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经济学教学

劳动经济学教学范文精选

劳动经济学教学

劳动经济学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城乡收入;收入差距;教育培训

在20世纪80年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根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达到1.17亿。一方面,针对农村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别无选择,只能转移到城市谋生,而为了增加收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也必须转移到城市,另一方面,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这些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为城市提供劳动力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长期分割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其他社会经济原因,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这些因素主要是地区差异、工资、选择工作方式的差异、失业率、城市工业的技术进步和性别。一般来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以及大规模的聚集倾向。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日益增加,最终这将会缩小甚至消除城乡收入差距。但与此同时,它还将建立具有中国的特点“双重劳动劳动和就业制度”和“城市二元社会”。在2006年,蔡昉认为使用劳动力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当前阶段的中国,由于很多不完整的条件,劳动力流动和收入差距扩大是主要的现状。

一、研究综述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经济学最早的研究者是刘易斯,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中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才能使城乡经济一体化,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其次,有的学者还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改善行业发展状况的一个先决条件,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技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最后,另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理论是托达罗理论。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取决于城乡差异,还取决于成本—收益对比。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心理动机是主动转移。这显示出对他们个人的主观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人品质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的心理因素。

二、教育培训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劳动力转移的难易程度和转移后的工资状况受职员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因此,转移的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成为转移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受教育水平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知识水平。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唯一选择就是向城市转移,这也体现了农村发展的不断进步,虽然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但他们进入城市后从事的大多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制约他们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劳动者素质低,最主要的方面是知识水平较为薄弱,因此加强农村劳动者的教育培训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他们的可选择工作范围也将有所增加,可以和城市劳动力进行公平的竞争,提高其竞争能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可以增加城乡收入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教育培训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三、政策建议

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创新是很重要的。教育和培训对劳动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对劳动力转移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增加对农村公共教育投资资金、各级政府投资教育和培训经费。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应该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开发他们的选择就业和目标的能力。建立培训、学习、评估、认证、诱导等机制,严格执行劳动就业证书系统考察,这应该贯穿整个转移过程。

参考文献:

[1]蔡昉.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J].经济研究,2007(07).

[2]邓曲恒古斯塔夫森.中国的永久移民[J].经济研究,2007(04).

[3]王德文蔡昉张国庆.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与工资决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J].经济学(季刊),2008(04).

[4]孙文凯路江涌白重恩.中国农村收入流动分析[J].经济研究,2007(08).

劳动经济学教学范文第2篇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青年学习研究活动经验交流暨演讲比赛大会,主要是总结交流开展青年学习研究活动的情况,进一步动员全局年轻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加强学习的重要意义,积极行动起来,有计划有组织深入持久地开展学习研究活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热潮,促进年轻干部职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尽快成长为劳动保障部门的生力军,为全市劳动保障事业大发展建功立业。刚才,我们阅览了青年同志的学习笔记,8名青年同志作了演讲,他们结合自己的工作思想实际,谈心得、吐心声、立壮志,观点鲜明,立意深远,十分精彩,各学习研究小组组长和青年代表李树伟同志介绍了学习研究情况,应该说他们的介绍,结合各自的实际,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整个的学习研究活动各有特点,富有成效。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选手们的精彩演讲表示祝贺!为深入开展好学习研究活动,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劳动保障事业长远发展和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青年学习研究活动的重大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在全局系统开展这项活动,为什么今天兴师动众召开这样大规模、高规格的会议,是因为这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图形式、图热闹,更不是心血来潮、小题大做,这是因为这项活动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和深刻的影响,它事关人才培养的大计、事关劳动保障事业的长远发展,它既有现实的针对性,又有历史的远见性,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意义。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开展青年学习研究活动,是局党委从劳动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特别是从青年人成长成才的需要出发,作出的一项战略性决策,是长期的战略任务,总的就是以培养高素质的青年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组织地开展学习研究活动,把青年人的心思和精力引导到学习研究上来,引导到干事创业上来,使全局年轻同志形成一种我要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长效学习机制,培养劳动保障部门业务骨干和生力军,促进年轻干部职工自我价值实现,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各科室要从战略的高度来抓好这项工作,全体青年同志要从修身立业的高度积极投入到这项活动中来。

(一)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开展青年学习研究活动,是劳动保障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人才来发展事业,是党的优良传统。同志在青年时期就思考:要推倒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一项极其艰苦的伟大事业,决非少数人包办所能完成的。他在组织新民学会时就指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大业,决不是少数人就可以包办的。1938年他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现在,我们党已经培养了不少的领导人才,有了我们的骨干,这是党的光荣,也是全民族的光荣。但是,现有的骨干还不足以支撑斗争的大厦,还需要更多地培养人才。战争时期培养人才,是用来支撑斗争的大厦,和平建设时期培养更多的人才,是用来支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厦,劳动保障部门培养更多的人才,是用来支撑劳动保障事业的大厦。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劳动保障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应当看到我们所做的工作是涉及全局的工作,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光荣而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崇高的使命呼唤时代的骄子,劳动保障事业的大厦,需要由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青年用辛勤的汗水和无私的奉献来铸就;劳动保障事业的辉煌历史,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保障工作者来谱写。同时,随着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改革改制的逐步深化,就业形式多元化,劳动关系多样化,收入分配方式复杂化。劳动保障事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许多新事物需要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许多新问题等待去研究、去回答、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是青年同志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思路,采取新措施,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青年同志是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新生力量,精力旺盛,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必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职责,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再上新台阶。

(二)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开展青年学习研究活动,这为青年同志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平台和舞台,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劳动保障事业需要大批优秀青年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的大量涌现需要引导、培养和锻造,开展青年学习研究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培养锻造形式;青年同志的学习、研究、提高要靠自觉,也要靠组织的引导和推动,开展这项活动是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能够在一个单位、一个系统迅速形成学习研究的浓厚氛围,大家都以多学、学好为荣,多干、干好为荣,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热潮,这为青年同志的成长成才搭建了平台和舞台。近年来,局党委高度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提出了“支持干事业的、鼓励干事业的、保护干事业的、提拔重用干事业的”,“同等条件下,用年青的,用学历高的”用人导向和思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年轻干部,目前全局40岁以下的科级干部73人,占同级别干部的42.4%;35岁以下的科级干部42人,占同级别干部的28%。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勇挑重担,发挥了骨干作用,逐步成为劳动保障事业的主力军。去年全市县级干部选拔考试中,我局40岁以下参加笔试的达16人,其中有3名同志入围,1名同志走上了县级干部领导岗位。这说明局党委的用人思路是正确的,我局的学习氛围是浓厚的,“杠杆”作用是有效的,青年同志整体素质是不断提高的。局党委将继续坚持这一用人思路,希望青年同志在局党委搭建起的快速成长的平台和舞台上,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孜孜以求、锲而不舍,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业务综合素质,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事业的成功,实现劳动保障事业与个人事业发展的“双赢”。

(三)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开展青年学习研究活动,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青年同志成长进步的规律。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青年人代替老年人,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事业需要大批的优秀青年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的涌现,离不开深入地学习研究,这也是青年同志成长进步的规律。说:青年人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机活力的群体。青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学有所成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学与不学大不一样,多学少学也大不一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习,是时代赋予青年同志第一位的任务。当今时代,是学习和创新的时代。努力学习、善于学习,是青年人把握机遇、实现个人理想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条件。起点一样的年轻人,为什么有的工作成绩突出,有的成绩不明显,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重视不重视学习。那些成长进步快的同志,大都是肯学习、善思考、扎实干的同志。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此,青年同志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多学点、学深点,在学习上狠下功夫。

二、总结完善创新,深入持久扎实地将学习研究活动引向深入

自去年局党委决定在全局系统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开展青年学习研究活动以来,各级各单位各科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了这项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广大青年同志以饱满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投入到这项活动中来,取得了较好成效。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习活动组织有力。局党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在年轻干部职工中开展青年学习研究活动的通知》(泰劳社党发[2005]28号),成立了劳动保障工作青年研究会,建立了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劳动法制和信息化四个学习研究小组,局四名党委成员分别担任各组辅导员,各学习小组都制订了学习计划,建立了学习考勤制度,确保了参加人数。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积极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活动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学习内容紧扣主题。各学习小组紧紧围绕全局中心工作,根据业务工作和本组青年同志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案。职业培训小组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首席技师选拔两项业务作为学习主线,组织学员积极参与全市首席技师选拔培养,参与“金蓝领”培训工程的实施等工作;社会保险小组围绕实施五项保险“一票征缴”、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等,设计学习内容,实现学习活动与工作实践的有机结合;劳动法制小组重点学习劳动保障政策,结合劳动仲裁、劳动监察、行政复议、工伤认定等方面的案例,通过分析讨论,加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信息化小组专门设置“金保工程”单元系列讲座,使学员边学习边应用,积极参与就业管理、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和市级数据中心交换平台建设,投身于社会保险核心平台二版和劳动99′三版软件实施中。三是学习形式新颖。为提高学习兴趣,各小组在学习方式上进行大胆创新,收到良好效果。法制学习小组组织模拟仲裁庭,组织学员到市中级法院旁听审训,利用以案说法和疑难案例研讨会等形式,加深学员对知识的理解。信息化学习小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讲解应用基础软件,机器维修维护,普及计算机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基础知识;社保政策学习小组根据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个险种设计了“五项专题”教育,每项专题由相应的业务单位或科室的同志负责,政策讲解内容生动,学习印象深刻,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四是勤奋学习蔚然成风,学习效果显著。开展学习研究活动以来,每组集体学习时间都在130小时以上,人均记笔记2万多字。在学习研究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政治素质高、勤奋学习、爱岗敬业的先进典型。有的工作忙,任务重,挤时间进行学习,如杜彤同志担任社保处养老保险科副科长,负责企业缴费申报、待遇计发和统计工作,工作千头万绪,她为写好给大家的讲课稿,常常学习至深夜,两次撰写宣讲有关养老保险政策和“一票征缴”情况讲稿近万字,是大家公认的学习标兵。有的孩子小,家务重,如农保办公室邓华同志,孩子只有四岁,对象工作又忙,但作为社保学习小组中心组成员,她以身作则,每次休息日集中学习,都把儿子一个人放在办公室,坚持进行学习,一次也没有缺席。也有的同志,如技工学校邹彬同志,在怀孕六、七个月的情况下,仍然拖着比较笨重的身体,坚持参加集中学习,认认真真准备课件,为信息化小组的同志讲授办公自动化专题讲座。有的青年同志坚持学以致用,把在学习中激发出来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勤奋敬业,求实创新,如劳动监察大队的刘雪飞同志,注意将学习研究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学习活动中大胆提出建议。法制学习小组根据她提出的调研提纲,向12个大中型企业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与泰安交运公司等8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了座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近几年考入调入的大学生,多数素质高,工作积极性高,表现都很出色,如信息化办公室张航、颜廷萌同志,将学习活动与推广应用社会保险核心平台二版和劳动99′三版软件相结合,在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成为网络和数据库方面的年轻“专家”,在社会保险核心平台二版实施过程中,两位年轻同志几乎没休过双休日,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推进了金保工程的顺利实施。以上这些先进典型,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真实生动的教材,是广大青年同志们学习的楷模。像这样的事例,在我局系统举不胜举,可以说比比皆是,这里只是举几个例子,以说明问题。劳动保障人成就了劳动保障事业,劳动保障事业培养锻造了劳动保障工作者。广大青年同志通过学习研究活动,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业务能力得到锻炼,在全局系统进行的素质教育考试中,每一个专业类别中的前几名都是青年学习小组的成员。目前,勤于学习、善于研究的良好风气已经在全局系统年轻同志中蔚然成风,敢为人先、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已经闪烁在每项工作的细节中。总的讲,学习研究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工学矛盾,有的存有“临时抱佛脚”的思想,也有的单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认真加以解决。

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开展青年学习研究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单位、各科室、各学习研究小组要不断总结完善创新,进一步加强对学习研究活动的组织领导,切实把学习研究活动推向深入。青年学习研究活动领导小组要切实承担起督导协调职责,定期督促、调度,确保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各组辅导员要定期进行辅导,切实发挥辅导作用。各单位、各科室要把这项活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不能有临时观点,主要负责同志要主动关心,经常过问,分管同志要经常调度学习开展情况,积极为学习研究活动创造一切便利条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各小组要认真制定落实学习计划,正确处理工学矛盾,保证学习时间和效果。下一步的活动,主要以自学和各小组活动为主,必须形成制度化,天天学周周记,月月有交流,季季出文章,半年进行初评调度,全年进行总结。各小组之间要加强沟通和联系,定期交流经验和做法。广大青年要积极踊跃参加各小组的学习研究活动,服从组长的安排,学员之间要经常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关心帮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人人当学生,个个当先生,在学习中提高能力,在研究中提高素质,在理论研究方面,要结合工作,多写理论文章,在学以致用上,要多出工作成果。同时,要注意总结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发现培养典型,宣传推广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先进带后进,促使后进变先进,把全局青年同志的心思和精力引导到“团结一心思发展,心情舒畅干工作,集中精力抓落实”上来,把各项工作做好。

三、把握学习研究方向,努力培养高素质的青年人才

开展青年学习研究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青年人才,为劳动保障事业建功立业,各项活动都要为这一目的服务。对于优秀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以及总书记都有论述。1937年5月,第一次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党的最好干部所应具备的素质,它包括:懂得马克思主义,具有政治远见,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能做到大公无私;善于密切联系群众;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当今青年同志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起码要在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学会做人。世界观是管总的,思想指配行动。同志把转变世界观作为培养人才的根本问题。他指出:为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革命政党必须用崭新的科学世界观培养造就一代人才;因为没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就难以适应时代要求;没有共产主义理想,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也不会产生热情。1929年,担任红四军的领导时,就四处搜集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让从事政治、军事工作的同志学习。在延安时期,在他领导下,成立了中央研究组和高级研究组,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正是由于注意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中国共产党造就了一批新型的会治党、治军、治国的骨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首先要解决信念、信仰问题。邓小平也指出:我们一定要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顺应时代的潮流,要与时展合拍,不能逆历史潮流,不能戴着假视镜,一切都看不惯,看什么都不顺眼,带着一种消极态度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人生。思想不通,一切不通,一切不顺,也就不会取得好的成绩。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发掘社会发展向上的内核,把个人的发展融入时代大环境中,自觉加强政治素养,强化党性修养,提高品质涵养,成为时代先锋。我们开展的警示教育、艰苦奋斗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泰山文化学习教育,就是要不断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培养塑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团队精神,培养塑造忠诚、敬业、进取精神,培养塑造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工作热情,构筑起强大的精神支柱,把个人的思想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的事业同我们从所事的劳动保障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使每一位年轻同志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劳动保障事业有贡献的人。

第二,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于做事。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内在动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青年同志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发挥个人潜能、事业有成的根本保证。对于青年同志而言,工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事业的责任感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珍惜生命、珍视未来的表现,是对事业忠诚的具体表现。只有抱着高度的责任心,时刻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事业第一,工作第一的思想,把全部心思用到“干事创业”上来,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否则的话,没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个人就难以取得进步,事业也不会有大的发展。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也就有了工作的主动性。责任心与主动性是紧密相联的,主动性是责任感的体现,只有主动性才会有创造性,才会保证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发展。劳动保障战线上的青年同志,要甘于吃苦、乐于奉献,保持昂扬锐气、蓬勃朝气,主动加强学习,主动研究工作,主动开创工作新局面。

劳动经济学教学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前无古人的波澜壮阔的社会经济实践,于是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就成为经济学界关心的重要课题。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学在内容、体系、方法论上的研究成果,明确中国经济学的目标,分析中国经济学面临的主要困境,并结合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耦合研究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探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1中国经济学的目标

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设一门能反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所在,而中国经济学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体制结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三个部分。

体制结构目标主要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分析,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目标和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微观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完善及国企改革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规则较为完善。宏观经济运行目标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顺利实现、政府职能得到完善等。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的目标和经济增长方式等)和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及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

2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2.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萎缩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甚至已无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马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已被严重压缩,中国经济学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虽然打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招牌如《劳动价值论》,却在宣扬资产阶级要素价值论的观点。

其次,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习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们在学期间发表的经济学论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不到10篇。经济学专业的教学队伍中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者也日益缩小。

2.2中国经济学传统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于国际化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改革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仍严重滞后于国际上经济学专业的新发展。首先,教学内容重复。以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例,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在高中就曾经完整的学习过,研究生阶段则开设专题性课程,但在体系性、知识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没有差异。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被人为割裂。一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分割出来。二是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在范畴与原理上没有科学衔接,尚未建立整体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再就是,教学方式的“封闭性”。当前中国经济学教学缺少足够的教学参观或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

2.3经济理论脱离经济现实,教学方式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理论脱离经济现实,难以满足本土化的要求。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目前,中国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师选定一本教材,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国内经济学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较长,教材内容与现实经济问题极易产生距离与脱节;再者,由于国内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论,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本身也有距离。其次,“满堂灌式”教学,忽视教学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讲清楚全部的经济学理论,这就要求老师主要传授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化训练,则缺乏课堂交流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4理论研究缺乏规范性,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过去几十年间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当数量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还认识模糊。这一点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开始经济学分析?用什么作为主线将这种理论体系贯穿起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场经济怎样才能真正与社会主义、与公有制有机结合起来?对这些根本问题的认识尚缺乏基本规范,认识相当混乱。

在研究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的偏差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片面倾向:一是排斥和轻视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现代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采取一种简单否定的态度;一是把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当作唯一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忽视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成分,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意义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总起来看,后一种倾向在当前呼声甚高。此外,中国经济学研究中也存在诸如选题过于宽泛、研究结论草率等其它问题。

3中国经济学的构建

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西方经济学中意识形态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相分离,将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成份嵌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实现两种经济学说的整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3.1整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理论

劳动价值论更多关注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本源性问题,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均衡分析理论更多描述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外在表现,为揭示价格与供求的内在关系及其资源优化配置规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任务已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将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克服马克思经济学说价格变动分析的不足,赋予劳动价值论以新的时代内涵。

3.2整合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和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注重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认为劳动仅仅是谋生手段,这种分析框架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生产关系及其行为动机的本质特征,但难免带有计划经济的局限。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反映了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动机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却“往往具有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的倾向”。将两种行为动机理论整合为在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

3.3整合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西方发展经济学

马克思晚年时期未能构建起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广义政治经济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发展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新古典学派,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理论;从宏观模式的经济增长理论到微观分析的人类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均从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经济落后国家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工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理论,是中国选择适合国情的科学发展战略的需要。

3.4整合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在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来生产方式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动力源及各劳动者阶级之间以及阶级成员内部潜在的利益矛盾对其的影响。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制度经济学则从供求关系、均衡价格的技术分析转向了产权关系、交易费用的制度分析,从而揭示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条件下,产权界定、国家干预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对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作用。尽管新制度经济学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不妨碍我们将该学说中的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阶级分析理论框架中。

4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4.1走向规范和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越来越走向规范化。但是,中国经济学从总体上看还是不成熟的。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研究方法还比较落后,学科规范还不够严格,中国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还在形成,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规范。建立学术规范,发展学术评价,是中国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经济学理论仍然落后于实践,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仍受着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为此,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实际。对于中国经济学来说,当务之急是要从实际出发,搞清楚中国所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经济问题,仔细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并且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4.2走向开放和世界

经济学的开放是不可避免的。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决于是否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而不论源于何时,出于何人,来自何方。经济学走向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引进来,将外来的理论综合到中国经济学理论和中国实践中去;二是坚持走出去,要加强交流和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多学科理论、多元研究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学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必须首先立足本土,其次必须立足经济,关注技术,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使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祝茂.转型期中国经济问题探索——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观点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5,(1):100-103.

[2]赵凌云.中国经济学研究与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4):6-7.

[3]严飞.《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与实践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81.

劳动经济学教学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前无古人的波澜壮阔的社会经济实践,于是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就成为经济学界关心的重要课题。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学在内容、体系、方法论上的研究成果,明确中国经济学的目标,分析中国经济学面临的主要困境,并结合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耦合研究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探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1中国经济学的目标

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设一门能反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所在,而中国经济学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体制结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三个部分。

体制结构目标主要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分析,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目标和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微观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完善及国企改革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规则较为完善。宏观经济运行目标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顺利实现、政府职能得到完善等。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的目标和经济增长方式等)和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及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

2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2.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萎缩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甚至已无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马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已被严重压缩,中国经济学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虽然打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招牌如《劳动价值论》,却在宣扬资产阶级要素价值论的观点。

其次,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习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们在学期间发表的经济学论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不到10篇。经济学专业的教学队伍中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者也日益缩小。

2.2中国经济学传统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于国际化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改革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仍严重滞后于国际上经济学专业的新发展。首先,教学内容重复。以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例,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在高中就曾经完整的学习过,研究生阶段则开设专题性课程,但在体系性、知识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没有差异。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被人为割裂。一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分割出来。二是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在范畴与原理上没有科学衔接,尚未建立整体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再就是,教学方式的“封闭性”。当前中国经济学教学缺少足够的教学参观或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

2.3经济理论脱离经济现实,教学方式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理论脱离经济现实,难以满足本土化的要求。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目前,中国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师选定一本教材,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国内经济学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较长,教材内容与现实经济问题极易产生距离与脱节;再者,由于国内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论,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本身也有距离。其次,“满堂灌式”教学,忽视教学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讲清楚全部的经济学理论,这就要求老师主要传授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化训练,则缺乏课堂交流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4理论研究缺乏规范性,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过去几十年间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当数量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还认识模糊。这一点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开始经济学分析?用什么作为主线将这种理论体系贯穿起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场经济怎样才能真正与社会主义、与公有制有机结合起来?对这些根本问题的认识尚缺乏基本规范,认识相当混乱。

在研究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的偏差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片面倾向:一是排斥和轻视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现代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采取一种简单否定的态度;一是把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当作唯一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忽视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成分,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意义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总起来看,后一种倾向在当前呼声甚高。此外,中国经济学研究中也存在诸如选题过于宽泛、研究结论草率等其它问题。

3中国经济学的构建

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西方经济学中意识形态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相分离,将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成份嵌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实现两种经济学说的整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3.1整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理论

劳动价值论更多关注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本源性问题,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均衡分析理论更多描述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外在表现,为揭示价格与供求的内在关系及其资源优化配置规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任务已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将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克服马克思经济学说价格变动分析的不足,赋予劳动价值论以新的时代内涵。

3.2整合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和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注重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认为劳动仅仅是谋生手段,这种分析框架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生产关系及其行为动机的本质特征,但难免带有计划经济的局限。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反映了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动机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却“往往具有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的倾向”。将两种行为动机理论整合为在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

3.3整合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西方发展经济学

马克思晚年时期未能构建起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广义政治经济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发展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新古典学派,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理论;从宏观模式的经济增长理论到微观分析的人类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均从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经济落后国家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工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理论,是中国选择适合国情的科学发展战略的需要。

3.4整合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在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来生产方式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动力源及各劳动者阶级之间以及阶级成员内部潜在的利益矛盾对其的影响。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制度经济学则从供求关系、均衡价格的技术分析转向了产权关系、交易费用的制度分析,从而揭示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条件下,产权界定、国家干预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对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作用。尽管新制度经济学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不妨碍我们将该学说中的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阶级分析理论框架中。

4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4.1走向规范和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越来越走向规范化。但是,中国经济学从总体上看还是不成熟的。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研究方法还比较落后,学科规范还不够严格,中国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还在形成,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规范。建立学术规范,发展学术评价,是中国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经济学理论仍然落后于实践,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仍受着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为此,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实际。对于中国经济学来说,当务之急是要从实际出发,搞清楚中国所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经济问题,仔细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并且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超级秘书网

4.2走向开放和世界

经济学的开放是不可避免的。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决于是否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而不论源于何时,出于何人,来自何方。经济学走向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引进来,将外来的理论综合到中国经济学理论和中国实践中去;二是坚持走出去,要加强交流和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多学科理论、多元研究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学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必须首先立足本土,其次必须立足经济,关注技术,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使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祝茂.转型期中国经济问题探索——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观点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5,(1):100-103.

[2]赵凌云.中国经济学研究与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4):6-7.

[3]严飞.《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与实践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81.

劳动经济学教学范文第5篇

一、归纳演绎教学法

归纳演绎法是从一系列具体事例中提炼、归纳出抽象概念再解析的方法。这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符合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能够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基本原理,摒弃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到抽象的讲授法的弊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商品概念时,作者不象有些老师那样一开始就抛出商品概念,然后解析其内涵。而是先列举一些事实,比如,农民种植的粮食、工人织的布等等,是劳动产品,如果是为了给家里人吃、穿用,不进行社会交换,我们称之为产品;如果是用于社会交换,给别人吃、穿用我们称之为商品。以此类推,从一系列事例中归纳出商品的定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在此基础上,再运用演绎法进行解析,即商品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人类的劳动产品,其次是生产的目的是通过市场交换,为他人使用。因此,土地等自然物,可用于交换,但不是人的劳动产品,因而不属于商品;为家人吃而做的馒头,为家人穿而织的布虽是劳动产品,但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社会交换,因而也不属于商品。这样,通过归纳演绎法,就把商品概念讲得非常清楚。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在课前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和讲解,最后进行总结并提炼出观点和见解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从现实问题和现象入手,提出抽象观点和见解,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是从实际到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替代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教师选取、组织案例教学外,也可在相关理论讲完后,由教师引导、组织学生围绕当前社会经济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寻找、设计案例,用以巩固所学基础理论,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十多年的生产实践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经验积累,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危机,为政治经济的案例教学提供了不可胜数的案例素材。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应努力提升案例教学法的比重。

三、比较教学法

比较法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将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基本观点进行比较的教学方法。当前政治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尴尬经济处境是如何处理好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同为高校经管类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但是两门课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理顺,教学中两门课的授课老师是各教各的课,相互之间不发生关联。两门基础理论课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尤其当两门课针对同一个理论问题作出不同解释时,学生会产生理解上的困惑。通过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明白,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处于不同的分析层面,不可互相代替“,不是绝对排斥的关系”。总体上,它们之间既具有共性,又具有差异性,共性都是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成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内涵、阶级立场、研究对象、观点、目的与任务等方面。在涉及同一个知识点时,比如,关于利率,政治经济学认为利率是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决定的,西方经济学认为利率是由货币的供求决定的。对此,只有运用比较法向学生讲述前者讲的是借贷资本的实质内容,后者讲的是借贷资本的表现形式,学生才不会无所适从。因此,运用比较法能够提升教学效果:一方面理清两门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相关知识的理解,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微课教学法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与逻辑性的理论学科,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可以通过建立班级邮箱、QQ群、微信等网络媒介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和课后复习巩固,激发学生自学。课前指导包括上传相关阅读书目,并将讲授内容的时代背景、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等知识点提示。课后以问题答疑、个别辅导及学科前沿观点等形式巩固所学内容,还可以上传文体、音频课件,尤其可尝试微课教学法。微课教学法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针对教学活动中的相关知识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在线视频教学活动。其基本特点,一是实用性,要求主题明确,围绕一个概念、术语、事件、问题等均可以进行讲解;二是简洁性,要求结构较紧凑、短小精悍,篇幅小、时间短,一般以两至十分钟为宜,只要把主题讲清即可;三是趣味性,要求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以图片、文字、动画、视频、声音组合的“快餐式”课件模块形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五、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法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其存在的价值意义在于能够解释、指导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政治经济学面世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革,社会主义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开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在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政治经济学的许多观点解释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发生困难与牵强,政治经济学在发展变化了的社会经济中,也不断受到国内外经济学家的挑战和质疑。比如,包括萨缪尔森、琼•罗宾逊在内的当代西方最知名经济学家均否认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暴力革命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国内,以茅与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同样否认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所以,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发展变化了的现实面前,在面对国内外经济学家质疑中,正陷入困境,面临着与时俱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科研相脱离的形象较为突出,许多授课教师仅满足于基本理论的介绍,既不热心搞科研,对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又缺少关注,也就谈不上向学生传授前沿观点。因此,教授政治经济学的高校教师负有创新发展政治经济学,并在讲授基本理论时把学科前沿的相关研究观点及时传授给学生的学科使命。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