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效知识管理

高效知识管理

高效知识管理

高效知识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务工作;知识管理;工作效率

本文为华侨大学教育管理基金项目支持项目(项目号:10HJY0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高校的竞争力与其行政管理密切相关,具有巨大竞争力的学校都有一套合理健全的行政管理体系。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影响人才产出质量的关键。教务与教学管理的任务是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建立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过程的畅通,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大学组织结构的中心在基层。教学秘书岗位作为院系级的基层教学管理工作,是教学管理的枢纽位置,涉及到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仅要按时按质完成教务处各科室及院系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还要沟通协调各种关系,其工作效率及工作方式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务管理水平,对于高校教学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学者对教务管理工作的研究也较多,但大多从技术应用层面来分析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教务管理工作效率,如何开发学籍管理系统等,在组织层面、个体层面的研究则更多的集中于单纯的分析教学秘书应具有的素质及能力的提高等问题,这些分析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探究在当前社会环境发生极大变化的情况下,学校应该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高教务管理水平,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效率,从而避免教务管理工作的无序和疲劳应付。

一、内外环境的变化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体制的改革,高校组织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然而高校管理的改革却相对滞后了,从而导致教务管理模式及管理水平跟不上社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要。正如所指出的: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高校扩招、一校多区,而信息化管理滞后。随着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从1999年开始迅速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连续多年的扩大招生使得许多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专业不断分化,高度的专业化使院系间的联系趋于松散,甚至造成同一院系内部不同专业间甚至不同专业方向间的分裂倾向愈来愈突出;此外,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及近几年盛行的高校合并等现象的出现,学校办学模式也由一地办学走向多地办学,单一校区管理走向多校区管理。这些变化使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的管理任务成倍增加,工作协调难度也增大了。虽然很多高校建立了校园网,购买了信息管理软件,可是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模式没有发生变化,并未真正实现信息化和网络化,在教务管理中存在问题。

1、对教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随着扩招及学分制的推行,学生服务、教师服务对学校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中的信息需求要求更自主更充分,需要更好的信息交流获取平台;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难度也加大了,各职能部门需要共享更多的信息。而很多高校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上没有到位,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领导决策机构和项目工作小组,没有形成相应的信息化、科学化建设队伍,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也没有制定总体规划,很多职能部门只是局限在自己小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各职能部门的交叉信息需求增加了横向沟通协调的难度,也增加了重复处理信息数据的频率,耗时耗力,更容易产生不同口径收集的信息的不准确性。

2、信息化管理思想观念落后。虽然有了校园网,但其工作模式还是沿用原来旧的管理模式,工作流程及工作方式没有改革和创新,不能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和流程简化,很多工作仍处于繁琐、复杂、混乱和重复劳动以及不断协调的境况中,缺乏规范性和程序性,没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技术去形成一套科学化的管理机制。

(二)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的推行缺乏对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学年制是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其培养模式比较单一,课程设置比较死板,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而学分制学籍管理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毕业学分作为毕业标准,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籍管理,能够真正的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其优越性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学分制要求学校的教务管理更具弹性及人性化:教学计划设置要求更加灵活和弹性,选课制度更加完善,考试安排更加合理,学籍管理等等,因此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1、教学计划的强制的减弱和学生在修学计划上的自由自主,使得很多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往往会因选课经验不足及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茫然而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很迷茫,需要有关人员的指导。可目前而言,很多高校并没有在本科阶段实行导师制,学生在迷茫无助时只能咨询直接操作选课工作的教务管理人员,而教务管理人员大多并是不本专业出身,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也没有实际经验,使得教务管理人员特别是学院教学秘书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

2、选修课程的增加,学生选课自由度的加大,使教学质量下降。一方面为了适应学分制下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满足,课程设置比较灵活丰富,专业选修课和校选课所占的比重增加,而学校缺乏对相关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的持续宣讲以及相关专业信息的共享,学生缺乏对所选专业的系统了解和认识,因此对于选修课的态度都比较散漫和自由,而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较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另一方面学生从紧张的有竞争压力和明确的目标状态过渡到大学的自由生活,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消极转变,很多学生不但缺乏学习动力,更有甚者抱怨教师授课方式与高中时不同,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了,呈现出懒散、盲目的精神状态。这给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也为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协调难度。

(三)高校行政机关的精简,而管理的权利还是集中在校级,缺乏对基层人员的激励。在新一轮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呼声最大的就是改变高校行政机关的过多干预,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及服务意识,精简行政机关。然而,很多高校在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实现校级管理部门的分权和院系管理部门的“当家作主”。比如,现在很多高校的教务管理系统,学校教务管理职能部门为教务处,在院系有分管教学的院系的负责人及教学秘书。教务处掌握着教学事务决策权,而学院的权利很有限,大多数情况下只限于执行权。在这样的管理理念下,就容易导致两个问题的出现:

第一,对院系教学管理的重要性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很多高校及其有关部门认为院系教学管理只是上传下达,执行和落实学校有关的教学计划和文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各位任课老师及学生,等等。甚至有些高校还在教学秘书编制上进一步精简,在教学秘书岗位只设置了一个编制。而事实上,首先,院系教务工作者――教学秘书做的工作都是基层的工作,面对着上千名学生和上百名教师,工作任务涉及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很多工作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而且随着教育部对高校办学水平的要求,随着学籍管理的改革以及高校的扩招扩展,教务管理工作并没有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而减少,而是在协调工作和日常的事务处理中增加了不少,难度也增大了不少;其次,很多高校并没有在学院设置与校级职能部门相应的职能分支机构,校级职能部门就只能将指令直接下达给学院,学院就成为多头管理的末端。对于教学工作而言,只要是涉及到教学、涉及到学生成绩等工作,就都向教学秘书下达,来自各个职能部门的指令累计起来是纷繁复杂的,令学院教学秘书疲于应付、无所适从。

很多高校认为院系教务工作缺乏技术含量,很少提供机会给他们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就目前状况来看,教务管理人员特别是教学秘书长期从事一项工作,工作任务繁重,很少有时间学习,缺乏业务钻研和创新精神,甚至连系统的思考时间都没有,而学校或学院很少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导致很多教务管理人员失去了工作的主动性,只是习惯性的将工作按旧的工作模式处理,缺乏创新,同时也缺乏对改革创新的动力。因此,教学秘书只有疲劳应付,教学管理质量得不到保障。

第二,长期以来院系级的工作处于接受命令、落实执行命令的状态,使得二级院系在教学管理中处于被动状态,也就缺乏管理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从而导致二级院系的教学管理定位不准、职责不明,在工作中相互推诿,因此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性也被消磨了。很多二级院系的工作者认为工作做快了反而容易出问题,不如等待最后时刻才递交材料,以免返工,这样的“做-等-要”思想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二、应用知识管理提升高校工作效率

上述种种问题的出现导致目前教务管理水平低下,教学秘书工作效率低,同时又疲惫不堪。我们认为,在网络盛行、信息技术较大发展的今天,这些问题本应该得到妥善的处理,教务管理特别是学院教学秘书的工作效率应该得到提高,其身心压力本应该得到缓解,关键是目前很多高校的管理模式还是比较陈旧,需要改进,应顺应时代潮流,实行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组织的管理者通过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知识的管理和利用,把创新、反应能力、生产率、技能素质作为特定目标和基本内涵,通过知识的获取、共享、创新和应用,以达到提高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帮助组织自身适应管理的活动要求的过程。

高校是知识的聚集地,产生和传播着先进的知识,其管理工作都是围绕知识进行的,因此实施知识管理将对现代高校的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作为知识管理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已经具备――信息技术,现在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对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很多高校都在购买信息管理软件,甚至有些高校也在通过与外部信息技术公司合作定制这些软件。然而,我国传统高校组织结构采用的直线职能式,未能充分体现知识应用和管理的优势,也难以保证有效实现知识管理。

(一)高校应建立最佳实践的信息库,保证知识的共享,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高等学校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在信息化时代,高校组织所面临的环境变化了,其内部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它必须要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优化内部知识基础结构,重新整合知识流,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以知识为资本、围绕知识活动而运作的公共组织。比如,教务管理系统,其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除了教务管理部门内部极度依赖管理系统外,学工部需要了解学生的学籍情况、学习情况;学生需要了解教学计划、开课情况、成绩以及其他教务信息;教师需要了解课程设置以及报送成绩;相关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成绩(班主任或者导师),因此必须要整合资源,成立相关的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必须是应用该信息库的相关工作人员代表),建立最佳实践的信息库。在前几年信息化管理系统被大家认可后,很多高校购买了相关的应用软件,可是由于信息数据库未能充分适应学校的管理需求,导致虽然有了数据库,可很多信息并不能充分共享利用。因此,之后又有了很多高校自己开发数据库或与外单位联合开发数据库的现象。但不管怎样,学校应该充分意识到使用数据库的人群才有更直接的经验和需求,因此在数据库建立前期的调研应该成立相关的项目小组,就相关问题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理解,才能真正建立起合适的信息数据库。此外,社会环境在不断变迁,知识也在不断革新,因此在建立合适的信息数据库后,还要建立良好的快速响应机制,以便及时触及到在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

(二)基于信任的沟通。沟通在管理过程中能起到关键的作用。据统计,一个企业70%问题是由于沟通不利造成的,成功的经理人要用80%时间与员工进行沟通。有效的沟通既可以让管理者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也能让被管理者得到自己想得到的,这样就出现了共赢的局面,而且整个环境也将是积极向上的一种状态。信任是对人的尊重,从而更激励人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基于信任的沟通首先是领导从思想层面上转变观念,倾听员工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听取解决的方案,并将相关问题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去看待分析,找到更合适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在沟通中首先以先入为主的态度认为职员存在畏难情绪。要变注重具体业务工作目标与任务的内部管理为更好地激发师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

(三)建立正式的流程,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和经验教训的有效复制。理清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条块分割和混淆不清的内部管理,建立良好的部门工作定位,创设管理规范与程序,建立正式的工作流程。通过这个流程能首先推断学校各部门所拥有的何种信息能够对其他人有所裨益,然后设法使学校上下能够方便地获得该信息。并且当新的问题出现后,能有效地将信息传递到各相关部门或相关工作小组,以便经验教训的有效复制。而学校各职能部门则更多地利用其职能相对比较集中单一,具有对业务进行钻研和推敲的优势为业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便利和信息、技术支持,并通过发挥其宏观协调和监督功能,促使教学、科研等业务机构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教学、科研管理质量,更好、更有效地传播先进的知识。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淑叶.谈高校教务管理的重要性.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4.3.

高效知识管理范文第2篇

作为客服中心的管理人员或客服代表,您一定非常清楚知识库是服务工作开展的必备工具。不过,您是否也已经意识到围绕着知识服务为核心的知识管理可以帮助您实现客服中心的高效运营?让我们先看看当前客服中心运营管理面临的几个关键挑战:

如何体现客服中心的价值?

客服中心往往是作为企业的一个成本中心看待,无法产生实际的市场或财务价值,企业高层虽然口头上重视呼叫中心的存在,但因为无法衡量其具体价值而无法提升对客服中心的支撑力度。如何保持客服代表的工作稳定性?

新一代员工比起老一代员工更注重工作环境、注重个人的价值。产业扩展,带来员工的高流失率,由此导致招聘成本、培训成本高涨,服务质量下降。

如何发展新的服务模式?

客户对服务要求的提升并不仅仅限于服务质量,而是希望有更多的服务方式,如自助保障等。客服中心需要考虑如何快速有效地部署新服务模式。如何面对新渠道所带来的挑战?

邮件、即时通信、短信、微博等新服务渠道不断产生,客服中心在充分利用不同渠道服务客户的同时,该如何保持渠道之间的信息一致性,才能避免渠道信息冲突所带来的客户困扰?

二、知识管理对运营的影响

无疑,上述的挑战有着各个方面的影响,如流程的因素、人员方面的因素。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奥妙,就是客服知识管理在客服中心的运营管理中,也可以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联想服务部门是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来向客户提供服务的:

当联想的客户通过电话、网络享受轻松、快捷、愉快的服务时候,我们是否能够体会到客服中心的价值,其实并不是在于给企业带来多少的新增业务收入,而是终极的客户服务体验,以及高体验所带来的客户忠诚度和客户口碑。而这些良好的体验,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知识的价值!

其次,员工高流失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作环境,业务复杂、服务场景复杂是绝大多数客服中心的真实情况,很多客服代表因为难以忍受这些压力而离开了呼叫中心行业。试想,我们是否可以为客服代表营造一个略为轻松的服务环境?除了流程优化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举措就在于知识库的设计和优化:比如让知识内容更容易发现和理解;让知识内容更加全面和精确;让知识内容融入到工作场景中而不需要时刻让客服代表靠个人绞尽脑汁去应付电话等等。

第三,新服务模式的发展,需要完善的知识支持,比如前面提到的客户自助保障查障服务能力,客户登陆网页去登记故障情况时,首先需要对自身的设备应用情况作一些基本的判断,判断得越准确,保障后续的处理就越便捷。判断需要基于完善的知识准备。

第四,当各种新的服务渠道出现的时候,如短信、微博、emall,大多数客服中心在各个渠道下建立起了独立的知识库系统,导致了各个渠道之间的信息呈现严重的不一致性。当客户分别通过两个渠道获取资讯而发现两边的信息不一致时,那种感觉确实是非常的糟糕。由此当企业采用更多新型渠道服务客户的时候,一个基本的工作是建立统一的知识平台,分别服务不同的渠道客户,并保持知识的一致性。

最终,我们可以对上述的观点作一个总结:知识管理在多个层面上,除了为客服中心的标准化服务提供支持外,更能够为客服中心的高效运营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对客服知识管理的重新认识

客服中心面临的挑战要求着客服中心的运营人员需要重新看待知识在客服中心运营管理中的角色。过去,虽然我们还是会认为知识库是一个重要的工具,但是,我们并没有把知识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根据近年在客服中心的研究经历,笔者对客服知识管理在客服中心运营中的角色作两个分析:

1 客户服务的过程,本质上是知识服务的过程

客服中心是客户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客户向企业发起服务诉求,企业向客户提供解答和帮助。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个知识服务的过程,即企业是通过向客户转移知识来实现服务的价值。

为此,客服中心必须成为一个丰富的、合格的知识体才能够胜任桥梁的角色。可以说,企业服务的每个方面,都蕴含着知识在其中,如客户故障申报,需要对客户的故障进行描述、判断、分类、转移,每一个工作环节,越丰富的知识,意味着越好的服务质量。

2 客服中心为客户、员工和服务渠道提供的服务,通过知识来实现

客服中心需要向客服代表和其它服务渠道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例如:

・帮助客服代表快速地查找到相关知识

・帮助客服代表更快地掌握知识

・帮助客服代表更容易理解知识的含义

・帮助客服代表进行知识的比较和选择

・帮助客服代表更快捷地解决问题

・帮助新型服务渠道的知识建立

・等等

四、客服知识管理的发展阶段

从客服中心的建立,到当前动辄上千客服代表的规模化运营,客服知识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知识库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客服中心已经建立起了专门的知识库,用来存放有关的知识文件,不过这个时候的知识库还是一个简单形态的知识库,在内容的丰富性和使用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包括:

・以附件方式或静态网页方式保存知识;

・知识库的内容仅包含常规性的知识;

・有分类但维度单一;

・不支持搜索功能或仅仅支持关键字搜索;

・知识库附属于客服系统,只为服务座席开放权限;

・没有知识的修订记录、版本管理。

目前还有很多客服中心的知识库处于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知识库高级阶段

这个阶段的知识库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跨渠道的知识平台,客户服务代表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知识库,并具备了诸多知识交互,大家可以对知识进行评价和修订。高级阶段的知识库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跨渠道统一平台

・语义搜索的应用

・知识交互性能力

・知识标签和知识关联性应用

・知识的可阅读性和可理解性大大增强

・等等第三阶段:知识深化应用阶段

这个阶段的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客服中心的核心能力,知识贯穿在客户服务运营的整个过程,无论是新产品的,新员工的上岗,还是新服务模式的创建,知识都成为关键的要素来实现E述的目标。知识深化应用阶段的特征包括:

・知识管理贯穿了客服中心服务管理、员工管理的整个过程,并成为关键要素

・客服中心成为一个知识型机构

・按照国际通用的知识管理体系,实现知识的社会化、内在化管理

・全员参与

・知识的客户化应用

・等等

五、客服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

今年,随着客服中心对知识管理的日益重视,知识管理呈现出几个显著的发展特征。根据对国内外客户服务管理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总结,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趋势,具体如下:

・智能化:

知识处理的智能化正随着中文智能处理技术的发展而在客服知识管理中开始得到重视和应用。过去知识的发现只能通过预设的“关键字”来完成,而现在全文搜索技术、参数搜索技术、知识聚类技术、知识关联技术、语义分析技术等开始为客服中心的知识管理提供帮助。智能化的手段不仅帮助客服代表快速获得相应的知识,也直接用于客户的对话沟通,通过理解客户的语言而推荐相关的答案给客户。目前联通、中国移动等不少企业已经开始采用智能机器人技术为客户提供知识服务。

・客户化:

服务知识不仅被用于内部人员,也开始为客户直接提供服务,比如中国电信建立了客户版知识库,采用客户化的语言,给客户提供支持,实现服务分流,降低服务成本。知识的客户化,即包括客户直接通过电子渠道获得知识,也包括知识语言的客户化。

・傻瓜化:

员工流动性以及知识的复杂性,导致了知识应用的一个新趋势,就是知识的傻瓜化。通过知识脚本的处理和引导式场景的建立,帮助客服代表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知识,并在工作中顺利地使用各种知识,避免需要大量的记忆才能掌握客户的不同服务要求。比如香港1823市民热线的知识服务,就遵循了上述的方式,使得一个高中学历的客服代表可以在短短日期的培训后就能够胜任客服代表的工作。

・场景化:

过去我们大多数的知识是通过目录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这种方式的问题是知识点太多,难以形成记忆和查找。为此部分客服中心开始通过服务场景的建立,帮助客服代表依据不同的服务场景快速获得知识支持。

・客户及全员参与:

知识管理的工作不仅仅限于专职的知识管理员,而是跟使用者有密切的关系。为此,一方面客户可以参与到知识的提供者行列,如帮助去回答其它客户的提问;另一方面客服代表在工作中会产生各种新知识的需求,如某个客户一个独特性的解答,通过客服代表对该知识的整理和分享,可以让每个客服代表参与到知识产生和知识质量优化的过程。

・多渠道融合:

各个渠道分别建立知识库显然是不合理的,一个统一的跨渠道知识平台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在多个领域开始得到实施。多渠道知识融合的难处是在面向不同渠道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和知识展现方式上有较大的差异。

・前后台知识耦合:

客服中心是企业的前台,网络部门、IT部门是企业的后台,客服知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后台,并与后台的诸多工作有紧密的联系。如客户投诉的处理,投诉的最终处理往往会跟后台部门有密切的关系,为此客户投诉相关的知识既需要应用在前台部门,也需要应用在后台部门,以实现两个部门之间更为顺畅的工作合作。

六、优化和实施客服知识管理的建议

为了实现知识管理在客服中心高效运营目标的价值,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知识管理团队是基本的保证,尤其是知识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客服中心是否能够最终发挥出知识管理的价值,取决于知识管理团队的努力。具体如下:

首先,客服中心需要对知识管理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并进行客服知识管理的规划工作,即分析中心当前的知识应用现状水平,找出知识管理提升的要点,并按照时间和投入资源因素做好整体的规划性工作;

第二,充实当前的知识管理团队并给予足够的培训和技能训练,使之能够胜任客服知识管理的工作;

第三,建立知识管理的评价性指标,如知识的准确率、知识打开的速度等,用以评估知识管理的实际效果,这些指标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客服中心的主管更快地认识到知识管理实质上会产生多大的效果;

第四,与技术部门合作,升级或改造现有的知识库系统,按照新型知识管理模式去搭建客服知识管理平台;

高效知识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高深知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4)01―0074―06

一、引言

绩效评价缘起于西方发达国家工商业界针对质量管理提出的具体方案。随后因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的质疑以及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使得以高深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为存在逻辑的高等教育机构逐渐采纳了绩效评价这样一种质量管理方案。通过全球化对高等教育质量关照的话语渗透,基于绩效评价来管窥高等教育质量迅速超越了国家界限,体现出一种政策借鉴学习和实践模仿学习的形态。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质量问题逐渐浮现并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绩效评价的话语也逐渐成为主流。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针对高等教育明确提出,“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方面要“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在经费管理方面要“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可以说,绩效评价已经被纳入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议程。但是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实施绩效评价时似乎都是迫于外界压力,而非心甘情愿。在这样的情形下,绩效评价只会是事倍功半,其对院校教育质量的改进和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改进功效也将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一种负面效应。那么,如何才能让绩效评价对于院校教育质量,甚至于整个高等教育质量事半功倍呢?本研究拟从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高深知识生产探究,以及围绕高深知识应用传播所进行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视角去分析高等院校实施绩效评价的内生性和可行性。

二、知识管理绩效评价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界创造的一个新概念,并发起了一场风靡全球的知识管理运动。学界对“知识管理”内涵和本质的讨论就像对“知识”的讨论一样,并没有一个定论。从知识管理这个词汇的产生到现在,其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1995年)的主要内容涉及对知识管理概念的界定,探究其潜在和实际的益处(见表1)。

第二个阶段(1996-2001年)的主要内容涉及如何将知识管理操作化。许多组织也是在这个阶段开始思考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可能的实施方案的。在这一阶段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从过程管理的视角去分析“知识管理与组织发展之间的关系,知识管理的组织、实施框架、实施过程、技术改进、实施效果等”内容。表2所示为从组织发展的视角对知识管理的综合理解。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的主要内容涉及在具体的组织领域中如何设计知识管理项目,知识管理的标准、调查、绩效评价等的应用情况。图1所示为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设计和实施模型。模型中“关键性的策略”主要是指界定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过程,明晰知识的源泉、形式和使用者,知识存储的技术基础设施等;“关键性的管理因素”是指通过领导力、资源的分配和管理等分析对知识管理的支持情况,以及通过对资源的协调、支配,并使用评估知识管理体系成功与否的指标等对知识管理体系的监控;“关键性的资源因素”是描述资金资源和为构建知识管理体系所需的知识资源;“关键性的环境因素”是描述促使组织去开发利用潜在的和已有的知识以保持其竞争力的外部力量。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应用到高等教育情境中也是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三、高等院校中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

(一)高等院校中高深知识生产探究与应用传播的特征

因汇集了一流的科研从业人员和一批青年学子,再加上丰富的图书、信息、科研和教学资源,高等院校成为了高深知识生产探究与应用传播的重要基地和主体。在高等教育发展的精英阶段,高等教育机构中高深知识的生产探究和应用传播体现出吉本斯描述的模式1的特征,是一种契约式学科生产和传播模式。其特点是:高深知识的生产探究与应用传播是在传统的学科认知环境中进行的;在这种环境中,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有明确区分;知识生产探究的有效性由特定的专家团体来认定;知识的应用传播主要是通过大学中被制度化了的学科专业来实现的阎。高深知识生产探究与应用传播的质量控制主要是高等学校内部和个别社会组织的事,具有明显的内隐性。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中高深知识的生产探究与应用传播虽然仍具有模式1的特征,但更多地体现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超越了吉本斯描述的模式2的特征。即在大众化情境下,高等院校中高深知识生产探究与应用传播的“去中心化”与“引领超越”并存,“学科模式”与“跨学科模式”并存,“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并存,“自治反思”与“问责绩效”并存。

第一,高等院校中高深知识生产探究与应用传播的范围――“去中心化”与“引领超越”。在模式2中,高等院校已经不再具有高深知识生产探究与应用传播的中心地位。尽管高等院校作为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垄断地位逐渐被削弱而且也不再处于决定何谓卓越的强势地位,但是其在知识生产探究和应用传播的过程中还是具有引领的优势,具备超越的潜质。

第二,高等院校中高深知识生产探究和应用传播的规模――“学科模式”与“跨学科模式”。在当今社会情境下,高等院校定单一学科的制度建设和知识生产不能够迎接和回应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挑战。跨学科的知识生产探究与应用传播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强调和应用。因为跨学科可以建立一个独特但又不断发展的框架来引导问题的解决;跨学科是动态的,体现的是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高等院校中高深知识生产探究和应用传播的效果――“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高等院校中高深知识的生产探究与应用传播不仅要突出其格物致知的学术使命,还要要重视其经世致用的社会责任。高等院校不可能再回到传统的象牙塔时代,做纯粹阳春白雪的知识生产探究和精英式的传播应用。它需要融入社会,在做格物致知的学术研究的同时也要围绕特定的应用情境进行探究。在这种应用情境下,知识生产与传播从一开始就要关注市场、政府、社会定群体的需求,并被利益相关者反复论证、谈判和协商。

第四,高等院校中高深知识生产探究和应用传播的质量控制――“自治反思”与“问责绩效”。在精英高等教育和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情境下,高等院校中高深知识生产探究与应用传播的质量控制是高等学校内部和个别社会组织的事,体现出高等院校的“自治反思”特征;但是在大众化高等教育和知识生产模式2的情境下,高等院校中高深知识的生产探究与应用传播的质量控制更多体现的是从外部介入的“问责绩效”特征。

综上,这种“引领超越、跨学科生产和经世致用”的高深知识生产探究与应用传播特征和“问责绩效”的质量控制特征,不仅凸显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外部特性,还加速了社会弥散式知识管理时代的到来,为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在高等学校中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二)高等院校中如何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

基于高等教育机构与知识生产、创新、转换、传播等的紧密关系,以及高等院校中充足的知识存量、现代化的信息设施、多渠道的知识准入、分享和传播等条件,在高等院校中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是可行的。但是在高等院校中实施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概念与在其他组织机构中实施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概念有很大差异。高等院校中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复杂,应该进行多角度综合性的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经济指标分析、非经济指标分析、内部绩效分析、外部绩效分析、以项目为本的分析和以组织为本的分析等)。而且在具体实施时需要高等院校在院校文化、组织结构与制度、薪酬体系、信息交流技术支持等方面作出深刻和持续不断的变革。相比之下,如果想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那就要更为重视对知识和权力关系的管理,要将“知识就是力量”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要在避免制度驱动的同时强调知识驱动。

克兰菲尔德和泰勒在对7所英国高校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如果想进一步推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在高等院校中的开展,则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达成共识并做出改进。首先是明确高校中的领导对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理解和认可度如何。案例中的7所高校,只有4所高校的领导对知识管理绩效评价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虑。其次,学术人员和行政人员的特质及其对工作的态度影响院校的文化,进而影响院校采纳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能力。第三,院校中的每一名成员都要深刻理解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知识资产的潜质。第四,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学者对管理(manage)有一种天生的反感情绪,因此,高等教育情境中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最好要适应高等教育情境作出一些改变。第五,高等教育机构的结构和历史也影响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实施和效果。

另外,因为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包括对教职员工的专业定位、培训、发展、社会化、绩效评价等,布鲁尔等研究者建议可以从高校中已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出发,整合布卢姆新的知识分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从教职工的认知层面去消除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实施障碍。即使在一个组织文化不太确定的院校中,只要不是直接从学校层面,而是从次一级的单位比如院系层面出发,根据院系的具体情况定制一个适合该院系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方案就是可行的。而且只要让院系的成员彻底地了解和理解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思想、内涵、方式、效果等,那么实施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一个关于在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机构中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表明,虽然马来西亚大部分高校的组织文化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比较官僚的层级文化,但是有部分高校还是欢迎市场文化,并将市场文化很好地融合到了传统的文化体系中。在具备这种官僚层级文化和市场文化结合体的高校中比较容易消除领导和教职员工文化价值认同方面的障碍,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相对比较容易㈣。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还应当配备和完善一套成熟的技术基础设施,以确保院校中的所有成员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相关的知识系统进而去管理和评价。总体来看,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应该从领导力、组织结构、技术设备和组织学习这四个方面人手,将沟通交流作为实施媒介。

(三)高等院校中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与质量改进之间的关系

尽管在高等院校中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有很多障碍,但是只要实施了就会对高等教育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可以改进和提高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课程设计、学生和校友发展、行政管理和战略规划等的质量。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之所以能够提高质量,是因为其可以帮助院校明晰无形资产,理解知识的流动范式,优先发展某些重要领域,促进组织学习,识别最优实践,理解知识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组织社会网络,发现变革契机,促进创新与合作,激发动机,形成一种绩效和责任导向的文化。

以上分析表明,尽管在高等院校中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存在着一定的阻碍,但是在高等院校中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是可行的,而且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有助于院校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四、中国高等学校中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可行策略

无论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其组织设计基本上都呈现出一个由“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任务、信息决策制定过程、员工和奖惩体系”等构成的“菱形”。具体到高等学校中可以表现为如图2所示的“组织菱形”。其中,组织结构可以代表院校中权力、院系划分与布局、职能部门的分布情况;组织文化体现在大学理念、办学目标、发展愿景、战略规划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人员包括教师、行政人员和学生三类群体;奖励体系用来说明学校和院系如何奖赏教师、行政人员和学生的卓越表现;信息决策机制一方面是指院校信息系统完备情况、现代化的情况和决策制定的机制,另一方面是指院校中的师生员工能够接触到的信息和决策制定的程度,即信息决策制定的公开获取程度;任务则是连接策略选择、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决策制定和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等院校的任务不外乎课程设计与设置、教师教学与科研、学生学习与发展、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所有这些任务均与高深知识的生产探究与应用传播紧密联系,而且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本来就是高深知识的生产探究与应用传播。因此,强调知识挖掘、知识创新、知识分享、知识转化(将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与知识应用特性的知识管理,以及针对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在高等院校中的实施成为可能(详见图2)。也就是说从高等院校的知识视角,而非管理视角,基于特定的组织设置、组织文化、信息决策机制和奖惩体系等,将知识挖掘、创新、分享、转化、应用的评价渗透于高校的课程设计与设置、教师教学与科研、学生学习与发展、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等领域中,形成一种基于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高效知识管理范文第4篇

(赤峰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校成为社会人才的主要输出地.高校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随着高校改革的推进,对高校的内部的管理十分的必要,档案管理包含于其中.本文分析了高校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并根据知识管理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知识管理;高校;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33-02

我国档案管理的发展历程,最初为实体档案管理,只要是通过以文件的形式进行档案的记录,进而进行整理、归档和保存;其次是信息档案的管理,主要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将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知识管理主要是将档案、档案管理人员、用户进行统一的管理,不仅节约人力和物力,其效果十分的显著.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主要运用前两种管理模式,效果不佳,跟不上高校的发展需求.高校也在积极的寻找提高档案管理的方法,知识管理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知识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从量化向质化转变的知识系统,把组织里的所有知识进行循环运用进而知识的再生,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再生成.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快速传播,人们对知识的需求量增大,要求高校根据本校的情况对档案管理进行一定的改进,是档案管理能够满足广大师生及社会人员对知识的需求.高校的档案管理从传统的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变,是高校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 知识管理的概述

1.1 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一种灵活的管理模式,将知识和人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知识丰富人的世界,人丰富知识的内涵.知识管理是一个新锐的管理理念,不同于一般的管理,知识管理主要运用以西结的管理手段,创造出新的知识,达到知识的升华.

1.2 档案知识管理的概念

档案的知识管理就是在对档案的管理当中引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在原有档案实体和信息管理基础上,注重对档案系统内外的知识流的构筑与管理,建立以档案利用者满意为中心的档案知识服务体系[1].档案的工作人员在工作当中的重心也有所转变,从原来的实体保管者转变为知识的提供人员.把数据库变成知识库,把传递数据变成知识的传递.

1.3 高校档案管理引用知识管理理论的重要性

高校的档案管理中,引用知识管理对高校而言,是一种新的突破.首先,高校档案知识管理,可以使档案的管理范围从小变大.实体管理注重的是历史资料的整理和保存,把档案和其他资开,极大地限制了知识的发展和延伸.运用知识管理,扩大档案信息量,构造出一个丰富的知识库.其次,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提高档案的内涵和其使用价值.实体管理和信息管理注重管理而忽视利用,档案馆只能提供一般性的知识服务,工作效率低.引用知识管理之后,可以利用知识管理中的先进管理手段,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从而提高知识的价值和促进人才的培养.

2 当前高校档案管理的现状

2.1 信息载体繁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档案的载体有很多种,除了数字化的信息档案,还是纸质版的文档.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不能及时的整理,极易造成资料的丢失.文档载体的繁多成为高校在进行档案管理当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高校在对档案的管理进行多次的尝试,加大了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仍不能解决问题.

2.2 服务效率低

高校的档案的服务对象一般为学校的领导和高层,为教职工和学生提供的服务不多,这不利于校务的建设.目前很多高校的档案管理主要依赖于人工查档,工作效率低,如若遇到数量较大的查询,服务质量较低.因此,高校的档案只能为学校的领导和高层所服务.此外,高校的档案管理仅仅停留在初级的存档、归档,未能对档案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导致在查档时只能查到原始的资料,档案的利用率低.

2.3 管理意识弱

目前,很多高校在进行档案的管理,多为材料的简单整理和归档,有时由于人手不足、资料过多而造成不能及时的将资料进行合理的归档,造成材料的积压而导致丢失.档案管理工作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高校校务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应用,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在思想上和技术上有所跟进,把档案资料当中的电子资料和多媒体资料进行合理的归档.然而很多档案未能按照高校的档案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归档.高校的档案制度为了与时俱进,有些高校仍沿用旧的档案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漏洞百出,造成重要资料的丢失.

3 高校档案应用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3.1 扩大和加深档案管理

高校在对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已有的资料的一般管理,还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其中,可以运用知识管理.知识管理要求将包括文件、档案在内的一切载体形态的知识纳入管理范围,并将不同载体形态的知识进行整合与集成,建构一个整体的知识资源体系[2].

3.2 提高服务水平

高校在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要严格遵循知识管理的有关要求,对学校的档案信息进行整理,去除糟粕,留下精华.并且深入挖掘当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重组,丰富知识的内涵,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水平.

4 知识管理高校的档案

知识管理是高校进行档案管理的一种必然趋势,推动我国高校档案管理的发展,有利于向高校的师生传递更多有用的知识.档案管理的创新是当前高校必须注重的工作,只有如此,才能提高高校档案管理的水平,从而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

4.1 知识的合理获取

高校档案知识管理的起点是知识获取,无论是对档案的内部还是外部,必须不断的收纳新的知识和更新旧的知识,才能真正的提高知识管理的成效.所获取的知识一般有两种状态:显性和隐性.显性知识主要包括各类公文、各类有关教育教学的法律法规、教师的个人信息等均以各种形式纳入档案当中.隐性知识需要通过观察、沟通、模仿等方式,掌握教职工的隐性知识,比如思维模式和特殊技巧,从而把这些隐性知识以记录下来并加以保存,使隐性知识显性化.高校的档案知识管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都要重视.要重视教职工的隐性知识的获取,在学校的组织当中,教师是中心,对学校的组织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类研讨会等方式获得教师身上的隐性知识.

4.2 知识的合理共享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共享首先要把内部的知识进行积累和整理之后,以管理工作为传输管道,那知识传输给每一个档案管理人员,最后将知识传输到整个学校组织当中,最终完成外部信息的整理工作.当前许多高校的档案在管理当中严重缺乏沟通,不同的档案管理部门都建有本部门的数据库办公软件,各自独立运行,信息得不到有效传递.所以,高校要对档案馆进行重组管理,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让档案的各个部门进行良好的交流与合作,传递新的知识和信息,丰富组织知识,有利于知识的共享.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知识服务,如果高校能够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将学校的各个部门的创新成果进行共享,丰富组织知识和增加知识的价值.

4.3 知识的合理储存

高校档案管理就是对相关信息和材料的整理被保存,对于所保留的资料的选择和保存时间的长短,需要档案的管理部门对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建立标准化的知识存储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特点.例如,将教师观摩的经过以视频的形式保存下来,并将其整理纳入档案当中,为将来的教师培训提供材料,拓展学校教学的途径.

4.4 知识的合理利用

知识来之不易,为了能够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档案馆内的知识要运用各种方法把档案内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发挥,提高高校档案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高校在管理方面的开拓创新.高校作为知识的集中营,高校的师生都希望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并掌握.所以,高校的档案馆要向师生开放,热情为师生服务,提高档案馆知识的利用效率.同时,在交流当中,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并且将之纳入档案当中,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整理,形成新的档案知识.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知识服务,如果高校能够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将学校的各个部门的创新成果进行共享,丰富组织知识和增加知识的价值.

4.5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创新服务方式

高校的档案知识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加良好的服务.为了使档案的服务质量更进一步,档案馆不仅要加强其服务系统的建设还要大力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3].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决定了高校档案管理的水平以及利用的效率.所以,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非常的重要,对管理团队进行重新整合,加强培训,让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学习和思考,并且从中学习新的知识,加强隐性知识的创造能力,并且能够熟练的使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的管理,从而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高校要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把档案工作人员的绩效和知识管理运用的熟练程度与其个人的福利、职务的晋升以及评职相联系,调动档案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4.6 建立相对应的评估机制

建立相对应的评估机制,是高校在运用知识管理档案过程中需要重视的环节.高校运用知识管理主要是为了能够提高档案的利用水平,从而造福全校师生乃至整个社会,所以必须要建立相对应的评估机制来提高知识管理的水平.评估主体应该是使用该资源的所有人员,评估体系力争全面、客观、公正,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适应新形势和新需求[4].建立适用于档案管理的相关评估机制,从而提高高校的档案管理水平.

5 结束语

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创新才不被社会所淘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站稳脚跟.传统的高校档案管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高校发展的要求,对档案的管理已不再局限于档案的凭证和参考的价值,更多的是要发挥档案的组织知识创造利用等方面的价值,并且利用档案里的知识再进行重组,创造出新的知识.

高校的档案管理要改变过去的管理方式,运用知识管理,提高高校的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从根本推进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菊洪.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档案管理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01):145-147.

〔2〕阎明.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档案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1):74-75.

高效知识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知识管理;国有资产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志码:A

高校国有资产是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物质基础。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幅度十分显著,国家不断的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人,同时高校自身也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了相当数量的建设经费,例如争取社会资金、申请科研经费以及国有资产经营等手段,在较短时间内,高校积累了大量的国有资产,形成数量可观的固定资产。但是,由于高等学校管理改革的步伐没有同步跟进,依然采用长期形成的粗放管理模式,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在体制、产权、配置、使用、处置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有资产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导致国有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甚至浪费,不能充分发挥应有效益,从而影响了学校整体管理水平。

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基础和逻辑起点是知识,对知识的不同理解,会影响到对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学理解的差异。因此,研究知识管理必须首先对知识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哲学家认为“知识绝不是自然形成的”:历史学家认为“知识的积累从几千年前知识产生之时就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早在公元前5世纪,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思考过知识局限性的问题。

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的三要素是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生产的第一要素。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空前提高。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已经成为必要的,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使用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也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在一项研究报告中估计,在发达国家中,以知识为基础的行业的产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专家预言,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可能由20世纪初的5-20%提高到21世纪初的80%。因此,随着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大,知识管理在管理中已经被摆到首要的地位。知识管理是管理发展的必然,然而它不同于传统的管理理念。推动管理理论发展的源动力就是知识,这一点从管理理论的发展史就可以证明,管理理论的根本在于知识。因此研究知识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把知识看作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知识。因此,开拓和加强知识管理,就是为了更好的使企业有效地利用知识资源,让知识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得到发展;为了企业有效的利用知识资源促进和强化企业的创新能力来适应经济的不断变化;为了企业促使知识资源与其他资源更好地结合以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把知识管理运用到高校资产管理中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高等学校作为知识整理、扩散、生产和应用的主要场所,在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何能够很好的在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中进行知识管理、建设知识管理系统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1世纪是以科学管理为特点的知识经济时代,各种各样的管理模式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知识管理就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的管理模式。知识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应用成功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目前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应用大都集中于企业,但是知识管理不仅仅适用在企业,对于政府、社区、高校以及个人也同样适应。将知识管理运用到高校的资产管理中可以更好的进行科学合理、有效节约地配置和使用资产,以提高其使用效益,维护其安全与完整,进而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

本文将对知识管理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做一些探讨。因此,如何有效的将知识管理运用到高校资产管理中,使得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更加完善,是高等院校需要认真思考和严肃应对的重大现实问题。

1.传统模式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资产不仅是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项职能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因此,科学的管理高校资产、充分发挥资产的效益,对于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高校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突如其来的转变,致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呈粗放型,并表现出诸多问题。

1.1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高,管理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高校国有资产的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属于非经营性资产,致使大部分高等学校出现严重的重资金管理,轻资产管理的现象,致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只注重向国家争取财政拔款,对现有资产的存量、变动、使用效益等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很少想过重新配置、挖掘现有资产价值来充分满足高校教学、科研、行政等职能的需求。也没有树立既要使用国有资产又要承担保值增值责任的意识,致使国有资产存在损失和损坏现象,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随意变更、处置高校国有资产,造成资产显性或隐性的流失,财产物资管理方面存在很大漏洞。

1.2管理主体不明确,多头交叉管理

我国高校公有制性质决定了资产的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分离,各部门岗位职责难以清楚界定,管理标准和管理方法不能统一,责权划分不对等。各高校大都没有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健全的管理体系,管理权相对分散。财务管理、房产管理、后勤管理、物资管理等部门兼任了管理职能。从表面上来看,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虽然不少,实际上对国家财产没有真正负责的,出现很多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目前,高校国有资产在来源上日趋多样化,由于缺乏严密有效的监督机制,造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出现较多漏洞,因此必须建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并完整管理体系,以避免造成国有资产管理出现混乱状况。

1.3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产权不清

作为事业法人单位的高校拥有的固定资产属于非经营性资产,许多学校创办很多校办产业为了弥补办学经费不足,利用学校配置的行政办公设备、教学科研等进行创收活动,以无偿占有国有资产。校办产业中,很多承包经营者,受个人利益驱使,行为恶劣,有的象征性的给学校一些利润,但是对于资产的使用没有及时给予价值补偿。由于对校办产业的管理不善,造成企业的亏损。部分的国有资产经营企业也无偿占有,形成了物资国有,使用群有,利益私有的后果,致使大量国有资产隐性流失。

1.4资产账实不符且家底不清

高校不仅没有及时的处理根据国家要求进行的全面清产核算所遗留下来的问题,而且也没有建立或严格执行常规资产清查制度。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内控制度不健全等是各部门之间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导致了资产账实不符、账账不符问题特别普遍。部分资产(特别是低值易耗品、耗材等)管理责任特别不明确,丢失很严重;一些管理人员不办理所管资产的交接手续在调动时,因此造成账目不清。另外,很多高校还存在部分账外资产,捐赠所得、利用创收或课题资金等购置的部分资产并没有入账。

1.5无形资产管理严重缺失

无形资产是高校资产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高校国有无形资产的监督管理不可忽视。杨淑琴认为:“很多学校对无形资产认识不够,管理不到位,使投机者有机可乘,如发明创造专利、软件开发等知识产权,被发明人私自转让,牟取暴利,造成无形资产的严重流失,而无人问津”。另外,高等学校无形资产核算是个很严重的问题,目前的制度并不完善,漏洞还很大。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必须把其着眼点放在保证国有资产完全、完整、保值和增值上,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应该围绕着这一着眼点展开。

2.运用知识管理的高校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是作为培养人才和从事科研的重要基地。科研方面,长期的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在自然科学基金中,基本项目部分高校约占70%,重点项目部分高校占50%,“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高校大约占50%以上。这已充分说明了高校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高校资产决定了教学科研的水平和发展前景,是评价一所高校质量的指标,同时它也是辅助教学的根本和物质基础。因此,高校引进知识管理是必然的,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于:作为知识密集地的高校,为了提高国有资产利用率,明确国有资产产权问题,缩短管理资产的时间,从而以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就要引入知识管理的技术和管理理论来进行国有资产的管理;将知识管理运用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各职责和职能部门对于资产管理的创造力和推动创新能力。科研工作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新成果的出现正是创新的结果;作为事业型单位的高校,知识管理对于高校中无形资产管理的交流和共享一般不会有人为方面的障碍,并且还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高校中的科研人员之间一般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更易于形成学习型组织;利用知识管理能够有效的调动师生参与资产的管理中,高校科研人员文化素质较高,很多人拥有高级职称及博士或硕士学位,大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能够快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使用,并且能够使系统高效运转;高等学校实施知识管理对资产的管理有良好的基础,一般都可以建设校园网及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化程度较高。

资产要想成为的真正有用资产,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化的管理。相同的要想使高校国有资产能够真正有效为教育教学服务,关键是在于合理并有效地管理。知识管理不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原型的简单堆积和罗列,而是利用知识管理这样一个新兴的理论作为铺垫,并结合高校资产独特的特质而设计的系统管理框架,并为其提供一个统一的、快捷的管理平台。

由于高校资产大多都是政府投入,如果不对高校资产进行全面并专业化的整序与整理管理,就不可能对其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利用,更不能实现高校资产的教学价值。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应用了知识管理这样的新课题,可以将学校最优秀的教学成果掌握在学校而不仅是教师个人手中,其主要是运用了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来对资产进行共享、使用以及评价的循环过程,使高校的资产发挥其最大的效应。

高校的资产并非只有国有的固定资产还有很多无形资产,它们也是受法律所保护的,每所高校都有很多自己的研究成果及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研究方法,如我可以利用知识管理的观点实现资源的共享,那么在对以后的科研方面将是一个很大的有利点。知识通常是隐性的、是不容易看到和表达的东西。隐性知识是难以和他人交流和共享的,主观的见解、直觉、预感等都属于隐性知识范畴,而且隐性知识隐藏于个人的行为、经验、理想、价值观和情感之中。许多实践工作者掌握了大量隐性知识却无法表达与他人共享,即懂得多表达出来的少,因此,资产管理过程中必须注重对无形资产管理。

“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创新商业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只要在资产的管理上运用知识管理的观点及理论就能很好对高校资产进行管理。因此,将知识管理运用在高校资产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

3.基于知识管理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当前高校资产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合理标准的资产管理平台,广大师生需要的是如何使用简单、快捷资产平台,来快速获得各个学科的丰富而可用的教育资源。知识管理运用到高校资产管理中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的资产管理平台,使得高校国有资产在运行、使用及共享方面方便快捷。很多高校的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合理导致资源不能很好地利用,拥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就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师生都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本章探讨以建立一种开放式、以用户为使用中心的新型管理系统,基于知识管理理论与技术指导高校资产管理系统平台。

3.1系统构建原则

高校资产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国家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使这部分国有资产的使用单位合理占用、节约,有效的使用这些国有资产,提高这部分国有资产使用中的社会效益。优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从知识管理的方面来看,更加有利于资产的共享与使用。系统构建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高校国有资产的权利有两个,一个是所有权,另一个是使用权,优化这部分国有资产的管理,首先要执行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所谓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指的是,高校资产的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归代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专门机构掌握行使,以及由这个机构所委托的各高校的主管部门行使;各高校等直接占用这部分资产的单位,则享用使用权,同时负有与享有的使用权相对等的责任。

(2)教学性原则。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构建信息化的学习情境是高校资产管理的目的。系统能够支持新型的资产管理模式,创建教与学环境使其多向互动。另外,在构建新型系统过程中要明确此系统要实现哪些功能,并保证实现这些功能过程中应采用的策略、方法要严格符合学校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等等。因此要充分考虑到高校的教学性,特别重视师生的实际需求。

(3)实物与无形资产管理原则。社会中每一种资产都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无论它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在这两种形式中,不同性质的资产有不同的管理重点。实物与无形资产同时管理指的是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应管理好这部分国有资产的实物形式,维持其使用价值。我们知道高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高校的资产也是辅助教学所用,是在于保证高校工作顺利开展。

(4)效率原则。提高高校资产的使用效率,既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目的,也是管理中必须执行的一项基本原则。所谓效率原则,指的是必须以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和保证高校的工作教学效率来管理国有资产。这里的效率有两重含义,一是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另一个是高校的教学成果效率。这两个效率又是相关的,不能只顾使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经济效益而影响工作效率,也不能只讲工作条件好、环境优越,而不讲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中应注意的经济性。

3.2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内容

(1)统一入口。统一的人口为使用者提供一致的检索、收集和处理资产的平台。统一的入口提供单一的登陆机制,使用者还需进行一次登录,就可以在任何的模块或系统之间进行所需资产的检索和选择,或是利用内联网进行资产间的合理分配,同时也很容易与外联网相联系。

在用户登录时,系统将已经定义的访问权限赋予使用者。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授权等级,访问各种资产相关的信息,与其他使用者可以交流协作。

(2)资产信息收集与加工。将高校的所有资产都进行一个系统的调查与整理,资产信息收集过程中,文档管理是其重要步骤之一,包括资产的购入年限、使用寿命、用途、折旧年限等。分门别类的整合,用知识管理的理论技术(供应链原理)进行有效的编排运用和整合。这一过程需要优化供应链中的各环节,以加快知识在供应链中的流动速度,成功的知识管理必须完成这一环节。

(3)资产知识仓库。创建知识仓库,包括有形知识库(书籍、文章、数据库等)和无形知识库(专业技能、技艺、社会网络)由于各个资产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因此在资产信息进入知识仓库中时,首先就是要对资产进行有效的分类、集成,找到资产之间的关系后才可以形成资产之间的关系网络。因此,形成知识网络之后,当用户浏览和学习一个资产信息时,用户还能够同时对相关的资产进行浏览和使用。

知识仓库负责响应检索请求、知识的存储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学校为了能够对其拥有的知识资产有一个更清晰和更明确的认识并实现更加有效的管理,就需要对学校全局的资产信息进行积累、汇总、分类与整合。完成了这些工作,学校才算是形成了一个真正的资产知识仓库。

(4)激励与监督制度。激发知识管理活动的措施是以传统激励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为基础的,该激励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在高校中实施激励制度,可以很好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资产的管理中,互相之间又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监督作用,因此可以节省了很多管理者的时间与精力,并且能够更加有效的管理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