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经济学教学

劳动经济学教学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劳动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劳动经济学教学

结合西方经济学发展本国经济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国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目标;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前无古人的波澜壮阔的社会经济实践,于是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就成为经济学界关心的重要课题。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学在内容、体系、方法论上的研究成果,明确中国经济学的目标,分析中国经济学面临的主要困境,并结合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耦合研究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探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1中国经济学的目标

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设一门能反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所在,而中国经济学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体制结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三个部分。

体制结构目标主要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分析,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目标和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微观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完善及国企改革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规则较为完善。宏观经济运行目标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顺利实现、政府职能得到完善等。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的目标和经济增长方式等)和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及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

2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点击阅读全文

宏观经济学

一、要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实施

在大多数院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都是由若干教师同时承担的,这样就可以形成教学团队。研究性教学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如果单凭个别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捉襟见肘,因而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资源至关重要。如有的教师对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的结合颇有研究,有的教师对宏观经济学的多媒体教学倍感兴趣,有的教师偏好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有的教师热衷于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有的教师对计量经济模型较为精通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所必需的资源,因此,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要尽可能采用团队形式。近三年来,由笔者指导的学生论文,1篇论文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奖,3篇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论文”,2篇文章获得“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这些虽然形式上是导师的成果,实际上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有研究生、年轻教师、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的成果,是由团队共同努力而取得的。因为,无论理论探讨、数据调查,还是结构分析等,都是由团队一起来完成的。特别是涉及到计量模型,往往是这个团队的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再由一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专门给予指导。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掌握了更多计量模型的运用方法,个人也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果,成为一股新生的教学和科研力量。

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还要以教师的科研来促进学生的研究。一方面,教师要有科研,科研造诣高,教师在课堂上才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维[2]。不做研究,只搞教学,只是教书匠;只做研究,不搞教学,则不是教师。近年来,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的教师主持国家、部省级、厅局级课题近30项,大多数是围绕现实经济问题而设计的。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团队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一批成果。此外,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必须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课题去研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规律、教材和教学方法,等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小组中,承担部分基础工作;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并在校内或校外自主联系指导教师。笔者在进行“经济增长理论”教学设计时,曾组织师生参与了一个地区委托课题的调研工作,主要探讨该地区民营企业的状况,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等。通过历时近一个月的调查,学生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职工来源、文化程度、工资水平,企业家成长过程,企业投资选择及并购,产品生命周期,市场销售及竞争等诸方面感受很深。这份由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得到了该区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该区还组织了广泛的学习和宣传;研究报告获得了“2006年江苏省大学生优秀调查报告一等奖”;并且,其中一名学生还利用调查中的数据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获得“2007年江苏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二、要以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基础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善于观察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3]。但对于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缺乏理论知识基础和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又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教学模式的大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能力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

首先,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经济学学派很多,不同的学派假设条件、理论基础、分析方法、政策主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一种经济现象可以用不同学派的理论来解释,而同一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从理论体系上来看,如果不能让学生涉及到更多学派的理论,学生即使对现实经济进行了调查,也无法选择适当的理论给予合理的解释,从而也就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在开展研究性教学之前,要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学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结论、政策主张作详细的讲解。比如,为什么现在用GDP而不用GNP作为最基本的经济总量?根据消费函数,消费决定于收入,是什么含义的收入?投资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利率、资金数量,还是长期利润率的预期?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解决?凯恩斯反对用削减工资的方式增加就业,但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却采用了低工资政策,实现了高就业,带来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对此应如何理解?等等。在教学中,笔者团队遵循“理论—问题—政策”的思路,首先强化理论模型的讲解,让学生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我们还设计了“走近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竞赛,让低年级学生认识经济学的基本要求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让高年级的学生看到他们在经济学基础上存在的差距,特别是给准备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和考研的学生指引方向。

点击阅读全文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析

摘要: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育教学方法单一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商科类人才的需求。新文科背景下“微观经济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多维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艺术的有机结合,平时过程考核和期末综合评价的有机整合。新文科背景下,必须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以OBE理念为指导,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课程内容的守正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学习效果评价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以及“四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入手,探索“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框架。

关键词:新文科;课程思政;微观经济学

一、引言

2018年“成都会议”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育人+育才”成为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共识。随后我国教育界又在多个场合,提出了作为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四梁八柱的“四新”(即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问题。2020年11月3日,我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会议不仅研究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新举措,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还对我国新文科建设作出了系统全面的部署。“微观经济学”作为商科类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不仅决定着商科类人才的学科专业底蕴,也影响着商科类相关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更肩负着商科类专业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使命,是商科类人才培养的根基。“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文科背景下商科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应该走在其他课程改革的前端。

二、传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

对照《新文科建设宣言》,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与新文科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去甚远,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点击阅读全文

经济学目标

论文关键词:中国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目标;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前无古人的波澜壮阔的社会经济实践,于是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就成为经济学界关心的重要课题。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学在内容、体系、方法论上的研究成果,明确中国经济学的目标,分析中国经济学面临的主要困境,并结合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耦合研究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探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1中国经济学的目标

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设一门能反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所在,而中国经济学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体制结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三个部分。

体制结构目标主要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分析,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目标和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微观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完善及国企改革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规则较为完善。宏观经济运行目标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顺利实现、政府职能得到完善等。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的目标和经济增长方式等)和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及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

2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点击阅读全文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水平,编写出符合时代要求、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新成果的教材,需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教材既要准确、完整地再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理论,继承和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又要根据新的实践加以不断创新。比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尽管马克思也阐述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等,但这是服从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的。马克思没有任务为资本主义怎样搞好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提供理论支持。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为经济发展、为改革开放服务的。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规定性,研究它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及其规律,是其基础内容。同时,还要研究资源配置,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方式、途径及其规律。不能简单地断定西方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研究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还应涵盖当代资本主义。当今时代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时代,社会主义需要借鉴和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社会化生产、发展和调节现代市场经济的有益经验与成果。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要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发展,也要研究在新科技革命和新生产力发展条件下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研究具有自我扬弃意义的趋向社会主义的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基本原理需要继承和坚持,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比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的原理具有普遍意义,但马克思所能认识到的是社会主义以前的情况: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适应,一般表现为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主义实践表明,人们社会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可能变异出主观随意性,从而出现脱离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人为拔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超越发展阶段的情况,这种拔高的和超阶段的生产关系从相反的方面不适应甚至损害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学应从理论上总结这方面的教训。又如,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石,这一理论从总体上说是科学的,必须坚持。供求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生产要素价值论等都是站不住脚的。但劳动价值论也需要发展。生产劳动的内涵需要拓宽。物质生产劳动创造财富和商品价值,这是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性内容,但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一概否定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功能,会显得缺乏现实说服力。

把握“源”与“流”一脉相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要以准确完整地把握其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原意为前提,不能不认真研究马列而妄谈发展马列。理论创新是“流”,不能割断其与“源”的传承关系。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经典作家一再强调的,但在我国的特定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学教材与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共产党宣言》提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尽可能更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又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科学社会主义不是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既是坚持,又有创新。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流”。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