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学就业情况

经济学就业情况

经济学就业情况

经济学就业情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心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144

目前的社会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状况。而且高校教育已经逐渐普及,大学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社会需要就业的岗位数量,这就直接导致就业岗位与人数严重不协调的局面。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受到沉重的打击,一部分大学生甚至因此产生一些负面的心理情绪,这对大学生的成长和面对未来社会环境的应变能力都是非常不利的。学校和社会应该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给更多的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发展空间,减轻大学生因就业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并逐步执行下去。

1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现在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已经脱离了原始缓慢的发展节奏,新形势下的社会经济,其发展速度相当快,并且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能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一些专家等能够轻而易举地了解并熟知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并结合自身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但是,大部分人仍旧不能深刻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不能准确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所以,这一部分人只能在自己所在的岗位做着跟过去经济发展相符的工作,忽视了必要的学习,忽视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这就直接导致自己的工作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这一部分人只能逐渐被社会淘汰掉,面临下岗的局面。所以,面对新形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们必须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不断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要熟知社会经济的发展动态,这样,才能不被社会淘汰,才能在属于自己的工作领域获得一席之地。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要在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日后的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2经济新常态视野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21盲目从众,不务实际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很多人存在随大流的思想和盲目从众的心理,这样的心理活动必将使得这些人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面对就业,很多大学毕业生不能高度审视自身的发展状况,不能将自己的综合能力放在正确的位置,只是一味的模仿他人,将别人的思想当作自己判断事物的标准,导致在就业中不能明确其发展方向,影响正常就业。

22就业懈怠心理

很多大学毕业生由于毕业之后不能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一度灰心之后便不再寻求工作机会,或者不能以正确的就业观来选择工作,这对就业都是很不利的。

23挫折悲观心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但是有的人能够正确面对,积极克服,但是有的人却不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只是一味的抱怨,逐渐对生活和自己所做的事情失去信心。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如果对自己的期望太高,就会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遇到很多麻烦,导致就业压力的心理问题,这种不能客观的,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就业的毕业生,对就业和心理都是不利的。

3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31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新型产业的不断出现,很多大型企业等经济发展呈现下降趋势,很多高学历并且有着各种丰富经历的老员工面临着下岗的困境,当大学毕业生看到这样的情况,会自然对就业产生畏惧心理。

32学校因素

很多大学毕业生在面对就业之前,不能得到学校的支持和相应的就业指导,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工作,学校不能给出正确的建议和引导,这就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之前不能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对就业表现出慌乱的不良心理。

33家庭因素

在很多家庭里面,父母双方都希望孩子能够找到好的工作,不仅要求工作单位发展状况好,还要求工资薪金高,这样的要求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这对学生的就业心理是相当不利的。作为父母,应该结合孩子的发展状况,给出合理的建议供孩子参考,而不是为了追求好的工作而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

34自身因素

很多大学生对社会了解不够深入,缺乏严重社会工作经验,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遇到的困难,对于工作,不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对待,调整不好心态,做任何事情只能是事倍功半。4就业心理调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1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

大学毕业生在面临就业之前,可以学习必要的就业指导思想和就业指导课程,对于面试中应该保持怎样的心理和状态,制作怎样的简历,如何应对考官的问题等,都是在就业之前需要学习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工作,在选择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掌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等综合做出合理的判断,切忌盲目跟从他人,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任,做出自己的正确选择。

42创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必然对越来越多的人要求越高。高校应该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状况,要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和发展状况,不断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训练,在对一些技能等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切合实际所需,对学生进行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43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咨询与辅导

由于大学生在面对就业的时候,其社会经验等相当不足,心理不够成熟,这就要求高校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出一定的解答和指引。要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做出必要的指导工作,对于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要有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开导,以确保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5结论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已经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改变很多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是一件很漫长的事情,需要相关部门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总结,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为社会缓解就业压力做出必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辛翔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J].西部素质教育,2016(24).

[2]梁聪探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

[3]胡庆娜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

[4]陆F敏大专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15).

[5]陈擎当前地方高校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11).

经济学就业情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经济学;就业;课程体系

一、研究背景

1998年教育部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时减少了近一半专业,却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新兴边缘学科诞生后,很多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凭借自身原有相关学科,比如,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学、社会保障学等的师资优势,办出一些特色,走在了前面。江西师范大学校2005年设立该专业,并于次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多届学生毕业。

二、就业总量分析

为了解毕业生实际就业去向,笔者对江西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0届、2011届、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形式包括电话、短信、委托本班同学对未能联络上的同学补充联系。其中2013届和2012届有效信息获得率分别为100%和56%,而2011届和2010届毕业生获得的有效信息不足50%。表1给出的是2013届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就业岗位的情况。(表1)

总的来看,2013届毕业生中就业单位为企业的占比为60%,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占比为40%,即便把其中的大学生村官部分删掉(按协议他们极有可能将来需要面临二次就业,大约占其中的17%),即真正属于公务员及机关事业单位的部分为23%。虽然相比一些重点大学,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比率仍属较高水平(后者2013届毕业生该项比率仅为6%)。而去往企业的比率高达60%,中国人民大学为86.5%。

在岗位方面,去往企业就业的21人中有15人前往私营企业,其中10人从事经营类工作;3人前往国有企业,其中1人从事经营类工作;2人前往地方银行,均为经营类工作。按此计算,从事经营类相关工作的比例占32%,高于预期。意味着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从事的是经营类岗位,在所有类别岗位中比率最高(在所有类别中占比最高的是行政类岗位,但如果除去大学生村官部分,则占比和经营类岗位占比相等),远高于我们对从事经营类岗位的学生数量的预期,偏离了我们最初认为大部分毕业生应该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或企业人事、工资与福利部门工作的判断。这种误判体现在就业比例与和服务于相应就业类别的课程或学分比例之间的对比关系上。2013届毕业生培养计划共开设了25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不含公共必修课),其中经济学类课程7门(不包括相关课程,如高等数学等),占28%,略低于经营类岗位就业同学的占比,考虑到大学生村官二次就业问题,则两者差距可能会更大,经营类岗位就业比例将显著高于经济类课程的比例。

三、就业结构分析

学生培养计划中经济类课程的开设和学生就业选择情况并不匹配,即经济类课程安排落后于学生就业需求,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在结构上也很明显。

根据就业反映情况,经营类就业全部集中在企业,没有人在政府相关部门从事经营类工作,但为这些部门就业而开设的经济学课程却占全部经济学类课程的43%,主要有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概论和政府经济学,它们没有给学生就业带来直接的促进作用。其他几门经济学类的课程情况稍好,除西方经济学原理作为基础性课程外,其他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劳动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原理等都有服务对象,即可以在毕业生就业岗位中找到其影子,如有学生从银行业务工作,有同学从事劳动保障工作以及企业人事管理工作。

在2013届毕业生就业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升学比例非常低。在41个同学中仅有2个同学选择升学或升学成功,比例为5%,远低于中国人民大学的37.1%,南京农业大学的17%。从升学方向看(2012届类似),这个专业主要有两个去向,一是经济学,可以选择劳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一是社会保障。对升学选择经济学方向的同学而言,现有经济学课程安排对他们并不利,主要表现为课程杂、方向不明确、缺少核心课程,导致学生在向经济学专业升学过程中遇到障碍。如果升学方向是社会保障,其相应课程则开设较为齐全,一共开设了7门核心课程。但在这种“完美”的课程设置下,选择社会保障作为升学方向的同学仅有1人(2012届为2人),和选择经济学作为升学方向的人数相当,令人质疑其价值。

四、学科建设科学定位

根据以上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可发现,经营类岗位和行政管理类岗位总的占全部就业的比重高达78%,而社会保障类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类等其他岗位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不到22%,这种反差显示出当前学科建设定位不够理想等问题。首先体现在办学单位设置不合理。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设立了专门学院外,其他高校,比如,福建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均则将其设置在公共管理学院,依托管理学平台办出了特色,对学生培养和就业有利。省内某高校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前身为经贸学院),定位为培养学生向劳动与人事、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及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为此开设了共计10门经济类课程,也办出了特色。江西师范大学则把它放置在了政法学院,目前状况难以显示该平台为专业特色建设带来帮助。当然,新办学科问题在所难免,关键是要面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基于目前收集到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可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首先是培养计划中应该对核心课程进行模块化管理,通过模块引导学生明确对未来的定位。根据历届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在某些岗位类别上的集中趋势,可考虑设置若干模块,比如,经济类模块、行政管理类模块、社会保障类模块等。这里仅关注经济类模块建设。

五、经济类模块建设

对就业信息的纵向比较,有助于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如果不苛求严谨,可以把历届学生培养计划中,经济学课程的变化与历届学生中经营类岗位就业和升学情况作个对比。这里仅以信息收集情况稍好的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为例。2013届毕业生从事经营类有关工作占就业学生中的比例高于2012届毕业生。相应,2013届毕业生的培养计划中经济类课程的门数为7门,比2012届毕业生多1门。同时,部分课程的学分也有所增加,如果算上一些课程,则相差更多。经济学课程的变化和学生在经营类岗位的就业存在正向相关性,建设好经济类模块有助于学生就业。

经济类模块建设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服务和致力于经营类岗位的同学, 一是服务于在其他岗位的同学。两类同学就业目的不同,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需求不同,因此可分别设立两类经济学模块课程供选择:经济类模块I和经济类模块II。

经济类模块I。主要面向将来准备在就业或升学时向经营类岗位或经济类专业发展的同学。该模块在原来经济学课程中进行整合,主要对原来一些就业贡献小且内容非常相似的课程,比如,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概论和政府经济学进行精简,同时增加一些核心课程和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面的课程,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该模块具体包括以下课程: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劳动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从课程数量上看,该模块所包含的课程数量与原来的经济学课程数量相比并无变化,但从就业的现实角度看,则显然设置更加优化,且更贴近当前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或旁听其他课程,再如,消费者行为学等。

经济类模块II。该模块旨在为往其他方向发展的同学提供经济学基础知识,传递经济学思想,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工具。具体开设的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原理、公共财政学、劳动经济学。从课程数量看,该模块包含的课程比原来培养计划中的经济学课程减少3门,学分数量减少9分。这些课程主要是经济学思想、经济学相关知识的普及,它们或者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或者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决策的思维。这个模块课程尽管精简了,但传递经济学基本知识与经济学思想的目的更突出,反而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

六、结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新设置专业,各高校兴办该专业的时间差距不大,关键在如何结合高校自身资源办出自身特色。作为文科院校,江西师范大学在资源上具备一定优势。但要把这一优势发挥出来,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第一,学校应该重视新专业的建设。平台对一个学科的发展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政法学院这个平台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贡献并未显现出来,对学生就业非常不利。另一种选择是设立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管理学科实力并不弱,但却分散分布在商学院、教育学院、文旅学院和政法学院中,无法发挥规模办学优势。

第二,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重新明确学科建设定位。就业不能仅依靠学生毕业时学校搭建的各种平台,关键还在学生自身素质、知识和能力。因此,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必须明确未来方向。要实现这一点,学科建设定位必须科学合理,并建立在以就业为导向基础上,只有全面综合分析学生就业情况,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这种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必须最终体现在学生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上。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有益于学生定向培养。在当前学生课时不断被压缩背景下,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助于缓解课时紧张现象,避免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下降,达到培养有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D].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03).

[2]谢勇,李放,周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04).

[3]宗惠.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D].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4]朱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如何提升就业能力[J].职业时空,2011(04).

经济学就业情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技术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与企业内部资产、人事以及相应的事件的管理紧密相连,企业若想在内部全面地落实国有的资产管理体制就一定要运用并在企业整体推广经济责任审计这一建设性机构,进而在此基础上保障企业自身的发展相关绩效以及完善对相应企业发展过程的经验性总结,并进一步落实企业的管理体制建设,从而使内部的员工能够团结一心,进而全面地实现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以此来带动企业的整体性发展,因此我们为了实现这一构想就需要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以及相关的技术性方法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1 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内容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工作量不断增加。由于企业领导人的频繁变动,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审计部门往往疲于应付,很难保证审计质量。这就首先要求必须加强审计计划项目管理,科学合理地理顺审计资料,有效利用审计资源。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充分运用计算机系统,逐步建立科学、便捷的审计项目库,每年对审计项目进行分析,根据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情况和实际工作情况合理的安排年度审计计划,使各种、各方面的审计资源充分发挥效用。第二,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项目的联系性,应注意与其他审计项目的结合。每年年初安排审计项目时,应侧重领导人的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逐渐转向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与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这样可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变事后监督为事中监督,更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充分利用和落实财务收支、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等审计结果,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2 经济责任审计的技术方法

2.1 调查会议的召开

调查性会议能够以突发的形式来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实际经济情况、资金利用情况、资金储备情况以及相应的经营体系的建设情况、财务的分配方向等与企业发展有密切关联的经济以及非经济情况,而在此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现骨干的负责人员所起到的作用也就不仅仅是经济调查那么简单,其还会对企业的管理现状以及企业的整体风貌等实际问题提出一定的质疑,相应的企业方负责人员必须依据自身的建设性现状来全面地回答相关的提问,进而在此基础上让审计的执行机制得到充分的发挥。而经济责任审计的负责人员在同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员进行交流的时候,会随机采用走访、召开座谈会等不确定但是十分正式的方式来进行相应的审计调查活动,尽量保证相应机制的公开性,而审计的实际目的也就是对企业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便于为企业内部的细节建设提出较为有利的修正意见。

2.2 调查表或调查问卷的发放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通常会在准备期间就罗列出自身的审计活动所需要调查的问题,进而以此为蓝本,进行调查表的设计,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将调查表交给上级部门审核,以示公正,进而也使相应的问题符合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以便于出现所提问题涉及企业隐私而相关企业不予配合拒绝应答的情况。自此基础上,经济责任审计还需要向被审计的单位报备实际的填报要求,进而使被审计的单位如实回答调查问卷中的所有问题,与此同时,被审计单位还需要针对自身的回答而提供一定的证明性材料,进而以示自身的回答有据可循,同时这也能够为审计提供一定的信息数据。这一体系的实际执行层面可以通过发放带有对企业组织的架构疑问、内部问责机制的构建情况以及企业的经济信息的调查问卷来实现,而这一类调查问卷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即企业制度性调查表格。而针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及企业的实际经营规模而列出的调查表被统一叫做企业基本情况调查表,两表所示问题不得混淆。

2.3 对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的了解性调查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可以系统地收集其所欲调查的企业的相关行业的建设性资料,进而在此基础上对这一行业的实际建设与发展情况求一个切实的了解。审计人员可利用所收集的行业资料、行业期刊和各种行业指南等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情况,对比分析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专业判断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人员可依据被审计单位容易出现问题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确定审计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下一部的审计工作。而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了解经营特征和生产过程。

2.4 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制度检测

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因此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之一。经济责任审计时不但要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健全相关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还要进行内部控制制度测试,以确定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很好的执行及实际的执行效果。内部控制测试的方法一般情况如下:第一,相互印证的询问。对同一内部控制制度要询问不同岗位、不同职责的人员,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第二,实地观察。审计人员到业务处理现场进行观察,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如“运输产品的车辆出厂时必需将产品销售单出门证联交门卫,并接受门卫检查。”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责任审计对于企业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其能够规范企业的实际生产行为,能够推动企业对相关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整改,并且还能够提升企业的危机意识,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设予以一定的重视,通过一定的政策的提出给予经济责任审计体系的建立一定的保障性支持,进而使经济责任审计部门有一定的原则所循,同时还可为经济责任审计部门提供一定的培训经费支持,进而在此基础上使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规划呈体系性发展,藉此来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的执行力,以使得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技术能够更好地被应用于实际的企业生产建设活动中。

参考文献

[1]林伟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技术方法[J].审计与理财,2014.

[2]罗艳芬.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经济学就业情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要点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1

伴随社会越发展,经济越繁荣,分析决策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就越发显得重要。而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做为经济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就愈来愈不可缺少,成为煤电铝企业管理者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信息基础。

一、经济活动分析的概述

经济运活动分析是运用各种经济指标和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资料等数据信息,通过大量的对企业经济现象的调查研究,利用现代科学经济理论和科学分析方法,对企业报告期内生产、经营、投资等经济活动过程及其成果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搞清楚企业经济活动情况和内在规律,从而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找出差距、采取措施、挖掘潜力,以提高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它是企业经济活动过程的重要管理环节,是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管理活动和重要的管理方法。

二、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作用和意义

在工作实际中,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就是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济运行各要素的分析,查摆问题,寻找机会,揭示风险,采取措施,跟踪落实,保证完成企业年度目标,促进企业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实现企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其目的就是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及时总结经验,以便吸取教训,帮助企业作出科学的预测,指导企业未来健康发展。

三、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工作的一般程序

做好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工作,一般应遵循如下程序:(1)提出分析课题,制定分析计划。在分析计划中明确分析的目标、内容范围、组织分工和时间进度等;(2)收集整理资料,掌握实际情况。从企业实际出发,对所要分析的与生产经营情况有关的主客观情况进行详细、系统、全面的了解,大量收集、占有资料;(3)科学评价,明确结论。经过对数据资料的深入研究分析,对企业计划预算、经营目标完成情况等做出全面、公正、准确的评价,同时找出造成差异的主、客观原因,分析下一阶段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对指标完成的影响程度,并力求量化;(4)抓住关键,提出建议。对成绩要帮助总结经验,对存在的问题,还要揭示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巩固成绩,改正管理的措施建议;(5)编写分析报告。

四、做好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应具备的条件

1.必须掌握经济理论知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法思想、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反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学专著,以及我国当代经济学家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著作与最新研究成果,对我们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所以,必须善于学习和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研究经济现象、经济过程,并从中发现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

2.熟悉当下方针政策与法规

分析工作必须以国家方针政策为依据,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要以企业经济效益目标为中心,密切关注经营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各级政府为鼓励和支持企业的经济发展所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必须把这些方针政策学深、弄懂、吃透,才能用以指导我们的煤电铝企业经济分析工作,指导企业科学健康发展。因此,随时关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其变化,加强对方针政策的学习领会,对于分析研究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是至关重要的。

3.应用好统计科学方法

统计科学在经济分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进行经济分析所依据的基础资料主要是通过统计调查所获取的统计信息;第二,对统计资料、统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所使用的方法,如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分析法、指数法等,都是统计科学所提供的;第三,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所使用的预测方法,也主要源于统计科学提供的统计预测方法。因此,统计科学知识是企业经济分析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知识。不掌握统计科学知识,就无法做好煤电铝企业经济活动分析。

五、做好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几个重要方法要点

1.调查研究是做好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一是健全和完善现有的统计网络体系,为调查研究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没有健全的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网络系统和扎实的经济统计工作基础,调查研究工作就无从得到保证,更谈不上搞好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二是调查研究的方法科学、手段完善是获得完整可靠信息的技术保障。一方面要依靠企业经济统计网络系统进行统计调查;另一方面也要发挥统计网络之外的调查作用,如通过深入企业、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获得来自基层的第一手资料;通过电话等载体进行咨询、了解或利用网络、报刊等传媒获取信息等。总之通过方法科学、手段完善的调查研究所获得的信息,才能为经济分析提供翔实、完整、准确、可靠的材料依据。三是求真务实是确保调查研究及其成果真实可靠的必要条件。不管是调查研究,还是收集、整理、传输、使用信息,都要坚持如实反映客观情况。对统计数据进行随意删改或主观臆造所谓“数据”的作法,既是统计工作的大忌,也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大忌,不仅影响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降低可信度,而且依据这一结果作出的经济分析,将会对领导决策产生误导作用。因此,搞好调查研究、确保信息质量,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2.全面科学、认真负责的编写分析报告,应把握的重点

一是以准确的数字为依据。所援引的数据、材料一定要真实可靠,同时做到定性必须定量,以数据定性;二是判断推理要符合逻辑。确定论点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提出的对策、建议一定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三是必须正确选择和使用经济活动分析的方法;四是要用系统的观点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由于某一项目或因素在某一方面会产生一定的效益,但可能对其他方面造成不利影响,而综合性分析是按照系统工程理论所作的最优化研究;五是要有一定的时效性;六是言简意明。写报告一定要主题明确,使用统计数字恰当,做到言简意明,切忌做成一大堆数字的罗列。

综上所述,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做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所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无论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还是其他管理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企业管理,找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通过经济活动分析工作,使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真正起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对策、促进经营的目的,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使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站稳脚跟,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文天若,著.财经应用文写作教程[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经济学就业情况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地方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管理人才的基地,是以服务地方社会需求为宗旨培养一走出校门就能直接服务于地方的技能人才的场所;它应以“毕业就业有优势、市场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持续发展有空间”为衡量办学标准,满足日益发展的地方经济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二者协调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服务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建议

由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正处在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职教类专业的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职院校如何服务地方加速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以江西省为例对其进行相关论述。近几年来,普通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高校教育改革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它起到了缓解地方经济建设中急需大批专门高级技术人才的压力,在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地区社会发展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江西省高职院校发展现状以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一)江西省高职院校概况

江西省高职院校概况见表1所示。承接良好的经济形势,自2005年以来江西省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成绩斐然,并已成为江西省高等教育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表1显示,2005年底,江西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46所,另有8所本科院校和9所成人高等学院开办了高等职业教育。从学校数量上看,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数已占全省高等院校数的46%。高职高专招生12.8万人,在校学生38.3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已占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的59.3%。到了2006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达30.4万人,在校生人数已达到70.43万人。面临如此快速的发展态势,江西高职院校应如何适应高速发展江西的区域经济,服务地区,为江西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实现全方位的大跨越,实现中部崛起是多年来我们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江西省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

2005-2007年,江西省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总体看好,多数学院开展了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资助创业的意识,加强了学院与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职业院校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拓宽了就业渠道。另外,职业院校主动适应市场,灵活设置专业,并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就业形势看好的一大原因(见表2)。

2005年,江西省高校本科生就业率87.46%,中专生就业率85.95%,高职生就业率81.49%;2007年,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基本保持不变,许多职业学校毕业生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二、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江西省经济的发展速度一直滞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周边发达省份相比也存在不小的差距。据统计,2006年,江西省国内生产总值4670.53亿元,占全国的2.02%。2007年,江西省国内生产总值5500.25亿元,在31个省级区域中位列19,占全国的1.99%,经济总量不到广东省的六分之一。这与周边的广东、浙江、福建等省都有相当的差距(见表3)。

由此可见,将自身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企业产业转型和发展与地方职业教育融为一体,才是一条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第一,按照地方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调整布局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确办学定位、办学目标。由于江西属于欠发达省份,在穷省办大教育需要胆识和魄力,立足省情,做好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才能真正得到较大发展。

第二,拓宽办学方式,多途径服务地方。高职院校不仅要有以高职学生为主的就业技能培训,还应该成为社会在职人员自我“充电”的再培训的主要场所;不仅要有全日制教学,还可与业余教学相结合,开展各级各类形式多样的培训,拓宽服务地方的渠道。

第三,明确自己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场所,是我国地方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职院校应本着社会需要什么样人才,就培养什么样人才,培养的人才必须针对性强,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第四,专业设置要彰显特色。主动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遵循地方市场经济运作规则,使地方高校职教类专业朝多样性、多规格、分层次和有特色化的方向发展,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对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

第五,广辟投入渠道,鼓励联合办学。地方政府要鼓励社会力量鼓励企业与职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特别要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紧紧围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动以及地方经济相互之间产生互动的观念,把人才培养置于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