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效办公方法

高效办公方法

高效办公方法

高效办公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医院办公;行政效能

随着医疗市场上竞争的日益激烈,各个医院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争取更多的患者资源,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医院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因而医疗卫生体制也开展了相应的创新性改革,使医院的行政能力和服务能力均得到了大幅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教研室的职能特点

教研室是医院临床科室的行政管理部门,也是综合办事机构,起着承上启下和左右协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辅助决策。教研室是领导决策的辅助参谋机构,可向上层提供建议和选择方案, 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意义,在制订决策和重大活动中可充分发挥行政能力,加强调查研究,将结果实事求是进行反馈,从实际情况出发,为领导层提供了及时准确的第一手材料,对于决策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

1.2 落实管理。医院的领导决策要通过教研室进行传达给临床科室的每一位职工,因而协调管理和及时传达是教研室的重要工作内容。 对于医院开展的各项活动,涉及到医疗、教学、护理、科研、后勤等各个部门时,要由教研室进行良好的协调与配合。 在政策与活动开展进行中,教研室要及时回馈各种信息,如遇到问题,要及时进行反馈,通过领导层制订相关方案,解决问题。作为运转枢纽要充分发挥指挥协调作用,为基层办实事,将真实结果及时反馈,消除各种不利因素,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1.3 检查督办。教研室作为医院名项工作开展的“心脏”,如何提高工作能力与效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将教研室的服务作为衡量其工作效果的评价指标,使其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从事后服务转变为趋前服务, 从常规转变为创新,在做好服务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工作的监督,要保证工作开展的真实有效性,要确保每项工作都切实落到实处,要做到有为有位,提前部署,可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推动医院的更高更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研室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作为医院临床科室的教研室,代表着医院和科室的整体形象, 对于教研室各项工作的开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 医疗体制改革悄然而至,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已不再适应历史的潮流,对教研室的职能提出了新挑战, 逐渐体现出了服务多元化、参谋深层化、工作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的新动向,具体如下:

2.1 服务多元化。教研室面临的对象较多,新形势下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均发生了改变, 呈现出了服务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教研室不仅要服务于院领导层及各行政部门,还要服务于科室每一位职工,更要服务于患者和群众。 服务的内容也不仅仅是传达,而是直接参加和深入到政策和活动中去,并将信息及时进行反馈,体现了更好层次的参谋作用。 服务形式也在发生改变,通过提供参考、直接传达、参加活动、反馈信息等多种形式,提高了教研室的工作效率。

2.2 工作现代化。随着科技知识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等通讯设备逐渐应用到医院中,使传统的纸化办公逐渐转变为无纸化办公, 这对教研室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对于改善办公的工作条件给予了大量的经费投入与建设力度,在改善工作条件与劳动强度的同时,可显著提高其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 传统的教研室人员多为临床一线选调,例如高年资护理人员、技术员、业务骨干等,而目前对教研室人员的基本要求已经大幅提升,不经要有较强的专业性,还要有一定的现代化、科学化的工作能力,可以熟练掌握各种办公设备。

2.3管理科学化。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顺应时代改革潮流和社会要求,逐步改进管理模式,在相应的工作岗位设定对应的专门人员,制订良好的管理制度,详细明确各个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制订良好的奖励机制尽可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制订有针对性的年终考核制度,对每个岗位和职位开展定量考评,可充分体现教研室管理制度的科学性。

三、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精细化管理是医院新型的管理模式,在传统管理模式基础上,对医教研室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尽可能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具体如下:

3.1 完善规章制度和明确岗位职责。对于教研室的每个人员要进行定岗,明确的岗位职责,具体职责的划分要详细到教研室主任、支部书记、医疗副主任、医疗老总、专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教研室秘书等,将岗位职责作为考核标准和奖惩制度的评定依据,将其纳入到年终绩效考核评定中。 如果出现责任交叉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清责任中的主要责任人和次要责任人, 通过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实施有效的奖惩制度,可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教研室的工作效率。

3.2 提高办公室人员的基本素质。对教研室人员提出新的岗位要求,不仅要对该科室情况了解,知道一定的医疗流程,还要懂得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做事要提前部署,事后要善于总结。 要发挥吃苦耐劳、敢于负责、善于解难的精神,提高基本素质,使其做好调研员、协调员、服务员的角色,尽量做到领导满意、干部满意、职工满意、群众满意。 要意识到对待事业要忠诚,对待日常工作要勤恳,处理事务要机敏果断。

3.3落实会议制度。教研室会定期开会,会后由教研室秘书将会上的各种议题与议案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制作成文件后下发各人员并将意见及时反馈。

四、总结

医院各临床科室的教研室是连接医院各行政职能部门与临床科室的重要枢纽,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医院改革创新的不断开展和医疗服务理念的不断提高,教研室的行政效能面临了新的挑战。 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有效结合医院的工作特点,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岗位职责,起到辅助决策、落实管理、检查督办的作用,更好的发挥教研室的中心枢纽功能,充分调动办公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大幅提高行政效能,利于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高效办公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行政成本;绩效管理;去行政化

中图分类号:F810.453;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4-0127-04

收稿日期:2010-06-06

年初,在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就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和建议时,总理说:“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要以教学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教育的行政化倾向。”在接受有关媒体专访时,温总理强调,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最好大学不要设立行政级别,并让教育家办学。随后,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强调,我们想建立起一套新的、适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然后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的倾向。近期,公办高等学校去行政化成为教育界、学术界和社会其他各界热议的话题。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而且赞成的声音居多。在反对的声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的表态。纪校长表示,在全社会都以行政级别作为评价标准时,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将贬低教育,导致高校无法与社会对接;需要有另外一种新的制度设计,能够让学校更好地与外界交流对接,以利于争取到更好的制度环境和办学条件。那么,公办高等学校行政化具有哪些特征?从经济学角度讲,公办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学校的行政成本孰优孰劣?是该坚持去行政化还是坚持现有的制度体系?这些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一、公办高等学校行政化的主要特征

公办高等学校行政化主要是指以行政手段管理高等学校事务。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二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在强调上下对口的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学校内部的行政化管理是以政府部门对高校的行政管理为基础和前提的,也基本上是按照政府行政管理的模式进行设计和运转的。因此,在讨论高等学校行政化的主要特征时,我们将重点讨论政府对学校的行政化管理倾向。

公办高等学校行政化的主要特征体现在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上。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指高等学校的组织系统、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等,也可以说是指高等学校如何组织和管理,以实现各个系统、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组合和运作(谈松华,1995)。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有所不同,这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总的教育体制相关,也同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组织结构及其管理手段的变化有关,需要从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进行考察(谈松华,1995)。建国初期,我国学习前苏联经验,对旧的高等学校办学体制进行改革,全部改为公办学校。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都是公办的,全部由政府直接投资,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原国有化的办学体制、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和单一的投资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大发展。随后,我国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体现在变国有化的办学体制为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变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为扩大高校办学自;变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为以块为主的领导体制。这期间,民办高等学校得到较快发展,高等学校有了一定的办学自,一批部(委)管理的高等学校下放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承担了部分管理责任;同时,高等教育投资渠道也实现了多元化,高等学校实现了多渠道融资办学(张伟江等,2009)。

尽管对公办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等进行了改革,但其行政化的特征依然明显。在管理体制方面,公办学校仍由政府主办,其管理权限在国家或地方党委和政府。在组织结构方面,公办高等学校都有一定的行政级别,部分985高校的行政级别是副部级,其他本科高校都是正司(局)级,专科高校基本上为副司(局)级,领导干部由中组部、教育部党组或地方党委任命;而且在高等学校内部,一般都按照党政机关的模式,设立行政处(室),处(室)下面再设立行政科。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方面,高等学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由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学校的自依然有限。在运行机制方面,高等学校的每一项工作,无论是内部工作运转,还是对外工作沟通和协调,无不打上行政化的烙印。如果不按照行政化的工作机制进行运转,高等学校的对外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比如高等学校基建立项,需要按照行政机关的工作要求,层层报批,缺少哪一个环节,都无法顺利办成。在经费投入方面,预算内的教育经费由财政部门按照正常渠道拨付给学校;而非预算内的经费,则需要学校按照行政化的操作方法,层层申请,由主管行政部门决定是否拨付。在教育科研方面,教育科研立项工作由政府相关行政部门来审批;行政部门不审批,教育科研立不上项目。只有立上项目的科研课题,才能申请到科研经费,也才能参加相关成果奖的评审。

目前,高等学校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色彩,还是一个政府举办、计划调控、封闭办学、集中统一的体制,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真正的落实。高等学校行政化决定了高等学校事务由各级政府管理,而政府管理高等学校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通过政府的法规、方针、政策和下达的计划、任务以及提供的人、财、物等各种办学条件等实施管理,法律手段和市场手段弱化。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大学功利化”和大学缺乏“办学自”,都指向同一个病根――大学行政化,这直接导致了大学官场化、资源分配行政化、评价机制一元化、教授人格矮化和学生世故化(东仁,2010),学术至上、教授治教、教授治学等得不到体现。

二、公办高等学校与民办高等学校行政成本比较

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主要是指为了获得某种收益而必须付出的代价。为了衡量行政绩效,我们在行政管理中引入行政成本的概念。行政成本是政府为实现治理目标而投入的各种资源的总和,也就是政府为实现治理目标所采取的治理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各种影响及其结果的总和。根据能否在政府预算中列支,可以将行政成本分为显性行政成本和隐性行政成本。显性行政成本是指政府履行其职能的直接支出,可以计算并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列支,相当于行政管理费用,分为经常性支出和发展性支出两类。隐性行政成本是政府运作支付的一种社会代价,它可以看作是一种隐含的成本,通常在政府预算

中无法列支,它的存在降低了政府绩效(许正中等,2008)。

由于公办高等学校具有政府行政化的特征,因此,在公办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中包含一定数量的行政成本。为了探讨高等学校行政成本的高低,作者对部分公办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学校、境外、国外办学机构2009年度的行政成本进行了调研,结果见表l。在表1中,办公设备购置经费主要是指办公所需要硬件设备的购置费用;行政办公经费是指招待、工作协调等方面的经费;行政后勤经费主要是指行政车辆、水、电等方面的支出;其他经费主要是指行政人员培训、出国考察等方面的经费。同时,为了直观地列出高等学校的行政成本,本文只对公办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学校行政成本中的显性行政成本进行比较研究,不研究高等学校中的隐性行政成本。

根据调查,从组织机构看,公办高等学校的行政处室数都在20个以上,而民办高等学校、境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行政处室数都在20个以下,公办高等学校的行政机构数比民办高等学校和境外办学机构多。从从事行政工作的职工人数看,公办学校从事行政工作的绝对人数较民办高校和境外办学机构多;公办高校A、B、c每万名学生中从事行政工作的相对人员数分别为146.5人、181.1人、150.5人,而民办高校、境外办学机构和国外独资高校每万名学生中从事行政工作的相对人员数分别为95.0人、109.1人、70.0人,公办高校从事行政工作的相对人员数比民办高校、境外和国外合作办学机构从事行政工作的相对人员数也多。从行政成本来看,在在校生规模差不多的情况下,尽管某些项目有差别,整体上公办高校的年度行政成本比民办高校和境外办学机构的行政成本要高得多。

三、结论及建议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应该在行政成本方面认真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在完成同样高等教育行政任务的前提下行政成本的多少,并提出降低行政成本的有效措施。如果高等学校去行政化了,成本反而提高了,那就没有达到真正的去行政化目的。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境外和国外办学机构虽然也是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下运行,但其行政成本却明显比公办高校低。从降低公办高等学校显性行政成本、提高公办高等学校绩效的实际需要出发,公办高等学校需要去行政化。高等学校去行政化了,如何实现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呢?笔者认为,除了行政机关继续依法依规管理高等学校事务外,还需要充分发挥法律、市场和社会中介的作用,实现高等学校的良性发展。

(一)依法治教

就整个法律体系而言,我国并不缺少相应的教育法律、法规。宪法明确了学术自由,《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也都先后颁布实施,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立法主体和技术上的原因而导致在具体的立法和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变异。如就政府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以及《高等教育法》第四章都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一系列权力,而对政府管理学校的权力却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这样的立法模式在实践中往往被解读为除了法律明确规定属于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力外,其他所有的剩余权力都属于政府。这显然不利于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约;无形间侵犯了高校的自主办学权(练育强,2010)。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对政府管理高等学校的权力作出具体的限制,政府就会经常以各种各样的行政手段干预学校的工作,使得高等学校的办学自受到限制。政府的教育职能,除了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拨款制度、向社会提供基本的教育机会之外,主要应致力于营造学校间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促进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通过教育采购制度和校产公益信托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实现公共教育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有效整合,保障教育资源利用的公共性。因此,当前我们最迫切的工作还是要通过立法来确立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主体地位,设计新型的管理制度,明确政府管理高等学校的权力边界,坚持高等学校为不特定的多数人服务的公益性质,这同时也是高等学校去行政化的最合理选择。

(二)自主办学

高等学校的自主办学权问题涉及到政府和高校之间的权力再分配问题。只有通过政府向学校放权,才能使公立学校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办学自(劳凯声,2010)。高等学校自主办学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的不同是同行政权力和市场调节在高教运行中的作用相关的,即凡是市场机制作用大的地方,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往往通过市场机制发生作用,政府也可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调节和管理学校,学校的自较大;反之,则行政权力的作用较大,学校自主管理的余地相对较小。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应把政府宏观管理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政府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学校,还通过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进行信息指导、社会评估和各种服务。在这种宏观运行环境中,高等学校的自主管理既是对外部开放的,又是内部自主运行的。学校按照政府宏观调控下自主管理的原则,调整组织机构,建立决策系统、管理系统和监督评估系统,形成既能灵活适应社会变化需要、又能正常自主运行的内部管理体制,达到教授治教、教授治学的目的。同时,增强社会参与的作用,不断吸收社会信息、资金、技术等各种资源,创造社会各方面人士参与管理的渠道和条件,使学校的自主管理成为政府、学校、社会几个方面共同参与、协同作用的过程,保证学校在适应外部变化过程中不断增强内部活力,成为一种具有自我调适能力的有生命力的机构(谈松华,1995)。

高效办公方法范文第3篇

近年来,我市各地、各有关单位按照中央和市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对方便群众办事、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办事公开工作,促进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根据全国公用事业单位推行办事公开制度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现就我市在学校、医院以及水、电、气、公交等公用事业单位深入推行办事公开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认识推行办事公开制度的重要意义

党的*大明确提出,要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办事公开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利。在公用事业单位推行办事公开制度,是深化政务公开、优化公共服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重大意义。

在公用事业单位推行办事公开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推行办事公开,有利于促使公用事业单位及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满足群众多方面的公共需求;有利于推动公用事业单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营造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在公用事业单位推行办事公开制度,是促进依法办事,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推行办事公开,有利于公用事业单位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办事程序,逐步使依法办事、规范服务成为公用事业单位的行为准则;有利于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积极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成为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的自觉行为;有利于公用事业单位广大干部职工不断提高法制意识,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有利于人民群众更好地行使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公用事业单位推行办事公开制度,是加强部门、行业作风建设和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推行办事公开,增强公用事业单位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进一步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以职谋私、以业谋私等不正之风,有效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进一步明确推行办事公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利、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公正便民、廉洁高效为基本要求,进一步规范办事行为,增强办事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行业不正之风,切实提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质量。

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工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讲求实效,要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进行全面公开,公开内容真实有效,办事过程和结果公正公平,便于群众知情,方便群众办事,利于群众监督。

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工作要以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办事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强化为民服务为切入点,经过努力,使办事公开制度成为公用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制度,形成较完善的工作机制;充分实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提高公用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

三、进一步增强推行办事公开工作的实效

推动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工作深入开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以公正便民、廉洁高效为基本要求,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规范办事公开的内容、程序,丰富办事公开的形式,注重办事公开的制度化建设,强化对办事公开的监督检查,使办事公开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切实规范办事公开的内容

公用事业单位公开的内容应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对与企业、群众利益相关的各类事项,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不属于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都要予以公开,特别要将企业及群众反映最为强烈、最为关心、社会最敏感、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的问题作为公开重点,及时、全面、有效地进行公开。

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教育收费和招生考试等有关事项作为办事公开的重点内容。将办学资格、学籍管理办法和入学条件,收费项目、依据及标准,学生评先选优,保送生、特长生、奖学金和助学金发放,转系、改专业的条件,生活补助、学生代管费的结算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有关事项,各类学校招生考试的政策、招生资格、考生资格、招生计划以及录取信息、考生咨询和申诉渠道,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免收学杂费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免费提供教科书以及对住宿生提供生活补助等情况如实向社会公开。普通高等学校应适时将毕业生一次性就业情况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奖、贷、助、补、减”等资助情况向社会公布。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把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价格作为办事公开的重点内容。按照方便患者查询的原则公布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的价格。将医生姓名、照片、专业特长等有关情况进行公布,供就诊患者了解。主动向就诊患者提供医疗收费查询和医疗信息咨询服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水、电、气、公交等公用事业单位要将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办事纪律和办事时限等作为办事公开的重点内容。对可预见的可能影响群众生活的有关事项,必须按有关规定履行提前告知义务,采取措施,尽可能减轻和降低对群众生活造成的影响。制订、修改服务价格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

(二)不断创新办事公开的形式

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的形式要有利于群众知情、办事和监督,要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实行办事公开,使办事公开更贴近群众,方便群众。一要继续运用好办事公开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开形式,普遍建立和规范各类公开栏,并通过发放便民服务卡、办事指南、信息手册等形式,更加简便、灵活地向基层和群众公开办事信息。二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创造条件,依托单位、行业的信息网络和互联网,充分利用电视频道、政府门户网站、公共信息亭、电子触摸屏、电子屏幕等进行公开,有条件的应开通网上投诉渠道,实行网上公开办事。三要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作用,对有关公用事业单位的服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有关公共服务事项纳入行政服务中心进行统一办理,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四要建立服务热线和行风热线,方便群众投诉、建议、咨询和求助。五要大力推行社会听证、专家咨询、新闻、点题公开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公开形式,及时公布有关信息。

(三)建立完善办事公开的程序

公用事业单位要按照提出、审核、公开、评议和反馈的程序规范工作,对公开的事项要预先经过单位办事公开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审核依法确定公开的内容、范围、形式和时间。应该公开的事项,必须及时公开;不能公开或暂时不能公开的事项,必须说明理由,经单位办事公开领导小组审查后,报本级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备案;公开事项变更、撤销或终止的,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并及时告知公众;要自觉接受群众评议,重视企业及群众意见,注意从中发现工作的薄弱环节,及时整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请要求公开的事项,受理部门要进行登记并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公开的答复,不能公开的,要及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四)健全办事公开的制度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是提高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规范化水平的内在要求,是形成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各地、各部门在坚持已建立的制度基础上,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使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一是健全示证上岗制。窗口单位应摆放或由窗口工作人员佩戴有工作人员照片、岗位名称、工作号等基本情况的岗位证,方便群众监督。二是推行首问责任制。首问责任人必须为前来办事的群众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对属职责范围内的事项,要按有关规定受理或办理。三是实行办事承诺制。即结合自身行业特点,针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公开切实可行的承诺,并按照承诺的内容和标准履行责任和义务,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四是建立一次性告知制。工作人员受理申请事项时,必须将必备申报材料、办理程序、办理时限等情况一次性告知服务对象。五是实行反馈回应制。对群众反映问题的受理要有问必答,有诉必应,根据不同情况按时限要求及时向群众反馈其所反映问题的调查处理情况。六是建立考评制。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办事公开情况进行民主评议,按照行业特点制定考评标准,明确考评的具体办法,定期接受广大群众和消费者协会等社会团体及行业主管部门的评议,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要把办事公开纳入质量控制考核体系进行测评,并与“四好班子”建设、目标管理、行风评议相结合。通过考核,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工作的目的。七是健全责任追究制。要明确办事公开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及处理办法,畅通群众诉求渠道,通过设立举报电话、互联网举报信箱等受理群众举报。对一经查实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格追究有关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八是建立论证听证制。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政策、规定出台前,要科学论证,实行听证制度,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防止暗箱操作。

(五)强化对办事公开的监督检查

全市各级政府要组织法制、监察、物价、财政等部门对公用事业单位价格公示、公开工作和价格违法行为等进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学校、医院以及水、电、气、公交等公用事业单位的办事公开工作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各级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要积极向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反映群众投诉意见。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办事公开的内容是否全面,群众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是否公开;办事公开的制度是否健全,程序是否合法公正;公开事项的执行情况及办事公开的效果;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和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的调查处理情况等。对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集中力量进行督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限期进行整改;对在办事公开中工作不力的要进行批评教育;对拒不实行办事公开或在办事公开工作中弄虚作假、愚弄群众的要严肃处理,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进一步把握好办事公开中的几个关系

公用事业单位推行办事公开制度,既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公用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并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提供服务与经营创收的关系

公用事业单位的根本属性是公益性,基本职能是服务公众。公用事业单位推行办事公开制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为了维持自身正常运行和发展,公用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时,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公用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公用事业单位不能单纯以营利为目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弱化自身的服务功能。在经营创收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必须按规定将服务承诺、收费标准、办事程序等公布于众,坚决防止暗箱操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公用事业单位服务价格的管理,针对关系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水、电、气等公共产品的收费价格,制订科学合理的标准和调整机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二)推行办事公开与推进公用事业单位改革的关系

随着公用事业单位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公共服务行业实现了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发展产业化、服务社会化。处理好深化改革与推行办事公开制度的关系,对于确保公用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要始终坚持以改革带公开、以公开促改革。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切实改变公用事业单位陈旧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促使公用事业单位自觉适应群众的需求,把办事公开作为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要通过抓好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影响服务效能、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的公开,促进公用事业单位加大改革力度,完善管理机制,改进服务方式,增强发展活力,更好地履行公益职能。

(三)对内公开与对外公开的关系

各类公用事业单位在推行办事公开制度的同时,一定要按照民主管理的基本要求,切实保障广大职工依法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努力提高决策的透明度。要充分认识公用事业单位“对内公开”与“对外公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统筹考虑、整体推进,既要通过创新内部的民主管理方式促进对外办事公开,又要通过推行对外办事公开制度促进科学化、民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增强公用事业单位自身的生机与活力。

高效办公方法范文第4篇

(一)基层法院对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定位

法院办公室是法院内设的一个综合办事机构,在职能作用方面应该包括:协助院党组、院领导组织、协调、处理政务性工作;做好审判工作顺利开展的后勤服务;在审判工作中做好沟通上下、协调左右的桥梁作用;做好法院与外界的沟通协调工作。基层法院因为事务繁杂、工作人员相对较少、内设机构不齐备,与上级法院不完全对应,所以办公室职能作用除了最基本的起草综合性文件、报告、组织综合性会议、组织办理各类建议、意见和议案等政务性工作,负责编印本院工作简报、信息、文秘、文印、档案、收发、机要、保密、新闻宣传、车辆和信息网络管理等审判工作后勤服务和内外部沟通协调工作外,因司法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一些新工作任务、新机构,在没有相对应的部门接纳时,就会被移交到办公室完成,造成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模糊不清,从而使办公室任务越来越繁重,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而在大部分干警的意识里,只要不是审判、执行具体工作的“杂事”都应该归办公室等行政管理部门完成,办公室就是为法院“打杂”的部门。

办公室工作不像业务庭室那样具有极强的规律性,工作也不能通过定量和预定目标来衡量绩效,一切工作任务均因上级法院、各级党委的要求、与外单位的沟通协调、院党组的各项决策、各审判业务部门的工作需要而形成,具有随机性和可变性,加之办公室联通内外、上传下达、供给保障的工作性质要求其工作必须有极强的时效性,所以办公室工作经常处于一种突发性、快节奏和多头绪状态,但因没有明确的绩效衡量指标,造成办公室工作繁杂却得不到院内业务部门和大部分干警的职业肯定,导致办公室工作人员很难树立职业荣誉感。

基层法院人员配备普遍不足,为使审判、执行工作高速运转,法院尽量将现有的人员向一线审判、执行队伍调配,办公室、政治处等行政管理部门人员配备长期不足,办公室工作人员往往一人兼数职,如一个文秘人员既要做好各类文件的收发、领导交办的各类材料的起草、各类事务的上传下达、各类会议的组织宣传,还要配合其他岗位人员做好公务接待、车辆管理、网络管理及其他日常性事务等多项管理及服务。另外,业务庭室因工作需要增加人手时也向办公室借调,导致办公室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

因办公室工作头绪多、可变性较大,所以不像业务庭室那样在各阶段都有明确的绩效参评数据,当然也不会在奖惩方面有参考数据,所以对其他部门的干警来说,办公室只要能保障审判、执行工作正常开展就行,做多做少、做好做差没什么差别,而在办公室内部虽说大部分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但大多数情况下,工作都推给了能力较强、工作效率较高的人,即使一人兼数职也不会有奖金,不像业务庭那样多办案件就多一点奖金甚至收获荣誉,导致办公室内外都认为办公室人员多干少干都是一个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办公室能干事、多干事、实干事的人心里失衡,影响办公室工作质效。

对一项工作的最高评价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认可和尊重。虽然法院工作的质效最主要体现在审判、执行工作各方面,但办公室作为法院的“大管家”,在各类决策、要求的传达、贯彻执行和各部门工作财力、物力、人力保障方面都起着桥梁枢纽作用,各部门工作效率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办公室工作节奏的快慢和保障力度的大小,所以办公室在职能作用上有自己办文、组织会议、车辆管理、装备管理等政务独立的一面,也有配合各业务庭审判、执行工作进行后勤保障、政务协调等综合管理服务的一面。所以办公室对法院其他部门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后勤保障部门,也是一个代表党组对各部门工作进行协调、衔接并提出要求的综合管理部门,更是一个代表党组贯彻执行法院各项政策、制度的行政事务部门,其他部门有必要对办公室这一职能作用定位进行全面准确地认识,从思想意识上真正认识到办公室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专业性。

由于大部分人对法院办公室工作认知不准确,觉得办公室工作只是一些具体的上传下达、资源调度、内外协调工作,其工作人员不像业务庭工作者需要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只要具有一般水平的行政管理知识即可,这种观点太浮于表面。办公室工作人员因工作岗位不同需要不同的专业技能,从事文秘、宣传工作的人员必须有较强的文学知识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从事财务、装备管理的人员必须有过硬的理财技能,负责公务接待的人员必须有全面的公关礼仪知识,

司机必须有纯熟的驾驶技能、扎实的道路安全知识和良好的驾驶习惯,所有人员都必须有较强岗位技能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必须有最基本的法律知识,因为办公室除了要优质高效的服务法院内部各部门,还要及时准确的对当事人及外部各单位进行相关问题解答、疏导和指引,与上级法院进行政务交接、事务沟通交流。所以办公室工作不是随便一个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就能胜任,应该做好各类专业人才的分类配备,才能使各岗位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发挥职业能动性,使办公室工作保持优质高效的良性循环。办公室工作因其在法院各项工作中的桥梁枢纽作用,要求工作人员要时刻处于待命状态,有事即知即办,因为只有办公室上传下达、办文办会、人财物保障等工作及时准确,才能保障法院其他部门工作及时、有序运行,所以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处理紧急通知、会议、接待、后勤保障等问题时,必须有较强的应变、协调能力;在办理多头绪、时效性强、程序复杂的各类事务汇报、工作检查、装备保障、基础建设等工作时必须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要梳理好单位之间、领导之间、各部门之间、同志之间的各类关系,在承受各界指责、非议、抱怨的同时,把矛盾协调解决好,顺利推动工作快速开展。要始终视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第一要求,要有吃苦耐劳、不计得失的职业奉献精神和较强的保密意识,要有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团队精神,才能确保办公室工作健康有序开展。要有能够恰当沟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因为每一个人对外代表的都是法院的形象。所以不是随便一个有相关专业知识或法律专业知识较强的人就能胜任办公室工作,办公室人员不仅要有扎实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还必须综合素质过硬,尤其是思想政治觉悟要高。提高办公室人员的准入标准,才能保障办公室工作高标准完成。

高效办公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办公室;工作习惯;培养

当前社会,不管是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办公室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办公室承担着上传下达、维护单位正常运转的任务,同时作为单位的对外窗口,还肩负着树立单位良好形象的重任,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办公室人员具备良好的工作习惯极为重要。办公室工作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工作效率、工作人员精神风貌和单位的管理水平都息息相关,只有养成良好的办公室工作习惯才能在处理繁复的日常工作和紧急突况时高质高效完成任务。

一、办公室工作中良好习惯的主要表现

(一)主动积极,具备良好的工作心态。积极的工作心态是提高工作效率和个人办事能力的先决条件和思想基础。主动投入工作,自觉融入团队氛围,勇敢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培养坦然面对困难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工作状态。

(二)服从任务分配,及时转变角色。良好的办公室工作习惯还表现在服从上级任务分配,从大局出发,根据任务及时转变角色,与同事团结协作,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克制抱怨,学会分享,适时改良工作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工作方法,自然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缺点。办公室工作中,要尊重他人的工作习惯,多为他人考虑,尽量避免矛盾的产生,主动承担责任,适时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

(四)善于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计划,并坚持对工作中的感悟和过失进行总结。办公室工作事务多且杂,良好工作习惯最直接的表现是工作条理清晰,有详细的计划和方案。即规范每天的工作内容分配、时间、方法、要达到的目标和评价等方面要求。同时多看少说,多干少抱怨,经常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工作方式要灵活多变,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工作中的表现、问题处理方式、与同事相处模式等等,有利提高办公效率。

二、培养办公室工作中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办公室工作中良好习惯的培养将使工作人员更加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减少拖拉和磨洋工的情况,具备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细致的工作作风,及时调整错误的和偏差的工作方式,整个办公室将处在一种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中,工作效率必然会有所提高。

(二)有助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办公室工作中的良好习惯包括了不迟到早退、主动开展工作、制定计划和服从任务分配等方方面面,这些习惯也会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办公室实际上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办公室工作中的良好习惯必然会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有助于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三)有利于促进单位整体效益的提升。良好的工作习惯不仅仅有助于办公室工作效率的提高,还将对整个单位的整体效益产生深远影响。如果一个单位下设部门的每个工作人员都具备良好的工作习惯,那么不必要的时间和资源浪费会有效降低,办事效率将不断提高,必将有利促进单位整体效益的提升。

三、如何养成办公室工作的良好习惯

(一)培养热爱岗位、努力工作的思想品质。首先,办公室工作人员要热爱本职工作,具有主动热情的工作态度。要善于发现办公室工作的乐趣和意义,与同事友好相处,积极参与办公室讨论和活动;其次,作为办公室的领导者,要善于对员工进行鼓励和嘉奖,引导他们了解工作岗位的价值,努力营造和谐温暖的办公环境和氛围,尊重员工的劳动,让员工切身感受到工作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体现,热爱并努力工作。

(二)保持办公环境的整洁,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不拖沓延误。经常整理办公桌和资料,保持办公环境和个人工作环境的整洁,办公资料分类清晰,便于日常查找。强调时间观念,不拖拉,不找借口,养成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习惯。

(三)学会制定工作计划,重视轻重缓急。把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制定详细的计划,哪些是必须要完成的,哪些是可推后完成的,每项任务都需要哪些资料、工具、人员,完成时间安排,要达到什么目标,面对突况的解决对策等等,将所有资料进行梳理,制定可操行强的计划,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同事间的沟通交流,多分享工作感悟。同事间加强沟通交流是建立融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加强与同事的沟通交流,探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有助于办公室工作的开展和执行;与上级领导多沟通交流,将自己在工作中的想法和建议及时反馈给领导,会使领导更详细的了解员工自身的特点和想法,更具体地感受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

(五)经常归纳总结,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定期对自己的工作表现和完成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跟进工作盲点,主动查漏补缺,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及时修补自身弱项。重视自学的重要性,利用一切时间加强自身学习,拓展知识面,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工作中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工作效率的提高、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办公室和谐氛围的营造有重要意义,办公室人员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规范行为方式,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有效促进单位整体形象和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韩犇.浅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办公室工作人员[J].办公室业务,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