业的“四大变化”,换个语境来描述,就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或赢来发展的大机遇,或换来被淘汰“出局”的风险。其影响所及,既触及传媒业的各个层级的从业者:媒体团队的管理者、指挥者、操作者(记者、编辑),以及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定者、教育界、研究界等;同时,也涉及明天的传媒从业者――今天在校的大学生。它既提供了施展本事的更大舞台,也带来从业的高度风险。

看清上述“大势”,绝对不仅是媒体“掌门人”、“管理者”的必做“功课”。想成为传媒人的大学生,看清并把握“大势”,就业选择方能找到较为准确的“坐标”,从业后方能找到干成事业的“起跑线”、“着力点”!

面对这种形势,素养的历练,不可谓不重要。

“媒体融合”时代,素养历练该准备什么

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头脑。结合业界的现实需求和发展需求,笔者感到有如下几个问题,应当是重要的――

(一)思想上的“开放心态”和“善于学习”

现代传媒业特别是“媒体融合”时代下的传媒业,“开放性”是重要特征。否则,不会有不同媒体之间的相互吸纳、相互渗透、互为联动乃至融合。想进入传媒业的人,树立“开放心态”,就既和时代“匹配”,也和从业的基本要求“吻合”了。

这种“开放性”表现为:其一,一旦你进入了某个媒体单位后,对其他媒体形态、其他媒体单位,不要有“卖面粉的见不得卖石灰的”这样的心理,更不要损毁同行(哪怕是竞争对手)。因为,在媒体融合时代,“六大媒体”形态都还有各自存在的理由,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且说眼下热得发烫的微博吧,尽管它显现出及时、快捷、原生态、传播广等“长项”,然而它的“非实名制”,缺少传统媒体的“流程把关”和“守门员”,致使“真相与谣言比翼齐飞”;信息的“碎片化”难比传统媒体的全景和深度展示。理性的心态应是取长补短、共谋发展。

其二,表现在善于学习、善于吸纳上。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时代,是“信息爆炸”、呈“几何级量增加”的时代。固守学校学到的书本知识,即使就了业也有被淘汰出局的可能。从业后的再学习,贵在一个“善”。所谓“善”,除了对你已刚入门的那个“行当”及岗位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外,还要对你相邻、相关媒体业态情况、运行特点学习了解,特别是新兴媒体的运作、操作知识;所谓“善”,还表现在善于从中外媒体、不同形态媒体、新老媒体运行的比较中,从“碎片化”信息的整合中,去发现差异性,探寻共同性,提炼规律性。

(二)理念上的“锐意创新”与“守住底线”

无论从事新媒体、老媒体,行业特征都是新闻的记录者、制作者、传播者。创新,便成为行业的基本品质;它需要的“激情商”、“好奇心商”(托马斯・弗里德曼语),应当比其他行业更高。提倡“创新思维”,是时代要求,也是从业的根本。然而,在提倡“创新”时,又必须强调“守住底线”。

其一,真实性的底线。全媒体时代,作为新闻生命的真实性原则,目前事实上已经受到严峻挑战!《新闻记者》每年公布的“十大假新闻”,“案犯”中传统媒体不少,网络等新媒体也不少,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对近3年“上榜”的30条假新闻进行分析统计,源于互联网的达12条!呈现出比例高、手法巧、危害烈等特点。

面对这个态势,一定要树立真实性这个“底线”意识,它是一条触犯不得的“高压线”!不得蓄意造假,采访不能作风粗疏而细节失真,不得道听途说“听起半截就开跑”,不得迷信网络信息等,这些都应作为历练素养最基本的内容。

其二,法纪的底线。最近,一个舆论焦点是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关闭了“百年老店”《世界新闻报》。“窃听门”的根本点在于突破了法理、学理、伦理“三大底线”。这对中国传媒人来说,是一种警醒,也是一次“再教育”!

无论国外、国内,媒体的全部活动,都必须在宪法、法律的大框架内进行。依法、守法地进行新闻采编、新闻传播,是传媒人的又一个不得触犯的“底线”。今天,这条“底线”包括:不得触犯法律,不得违反纪律(党委政府对媒体提出的宣传要求、“禁忌”等),不得违反媒体团队制定的规章制度。上述要求,对“刚入门”的新员工,特别有现实意义。由于不知法纪而丢“饭碗”,很不值!

其三,道德的底线。各行各业都有从业的规范和职业道德要求。对于新闻从业人员,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都为这个行当制定了规矩。其中,特别强调杜绝“有偿新闻”。杜绝“有偿新闻”,也是我们必须守住的“底线”。希望我们在进入媒体大门前,就能牢固树立“不拿不该拿的钱”的从业理念;对于用“金钱”、“红包”来封住记者的“嘴”、“笔”、“镜头”,来收买记者良知、玷污媒体公信力的任何企图,坚决抵御!决不能把记者神圣的话语权、报道权拿去做交易!

(三)技能追求上的“复合型”与“专门家型”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的表达已经呈现“全媒体”形态了。对于在这种形态下的记者,同以前比,技能要求明显提高。西方媒体早就提出“背包记者”的从业要求,特别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breaking news),不仅要提供供纸媒的新闻稿、图片,还要提供网站稿件、电视视频音频。在中国,“全媒记者”的招聘,已经是不少媒体集团招聘人员的重要选项。在这种情况下,“复合型”的“多面手”,在就业、从业上,明显占优势。希望大家向此方向去历练培育自己。

在素养历练上,还得提出“专门家型”的要求。为什么?即便“媒体融合”,它也仅仅是不同媒体形态在作业运行方式上的一种流程再造和整合联动;各媒体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和表达新闻的独有方式。我们进入媒体后,岗位是具体的,都是流程中的某个节点。因此,在提倡“复合型”、“背包记者”的同时,必须强调要当好“专门家”――快捷又能准确报道事实的高手、擅长深度报道的高手、善于写评论的高手、善于筛选信息整合版面的编辑高手、擅长谋划策划的高手等。

(四)作风锻造上的“敢于拼搏”与“甘于寂寞”

“媒体融合”时代,给传媒从业者和想进入这个行当的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更大舞台、建功立业的更多机遇。这类机遇的“交汇点”常常表现在:重大中心工作的战役报道,重大突发事件的全景报道,超越常态的创新报道等。机遇来了,发扬“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精神,“舍得”去“拼搏”,把平常的“知识积累”和“聪明才气”来个“瞬间爆发”,那你建功立业的愿景就变现了。

然而,即便在“媒体融合”时代,“术业有专攻,行业有分工”仍然是规律。一个媒体团队,几百上千人,不可能都是“首席记者”、“出镜记者”、“主持人”;编辑、制作、校对、网管、文秘、行政管理、广告接件、后勤保障等,这些岗位尽管默默无闻,但对整个媒体有序运行仍然必不可少,且功德无量。我们还得提倡“甘于寂寞”的素养、心态。有了这种心态,就会不浮躁,视岗位为战士的战场,忠于职守、敬业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传媒集团每年年终表彰,“先进榜”上绝大多数是这些同志。

上面四大素养的历练,是传媒人能够在“全媒体”舞台上高飞的“内功”。加强历练,就业应聘就有了“敲门砖”,从业干事就有了坚强“翅膀”。五年十年后,你们一样可以骄傲地说――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闻传播;微媒体;传统媒体;重构

新闻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新闻定义中的传播主要指“大众传播”,即职业传播者通过某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体向大众人群传递信息的活动。随着“全球在地化”的深入和互联网文化的进驻,中国的传媒发展已与世界接轨,新闻传播已经发展到从最初的整体、宏大、秩序进入到个体、碎片、张扬的微媒体后福特主义阶段,个体意义上的事件性和参与性已经成为微时代的显著特质。当微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展现出积极生长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亚文化趣味的征引和消极的时代症候,这些都给传媒工作者和研究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笔者在本研究中试图通过微媒体和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特质及关联性,探讨微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交互立体化发展规律以及重构机制。

1.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及显性特质

在人类信息传播的发展历程中,新闻传播以权威性、时效性、真实性以及社会舆论的引导性始终占据着传媒的高地。新闻传播的载体和途径从广义上分有两种方式,传统媒体和微媒体传播。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媒体而言的,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文艺样式(包括报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即使在微时代得以正式具名的维度下,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仍然在信息内容生产、深度专业化报道、资源配置、机构规模、行业主导权及权威性等方面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和鲜明的特点。

1.1强大的新闻信息内容生产能力以及高质量、标准化的专业制作团队

国外一项名为《在线读者行为报告》的研究表明,选取数百万博客和社会微媒体网站的信息内容进行分析,80%以上的链接都以传统媒体机构为信息源。实则是说当今炙手可热的微媒体传播平台内容的生产能力还是有限。由于中国的媒体机制形态(微媒体在新闻上的采编权相应受限),这种现象在中国体现得更为明显。中国的传统新闻媒体机构有着庞大的规模、优秀业务能力的记者和采编人员、一定区域内最专业顶级的制作设备,这些配置都决定了传统媒体在新闻制作领域的高质量、高标准以及无法撼动的资源优势。

1.2高水准新闻信息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提升能力

相对于时下微媒体为受众提供的“信息快餐”,传统媒体固有的资源厚度在全面调查、深度挖掘、后续跟进等方面具有其后发优势的显著特点。

1.3悠久历史下积累的新闻品牌知名度以及资源优势带来的权威性

传统新闻媒体机构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期间人类社会经历过战争、经济低迷和衰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等多次各领域的剧变,传承至今的新闻媒体在公众心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这一特点造就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权威性以及真实性。

2.微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角色扮演

什么是微媒体,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我们用的微博、微信,其实不然。“微”是相对于“宏大”而言的,而微媒体所代表的个体、差异、多元是相对于福特主义阶段传统新闻媒体的整体、秩序、统一而言的。表面上微媒体来自于对“微小、平凡、时效、自由”为表征的新媒体文艺式样和社交传播方式(博客、微博、论坛、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的点题,但实则是对网络文化日渐渗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细节,且促使人们用互联网的思维表达去看待世界的总结。微媒体的时代是一个后福特主义文化态势在城市社会中得以广泛深度发展的时代。而微媒体新闻的正式具名,更可以看作是互联网文化更大范围地进驻人类社会生活核心场域的标志。这使得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新闻传播与世界、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多元关系。这种多元关系使得微媒体新闻传播的特征更加凸显。

2.1传播内容的个性化、碎片化,传播行为的去中心化

方兴未艾的微媒体时代赋予了现代普通人进行传媒艺术创作和传播的条件,新闻传播的概念被扩大化,而“微”所指向的是一种个体的兴起,是以个人为单元、个体为终端的新文化思维与文化态势。用户可以针对任一新闻事件选择不同的视角和出发点进行和评论,并且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自由性、去中心性、碎片性。在微媒体传播的维度下,新闻传播的媒介议程设置及新闻价值的判断更趋向于多元性、灵活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为代表的后福特主义艺术话语。

2.2传播架构的超级链接化带来的迅速时效性

借助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个体有条件全天候、全时段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及评论新闻事件。这种时效性有时甚至达到了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传播就已经同时实现的程度。这都是人类进入微媒体后福特主义阶段以来一以贯之且积极增长的文化生态之一[1]。

2.3传播频率的几何级数化带来的高覆盖性

微媒体新闻传播从首位者开始就以指数级方式扩散,这种原子裂变的传播方式可以使新闻信息在极短时间内覆盖全网。正是微媒体平台新闻传播的这一特质,赋予了新时期新闻传播彰显人类文化传播范式重要变革的价值。

2.4平等交互带来的及时纠错性

在当下以交互为核心精神的web2.0时代,各阶层民众在互联网平台上享有平等的信息权。这种交互平台可以接收来自不同群体阶层的观点及声音,有利于还原新闻事件真相和综合客观评价,对于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能够起到纠错效果,体现新闻的真实原则[2]。

3.微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交互发展的异同及优劣势

在新闻事件发生和过程中,微媒体和传统媒体都以新闻事件播报的真实性、时效性作为主要追求目标;都需要对新闻事件本身及其发展过程进行跟踪、评论和深度挖掘;都受当下传播营销学影响体现出明显的亲民化倾向。微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固有的媒介议程,其时效性、广泛性、互动性、参与性等积极因素客观存在,但这种“我既媒体”弱化媒体把关人的“公民新闻时代”有其固有的亚文化征引和消极价值观等时代症候,如新闻信息量大但良莠不齐(虚假新闻、炒作新闻、无效评论);公信力不足可信度低;新闻选题规范化、专业化偏低等。而与之相对的传统媒体新闻在时效性及广度上略显逊色,但其优秀的品牌知名度、丰厚的资源配置以及强大的信息内容生产力造就了传统媒体在新闻制作上的高标准专业化、深度挖掘剖析的持续化、真实权威的引领化、舆论导向核心价值的建构化等优势。

4.微媒体与传统媒体交互立体化发展下的新闻传播重构机制

新闻传播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微媒体与传统媒体是这个时代新闻传播的共同载体,微媒体思维模式的大范围进驻虽然对传统媒体构成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但微媒体的发展速度及现状并未跨越人类生物学的一个代际尺度,中国新闻传播场域中依旧是微媒体和传统媒体并存的格局,二者融合实现全媒体新闻传播战略是历史的必然,这体现了全球格局、在地路径的整合传播意识。

4.1传统媒体和微媒体在新闻传播上实现交互借鉴

为增强媒体竞争力,各大传统媒体均开设了网络版、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抢占新闻先机。但微媒体平台不是摆设,要积极开展平台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真实地参与到新闻本身,此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代入感和认同感都有利于新闻本身的关注度提升。另一方面微媒体要尽可能地规范新闻选题和内容的范式,加强与权威媒体的合作,引用主流媒体的视频、声音、图片等资料提高自身公信力。

4.2传统媒体应通过价值观导向引导微媒体建构良性新闻传播环境

微媒体新闻传播的特质决定了其传播中的负面信息及虚假新闻会以几何级数化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给公众生活和核心价值观造成严重的影响。传统媒体此时应发挥自身权威性、舆论价值强的资源优势,引导、协助微媒体完成新闻的筛选,建构和谐的新闻氛围。

4.3.传统媒体和微媒体建构交互立体化的多维新闻传播空间模式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传统媒体和微媒体应有效地结合,微媒体由于时效性强的特点可以担任新闻事件第一时间的报道,抢占新闻先机。传统媒体因为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强而随后以更充分的策划、采编、制作,更全面、更有深度、更有连续性的报道,并在报道中纠正负面虚假新闻,引导健康的价值观取向。整个过程中力争做到新闻传播的多场域、多类型、多层面的交互立体化播报模式,建构多平台融合的全媒体战略。今年的“两会”报道期间很多主流媒体开通了网络上流行的直播间,题为“直播两会”;前段时间央视《新闻联播》推出的系列专栏“点赞中国”,这些都为传统媒体与微媒体相融合借鉴提供了颇有裨益的案例参照。赛博空间下的新闻传播已由单向线性传播转变为交互立体化的多维网状传播,怎样更好地体现当代新闻传播的文艺修辞能力,是“全球在地化”语境下中国传媒发展的核心场域。应充分利用各媒体平台的优势进行交互融合与重构,共同营造全媒体新闻传播的新世态。

参考文献

[1]黄洁沁.刍议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5(10):36-38.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契合点;传统广播;新媒体;融合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当今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通常而言,全媒体指的是包括报纸、书刊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等在内的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相互融合共生的媒体形式。新媒体是一种适应新时代选择的媒体,它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服务,实现受众覆盖面最广,达到传播效果最优。它的出现,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契机。那么在构建全媒体生态的过程中,如何以新的观点审视传统广播媒体、使之产生华丽蜕变以适应时展,是摆在所有广播人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传统媒体在传播上受到的影响

1.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量大。

新媒体的传播媒介是一些便捷的即时沟通工具,比如微信、微博等平台。这些新媒体的传播媒介依靠网络媒体能够及时的进行信息的更新和传播,不受到其他设备的限制。新媒体传播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因此能够传播大量的信息。

2.新媒体的时效性强。

新媒体的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网络就能够进行信息的和传播,因此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传统媒体会受到一些设备甚至是空间的限制,这就导致传统媒体不能及时对热点问题进行实时的报道,相对来说时效性比较差。

3.新媒体降低了媒体行业的从业门槛。

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一般是需要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才能够进行岗位的应聘,相对来说有一定的从业门槛,并且对专业来说也有一定的要求。新媒体的从业人员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不受到学历专业以及岗位资格的限制,在网络的时代可以脱离组织机构自我进行运营,相对来说门槛比较低。

4.青年受众逐步倾向新媒体。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青少年更多的倾向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很少有人在从广播获取信息,因此青少年对于广播的接触在逐渐减少。因此以移动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以迅猛的态势冲击广播电视受众,把青年受众为主体的多数听众的注意力逐步转移到了新媒体。

二、 传统广播媒体在媒体领域中的优势

传统的广播媒体主要是依靠声音作为信息传播的方式,这也是唯一一种以声音为媒介的传播方式,这是广播媒体最大的特点。相对于其他的新闻媒体方式声音的辨识度更高,因此传统的广播媒体拥有自身的独特的优势。

1.高伴随性。

广播是唯一一个在室内室外和交通工具上的接触都相当多的媒体,广播媒体的非视觉性、随意性和移动性这三个特点决定了受众可以在各类场所收听广播。从收听广播的人群来说伴随着汽车行业的普及和发展,广播的受众群体在不断的稳定增长。同时广播也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相对来说也是比较自由的。

2.低成本。

不管是广播的建网成本、运营维护成本还是听众的收听成本都大大低于其他媒体甚至包括部分新兴媒体,在以城市人群为主要受众的区域性调频广播中表现尤为明显。数据显示,89.6%的受众是通过手机自带的FM/AM模块来收听广播的,用wifi收听在线广播的有9.1%,用移动网络的有5.9%。

3.应急性。

广播不过分依赖电信网络等大型基础设施,节目的采录比较快捷,且传播模式具有多样性,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可快速实现大范围稳定可靠的信息覆盖。在汶川地震、北京特大暴雨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中,传统广播都发挥了重要的应急功能。2013年底,国家应急广播中心揭牌,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广播电台的“四级联动”应急信息传输模式,2015年底前国内各类灾害预警将通过国家应急广播实时。这部分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无法被其它媒体或传播方式所替代,这也是传统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所以,正是由于传统广播在传播空间和姿态上的独特优点,决定了其在未来必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 新时代广播媒体与新媒w融合发展策略

作为电子媒体,广播与新媒体的共性和兼容性以及内容生产的共同点比较多,这也为广播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创造了进一步的便利条件。特别是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对广播和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而论的。

1.节目内容安排上注重与新媒体融合。

广播节目内容生产上,注重网络点播和移动收听方式的兼容,改变以往高大上的姿态,把听众视为用户,把节目内容产品化、产品服务化,以用户的需求制作节目,实现窄播或小众化播出。因为,“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传播的……新媒体已经不存在‘受众’的概念”。在运作上,针对新媒体时代的收听时间碎片化,把现有品牌广播节目分类捆绑、打包,精短制作,便于任何时间点播和反复收听,实现二次传播;“运营新媒体的思维方式对传统媒体进行升级从而重新塑造媒体市场竞争力”。

2.加快自媒体平台和广播网的融合,打造全媒体平台。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媒体,人人可以新闻信息。我们可以把广播的编采人员或通讯员的个体自媒体集合在一个平台上,汇总、整合他们的新闻信息资源再进行针对性地。这方面可以借鉴钛媒体模式打造全媒体平台,构建新型主流媒体。因为“媒体融合的目标是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综合性的全媒体平台将成为新型主流媒体”。

3.培育开发青年听众市场,使广播的未来充满活力。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广播受众市场来说青年受众群体同样决定着广播的未来。因为这个群体是广播电视未来的受众市场的决定性人群。假如青年一代都不听广播了,我们广播的未来就可想而知了。为了吸引和巩固青年群体的广播情结,我们首先做的是围绕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和当代受众实际需求设计节目时长、节目内容和节目形态,把广播节目尽快转向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多注入时尚元素吸引青年听众,争取青年群体不离开广播市场,以保证广播受众市场的未来和活力。

四、结束语

总之,当前广播人面临的是如何加快传统广播的转型升级并促进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步伐。为了保证现阶段广播的收听市场不被分流和削弱,我们应该加强广播信号的有效覆盖,确保传统收听方式的同时,以互联网思维加快广播节目与新媒体的融合,按照移动互联网的现实要求和传播规律去针对性地开发广播节目。

参考文献:

[1]高传智,谢勤亮.“第三条道路”与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体制改革:对现有广播电视体制缺陷的制度规避[J].新闻大学,2006(01).

相关期刊更多

煤矿安全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

全国煤气化技术通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东景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地市报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