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平均值原理

化学平均值原理

化学平均值原理

化学平均值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河南省 城镇化 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选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203-02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到2020年,河南省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完成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任务,转移1700万农村人口。支持已经形成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基础条件好的中心镇,逐步发展成为1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一是城镇规模结构多元化。根据具体区域状况,宜大则大,宜中则中,宜小则小,不搞一个模式,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格局。二是城镇空间布局多元化。根据具体自然地理状况,特别是根据水土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来决定城镇的空间布局,或组团状,或带状,或点状,不拘一格,以保持城镇体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亲和与协调。三是城镇产业定位多元化。各个城市之间应有合理的产业和市场分工,发挥比较优势,防止产业趋同。积极引导特色产业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集中,促进大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四是城镇地域扩张多元化。城镇地域扩张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既可以采取以旧城改造为主的内涵扩张方式,也可以采取“组团”式的外延扩张方式,还可以采取“跳跃式”的新城镇建设方式。五是城镇人口聚集多元化。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利益导向原则,既鼓励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转移,也可以就近就地向小城镇转移。完善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职能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增强城镇的聚集力。①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是全面评价目前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城镇化的评价由原来仅仅根据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及城镇化发展速度两项指标的简单评价,转为对城镇化发展的全面评价,从而全面了解并深层次认识全省城镇化发展所处的阶段与发展态势。二是及时发现城镇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通过对每一项指标进行评价与分析,并与全省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城镇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科学制定“十二五”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在全面评价和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及时研究提出下一步的城镇化发展目标,为下一步找准工作重点以及制定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提供依据。同时通过评价还起到鞭策后进,激励先进的作用。

三、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选取的指标能够真实、客观反映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把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指标的选取和权重要经过专家论证,并在实践中试行,听取各相关单位与部门的意见,不断修改完善,让整个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全面反映城镇化发展情况。

2.全面性原则。选取的指标既要反映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又要反映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指标体系充分反映“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社会安定”,而且进一步丰富了这五个方面的内涵,扩大与城镇化相关内容的覆盖面,全面反映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

3.易收集原则。选取的指标当中,绝大部分能够直接通过《河南统计年鉴》获取,少量指标可以通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外公布的指标获取,还有个别指标需要通过简单计算获取。总的来说,所选取的指标易于收集、易于计算。

4.非均衡原则。根据不同指标与城镇化相关程度的差异,给予不同指标以不同的权重。凡是能够体现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内容(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增长速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速度等),对城镇化发展质量有重要影响的指标(GDP增长速度、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建成区绿地率、社会保障覆盖率等),均给予较高的权重。凡是与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指标,所给的权重为负数,绝对值的大小仍然反映其重要程度。

四、指标选取

1.城镇化评价指标的选取。

2.城镇化动力机制评价指标的选取②。

3.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五、计算与说明

1.为了方便计算与数据收集,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均以《河南省统计年鉴》、《河南省城市建设统计年报》和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预期目标中本身的定义为准。

2.社会保障覆盖率=[参加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户籍人口/(户籍总人口×3)]×100%。参加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户籍人口是三种保险人口的总和。

3.计算方法:最终得分=权重×[60%+(X实际值-X平均值)/(X最大值-X平均值)×40%]。

(1)本计算公式的最终结果是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或该样本总体的平均水平)的可得到权重的60%,最大值可得到权重的100%。例如一个城市所有的指标全部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它的最终得分是60分,如果一个城市全部指标达到总体最高水平,则它的最终得分是100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或该样本总体的平均水平)的城镇的最终得分位于区间(60,100)之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或该样本总体的平均水平)的城镇的最终得分则小于60分。

(2)考虑到绝大部分数据组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以平均值作为参考,平均值两侧的水平都以[60%+(X实测值-X平均值)/(X最大值-X平均值)×40%]计算,把低于平均水平的数值与均值的差异乘40%以后会比60%低于20%,所以拉近了与平均值的差异,数值排序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程度上减小了区域客观差异的影响,增加了落后地区发展的信心。在非正态分布中,远离平衡位置,远离距离超过最大值与平均值的1.5倍以上,计算结果为负,原则上以0分计。权重为负的,计算结果为负。有些指标没有平均值,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完成额、转移农村人口,则计算中取一组指标的中位数代替平均值进行计算,计算取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的第七位数据进行计算。

(3)本计算公式容易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实行数据自动化处理。在统计过程中,可利用多种软件(excel、access和spss)进行方便的处理与运算。

(4)本计算方法十分灵活,可根据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主要有:一是指标增减,可根据实际需要来增加与减少;二是每一项指标的权重可根据发展需要进行调整,以反映与城镇化相关水平的密切程度;三是计算的大小可根据平均值、中位数或中位数以下的数值分别作为参考系,数值会相应增加,但是排序不变。

注释:

①成睿智.河南省城镇化率目标:三年内年均超1.7%.河南日报,2010.9.25

②纪晓岚,赵维良.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电子期刊

化学平均值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血清降钙素原;血液细菌培养;菌血症;诊断;价值

菌血症患者常伴有多器官转移性感染,应及时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检测,以免延误后续治疗。本文对已选定的95例疑似菌血症患者予以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和血液细菌培养,分析两种检测方法在该病诊断中的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95例疑似菌血症患者,其中男56例,女39例,年龄26~64岁,平均(42.58±5.32)岁,脓毒症例、细菌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例、严重感染例、感染性休克例,所有患者就诊时体温均>38℃。

1.2方法 95例患者采用双抗体免疫夹心法,并利用免疫胶体金层析技术检测血清PCT,与标准曲线比较后算出血清PCT浓度,PCT-Q检测卡由德国BRAHMS提供。之后采用美国BD BACTEC FX40全自动血培养系统与珠海黑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Bact-IST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血液细菌培养,前者以培养瓶底对细菌培养繁殖后产生的CO2的浓度变化加以提示,对阳性培养瓶进行转种处理;后者生化测定并鉴定菌株。所有实验操作过程中均行严格全面质控,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3判断标准 根据试剂使用说明PCT>0.5μg/L检测结果呈阳性,血液细菌培养阳性标准为鉴定出细菌生长,培养5d后未有细菌生长则呈阴性[1]。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 18.0软件统计分析,一般资料以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当P

2 结果

血液培养结果阳性时间越少则患者血液中含菌量越高,可提示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95例患者中,血液细菌培养第1~2d阳性组45例,PCT平均值(16.35±4.23)μg/L,第3~4d阳性组17例,PCT平均值(9.42±2.68)μg/L,第5d后阳性组5例,PCT平均值(1.53±0.82)μg/L,血液培养阴性组28例,PCT平均值(0.29±0.47)μg/L,各组PCT平均值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菌血症通常是由细菌经局部病灶进入血液引起,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细菌,且血清PCT含量不断升高。有研究发现菌血症患者休克缓解后血清PCT平均含量可降至初始浓度的50%,而最终死亡的患者血清PCT含量可在死亡前持续升高27d,因此血清PCT含量变化对菌血症严重程度具有提示作用[2]。本研究对已选定的95例疑似菌血症患者予以PCT检测和血液细菌培养,分析两种检测方法在菌血症诊断中的价值。

经研究可得,95例患者中45例血液细菌培养结果2d内呈阳性,PCT平均值为(16.35±4.23)μg/L,提示均出现临床感染性休克症状;17例血液培养结果3~4d呈阳性,PCT平均值为(9.42±2.68)μg/L,提示出现严重感染,但程度轻于前45例;28例血液培养结果呈阴性患者PCT平均值仅为(0.29±0.47)μg/L,提示临床感染症状较轻。上述结果表明血清PCT检测与血液细菌培养诊断疑似菌血症的结果一致,且血清PCT升高程度与动态变化与菌血症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液培养是公认的菌血症诊断金标准,但该方法检测时间较长,且受外部因素干扰较严重,难以达到快速、早起诊断的目的,再加上菌血症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通常在检测指标未出现阳性变化时,患者病情已趋恶化,以致丧失最佳治疗时机[3]。因此本研究认为血清PCT可作为菌血症患者早期诊断的主要标志物,其动态变化可作为菌血症鉴别诊断和患者预后的重点指标,临床上对疑似菌血症患者进行血清PCT检测的结果,可为早期诊断、疾病治疗和患者预后提供客观依据。而对血清PCT不明原因升高的患者,应进行密切观察,寻找出感染源并进行相应处理,血清PCT持续或进行性升高提示患者预后较差,需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处理[4]。

综上所述,血清PCT与血液细菌培养检测疑似菌血症患者的检测结果一致,PCT升高程度及其动态变化与菌血症的严重程度和患者预后相关,且PCT可及时反映患病过程,与血液细菌培养相比具有简便、快速、可动态检测等方面优势。

参考文献:

[1]刘传桂.血清降钙素原与血液细菌培养在菌血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09(14):1760-1761.

[2]刘宇,陶红霞,杨光晗,等.血清降钙素原联合血培养检测对菌血症的早期诊断价值[J].临床军医杂志,2013,41(09):925-926.

化学平均值原理范文第3篇

(新疆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本文利用单JC原子与孤立原子的纠缠态作为量子隐形传态的信道,给出标准和非标准量子隐形传态协议下传递单量子比特态时平均保真度的解析表达式,研究其随原子与腔之间的耦合强度、初始纠缠态及光子数等系统参数的变化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在标准和非标准量子隐形传态协议下传递单量子比特态时可以实现较好的量子隐形传态.

关键词 :JC模型;量子隐形传态;平均保真度

中图分类号:O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001-03

1 引言

作为量子纠缠特性的典型应用,量子隐形传态理论方案自1993年由Bennett等人[1]提出以后,就引起了广大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的兴趣.量子隐形传态可以利用两个分隔两地的纠缠粒子和局域操作将未知量子态以优于任何经典协议的保真度传送给接收者,此方案先后在光子比特[2-4]和原子比特[5-6]中实现.

本文利用两个处于JC腔中的原子和腔外的一个孤立原子间的纠缠态作为量子隐形传态信道,研究标准和非标准量子隐形传态协议下,传递单比特量子态时平均保真度的解析表达式及其受耦合强度和初始态等系统参数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适当调整耦合强度等系统参数,在标准量子隐形传态协议下传递两比特量子纠缠态以及非标准量子隐形传态协议下传递单比特量子态时,隐形传态的平均保真度可以接近较好的值.这说明在不同量子隐形传态协议下,选取与实验条件相符的系统参数,利用两个处于JC腔中的原子和腔外的一个孤立原子间的纠缠态作为量子信道可以实现较好的量子隐形传态.

2 理论模型与方法

考虑一个孤立原子B和处于光腔C中的原子A作为模型,两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忽略,则系统的哈密顿量为[7]:

3 传递单比特量子态时的平均保真度

3.1 标准量子隐形传态协议下传递单比特量子态的平均保真度

根据(7)式可以得到标准隐形传态协议下传递单量子态时的平均保真度为:

前面我们讨论了平均保真度当其他参数固定而α取不同值时的时间演化,这里我们要讨论当α及耦合强度g固定而光子数取不同值时平均保真度随时间的演化图.由图2我们可以看到,当平均光子数分别取0、1和2时,平均保真度随时间的演化分别如图中的红、蓝和绿线所示.不管光腔中的平均光子数是多少,平均保真度都表现出随时间周期性振荡的特征,光子数越大,振荡越激烈,而当光腔中没有光子时,平均保真度可以取到理想的最大值1;由图2还可以看到,平均保真度随时间演化的最小值近似相同,即与平均光子数的取值无关.图3给出了当耦合强度g=2和平均光子n=2时平均保真度随时间和初始角度α演化的三维图;图4给出了当初始角

和平均光子n=5时平均保真度随时间和耦合强度g演化的三维图.

3.2 非标准量子隐形传态协议下传递单比特量子态的平均保真度

4 结论

本文利用两个处于JC腔中的原子和腔外的一个孤立原子间的纠缠态作为量子隐形传态信道,给出平均保真度的解析表达式,讨论了在不同量子隐形传态协议下传递单比特量子态和两比特量子态间的纠缠时,各系统参数对平均保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量子隐形传态协议下,选取与实验条件相符的系统参数,利用两个处于JC腔中的原子和腔外的一个孤立原子间的纠缠态作为量子信道可以实现较好的的量子隐形传态.

参考文献:

〔1〕Bennett C H, Brassard G, Crépeau C, Jozsa R, Peres A, Wootters W K 1993 Phys. Rev. Lett. 70,1895.

〔2〕Bouwmeester D, Pan J W, Mattle K, Eibl M, Weinfurter H, Zeilinger A1997 Nature 390,575.

〔3〕Pan J W, Daniell M, Gasparoni S, Weihs G, Zeilinger A 2001 Phys. Rev. Lett. 86,4435.

〔4〕Ursin R, Jennewein T, Aspelmeyer M, Kaltenbaek R, Lindenthal M, Walther P, Zeilinger A 2004 Nature 430,849.

〔5〕Riebe M, H?覿ffner H, Roos C F, H?nsel W, Benhelm J, Lancaster G P T, K?rber T W, Becher C, Schmidt K F, James D F V, Blat R 2004Nature429,734.〔6〕Barrett M D, Chiaverini J, Schaetz T, Britton J, Itano W M, Jost J D, Knill E, Langer C, Leibfried D, Ozeri R, Wineland D J 2004 Nature 429,737.

化学平均值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学生评教 数据 科学化处理

学生评教是通过学生系统地搜集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有效、是否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做出判断的过程。目前,学生评教已成为国内外高校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信息来源。有效的学生评教是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而评教数据的有效性是学生评教能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真正服务于教学改革的保证。学生评教数据的科学化处理是对学生评教原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得到有效信息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置不合理打分限制机制

为避免个别学生仅凭个人好恶草率地对教师作出评价,评教系统对学生提交的评教结果设置限制,各测评项目全为很好或差的评教结果不予提交,促使学生端正态度,客观地对教师教学作出公正评价。

二、对学生评教数据进行异常值剔除

统计表明,一个班级的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打分趋向于正态分布。按照“三倍标准差原理”,学生评教成绩落在区间(μ-3σ,μ+3σ)之外的概率等于0.003,为“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原理”。因此,把区间(μ-3σ,μ+3σ)看作是评教成绩实际可能的区间,对游离于此区间外的数据加以剔除,从而剔除了异常高和异常低的分数。

三、学生评教结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及标准分优化处理

影响和干扰学生评教效果的因素很多,可以归结为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及课程自身因素三类。研究表明,教师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对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并无显著影响,[1]而教龄、教师的科研成果,以及教师的个性特质则是影响学生评教效果的主要因素;学生的出席率、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可对评教结果产生影响;不同课程类别对学生评教的结果影响很大,有学者研究表明,学生倾向于给予选修学科的教师较高的分数,而给予必修学科的教师较低的分数。[2]

要提高学生评教的信度与效度,使其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就必需对学生评教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控制来改进学生评教工作。本文研究分析了不同课程类别对江苏某高校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学生评教结果的影响。

(一)不同课程类别对学生评教的结果影响

根据该校教务系统将课程分为公共选修、普通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四个类别,在全校11个学院中按文科、理科、工科进行抽样,以人文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共三个学院的学生评教成绩形成数据库,对不同课程类别学生评教成绩的统计见表1。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不同课程类别对学生评教成绩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显著性水平p值为0.000<0.05,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看,课程类别对评教结果有显著的影响。

表1:不同课程类别评教原始成绩统计表

表2:不同课程类别对评教原始成绩的方差分析表

(二)对学生评教原始成绩的标准化处理

在学生评价系统中引入原始测评数据标准化处理手段,将原始分数转换为等距量表,即标准分。标准分以被测者的平均分数作为比较,以标准差为尺度进行衡量,[3]它能准确反映被测试者的实际水平,能够消除一些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它具有可比、可加的特性而且稳定。具体计算方法为:标准分=(课程得分-课类原始均分)/课类标准偏差。

课程得分是指教授某类课程的教师的学生评教原始得分,课类原始均分是指某类课程的学生评教的平均分,课类标准偏差是指某类课程的学生评教原始分数的标准差。

(三)对标准分的优化处理

标准分描述的是某一个数据在所在组中的相对位置,使教授各个不同课程类别教师得分结果有相同的基准点和相同的度量单位,从而消除不同课程类别对得分的影响。教师的得分大于课程平均分得到的标准分就大于零,相反则小于零。因此标准分在数值上就出现了大量的小数和负数,使得学生评教分数不直观,不易理解,因此设计对标准分进行优化处理的方法,将标准分换算成标准成绩。换算方法为标准成绩=校平均分+标准分*校标准差。

校平均分为全校教师的平均得分,校标准差是全校教师得分的标准差。

(四)对标准成绩的方差分析

通过对学生评教原始分进行标准化和优化处理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不同课程类别对学生评教标准成绩的影响再次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和表4。显著性水平p值为1.000>0.05,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看,课程类别对评教标准成绩无显著性影响,课程类别对评教结果的影响通过标准成绩的修正而得以消除。

表3:不同课程类别评教标准成绩统计表

表4:不同课程类别对评教标准成绩的方差分析表

(五)标准成绩与原始成绩的配对t检验

采用配对t检验对标准成绩与原始成绩进行均值检验,结果显示:t值=0.000,p值=1.000>0.05,表明标准成绩与原始成绩具有相等的统计学意义。

四、按人数加权平均计算教师最终成绩

当同一教师承担多门课程时,班级参评学生数的多少对教师评价总成绩有较大影响。因此,在计算教师评价总成绩时,不是先计算单个班级评价成绩后再求各个班级平均得分,而是将一位教师全体参评学生的评价结果纳入总体进行计算作为最终评价成绩,由此消除了班级参评人数差异引入的误差。

通过以上设置不合理打分限制机制、剔除异常值、标准分优化处理及加权平均法的应用等四种数据处理方式,有效地消除了多方面因素对学生评教数据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影响,提高了学生评教的效度和性度,实现了通过学生评教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学校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EI-Hassan,K.Students’ratings of instruction:generalizability of findings[J].Student in Educational Education,1995.21,(4):411-429.

[2]Wachtel,H.K.Student evaluation of college teaching effectiveness:a brief review[J].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1998.23,(2):191-211.

[3]王进忠,张秀卿.标准分及其应用[J].教育与管理,2005,(1):75-77.

化学平均值原理范文第5篇

1.1实验指标选定丽水学院教师所效定的《运动中任务和自我定向问卷》和《心境》量表、《流畅状态》量表作为心理测评工具。

1.2实验设计为了探究我校学生在足球选项课的过程中其任务定向与自我定向相互之间的关联,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量表》的测试,还根据现代心理健康标准对学生进行课前后心境、流畅状态进行测试,其目的在于探究体育教学中目标定向与情绪状态的关联。具体测试步骤如下:第一周《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量表》、《心境状态量表》、《流畅状态量表》各测一次、第二至十五周《心境状态量表》、《流畅状态量表》每周测一次。第十六周重复第一周的测试内容。

2结果

所获得的原始数据依据学生的体育选项进行分类并分别输入EXCEL和SPSS统计软件系统建立子数据库和总数据库,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ndependent—SamplesTTest)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通过对我校大一、大二共383名学生的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测试原始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并通过SPSS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从表1可见,大一、大二学生任务定向均值较高,而自我定向均值较低。但各公选项目中大一、大二的男、女学生在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中又有着不同的差异。大一足球选项女学生任务定向均值与总均值基本一致,自我定向均值却比总均值低;大一足球选项男学生任务定向均值比总均值基本一致,自我定向均值则比总均值低;大二足球选项女学生任务定向均值比总均值低,但自我定向均值则比总均值高;大二足球选项男生任务定向均值与总均值基本一致,但自我定向均值比总均值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通过研究表明学生在体育选项课中有着较高的任务定向,但是自我定向偏低。(2)之所以任务定向高,而自我定向低的现象,笔者利用访谈法与学生进行了沟通,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总结如下:首先,一部分学生认为自身的水平不足,不适合足球运动,因此足球运动需要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都比较好,有些学生认为自身的身体素质没有达到可以参加足够运动的要求是,而有些学生认为,足够运动比赛时间比较长,最终没有取得胜利,心理压力比较大,因此不愿意参加这种运动;其次,一部分学生喜欢足球运动,但是因为自身的身体素质不高,不能参加这项运动,但是虽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积极努力锻炼,而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努力锻炼的意识,或者无法坚持锻炼,这使得足球运动自我定向非常低,有些学生只能望而却步;再次,足球教学与其他体育教学相通,但是也有独特的地方,有些足球技术甚至比较难,学生简单的学习的无法真正的掌握要领,也正是因为此,有些学生虽然比较喜欢足球,难以因为学不会主要的动作要领,而又不积极锻炼,进而不会选择足球;最后,大学生体育课教学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所教的科目与自身的专业不符合,所以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水平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这也是出现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再加之,在考核的过程中,没有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这种不规范性,使得学生对这项运动逐渐失去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