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案例分析

德育案例分析

德育案例分析

德育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德育工作 案例 分析

时光流逝,从大学毕业成为一位农村教师已经五年了,在这五年里,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这里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遗憾,但我最大的感受是充实。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孩子们要学习的榜样,是联系班级与科任老师的枢纽,是沟通学校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因此,作为班主任不但要做到有爱心、耐心和信心外,在新课标下还要做到要有创造力,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些富有创造力的孩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个性也各具不同。所以在班级中什么事都有可能冒出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德育工作,而德育工作中最令班主任头疼的就是“玩失踪”的孩子,这些孩子比较调皮,不喜欢上课。孩子们中途悄悄离开的现象牵涉到孩子的安全和习惯问题,万一出了问题,谁来负责?谁又能负得起这个责任?另外,他们为什么会半途走人。由此可见,班主任需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能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来重复的压制学生。

我认为要让一个爱玩失踪的孩子改掉自己的这习惯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的话,那就是多给他一点“爱”。

我班上有个学生叫小星(化名),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也不爱和老师、同学交流,可最让人头疼是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玩失踪。搞得老师,家长担心不已。记得有一次,他和一年级的一个小朋友闹了矛盾,就失踪了。害得全校教师冒着寒风找了大半夜。看到这孩子有这样的陋习,真叫人担心。

遇到以上这种情况,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怎么办?为了有针对性地做他的工作,我决定先专程深入到他家进行家访,通过家访才得知:这孩子自尊心很强,父母长期在外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给与孩子关心和照顾,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但是跟爷爷、奶奶的关系也不好,分居两处,这孩子跟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年纪大了,也不懂教育的方法,老人一味地放纵他,总是顺着孩子的想法来,生怕孩子受委屈,老人认为这就是爱他,每次在家玩失踪舍不得训斥教导,也不知道怎么教育,长期下去就养成了这种不良习惯。

开始,我只有先接近他,找了个合适的时间和他谈话,不是以老师的身份与他谈话,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和他谈,让他把心打开,跟我以朋友的身份谈心,接下来我给他讲了很多自己年轻时的故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向他说明道理,希望他改正自己的错误,做一个合格的学生。从交谈中,我一点都没有责怪他,就这样,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他对我的关心是充满感激的。我想,他那颗冻结的心已经被我融化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德育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一、基本情况

蒋同学,男,10岁,四年级学生。母亲去世,父亲正在服刑,爷爷体弱多病,无劳动能力,现寄养在爷爷的大哥家。

二、学生的问题行为

上课不专心听讲,常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拖拉,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且作业质量差,错误较多;成绩差,各门功课测试都不及格;胆子小,不愿意与人交流,有些自闭。

三、原因分析

1. 家庭原因。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通过家访,我了解到蒋同学的家庭十分特殊,在他三岁刚记事的时候,父母有一次吵架,父亲酒后当着孩子的面,用菜刀将孩子的母亲杀死。父亲也因为自己的残暴行为,被判无期徒刑入狱。孩子的奶奶因为家庭突变,气得突发脑淤血,在孩子父亲入狱没几天也去世了。由于唯一的亲人爷爷体弱多病,从此他被寄养在爷爷的大哥家。

家庭的突变,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没有了亲人的疼爱,家人的关怀,孩子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自闭,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在学习生活中他没有自信,不愿意与人交流。可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影响何等重要。

2. 自身原因。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更何况他亲眼目睹了父亲杀死母亲,奶奶气得去世,自己又被寄养。所以他的自卑感特别强,又不愿意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时间长了感到孤独、忧虑、失望,情绪及其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3. 教师因素。在学校里,一些科任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问题学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四、辅导策略

1. 营造温暖的环境,用爱心感化。天气变凉了,我看见他还是穿着单衣单鞋,我利用班会,号召同学,把家中多余的棉衣、棉鞋、帽子、手套、袜子都可以带来送给他,并且班级成立了爱心小组,把班级平时攒的水瓶、废纸卖掉,把卖来的钱给他买学习用品。

他感受到了班级这个大集体的温暖。从此,他和同学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他的朋友也越来越多。

2. 与校方沟通,减轻经济负担。由于蒋同学家庭情况特殊,爷爷无劳动能力,大爷爷经济情况也不是很好,所以经济压力大。于是我找到了校方领导,反映了蒋同学的真实情况,学校把蒋同学在校的一切费用全部减免。并且还给予适当的补助,孩子没有了后顾之忧,学习劲头也更大了。

3. 帮助提高,增强自信。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对成绩还是挺在乎的。那是一次练习课,一共20道,他居然写对了18题,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我表扬了他,他的脸上顿时充满了喜悦,而且一整天都很开心。可是他讨厌做作业,尤其是语文作业。一次拼音训练,他写得很差,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帮他找到错误的原因。从那以后,我就经常针对他的薄弱环节加强辅导。同时,还特别安排一位拼音特好的学生坐在他的旁边。每学一课生字,都让他反复拼读,直到拼熟为止。终于,在以后的单元考试或作业中,看拼音写词语这类题目,能做到大部分写对。

4. 在学习上给予特别辅导。亲情的欠缺使留守儿童感受不到太多的温暖,而学习成绩的下降,使留守儿童对学习失去必要的自信。因此,在给与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同时,在学习上也应给与特别辅导。我在上课时更多留意班上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了解到有没有谁在做作业时随心所欲,有没有谁老是不能完成作业,有没有谁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明显的错误。对于不能完成作业的留守儿童,老师应给与个别指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其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我经常及时和科任老师联系,从科任老师那里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也把科任老师对该留守儿童不知道的一些情况反应给科任老师。从多方面入手,从多角度下功夫,确保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稳中有升,给留守儿童找到学习上的自信。

五、辅导效果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蒋同学有了很大改变,从此不再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开朗了许多。他的学习成绩在逐渐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但是我认为他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不会放弃每一个后进生的。

德育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职业道德 课程教学 情境教学

一、运用案例教学创设生动的职业道德教育情境

所谓“案例”,是指“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典型的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有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而案例教育,则“可以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案例以书面的形式被展现,是作为被剖析的对象,学生和教师共同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案例,从模拟演练中学会知识,增长技能,提高素质。

案例教育法最先被运用于法学界(英美法系的判例)和医学界。1910年科普兰博士在哈佛工商学院最先使用讨论法工商管理教学,当时,许多工商管理行业的人员走进课堂,向学生展示自己管理中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并写出了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案例教育在教育界特别是师资培训中得到广泛运用,从而这一教学模式被普遍推,风靡世界。

目前,职校的德育工作者正不断探索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但实效仍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对德育过程中情感因素的重视,因而不能使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情感的激发离不开有效德育情境的创设,笔者认为,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可通过案例教学创设德育情境。

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

第一、精心编选案例与指导读书。

第二、将案例下发到学生手中,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并独立思

考,启发学生。

第三、课堂讨论,这是案例教学得以实现的决定性环节。

课堂讨论中,一要形成讨论的过程,教师在着手案例内容分析之前,可以让学生共同设计出分析框架,比如,列出what(什么)、where(何地)、when(何时)、Extent(程度)等几个项目,作为分析问题的基本框架。分析研究时把握几个角度:背景分析(案例发生的社会背景);案情分析(案例发生的详细过程);环境分析(案例发生的环境因素);症结分析(分析案例的问题症结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分析研究时要求学生学会确定案例主题,对照相关理论原则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以及找出支持性的依据。二要引导课堂讨论。出现冷场时,要及时提出启发性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相反意见相持不下时,要善于绕过难点,化开僵局使讨论继续下去,当讨论要背离正题时,要及时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讨论要选择适当的形式,可以采用交互讯问的方式,可以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辩驳质疑的方式,教师在讨论中可以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可充任角色的一员,平等参与,可充当示范员,向学生演示、讲解、分析案例事实,也可担任仲裁,解决各种争端等。

二、运用专业课教学创设具体的职业规范情境

中职职业道德课教学必须与专业课的教学紧密结合,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于专业课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按“模块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按序教育。同时,在终结考试时必须增加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形式包括笔试、口试、实践操作、日常行为表现等多种评价方式。要按专业分类,以专业课教学促进职业道德教育。

考察发达国家的职业学校教育,似乎很少有将职业道德教育专门作为一门学科排入课表的,但他们却都在专业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时时处处地注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强调职业道德与工艺规范的紧密结合。尤其是在大生产条件下,化工、炼钢等制造业的工艺规范尤为严格,若是把职业道德教育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而缺乏行为规范的基本训练,那么后果必将是知能脱节。要按不同专业分别制订不同的训练计划,如财会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商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餐旅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美发美容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等几大模块,进行分专业的阶段模块模拟训练。

三、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职业道德对话教育情境

中职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问题大部分由心理问题引起,比如对环境不适引起的孤独、郁闷,由于自我定位不准引起的抑郁;由于其他人观念引起的自卑、自负,这些积累就会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观念的认识产生误区,甚至对社会产生敌视,有的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不可分。当代儿乎所有的后现代主义者都认为道德教育的最后途径就是进行道德对话,在对话的理解中了解他人的情境与需求,提供有价值的教育建议。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来改变学生的道德行为,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来了解学生的道德状况,采用会谈、价值澄清训练、角色扮演、沟通分析等心理辅导中常用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重建他们的职业态度,服务于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以减少职业道德教育的阻力,从而为学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影响,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论上的支持。

四、运用校园文化创设职业道德环境教育情境

德育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基本程序 注意问题

德育课是一门品德教育课,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它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导向作用。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要积极探索“如何上好德育课”“如何使德育课堂更加灵活多样”。以往的德育课,以知识为本位,运用“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模式,空洞的说教,忽视了学生认识、判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这是造成德育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彻底更新观念,改变德育课教学方法,紧密联系实际,贴近社会、贴近职业,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旳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阐释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或“从例到理”,或“从理到例”,或“理例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德育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举案说法、举例论理,生动、形象、逼真的正反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根据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决定,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德育课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2.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在阅读或观看案例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的分析,大胆的交流讨论,并且用口头或笔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自我展现的机会,同时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能够自圆其说,学会以一种有说服力的、令人信服的方式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以避免班上其它同学的反驳、挑剔,因此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改变了单纯由教师唱主角、讲授知识、学生当观众、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讨论做出归纳总结,这种强烈的师生互动,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一种活跃进取的状态,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等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充实教学内容,又要求教师更加重视社会实际,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地中现实生活中选取经典的教学案例运用到课堂中。[1]

二、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程序

1.教师选择、展示案例

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去选择案例,并且尽可能用图片、影像资料、多媒体等方式清晰、简明地向学生展示案例,同时,选择案例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案例要注重实效性。案例必须从实际中来,紧跟当前的社会形势,精选当前经典案例,如果所选案例都是陈年旧事,会让学生缺乏新鲜感而失去听课的兴趣。第二,案例要有针对性。选择的案例应该与德育理论、学生思想实际和所学专业紧密联系起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恰当的案例,这样的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案例必须要有教育性。选择案例应该把握正确的方向,尽可能运用一些正面的案例去弘扬正气、激励学生,少用、慎用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因为中职学生的判断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引用反面、消极的案例,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觉,甚至在思想上产生迷惑,这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还有可能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四,案例必须有系统性。案例编写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分层次、有序地编排、展示,不能是简单的罗列、堆砌。

2.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案例

对案例的分析研讨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与关键。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解读、发现关键信息和核心材料,然后联系相关的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生在思考分析案例时可以分成若干小组,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再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班级交流。对于同一案例,不同学生可以发掘不同的意义,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坦诚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把案例与相关理论联系起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勇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分析水平。一堂案例教学课是否成功,就看其分析是否透彻、研讨是否深入、是否让学生畅所欲言、言无不尽。

3.教师总结、点评案例

案例讨论交流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学生的讨论交流做出归纳和总结,指出讨论的结论意见,进行补充与提高性讲授。这个环节主要由教师来做,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学会辨清是非曲直,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树立“双主体”教学理念

“双主体”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主持设计、规划安排教学过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是接受者和参与者,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真正的认知主体。案例教学法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过程,体现了“双主体”的教学理念。[2]

2.教师驾驭案例教学的能力要强

案例教学法要求德育课教师广泛地涉猎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教师的思路要清晰,思维要缜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究案例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同时,教师必须在课堂讨论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避免学生对社会、生活产生消极、悲观心理。同时教师要把握课堂讨论的节奏,案例教学法存在耗时多、课堂预见性与可控性差等现象,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把握课堂时间、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问题,并随时注意把学生引领到正确的观点和立场上,保证教学有序、顺畅和高效的进行。

在中职德育课中引用案例教学法,能将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变枯燥为生动有趣,便抽象为具体,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并提高实践能力,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帮助学生成人、成才,实现了德育课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余永龙.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应用[N].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德育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根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即道德教育应当服从于追求受教育者思想道德修养的改善和提高及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以及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唯一追求目标就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他们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的思想品质。当代大学生由于生理上和心理上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思想可塑性大,如果忽视课堂教育这个重要的领域,道德教育就会缺少较大的优势。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且在形成中还会有反复。因此,必须把道德教育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中,让大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法学课程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路径

任何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都需要社会调节机制来维持正常的秩序,道德和法律就是社会的两大调节机制,共同担负着调节社会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把某种价值体系、价值观念、行为和观念的准则灌输到人的意识中,使其形成相应的信息、品质和习惯,达到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监督的目的。法律体现和表达了阶级的意志,是推行国家、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制手段。人们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还要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它们均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既关系密切,但也有不同之处。在评价大学生是否优秀时,不仅要评价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应从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因而,在法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有利于使学生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平行关系,以及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交融关系,理解“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为了更好地在法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可以采取下列两种基本路径。

1、理论教学路径

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因此,在法学课程教学中,可以针对已上升为法律内容的最重要的道德问题进行探讨,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真善美教育,等等。在法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宪法中有关“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等的内容。民法中有关合同订立的基本原则,如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公平原则。婚姻家庭法中的“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等。继承法中的“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等等。通过在对上述法学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

2、实践教学路径

法学课程有其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教学规律,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案例教学、模拟法庭和其他司法实践与观摩活动。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设置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它更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应当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典型的大学生犯罪或者违背伦理道德的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寓教于理,将伦理道德与法律相结合。如在法学课程教学中引入马瑞丰案例和李征案例。这两个案例的基本情况是:2005年10月4日,马瑞丰是河南郑州市某职业学院学生,一直以来都被家长、老师和同学认为是好学生的大学生,但是他为了得到一部手机,竟然伙同社会人员杀死一名出租车司机。2006年8月8日,在河南南阳市新野县的一个小村庄里,江西某医学院22岁大学生李征拎着镢头20分钟连伤8人,7人致死,其中3人与他有点“小恩怨”。这些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为是因不懂法而造成的,这种犯罪行为与其他犯罪行为一样,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与接受的道德教育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其次,对案例的分析不能仅停留于表面,而是深挖掘其所包含的对大学生具有道德教育作用的内容。其三,注重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进行道德教育。案例教学以来源于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或虚拟案例为基础,分析该案例中所牵涉到的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点。针对案例中涉及的某些思想道德等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探寻出妥善的解决方法。法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但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伦理观念的灌输也是法学课程教育内容的一部分。随着教学手段和方式的现代化,如果仍旧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事实上很难起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经过法律实践是无法真正学好法律的,与此同时,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因此,运用角色扮演、模拟案件等多样化安排,对真实或模拟的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让更多的同学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其优点是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案件的分析,容易从群策群力的多种方案中,鉴别、筛选、产生最佳方案,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课堂的案例分析深入、实用,而且使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老师不再是单纯教育者和大案提供者,而是平等的案件参与者和学生的帮助人;再如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书本与现实的分割,开辟第二课堂教学,经常性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让大学生在面对面的亲临感受和事实分析中自觉获得价值判断,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与道德行为。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