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农业园区

现代农业园区

现代农业园区

现代农业园区范文第1篇

江西“百县百园”工程实施两年以来,有何成效?有何经验?存在什么问题?带着这一课题,我们一行6人深入革命老区吉安市,先后考察了永丰县、峡江县、吉水县、青原区、吉州区等5个县区,通过查阅资料、进园入企、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对吉安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吉安基本情况

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不仅是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也是传统农业大市,素有“赣中粮仓”之称。全市国土面积2.53万平方公里,辖10县2区1市和1个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15个乡镇政府,人口509万,乡村总户数101.83万户,乡村总人口397.13万人。

吉安资源丰富,生态良好,物产富饶,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可概括为“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现有耕地514万亩,林地26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6%,水质和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二类标准以上。泰和乌鸡、安福火腿、遂川板鸭和狗牯脑茶等农产品久负盛名,有“中国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江西省著名商标”42个、绿色有机农产品136个。

2014年,吉安市生产总值1224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0.4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208.4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6.8∶51.1∶32.1;人均生产总值25486元。非公有经济增加值764.45亿元,占GDP的61.5%。财政总收入195.17亿元、占GDP比重为15.7%,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2.57亿元。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229.22万人,乡村从业人员201.7万人,外出(离乡)的从业人员111.35万人,(其中出省从业的78.77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9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2元。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丰”,总产达421.3万吨;油料产量18.33万吨、水果产量41.26万吨、水产品产量21.6万吨。

二、吉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践

自2013年以来,吉安市按照“错位竞争、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示范带动”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如今,在吉安市这片“红”、“农”、“贫”为底色的热土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破茧而出,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正在成为吉安市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引爆点。截至目前,吉安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龙头、各县(市、区)园区为支撑”的“1+13”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格局,园区规划面积15万亩,累计完成投资25.7亿元,流转土地6.5万余亩,核心区建成面积3.58万亩;共引进培育农业新品种420多个,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149项,吸纳农村劳动力2.2万人;园区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万元,比非园区高40%以上。

(一)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导向,破解“思路不清、方向不明”的难题

理念决定成败。吉安市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科学谋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一是确立发展思路。坚持统筹城乡一体谋篇布局,按照“全省一流、国家水平”的发展目标,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园区、市场化办法经营园区、现代科技提升园区,促进园区向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方向转变,努力把示范园区打造成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重要供给区、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区、多功能开发的先行区、标准化生产的样板区、农产品物流的核心区和生态农业的示范区。二是明确功能定位。紧扣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根据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赋予园区科研示范、技术推广、经营创新、休闲体验、观光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功能定位,着力打造成引领农业示范推广、对外开放、发展升级的重要平台。三是强化政策保障。将现代农业示范园开放搞活作为全市重点改革项目,给予工业园区同等的政策支持,土地收益、园区税收全额返还;市、县两级都组建了园区管委会,市本级为正县级事业单位,县(市、区)为科级单位,赋予园区规划权、土地权、财税权、人事权。

(二)以培育主导产业为导向,破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难题

产业是园区建设的内核。吉安市把培育主导产业放在园区建设的首要位置,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理念,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向园区集聚,着力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一是紧扣三大富民产业建园区。井冈蜜柚、绿色蔬菜、有机茶叶三大产业是吉安市多年坚持培育发展起来的富民产业。在园区建设中,吉安市把井冈蜜柚、绿色蔬菜、有机茶叶三大产业作为富民产业,重点发展。在吉泰走廊区域围绕井冈蜜柚产业建园区,建立了一批高标准的蜜柚苗木繁育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仅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就建立了500多亩井冈蜜柚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可提供优质苗木200万株。在新干、峡江、永丰、吉水、青原、永新等区域,围绕绿色蔬菜产业建园区,建立了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在遂川县周边,围绕茶叶产业建园区,进一步壮大狗牯脑茶的规模和品牌。二是依托特色产业建园区。在壮大富民主导产业的同时,吉安市鼓励各县(市、区)园区加强对本土产业的挖掘和振兴,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格局。比如,遂川县围绕茶叶产业建园区,进一步壮大狗牯脑茶的规模和品牌。又如,井冈山市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在园区发展铁皮石斛等生态产业。三是促进三产融合建园区。着力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现代农业与工业、红色旅游业、健康休闲业等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比如,吉州区、青原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围绕中心城区“两带一区”规划,布局建设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农业,形成吉福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区和青东公路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带。

(三)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导向,破解“如何来地、怎么种地”的难题

改革出活力,改革出生产力。吉安市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前沿阵地,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培育壮大园区建设主体,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激发园区发展活力和动力。一是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力军作用。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入驻园区,探索建立了“园区+企业+农户”模式、“园区+企业+合作社”模式、“园区+电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有效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截止目前,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吉安市现有培育专业大户7800多户,家庭农场4047家、农民合作社456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55家,农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二是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扎实推进各项农村改革,全面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有序推进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引导园区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扩大园区建设规模。三是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坚持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创新“花钱买服务”机制,形成以农业公务服务机构为主导、多元服务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为园区内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

(四)以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导向,破解“谁来投资、怎么投资”的难题

园区要发展,仅靠财政单一投入,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针对这一难题,吉安市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着力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和社会融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汇聚资金支持园区建设。一是做好整合资金这篇文章。按照“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项目资金整合原则,对性质相近、用途相同、使用分散的涉农项目资金,加大整合力度,集中支持园区建设。二是做好招商引资这篇文章。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农业招商的重要平台,紧紧抓住“台商西进”契机,连续5年举办“吉台农业合作交流恳谈会”,在农产品精深加工、规模种养基地建设等关键领域,精选、储备和包装一批特色鲜明的重大招商项目,主动承接台商项目,引进了台湾福容园、正丰源、惠施特、极上品等一批台资农业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土地向能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资本向农业集中,形成了“引进一个好企业、建好一个新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联动效应。三是做好创新金融这篇文章。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园区的信贷投放。将园区产业发展纳入“财园信贷通”支持范围,开展“财政惠农信贷通”融资试点,倾斜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

(五)以提升科技和装备水平为导向,破解“支撑不强、生产不绿”的难题

科技装备是决定园区建设成效关键因素,没有科技装备的支撑,园区就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吉安市始终把强化科技装备建设贯穿园区建设的全过程,向科技装备要效益、要示范带动力。一是抓设施农业,着力打造可控制的生产环境。在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好智能温室、钢架大棚、喷滴灌、畜禽标准化圈舍等高新科技配套设施的推广应用,用现代化设施装备为农业生产提供可以控制和调节的条件,实现园区环境“风调雨顺”,园区生产“四季不断”。比如,永丰县立足蔬菜产业,建设温室蔬菜育苗中心6万平方米,建成设施大棚700多亩,实现“一亩大棚三季菜增收两万元”。二是抓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可复制的操作规程。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实现了农产品生产有标可依、按标生产、质量安全。目前,该市累计制定市级以上农业生产标准38项,创建“三品一标”产品198个。井冈蜜柚、遂川狗牯脑分别荣获了第15届“全国绿色博览会金奖”、“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三是抓产学研对接,着力打造可推广的生产技术。创新科技服务园区的方式,建立“一对一”专家对接服务机制,推动科技人员、科研项目向园区聚集,实施良种良法攻关和农民培训,干农民干不了的事,做给农民看,带动农民干,让农民“拿得到良种、受得到培训、学得到良法、看得到希望”。比如,吉安市本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中国农科院、华中农大、中国柑桔研究所等近10家科研院校建立技术协作关系,组建了井冈蜜柚研究所、组培中心等科研机构,聘请了39位高层次科研人员和技术骨干进园区开展科研攻关,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三、存在的问题

(一)涉农项目整合的问题

在调研中,当地干部反映,“近年来,国家对农业持续增加,投的钱实在不少,但其效益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各地也在搞农业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很大。因为农业项目资金分散在农口各个部门,建设要求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下达时间也不相同,靠县里整合力度有限”。与此同时,也有干部反映,现在很多农业项目都要地方配套,市、县财政本来就紧张,的确拿不出这部分钱。为此,项目实施起来有困难。据了解,目前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类资金项目,就涉及到发改、财政、水利、国土、农开办、农业等涉农部门,项目用途基本相同,但因项目管理部门不同其制定的建设标准、资金下达、管理方式各不相同,造成基层在实际操作上存在难以整合、不敢整合等突出问题。此外,也由于一些农业项目明确了地方配套要求,在财力困难地方往往不能全部落实到位,造成项目建设标准打折扣、留尾巴等问题。

(二)园区发展政策支持的问题

通过调研园区内企业、农业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园区周边辐射区农户等经营主体,主要反映有三个问题:一是农业有关补贴政策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要求。二是农业政策性保险在支持园区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力度还不够。三是园区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破解。

(三)园区用地政策的问题

园区用地主要有三块,一是农业用地,二是设施用地,三是建设用地。在农业用地方面,存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土地流转渠道不规范等问题。一些地方反映,园区土地流转集中连片难,质量好的地一些农户不愿意拿出来流转,流转要价也经常变动,租赁合同难以执行,这些都增加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的难度。在设施用地方面,许多园区经营主体也反映,在设施用地方面的政策落实很难,园区有些配套设施用地在规模等方面受到严格限制,审批规模大多限于5亩、10亩,导致设施农业规模上不去,农业生产功能配套也不完善。在建设用地方面,园区一些经营者反映,地方政府用地指标主要侧重于城市建设及工业用地,农业加工企业用地需求难以满足,拿到建设用地几乎不可能,不利于农业三产融合发展。

“见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吉安的生动实践,正是江西推进“百县百园”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两年多来,江西省坚持把“百县百园”工程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做强核心区、提升示范区、扩大辐射区”要求,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纳入了市、县(市区)政府科学发展考核重要内容,大力实施“百县百园”工程,全省已初步形成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省级园区为支撑、市县园区为依托的“一区多园”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现代农业园区范文第2篇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是“十二五”时期我县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扎实有效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政办发〔2010〕6号)精神,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现主体企业化、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和经营产业化,使现代农业园区真正成为高效生态农业的示范样板、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平台、新型农民的培训场所、农业经营主体的创业创新平台,促进全县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二、建设目标

实施“135”工程。“1”——争取用3年时间,在全县建成1个集中连片面积42900亩,辐射带动10万亩以上,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3”——建成3个以上突出某一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的主导产业示范区;“5”——建成5个以上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特色农业精品园。

三、建设要求

设施装备优良。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农田(地)有效灌溉率基本达到100%、旱涝保收率90%以上。先进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应用广泛,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80%以上。

技术模式先进。园区内农作制度合理,种养模式先进,土壤基本无障碍因子,生态环境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普及率高,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科技贡献率70%以上。

产品优质安全。园区内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到100%,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主导产业示范区至少争创1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

经营机制创新。园区内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导,产业要素集聚,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80%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休闲观光等协调发展。

管理服务到位。园区建设管理责任落实,管理运行制度完善。园区内水利设施产权明晰,管理到位。园区所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人员落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良好,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基本实行专业化服务。生产经营主体普及应用“农民信箱”。推行首席农技专家对口联系,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任务明确、职责到位。

四、建设方式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市场运作”的要求,逐步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运行机制。成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指挥部,负责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统筹,协调管理;组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限公司,作为国有独资的法人,负责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的投资管理,承担国家无偿投入资金的规范使用和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有偿使用资金的按期回收责任,积极探索公司与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尤其是“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主导产业生产、加工、品牌营销一体化的科技推广经营机制,使现代农业园区真正成为现代农业的生产基地、优质品牌的集聚基地。

五、政策措施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资金,主要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安排500万元作为贴息资金,主要用于园区内各经营主体的贷款贴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以上两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由园区指挥部会同财政部门另行制订。

2、积极推进规模经营。园区内土地流转工作由所在地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落实,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指挥部做好土地流转计划及业务指导工作。土地流转实行农户委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给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指挥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指挥部流转给园区内各生产经营主体的三级流转模式,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园区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

3、落实农业用地政策。因农业规模生产经营、农产品加工、

农贸流通、农业休闲观光等项目所需的农业生产用地,由农业园区建设指挥部根据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统一安排。园区内的各生产经营主体所需的农业生产管理用房、仓储用房、休闲观光等所需用地由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指挥部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确定,所需用地视为设施农业用地,农业、国土、建设、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按设施农用地政策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园区内安排200亩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由园区组织实施,土地出让金参照工业园区政策执行。

4、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根据园区功能规划,实行相关部门项目及资金整合,县农业、林业、水利、农办、国土、农发办、交通、科技、财政、发改、气象等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和原有资金渠道,优先申报园区内项目,积极为园区争取中央、省级项目资金。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按照园区规划要求,积极为园区招商引资。凡为园区成功引进重大项目的,将给予一定奖励,具体奖励政策另行制订。

六、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组织协调、规划审核和政策制定,解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问题,督查考核现代农业园区工作。

2、加强协调配合。农业、林业部门要加强对园区建设指导、

现代农业园区范文第3篇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探索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出特色,显亮点,见成效”,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转型升级目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农业产业特色突出、基础设施配套、生产设施先进、科技水平领先、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园区,使之成为全区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现代职业农民的创业区,推动全区现代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城乡差距缩小到2:1,把我区建设成为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全区建成5个以上产业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完善、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在现代农业园区内建成5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其中:瓜-菜、莲藕、苕尖等相对成片万亩基地3个,建成商品鱼基地2万亩,建成5个年出栏生猪上万头的循环农业示范园,建成5个农民集中居住的居民新村示范点,建成十里荷香、圣水桃花、生态垂钓、科普农趣等观光农业基地。

三、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发展

(一)加快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基地建设

2012年新建商品蔬菜基地1万亩,其中:瓜-菜轮作3000亩、苕尖基地3000亩、藕-鳅共生基地2000亩、生姜基地1000亩、食用菌基地1000亩,新建商品鱼基地2000亩,新建10000头以上生态循环生猪养殖场3个。到2015年,建成瓜-菜轮作基地15000亩、特色苕尖基地15000亩、藕-鳅共生基地10000亩、生姜基地5000亩、食用菌基地5000亩,建成商品鱼基地20000亩;建成年出栏万头以上生猪循环农业示范基地5个。

(二)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现代农业园区道路网络体系建设。对园区主干道泥石路面进行改造升级,合理布局次干道、耕作道和生产便道,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2012年完成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循环道新建改建硬油化14公里,新建耕作道10公里,新建生产及人行便道13公里;在八角寺十里荷香生态农业园区新建改造硬油化主干道5公里,耕作便道5公里,生产及人行便道7公里。到2015年,全面完成园区道路体系建设,实现干道硬油化通达率达到100%,重点区域机械耕作道通达率达100%,生产人行便道户户通达。

2.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水利设施建设。2012年建设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八角寺十里荷香生态农业园区电力提灌站4处,配套建设灌溉管渠设施,到2015年实现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旱涝保收。

3.加快现代农业园区蔬菜设施建设。2012年新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温室大棚2亩,高标准连栋大棚60亩,普通钢架大棚2800亩。到2015年建成相对集中连片设施蔬菜基地50000亩。

4.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土地整治。按照现代农业园区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的要求,对园区重点区域进行土地整治,实现机械化程度达85%以上。2012年完成园区核心区土地整治20000亩,实现机械化程度65%以上。

5.加快园区科普设施及产地市场建设。一个园区原则配套建设一个集科研、示范、繁育、推广为一体的专家大院和一个产地市场,提供园区技术保障,建立农产品产销链。2012年完成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产地市场建设。

(三)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农民新村建设

按照“六通”(即通道路、供电、给水、排水、广播电视和通信)、“六有”(有1个村民活动和健身广场、1个便民商业网点、1个医务室、1个垃圾收运站点、1个农家书屋、1个幼儿园)的标准建设农民新村,让农民新村享有城市社区同等的公共资源和社会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环境一体化。2012年与土地流转、土地复垦、土地增减挂钩、新型股份合作社建设相结合,在园区内启动建设3个农民新村,在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实施农房风貌改造,绿化美化环境,打造农民新村示范区。

(四)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旅游资源开发

以产业为基础,设施为载体,积极开发拓展现代农业园区生态旅游功能,建设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农业科普教育、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恢复八角寺,建设八角寺莲花博览园;挖掘圣水恐龙文化、农耕文化,建设圣水桃花博览园、养身垂钓园、QQ农场体验园,促进园区休闲旅游业发展。

(五)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先进生产力运用

1.加快先进生产技术推广运用。园区内农作制度合理,种养模式先进,做到园场配套、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优良,生产过程无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高,良种覆盖率达100%,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

2.加快“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培育。园区内全面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完善,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农产品无公害认证率达到100%,培育3-5个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

3.加快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发展壮大。园区内产业要素集聚,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80%以上,农业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休闲观光等协调发展。

(六)加快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1.大胆探索土地制度改革。一是积极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项目试点,整村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充分挖掘存量农村建设用地的潜力和价值。二是采取先拆旧后建新的方式对分散、零星利用不合理、不充分、闲置的农村居民点、户改转户农村居民退出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垦,置换建设用地指标。

2.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组建农村互助经济组织,大力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林权、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即“三权”融资。到2015年实现融资5亿元以上。加大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的扶持力度。

3.建立新型股份合作社。按照“要素入股、按股分红、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原则,引导广大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市场主体,联合新办各种类型的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实行股份合作,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鼓励农民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入股组建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到2015年园区新组建新型股份合作社20个以上。

四、扶持政策

(一)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对园区内的休闲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土地出让收入,按规定计提相关规费、基金后经审批全额补助园区建设单位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二)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产业项目政策。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500万元以上,项目建成后前三年税收留成部分采用先征后返形式,全额补助给投资企业,第四年、第五年补助50%。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流转政策。从2012年起,单个业主受让流转土地在300亩以上,给予一次性奖励,每亩奖励50元。

(四)培育创建特色农业品牌政策。创建一件部级驰名商标,区政府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创建一件市级著名商标,区政府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创建一件知名商标,区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3万元;成功注册一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区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成功申报一件农产品商标,区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元。

(五)发展新型股份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在园区内组建新型股份制合作社每个补助5万元;创建成为国家示范合作社的,每个奖励20万元;创建成为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每个给予10万元补助。

(六)园区土地利用政策。在现代农业园区内规划的农民新村纳入《农民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单独编制土地增减挂钩和土地复垦方案。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的生产管理用房,办理集体土地房产证,旅游接待设施用房通过土地增减挂钩解决用地指标。

(七)农村交通建设投资政策。把园区内的道路纳入全区的农村道路建设的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园区内道路列入农村道路建设“以奖代补”计划。

(八)科技项目投资政策。园区内主导产业研发、科研示范基地的建设,纳入科研发展规划,争取科技项目投入。

(九)水利设施投入政策。园区内的水利、灌溉设施纳入区水利设施总体规划,优先安排投资建设。

(十)“三权”融资政策。园区内的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村股份合作社、农村专业合作社、规模种养大户、农户等利用“三权”抵押贷款,由国有担保公司担保,财政给予贷款贴息支持。

(十一)基础设施投资政策。从2012年开始,区财政整合市、区两级农发资金以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环保、科委等部门相关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五、组织保障

现代农业园区范文第4篇

关键词:都市农业;规划设计;农业结构调整;产业融合

近些年,农业在我国一直是热点话题,也由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新城镇化的背景下,都市农业依托自身区位、资源优势,迎来大好发展机遇[1]。都市农业的特点、功能,促使其在整个农业新时期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未来都市农业发展还需落实到具体的都市农业园区建设中去,在此之前,需要先行谋划,保证长远发展。

1都市农业概述

1.1内涵及国外模式

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农业经济地理》中提到都市农业受都市经济的影响,是分布在都市中或围绕都市的特殊农业形态,集约化、专业化种养殖生产和经营[2];到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提出“都市农业生产区域”“都市农业生产方式”概念[3];在1977年《日本农业模式》中正式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韩国、新加坡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也开展了都市农业的研究。中国的都市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概念引自国外,以国外都市农业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的研究和实践。对于都市农业虽然争议颇多,但综合起来,从范围、体系、内容和功能等角度来说,都市农业范围有3种:一是镶嵌在城市内部;二是处于城市边缘近郊地带;三是城市化程度高的都市经济圈内,辐射半径2h的交通圈。依托现代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等,创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生产、休闲观光、绿化、市场创汇等目的,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科学、文化与教育于一体,是服务于城市的新型农业[4]。都市农业在国外发展较为前沿,形成了几个典型模式:①美国模式———典型的都市区域内的农业,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市场为引擎,构建了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其主要形式是农场与社区的结合,风险共享、利益共担,搭建了固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形成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都市农业模式。②德国模式———人地矛盾并不突出,城镇化率较高,城市的公共设施也比较完善,整体土地利用较为均衡,经济上也属于发达国家行列,“德意志森林”和“自然崇拜”文化盛行,注重生活品质,农产品以进口为主,林业非常发达,比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以生态、社会功能为主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③日本模式———插花型都市农业,人地矛盾相对突出,都市农业镶嵌在城市中。政府通过立法和改变税收政策推行都市农业,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实现防火防灾、绿化城市空间、形成城市景观、科普教育及休闲娱乐等功能。同时从事都市农业的农民平均收入甚至高于城市居民平均收入,都市农业发挥重要的经济功能。以功能进行划分,即经济功能型都市农业、生态社会功能型都市农业以及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兼具的都市农业模式。

1.2发展意义

我国的都市农业原型由20世纪90年的城郊农业发展而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趋势,人均收入的提升,人们对农产品需求发生了转变,不仅需要绿色无污染的鲜活农产品或初级加工农产品,还要满足体验、消费等需求。从农业供给侧来说,由农产品的供应发展为满足城市“三生”需求多元化供给状态,而且城市对供给质量要求更高,业态要求更多,旅游、休闲、体验功能需求上升。从经验上来看,城市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的时候,才可能进入都市农业阶段[5],以此标准来说,我国大多数地区已进入了都市农业阶段。早期的都市农业实践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成都等大中型城市,依托自身积累的都市资源和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率先实现了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到现在形成了以农业公园、农业嘉年华、农业科技园区、休闲农场、观光农园、民宿农庄等形式为主的都市农业模式,但离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还有很远的距离。都市农业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发展前景远大。都市农业涉及产业链的延伸、生产要素集聚、利益联结等多方面,不仅满足市场需求,还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都市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与二三产业互相促进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市农业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体现形式,有利于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都市农业也是保障社会稳定、公共安全及城市经济的基础[6]。发展都市农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政治、社会意义。

1.3规划的必要性及目的

都市农业在调整农业结构和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农民增收等方面承担了重要的作用,而都市农业园区是都市农业的一个具体展现形式,也是都市农业发展中引进资金、人才、科技等的落脚点,承载着都市农业多样功能。我国各地发展不均衡,土地、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各不相同,对于发展都市农业、建设都市农业园区,没有现成的既定模式和建设条件可以生搬硬套,投入的资源要素也有限,如何制定合适的规模、如何定位、采用何种发展模式、如何正常运营,为了避免重复改造、浪费资源,需要规划先行。规划是园区发展的蓝图,以宏观层面的战略性、区域性规划为前提,通过总体规划制定园区发展方向,融合微观层面的农业技术,以中观层面的园区规划,确定园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整体平面布局、具体的建设内容,细化道路、景观及园区内的基础设施规划,预测投入产出值,探索适合园区发展的运营模式,进一步指导都市农业园区的建设与运营。

2规划原则

2.1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研究国家及省、市(区)相关政策,依据上位规划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的规划,保障都市农业园区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在规划前,要进行详细的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因为城市及周边都在不断发展,对待当地的情况也应以发展的眼光去判断和评估;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基础、交通区位、农业及相关产业、经济条件等情况,分析与周边的相容性和产业结合性,选择都市农业园区类型或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布局,选择恰当的配套内容,确定合适的规模体量,预测评估开发价值。因地制宜,彰显地方特色。

2.2主题突出、产业明确原则

主题的确定依赖于都市农业园区的区位优势、区域地位、政策支持、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结合都市农业生产、休闲观光、科技展示等多功能,确定园区主题定位,主题也决定了园区未来的运营模式。既要充分利用政策,结合资源条件,还要综合考虑市场因素,合理划分园区一二三产业比例,产业突出优与特。

2.3质量优先、保持生态原则

都市农业园区坚持质量优先原则,一方面要引入高质量的项目,设置严格的引进入园标准,通过高质量的项目,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打造核心品牌;另一方面是确保产品质量,产品的高质量是价值和销路的前提。在规划和实际开发中,通过引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高效生态的设施种养殖技术,达到提升品质的目的,同时通过必要的措施处理好生产中带来的污染,整合土地、环境、水及产业等多方面资源,兼顾质量与生态,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2.4市场导向、政策支持原则

一个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服务、经营模式,是否有自己的“造血”功能,决定着园区的成功与否。紧跟市场,瞄准都市消费需求变化,融入农业高科技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普教育产业、农业旅游产业、健康养生产业等新产业,融入农业嘉年华、农业奥特莱斯等新业态及新业态产业集群,集多功能于一体,满足都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提升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自我造血。同时,为了推动都市农业稳定发展,政策支持也必不可少,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经营主体的税收优惠、建设融资等方面,起到辅助作用。

3功能定位

都市农业的兴起依托于城市,距离城市比较近,拥有区域、人才、市场、科技等得天独厚优越条件,同时也是农业功能拓展需求最大的区域[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市农业由最初的生产特性,演变为现在的城乡融合性、功能多样性、现代集约性以及高度开放性。都市农业园区中,可以具体体现为生产加工、科技示范引领带动、观光体验休闲、企业孵化、科普教育等功能。

3.1生产加工功能

都市农业园区中,生产加工是最为基础的功能,在国内除了公共性比较强的农业公园,其他模式的都市农业还是很注重园区开发的经济价值,生产加工是获取经济效益的最基本保证功能。内容可以涵盖标准化生产、初级及精深加工,延伸市场交易、仓储物流配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

3.2都市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功能

以不为城市居民熟知的农业生产过程、农事体验为主,结合园区和当地的文化、产业资源及自然景观,达到满足休闲、旅游、享受田园、体验民俗等需求,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目的。

3.3科技示范引领带动功能

研究和引进新技术、新装备、新品种、新材料,通过智能温室、无土栽培、植物工厂、农业机器人及数字农业、物联网等农业高新技术,作为对外展示的窗口,对其他地区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3.4企业孵化功能

都市农业园区科技和品种等研究,需要各方面的资源,通过引进国内外新型技术进行中试推广,结合园区的辐射和传递作用,可以吸引多方资源集聚,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在农业科技园区中体现比较明显。

3.5科普教育示范功能

都市农业园区中不管是种植还是养殖还是以其他模式为主,里面涉及到现代化科技、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控制平台以及生产技术等,一方面可以为青少年进行科普展示、拓宽知识面起到科普教育的目的。同时这种新模式、新技术、新装备的引用,在农业领域的创新探索,在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提高从业人员技能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现代农业园区范文第5篇

镇政府成立农业园区管委会,负责农业园区重大事项的决策与协调,下设农业园区办公室、园区建设办公室、群众工作办公室、招商办公室,负责农业园区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工作职责:一是负责执行农业园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项目布局;二是负责农业园区基本建设、项目申报及组织实施;三是负责农业园区对外农业招商;四是负责协助办理农业园区土地流转手续;五是负责农业园区各类纠纷调处。

二、总体规划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由南京农业大学负责详细规划。占地总面积超过15000亩,农业园区设有现代水果园、观光休闲园、蔬菜瓜果园、农产品加工园、彩叶园林绿化苗圃、常绿森林苗圃、农产品展销交易中心等,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促进园区提高容量,加速扩张,实现跨越发展。

三、实施方案

(一)土地流转。在充分保障国家赋予农民长期稳定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农民可以通过加盟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土地经营权,以提高土地集约开发利用率。

1、流转的形式:根据《关于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意见》农改办[]1号文件精神。农业园区土地采用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形式进行流转,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组织实施。

2、面积界定:土地面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界定以区域面积减除一次性征用面积的剩余面积计算。

3、自留地处置:可以由村民委员会按照便利、就近的原则,统一规划,集中置换;农民也可以通过入股流转自留地使用权,享受承包土地同等收益待遇。

4、河塘及低洼田的处置:在农业园区总体规划前提下,因地制宜,宜渔则渔,宜经则经。由村民委员会协调出租经营,享受与承包土地同等收益待遇。

5、收益分配:采用固定型分配模式: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协议形式把土地委托给村民委员会出租经营,农民依据入股土地面积获得通过租金形式的固定回报。为保障农民长期的、稳定的土地收益,种养业用地收益标准以市绿化造林土地租赁价为参考,为400元/亩年,建筑用地标准为1000元/亩年结算。今后参照国家相关政策及粮市变化情况每三年调整一次。

6、其它相关补助标准:

(1)土地整理标准:青苗费200元/亩,长年性经济作物(苗木、葡萄等)补助600元/亩,鱼塘(精养水面)补助600元,坟墓迁移补助100元/穴,经费实行一次性补助。

(2)道路用地标准:园区内宽五米以上道路视作公益性事业用地,由农业园区管委会按每亩6000元的标准一次性租用。

(二)农业招商。积极引导各类资本投入农业,吸引社会资本向农业园区重点项目聚集。

1、起点规模:农业园区起点用地规模要求在30亩以上,并服从农业园区管委会总体安排。

2、科技含量:必须是政府导向鼓励发展产业,具有带动能力强的新特优农业优势项目或具有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延伸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

3、配套设施:凡进农业园区从事种养加适度规模经营,确需配套一定仓库、场地、住宅等生产、生活设施的,视为农业用地对待,但须向农业园区管委会交纳复种保证金,报批同意后方可施工,建设用地的复耕由农业园区管委会负责。

4、地方农民到农业园区创业的,不受起点规模限制,但须服从农业园区总体规划。

(三)优惠政策。建立农业园区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升农业园区整体功能。

1、基础建设:政府负责农业园区必要的土地整理、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