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才培养;困境;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了国有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资源。尤其在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必须要把人才培养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固然,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但是同时企业也肩负着重要的人才培养职责,这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从此,无论从自身发展还是社会效益角度来看,国有企业必须要重视人才培养,其有关方面的研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国有企业人才培养困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国企日渐意识到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强措施。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国企人才培养依然面临着重重困境,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长期发展规划。部分国企并未从战略的高度审视人才培养工作,急功近利,不愿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此项工作上,更偏重于从外界吸纳人才资源。二是资源投入不足。我们并不否认企业追求利益的本质属性。然而,有些国企过于放大追求利益的目标,片面地认为人才培养亦是运营成本的一部分,在人才培养投入方面秉持能省则省的态度。由于资源投入不足,致使员工个人发展受限,加上人才培养成效较低,致使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三是工作机制不完善。目前,很多国企尚未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培训相关工作流于形式,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对员工激励不足,影响了人才培养实效。

二、国有企业人才培养策略

作者结合上文对国有企业人才培养困境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加强国有企业人才培养的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转变思想观念。新时期,国有企业必须要深刻意识到人才培养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从而重视和加强人才培养。某种程度上讲,人才培养关系到企业与个人的同步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罗马非一日之功,国有企业人才培养也不会立竿见影,加上人才技能需求不断变化,需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国有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应该明确自身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的互利关系,注重以人为本思想的渗透,端正人才培养态度,制定有效的长期发展规划,在能力范围内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以保证此项工作顺畅开展。同时,国有企业还应该着力于人才创新发展,多样化人才培养途径。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就可以通过对微博、博客等软件平台的应用,来开展对国企人才的培养,在拓宽国企人才培养途径的同时,这一社会流行元素的加入,更贴近企业员工的实际生活,能够有效拉近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距离。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官方微博的开设,将一些企业重要新闻、信息放在微博当中对企业员工进行展示。还可以让员工通过微博、博客加强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沟通与交流,这对企业员工各方面素质的提升是极为有益的。

(二)完善工作机制。国有企业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应该包括培训机制、考核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其中,培训机制建设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具体而言,国有企业应该认真分析自身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明确其中存在的不足或弊端,并以此为依据明确员工培训目的和宗旨,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例如,国有企业可以针对技能型人才进行定期培养,聘请业界专家开展指导活动,及时解决员工操作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提升技能水平,传达最先进的思想观念,并督促其努力付诸于实践。在此基础上,国有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此为依据,对员工的工作和培训情况做出客观、理性、全面的评价,结合考核结果给予表现优异的员工适度奖励,承认和尊重其为企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而对于表现不佳的员工,要进行相应处罚,深刻分析其中原因,进而优化培训方案,为其搭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体现出国有企业的人文关怀。

(三)加强文化建设。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其相关建设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保留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国有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人才观是企业良好文化的核心,亦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已然成为企业最关注的问题。国有企业良好的文化体系要富含特色,与自身的发展观、人才观、价值观等相符,从而影响员工产生认同感、使命感以及归属感,激励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拼搏向上、努力奋进,进而树立国有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文化建设也关系到国有企业人才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才发展具有了一定的选择性、自由性,员工流失率有所增加。国有企业应该积极应对挑战,认真分析挑战中蕴藏的发展机遇,加大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力度,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员工看到企业与个人发展的未来,从而尽量留住人才。

三、结语

总而言之,国有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要和必要。未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才将在企业发展中占据更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作者希望各国有企业从实践的角度审视人才培养工作,可在本文论点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完善和创新,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以人才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杜坤林.借鉴淘宝学院模式的企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3(01).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项目来源: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零试用期’人才培养培养模式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3020062

1999年教育部联合联想集团共同推出了电子商务自修考试的大学专科学生培养计划,并在2000年开始全国性招生。2001年6月,教育部门正式批准了全国13所高等院校开办电子商务专业。到目前为止,经教育部批准,全国有近700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有数十万电子商务专业在校学生。但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却成了电子商务专业的一个瓶颈。一方面是中小型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渴求,另一方面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徘徊在就业门槛之外。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导致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不符合市场需要。

1 目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培养方向界定不清

当前主要存在有三种不同的认识:第一种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简单的“电子化技术十商务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无侧重点,只是把商务知识和电子化技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没有追求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学生在校什么都学一点,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什么都不精;第二种认为电子商务本质仍是商务,因此电子商务的教学应该就是商务知识的传授,把电子商务的教学等同于经济管理专业中传统商务的教学;第三种是高度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忽略了商务知识的教学,由此电子商务专业也就基本等同于信息技术专业。以上三种模式以第一种最为常见,因为这种模式对于学校来说最容易组织和实施,但这种“万金油”式的人才导致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

1.2 课程体系贪大求全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沿袭了本科力求覆盖全面的教学思路,在课程的选取上,包含了电子商务的各个领域,基本上由计算机网络、物流管理、市场营销、数据库、信息安全、电子支付等课程组成,内容广泛,这样虽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是课程体系却失去了鲜明的特点,不利于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毕竟在高职短短三年有限的学习和实践中,要想深刻掌握电子商务涉及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学生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只掌握了各个领域的皮毛,在学习当中找不到方向和重点,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1.3 教学模式传统落后

高职院校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绝大部分延续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单一,多数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通过校内实训基地模拟真实的职业情境,学生以学习者身份参与模拟工作过程,其真实程度远达不到工学结合的学习情境。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主体是学生。工学结合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很多利益。世界发达国家比较成功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 日本的“产学合作”、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等模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4 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电子商务涉及经济、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物流、法律法规等学科内容。作为一名合格的电子商务教师,不仅应具有电子商务知识,而且还要具有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成为复合型“双师型”教师。由于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学科,目前高职院校从事电子商务的教师大多是从计算机、经管、财经、通讯、电子等专业“嫁接”过来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较低,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不能满足电子商务教学的需要。电子商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欠缺势必影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素质,成为制约培养高素质电子商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障碍。

1.5 实践训练比较缺乏

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商务学科,无论是网络技术、商务策划、项目实施等都需要大量的实战训练。尽管这几年很多院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建立了电子商务实训室供学生实战训练。但是电子商务实训软件仍然脱离实际的商业环境,甚至有不少软件已经落后于现有的应用。商务行为本身是复杂多变的,电子商务实训如果没有真正的商人参与、如果将所有的商业行为都固化,事实上与书本教育并没有本质区别。另外一个问题是:由于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商业企业的实际运作管理,案例来源、案例讨论、创业指导、实习指导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 新时期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许多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发展积极地进行了教学研究和改革。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严峻的情况下,在这一新时期就更需要广大高职院校创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2.1 整合原有优势学科,抓好本校的培养特色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科研、技术、师资以及学生素质等方面都相差很大,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特长,培养技术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例如,以经济、贸易类为优势学科的院校,可以选择以经济贸易为主的电子商务模式。以交通运输、物流、市场营销等为优势学科的院校,可以选择以物流和营销为主的电子商务模式。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注意强调信息技术与商务的结合,强调两者在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的融合,商务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商务服务的工具与手段,信息技术的应用重在改造和提升传统商务,使商务模式向电子化转变。

2.2 以就业岗位为导向,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可从事的职业岗位有:助理电子商务师、网络推广员、网络营销员、网络编辑、网络调研员、电子商务/政务平台管理、商务文员、外贸人员、电话营销员、在线客服、知识管理员等等。因此围绕电子商务岗位的要求,构建了专业核心能力,如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电子交易能力、网络营销能力、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能力、商务管理能力,建立 “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的要求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以支撑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大力推进工学结合。

2.3 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的网上创业实训机会和条件

目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校内实训通常是通过电子商务模拟平台进行实训。这一模拟平台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对电子商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模拟平台是对实际电子商务业务流程的固定化和简单化,与实际的电子商务业务有一定的差距。而且这种操作完全按操作手册来进行,难度较小,主要是练学生对书本学习的熟悉程度;模拟平台注重电子商务业务的实现,却忽视电子商务的技术背景和宏观、微观环境建设。模拟平台扩展性较弱,往往不能按教学实际需要作相应调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交易特别是网上创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而无处不在的因特网是给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开辟一个新的实训基地。

目前在淘宝、易趣等网站上开设网上商店基本都是傻瓜式的,都有现成的模版,开店方式非常简单,不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据统计,在淘宝、易趣等网站的“个人店铺”中,有40%都是在校大学生开设的。因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网上开设自己的商店,而不是仅仅在大二才进行一个学期的短训,一直经营到毕业。由学校或系里扮演物流公司的角色,统一为学生进货和配送。学生从学校或系里提供的商品目录中选择自己要经营的商品品种在网上发表即可,不需要投入相应的资本。

开始学生也许会感到不知所以、无从下手,但随着不断学习,尤其是学完相应的课程后,由教师指导,将相关的知识应用到经营过程当中。例如学完电子商务概论,就进行网站推广;学完市场营销,就进行营销策略组合;学完网页设计,就进行个性化的页面设计等等。这样会使学生的经营活动每学期都不断发生变化,而且还能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发生大的改观,避免了仅仅实习一个学期在时间上的不足。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创新,彻底领会所学的知识。

2.4 教师必须增加在企业工作的经历

在教师的聘任上,要尽可能增加有实际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例,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原有的教师也要尽可能地到企业中锻炼培训,这样才能与实际接轨,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要能敏锐的捕捉实事发展的变化,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将各领域电子商务的最新进展介绍给学生,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更有竞争力。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带来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巨大需求。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加快,电子商务专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中,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的策略也在变化中。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结合不同的时期特点来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江荣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2]朱玉春.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6.(6).

[3]山东经济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R],2008,(5).

[4]白慧萍.刍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自我培养与成才[J].市场周刊,2009(5):92-94.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第3篇

一、国有企业人才培养困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国企日渐意识到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强措施。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国企人才培养依然面临着重重困境,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长期发展规划。部分国企并未从战略的高度审视人才培养工作,急功近利,不愿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此项工作上,更偏重于从外界吸纳人才资源。二是资源投入不足。我们并不否认企业追求利益的本质属性。然而,有些国企过于放大追求利益的目标,片面地认为人才培养亦是运营成本的一部分,在人才培养投入方面秉持能省则省的态度。由于资源投入不足,致使员工个人发展受限,加上人才培养成效较低,致使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三是工作机制不完善。目前,很多国企尚未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培训相关工作流于形式,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对员工激励不足,影响了人才培养实效。

二、国有企业人才培养策略

作者结合上文对国有企业人才培养困境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加强国有企业人才培养的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转变思想观念。新时期,国有企业必须要深刻意识到人才培养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从而重视和加强人才培养。某种程度上讲,人才培养关系到企业与个人的同步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罗马非一日之功,国有企业人才培养也不会立竿见影,加上人才技能需求不断变化,需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国有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应该明确自身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的互利关系,注重以人为本思想的渗透,端正人才培养态度,制定有效的长期发展规划,在能力范围内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以保证此项工作顺畅开展。同时,国有企业还应该着力于人才创新发展,多样化人才培养途径。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就可以通过对微博、博客等软件平台的应用,来开展对国企人才的培养,在拓宽国企人才培养途径的同时,这一社会流行元素的加入,更贴近企业员工的实际生活,能够有效拉近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距离。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官方微博的开设,将一些企业重要新闻、信息放在微博当中对企业员工进行展示。还可以让员工通过微博、博客加强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沟通与交流,这对企业员工各方面素质的提升是极为有益的。

(二)完善工作机制。国有企业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应该包括培训机制、考核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其中,培训机制建设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具体而言,国有企业应该认真分析自身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明确其中存在的不足或弊端,并以此为依据明确员工培训目的和宗旨,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例如,国有企业可以针对技能型人才进行定期培养,聘请业界专家开展指导活动,及时解决员工操作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提升技能水平,传达最先进的思想观念,并督促其努力付诸于实践。在此基础上,国有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此为依据,对员工的工作和培训情况做出客观、理性、全面的评价,结合考核结果给予表现优异的员工适度奖励,承认和尊重其为企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而对于表现不佳的员工,要进行相应处罚,深刻分析其中原因,进而优化培训方案,为其搭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体现出国有企业的人文关怀。

(三)加强文化建设。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其相关建设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保留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国有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人才观是企业良好文化的核心,亦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已然成为企业最关注的问题。国有企业良好的文化体系要富含特色,与自身的发展观、人才观、价值观等相符,从而影响员工产生认同感、使命感以及归属感,激励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拼搏向上、努力奋进,进而树立国有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文化建设也关系到国有企业人才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才发展具有了一定的选择性、自由性,员工流失率有所增加。国有企业应该积极应对挑战,认真分析挑战中蕴藏的发展机遇,加大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力度,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员工看到企业与个人发展的未来,从而尽量留住人才。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务实战;英语人才;教育理念;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10-0147-02

[作者简介]姜雪艳(1967-),女,辽宁普兰店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 2013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集聚创新要素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lslktzijjx-46。随着我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而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商务实战型英语人才的培养。为适应这一形势需要,我国高校本科英语教学要加快改革,吸收西方教育的先进成果,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加强面向企业外向型经济实践的教学改革。因此,商务实战型英语人才培养应该成为高校英语本科教学的目标和重点。

一、目前高校本科专业英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围绕培养从事外事工作的英语语言文字工作者,只注重口译与笔译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造成英语人才知识面狭窄,缺乏商务知识和训练,即使很多英语语言能力较好的毕业生也无法胜任实际工作。传统的培养模式更多注重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弱。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模式的影响,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且动力不足,特别是到了大学三四年级,这种盲目性更为严重,很容易对所学的语言类课程失去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也使教师教学缺乏成就感。此外,传统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设置零散孤立,缺乏系统性、整合性和实践性,师资配置上缺乏协同性。大多数英语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深造,商务专业知识比较薄弱,跨学科知识掌握不足,尤其缺乏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目前,传统的纯粹工具型英语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每年都有大量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无门,人才浪费现象严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就业压力。

二、培养商务实战型英语人才的策略

(一)转变培养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英语人才培养应该适应国际经贸的新形势发展,必须摆脱依靠书本培养人才的传统模式,不断向外向型、跨文化沟通型、金融贸易结合型、法律文化贯通型培养模式转变。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转变高等教育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培养观念,对现行的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教师队伍建设进行重建。21世纪世界各国最激烈的竞争不是在物质生产领域和技术领域,而是在人才领域。英语作为世界上公认的国际“第一语言”,在国际竞争中拥有高水平的英语语言能力人才是国家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保证,否则国际交流中沟通环节的不畅通会造成很多误判甚至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我国高等学校的本科英语教学必须转变培养理念,培养业务精湛、实践能力强的英语人才,以适应国际经贸形势的日益变化。

(二)优化课程设置

1.以语言知识与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综合基础知识与技能,这类课程包括:基础英语、语音语调、阅读、写作与口笔译等,要侧重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重点强化对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训练。

2.英美文化拓展类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巩固英语语言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英汉之间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异同,了解中西方文化不同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等,为学生在国际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做好知识储备。主要课程包括: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西方文化、西方哲学与欧洲文化等。

3.商务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与商务基础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主要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同法、财务管理与投资理财等。

4.素质和修养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情操与增强社会融合能力。主要课程包括:西方礼仪、英语演讲和西方美学等。

(三)改革教学方法

商务实战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第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培养商务实战型人才的技术保证。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自主学习网络和丰富的网上电子资源,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学习兴趣,更新教学内容,直观、准确、细致地展现所学语言商务领域的使用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熟练、自如、流畅地运用英语进行商务交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第二、就教学方法而言,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反思性学习,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语言学习的全过程。此外,教师还要不断优化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主体发言、角色扮演和同声传译等,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四)重建评价体系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及学习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改革考试制度,增加考查听、说、写方面试题分量,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评价系统应呈现多样化,不应只局限于考试,还应包括对一些英语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教师从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向以提高学生英语实战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注重语言学习的实践性。鼓励并帮助学生参与校外的一些商务活动,推动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真实商务情景中找出专业学习的差距,从而主动、有针对性地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以此增强学生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五)建设适应商务实战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商务实战型英语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教师除精通英语专业外,还要具备广泛的人文知识和商务知识。首先,高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英语教师到企业实习以真正接触商务环境,不断提高其实践教学水平;其次,选派教师学习相关商务课程,不断拓宽英语专业教师知识面,提高其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水平;第三,充分发挥现有师资资源的作用,借助本校相关专业师资力量,在学校的协调下,邀请具有商务实战经验的教师为英语专业学生讲授商务课程,丰富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这种“走出去、引进来”的做法既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可增进对英语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新理念、新动向的了解。

三、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加强迫切要求高校加强对商务实战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必须抓住机遇,及时转变教育理念,调整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提高英语专业教师的商务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商务实战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伟新.从商务英语到英语商务[J].国际经贸探索,2005(6).

[2]赵树理.中外外语教育对我国英语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8).

[3]祝敏.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基础上的创新型课堂设计[J].考试周刊,2009(19).

[4]李滨.语用认知探析复合型商务人才培养[J].成人教育,2012(6).

[5]吴殿宁.论地方本科院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原则[J].贺州学院学报,2010(4).

[6]彭萍.对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7).

[7]朱萍.新时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12).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传统教育;开放式;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163-03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al tendency of social economy,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etwork distance education,this paper positioned the connotation about the open talent training at the localized universities,pointed out the primary issues under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and raised the reform strategies and study process on building the open talent training at the localized universities,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next building the talent training project at the localized universities.

Key words:Localized universities;Traditional education;Open mode;Talent training;Strategy

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也在稳步提高,高等学校已成为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21世纪,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生产服务一线急需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专业人才。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高新技术创造个性化、多样化、探索式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获得具有先进生产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管理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1 “开放式”人才的定位和内涵

“开放”是一种对事物认知态度和处理新事物的方法,“开放式”人才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掌握多种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衍生学科专业技能,符合现代社会“一专多能”的行业企业岗位需要,不断突破自我,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有敢为人先、开拓进取、求新求异的观念和意识,在尊重知识,依靠优势资源的基础上,以怀疑的态度,努力创新,走在时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其次,“开放式”人才思想观念开放,能够洞察全球时代的脉搏,善于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世界格局中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趋势,利用市场经济规律,不断调整自身发展方向,把精力放在全局战略上,权衡利弊得失,统领全局发展;最后,要有高尚的德性和先进的党性,开放式人才要认清目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快速变化经济目标,乐意与上级、同事进行接触和沟通,愿意接受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探索发展的新路子[1]。

2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口径过窄,形式单一,培养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匮乏,知识结构单一,创新意识欠缺,培养的专业人才很难与社会需求接轨,出现“学而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局面。

2.1 传统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现代社会需求层面不相符 我国高校按照办学的目标和功能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等四类,而按照人才培养的类型可分为研究型的本科院校、工程型的本科院校、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2]。近些年,国内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部也有政策明确表明将有6000多所大学逐步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然而,在高校转型过程中,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没有改变,仍然以理论教授和校内实践训练为主,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单一,教育教学脱离了行业、企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专业人才素质规范严重背离行业内的需要,造成企业无人可用的怪圈。

2.2 各个专业的设置过细,教学体系渗透性差,人才培养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琳琅满目,专业的分类很细,都侧重于专业的纵深向发展,而忽视了专业之间横向协调发展。各个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相互独立,各自为营,相关课程之间不能有效的融会贯通,教学体系中内容相互渗透性差,造成学生的知识零散,结构单一,缺乏系统性,在专业领域内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系统的素质结构,缺乏综合性创造力,不利于跨学科解决问题。事实上,这是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过程不统一的表现。

2.3 教师职业培养脱节,成长环境受限 传统教师团队组成以校内在岗位教师为主体,基础理论优秀,校内实践性强,主要承担基础理论教学和校内学生实践锻炼,人才培养的手段单一,缺少与地方企业或者行业技术部门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尽管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但是培训的内容主要以专业知识训练或者学历补偿为主,注重提升老师的教学技能,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经验匮乏,教课过程中对于实践领域延伸不够,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认识。地方性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实用性的科技人才,因此,地方性高校的教师应该到地方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技能操作、职业品质的专项训练,掌握新型实践经验,这对于教师职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都是有利的。

3 “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

“开放式”人才培养要求有开放式的教学理念。开放的教学要以知识的传授为载体,以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创造一个学生思想活泼、教学环境雅趣、教学模式开放的互动性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性素质。

3.1 “开放式”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老师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基本过程。在我国教学改革的大潮下,课堂教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内容知识更新较快,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相对固定,新知识更新较慢,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课堂教学在教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国内外时政热点,帮助学生了解高新技术、多元文化、时事政要等新常态内容,侧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人文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科内容需注重多学科之间的横向沟通,多学科内容的交差、渗透和融合,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3]。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授课必须的内容之外,应该对学生适时提问质疑,将学生的回答和建议及时纳入到教学内容中进行分析教授,关注学生兴趣、积极性、学习的方法与思维方式,利用互动方式的“生成型”资源调整教学内容,实现学生成为教学内容的新创造者[4]。

3.2 “开放式”的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由专业教师组成,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共同体[5]。随着高校培养对象丰富化、层次多样性、途径创新性和手段灵活性,高校教师团队的组成应该不断开放。目前,地方性高校真正优秀的教学团队为数不多,大部分团队还局限于一门课程或者一个专业,缺少协同作战的能力。因此,需要建设“开放型”的应用型教学团队,团队成员组成要求涵盖各个层次学历,上层发展到研究生教育,下层拓展到农村应用型教育,以社会服务为内容,适应多样化教学内容,团队成员各个层次之间互为支撑、互相补充。为了维持较高的团队内聚力和相互信任度,团队规模一般以10人为宜,不超过20人,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适当增减。打破教师团队成员来源渠道,根据学校课程专业,自由聘请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或者学者,从事教学活动,也可以利用互联网预约授课,实行“网上理论指导,网下实践补充”的教学模式,及时将自身实践的案例与学生分享。

3.3 “开放式”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开放型主要体现在教学途径和手段的开放。21世纪,网络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和交流手段,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数字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学主体必须提高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教学能力的培训,能够熟练制作网络数据资源,包括教学录像、电子课程、多媒体课件等,把学生从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被动式教学环境中解放出来,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跨时间和空间的共享,这是对传统教学的一大挑战。

3.4 “开放式”的教学实践 实践教学的比例和条件已经成为评价和考核一个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地方性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面向社会,面向实践,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教育活动应该延伸到社会中,让学生在开放的企业、一线岗位上锻炼自己,了解自己的不足。因此,教学实践要以学生为本设立教学活动,通过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等措施,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6]。特别是在农业教研领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时间性,更有必要设立开放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走入大自然,融入r业工作一线,了解现代农业工作岗位的研究热点。总之,高校学生的驱动力应该来自于社会层面的需求,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上下大工夫[7]。

3.5 “开放式”的教学考核 “开放式”的教学考核标准主要包括内容、方式、主体、过程、空间等层面的开放性。考核过程中内容的设置不局限于课本的知识点,应该以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实际工作任务为对象,全面公开准备的考核内容,利用PPT汇报、论文撰写、实际操作等方式评估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尽量取消传统的试卷考核模式。考核主体采用互评和自评的评价模式,灵活应用企事业单位+教师+学生的多主体评价方式,利用互联网在线测试,随时随地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考核,找出学生的不足,侧面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等社会能力,尽量避免期初、期中和期末的传统试卷考核方式。

3.6 “开放式”的平台资源 地方型高校不仅要完成专业人才的培养,还要完成知识的传播,服务于社会,让有用的知识通过便捷的方式被需要的人接收,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教学单位建立开放的管理制度,包括仪器设备的借用、安全卫生巡视、合理的租用制度、实验平台共享程序、学生培训登记等规定,可以保证平台资源的共享率,提高教学平台的使用效率,惠及社会中服务能力。另外,校内订阅报刊,购买专业书籍,设置阅览室,建立中心区域网,也可以促进高校知识快速向外传播,实现开放式的区域内合作交流,流通科研成果,带动国内外科研进步和产学研结合。

4 “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法

针对以上“开放式”的人才培养内容,考虑可以从以下方面研究地方高校开放式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图1):

4.1 文献法 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和学院多年来人才培养的模式,梳理和分析,预测地方高校应用型教学模式发展的背景趋势,总结地方性“开放式”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特征。

4.2 调查法 深入地方本科高校和企业、基层科研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与校领导、教务处及相关院系的负责人进行访谈,分析其“开放式”人才培养发展理念、实施过程及产生的效果,并撰写人才培养方案。

4.3 实践法 制定“开放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参与地方高校专业领域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构建“开放式”教学平台,评估“开放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效果。

5 结语

近些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日益增强,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主力军。农业地方高校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和发展的特殊性,其作用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播、应用及创新方面,而且在培养掌握具有先进生产力的创新型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上“开放式”教学模式在时间、内容、资源方面对学生和社会全面开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设定的实践目标,设计实践的方案、步骤,完成实践工作,评价、总结实践效果,这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突出的作用。因此,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未来地方应用型高校进一步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乔万敏,邢亮.开放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教育研究,2010(10):86-90.

[2]徐权,段红红.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开放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63-166.

[3]张平.中高职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云南电大学报,2012(14):13-16.

[4]卢旭荣.小课堂大舞台-浅谈教学内容的开放型[J].文教资料,2008(7):91-92.

[5]颜景佐.开放大学教学团队的构建和运行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2):5-7.

[6]付延玲.对高校实施创新性实验的认识和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