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范文第1篇

但是,毋庸讳言,在全球化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较量和斗争:一种是以美国和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这是一种维护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全球化,它的前途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肆虐,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两极分化进一步加深,在全球范围内潜在着和平与发展问题上的严重危机;一种是建立在区域经济集团化(经济多极化)、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基础上的全球化,它的前途是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有效遏制,南北差距的逐步缩小,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全球化。这是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造福于全人类的、本真意义上的全球化。

现在的问题是,要使这种全球化真正形成并获得健康发展,它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体现出的基本要求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就是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除了它对全党全国工作的指导意义外,是否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要的国际意义?这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与“三个代表”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我们所主张的经济全球化决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体化,而是分工体系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公正而有效地配置资源,平等互利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以及市场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等等。

但是,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是由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这些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雄厚,掌握着国际经贸组织以及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通过数以万计的跨国公司和受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加紧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将发展中国家与它们所控制的世界经济体系捆在一起,并将其作为“金元大国”的原料供应国、技术附庸国、资本输出国和剩余产品倾销国纳入全球劳动分工的新格局。在这种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强大冲击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各方面处于相对被动和弱势状态。这样的经济全球化,造成了一系列全球性的严重问题,如世界资源配置不公正不合理,南北差距扩大,贫富两极分化,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金融资本泡沫化等等。因此,经济全球化的这种现状应当改变。

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并行,区域经济集团化或经济多极化也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和发展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是对立的统一。在现阶段,区域经济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削弱和抑制经济上的霸权主义,有利于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因而它在本质上是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行不悖的。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应当充分认识现阶段资本全球化“双刃剑”的特点,它对自己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应紧紧抓住历史机遇,迎接严峻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应充分利用资本全球化的条件,大力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加快高新技术的发展,形成新的品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扩大世界市场的占有份额,同时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法规,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的预警系统;另一方面对美国及其追随者不应抱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靠说教,更不能靠施舍,只能靠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当然,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应认识到,自己的发展决不能长期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因此在经济上扶持不发达国家,不仅是自己应尽的国际义务,而且是自己长期发展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要形成公正合理的经济全球化,关键在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而发展中国家要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首先应当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尤其是要注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个代表”首先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首先要体现在先进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上:先进生产力之于物的因素,它要求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或者说只有高科技包括信息化、网络化,才能构成当代的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力之于人的因素,它在本质上要求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要具有创造和掌握高科技的能力以及高超的领导管理水平。其次是要体现在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层面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和调整与其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包括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等。三是要体现在上层建筑层面上,就是说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法律体系以及意识形态必须与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相适应。总之,要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上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客观事实。实践证明,经济全球化参与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以及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与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密切相关。在20世纪60-70年代及其以前,全球经济是以“工业文明—农业文明”两极结构为基础的“中心—边缘”发展格局,那时的西方国家凭借其先进的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对落后国家的统治,而处于农业文明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则被“边缘化”;而在当今全球经济呈“后工业文明(以高科技为主体,以信息化为标志)—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梯次结构为基础的“中心—半边缘—边缘”发展格局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则处于中心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如不高度重视发展以高科技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而只是以实现机械化、电气化为目标,甚至停留于农业文明阶段而止步不前,毫无疑问,必将长期处于被半边缘化甚至边缘化的被动地位。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机遇,努力提高自己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就应当按照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执政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使其生产力要素的培育以及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当然,发展中国家生产力的发展都是很不平衡的,存在着大量落后的生产方式,对此既不能脱离实际的简单的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制度和政策,而应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总之,从本国国情出发,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去发展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人的素质和改革调整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发展中国家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和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由之路。

二、文化全球化与“三个代表”

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以及政治全球化在文化层面上的集中反映和体现,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我们所主张的文化全球化决不是要消解各民族文化,更不是让西方资产阶级现代文化称霸于全球,而是建立在文化多元化基础上的世界各民族文化特别是各主要民族先进文化的充分交流和某种程度上的全球交融与全球接受,文化内容的延伸与文化受众的扩大,充分体现时代特点的文化观念的更新与文化审美的演化等等。文化全球化的目标是要形成世界各民族先进文化万芳竞秀、彼此借鉴、繁荣昌盛的局面。

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问题也相当突出:西方资产阶级现代文化泛化于全球;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文化渗透,一方面鼓吹文化多元化,以消解对方国内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鼓吹新自由主义,推行干涉主义,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在西方文化及其新自由主义、新干涉主义的冲击下,一些国家的民族文化呈萎缩之趋势;作为对西方资产阶级现代文化之泛化和强大冲击的反动,一些发展中国家固守或复活文化“原教旨主义”,从而严重妨碍了民族文化之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要有效地遏制西方文化霸权,积极推进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就必须按照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来推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先进文化也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三个代表”之一就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球化;金砖国家;资本;金融

1透析全球化的本质及其特征

1.1全球化的本质

从物质形态来看,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

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全球化。首先,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推动着科技进步,而科技革命的结果是把全球连为一体。14 世纪资本产生以来的三次科技浪潮,促进了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反过来,科技进步又为资本扩张创造条件。交通、运输、通讯等技术的革命性成果拓宽了资本取得剩余价值的时空范围,奠定了世界性的持久联系的基础。

其次,资本使生产国际化和形成国际生产关系。资本的本质决定了它总是千方百计地流向利润最大的地区,这就必然导致资本的跨国投资和国际化生产,从而形成三种资本全球化:商业资本全球化、借贷资本全球化、产业资本全球化。

最后,资本生产的全球化必然同时使商品交换全球化。商品交换的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并使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渐趋相同,从而引发各个层面上的全球一体化。

1.2全球化的特征

到目前为此,全球化表现为市场经济日益成为全球性的经济体系。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指市场经济在地理空间上的扩展。二是指全球性的世界市场。这两方面的表现是通过各国经济内在深层次的有机连接整合而形成的,是市场经济全球化的集中体现。

第一,世界市场的统一性。世界市场是通过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将各个分散的国家市场连成一气,由此形成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其一表现为市场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其二表现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高度流动性。其三表现为市场的层次性。

第二,世界市场经济运行系统的完整性。世界经济运行机制是由两大调节系统构成,即市场调节系统和国际调控系统。市场调节与国际调控构成了当代市场经济整体性运行机制。

2全球化背景下的金砖国家思考

2.1全球化与金砖国家的崛起思考

这里的全球化我们主要是指目前的经济全球化,也就是市场经济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正是由于这种全球化使资本和技术从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导致了金砖国家的快速增长并使它们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心。

第一,资本和技术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溢出和转移,推动了亚太和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金砖国家经济发展和崛起的第一推动力。

第二,全球资本和技术从美国和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改变了全球经济循环机制。当代以跨国公司和全球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将发展中国家作为全球廉价生产基地,然后将产品运回母国,因此美国和西方成为消费型社会。

第三,由于以上的变化导致了全球地缘政治权势和地缘经济实力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金砖国家的发展和崛起表明全球经济中心已从原有中心美国和西方扩散到全球各地,逐渐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消费中心。

2.2全球化与金砖国家的挑战思考

2.2.1 各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制约

全球化浪潮告诉我们,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展具有巨大的经济推动力,但是金砖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扩张。

俄罗斯依靠能源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其国家经济竞争力受到损害。中国主要采用依靠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存在诸多弊端,须加以改变。印度和南非受到教育落后、种族矛盾较多的限制。巴西则受制于拉美的整体政治经济大环境。

2.2.2 受发达国家的长期钳制

全球化的受益者并不只是发展中国家,受益更多的其实还是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凭借资本的全球扩张不断积累财富。不管现在的金砖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有多么雄厚,但跟G7比较起来,依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金砖国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受到发达国家的钳制。

2.2.3 金砖国家之间存在经济竞争

全球化的浪潮导致的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其也造成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出口市场竞争、外资引入竞争和内部能源竞争。

2.3全球化与金砖国家的发展思考

第一,推进经济合作,深化内部发展。 >

全球化的巨大作用在于各国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国家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以优势弥补劣势,以长处抵消短处,实现全球发展。“金砖国家”在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等方面各有优势,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金砖四国”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消除贸易壁垒,有意识地朝建立经济共同体方向努力。

第二,改革金融体制,维护自身利益。

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会自发形成一个金融机制以维持全球的贸易往来,在国与国之间扮演着桥梁连接作用。现行的金融机制主要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于世纪中下叶由少数工业发达国家主导建立的,仅能反映当时的经济力量分布。金砖国家有必要进一步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在贸易结算时采用双边货币或更多其他货币, 以减少金融风险。

第三,加强经验互鉴,促进共同发展。

“金砖国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困难与阻碍,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着许多共同的国内挑战。每个国家的发展都会积累起宝贵的发展经验财富。这些财富对其他国家发展的帮助是非常重大的。为实现五国的共同进步与发展,五国有必要在诸多领域加大合作研究,进行经验交流,以促进共同发展。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经济法;内生基础

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它反映了当代经济迅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当达国家的基本价值取向。全球化的形成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巨大进展基础之上的,其发展动力最终来源于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我国经济法产生以后,在较长时期内带有严重的经济行政法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经济法的发展必将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法经济基础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作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要求每一个进入市场并参与市场经济生活的人,必须具有独立自由的人身资格。因此,民主、自由既是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对所有经济行为主体的基本资格要求,也是其内在经济要求所体现的基本价值意义。

在资源稀缺、产品有限的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资源最佳配置和产品的公平分配,从而扩大产量,改善产品结构和产品分配,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需要。这就必须选择和做出某种制度安排,确立经济活动的秩序和规则,建立一定形式的组织机构,借助于某种框架条件(体制)和纳入在其中的手段。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法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产生巨大影响,即不仅促进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而且使市场调节机制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使竞争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活动规则。

竞争表现为市场主体之间的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的持续不断的市场较量过程。内在动力是市场主体自身的经济利益,在竞争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保持或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增大销售额、提高利润等;外部压力是竞争内在动力的外部表现,因为每一个竞争者在追求自身利益和目标的同时,对另外的竞争者客观上就形成了压力。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竞争方式从对抗向合作转变。传统竞争是高度对抗性的,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竞争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且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的竞争不是以雄厚的资本作为后盾,而是以知识产品作为竞争手段,从一开始就是通过外力扩张来完成的。

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之前,企业主要在国内市场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国家之问的贸易受到国家权力的严格控制,国家的疆界成为企业竞争的藩篱。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企业自由地走出国界,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世界市场的形成,也迫使企业不得不参与国际竞争。

此外,经济全球化到来之前,企业的资本占有量与其市场份额是成正比的,特定产品市场的资本总额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当企业的资本占有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取得市场的支配地位。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以知识雇佣资本作为生产方式,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与其资本量并非成正比关系,而是与知识产品的知识含量高低和消费者对知识产品的接受程度成正比,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是由其产品的知识性决定的,而非企业的资本量。

20世纪90年代初,在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促进下,中国宣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使得我国经济法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此经济法的发展开始了崭新的历程。此后,中国的立法开始大量吸收境外法律的条文、立法精神乃至法律价值观。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法社会基础的影响

法律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是社会经济的客观反映。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导致产生法的社会基础的改变。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法社会基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市场经济规则及市场全球化导致“马太效应”:城乡、地区及个人之间的差别加大

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现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和农业人口都占绝大部分,由于历史原因,农村的发展本来就落后于城市,加之建国以后实行严格的城乡二元划分,产生了城乡二元对立,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改革开放虽然给农村带来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建立后的市场经济时期和全球化时期,农村的发展也就停滞不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1986年之后就出现了徘徊局面,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对城市的影响,这样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产业结构等有较大的差距,加之历史原因,导致各地发展水平的差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东部地区、沿海地区由于良好的地理位置以及政策倾斜,近年来发展很快,而中西部地区,虽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地理位置问题,交通闭塞,以至人才、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发展速度较慢,东西部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个人在才智、机遇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人们在实践中的发展不同,这是非常普遍的。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期,竞争的普遍存在和日趋激烈,使人们之间的差距也日益拉大。

2.利用外资的政策导向及人们对外资观念的变化

中国利用外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1979至1990年的12年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累计数额只有206.92亿美元,平均每年不过17亿美元。从1991年开始,中国吸引外资数额急剧增长,1992年实际利用外资数额达110亿美元,1993年达275.15亿美元,一年实际利用外资数额超过80年代的总和。截至2000年7月,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5.5万家,合同外资金额641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77亿美元。自1993年起,中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00年6月,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直接就业人员达1900万人。

但是利用外资也给我们到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加重国家的债务负担,造成我国对引进外资的依赖;削弱国内技术创新能力;外商投资者不顾中国国情,将会转嫁投融资风险;加剧国内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国内消费结构畸形发展;部分外国投资者可能通过投资对我国进行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破坏活动;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工业产权和专有技术丧失及商业秘密外流等。所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外资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再迷信外资给我们带来的积极效应,我国对利用外资的政策导向及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就曾经出现了“是我们利用外资还是外资在利用我们”的争论。

3.中国民族企业及无形资产的保护

经济全球化必然引发国际事务的竞争,但我国的一些产业、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而面临剧烈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如何既保护我国民族企业,又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是经济全球化给中国政府及民族企业所出的一道难题。

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既利用外资,又对外投资,造成我国无形资产的流失。流失渠道主要有:利用外资时国有无形资产未作评估或低估价格;中外双方无形资产计价不合理,外方高、我方低;利用外资及对外投资中商标权的流失,产品换上了外方提供的商标,使我方原有品牌商标闲置或弃用,丧失增值的可能;土地使用权流失;专有技术、工艺和其他商业秘密的流失;外商并购、承包、租赁中国有资产的流失等。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为保护无形资产而拒绝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又要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保护我们的无形资产。

4.经济、社会生活的调整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经济将加入国际经济体系,利用国内外资源和两个市场,尽快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断地向高层次和深度演进。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竞争,使我国一部分民族企业很可能遭淘汰,不可避免地造成劳动力转移的大调整,失业将大幅度增加,尤其是由于国外农产品的冲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将会下降,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在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社会不稳定因素便会增加。

经济全球化无疑会带来国内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并进一步推进新型组织的出现,职业类型和职业活动方式也将进一步加剧分化,从而使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利益主体逐步多元化和清晰化。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又意味着国家和政府对社会事务干预的领域和干预的能力及程度在不断地收缩或被限制。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以价格信号调节社会生产,优胜劣汰。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造成社会群体的利益分化,形成多元化的利益群体。另外,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必须是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界定清晰的市场主体,这就要求从事市场经营活动的主体在从事具体的物质生产、交换、消费活动时,都竭力摆脱政府的家长式干预,力求保持更多的不受政府权力控制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市场化取向的经济制度解构了传统政治经济一体化、经济生活单一化、利益主体同质化的局面,形成了社会经济生活多元化、经济利益分殊化、利益群体异质化的局面②。

不同利益群体的分化、组合,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急剧变化,原有的格局通过一系列的调整、转换、变化更加多样化、复杂化,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调整社会心理,消除不断积聚着的社会张力,实现最大限度的社会整合。

经济全球化势必带来经济、社会生活组织方式的进一步调整,加速社会的变迁、转变。政府的管理模式、意识形态、社会组织和个体社会成员的行为目标和方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决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规定着整个社会的生存方向,牵动着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使生产高度专业化、高度综合化,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工又高度结合,社会结构日益庞杂交错,复杂多变,加剧了决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经济全球化,特别是WTO主张公平贸易和公平竞争,要求市场交易和市场管理的规则必须是公平、透明和稳定的。这使得我国政府职能要适应WTO的要求,就必须改变原来政府职能的“越位”和

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法法律文化基础的影响

法律文化这一概念虽然没有准确的界定,但人们普遍认可法律文化的含义是既着眼于历史,更着眼于现实;既是以前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智慧凝结物,又是现实法律实践的一种文化状态和完善程度。

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指出:“法律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法律都是特定社会的文化在法律这种现象上的反映,法律的产生、存在与发展,既与社会的经济条件、政治环境相联系,也与该法律所产生、存在的社会文化密不可分。法律的产生与存在,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土壤和背景。“法律是一个依实在法为主体的规则群体不断地、无限地向外扩展、延伸的文化场际,它是生长于、生活于社会之中并与其他社会关系发生互动的活法,活法的触角生长于、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于法律之中,谛听它的判决,感受它的力量。”

经济法首先产生于德国有其文化背景,这是法学界公认无异词的定论。由于德国人擅长抽象的逻辑思维,近代哲学在德国明星荟萃。此外,德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而大陆法系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理论的概括,讲究逻辑的严密,概念明确,体系完备。这恰好如金泽良雄所说:“经济法之所以在德国产生,这是适合了德国的学术土壤,可以认为,这些新的法律现象,对于在德国法学中所表现的追求概念结构的缜密性和理论上的精辟性来说,的确是个理想的研究对象。”

法律文化具有民族性。“法律是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观念和一般意识的集中表现……法律是文化表现的一种方式,而且如果没有不经过某种‘本土化’的过程,一种文化是不可能轻易地移植到另一种文化里面的。”但法律文化同时也具有互融性。人类文化本来就是多元的,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全球化使这种交往更加频繁,信息技术使这种交往更加便利。坎尔曼指出:“现代各国法律制度中,从未曾吸取外国经验或借鉴外国模式者极为少见。”

“一切经济领域的地震,正在震撼世界”,这就是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正在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正在影响着我国经济法产生和存在的文化土壤和背景,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观念的更新,因为自主、平等、竞争、契约、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体制,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造就市场主体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竞争意识、理性精神等现代社会意识,影响着我国经济法的发展。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前,吸收、借鉴、移植境外立法和执法经验等处于主动的地位,几乎有完全的选择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便处于被动的地位,原来的选择权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义务,即我们有义务按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和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对本国的法律制度,甚至包括涉及本国根本利益的事项,作出相应的变革。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势必影响到法律制度、文化等方面,因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体制及市场的全球化,发达国家为了使市场交易、资本输出、劳动力流动等具有可预见性,必然要制定规则或把本国规则连同商品、资本予以输出。WTO规则就是如此。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加入WTO,就必须接受这些规则,这对中国来说既是权利也是义务。

“以法治为关键性变项的法制现代化,便蕴涵着三个互相关联的判断标准:其一是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它表明法律的程序合法性乃是法律权威的确证机制;其二是法律的价值合理性,它表明法律能够提供可靠的手段,来有效地调节社会关系,并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其三是法律的效益化原则,它表明法律实施后的社会效果,能够充分确证法律自身的价值,并且能够得到社会成员的高度认同。”经济全球化必然引起、带动和促进文化全球化,没有文化全球化的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而文化全球化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同时又反过来加深、拓展和巩固经济全球化的局面。一个深刻的但

尚未完成的文化转变正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的幕后起着作用,这就说明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法律文化基础均产生影响,我国也不例外。

四、我国经济法的发展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全球化。简言之,市场包括货物、服务、资本和劳动力市场,而市场经济则指上述几个市场是否依客观经济规律,在相对自由的条件和环境下运作,即国家政府的干预仅限于法律和法定的市场手段。国际经济全球化已经事实上存在,无论人们承认与否,都毫不影响其存在。由于市场经济具有二重性,它除了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和较高效率的优点之外,还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不利的一面。经济全球化实际上也把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全球化了。在一国范围内可以通过政府的干预来加以纠正,而在国际范围内则没有这样的调节机构和机制。事实上,经济全球化已经使得国际社会不得不对原来的行为方式和理念作出检讨。

国际经济全球化之所以重要,固然是因为其将全球原本割裂的国家市场和区域市场连成一个大的世界市场。但这不是简单的地方市场的连接。因为在将割裂的国家市场和区域市场连接成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各国的经济制度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都完成了或正在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另外,原来国家经济和市场独立存在的情况下,各国的法律和法制亦相对独立,在完成世界市场的连接过程中,各国的法律理念、法律价值观、执行标准与原则乃至法律规范和制度均必须相互融合。

“无论是现在还是其他任何时候,法律发展的中心从来不在立法、法律科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是在社会本身。现在我们必须在那里去寻找它们。”

经济全球化的事实已经存在,并且使国际社会的行为方式、理念等发生变化。在各国相互依赖关系加强的情况下,各国的法律规范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程度增加,国家的国内法与国际社会的法律规范在某些内容上已经无法截然分开,各国间的法律制度均在寻求全球通行的法律规范和普遍遵守的行为规则。

“法的世界化已不再是一个人们是否赞成或反对的问题,是因为事实上法正变得越来越世界化。”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西方发达国家都积极调整政策,修订其法律,加强国际合作。西方国家的改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放松本国对资本、贸易、劳动力的管制,降低外国资本进入本国的成本,使本国市场具有国际竞争力,以吸引更多的外国资本;二是强化打击跨国界犯罪、破坏环境、控制金融风险等领域的双边或多边的国家合作。

我们看到,当今世界原来两大类型社会的经济体制正在接近和趋同,人们对于经济法律的理念也正在接近和趋同。经济法不是国家干预市场的手段,而是对国家干预行为的规范。自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人类社会的理念发生两大阵营分野以来,如今,又发生着两股相向运动的思潮:一方面,是由忽视个体经济自由和权利的国家主义向兼顾个体的社会本位发展(国家在转变其经济职能,国家职能也在社会化);另一方面,是自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就开始的社会化进程的继续和加快,在尊重和维护个体自由和权利的基础上,日益重视以社会为本位,逐渐加大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力度。

法律的全球化不是因为政治的趋同,而是源于市民社会本身驱使各个国家的人们走向现代经济社会的过程。法律全球化实际上就是这种源于市民社会与经济交往的“活法”日益国际化和规范化发展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反对法律全球化就是妨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在21世纪的国际环境下对自己的盲目封闭。”法律全球化不仅是各国法律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趋同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法律制度发展的类似自然界“进化”的结果。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范文第4篇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奥多尔.拉维特1985年在题为《市场全球化》的文章中提出的,意指前20年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

但究竟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在国内外学术界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大致可归纳为:一足要素优化配置论和相互依赖关系论。例如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加、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信息交流日趋快速和方便、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和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等等”。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范围的市场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概括为:“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二是资本主义化和美国化。美国学者埃伦.伍德认为,目前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全球化这个问题,其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正在成为真正的全球性制度。全球化的本质是全球范围的资本主义化,在我国学者当中也有类似的看法,例如,“美国等西方大国,正是运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的机会,来推动它们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行为标准,即推行所谓的‘全盘美国化’”;三是无国界论和国家管理取消论。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全球化意味着公司将不再以国别区分,而只有成功与否之别。如德国贝特尔斯曼股份公司董事长托马斯.米德尔霍夫认为:随着经济趋于全球化,在像贝特尔斯曼股份公司和戴姆勒——奔驰汽车股份公司这样的公司里,管理网络同国际通用机器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的风格是一样的。不存在什么德国公司或美国公司,只有成功的公司和不成功的公司之分。还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取消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权。丹尼尔.耶金就是这样分析全球化现象的。他认为,所谓全球化,“这就是24小时相互联系,极度活跃的、剥夺睡眠机会的、并受电子邮件推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各国政府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力将减少”。“人们对市场发挥公平作用和提品的能力增强,因而不再指望政府管理经济。这种做法变成取消政府管理和使企业私有化”。四是概念混淆论和概念质疑论。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本质都是一回事。“经济全球化也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是一体化比全球化的层次高,全球化倒是一体化发展的较高阶段”。也有些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什么新现象。例如,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指出:“全球化不是某种条件或某种现象,而是一种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自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在世界上出现以来,这一过程就开始了”。事实上,资本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在寻求不受限制地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路径,即资本主义一直在寻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推动经济的全球化。因此,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种新现象,所谓经济全球化,就其本质来说是由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国际分工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开始大规模地突破国家、民族界限,各国经济逐渐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

这个历史过程发端于地理大发现,加速于产业革命以后,战后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大范围的流动,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技术交流更为密切。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微电了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革命,社会主义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使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生产要素流动的全球化、市场规则的全球化、金融运作的全球化、科技开发利用的全球化,构成了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方面。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流动性和高度的开放性。这主要体现在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在世界范围的涌动日益广泛,已不可逆转。如目前世界上每天大约有60000亿美元在不停地流动。高科技和信息网络化,也支持了经济全球化的这种高度流动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由闭关自守,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打开国门,汇入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乃至最落后的国家,势必都将被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席卷。

2.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渗透性和高度的互补性。这主要体现在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的时空约束减少、成本降低及资源互补,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文化等将迅速向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口家渗透,使世界经济呈现出一体化特征资本、知识、资源等也将在全球市场流动并趋向合理配置。这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本、知识、资源等互补,从而有助于全球化问题的缓解以及全球性行动的协调,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3.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集约性和高度的垄断性。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单元和行为主体跨门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一个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大约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跨国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几乎涉及世界经济生产活动的所有领域,而且大约控制了世界上80%26#37;的新技术、新工艺专利,70%26#37;的国际直接投资,60%26#37;的世界贸易,30%26#37;的国际技术转移。

4.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依赖性和高度的异步性。这主要体现为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资源的依赖性增强。发达国家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可以有选择地输出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先进设备,甚至直接将纯物质生产外壳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强化其对输出资本的控制,从而形成不对称的依赖性。发达国家资本、技术的流向首先是工业化基础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市场条件相对较好的国家及地区,尤其是流向国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出现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同时,也表现为资本、技术流入国家及地区首先进行经济响应,而在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响应和变革相对滞后。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异步性,使世界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后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农业社会乃至原始社会并存现象。

5.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风险性。这主要体现在资本、技术、管理的快速流动和思想、文化的渗透,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程度不一的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政治安全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这一点。经济发达国家资本、技术、管理流向的选择性,势必使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化.甚至经济发达国家也不乏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对之声,其原因也在于经济全球化的高度风险性。

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经济、科技、政治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对世界而言,经济全球化己不是一种选择问题,而是一种现实问题;不是要不要经济全球化的问题,而是怎样经济全球化问题;不是如何游离在经济全球化以外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平等、公正、互惠、共赢、共存、共同繁荣的经济全球化问题。

经济全球化将是科技的全球化。这种科技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科技活动的全球化、科技传播的全球化、科技目标的全球化和科技影响的全球化。举世瞩目的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在全球内有16个实验室、1100位科技专家参加,涉及到美、英、日、德、法和中国等国家。在科技全球化过程中,通过“市场换技术”和“技术换市场”的动因将使国际技术转移明显加快。经济全球化将是服务的全球化。这种服务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社会服务能力在世界范围内远距离的充分体现。如销量高居全球首位的零售帝国沃尔玛,在世界各地的分店超过4000家,并通过卫星网络实行动态管理,每周接待并服务的顾客高达1亿人次,其送货车平均每年为9200万户家庭送货服务15次。经济全球化将是生产的全球化。这种生产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新型网络企业模式使生产过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并使其产品为世界范围的消费者认同。如耐克公司在美国本土没有生产厂家,只有研究开发中心和管理中心,其产品生产厂家则遍布世界上许多国家,耐克品牌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价值并被世界各地的众多消费者所青睐。

三、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l.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正面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竞争,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在空间上的距离大大缩短,任何一个国家都失去了地理上的优势,都成为彼此潜在的竞争对手。面对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资金以及市场,各国都参与到了激烈的竞争中来,利用自己本国的比较优势,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努力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促进了全世界生产力的提高,因而全球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增长。其次,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量的平均增长率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根据联合国有关统计,1977年世界各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11.4%26#37;,1990年为16.2%26#37;,2000年为20%26#37;。其中,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制成品贸易中,技术密集型产品增长速度和所占的比重都高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都依赖于以技术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再次,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资本流动加快,并呈多元化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资本流动一直呈现出不断加速的趋势,到1980年业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达到了5119亿美元。1985年-1989年国际直接投资年平均增长率为21.6%26#37;,其中1985年和1988年分别高达30.81%26#37;和30.50%26#37;。国际投资不仅表现为直接投资,还表现为间接投资,如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及进行证券投资、信贷等。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日益放宽对金融的管制,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更加扩大。最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各国政府把较多的精力从军事上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从而大大降低了引发世界性军事战争的可能性,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2.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间的不平等。从本质上来看,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追求全球利益的产物,它是山发达国家所制定的制度和政策所推动的,因此经济全球化充满了不平等。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各个国家都得到了一定的利益,但各国间的利益分配却越来越不公平。在过去的10年中,世界上最贫穷的5个国家的收入占全球收入的比例从2.3%26#37;降到了1.4%26#37;。世界最富有的3个家族的财富总和比最不发达的国家6亿人口的年收入还要高。发展中国家在财富分配中处于严重不利的地位。其次,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经济波动风险加大,其中最明显的便是金融领域。由于各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金融业已呈全球化趋势,并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在国际外汇交易中,大量的资金用来投机牟利,加上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加速了全球范围内投机资金的形成和流动。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外汇市场交易额超过了10000亿美元,而其中用于国际贸易的交易额不足2%26#37;。一些发展中国家缺乏对金融业实施有效管制的经验,导致国际金融炒家有机可乘,东南亚金融危机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随着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每一个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的国内经济随时都会受到外部各种因素的冲击,那些国内的劣势企业和产业可能会面临更多被淘汰的经营风险,即使是具备优势的企业,由于国际竞争加剧,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也会增多。再次,经济全球化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过剩。世界经济近几年的增长速度已逐年下降,这是由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引起的。经济全球化推进了全球市场的发展,但却将资本主义的矛盾带入了全球市场。在国际间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但随着加入全球化浪潮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产品制造业的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下降。而发达国家凭借它们在技术上的优势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保证这种比较优势,它们不会将新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这种技术密集型产品价格高,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难以承受,从而造成了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品过剩,事实上,也造成了全球的生产过剩、社会动荡、失业量猛增,经济萧条也将随之而来。最后,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长期以来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采、环境保护的不到位、大量污染产业的排污量达不到环保标准,造成了资源短缺,环境严重污染,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将高度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应进一步扩大了环境污染的范围。

四、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利用外资的机遇。事实上,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流入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迅速增加,1997年达到452.57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利用外资总额的70%26#37;),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超过英国、法国居世界第二位。OECD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20年,中国共吸引30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26#37;。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使我国能够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从而加快我国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众多技术领域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甚至在一些技术应用方面能够与世界同步,在很大程度上以经济全球化以及相关的科技全球化为背景。经济全球化将使科技人才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使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科技活动加速发展,使国家之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不断深入,使民间的全球性科技交流得以加强。经济全球化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

3.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世界先进管理并实现管理创新的机遇。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管理从理论到实践都相对滞后,甚至比技术的差距更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的涌动过程,我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并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给我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4.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拓展海外市场,增加就业的机遇。一方面,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所生产的产品是全球性的,为世界范围的消费者所认同,有助于我国“借船出海”,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能够影响和刺激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尽快走出国门并形成基于全球经营实绩的真正竞争力。海外资本、技术、服务诸方面的流入,无疑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拉动国内收入总体水平的提高,对促进内需不无裨益。

5.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经济全球化使我国为更快地纳入世界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经济竞争力。一方面,我国必须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更新;另一方面,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从策略上讲,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接受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不失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的一种现实选择。

我国加入WTO的漫长经历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已给我们深刻的启示,经济全球化工使我国面临严峻的挑战:

l.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产生消极影响.作为现代化启动晚的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给我们很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科技、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强势,使我国可能面临经济依赖性和技术殖民地的风险,对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2.经济全球化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产生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将迫使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接受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其中不乏部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产业项目。尽管这种转移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的调整,但会对产业结构的真正优化产生负面效应,尤其是可能加剧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使资本紧缺更为严重,也无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产生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异步性规律,可能会加剧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同时表现出各地发展的明显不平衡,尤其是贫富差距问题日渐凸现,不论是按基尼系数还是欧希玛指数计算,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已超过美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无疑会加剧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五、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对策:

l.强化国家利益、民族意识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及民族创新能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在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中,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并势必席卷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强化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以及知难而进的顽强斗志,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在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方面,我们必须实行社会塑造与自我强化观管齐下,使我国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得到真正的开发。在提高民族创新能力方面,我们必须着力于创造知识的创新和应用知识的创新两个层面,真正激发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造潜能,使创新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成为我国兴旺发达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2.依法做出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以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技术跨越。经济全球化强化了我国发展的紧迫感,我们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要加快自己的发展速度,因而相关的制度安排显得非常重要。科学、合理、可行且具有前瞻性的制度安排,是我们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要保证。经济发展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发展的竞争,科技发展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科技能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及我国科技能力的现实,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举全国之力,以有所为有所不力的方针实现某些领域的技术跨越。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显著特点,是冷战之后冷战之后世界格局发生演变,以及最终形成的背景首先考虑的因素。因为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格局的多家花发展具有双重作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本质上是充满矛盾的过程,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有多样化,又有单一化;既是分散化,又是集中化;既是本土化,又是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悖论,是一个相反相成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决定了经济全球化不仅不会阻碍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而且变成了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生活向国际化、社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现代意义上应该是发端与工业革命之后的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基本完成了向全球扩张的过程。在这一历史推进过程中,欧洲是世界的中心,欧洲列强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宰者、推动者,以及世界政治的“主人”。不过,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并不意味着单一的全球性欧洲帝国的形成。

二战以后,美国走上了世界舞台。美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世界的一半,凭借强大的政治影响力,美国对世界经济施加影响,从而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美国霸权。二战以后,在美国的主导下,经济全球化进程再次启动,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主要战略力量受到南北方力量、东西方力量失衡的影响,很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实力减弱的情况下,出现了内部分化,有一些国家投入了资本主义经济阵营;国家在巨变之后实行资本主义模式的市场经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很多国家逐一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些使90年代以来的新一轮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在内容、范围、规模,还有经济生活国际化、社会化的水平方面,都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以美国为主的欧美发达国家,仍然是新一轮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主导。签署了作为超级大国的解体,是在两极格局瓦解之后出现的,这样就更加助长了西方国家借经济全球化,推行全球统一化的企图。然而,尽管美国等西方国家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维护自己的政治霸权、经济霸权,其企图的单极世界格局也未能如愿以偿。两极格局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而就是由于这一规律的持续作用,使得产生于两极格局时期的多极化加速发展,促使冷战之后的世界力量进入“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的新阶段。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历史上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迁,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仍然对世界格局的演进起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焕发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使大国实力发生“序列易位”的幅度和可能性都比以前增大。信息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使大国之间的竞争不是在相互孤立的状态下进行,而是参与综合国力的战略竞赛。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多元化,而世界各国的多元化正式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基础。

其次,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发展不平衡规律的适用范围。由于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全球化作为一种市场力量,将所有国际政治经济都纳入统一的发展进程,使得发展水平和历史传统迥异的国家在统一起跑线上竞争,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配置、资源配置,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使世界经济从以少数欧美国家为中心,演变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多元化,为后来居上的国家创造了空间,从而产生不平衡规律的全球化。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民族国家仍然是当今世界格局的最基本单元,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仍是世界构造的最基本元素。

首先,世界经济全球化从政治领域来看,是一种制度安排。全球化不能超越人们的观念独立发展,尤其是在文化意识和政治制度方面,它是在现有的基本格局和国际秩序下发展的,只能与现有制度在相互作用中产生新机制。

其次,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国家的保护。国家从一开始就是,而且至今为止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进程,为国家提供了展示力量、展示活动的舞台。

再次,经济全球化不会造成全球文化的同质化。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各国,利用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价值的普世化,但是发展中国家为维护民族特性和民族传统表现出强烈的对抗心态。全球化趋势不仅不会影响到文化的民族性,反而会使文化上的民族性差异比以往更加突出和明显。经济全球化确实会对国家产生一定影响,但是作为构成世界主体的国家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迅猛,但是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主体仍然是具有不同利益的国家,他们构成了世界整体,是经济多元化的基本元素。目前,世界上形成和出现的政治一体化、经济一体化,都不会取代利益多元化,充其量会变成对利益多元化的某种协调。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建立由他们为首的“单极”世界格局,将“单一”价值观构筑成世界新秩序,不可避免的与国际政治多元化产生严重的冲突和对立。

从目前来看,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主张建立多极化经济格局,反对任何国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国。与此同时,各大国都纷纷公开表态,表达建立多极化世界格局的主张。1997年,法国总统希拉克公开发表声明,认为不断发展的欧洲各国和中国要在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格局中发挥作用。1998年,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公开表示,由一个国家独霸的世界是不可能的,多极化发展是最民主、最明智的国际社会体制。1999年7月,叙利亚总统公开表示,应该创建一个多极化世界,不容许任何一个国家影响这一趋势的发展。由此可见,美国企图建立的“单极”世界格局收到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这一切表明,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符合世界各国人民诉求的正确反映。面对这一态势,美国人也承认,世界霸权收到内外许多条件的限制,“其深度有限”。总之,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不论霸权主义多么不可一世,都不可能阻止这一趋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