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业主义读后感

专业主义读后感

专业主义读后感

专业主义读后感范文第1篇

一、从教育观念的结构审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教育观念的结构。以下从内容结构和心理结构审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按照学前教育观念的内容体系,可以将教育观念的结构划分为学前教育目的观、功能观、学前儿童课程观、教师观、学前儿童观、师幼关系观、游戏观、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观、生活教育观以及幼儿园的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活动教育观……。由于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的飞速发展,当代学前教育理论结构内容已经基本揭示了学前教育的本质内涵和发生发展规律,而且呈现系统化、结构化、组织化、概念化的观念群体系,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很显然并没有从本质上获得当代学前教育理论的本质内涵,而且不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特点,只是对学前教育零散的、个别的感性认识。教育观念的心理学成分分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认知成分是对教育现象的认识看法,认知成分的具体表现有可能是概念化、专业化的认知,也有可能是经验性的认知;情感成分是个体对某种教育观念情感倾向性,表现为个体对某种教育观念是否认同,比如态度上的喜恶、情绪状态上对某种教育观念的激情、执着或冷漠等等,高层次教育观念的情感成分是稳固的,表现为对正确的教育观上升为一种坚定的教育信念;行为成分是指教育观念在行动中的表现,对行动的影响力等等,具体表现为教育观念对教育行动是否具有推动力,对教育行动的效果是否具有良好的影响。从以上心理成分分析,在认知成分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的认知成分是经验化的,不是概念化的;在情感成分方面:其情感成分比较复杂,可能表现为不稳定,容易受具体情境的影响发生变化,也可能受思维惯性和个性的影响表现出固执;在行为成分方面:其行为成分的作用力不可低估,但由于专业性较弱,有可能对教育实践产生不良影响。可见,无论是从学前教育学的教育理论内容结构,还是从教育观念的心理结构审视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与专业化教育观念具有很大的差距,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观念将至关重要地直接影响到她们将来的教育实践的方向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她们将来的教育对象———学前儿童的身心是否健康和谐发展,从宏观上而言,她们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怎样在短短几年的专业教育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原有的教育预设观念进行重构,促使她们确立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观念,是摆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面前的紧迫课题。

二、教育观念重构:对建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目标、内容和建构思路的理论探讨

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预设观念的审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探讨建构专业化教育观念的思路。

1.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发展目标和内容。根据教育观念的有关理论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预设观念的审视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发展目标就是构建一个牢固的、具有行动力和良好教育效果的,并且内化为学生素质的,呈现专业化、系统化的学前教育观念群体系,具体目标内容包含学前教育目的观、功能观、学前儿童课程观、教师观、学前儿童观、师幼关系观、学前儿童学习观、游戏观、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观、生活教育观以及幼儿园的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活动教育观等等。这是一个长远的理想目标,应该成为本专业学生教育观念培养方面的根本方向。本发展目标在培养过程中起着导向、激励和评价准绳的作用。为达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发展目标,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的第一、二种形态的教育观念。以上内容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外学前儿童教育家如福禄倍尔、蒙台梭利、陈鹤琴、陶行知等的论著;国家颁发的经过严格专业论证的学前教育政策文件,例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等,以及体现当前学前教育最新研究成果的、登载在学前教育专业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重点内容体系。

2.结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预设观念的审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获得重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思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建构属于认知发展领域的范畴,建构主义理论为本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鼻祖皮亚杰提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在现有图式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内化发展起来的,通过掌握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以及心理抽象这一概括机能的提高,促使各种心理机能不断变化、重组,就会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系统。维果斯基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适当水平内容的教学和有一定指导的社会环境,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知识,学生的发展又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任务。据此,可以从理论上获得以下几个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观念重构的思路:第一,要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的意识,促使学生在现有图式基础上主动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自我调节机制建构更高水平的学前教育认知结构。第二,要从学生的学前教育预设观念出发,找到最近发展区,提供支架,循序渐进地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体系的建构和螺旋式上升。第三,要创设协作、会话等情境,促进学生通过自我会话、互动会话等活动进行更有意义的建构。第四,要促进和发展学生的高级心理发展的工具,即语言符号系统的完善,抽象概括机能、反思能力的提升等等。建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体系的各种途径,例如本专业开设的专业理论课、读书活动、专业写作、见习、实习等都应该围绕以上思路进行。

三、实践探索: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专业读写活动的实践为例,探索重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结合笔者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进行的教改实践,以在本专业开展专业读写活动的实践为例说明重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具体实施方案。

1.通过大量的正反学前教育案例对比,促使学生对其现有预设观念产生危机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循序渐进建构专业化的教育观念体系。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观念偏差的情况,她们没有认识到专业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一些学生甚至凭感觉认为做幼儿教师不需要太多的书本理论知识,对理论课程存在一定的轻视和厌倦心理。为了增强学生主动建构先进教育观念的意识,笔者注重切合学生的体验以及正反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的专业发展觉醒意识。例如,笔者向学生提出过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幼儿因为争抢玩具而吵起来,甚至打起来的时候,专业的幼儿教师和不够专业的幼儿教师分别会怎么处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好奇的探究中议论纷纷,由于这时她们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尚未建立,往往难以说出专业的幼儿教师的做法,她们的讨论停留在“教师为幼儿充当裁判”这样的处理方案之中,最后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她们终于明白“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之时,教师充当裁判”不是专业的做法,因为在这里“教育的主体是幼儿”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调停,而专业的幼儿教师绝不会充当幼儿发生冲突时的“裁判”角色,而是充分利用幼儿发生冲突的契机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引导幼儿在冲突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问题。经常性地对正反案例的分析和思考之后,学生就会讶异地觉察出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和先进的学前教育观念的重要性,不知不觉中加强了她们阅读和感悟教育理论的意识,提高了她们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和主动性。而且对这些大量的学前教育正反案例、专业和非专业的案例中所产生的教育效果的分析,在切合她们原有预设观念基础上提出“最近发展区”,学生原有的预设观念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自我调节机制得以重组,这时,学生原有的教育预设观念的低水平和非专业化状态会让她们产生极大的危机感和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带来的不适感和对新的平衡状态的追求又会促使她们继续学习,进行更高层次的教育观念的重构。这时向她们介绍学前教育专业书刊的条件就成熟了,这时,笔者就向学生列出一些本专业的阅读书目,鼓励学生进行主动阅读、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提升,不断建构高层次的、专业化的教育观念体系。

2.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读书环境,形成读写氛围,形成协作互动的意义建构。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指导之下,笔者意识到读书兴趣的培养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一个书香四溢的专业文化氛围。唯有让学生耳濡目染书香,阅读的兴趣才会生发,阅读的激情才会点燃。为此本专业召开了以“读教育名著,悟教育真谛”为主题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活动,以演讲、朗诵、读倡议书等形式,号召人人动手,构建本专业的阅读角,学校也专门购买一批教育名著,放置于阅读角。为了构建一个良好的阅读文化氛围,本专业学生还动手营造好课室和宿舍文化,张贴了“阅读,心灵的呼吸”、“读学前教育名著,悟学前教育真谛”等标语,张贴了福禄倍尔、蒙台梭利、陶行知、陈鹤琴等中外学前教育家的画像,每位学生还制订了一个阅读写作计划,张贴于专业教室专设栏目中,便于相互交流,互相监督。在专业教室后面的宣传栏里,教师把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出版小组,定期出版一些读书宣传内容,如“我的教育感悟”、“我的读书体会”、“我的读书发现”等栏目。此外,笔者积极把阅读与实践结合起来,结合学校安排的见习实习活动定期带领学生深入市里办学先进的幼儿园,引导同学们细致观察,深入了解,用心体会幼儿园的办学方向、办学策略等,把好的做法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同时,对实践中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也要求学生敢于质疑,在高级思维层面进行感悟、概括和反思。针对阅读疑难和实践困惑开展教育观念交流讨论会,教师作适当地点拨,或参与其中讨论交流,有效促进学生教育观念的建构。学生常常在教育观念交流会上针锋相对,为教育问题争论不休。例如:“俗话说三岁定八十,你赞同吗?”这个论题就曾引起学生激烈的争论,笔者趁机引导学生精读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让学生在大师思想引领下获得儿童关键期、敏感期的有关理论,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由于网上QQ聊天在学生中普遍运用,本专业还发动学生利用QQ空间这个平台,把教育随笔发表在上面,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评点,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教育观念建构更有效的平台。

专业主义读后感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享乐化;高校图书馆;阅读习惯

1阅读享乐化对传统阅读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源于西方的消费主义观念渗透到巾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学生也开始受到消费主义观念的影响。传统的精英式大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后,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义心理意识,大学生的阅读越来越多地呈现}n一种消费主义属性,阅读开始呈现出享乐化的发展趋势.

1.1阅读享乐化消费特征对阅读方式的影响

阅读享乐化的直接影响首先表现在人们对图书、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阅读的选择减少。《华盛顿邮报》在不到3年的时间订l划人数下降了6%,从77万人下降至72.01万人。美国在线出版商协会调查示:l8—34岁的人,46%的人喜炊网络浏览阅读,只有l1%的人选择读书、阅报、看杂志。在中国,m版科研所主持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中,2003年中国国民保持图书、报纸、杂志等平面文献载体阅读习惯的只有5%左右。其次,以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崇高的学习型阅读心理发生改变,随之而来的是休闲、消遣和娱乐主导了人们的阅读心理,阅读者开始追求视觉感观上的刺激,艺术的通俗主义和图文主义盛行。阅读兴趣集中在影视明星、旅游观光、健身养生、减肥化妆.园艺、烹饪、求职、理财等缺乏深度的生活时尚类图书、报纸和杂志上。

1.2阅读的浅层化和意义泛化

阅读呈现出享乐化发展趋势后,阅读的本质不再是一种纯精神的陶冶,它已经变成一种大学生多重消费融合的消遣方式。文化阅读的意义正在淡化,以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阅读掺杂了越来越多的娱乐和消费主义的异化物。如声讯阅读、视频阅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重要阅读方式.学生们在交通工具上阅读、存餐厅里阅读、在影视里阅读、在网络中蒯读,这种与休闲、消遣和娱乐相结合的享乐阅划读方式使大学生的阅读意义泛化,阅读者的阅读行为也由“读”转变“肴”,阅读开始变得浅层化,读者不再在阅读时产生应有的思考,文字所表达的知识和语言艺术的审美不再在阅读时产生应有的情感共鸣。

大学生阅读浅层化和意义泛化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文木阅读和学习兴趣的下降,而争业化学习又不可能为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图文和通俗化阅读,专业理论更多的是在枯燥的文本阅读过程巾实现的。这样,阅读的享乐化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本文的研究试图要解决这对矛盾。

2阅读享乐化对大学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影响

大学生阅读需求的享乐化已经是一种不可同避的现实趋势,在全方位、全天候、多元流动的网络信息供给状态的冲击下,在网络媒体视频化的影响下,图书、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逐渐向图义化方向发展大学罔书馆的管理工作也必须去适应这种需求的发展要求,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阅读方向。

2.1阅读享乐化对文献采访的影响

阅读享乐化直接导致图书、报纸和杂志等平面文献载体需求量的下降。随着读网,读陶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本义献的装帧、版式过时,不能适应浅层化、读图化阅读方式的要求。文献采访部门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图书、报纸和杂志复本采购量,注重对装帧版式新颖、图文并茂的义本文献的采购,协调文本文献和超文本电子图书、专业数据库的采购比例,电子版、网络版文献载体替代学生阅读兴趣相对集中的影视明星、旅游观光、健身养生、减肥化妆、园艺、烹饪、求职、理财等生活时尚类文本载体这样既能节约罔书采购经费,又能在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图书馆阅读的习惯,避免学生在公共网吧阅读。有利于学生的管理。

2.2浅层化和读图化阅读方式对大学生文本文献使用的影响

浅层化和读图化阅读方式会使大学生语言艺术的审美能力弱化,用轻浮、玩味和厌烦的心理状态对待文本阅读。过分追求图像的感官刺激导致传统的文本文献阅读兴趣下降,不仅使文本文献的使朋率下降,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形成。

阅读享乐化是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一种阅读特征,高校和图书馆不可能用行政的方法和手段去改变这种阅读习惯,只有通过积极的引导才能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在多年阅览管理实践中,我们通过举办“读书节”“主题读书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文本文献的阅读兴趣,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建立积极引导大学生阅读的学习型数据库

阅读享乐化改变了大学生的蒯读行为习惯和文献需求方式,特别是对网络和电子文献需求的上升直接导致了大学图书馆电子文献采购经费的急增。据统计,国内大学图书馆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经费比大约为l:l,电子文献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但电子文献的质与大学生阅读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差距。大学校圃网上运行的数据库的知识点重复牢太高,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容易造成大学生知识审美的疲劳,还会对学生的文献阅读兴趣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大学图书馆必须满足学生的“信息阅读”(信息阅读的要求是不重复阅读和超文本的比较阅读)需求:学习型数据库正是对这种阅读需求满足的一种尝试,它克服了文本文献和全文数据库重复率高的缺点。

3.1全文数据库对大学生学习的利弊

目前,在大学校园网上运行的大多数是全文数据库。如中国期刊镜像站、数字化期刊网等。这些数据库对师生员丁的学习和科学研究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些全文数据库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的不便。Windows虽然能为学生提供多视窗的比较蜊读,但全文数据库并没有文现超文本链接,且多数数据库是全义扫描,内容良莠不齐,相当数量的劣质义献和重复文献影响着学生的正常阅读。

3.2学习型数据库

专业主义读后感范文第3篇

一、分析教学现状,明确“文本解读”培训任务

目前,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着“不太关注学科本体知识、不太关注文本、不太关注导学”的问题,文本解读能力弱。笔者结合社会实践与培训的需要开展专题调研,分析小学英语教师文本解读现状,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1.教师“文本解读”意识淡。在访谈中,笔者发现不同层次的教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持不同看法。优秀骨干教师在备课时,能先解读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学情、语言功能与内容,再设计教学活动,课堂往往目标明确、达成度高。但大部分教师仅将文本解读停留在口头上,更关注活动设计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他们的课看似热闹,但往往偏离教学主道或内容肤浅片面,不能有效地达成目标。

2.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弱。在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大部分教师文本解读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文本解读未考虑课程标准,目标定位不全、不准。许多教师仅关注眼前的教材,没有课程目标意识和学段目标意识,造成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全、不准,学生能力得不到全面、系统的培养与训练。二是文本解读停留于教材呈现的文本,语言停留于表面,内容肤浅、片面。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明确了通过课程标准解读设计和描述单元学习与课时教学的目标、从学情出发多维度解读文本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目标、从语言出发准确解读语言语境含义与情感从而设定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目标等文本解读培训的基本任务,为培训提供切入点和着力点。

二、实施“清+洗+晒”培训,探索“文本解读”策略

培训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培训策略,恰当的培训策略能提高培训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培训最优化。本次培训,笔者主要采用“清+洗+晒”培训模式,帮助教师厘清真实问题,重构知识框架,掌握解读策略。

(一)清:专题学习,厘清真实问题

对问题的探索源于对问题的正确理解。为帮助教师了解“文本解读”的丰富内涵,笔者引领教师走进课标,走近名师,厘清真实问题。

1.学习课标,明确“文本解读”要求。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教材是实现《英语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具体工具,解读文本必须先解读课程标准。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熟悉课程目标,有助于教师正确解读教材,也是教师灵活、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重要前提。如《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语法目标(二级)指出“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在实际运用中体会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从中可以看出,课标强调教学中语境的创设,解读文本必须先分析语境。引领教师通过解读文本,将课程标准分解为课时学习目标(如图1)。在这过程中,笔者关注教师策略的形成与运用。如针对教师最困惑的写,笔者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描述,提供了可供教师选择的策略:在语境(信息沟)中写、在游戏中写、在篇章中写等。

2.听取报告,了解“文本解读”方法。专家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的观点能开阔教师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野,为教师的教学探索指明方向。笔者引领教师借鉴理论型和实践型专家的观点和策略,带领教师探索文本解读的方法。如上海华师大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让教师明白:文本解读要源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要先于教学设计,教学要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并体现课程标准、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等。报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教师提供文本解读的思路和方法,让教师在厘清真实问题后开展探索。

(二)洗:专题培训,重构知识框架

先进的理念、他人成功的经验必须通过有效的专题活动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能力。笔者围绕“课堂”主阵地,通过有主题、多形式、多角度的专题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建构新的观念与技术。立足单元、课时、问题,分别采用“多人同课异构、多课连续异构、多人同题异构”等形式促进教师理念与行为的交流,在交流与互动中深化所学知识,建构新的知识框架。

1.立足单元,整体解读。人教版小学《英语》每单元包括词汇、对话和阅读三种课型,各有侧重点和不同的教学目标。由于小学英语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原则,特别是语篇教学意识的推进,许多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很难把握不同课型的教学目标,易将所有的文本都解读为一种模式。笔者运用“多课连续异构”的方式,引导教师立足单元进行系统规划与整体备课,帮助教师掌握不同课型的解读策略和方法,明确不同课型的教学任务和不同教学任务的侧重点。以四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My Classroom 为例,它的子话题涵盖了学校环境、教室环境、日常活动、颜色、方位、数字、日常计划等内容,还包括字母书写、音素学习、西方文明礼仪、语言描述等相关内容。解读单元文本时应紧扣主题My Classroom,不同课时增设子话题,再构本单元的学习主体(见图2),制订各课时的学习内容(见图3)。

2.立足课时,细致解读。教师最关注的是每节课的文本解读。笔者采用“多人同课异构”的形式引领教师对文本进行细致解读。多人研究同一课题,会出现文本解读的异构、内容的异构和策略的异构,有利于在研讨中形成多边思维的碰撞,从而帮助教师提高对文本解读的认识。我们选择了教师最困惑的Read and Write课型(PEP5 Unit1 B Read and write)进行同课异构,探讨读写课的文本解读策略。在文本解读时,教师都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话题Teachers,提炼出My teacher的主题。对“阅读”的解读在形式上虽有不同,但在“质”方面却是一致的,遵循了“总―分―总”的教学顺序,先从整体上解读文本,再到细节,最后是拓展。但教师对“写”的教学目标却有不同的解读策略,有的教师认为“写”可以与“说”同步进行,在语境中引导学生一边说,一边写;有的教师却侧重“说”后“写”,让学生流畅表达后,在语境中写完整的句子。研讨时,大家围绕“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文本的解读应基于学生的基础,适合学生的学。

3.立足问题,深入解读。在培训中,笔者会在教师对文本解读整体有一定感知且掌握一定技能后,将焦点集中在一些疑难问题上。梳理出关键问题,借助“多人同题异构”的形式激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深入探讨,让教师在智慧碰撞中创新方法,在共享中形成最佳策略。人教社推出新版的PEP小学英语教材后,我们选择了Unit 5 B Let’s learn部分,让教师进行新旧对比,分析编者意图,利用集体的力量提高文本解读的质量。通过归纳,教师以表格的形式全面展现编者意图,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了文本内隐的核心。

(三)晒:分享策略,晒出培训成果

文本解读的最终目的是保证教师教学设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笔者鼓励教师在“听一听、做一做、晒一晒”中积极探索与创新,提炼解读策略,晒出教学智慧,促进专业技能的学习、交流与提高。

1.解读学生,使文本更适合学生的学

(1)融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文本生活化。教材是为学生的学而编写的。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文本生活化,使学生在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中学习语言,体验语言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如在解读PEP6 Unit6 A Let’s learn(见图4)时,

教师可以选取学生喜欢的“郊游”作为学习情境,选择学生喜欢的摘树叶、抓蝴蝶、观昆虫、拍照片、做游戏等作为学习内容,最后将教材中简单的五个短语再构成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文本:I am Mike. My friends and I are doing an experiment. Now we are in the ants’house. We are the ants now. Look, Zhang Peng is taking pictures for the ants. Amy is catching the greenfly(蚜虫).The greenfly is fat and funny. Sarah is picking up leaves. The leaves are so big. John is watching the ants. They are working so hard. 学生在真实、有趣的语言活动中会学得不亦乐乎。

(2)整合学生的语言储备,使文本生动化。教材提供的是一课时学习的语言材料,根据小学英语教学的需求,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关注学生已有相关知识的激活,将新、旧知识滚动融合在一起,体现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综合性。如PEP5 Unit1 B Let’s learn,主要学习如何描述人性格的几个特点,教师在解读时可以根据主题Teachers,整合学生已有的关于年龄、爱好、家乡等等话题的词汇,将文本拓展为My sister Coco is my math teacher. She is tall and thin. She is very smart and funny, too. She has many math books and math games. She likes math so much. 这样原本单薄的文本丰富了,单调的语言生动了,更促进了学生的学。

2.解读语言,使文本更适合语言的学

(1)分析语言的含义,使文本富有层次性。语言的含义是丰富的、深刻的。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情景中能表达不同的含义,同一句型融合不同话题的单词能表达不同的含义,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语气也能表达说话者不同的含义。教师应深度解读语言,分析语言的多层含义、多种情景。如在解读PEP5 Unit1 My new teachers B部分Let’s talk时,仔细分析语言,就能发现“Is he/she...?”所包含的询问内容其实是存在着差异的:一种是询问外貌特征,是外在的,通过人物或图片就可以得出,如Is he/she tall/short/young/old?而另一种是询问人物性格特征,是内在的。从差异出发,从不同的点切入,使创设的情景既紧紧围绕语言功能,又紧扣语言的不同含义,使学生通过不同的体验灵活运用语言。可见,准确分析语言含义,能科学地解读文本,使文本具有层次性。

(2)改编语言的体裁,使文本富有多样性。语言有着丰富的表达形式,儿童英语学习内容有多种体裁(如图5):

教师在解读教材中的文体时,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目的选择恰当的体裁,丰富文本,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接触文本、感悟文本、学习文本、输出文本。如将PEP6 Unit2 B Let’s talk中的对话改编成诗歌体裁,文本就更加丰富、多样。

(3)挖掘语言的情感,使文本富有人情味。小学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等教育因素,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情感,使文本具有人情味,体现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在解读PEP6 Unit2 B Let’s talk时,挖掘其情感因素,通过对比爱斯基摩人寒冷的生存环境与赤道附近炎热的生存环境,引出We are lucky, we have four different seasons, different weather, different activities, 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感谢身边的万事万物。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使学习成为一种交流思想、渗透人文意识的载体,有利于让学生成为一名有技能、有修养、有独立人格的人。

三、构建“文本解读”框架,形成专业思考力

培训的目的是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因此,培训应关注其后续影响,注重引领教师关注隐性的知识,为教师提供文本解读的框架与思路。

框架(framework)是一个基本概念上的结构,用于解决或者处理复杂的问题。“文本解读”需要教师从课程标准的角度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体系结构、文本特点等,从学生的角度把握学习的起点和终点,从语言的角度分析文本的含义、情境、情感等,明确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具体目标。

专业主义读后感范文第4篇

《职业翻译与翻译职业》这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二十四章,从不同角度专业地介绍了与翻译有关的知识,对作为一个刚入门的译者来说意义重大。把翻译作为市场的一个因素进行分析,讲解翻译市场中存在的各个因素,使读者对翻译这个专业或者说是行业有立体的全方位的了解与掌握。从而作为一个译者,才可以找到努力的方向,最终适应市场需求,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人才。

第一部分可以看作是整本书的引言,因为它主要是介绍翻译的基本相关信息,比如:翻译对象、性质、程序、译者的介绍与分类、翻译类别的介绍、译者的职能与身份等等。第二部分是对翻译市场进行的深刻分析解剖,可以概括为翻译市场的各个因素的介绍以及它们所起的作用。第三部分走进翻译,主要是讲解作为一名译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与技能,更加细致的讲解翻译人的各项工作运作流程和方式方法。对待不同的文本,译者该如何去进行翻译工作。第四部分是讲随着时代的变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译者怎样更好从事翻译这个行业的具体工作。更深刻的分析,翻译市场的现状与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第五部分主要围绕怎样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译者来展开,介绍了译者的招收条件、可选择译者类型、翻译作为一种服务译者怎样更好的对他们的顾客提供最好的翻译服务等等。最后一部分也就是第六章围绕翻译培训展开,涉及对译者进行培训的目标、条件、课程、模式、企业培训等等。不仅强调理想的培训内容和结构、翻译行业的贡献,同时强调学员录取问题及合格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整本书每个部分层层递进,使读者从整体上认识翻译这个职业。

二、阅读心得收获

通过阅读整本书,我对其中第一章、四章、八章、十一章、二十二章较感兴趣,下面主要针对这几部分谈谈自己的理解收获。

第一章的引言道出了人们对翻译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很多人认为翻译就是语言转换,只要会讲翻译会使用相关词典就能做好翻译,其实事实上翻译比人们所想象的要复杂困难很多。对于译者来说,翻译是一项要求苛刻且十分复杂的技术性工作。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做一个项目翻译时,有时候即使查明了不认识的单词的意思,也不能很好的把原文与目的与进行很好的转换,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知识背景,以及很好的逻辑思维使翻译出来的语言清晰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还有就是一定要保证翻译的质量,译者翻译出来的文章应该是真实符合原文的,有意义的,一目了然的,符合特定团体和群体的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符合规章制度,要有应用,能保护客户或是雇主的利益的。但是不理解的就是,译文需要尽善尽美这一点具体指什么,是指语言的运用上吗?用华丽的辞藻还是说平实的语言?那这样怎样保障译文的一目了然?目前,翻译市场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作为服务活动,翻译产生的营业额十分可观。所以我们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只要能掌握好技能,就可以打破流传的不好就业的传言。

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人员,就当然要了解译者的职能及翻译职业包括哪些具体工作要进行。第四章就是主要讲了这些内容。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先后履行若干职能,需要有译前准备,档案建立和信息搜索,术语、惯用语的搜集,翻译转换,校对审校,编辑,排版,管理。在没有阅读本章之前,我对翻译这个职业的理解还是很片面的,不知道还可以分的这么细致,有这么分工,把这些缩影到在自己做翻译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缺了哪些必要的步骤,少了哪些环节,这对译文来说可以是不负责的。比如在做第一次的是由翻译作业时,由于态度上的不认真,只是翻译了一遍,就认为是已经完成了任务,没有前期查阅和后期的审核,这就是一种不负责任,所以这就是我需要改正和完善的地方。

下面是第八章的阅读收获。本章主要是在讲解工作平台对译者的重要性。我认识到作为一名译者其工作平台的重要性,与诸多模块组件相连接的专属工作空间:如辅助模块、通讯模块、任务运行以及论坛模块和信息模块。在这些当中令我颇为感兴趣的是译者和翻译实践中的辅助工具这一模块;其中,这些软件辅助工具包括翻译共享资源、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术语处理软件及惯用语提取软件等;作为译者,我们应该注意利用这些资源使得自己的译品更具有说服力。作为一名译者,掌握运作专业化软件的技能也是必须的。它们主要是实现翻译中各种必要操作的一体化,同时避免由于软件的缺失而造成的一些复杂的、有风险的操作。使用新技术的译者进行的是专业性更强的服务,所以薪酬也会普遍高一些。除此之外,不能忽略各种翻译博客的作用,它们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译者和气职业有关的信息等,浏览次数多的当属一门胡网站旗下的博客。

第十一章主要是更加深刻细致的讲解译者在翻译时需要经历的一些程序。具体的内容不想罗列太多在这里,通过阅读这一章,我对翻译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绝对是要求译者具有专业素质的,这也就要求我们学习翻译的学生来说,学习时要具有认真专业的态度。接下来是第二十二章,这章是围绕着翻译职业的分类从而给读者介绍如何进行职业选择。作为一名刚刚接触MTI专业的学生来说,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了解,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想做一名全能翻译人员是很困难的,因为译文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所以我们要有所侧重点,书中介绍译者分为文学译者、出版翻译译者、视听译者、专业领域译者、法庭译者。其中专业领域译者要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扎实的语言功底,公认的编辑能力。在我接触到的翻译文本类型中,我比较感兴趣的经贸类翻译和科技类翻译,在本科时因为所学专业是经贸翻译英语,接触的比较多的也是经贸类翻译,所以自己大概能够确定自己所感兴趣的方向,在以后的训练中可以有所偏重,在某一领域掌握专业的知识背景成为专业的翻译人员。在选择做自由职业者还是工薪译者这个问题上,目前还是想选择第一者,当然有很多客观和主观原因的限制,通过阅读本章了解到作为自由职业者会面临的困难,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坚持不懈并且保持心态平和,我认为翻译质量和提出合理的报酬是解决潜在问题的关键,所以关键一点还是积累翻译经验,掌握扎实的翻译理论基础,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三、总结:

通过阅读了《职业翻译与翻译职业》这本书,我对翻译这一职业有了更加立体全面的了解,深深了解到了成为一名合格的译者还需要学习很多,全面提高自己。其实以前在做兼职翻译时,已经体会到了译者的心酸,但是因为热爱,所以想必一切问题都不能成为阻碍自己的原因。很幸运能够在最好的年华学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本书让我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更清晰了一步。了解做译者的不易,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应对这过程中的困难,直到问题困难解决。在未来的两年中还是应该专注于学业,积累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最后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译者。(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从《浮士德》翻译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缪可人

摘要:《浮士德》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过强烈的影响,它在某些方面是对浪漫主义的否定,但它的翻译者郭沫若恰恰曾经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郭沫若既有的文学观对其翻译和理解原著产生过什么影响,这些影响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由此,本文从《浮士德》翻译入手,探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浮士德》;翻译文化;翻译者

一、翻译者对《浮士德》的误读

(一)对《浮士德》悲剧结局的误读

国内外目前对《浮士德》的悲喜剧性质仍然争论不休,主要是因为《浮士德》本身就是不符合传统关于“悲剧”的定义的。争论的主要焦点在于《浮士德》最后的结局,主角浮士德最后肉体上得到的是毁灭,他输了和魔鬼靡菲斯特的赌约,但是精神上却得到了升华,天使指引了他迈向光明圣殿的道路。这与传统的美好结局很相似,但是并不能引起人们的怜悯。诗剧第二部也插入了大量的讽刺,使得整部诗剧缺少庄严、肃穆的感觉,也不能引起人的“怜悯”之情,整部剧因此走向了另一种“壮烈”的气势当中。而郭沫若的抗战六剧,包含了悲壮美和崇高美,却并没有“恐惧和怜悯”。《浮士德》以它独特的悲壮和崇高去激发人们饱满的热情、无限的信心和永远向上追求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郭沫若历史剧中创造中效仿《浮士德》的地方。

从浮士德一生的五个阶段来看,浮士德的意义蕴含在他对自我的否定中:最开始,他从经院书斋中走出,回到了现实生活。他先是意识到人生意义在书本之外、在不断的求索中;接着他有了美好的爱情;爱情结束后,他有政治抱负;他狂热地追求古典美,和海伦结合的孩子却早早夭折;他最终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是要为人类服务,但在最后发出了让时间停留在此的感慨。浮士德一生以悲剧告终,但是他的不断否定与不断进取,表现的正是人的追求与发展。这也给人一个启示,人类总是给自己提出难以企及的高尚目标,而每向这目标靠近一步,人类都要以自己的错误甚至牺牲为代价;所以必须不懈努力。浮士德虽然经历了一次次失败,他的理想却始终没有幻灭;虽然他的理想超出他的实践能力使他成为一个悲剧人物,但是在他的悲剧里面却充满着鲜明的乐观主义色彩,可以说他的悲剧性是存在于他奋斗的结果之中,而非一开始就存在于人物性格之中的。

(二)对浮士德追求的误读

浮士德的精神就存在于他不断的自我超越和永不满足的奋斗之中。而在翻译的作品中看来,浮士德人生的最大意义就是他在死前所明白的为了百姓事业而奋斗、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而不懈追求的高尚品质,但是这一切的出发点首先是人本主义至上,是在个人的生命受到强烈重视的前提之下实现的。这是浮士德身上体现出的“大我”与“小我”关系,郭沫若理解的,则是小我的意义在于能够完成大我,小人物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大局,西方却恰好相反,为人类的牺牲和不懈追求都是为了完成对自身意义的追求,是一种自身的圆满。

浮士德对现实永不满足,积极追求却屡遭失败,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但《浮士德》却没有给人以丝毫的悲哀,而是用悲剧的形式给人以乐观的激励。乐观的悲剧的结局是《浮士德》独特之处,浮士德为了寻求真理、实现理想,搏击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这种对人生的积极探索和追求,体现出了悲壮美和崇高美,整部作品回荡着乐观主义的昂扬旋律,给人一种生命的启示。这是一种漠视了痛苦的悲壮启示,它转为崇高的人生观和乐观主义精神。

歌德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坚信人类必将永远前进的信仰,浮士德就是一个典型。在《浮士德》的最后,虽然浮士德喊出了让时光停留下去而输掉了赌约,但事实上,他是赢了,赢在了不屈不挠的探索和追求。最后,在天使的引导之下,浮士德进入了天堂。但浮士德所追求的意义在于他人生理想的实现,而并非像郭沫若所理解的那样,追求的意义在于牺牲自我来完成社会共同的理想。

二、误读的原因

造成这种误读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时代的影响

郭沫若的剧作受到歌德的影响。他在翻译《浮士德》期间,曾和歌德发生过两次共鸣。第一次是在“五四”期间,当时他有感于“五四”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起运动”的相似,所以引发了郭沫若和青年歌德的共鸣;第二次是在他翻译《浮士德》第二部时。他对中国现状的强烈不满,让他在翻译《浮士德》过程中趁兴所致,一气完成了抗战六剧。歌德关于人和未来社会的理想、幻想和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艺术相联系的人文主义分不开。而郭沫若对未来社会的理想主要是被十月革命的炮响唤起的,特别是受到了后期革命浪漫主义文学观的影响,因此郭沫若作品中往往含有强烈的反抗与革命意识,他所关注的首先是社会和历史的变革。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中西神学观的不同

首先表现在对中华民众心理的把握。中国文学的思维常常别具蹊径,不善议论,而将思考附着于故事性之上,这与西方重视心理的形而上的理性思索有很大的不同。中国自上古神话传说,继而民歌、小说等等俗文学都推崇于一种圆满的结局,要有故事的完整性体现,讲究一种成一家之言的历史传承感。不同的是,西方文学更注重当下,重视人心理的追求和思想的深度。这就导致翻译者在对浮士德追求的方式和内容的理解上产生了偏差。

2、传统人学观的差异

浮士德的人道主义精神注重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的个体在活动中的创造性作用十分的突出。而郭沫若从小受到了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的人道主义观点则带有中国式的人学观点。中国式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泛神论思想,这和中国传统的文学观是分不开的,中国式人道主义说到底还是传统的儒道释三家思想和中国人的神学观交汇、融合的产物。因此,在中国作家的悲剧之中,关于悲剧的解释往往也和别人有所区别,郭沫若说过,关于悲剧必须透示出转为喜剧的气势,因此在他的剧作之中,负面的影响是暂时的,即使剧作的结局是主人公的覆灭,带有悲剧性的失败,但是,在结尾处总是带有某些光明的暗示,也就是说,在他的悲剧后面必须拖着一条喜剧的尾巴,英雄的覆灭,带来一种光明的结局。这种人本主义导致了郭沫若对浮士德悲剧结局的根本意义上的理解上存在背离。郭沫若笔下悲剧的乐观结局,是以主人公的逝去换来的,而《浮士德》是纯粹的个人意义的追求层面的。

(三)翻译者自身的影响

郭沫若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的背反,其内在本质则是面对东西方文化时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特征。他坚持中西文化互释的立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解、阐释和诠释西方文化的解构,再在这一基础上来认识、理解西方文化。用中国的社会现实来解释歌德创作《浮士德》的思想和社会背景。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必然使得他在翻译和创作过程中,根据自身艺术的需要,择取东西方诗歌形式进行诗歌创作和翻译。

文学的欣赏和接受在某些方面实际上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一部外国经典的翻译和传播也有它独特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浮士德》的译介就是如此,浮士德的精神是具有整个人类历史感和现实感的,但他在中国传播和接受过程中不可避免带入了译者的思想,也让郭沫若在创作其它作品时,也或多或少受到它的影响,这也同样印证了一句话,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冯至.《文坛边缘随笔》[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264.

[2]张意.德国古典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3.

[3][德]歌德.《浮士德》[M].樊修章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73:46.

[4]钱穆.《中国文学论丛》之《文学与神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27.

专业主义读后感范文第5篇

经典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经典阅读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考水平、写作水平及写作技巧。经典阅读使学生明理明智,学会做人做事。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可使学生更加理性的看待现实问题。

1 图书馆眼中的经典书目

1.1 提高学生通识经典书目与专业经典书目阅读能力。图书馆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尤其是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和提升专业修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给学生提供良好便利的经典书目,而且可以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深化和指导,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有以下书目:

1.1.1 中外文学名著经典书目。这是人类历史上瑰丽的奇葩,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不仅给学生以艺术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境界、净化其心灵、练达人情、洞悉世故,对提升其审美能力、文化素养、艺术情趣、阅读品味以及人格的完善都是大有裨益的。

1.1.2 中国传统经典书目。这是古代先哲留给我们后世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历久而弥新,引导学生阅读这些经典书目可以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辉煌宏大,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关注人生,关注人的精神家园,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和生存智慧,因此,引导学生阅读这些经典书目还有助于他们和谐人格的成就和精神家园的营造。

1.1.3 名人传记经典书目。优秀的传记作品,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理想的树立具有得天独厚的意义,从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中了解历史,进而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读一本优秀的人物传记,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1.1.4 专业经典书目。大学阶段更是打好专业基础知识和提高专业素养的关键时期,面对层出不穷的专业书籍,学生们常常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因此,定期邀请各类学术修养深厚的专家学者给学生开列专业必读书目推荐和导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在学生和图书馆之间达到双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5 成功学书籍经典书目。现代的学生,承受着就业、升学甚至来自生存方面的种种压力,在此背景下学生对有关实践和成功学方面的书籍的兴趣也愈来愈浓厚,因此,有选择地推荐成才、励志方面著作的同时积极联系社会上一些成功人士,结合阅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成才指导,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良好积极价值观的树立,而且对个别学生急功近利、投机钻营的思想有一定的纠偏作用。

2 培养学生传统书目阅读和网上书目阅读相结合的能力

2.1 网络经典阅读书目的重要方式。已逐渐成为学生校园阅读的重要方式。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以其海量的信息资源、便捷的获取方式、直接感官冲击的经典阅读书目效果给学生带来全新的经典阅读方式和阅读感受。

2.2 网络经典阅读书目的影响。网络信息中充斥着大量的娱乐信息、色情信息以及其中的低级趣味也容易导致学生阅读陷入新的误区,缺乏深刻的阅读体验。

2.3 网络经典阅读书目的利弊。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阅读的利弊,有效引导,才能把网络阅读书目与传统阅读书目有效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避免学生由于不成熟阅读心理和巨大的网络诱惑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抵制网络异化。图书馆加强学生网上阅读的指导上要注意几个方面:

2.3.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书目观念。提倡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在阅读书目中自动远离网络和网络污染。

2.3.2 明确学生网上阅读书目的方向,弘扬阅读个性。网上阅读就是一种具有个性化的再创造,引导学生在网上阅读中读出自己的生活,读出自己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思索和感受,更好地认识生活,不要在网络的虚无中失去了自我的独特体验。

3 引导学生经典阅读书目与影视鉴赏能力

优秀影视作品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锤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所以,影视阅读也是图书馆阅读指导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读书会定期举办学生观影活动,遴选适合学生观看的优秀影视作品,定期给学生放映,并随后组织学生对影视作品进行评价、赏析,写观后感的方式,逐渐提高学生的影视鉴赏水平,充分发挥优秀影视作品的普世价值和教育意义。

4 图书馆眼中的经典阅读

4.1 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文献资源建设。

图书馆要严格把好文献采购的质量关。要根据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和阅读需要,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的角度出发,精心选购书刊,多采购那些充分发挥价值导向、教育功能的主流文化经典,制止一些消极的、无意义的,时尚化、世俗化的书刊资源进入高校的殿堂,从源头上保证文献资源的质量,以引导学生读好书。

4.2 图书馆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阅读活动。

图书馆应利用有利的条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4.2.1 图书馆可以在馆内设立阅读咨询窗口。为来馆的学生解答在借阅过程中碰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以提高他们对阅读活动的热情。

4.2.2 图书馆可以设立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种专题栏目。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涉猎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使他们形成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

4.2.3 针对学生存在的功利性阅读倾向,图书馆应向学生推荐专业书目。编制专题索引,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转移到专业学习上来,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以便今后能发挥专业特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2.4 图书馆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种有奖读书活动。如书评征文、读书演讲赛、读书心得交流等,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读书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读书热情。

4.3 图书馆开展网上经典阅读辅导。

图书馆主页是图书馆联系读者的桥梁。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阅读系统,加强阅读辅导工作的重要举措。图书馆可以利用主页开辟读者推荐栏目,建立书评数据库,推荐热门站点和网站,设立网络导航栏目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及时快捷周到的服务。还可以利用网络宣传馆藏文献,帮助学生掌握资源情况;利用读者留言板、电子信箱等与学生进行间接交流,了解学生需求,解答学生问题。同时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综合性、专题性数据库的收录范围、检索方式、检索策略和检索途径,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4.4 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和谐社会的服务理念。

图书馆开展阅读指导,必须要开拓创新,更新服务理念。在服务过程中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读者,与读者沟通、合作,建立一种亲切、平等、相容的关系,体现图书馆对读者的人文关怀。建立和谐的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形成与读者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在信息服务和知识传播中为读者努力创造一种富有亲和力的,体现人文关怀的社会舒心的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