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的意义

劳动的意义

劳动的意义

劳动的意义范文第1篇

为了丰富我们的校园生活,锻炼我们的劳动自理,让我们懂得应该尊敬劳动,尊敬劳动者,更要尊敬劳动成果,学校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劳动实践活动。

太好了,终于该我们去食堂帮厨了,一听到这个消息,全班同学都兴奋不已,怎么样,羡慕我们吧!我们整个上午都会在食堂帮厨。当我们穿上了帮厨的衣服、围裙和帽子,我们学生的容貌就完全消失了。真像一个个小厨师。看到这里,同学们不由得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我们的任务很简单,就是帮一年级的小朋友端饭菜洗碗罢了。

到了食堂,我们首先参观了食堂,看到食堂叔叔阿姨为了给我们做饭,忙的不可开交,那么辛苦而我们有时还抱怨他们,我还真有点内疚!接着,我们到了面包房参观,听到了我们的课间餐真是来之不易啊!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人类发明了火的时候就有了面包,它是起源于埃及要经过很多道工序才能到我们手上,所以又叫“千人包”想起我们平时还乱扔课间餐,真有点对不起他们。

时间过的真快!一眨眼,就到了吃饭的时间,我们为他们打好饭菜,分好水果,就像服务员一样站在饭桌两旁,得待祖国未来的栋梁的到来,顿时,我觉得他们好幸福啊!可我们以前也不一样吗?想到这里,我便知道了,当位妈妈好难当位好妈妈更难!

小可爱们终于来了,可令人头疼的是,他们在座位上晃来晃去,就是不肯吃饭,这时,我听老师说得管管他们,于是,我又使出浑身解数来劝说他们,告诉他们,不吃饭肚子会饿的,到时候就没力气和别人玩了可是,我觉得自己好象在对牛弹琴,他们还是在桌上手舞足蹈的玩着,好象忘了吃饭,对他们我可不敢大呼小叫,恐吓他们,否则你会遭殃的,可对他们轻言轻语的讲道理吧!他们又不理不采,好象让他们吃饭是为我们好害他们一样,真让我无可奈何。

劳动的意义范文第2篇

适度提高劳动力价格很有必要

记者: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是我国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某国家权威部门官员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为此开列出五项“处方”,其中一项是“防止务工收入的过快上涨,降低劳动力成本所推动的通胀压力。”这番话引起社会上的广泛争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常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所所长、劳动法博士、国家《劳动合同法(草案)》课题组组长):就这个话来说,我认为是很不负责任的。中国经济的通胀原因很复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通胀并不是劳动力成本推动所致。事实上,中国劳动力成本一直很低,十几年来一直没涨,甚至是负增长,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适度提高劳动力的价格很有必要,也是国家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而适度提高过低的劳动力价格,并不会引发和推动通胀。相反,在已经发生通胀的情况下,低收入的劳动者生活水准急剧下降,适度提高他们的收入是一个无可回避的政策选择。

记者:尽管中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但从2004年开始,我国出现的“民工荒”、“技工荒”等现象,从经济学上看是不是与劳动力价格有关?

常凯:在一个劳动力人口供应似乎无限制的国家,竟然出现劳动力短缺,这是一个悖论。其基本原因即在于劳动者务工价格过低,于是“用脚投票”。10年前珠三角的农民工月收入即可以达到800元,现在不过1000元左右。考虑到物价因素,实际上是负增长。在许多地方劳动者主动要求超时加班,并不是他们不喜欢休息,而是他们要靠加班来增加收入。目前劳动力价格过低不仅仅影响劳动者的权利,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一些企业并不是没有单做,而是找不到工人,尤其是技术熟练的工人。没有将近两亿五千万的工资劳动者辛勤工作,没有那些国企工人和农民工付出和牺牲,哪来中国的“经济奇迹”?但是,劳动者并没有同时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记者:但是在劳动力供求关系失衡问题上,很多人认为要靠市场机制调节,政府不宜干预过多。然而,劳动力首先是人,是公民。在这方面,应该如何对待政府的责任?

常凯:就现实而言,政府的公权力对于劳动关系的介入不是多,而是缺乏对于劳动关系的规范,甚至对于资本方过度纵容,如某些地方的对付工人。这种情况更加剧了劳资冲突和劳资矛盾。这种状况必须要改变,政府需要依法担当责任。政府介入劳动关系的责任主要表现在:制定规则、监管实施、救济弱者、公正裁决这四个方面。《劳动合同法》的制定仅仅是第一步,必须其他的措施同时实施才会有效果。

劳动力不仅是成本更是资本

记者: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您怎么评价中国劳动者的现状?

常凯:当前中国的劳动者状况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劳动力本身素质。普通劳动者技术、文化素质十几年来并没有多大提高,这就导致了中间技术工人的断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劳动者地位在不断降低。这个社会群体一直没有被关注,好像只有当老板的才有价值。

另外,从社会地位来看,劳动者地位总体在下降。劳动力分两大块:城市工人和农民工。城市工人已经沦为社会最底层。社科院的一份调查显示,第八个阶层是产业工人,第九个是农业劳动者,第十个是失业和半失业者。

还要看到,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是“老板”的声音。这次人代会上对于《劳动合同法》的争议,就是一个缩影。老板观念成为一个主流,有钱就成为“上等人”,社会群体过多倾向于以财富来划分,这非常不正常。社会价值观也以崇拜财富为标准,忽视劳动,忽视劳动者阶层。并不是说不让有钱人说话,问题是不能仅仅是一种声音,要保持一定平衡,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记者:劳动力素质不高也是我国以前过于注重物质资本投入,而忽视人力资本投入的结果。这引起我国生产要素的配置不合理,最终影响经济效率的提升。

常凯:是这样的。中国的企业长期把劳动力仅仅当作成本,而没有看成是资本,所以价格一直很低。要知道,与物质资本最大的不同是,劳动力可以创造新的更大的价值,关键是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现代管理要强调“以人为本”,劳资双方共同获益。如果过分压低劳动力价格,短时间内似乎是一方赢,但最终结果可能双方都无法实现价值,并导致严重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

把劳动者看作人力资本,是一个进步。保护劳动者是调动其积极性的必要手段。“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只有如此,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发挥他们的潜能,同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真正实现共赢。

《劳动合同法》要改变劳动关系“法外运行”

记者:最近《劳动合同法》一直引起很大的争议,争议本身说明什么问题?是不是理念方面的冲突过大?

常凯:确实存在理念方面的冲突。实际上,1995年《劳动法》实施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劳动法》被边缘化,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劳动关系处于“法外运行”的状态,一些地方和行业以牺牲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其实除了理念问题,更是一种劳资之间的利益博弈。

劳动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异化 以人为本 人的本质 现实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奠定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经典之作,其中初步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从人的劳动这样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探求人的本质,克服了西方哲学家在抽象层面上展开对人的本质的种种错误和歪曲的探讨。马克思是从人的现实性层面和实践层面来探讨人的本质,从而实现了人的存在在其现实层面上的复归。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中的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源于劳动,这是马克思所坚持的。在劳动异化理论体系中可以看出,劳动异化理论强调了这种类的特性,构成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在劳动中实现的,而且劳动也实现了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与动物的那种被动的、出于本能的适应自然环境不同,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地改造自然,使用自己生产出来的工具来从事劳动实践,从而通过获取生活资料来实现自己的生命存在,从而实现了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自然的目的。作为万物之灵,人能够通过有意识的并且合乎自己目的的活动来实现对外在世界的改造,从而来满足自身各方面的需要,从而将自己的生命与生存从自然的权威支配下得到了挣脱和解放,挣脱了本能生命活动的束缚并超越了它,从而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支配和主宰自身作为生命活动的主体。由此,马克思确认了劳动构成了人的本质。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本质伴随着被异化的劳动并异化。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人本主义价值追求

揭露并批判了资本主义下的劳动异化对人的发展的否定。马克思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涵,包括工资、利润、地租、成本等技术环节,验证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经受的被异化的命运。

一是指出了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着眼于展现工人的现实生产生活境遇从而揭示出,工人作为一种劳动力的输出个体,往往是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形成一种异己、对立的对象关系。“透过这些经济学解释,马克思又进一步以主体辩证法的思维向度,以人道主义的宽宏视野,结合对象化理论作为出发点,指出异化劳动将工人的本质彻底抹杀殆尽,因而人的发展被异化,劳动被彻底否定和扼杀殆尽。”①在异化的状态下,工人生产了对象却失去了对象,进而又束缚在对象中,生产的是既不能实现他自身、又不能满足他肉体需要的产品。

二是指出了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的异化。马克思从主体辩证法继续深入,再结合社会伦理的价值批判视野指出,劳动者和劳动本身都面临着异化,劳动作为一种功利性的、强迫性的行动被逐步放大,因而它满足的需要都在劳动之外,而早已与劳动者满足对劳动的需要毫无关系。这种异化使得劳动这种行为的本质已经外在于劳动本身,这种劳动不再是需要,而是一种自我折磨自我牺牲的过程。因此劳动者只要在劳动之中就会感觉到禁锢和不舒服,而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由和舒畅。

三是指出了劳动者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种类本质,人在创造出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创造着自身。而人的类本质往往从人与自然关系出发,指明人的类本质特性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劳动不过是满足人的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言,异化劳动造成如下结果: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四是指出了劳动关系乃至人际关系的异化。正是基于劳动被异化的条件,劳动者往往生产出的是一种外在于劳动本身,并与之格格不入的劳动关系,经过拟人化之后的资本家及其所构建的一切资本主义所有制,也就是说,异化劳动能够直接形成私有财产,而私有财产也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从这个理论继而指出,用劳动产品以及劳动对象支付劳动本身的工资不过是劳动异化的必然结果,私有财产与工资具有某种本质上的同一性。“而且在工资中内涵的表述中,劳动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工资的工具和奴仆,而表现为工资的目的和归宿则反成了次要内容。”②即便工资被强行提高,其本质也充其量是处于奴役地位的劳动者所多得的一些报酬,从根本上无法改变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异化关系。

树立了劳动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一是消除异化在于实现人的本质复归。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现实和工人劳动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证地指明了作为私有制、阶级产生的根源,异化劳动直接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劳动自身的全盘异化,并旗帜鲜明地指出劳动异化必然导致人的本质的异化。因此,马克思树立了这样的理念,资本主义是造成普遍劳动异化的元凶,因此只有资本主义才能真正扬弃它所造成的这种异化,从而实现人的本性的社会性复归,真正地让人占有自己的本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体系中,人既是出发点又是其归宿。”③作为马克思终身奋斗的目标,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也总是与整个人类的自由解放结合在一起,而本质上讲,就是全面彻底地消除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从而真正、全面地实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复归。劳动异化理论从人本的角度使得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出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同时,马克思还强调人自身是人劳动和活动的目的,而且这种目的的实现完全取决于人的本质力量。作为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哲学家,马克思走出了古希腊和古典哲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所形成的认识误区。古希腊哲学系统,把政治领域和道德领域内的活动当作是以人自身为目的的实践的全部场地,马克思全面突破了该论述,将宏大的生产劳动实践扩充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场地;被古典哲学之父黑格尔所推崇的逻辑学,一贯强调概念精神领域的、抽象而游离于目的和外在的活动,马克思进行了批判性借鉴,从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两个层面进行了整合。此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生产劳动这一全新的概念系统,创造性地开启了对人的本质及其被异化的根源的揭示和再现。生产劳动作为实现人自身目的的工具,而反之就是被异化,是完全从人的本质力量这一内涵出发的。在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体系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中,都能够感受到人作为目的的第一性,人的价值始终是第一位的,人不应以任何工具而存在,进一步确证了人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折射出深刻的以人为本思想。

二是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所寄予的最理想形态,而从人的角度来讲,共产主义作为“自由人联合体”,就是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的社会条件。由他所提出的共产主义观点明了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制度的内涵,不仅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还要实现人对自己本质的复归和真正的占有。而无论是复归还是扬弃,其基础都是对异化了的人的本质的超越和解放。共产主义对私有制的扬弃,其基础自然是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而在这个基础上,人也通过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而回归为本质完整的人,这样就真正实现了人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被称为人类解放学说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彻底完全的结合。人道主义所一贯主张的是人在世界中具有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和核心价值,人的理性能够为世界立法,是人的实践创造了世界。而自然主义则坚持的是自然界的先在性,人是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世界的唯一本体是自然界本身,而要想研究人的本性必须要建立在对自然中心的认可之上。而二者全面彻底的结合和统一,则表现为恢复人的社会本质,进而恢复人和自然界、人和自然物、人和自身等诸多关系的正常秩序。

结论

中国正值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社会矛盾相对比较突出,而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发展理念指导下,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展的同时,要不断地思考人作为一切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在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在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真正思考过度重视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尊重和关注人的价值、生命、权利等方面。因此,全社会都有必要重读马克思,重新研读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从更深层面思考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13页。

劳动的意义范文第4篇

1.是尊重劳动,保护劳动者的重要举措

劳动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切实保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和优越性的体现。《劳动合同法》通过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终止等作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我国国情的规定,在肯定用人单位自主用工权,使用人单位对需要的人能够自主招用、对不需要的人能够依法辞退的基础上,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全面履行劳动合同、引导用人单位合理约定劳动合同期限、规范用人单位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行为、要求用人单位在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时必须支付经济补偿,从而在劳动者十分关心的这些问题上,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所以,以人为本,重要的是要以劳动者为本;社会和谐,重要的是劳动关系的和谐。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是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石。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一方面有共同的利益,另一方面又因各自追求利润和劳动权益而处于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利益需求,是一对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共同体。《劳动合同法》在肯定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同时,侧重于维护处于弱势一方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维持双方之间力量与利益的平衡,从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劳动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举措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05-02

一、劳动关系和谐的意义

劳动关系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劳动者之间形成的经济社会关系。劳动关系涵盖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若干领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对于劳动者而言,企业既是工人谋生的场所,也是其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对于企业而言,工人的劳动是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它关系到企业的产品质量、工作效率、生产成本等。可以说,没有工人的劳动,就没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没有企业的生产活动,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来源无法得到保障,工人的社会价值也无从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劳动者和企业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需要、密不可分的关系。劳动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冲突。劳动者希望从企业中获得更多的物质回报,而企业同样需要员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协调好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和谐劳动关系指的是,企业与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营造出的融洽、和谐的工作关系。和谐劳动关系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对劳动者的尊重和物质、精神上的满足;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劳动者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和归属感,以及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较强的企业服务意识和集体精神。

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目前社会中因劳资之间矛盾引起的纠纷不断,工人为了讨薪,发生过不少过激的行为,如集体上访、群体性冲突、集体跳楼等等。这些事件不仅影响到社会正常秩序,也影响到政府部门正常办公,还激起诸多社会不满情绪,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和谐劳动关系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源泉。阿里巴巴之所以能打造成国际性的知名企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拥有一只优秀的团队。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分享他的成功经验时表示,把客户放在第一位,员工放在第二位,而高级管理层放在第三位。一个企业只有给予它的员工足够的温暖和关爱,员工才能做到爱企业如家,进而迸发出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如今,在改革创新成为社会发展动力的大背景下,创新无疑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企业的活力应来自员工队伍,和谐的人际氛围、愉悦的工作环境和适当的奖励机制是激发员工创新精神的重要因素。

和谐劳动关系关乎到企业员工的幸福指数。企业的工作氛围、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也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员工的生活。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劳动集体直接带给工作者的是精神上的愉悦,间接影响到劳动者家庭的和睦和温馨;相反,企业工作氛围压抑、人际关系紧张则带给工作者的是焦躁和低落的情绪,由此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家庭的氛围,为社会带来不和谐的音符。

二、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因素

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全、就业政策不完善的因素,也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价值观念有关。因为,在社会大背景下,劳动者还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上。从总体来说,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因素分为经济和非经济两大类。目前,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还是最主要的,如工资待遇、企业福利、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除此之外,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和员工的心里感受这些非经济因素也会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劳动关系中的经济利益冲突主要包括劳动者与企业就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等产生的矛盾纠纷。在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中,老板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经常让工人加班加点工作,工人几乎没有休息日。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往往以计件工资为名,迫使工人自行加压,提高自身的劳动强度,而工资水平却没有明显提高。企业中的工资水平多数是向管理层倾斜,管理层的工资普遍偏高,而普通工人的工资则处于底层。管理层与工人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也容易影响劳动关系的和谐。在劳动合同的签订方面,尽管我国在2008年就开始施行《劳动合同法》,但个别企业出于逃避责任的心理,无视国家的法律政策,不愿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即便有些企业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合同填写并不规范,有些条款内容模糊,一旦出现问题,合同的解释权归企业,劳动者无法从中获得权益保障。在社会保障方面,国家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要按照一定的比例为工人缴纳社会保险。部分企业无视国家规定,擅自提高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比例,从而加重工人的负担。除此以外,高危生产企业还存在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的现象。一旦工人因工作患病,企业就会把他们辞退,使劳动者在失去健康的情况下,经济上背负沉重的负担。总之,在企业劳动关系中劳资之间的经济矛盾是主要的,也是劳动关系纠纷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部分,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秩序和劳动者的工作情绪。

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非经济因素主要指企业管理者与劳动者在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存在的矛盾冲突。管理者在企业中起主导作用,当他们的管理方式、思维理念不被劳动者认同时,在企业中就会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企业与劳动者在角色、权利、义务认知方面也存在冲突。对于工人来说,有组织工会,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权利;但有些中小企业根本就不设置工会,劳动者的教育、文化、培训诉求得不到满足。而管理者由于受个人价值观的影响,他们过多地注重企业效益,并没有把员工的发展需求考虑进去。非经济因素造成的劳动关系紧张,也许并没有经济利益冲突带来的后果严重。但是当经济利益冲突一旦上升为主要矛盾,非经济因素所带来的心里积怨就会迸发,的发生往往是由经济利益冲突和非经济因素共同导致的。

三、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措施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关键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相对于管理层来说,劳动者毕竟还是较为弱势的群体,管理层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企业的政策导向和文化氛围。中国餐饮行业中“海底捞”的成功案例,曾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2009黄铁鹰主笔的“海底捞的管理智慧”,几乎成为中国所有商学院的必备教材。如果把“海底捞”的成功秘诀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把人当人对待”,即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海底捞”不仅本着顾客至上的原则,还把企业员工的幸福作为赚钱的前提。在“海底捞”员工不仅被视为家人,还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企业管理者如都能做到以人为本,本着为员工着想就是为企业着想的理念,没有搞不好的企业,没有协调不好的企业劳动关系。

鉴于“海底捞”的成功案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企业管理者从物质到精神上关爱员工。企业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同劳动者签订公平的劳动合同,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工资待遇方面,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制定不同的工资标准,既要体现公平又要注重效率。法定假日加班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禁止随意加班和克扣、拖欠员工的工资。根据企业的盈利状况和当地物价上涨情况,适当地调整员工的工资水平。加强对工人的劳动保护,不能以损害工人健康为代价进行生产作业。保证工人拥有国家规定的“五险一金”制度,为工人解决后顾之忧。

从人文的角度出发,推进“双爱”活动的深入开展。最近几年,浙江全省范围内在企业中开展了企业关爱员工、员工爱企业的“双爱”活动,其目的就是缓和劳资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使员工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获得双赢。这个活动在部分企业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切实领会“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活动流于形式,并没有制定长期有效的制度。从“海底捞”的案例中不难看出,一个对员工充分尊重和关爱的企业,赢得的是员工对企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满腔热情的工作态度,而员工的这种精神状态又恰恰是赢得顾客的前提,也就是企业盈利的根本。因此,企业管理层应该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学会对员工的尊重和关爱,把“双爱”活动深入细致地开展下去。“双爱”活动绝不应该只是一种口号和形式,它渗透的是一种人文情怀。“双爱”活动的贯彻落实,不仅能有效缓解劳资之间的矛盾,对社会和谐稳定也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