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教育课后反思

劳动教育课后反思

劳动教育课后反思

劳动教育课后反思范文第1篇

反馈原本是物理学概念,自从引用到运动人体科学以来,对运动人体科学调节机制的阐释起到了较好作用。同时利用反馈原理进行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研究显示,反馈教学在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如王宏的“反馈教学模式在散打教学中的构建与实证”的研究中表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反馈教学模式是教与学组合互动的辩证统一的系统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目标。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将反馈原理运用到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也是可行的。第一,多运用阳性反馈。所谓阳性反馈是指通过一些正面的、鼓励性的语言或措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体育专业学生个性特点显示出更喜欢受到教师的关注。他们所从事的多是室外开放性活动,长期的运动训练造就了他们性格开朗、自信心强、乐于表现的特点,所以在理论课堂上表现活跃。实践证明,教师的关注对提高他们课堂学习兴奋性和积极性是有效的。因此,采用课堂提问是一种较好的被关注反馈方式,也是一种较好的督促学习、巩固知识的手段,提问中多给予学生阳性语言的肯定或者鼓励,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有较大帮助。另外,由于体育专业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理论课往往缺乏自信心,那么通过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课堂反应,及时进行思想教育与沟通,以及及时进行教学计划与内容调整,这些细节问题的反馈均有助于教学效果提高。第二,课后回忆复习法是一种较好的知识巩固反馈法。运动生理学这类理论课程专业性强难度大,课后必须及时复习才能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体育专业学生技术训练课负荷较大,生理上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因此建议他们躺着休息的时候或入睡前进行回忆反馈法进行理论知识复习,尽量将大脑存留的记忆痕迹再次浮现或勾勒出来,加深印象并记忆理解,这是一种主动的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第三,作业与测验也是一种典型的反馈,教师可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授课进度与授课内容;第四,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挂图、幻灯、模型等直观教具,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还可在必要的时候将教室设计到运动现场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如进行运动后的一些简单生理指标的测试与生理反应观察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反馈教学方式。

二、条件反射形成、消退理论与教学

联结派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即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等。而条件反射形成需要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就是强化,没有强化,就没有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巩固。学生在理论课的学习中,要充分考虑到条件反射的原理。课后复习是一种强化,复习要求及时。根据生理学中的记忆规律,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大量研究表明,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最多,以后的遗忘时间可逐渐延长,直到形成长时记忆。课堂中学到的新知识,在大脑中当时会留下暂时性记忆痕迹,但是这种暂时性的痕迹很快会消退。懂得强化与消退理论以及识记规律将有助于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如课后及时复习或阶段性复习有助于形成深刻的记忆痕迹,课前复习、课堂提问、测试练习等均有助于知识的强化与记忆巩固。同时,一个星期理论课程的安排最好一周两次,间隔时间一至三天。只有科学地安排知识信息量和间隔,才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三、动态平衡理论与教学

人体内环境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如果这个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机体就会发生紊乱,出现障碍或者疾病。动态平衡理论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同样适用。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结果,也就是说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批量地、间断地向大脑输入信息,在大脑一次次达到平衡或饱和并经历间隔“消化”后再行输入,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点的过程,即知识不是一次性学成的,需要一个付出的过程,逐渐实现知识从量变到质变、从原始知识到创新知识的过程。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运动负荷比其他专业学生大,理论课堂往往表现为疲劳、大脑皮层兴奋性低,如果按照传统的满堂灌或者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注定不理想。根据动态平衡理论和大脑的疲劳机制,教学的艺术应做到“少量多餐、灵活多样”,即将知识点重点归类,将难点一个一个地击破,不能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满堂灌”,从而违背认知负荷理论。因此,课堂中应多采用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使课堂氛围轻松与紧张交替,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饥饿理论”与教学

适用于大型比赛和运动训练的“糖填充”方法实际运用的是超量恢复原理,其方法首先是尽可能消耗机体储存的糖原,达到机体“糖饥饿”状态,消耗越彻底,那么超量恢复越显著。这个原理也可应用于指导教学过程。高校目前很多课程学时少、内容多,如运动生理学很多学校从过去一百多学时缩减到目前的几十学时,教师往往就只能采用灌输式“、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追赶教学进度。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将知识或结果一次全盘脱出,使学生一次性被动“吃得过饱”而“厌食”,没有主动学习或思考的时间或空间而失去理论学习兴趣。教师“满堂灌”是一种典型的“教”与“学”相分离的现象,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是一种缺少人性化的教学。“饥饿理论”提示,大学教学应采用引导式或启发式教学将问题抛出,在课堂中让学生心理发生变化,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和思考过程上,以学生自学、主动参与讨论为主,对知识的兴趣度始终保持“饥饿”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大脑半球功能分区和交互抑制原理与教学

大脑皮层多数有比较明确的功能定位,如智力区分布在前额部位,运动区分布于中央前回,大脑工作时兴奋区与非兴奋区是相互抑制的关系。根据这个原理,变换工作方式或者变换工作部位的方法属于积极性休息方式,尤其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进行变换,可以有效促进疲劳的恢复。但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来讲,课程学习任务重,身体负荷与脑力负荷强度都较大,对于脑力疲劳后变换成体力运动教学效果较好,但是反过来体力疲劳后变换成脑力学习效果就非常差,这个矛盾对体育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提出了挑战。从疲劳恢复角度出发,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睡眠,只有保障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学生身心疲劳的双重恢复。因此,规律的生活方式与作息制度是身心和谐与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

劳动教育课后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285-04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负有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及“四有”公民的重大责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坚持原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应努力在实践教学上有所突破,力图使学生能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来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这既能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实践教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具体贯彻和运用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基本原则,是我党的基本教育方针。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现代科学与现代教育密切联系的反映和要求。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 而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又说:“在合理的条件下,生产劳动和智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而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尽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正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劳动力成了商品,教育实质上是资本家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手段。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结合”不能不受到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这不仅表现在其“结合”的目的上,也反映在其“结合”的程度、范围等方面。

列宁曾指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3]在建国后,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成了教育思想的普遍原则。1957年,首先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力、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他又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在的支持下,半工半读、半农半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教育思想是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既重视理论学习,更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说学习要学会看有字书,更要学会看无字书。人有两种思维能力,一种思维能力是对书本知识的思维理解能力,一种是实践性的思维能力。这两种能力是相生的,只有具备这样两种能力才能把知识变成创造的工具。是非常重视劳动实践的,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总结理论,不断的发展提高。

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方针,并要求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与方法上不断创新。邓小平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是改造社会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4] 邓小平还提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的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他还强调应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要不断创新,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4]这实质上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具体化。

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强调: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信念,逐步锻炼成为有用的人才。2003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也明确提出了“特别要重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作用”、“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的要求。2004年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

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不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的过程,充分说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产生过不同的影响,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当然,这里主要指大类的教育。事实上,这一原则适用于各个不同阶段的教育,也适用于各类不同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大类中的一个分支,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存在一些不同的功能,但同样要实现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传授某些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真正领会、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内化于心,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确立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献身的信念。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绝不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尽管我们可以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丰富我们的课堂,但课堂教学毕竟还是以传授知识、讲述理论为主。要实现以上的目标和效果,就必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理论在实践中运用,实践在理论上进一步升华。

实践教学虽然不一定是让学生真正参与生产劳动,但通过让学生接触生产劳动的现场、接触社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以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接受的各种理论知识,解释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从而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变成自己主动的消化和思考,甚至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和想法。当然由于目前思想政治课教育体制和教学机制的限制,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仍主要限于课堂,实践教学的时间、地点和人数还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实践教学虽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但不能取代课堂教学。当然,这里的实践教学主要是社会大实践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各种实践性教学尝试不在本文论述的范围之内。

二、实践教学是解决学生知与信、知与行统一,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讲解和传授,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和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积极性。它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受限的空间中集中地感受思想理论的丰富性、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甚至还可以通过视频资料的播放使学生对相应的理论知识有更为生动的理解。亦或通过案例分析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更为具体地理解某一个知识点,并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提高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课堂教学的这些优势有时还很难解决学生对很多问题的困惑。知而不信,知而难行,也许正是这种尴尬状态的写照。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下,在社会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总体形势下,在当前国内社会精神生活仍存在不少问题的压力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还不能完全抵御形形的社会思潮的渗透,还包容不了解释社会变革时期所有新出现的现象的内容,学生通过上课和参与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接受到的关于处世、择业、理想、信念的各种信息和人生哲理往往会受到社会变革时期一些反面现象的影响,导致学生价值观的错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也可能很多,但核心一点就是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面对社会现实而展开,不能让学生走进社会变革时期的社会大课堂,直接面对社会变革时期所表现的各种现象,就不能使学生真正在“知”的基础上“信”,更没有机会“行”,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社会现实面前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局限在三尺见方的“讲台”,学生局限在学校为其搭建的各种“平台”中(如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学生在平台上接受的各种信息难以解释社会大课堂中的很多现象,尤其是当他们走上社会的大“舞台”时,难以将被动习得的各种理论和自己的信、行统一。因此,在许多人的认识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用不大。实际上,这些认识未必错误,至少反映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学与实际脱离的状况。理论如果没有通过恰当的途径得以运用或证明,这样的理论会显得苍白无力。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一定阅历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对许多理论深信不疑,并由此通过多种方式传授给我们的学生,但往往发现学生们要么毫无反应,要么反应冷淡。其实,这并不能说明学生对这些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不感兴趣或有距离感,恰恰证明了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授方法存在问题,当然也和学生的人生经验、人生阅历有关。上海市教委曾经在有关学校和单位做过一项调查,将调查对象分为在校学生、毕业工作两年的学生和毕业工作五年、十年或更长时间的学生,结果他们发现,离开学校时间越长的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可程度越高,职位越高的人越能认可思想政治理论及其功能。事实上,这一重要结论恰恰证明,社会的大舞台丰富了人们的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实现知与信、知与行的统一。当然,今天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上社会之后也会经历同样的过程,但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希望缩短这一时间,并希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实践教学无疑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是针对学生“大集体”范围内的一种教学方式,那么实践教学就是对学生“小团队”范围内的一种教学方式。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基本上采取大班制的经验式教学,实践教学则是带领部分学生深入社会现场进行的体验式学习。前者是一种基础性的普及教育,后者是“开小灶”,是一种提升式的专题教学。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措施

理论上公认较为完美的教学方式在实际运作中还是会遇到一定困难的。2008年,本人曾带领学生前往小岗村,并准备2009年带领学生去华西村进行实践教学,针对2008年实践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选择恰当的时间。由于实践教学只是部分学生参与的活动,因此,它不能占用正常的学习时间尤其是课堂时间。一般建议寒暑假比较理想,一方面时间上不冲突,另一方面时间又比较宽松,可以较为弹性地决定调研时间,可以比较深入地就某一个问题进行了解。

2.选择适合的专题。一般来说实践教学专题的选择是根据时间和地点来定。比如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特地选择安徽凤阳小岗村作为实践教学的地点。一方面是,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纪念性的年份选择一个具有历史标志性的地方,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另一方面,关于改革开放尤其是农村改革部分是2008学年《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堂教学中深入讲解和讨论的内容。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标志性意义,了解作为改革发源地的小岗在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通过亲临现场的方式可以使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感受小岗跨越时空的变化,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写成了“走进农村改革发源地,探寻历史发展风向标”的调研报告。由于是管理学院的学生,每一个同学在完成总的调研报告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写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心得体会,集中的问题主要有:提倡“单个”、包产到户的小岗人能否实现新时期合作社中的有效合作,小岗村现有的产业结构现状和规模经济效益、小岗村的品牌管理以及小岗村的旅游等等。不言而喻,这样的实践教学不仅是思想政治课的延伸,而且也是专业课的重要补充。既强化了他们对相关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认知度,也增强了他们用专业知识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实践教学对于管理学院的学生而言也许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但事实上适用于每一个专业的学生。

2009年适逢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的大背景,选择的专题是如何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理解华西村的发展。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堂教学中,科学发展观的内容非常重要,自然要花很长的时间去讲解相关内容。但在200年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尤其强调,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国涌现出很多有名的、发达的地区,比如华西村。对于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乡村而言,我们该如何看待它的发展,尤其是该如何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待它的发展。选择华西村的原因是:一方面,希望今年的实践教学能和去年的相关活动有所比较,选择相同的农村地区正是如此。当然,华西和小岗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如果说小岗是改革先锋,那么华西绝对是发展先锋;小岗因为包产到户而闻名,华西因为集体经济而典型。两者之间有着太多可以比较的地方。另一方面,结合今年的具体形势和背景,我们选择的主要内容是:强与弱――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华西村的发展。选择这个题目的学术背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世界银行2001年《增长的质量》的报告中指出,物质资本对人的福利提高起间接的作用,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则对人的福利提高起着直接的作用。今天如此发达的华西村三大资本状况如何。在其强大的物质资本背后,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状况如何?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应该怎样去衡量和认识?强大的物质资本带给人们怎样的福利,其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状况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福利。二是强与弱的对比,事实上来自于强可持续和弱可持续的简化和提炼。华西村的发展究竟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强可持续还是弱可持续的发展?在人们心目中较“强”的华西村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是否真的很强大?其现状值得进一步探究。初步的时间仍然为暑假,主要参与对象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班级的部分学生。

3.选择有效的方式。有效的方式一方面是指实践教学的具体组织方式,另一方面是指实践教学的具体参与方式。

先说第一种方式。由于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费用,对于经济状况不够理想的思想政治理论部而言,也许有些困难。因此,在组织实践教学活动时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比如2008年小岗村的调研主要是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预告自己的暑期意向,让想参加的同学报名,经过集体讨论形成专题后再去申请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教师自己的调研费用可以结合自己的课题,也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部教学方式改革的专项经费支出。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思想政治理论部的经济负担。2009年拟将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学生的调研费用由管理学院的学生联合党支部支出,因此,选择的对象主要是联合党支部的学生党员。为了使他们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落到实处,也为了更好地搞好《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这样的方式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同样减轻了思想政治理论部的经济负担。对于思想政治理论部而言,可以用较少的经济成本实现教学方式的改革;对于学生联合党支部而言,他们可以请到免费的老师帮助他们组织和落实相关的活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而言,既可以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活动,又能更好了解中国的社会现实,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合作了解我们的学生,实现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就第二种方式而言,主要是指带领学生深入现场之后所应该采取的实践教学方式。2008年的小岗村调研主要是访谈和讨论式的。白天我们深入农民家中,通过与他们的聊天,一同回忆和了解这段历史,晚上回到住处之后针对白天访谈的内容进行讨论、畅谈和总结,了解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然后进行必要的引导。当然走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深入了解小岗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方面也是我们调研的主要活动。我们还特地选择住在农民家里,感受他们的艰苦生活。但即使在有些很艰苦的环境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比如七个女生和女主人同住一屋,打地铺,吃饭的时候不时有苍蝇飞过,同学们没有表现出一丝的不满或埋怨,相反,学生们非常同情这位农民,主动地帮助他们干农活,教他们的小孩读书等等。课堂上看到的那些稚嫩面孔在艰苦环境中表现出的那种成熟、大度和宽容,实在值得称赞。其实,在这种环境里体验生活对学生的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这也正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所无法承担的任务。2009年的华西之行也许会采取一些相同或不同的方法,但同样希望通过实践教学达到知与性、知与行统一的效果。

当然,以上只是就实践教学的主要方面进行了论述。真正组织好实践教学活动也许比文中所提到的要复杂很多。但只要用心努力去做,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之外开辟出一块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天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

劳动教育课后反思范文第3篇

《劳动与技术》学习评价多元化《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评价,需要关注学生学习技术和技术操作的结果,教学需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创新。

一、《劳动与技术》的课程特征

《劳动与技术》课程与“劳动课”不同,其本质区别是二者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不同。下面从三个方面讲述《劳动与技术》的课程特征:第一,《劳动和技术》课程不是以往的“劳动课”。现在将这门课程定位为“劳动与技术”,学生需要通过劳动来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为什么在劳动课程中增加技术、重点强调技术呢?可以从我国发展的角度上进行分析,中国的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持。近现代涌现了许多重大发明,但是与中国的关系不大。虽然我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四大发明,在天文、地理、数学和医学等领域都有很多领先于世界,但是到了近代之后,我国的科技就逐渐落后与西方国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国的整体思维比西方人好,西方人的分析思维高于我国。所以我国缺少的是分析思维,缺少技术这一关键环节,再加上我国历来不太重视科学技术,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将小学的“劳动课”发展成“劳动与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学校需要重视《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的技术含量,加强对学生技术素养培养的重视,在《劳动与技术》课程开展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只是动手做做或者劳动一下而已,还需要学生勇于创新,掌握一些基本技术;第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是一个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需要加强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视,不仅要求学生的自己动手,还要求学生要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实践环节,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认为脑力劳动者是劳心者,不需要动手,劳力者才需要动手,从而导致学生的脑体分离。在传统的劳动课教学中,片面强调劳动。比如,扫地、植树、帮助老奶奶干活等,这些实践活动基本都是体力活,没有动脑的机会。其实,《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充满创新和技术的课程;第三,《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框架下的课程。新课程明确规定,小学阶段需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包括劳动与技术、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以及社区服务等内容。在实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多学科视野和跨学科意识,并且应该具有实践意识和活动意识。而《劳动与技术》课程则涉及到了语文、美术、卫生、数学以及健康等各个学科的内容,不像烹饪课简单地将菜放在锅里炒炒而已,不是这个概念。《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的是综合性,所以说,《劳动与技术》课程实质上具有多学科视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点,则会将它当作单纯的劳动课了,也就无法理解《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另外,《劳动与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也是这门课程重要的课题之一。“劳动与技术”实际上是一个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劳动实践,也有社区服务,这比较容易整合。但是,怎样将其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呢?其实“劳动与技术”课程中已经有一些安排,比如,怎样收集处理信息、怎样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以及怎样上网等。教师在实施课程时,需要具备强烈的跨学科意识和整合意识。

二、提高小学生《劳动与技术》课程学习评价质量的措施

1.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劳动与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口头评价、课中评价、课后评价、阶段性评价、期中评价以及期末评价等系统性评价。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心理学表示,当出现某种良好的行为之后,如果能够及时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信感,并能使同类的行为继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激励性的口头评价促使学生被肯定和鼓励的机会增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适当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课中评价是以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为标准,合理设计各种评价表,学生可以根据评价标准以及学习目标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学生要学会自我反思、总结归纳。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每天都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够及时改正学习中的坏习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2.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劳动学习和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学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可以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劳动与技术评价活动中。比如,教师在讲述四年级下册《摩天大楼》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4人一组,让每组学生合作制作“摩天大楼”,制作完成之后,每组可以到讲台前进行展示,首先,是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即他评;其次,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最后,是教师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学生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新的技术和知识,也能从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错误,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学习、会学习,也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评价方法的趣味化。注重评价方法的趣味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和评价活动的兴趣。传统的评价方法是教师根据自己制定的标准对学生打上等级,结果导致学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方法趣味化,是对学生进行表象评价和可视性评价,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参与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教师可以采用成长记录袋法,学生相互竞争,积极参与。在设计成长记录袋评价记录时,学生可以自由想象,分组设计或者请家长帮忙建立“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记录袋”,将“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等存入袋中。

三、总结

综上所述,《劳动与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具有许多新的特征。教师在实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小学生《劳动与技术》课程学习评价质量,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趣味化。

参考文献:

[1]陈雪梅.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程技术设计活动的案例与分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11):136-137.

劳动教育课后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 政治课 教学体会

一、创新教学方法-用函数式“细”化经济、哲学道理

作为人文学科的高中政治学科,带有浓厚的思想教育色彩,但它的科学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从科学性的角度讲,高中政治学科虽然整体上不比数理化那样准确、精细,但它在某些局部完全可以借助数理化的研究方式。

例如:在教授《经济生活》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关系”时,课本中有一个结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呢?这是由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共同决定的。因为价值量是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决定”可以看作“相等”,置换一下,不难得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结论。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了,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如何变化呢?结论是不变。 因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可表示为:xy=k(y为单位商品价值量,x为社会劳动生产率,k为一个常数),这是一个“双曲线”函数。由于:“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而“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正比的(根据劳动生产率定义),“单位商品价值量”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反比的,这样:xy=k 不变。由于用了“双曲线”(反比例)函数,以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单纯语言解释效果好多了。

再如:教授《哲学生活》中“量变与质变关系”时,可以用一次函数公式y=kx表示。y表示发生质变的最终的量,k表示每次变化的量,x为频率。“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都是k太微小而x特别大最后达到了目的。但这不是唯一可取的途径,更不是当今时代所推崇的方法。如果x不能特别大,那么就要使每次变化的量k变得大一些,也能达到目的。这就需要创新,改变事物的结构。这样,“量变与质变关系”的道理才更全面。

二、注重过程细节-用新素材“亮”化课堂教学

西方有谚:“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细节决定成败”, 无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都离不开教学过程的细节,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应重在过程中细节的处理。目前高中新课程政治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具有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编制教材的专家已经为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做了周到、细致的预设,因此下一步关键就是看教师如何运用教材。教师应把尊重和创新结合起来,把握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细节,构建一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课堂,尤其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亮点”掀起一浪高一浪的高潮。

例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第四课“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框题时,我考虑到书中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后得到解决的几个案例已经时过景迁,远离舆论关注的热点,重拾起来会增加困难,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于是就向学生讲述了几年前在电视中看到、至今记忆犹新的例子:某市政府,在未经充分论证、没有广泛征取市民意见的情况下,在市中心建了三座立交桥。这三座立交桥建成使用后,群众把它们分别叫做“新加坡”(新增加的坡)、“越南”(越发行路难)、“土耳奇”(土气而且奇怪)。“新加坡”、“越南”、“土耳奇”(土而奇)的桥名马上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们纷纷议论、猜测起来,想弄懂这桥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当大家恍然大悟后,没有不笑出声来的,有个同学甚至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市民)太有才了!我趁机把学生引导到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以及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性上来,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我也教得轻松了许多,顺畅了许多。

三、拓展备课视野-用大备课“厚”化教师底蕴

备课作为教学过程的准备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区分,广义备课也叫大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教师的一堂好课包含了他一辈子的教学修养,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教师特有的教育素质,确实对于他上好一节课起了潜移默化的决定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终生刻苦学习,勇于实践,顽强进取,对业务精益求精。广义而言,教师为丰富自己的知识所进行的进修、培训及自学等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为教学工作做准备,都是备课的范畴。广义备课主要工作是:系统学习不同版本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学习与本课程前后有联系的相关课程材料;经常翻阅有关的期刊杂志,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收集与教学有关的鲜活素材;还要学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多参看教学改革方面的书籍文章。信息化社会,尤其要重视通过网络开阔视野、查找文献、收集资料,进行学习、研究。广义备课,既包括一个教师的知识量的储备和增添,也包括其日常见闻的广大和人生经历的丰富,还包括其人文思想的加深和精神境界的提高。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 广义备课与狭义备课包含着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眼前、务虚于务实等多对关系。新课程条件下,广义备课比狭义备课更重要。广义上的备课做好了,狭义上的备课也就轻松了,教学的翅膀也就获得了自由翱翔的空间--教者就能在课堂上高屋建瓴,收放自如,左右逢源;广义上的备课做得不够,狭义上的备课做得再好,上起课来也难免是拄着拐杖行走,发挥得再好也不过是麻雀在屋檐下扑翅。广义备课,是一个对全面信息和人的全面能力开放的大系统,由于拓展了时间和思维,更能增加灵感思维出现的可能性,锻炼教育机智,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的生成。

参考文献:

[1]李春生《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新理念》

劳动教育课后反思范文第5篇

迈出教学科研的第一步——进行“多种媒体教学”实验

“多种媒体教学”是我校进行了近十年实验研究的教学科研课题。这个课题从化学学科角度讲主要的特点是两个注重:注重观察实验,注重即时反馈调节。

具体做法如下:

1.继续发挥传统教具的作用。如进行元素符号教学,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把元素符号制成双面书写的卡片,正面写拉丁文字母符号,背面写汉字名称,用“钅”旁、“石”旁、“气”旁、“水”底、“氵”旁区分金属元素(固态金属)、非金属元素、气态元素、液态元素。其使用方便,帮助记忆效果好,是其它教学媒体所不可取代的。

2.充分发挥各种实验器材的作用。化学本来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验就失去化学课的学科特点。我们还尽量把教师的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改变为学生分组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使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

3.恰当运用投影媒体,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化学实验中的瞬间反应稍纵即逝。我们把这种反应现象绘制成投影图片,在实验之后映出,让学生再观察模拟的实验现象。通过覆盖片上的文字说明和给出的符号与数据,帮助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效果很好。投影字幕片可以节省课堂板书板图时间。

4.化学实验装置零件组合叠映投影片可以随时复习化学实验装置的合理组装,不仅可以在投影仪上放映,学生在白纸上也可随处进行复习,兼有学具功能。

5.有关化学实验的教学录像,因我校每间教室都装有声像辅助教学系统的大彩电,事先登记,定时由主控室发送播映,配合教学十分方便。

6.由我们化学教师自行设计,电脑专职人员编程制作电脑动画辅助教学。如化学实验由于装置不合理或违反操作程序会造成试管爆裂、有害气体溢出等现象,现场实验不安全,而这部分内容又必须让学生掌握,电脑动画的演示效果极好。

7.运用“五色反应卡”(《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实验》王时一、王志平主编,天津科技出版社1993年出版。此书中有详细介绍,本文不详述)进行即时反馈调节,使化学课堂切实实现了教与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做到每一个学生都全程参与,教学效果不仅优于一般传统教学,而且效果比一般电化教学还显著。

通过上述“多种媒体教学”实验,使我校的化学教学向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迈出了扎实的一步,由于它初步克服了单纯“应试教育”的弊端(如忽视实验,竟在纸上做实验),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要把“德、智、体、美、劳、心”六项指标落实到每一堂课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中小学要由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我校很快在“多种媒体教学”实验的基础上进入到素质教育的实验阶段,到1994年就被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评为素质教育示范校。近二年来,国家教委、市区教育局又不断地发出推进“转轨”的指示,我们学校领导也不断地组织我们学习素质教育的理论,使我们提高了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一致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属于德育范畴;提高文化科学素质(文化素质中应包括美素质)属于智育和美育范畴;提高劳动技能素质(包括体务劳动技能与脑力劳动技能)属于劳动技术教育范畴;提高身体心理素质,其中身体素质属体育范畴。可见教育方针中只没有提高心理素质的心理素质教育。而这恰是长期以来被我们忽视了的方面。现在许多教育理论专家提出了“六育”的主张(在原“五育”的基础上增加“心育”)。我们接受了这个观点,并主张要把素质教育的这六项指标一一落实到化学学科的每一堂课中去。

一、德育:化学是德育的隐性课程。但是认真挖掘起来,每一章每一节化学知识中都不乏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如我国在化学科学研究、化学工业生产建设方面的重大贡献、成果,都是向学生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教育的生动教材;天津将建成现代化海洋化工城市,我们学习的化学知识、技能,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就是生动的学习目的教育;还可以通过化学知识本身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智育: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化学学科的智育内容,也是“六育”之重点。这里的关键是克服“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什么就不教什么”的单纯应试倾向,真正在落实化学“双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体育:从表面看,好象化学课与体育没有联系。其实广义的体育包括卫生教育在内。化学课的课堂(教室)空气是否流通?教室采光状况如何?我校搞“多种媒体教学”,投影、录像的亮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视觉卫生?进行化学实验时,确保学生的安全等这都是体育范畴。此外,有些化学知识本身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与安全,更是化学教学中体育教育的因素。

四、美育:所有学科教学中都蕴含美育,化学也不例外。观察化学实验的反应现象,各种教学媒体的演示,老师的板书、板图和教学语言等无时无处不存在审美的因素。老师应有意识地自然渗透审美教育。

五、劳育:化学学科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均有着密切的关系。注意随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不仅是学习目的教育和培养学习化学兴趣之必需,也是培养学生将来从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技能的必要手段。重不重视劳育也是单纯“应试教育”与全面素质教育的分水岭。

六、心育: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要靠每个学科一堂一堂课逐渐培养和提高起来的。传统教学在这方面缺少有效办法,单纯应试不仅忽略心理素质培养,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多种媒体教学”中通过“五色反应卡”进行课堂上的即时反馈调节,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有显著功能。每一个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或解出一道习题,老师都不轻易当裁判,而是要全体学生亮卡评判,这是全面性;稍加思索,立即亮卡,这是即时性;对同意亮红卡,对不同意亮黄卡,没有含乎的余地,这是准确性;选择题、判断题答案正确立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赞许,错了马上得到老师或现学的纠正和帮助……有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责任感,克服盲目从众、投机侥幸、怠惰自卑等不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