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范文第1篇

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应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城市公共空间不仅让人参观,还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既然城市空间的实质是以参与活动的人为主体的,所以我们应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人在环境中的活动。因此,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在城市公共艺术作品设计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运用全新的思路和手法在新阶段更好地展现公共空间艺术这一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开始为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所重视。

20世纪开始,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交互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应用已经悄然发展起来,这种交互性的公共空间设计是建立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基础之上,强调人与公共艺术之间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的一种全新的公共艺术形态。交互性的公共空间设计作品能很好地让公众参与到公共设计作品中来,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让公共艺术作品创造出无限可能。这样的交互设计更有趣味性,更能吸引人们参与到作品本身来,从而能更好地通过交互公共艺术作品传播设计者想要表达的信息、文化、思想内涵等,并能使公众更好更快的接受。在数字媒体交互设计的基础上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虽然有着诸多优势,但如何把这些优势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运用,创造出深刻文化内涵,并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作品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2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应用作品案例分析

在2013年4月的江南大学与荷兰TUE合作的工作坊中,学生以“文化之光泽”为主题,运用投影的技术手段,设计交互性的城市公共空间作品。中荷学生们的实验性作品展现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新的思考和创意,也带给了参观者一定的启发和对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的发展趋势的一些思考。

此次的主题“文化之光泽”重点突出的是“文化”二字,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中文化是其灵魂,作品没有蕴含文化,也就缺少了思想内涵,而设计也就毫无价值,即便存在于城市之中,也会显得空洞无力。而“光泽”二字,意为“延续性”和“积累性”,也就是指通过人们不断参与到作品中来而创造的艺术效果不断积累的过程。“文化之光泽”的主题抽象的概括了文化内涵在交互作品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参与性和互动性在交互作品中同样不能忽视。而怎么合理地运用投影技术把“文化”以及“光泽”完美地融入城市交互设计之中是我们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此次工作坊中,一组体现社会关系的交互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作品。这组作品是希望在娱乐休闲中映射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启发人们思考。

首先他们以当地的一个实际的广场作为方案的实施场地,进行实地调研之后以广场作为原型制作模型,方便后期测试效果。然后运用投影技术,把广场上走动的人群投影出相应不同颜色、不规则的细胞形状的气泡代替。他们把人与人之间的走路时的距离而隐射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蓝色代表孤单,所以一个人走在广场上就投射出蓝色的小气泡;橙色代表温暖、力量和友谊,一组人走在广场上就投射出橙色的气泡,气泡的大小由人的亲密度决定,在中国文化中,团结就是力量,人越紧凑,气泡则越大,反之气泡越小;最后红色代表领导,在中国领导者一般走在前方。因此,我们把前面走一个人后面跟着一群人的类型投射出红色的气泡表示。利用距离传感器等技术手段使人们在广场上行走的过程中,脚下的气泡会跟着人移动,并会随着人们之间的距离和关系产生相应的颜色、大小和形状的变化。而气泡合并与分离和颜色的变化都能简单直接地反映出人们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最后等人们走到广场的尽头进入商场,这些简单代表人际关系的气泡便会不断累积到商场的墙上。新的气泡会覆盖旧的气泡,而旧的气泡会逐渐留下很浅的痕迹,这便是“文化之光泽”的体现。

这组交互设计投射在整个广场上又不失趣味性,公众的参与性也很强,每一个人在广场上产生的痕迹都表现出一个抽象的视觉形式的社会互动。整个设计没有艺术设计者的刻意创造,而是由公众在随意走动的同时不断创造出新的图形气泡,这种随意性的创造体现了人际关系的真实性以及中国人与外国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生活习惯的简单对比,使得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更加生动富有人性和文化内涵,在娱乐人们的同时也能启发人们对人际关系的不一样的思考。

3结语

公共空间设计范文第2篇

18世纪的巴黎皇后大道(CourslaReine)郁郁葱葱,这条阵列种植的林荫大道平行毗邻塞纳河(Seinefleuve),成就了城市早期线形景观空间。在1855年的巴黎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的平面图上,我们看到的由皇后大道首尾交接香榭丽舍林荫大道(AvenuedesChampsElysées)和蒙田大道(Av-enueMontaigne)围合成的三角地带,即巴黎第一次世界博览会所在地点,图中的蓝色建筑是专门为之所建的主展览场所———巴黎工业宫(Palaisindustrie)。工业宫已于1896年拆除,并在旧址建起今日游客必经的巴黎大皇宫,闲步走向塞纳河边会见到40m宽金碧辉煌的亚历山大三世大拱桥(PontAlexandreIII),时空交错中重温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金碧辉煌。

2城市地标的世界博览会渊源

今天的巴黎艾菲尔铁塔和纽约自由女神像作为城市地标众人皆知,殊不知其均有法国血统和世博渊源。艾菲尔铁塔所在的战神广场和塞纳河对岸高地的夏乐宫(PalaisduTrocadéro)均借世界博览会的契机逐步更新完善。自由女神头像也曾展出在塞纳河边的室外公园,在1878年主题为“艺术和工业”的巴黎第三次世博会。自由女神像是庆祝1876年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由法国雕塑家巴托第(FrédéricAugusteBartholdi)设计,欧根(EugèneBartholdi)和艾菲尔先生(GustaveEiffel)制作。随后,艾菲尔先生成名作品艾菲尔铁塔也在1889年巴黎的第四次世界博览会落成,数以万计的游客在300m的高空俯视巴黎景致,我们可以在景色中想象1900年的巴黎魅力。

3纵观巴黎景观空间来分析五次巴黎世界博览与城市空间形成的关系

国家经济的高度繁荣下时机具备,让世博会以重要角色介入城市公共空间和景观的发展。走在今天巴黎中心城市景区,香榭丽舍大街、大小皇宫、亚历山大三世大桥、荣军院、夏乐宫、战神广场和艾菲尔铁塔等等,都是五次世界博览会给城市留下的绚丽景观区域和城市地标。以世界博览会的单一线索切入分析巴黎的主要地标及公共空间的形成,今天巴黎塞纳河沿岸的景观区域,除了西岱岛中世纪遗产巴黎圣母院,剩下所有重要的景观区域均在世博会的契机下建设。从皇朝时代留下的皇后大道及花园作为基点,与香榭丽舍林荫大道之间的夹角区域框建了塞纳河北岸第一个世博展览场所。场所东北边界也是从卢浮宫到旧凯旋门的巴黎历史轴线所在地,持续生长直至拉德芳斯新商务区的建筑地标新凯旋门共同构成巴黎的新轴线。除了经典优雅的法式园林和建筑,香榭丽舍大街的林荫大道成为19世纪中期城市空间建设的时尚风标,和街边花园组合营造了繁华商业所需的开阔商用区和静谧的园林休闲空间。随后而来的巴黎第二次世博会选址战神广场,建立了方形的大花园,平整地面和种植所需的土壤就近取自今夏乐宫所在的山丘。建筑师Fr.LePlay在花园中央建设了1867年名噪一时的椭圆形建筑物,因世博会展览时间所限,26000个工人在2年时间内超速完成这个长宽分别为490m和380m超大建筑物,见证了展会对城市空间建设速度的推进。展览馆今天已不复存在,从照片和书籍中窥豹一斑的了解到,建筑物和花园景观相辅相依,椭圆形的主建筑以花园为中心建设,建筑的花园中分散安置了不同的小国家馆。整个建筑几乎具备了作为一个真正城市的所有服务空间,邮政通信和厕所医疗等等,休闲游乐公园中的热气球让游客鸟瞰整体景观。同时针对交通建造了巴黎第一个战神广场火车站(GareduChamp-de-Mars)。作为景观设计者,我看到了一个规划全面、功能性完备、景观和观赏游乐设施完备的博览会。1878年落成的旧夏乐宫是巴黎第三次世博会展场,建筑附属坡地公园以水为特点辅以众多的装饰雕塑。即便今天被新夏乐宫所取代,但是宫殿前的坡地公园依然是以水造景,中心喷泉为主两侧的路径环抱中心景区,以乔木、草坪和花卉错层置景。战神广场和荣军院区域在1889年巴黎第四次世博会已初现今日面貌,艾菲尔铁塔的落成是最大亮点。站在夏乐宫高地我们可以看到丰满的景致,建筑附属的绿地景观和律动的喷泉与塞纳河对岸的战神广场遥相对应,组成了精致的带状景观公园,新旧建筑景观相依相映,林木花卉和草地编制的景观美毯烘托了艾菲尔铁塔的制高点。随后而来的巴黎第五次世博会无疑是重中之重,巴黎最美的大桥亚历山大三世桥在1900年落成,连接了荣军院绿地休闲区和新建的大小皇宫。新宫殿和桥梁已然异常夺目,景观配置以简洁的块状草坪辅以大乔木,对应金碧辉煌的桥梁雕塑和宫殿外立面。巴黎城市2个块状跨河景观带一如今天巴黎河岸主要景观空间,今日巴黎的塞纳河风貌已然呈现。借这次世博会的机遇,巴黎的公共交通得以高速发展建设,不同形式的交通网络建立。除了新建奥赛火车站(Gared’Orsay),荣军院火车站(Invalides)和里昂火车站(GaredeLyon)之外,第一条地铁线(PortedeVincennes-PorteMaillot)也开始运营。便利的自动扶梯形式以“未来的路”(Ruedel’Avenir)的名称出现在游人面前,环绕安置于世博场地,新的交通和自动扶梯的参观形式带来更多的景观视角,直径100m摩天楼作为新的娱乐体验隆重登场。夜间电照明的使用和发光喷泉的安置开启了光景观篇章。

4结语

公共空间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香港公屋公共空间设计特色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 A

香港公屋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截至2013年,香港已兴建约122万套公共住宅单位,为占香港总人口48%的居民提供住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应对地少人多、土地资源窘迫、住房需求持续高涨的状况,香港公屋住区开发均采用高层高密度开发模式,住宅的户内面积紧凑、高效、也略显狭小,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住区室外空间环境通常设施精美完善,成为补偿户内空间窘迫的主要手段。香港房委会在公屋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方面以“经济高效、以人为本”为原则,营造温馨和谐的居住环境,满足入住居民全方位的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避免新建城市贫民窟的出现。经过60余年的实践摸索,香港公屋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已经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1公屋室外公共环境设计

1.1立体化的空间利用

通过立体化的空间设计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提高土地使用强度。

利用屋顶平台。 屋村中多会利用面积比较大的商场、多层停车场等较矮建筑的屋顶作为活动平台,这些平台配有绿树和休息座椅,虽然设计简单,但是却扩展了室外场地面积。

底层架空。香港公屋通常不在建筑首层布置居住单元,而是留作架空空间。这种做法首先利于室外环境形成良好的通风条件,以适应香港地区闷热潮湿的亚热带气候。其次可以提供室外活动空间。公屋的架空空间可以遮风避雨,领域感较强。三是人在行走时视野被打通,使外部空间在水平方向得以延伸,减少了高层高密度建筑的空间压迫感。四是可以灵活布置功能。架空空间的结构网络规整,可以满足多种功能的布置要求。一般底部两层不住人,一层局部架空,作为人行通道辅助以绿化,不架空部分用作服务设施用房,二层全部架空并由一个大平台连接各住宅楼,楼与楼之间的平台作为开阔的活动场地,底层架空作为休憩场所和人行通道。

1.2室外场地的功能化布局

经济实用的绿化配置。在绿化配置方面,选取适应香港地区气候的乔木灌木,配以少量的花卉,通过不同的树种间的相互协调营造富有生命力的住区生态环境,同时达到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

健全的游乐健身设施。屋村中随处都有可以让居民休憩的地方,每一处边角空间都被充分利用,安放了座椅或是设计成供人可坐的样式。枝叶茂盛地、空旷地分别设置康乐器械、游乐设施或篮球场,供不同人群活动,以放松身心。

1.3景观设计的绿色可持续

香港房屋委员会自2003年以来已将多项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于公共屋邨的设计上。包括太阳能与及风力供电的户外照明设备、光伏发电系统、光伏电池等。在屋村的室外环境设计中尽可能多釆用环保的材料和建造技术,并同时加大屋村内部的绿化面积,建设绿色屋村。

如蓝田邨与电网连接的试验性单晶硅光伏系统,已于2009年8月投入运作。系统发电量为 33.2千瓦,供应蓝田邨在公用设施方面所需的部分电力,令本地发电厂相应减少年均24.5公吨的碳排放。

图1廊架绿化图2 儿童活动场地图3蓝田邨社区园圃

2.公屋内部公共环境设计

公屋设计以经济适用为原则,将公共交通面积降到最小,从而把户内使用面积做到最大。公屋的交通流线设计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尽量能为居民提供丰富的空间体验。

2.1“空中街道”。最早采用“空中街道”概念的是长沙湾已婚警察宿舍,基本可以看成是两个多层板式住宅楼的叠加,下面 7 层,上面 4 层,在展开约 320 米长的交通线上设两组电梯,电梯只停第八层。住户或从地面层沿两个单位之间的楼梯步行至各自的单位,或直达街道层,再向上或向下步行至各自的单位。“空中街道”不仅在垂直交通和经济性之间取得平衡,也成为建筑表达的重要特征。

2.2“空中大堂”。观龙楼采取了“空中大堂”这种概念,具体组织方式是 6 栋大约22 层的板式建筑相互连接,呈线性排列。整个复合体设置一处集中的垂直交通,住户从这里搭电梯到相应的楼层,再步行至各自的单位。电梯大堂每两层设一个,单纯的交通空间成为一个公共空间。电梯分两组,每组 3 部电梯,两组电梯分别服务特定的楼层。也可将中间的交通空间扩大,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大大增强了交通空间的开放性。

结束语:

我国保障房建设的迅速发展,标志着内地住宅产业开发模式的又一次变革。由于处于初始阶段,许多保障房设计者对这次变革在思想上缺少应有的敏感,仅把保障性住房设计归为一种要求低、修改、周期短的项目类型。保障房住区因此普遍出现设施不完善、交通出行不便、绿化设计简陋、活动空间缺乏尺度感等公共空间的问题。相比之下,香港公屋采用了多种途径创造出合理舒适的公共空间,为我国大陆地区的保障房建设提供了有意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汝万,王家英. 香港公营房屋五十年:金禧回顾与展望.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代香港房屋委员会和香港亚太研究所出版,2003.

2黄玲玲. 香港公屋制度研究与平面研究. 南京:东南大学,2012.

3顾大庆. 经济适用原则乃公共住宅的设计之源:香港早起公屋的设计特色初

探. 时代建筑,2011(4):50-55.

公共空间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一、公共空间

一般提及公共空间,首先提及的是众多公共场所,而公众对公共空间设计的认识,大多则停留在其作为公共场所的功能应用层面。在此笔者拟从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对立面———公共性问题入手,对公共空间的讨论重点放在公共性问题上。

(一)公共性

汉娜•阿伦特曾对公共性下过定义:“公共性是人们之间公共生活的本质属性,它表现为在公开环境中和在具有差异性观点的评判下形成一种共识,进而巩固一种维系他们之间共同存在的意识的过程。因为公共性的存在,公共空间对于处在其中的每个人来说都意味着一种重要资源,或者说是一种‘公共财产’,它是个人属性的东西上升为共同物品的主要渠道。”笔者对阿伦特所定义的公共性有基本共识,公共性以环境的公开状态为条件,人们从私密走向公开,关注公共问题,参与公共活动。公共性表现为一种过程,是一种公共过程。人们互存差异,以公开、平等为基础,在观点上形成共识,这种共通感觉,有赖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掌握。

(二)空间公共性

建筑学对空间公共性的定义是指物质空间在容纳人与人之间公开的、实在的交往以及促进人们之间精神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属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对于公众和他们的公共活动来说,空间公共性概念作为动词,指空间对它们所产生的一种影响,即空间公共性作用;对于空间本身来说,指空间因为作用于公共生活和公众而表现出的某种属性,如某某空间具有某种公共性。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但其公共性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下文主要探讨公共空间在设计上主动地承担公共性属性。

(三)公共空间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的,公共意见能够自由形成的空间。它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这些公众既不是作为商业或专业人士来处理私人行为,也不是作为合法团体接受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规章的规约。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关涉普遍利益的问题时,他们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哈贝马斯的观点与阿伦特的公共性的定义相似,将公共性作为公共空间的主要属性,从哈贝马斯的观点看出,为了实现空间公共性,必须要有一个作为物质存在的公共空间载体来承载公共性赖以展现出来的社会活动。

(四)公共空间的功能、目的

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低门槛的开放空间,使公共空间为公民公共生活能力的发挥创造了最直接、最廉价的环境,使公民公共性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公共空间内的活动具有综合性,可以包容公共生活的任何方面,公共空间的活动一般是非正式的、即兴的、非营利性的,使人们在这种氛围中更容易接受,有利于唤起人们对政治参与和政治监督的责任感,鼓励人们从日常生活中去创造共同体的意义,也有利于对公民进行价值教育。社会公共性是目标,空间对其作用的可能性是根本,公共空间不仅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载体和舞台,而且也可以潜在地影响人们公共经验的获得。公共空间应该促进人们之间的平等交往,每个人都能在其中表现自己;每个人都有机会超越必然世界而成为一个自由的人;每个人都能因此而获得永恒,而作为载体的公共空间也可以因此获得公共性认同,成为理想的公共空间。

(五)现实中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公共空间只是作为一个物质场所而存在,而其公共性意义被忽略,即使是作为场所存在的公共空间,也存在设计上缺少实用性、审美上不能被公众所欣赏、教育上不具有引导公共性认识的问题无论从功能上还是形式上都无法体现出公共空间的公共属性。其结果是损害了大多人的利益,失去了其公共性的基本属性,具体表现为:公共场所只作为一个空间存在,其公共性被忽略,设计缺乏实用、审美不能被大众欣赏、教育上不具有引导公共性认识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之用。

二、传统手工造物原则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公共空间作为物质存在,其存在形式对活动在其中的人在思想、行为上产生直接但缓慢的作用,而这些被改变了的思想、行为会反作用于人的社会活动,通过设计思想对公共性的重视,提升物质存在空间对人的公共性的积极培养。基于公共空间公共性的上述特点,笔者希望通过传统手工造物原则对作为物质存在的空间设计的启发作用,推动设计者对公共空间公共性问题的再思考,摆脱制约公共性建设的各种局限,努力构建具有真正公共性意义的理想空间,间接地提升公民的公共性。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最早由庄子提出,后由董仲舒发展,其哲学思想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从手工哲学的角度来看“天人合一”,天即是天道,人即是指人工造作。人们在造作这种形而下的器物时,也在不断追求对形而上的大道进行表达。大道无形,不是对道的形式的模拟,而是通过悟道所掌握的规律的物化。在工艺制作中表现出一种顺应天道、探求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的工艺原则,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标准。从《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才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度掌握。公共空间设计需要“天人合一”设计思想指导的必要性:1.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为善,具有可持续性。2.将人与天融合,学会审时度势,懂得按照规律建造,懂得节俭适度。3.一切尽在“道”中,对天道的认知具有公共认知属性,可以使公民体会到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潜移默化参与到公共活动中来,起到很好的认知教育促进作用。

(二)以人为本

传统手工造物从古至今一直追寻的根本原则是以人为本。传统手工造物,将人作为主体对象来研究,而不是为了造物而造物。以人为根本对象制作器物,要以方便、适合人的使用为基础,也要考虑到作为社会的人,既研究生理、心理、环境等综合方面的影响,也研究文化、审美、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需求。而且传统造物会注重对人格的培养,如太师椅的设计并不似沙发那么舒服,却蕴涵着做人要中正的暗示,时刻使人自省。将以人为本的原则应用在公共空间设计中,重点则是设计中空间的物质存在与精神需求上的公共性的相互交融。另外,“以人为本”的“人”不是特指某人或阶层,而是以全体公民为主要对象,只有在明确了设计的目标是服务大众的基础上,才能称作公共空间建设。公共空间设计方案也应该由公民自主选择,公民有参与决定的权利,这种模式自身也具有公共意义。

(三)空间观念

传统造物中空间观念包含两个层次:平面构图;立体空间。平面构图,是指对器物上的装饰纹样的规划;立体空间,是造物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在传统造物原则中,田自秉先生在《工艺美术概论》中对造物对空间的认识,有一点很值得关注。他不单考虑器物实体结构上占有的空间,而且与体相关的体之外的使用空间以及物品所放置的位置、物与物之间、物与环境之间,都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对器物空间的充分考虑,可以更好地发挥其适应性和有效性。这一思想在公共空间设计上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公共空间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空间规划,在常规规划中,重点要考虑整个空间分几个功能区域,计划各个功能区域的体量,处理各个功能区域之间的关系。在造物空间观念的启发下,这种注重功用性质的存在已经属于第二性的,而这个空间作为一个对象存在与环境中应属于第一性的存在,以往经常忽视其自身作为第一性的存在,忽视了这个整体空间与周围大环境的关系的探讨。第三性既是指承载公众社会活动的抽象空间,要考虑到在此空间中的公民之间的一种地位平等、思想自由关系,使在这个空间中活动的人与人、人与公共空间、人与环境和谐,也要考虑到对离开空间后的人的持续影响。

(四)系统观念

系统观念指,在设计和制作中对各个因素和各种材质统一考虑,以达到系统化。传统手工造物与现代化生产之间最突出的区别即是手工造物从设计到制作到物品交换都由一人掌控,有利于系统观念的施展。公共空间设计中也应坚持系统观念,设计前要对空间目的有理解、对空间环境进行考察、丰富空间的人文内涵等;在设计时要协调各个系统之间的观点使互相配合达成共识,设计也要在发展中不断发展完善;设计方案要考虑到空间对当代社会公民的意义、对未来公民的意义。这三点看作一个系统的不同方面,加以统筹。在公共空间中考虑系统整体性问题,就是现代的“交叉学科”研究,通过空间设计与其他学科的相关联,并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突破以往对公共空间学科研究的局限性,展现无限可能。

三、意义

运用传统手工艺造物原则打造真正具有公共性的公共空间的意义:在传统手工造物原则指导下设计的公共空间,其本质可引领人们崇尚一种自然、适度的生活态度;可使人们弥补工业化大生产以来追逐利益、机械产品造成的单调冷漠环境、利己主义等猖獗造成的心理缺失,促进人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使公共空间具有精神层面上的公共属性,公民在其中享有自由与平等,保有自己独立人格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性事件批评,提升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实现自身公共性价值。传统手工艺造物原则是流淌在中华人民血液中的准则,其价值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意义,已上升为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那些“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造物准则已和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密不可分。虽然在当今手工造物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是对这些原则的共识和认同依然留存于我们内心深处。用此流传千年的原则指导近年来由西方传入的新概念———公共空间设计,遵循此原则构建的公共空间,将会阐释出中华民族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对公共性的独到见解,也是以中华文化为背景向世界展现出我们的风采。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于雷.空间公共性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田自秉.工艺美术概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

公共空间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住宅;住宅建筑建筑设计;公共空间

住宅的质量与每个人的生活水平有密切关系。住宅建筑尤其是其公共场所的设计,应确保个性化和专业化,充分反映住宅建筑的现代特性;应以客户需求为指导,加强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住宅建筑生态化发展。

1公共空间的使用价值

公共空间是住宅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保障居民和谐共处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居民通常会选择舒适感更高的房屋。公共空间是居民的重要活动场所,对居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设计师在住宅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居民的建议,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并以舒适度为标准进行个性化公共空间设计。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基本建设用地面积减少,实现建设成本和舒适性的平衡已成为设计师的一大难题。

2住宅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2.1标准层设计

住宅建筑中,楼梯和走廊等是居民通行的必要公共空间,也是居民使用频率最高的建筑空间,故须重点关注此类公共空间的设计。标准层设计应注重增强公共空间对居民共存的辅助作用。考虑居民不同的共存要求,重点关注导视系统、材料、照明效果等方面。

2.2楼梯厅设计

楼梯间和电梯间的改进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效率。在每栋住宅建筑中设计单独的套内空间,并将其与室外楼梯相连,以实现邻居之间的互动并确保各自的隐私。楼梯应至少于一侧设扶手,梯段净宽达3股人流时应于两侧设扶手,达4股人流时宜加设中间扶手。室内楼梯扶手高度自踏步前缘线量起不宜小于0.90m。靠楼梯井一侧水平扶手长度超过0.50m时,其高度不应小于1.05m。室外楼梯临空高度在24m以下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05m,临空高度在24m及24m以上(包括中高层住宅)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10m。300mm高梁可做到3600mm宽的开间;350mm高梁可做到4200mm宽的开间;400mm高梁可做到4800mm宽的开间。100mm厚板可实现2500mm净跨(踏步数10以下);150mm厚板可实现3750mm净跨(踏步数15以下);190mm厚板可实现4750mm净跨(踏步数18以下)。

2.3大厅走廊设计

随着住房形制的发展,走廊式住房在住宅建筑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走廊广泛应用于公寓楼,具有极好的使用价值。如今,土地资源稀缺,商业用地严重不足,如果居民总量太大,则公共空间不足。将首层住宅改成大堂的方式常会导致净高不足,应注意首层层高、梁的位置、管线走向。合理的走廊设计可以提高走廊的利用率(见图1),或将楼梯间扩建为住宅大堂(见图2)。地上楼梯间不通向地下室,空间一般还是比较宽裕的,但对于需要通向地下室的楼梯间,首层通道及下地下室梯段均缺少对面层厚度的预留。

2.4屋顶设计

顶层是住宅建筑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住宅公共空间设计中,应注意顶层设计,提高屋顶空间利用率。1)考虑屋顶交通问题,满足屋顶运输的基本要求在屋顶交通设计中,应确保每个建筑物的垂直交通管理系统都能使屋顶平整,还可以通过设计螺旋走廊来处理路径问题,提高屋顶的光滑度,实现屋顶套内空间的高效利用。2)为确保屋顶的可达性,应考虑屋顶的应用功能不能简单地设计屋顶花园,而是要丰富屋顶的使用功能,激发居民的爱好和主动性,可设计屋顶健身运动区:①设置健身运动区,配置健身器材,满足居民的健身运动需求;②设置儿童游乐区,还可以在儿童游乐区旁设置亲子游乐区,为居民的亲子游戏和娱乐提供场所;③创建绿化屋顶,屋顶种植绿色植物,改善住宅建筑的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可见的风景,屋顶绿化还具有隔热和净化空气的作用,有利于降低建筑能耗;④创建屋顶休息区,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交流的场所,屋顶具有自然环境优势,例如视线极佳、阳光充足,可配置椅子等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舒适温暖的户外休闲娱乐场所(见图3)。

3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品质。在合理运用空间的基础上,加强住宅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营造宜人、舒适的公共空间,可促进住宅建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姿彤.论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J].设计,2019,32(4):96-97.

[2]周沁.基于人本主义思考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转型[J].城市住宅,2021,28(3):154-155.

[3]刘佳林.浅析住宅小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J].现代园艺,2018(21):161,199.

[4]杨杰.城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9(19):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