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1)凝练专业特色,准确定位专业目标。各专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需求,明确专业培养定位,根据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2)强化专业和实践教学。各专业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适当增加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学分,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实践、突出专业特色。要保证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理、工、农类专业)。

(3)优化课程结构,合理设计课程模块。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在能力、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构建分层次、模块化的培养框架。科学合理地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验课、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比例。

(4)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改革公共课程,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云南农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自2003年成立并招生以来,高度重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研究工作。2010年,根据学校《云南农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施意见》,工业工程系在2007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广泛收集资料,学习和参照国内外高等院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要求,反复讨论并充分征求本专业教师及学生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订工作。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

2.1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基础;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能应用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在各级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系统、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决策、运营、评价、优化等工作;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工程基础、管理工程基础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工业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研究管理系统、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与控制;接受应用工业工程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规划、开发、设计、运营和评价管理系统、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能力。

2.2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较强的本国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系统掌握机械工程、管理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等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熟悉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4)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5)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协作精神。

2.3工业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及主干课程

工业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是机械工程、管理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其主干课程包括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运筹学、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学、生产运作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等。

2.4工业工程专业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工业工程专业要完成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服务)系统实习、工业工程专业综合训练、运筹学课程设计、数据库技术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2.5工业工程专业的修业年限

本专业修业年限为三至六年。有条件的学生在按要求修满规定学分的前提下可提前毕业,但最低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对不能在4年内按要求修完规定学分的学生,经学校批准后可以延期毕业,但修业年限最高不得超过6年。

2.6工业工程专业的毕业学分要求及授予学位

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毕业时应修学分为176个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模块35学分,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类课程选修12学分,学科公共课模块20学分,专业基础课模块25学分,专业课模块21学分,专业选修课30学分,实践教学33学分。工业工程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工业工程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既有鲜明的工程属性,也有明显的管理特征。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对各种类型的系统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能够对系统问题进行规划、解决和阐释,使系统优化,系统效率明显提高,并因此具备领导跨学科团队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研究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工业工程学科的课程体系,协调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与工程专业、管理专业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云南农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课程体系是平台式和模块式相结合的复合型结构。课程纵向设置包括公共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横向设置以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形成纵横交错的复合结构。工业工程学科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数理统计、工程技术、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其研究领域从制造业扩展到商业、运输业、服务业及政府部门。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满足专业发展的要求,其课程体系必须包括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大平台。

3.1素质教育平台

包括公共必修课模块(35学分)和公共任意选修课模块(不低于12学分),这部分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也是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公共体育基础课、政治理论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

3.2专业教育平台

(1)学科共同课模块。包括高等数学I、高等数学II、线性代数与概率论、普通物理学、普通物理学实验等5门课程20学分。

(2)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括机械制图、管理学、机械制造基础、运筹学、数据库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基础工业工程、工程经济学等8门课程25学分。

(3)专业课模块。包括人因工程学、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运作管理、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控制欲质量管理、系统建模与仿真、项目管理、制造技术与制造系统等9门课21学分。

(4)专业选修课模块。提供CAD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学、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原理、微机原理与运用、市场营销学、应用统计学、控制工程原理、产品开发技术与管理、专业英语、供应链管理、工业工程专业系列讲座等课程,要求学生至少选修30学分。

3.3实践教育平台

(1)公共实践模块。包括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军事训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毕业论文(设计)等,共计11学分等内容。

(2)专业实验课模块。包括普通物理学课程试验、工程力学课程试验、电工与电子学课程实验、数据库技术课程实验、运筹学课程实验、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实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实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人因工程学课程实验、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实验、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实验等,共计12学分。

(3)实习实践模块。主要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服务)系统实习、工业工程专业综合训练、毕业实习以及本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等,共计22学分。

4问题及建议

工业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培养,培育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虽然我们对云南农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修订和研究,力求科学合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云南省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1)云南地处西南边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工业工程专业的认知程度有限,制造企业中几乎不设工业工程部门和工业工程师岗位,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对口就业困难。

(2)区域内缺少以集中化管理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为技术创新提供服务,为工业工程教学提供高新技术教育训练平台的工业工程研究中心,学生少有机会接受工业工程专业先进技术培训和实践的机会。

(3)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由于教学经费的限制,学校实验室建设不能满足课程建设的需求,教学过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理论性、系统性、专业性、知识性,结合实际的案例式教学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训练不足。要解决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工业工程是系统的综合优化技术,是解决系统优化,提高系统效率的学科专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加强工业工程专业的宣传,让社会充分认识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②切实加强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工业工程作为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学科,其生命在于实践。学校的实验室是学生实践的第一课堂。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导游/人才培养/师专/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应用人才。该类学校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和技能性,因此它的教育模式也倾向于应用能力,即便是教学改革也是以应用为基础。丽江师专导游专业人才培养就基于职业能力,对学校及学生发展都起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职业应用能力为导向,探索导游专业人才教学模式

(一)以强调能力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目标为适应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有必要改革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首先根据导游专业教育特点强调职业能力本位,设计教学模块时从品德、能力、知识和素质不同角度出发,将专业知识应用实践性和针对性结合学生可持续发展,明确每门课程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程学习内容。对于导游专业,该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为交流沟通,应把此类课程作为课程设计的重点内容。此外,导游专业中最重要的能力则是领导能力,也是重点讲授内容之一。本文所研究的丽江师专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就针对导游专业应用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彻底改变了单一的看图说话陈旧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更新教学理念

丽江师专导游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以各专业所需职业能力构建教学模块和专业体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传授知识逐渐过渡至培养学生能力,注重从知识向认知转变,抛弃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研讨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尤其重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操作能力对劳动密集型和重实践经验的旅游行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还应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分解训练导游专业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参与实践。由于该类学科的学生面临的群体来自五湖四海且都是单独的个体,单纯的书本知识只会限制工作。因此系统分解导游专业技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层认识每一个工作环节,最终掌握所需能力。

二、探索多样化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在教学组织和实施手段上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才能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采用不同教学法对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情景教学法,该教学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带有情绪色彩和生动形象的场景,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其心理技能得到发展。对于导游专业来说,可在学校实训室中模拟工作中情景,如接团、接站服务,参观游览服务等,教师可针对学生在情景中的问题做出指导,让学生了解导游服务的各种问题,进而获得相应的技能。再例如案例教学,该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教师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讨。在导游专业技能课程中,教师可通过引入相关的案例讲解知识点,之后采取设疑和分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一定程度上还能增强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三、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导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佳方式就是校方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众所周知,检验导游专业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在于实习实践阶段。然而只是校方与旅行社最基础的合作方式,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旅行社很少参与。因此在不断加强校方与旅行社的深层次合作及深化导游专业教学改革中,必须经过良好条件下反复训练,培养导游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必须有实践经历,仅仅口授或演示是难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学生应邀请旅行社相关企业人员参与课程选择到实训指导等各项教学工作,同时企业还可为学生提供实训场地和设备,逐渐丰富校企协作内容,进一步形成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旅游企业可将高校作为内部员工培训基地,定期让企业员工都相关合作学校接受学习,或接受学校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双方员工能力都能得以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运行。

四、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职业能力是若干能力要素的组合,因此也应采取多角度和多方法测试学生职业能力,如操演、答辩、模拟、调查报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用人单位评等多方面考查。例如对学生职业知识评价,第一堂课问题,这也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的方式,更是师生在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第二书面考试,以笔试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是评价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的方式之一。第三作业分析,该方式可实现师生间的客观评价,反映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如对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实现其评价主要通过考取资格证,也是评价师专导游学生职业能力重要指标,更是学生完成学业是否能从事导游工作的基本条件。高职院校可规定导游专业学生必须获得资格证,同时最好还要持有与现代旅游业密切关联的证书,如驾照、外语等级证或计算机等级证,提升自身能力价值。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1.正确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

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有着基本的素养要求,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品质,健康的身体,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能够任劳任怨,成功完成本职工作。并且相关企业在进行人才选用的时候,会对应聘者的实践经验有所要求,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企业会比较青睐。不仅如此,相关旅游企业还要求所选用的人才具有谦虚的态度,能够礼貌待人,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地进行工作内容任务的表达,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另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写作功底。正确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关注学生这些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只有在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开展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教育工作,学生的基本素养培养才能得到保障,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就业才有保障。

2.正确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要成为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必须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够借助于专业知识技能开展工作。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餐饮、酒店、客房管理服务、导游服务等,相关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备较为完善的职业技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实现成功就业,成功发展,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还需要具有加强的知识理解应用能力,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基于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具有较强的职业应变能力,能够成功应付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具有加强的合作精神,能够与同事合作开展好旅游服务工作。并且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要高,在工作中能够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做宰客行为。目前,很多的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学历高低,更多地看中的是人才所具备的职业能力情况。只有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旅游管理人才才能真正受到企业的欢迎。而目前,在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人才培养职业能力不高的问题。学校把传授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是有缺陷的,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是存在问题的。新形势下,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升,学校必须要能够制定正确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通过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实现不断发展,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教学结构,完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才能得到不断的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对策

1.明确学生综合素养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学校而言,要办一流的教育,培养优质的人才,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活动,并且要不断完善管理环节,做到管理先进,不断优化办学条件,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一流的教学服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而言,要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的质量,必须要能够面向社会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的优化创新。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养高的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就必须要能够明确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目标。要能够认真分析学生的就业市场情况,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优质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引领,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培养综合素养强的高技能人才。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要能够以社会需要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创新。要能够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积极把能够促进学生职业化发展的课程内容引入到课程体系中去,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有效就业,有效创业提供保障。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要能够合理设置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教学内容,能够实现课堂理论教育与课下实践教育的紧密结合,课程设置要根据行业情况进行设置,重点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做大量的社会调研工作,能够全面掌握社会的旅游管理人才需求情况,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岗位群情况,能够依托职业岗位群的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需求情况,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要能够基于岗位技能情况,合理设置旅游管理模块化的教育内容,能够构建起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不断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优质的课程内容,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

3.创新教育内容

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内容创新的过程中,要能够以职业性和实用性为原则进行内容的创新设置。学校要引导教师积极进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研究相关教学改革的理论方法,能够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育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整理,结合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不断地补充一些新的教育内容。要能够组织相关人员做好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工作。学校要能够认识到行业专家的重要性,能够组织一些行业专家和本校专业教师联合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内容的创新工作,能够编写出实用性强的,符合行业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材体系,不断提升教材内容的实用性,职业性和针对性,保障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内容能够满足现代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另外,要认真分析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能够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建设中,积极增加实践教育内容,能够增加实践课程教学的学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要加大实践教育投入,能够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室。另外,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结合,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为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培养提供支持。

4.丰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学校要能够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安排情况,针对不同课程内容设置情况,不断丰富考核评价方法。对于实践操作性强的旅游管理课程科目内容,要能够采用现场实践展示的方式对学生的实践素养进考察。对于理论性和实践性兼有的课程内容,可以采用笔试加现场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笔试与现场考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实践素养能力进行考核评价。要能够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有效地考核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素养,以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能够实现不断的发展。另外,对于考证课程,可以采用专业技能竞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以这种考核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调动学生的竞赛积极性。

5.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要培养高素养的应用性旅游管理人才,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必须要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道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是显著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整合学校和企业双方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要相脱节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高素养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才有保障,同时这种人才培养也能够为企业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要坚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不断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力度,能够通校企之间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障所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是行业急需的人才。要能够成立由行业技术专家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团队,指导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指导团队的作用,促进高素养旅游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过程装备技术;工程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方案

一、引言

工程教育一定要以产业为引领,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新经济对工程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即面向未来要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工程科技人员要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高等院校要建立更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2017年2月,围绕“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实施,教育部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的“新工科”建设三部曲。“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相对于传统的工科而言,“新工科”培养的人才要求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这些需求为“新工科”提供了契机。新经济的发展呼唤“新工科”,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呼唤“新工科”,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呼唤“新工科”,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也在呼唤“新工科”。“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院校。高等院校一方面需要主动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提前布局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还需加快传统工科专业的转型升级,对现有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下面以西安理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例,基于“新工科”的建设背景,结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现状后,着重就专业定位、专业方向、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等进行探索和实践。

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现状分析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具有集机械、化工、电工、控制于一体的交叉特性,它是以过程装备为主要内容,以应用控制技术和过程原理为“侧翼”的大类学科专业,主要包括“过程”、“装备”和“控制”三大块内容。近年来,受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以及经济危机的影响,过程工业行业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严重的阻碍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另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化工产品出口实行强烈的反倾销或者反补贴政策,大大阻碍了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导致我国过程工业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大大减少,每年高考第一志愿报考本专业的学生人数逐年在减少。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开设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校大多数第一志愿都录不满,包括一些211、985院校第一志愿也达不到录取任务。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节能环保政策的不断实施,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在不断引进高新技术来推动传统过程工业的转型。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生物产业、高端技术等化工产业,这是我国未来过程工业的主导趋势。高等院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受上述因素影响,改革也势在必行。

三、“新工科”背景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改革思路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对我国制造业的变革影响深远,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将围绕“装备智能化”与“过程智能化”两大主线进行,主要体现在设备智能化改造升级、工业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互联网+装备制造业”催生的新生产模式、智能装备和产品快速发展、制造过程智能化五大趋势。高等院校面对这种新趋势,要深入分析企业岗位及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新工科”建设也绝不单指智能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工科专业,它还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目前,开设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各个高校,其专业背景和研究领域大都定位在过程工业企业,专业同质化倾向严重。学生毕业时存在着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弱、就业方向单一、理论和实践脱节等问题,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难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为此,在分析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现状后,笔者认为“新工科”背景下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市场发展需要,围绕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增加新的专业方向,更新专业知识体系,采用新的产学融合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高校工科专业与产业的匹配,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为了适应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拓展传统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内涵,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后,西安理工大学信息技术与装备工程学院于2016年9月开始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增设了智能装备技术专业方向,服务于机械、石化、能源、轻工、纺织等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创建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程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中国制造2025”所需应用性的创新型人才。

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智能装备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实践

1、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程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体现“学科交叉,产学融合”的特征。我们通过与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公司)、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聘请企业专家进驻校园,联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结合区域与行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建立完善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工程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在“重视基础知识,加强实践教学,深度校企融合,突出工程应用”的原则下,我们对课程体系的设立、课程建设的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方面深入研讨。同时,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先导,以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方法的改进为突破点,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力度,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制定了“6+2”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即第6、8两个学期在企业进行相应实践教学,企业工程师参与学生培养,其余六学期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和工程训练。该方案的制定一方面为学生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较长时间的企业阶段培养,强化了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打造基础理论和创新能力并重的课程体系

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不同的是,我们对理论课程体系的设计按照“扎实的公共基础课较全的专业基础课必须的专业核心课必要的知识拓展和创新选修课”的渐进关系,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经典理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对传统机械类、电气类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结合智能制造必须的信息技术知识,形成以“机械为主,电气与信息为两翼”的课程体系。全面引进和落实OBE和CDIO教育理念,研究和参考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精心构建以二级项目为核心的专业课程项目体系,实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紧贴企业生产实际,加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对一些实践性强的专业课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压缩课程中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的项目分析等环节,使学生知识和创新能力在项目的实践中得到验证和提高。

3、构建“三段式”的实践教学群

为了培养工程能力应用性的创新型人才,我们除了安排有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外,还设置了基于企业小型项目的校内实践、在企业基地进行的“产学结合”和“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即“三段式”实践教学,以求通过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逐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4、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拟定切实可行的“企业阶段”培养方案

“三段式”实践课程的培养效果不仅需要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企业基地,更需要明确的学习计划、系统的培养内容、合理的培养方法、有效的考评机制等内容的支撑,拟定出切实可行的“企业阶段”培养方案。在确定实践教学基地时,我们着重考虑合作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等。先后与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德国SAMSON(萨姆森)控制设备(中国)有限公司、陕西九立机器人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拟定“企业阶段”培养方案时,我们首先安排专业教师去合作企业进行三个月以上的实践,熟悉企业生产运营情况,之后和企业协商拟定出“企业阶段培养实施细则”。对企业培养阶段的考评,我们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企业的技术岗位,通过技术应用的实践过程,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协商完成。考评内容应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几方面,涵盖认识、描述、理解、掌握、控制五个层次。

5、开展务实有效国际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2016年6月,西安理工大学与德国拉芬斯堡魏恩加腾应用技术大学(HRW)就机械类专业工程能力创新型人才合作培养事宜达成共识;2017年6月,与德国比勒费尔德(Bielefeld)应用科学大学启动了中德机械、信息类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对接与交流工作。通过加强与德国各大学的合作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标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不断完善西安理工大学工程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五、结语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专业;国际比较;培养方案

大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建立在普通基础教育之上的专业教育。专业既是学科知识的集中体现,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专业是专门人才发展之基和成长之源,它影响甚至规定了大学生的发展方向,在未来的职业与社会生涯中,专业为其提供安身立命的本领。中国要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教育,专业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

从2009年开始,南京大学开始施行“三三制”教学改革新方案,即实行“三个培养阶段”和“三条发展路径”。“三个培养阶段”是指本科生在四年当中要经过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其中,大类培养阶段由新生研讨课计划和通识教育计划两个部分组成;专业培养阶段由学科大类平台课程计划和专业领域课程计划两个部分组成。学生完成通识教育阶段规定的学分以后,选择一个专业领域,先进行跨学科的专业基础培养,再进行深入的专门领域的学习;“三条路径”是指学生在完成专业教育阶段规定的学分之后可以在“专业学术类、跨专业学术类、就业创业类”三条发展路径中自由选择其中的一条,执行个性化的课程计划。在持续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方案是大学开展本科教学的基本蓝图,是体现大学本科教育理念、践行具体教育行为的重要指导框架,更是展现高校本科教育特色、定位和品位的重要窗口。人才培养方案呈现出大学对教学目标乃至教育理想的独特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支撑、教学管理等各要素在内的一套完整的本科教育运行机制。通过国际比较方式,了解世界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方式和经验,并参照本国、本校的具体特点加以进行本土化的借鉴、改造和融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构,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精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和质量达至国际前沿水准,是造就具有国际眼光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环节。

学校立足于“国际化”办学的目标定位,于2011年正式启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国际化比较研究”项目。全校涉及本科生培养的28个院系、86个专业着重提升专业内涵,与近80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横向比较,对各自专业的国际发展趋势形成比较完整充分的认识,从中寻找差距、弥补不足,最终形成系统的研究报告,并据此对2013级本科生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做出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世界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具有5个共性特征,即:重视学生的全面培养、课程体系层次分明、精练核心专业课程、重视交叉复合课程、重视学生自主能力培养。针对上述共性特征,学校新出台的方案体现出如下考虑:

一、拓宽专业人才知识宽度

中国大学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专业为主,口径过窄,专业往往各自为政,画地为牢,中间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藩篱”。相比较而言,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大学均已形成符合当前时代特征且具有校本特色的完善的通识教育体系,其目标指向通过共同性的文化渗透与熏陶,实现学生作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总体上看,国外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体系虽在结构和内容上不尽相同,但其对于人的整体素养发展的共性强调,对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在今天这样一个学科分化日益精细、专业方向日趋繁复的时代,培养新一代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心、有高尚情操的社会公民,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与启示意义。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世界一流大学在培养专门性人才的过程中,为兼顾多学科交叉复合性人才的培养,主要的手段是增设通识教育类课程、增设辅修专业和设置跨学科学位课程。哈佛学院提出了“拓展教育边界,为每一个领域培养领袖”的目标,并为学生设置了48个辅修专业。布朗大学甚至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全自主设计专业。南京大学以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后劲足”的社会各行各业未来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力争在不突破专业建制的情况下,尽可能淡化专业的浓厚色彩,并通过降低专业学分数等手段大力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以数学系为例,该系除为全校学生开设公选数学课之外,将其专业课程最大比例对外系学生开放,同时降低5个专业课程学分,聘请商学院、电子学院、计算机系的老师开设“微观经济学”、“精算数学”、“计算机图形学”、“数据通信与网络”、“软件工程概论”、“数字图象处理”等一系列选修课,这些老师也参与指导数学系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这一举措,使数学专业的内涵得到有效提升,也使学生对将来发展的路径选择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大增强。

二、建设新课程淘汰旧课程

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懈探索使新的科学发现不断涌现,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大学日益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中心”。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系统化的成熟的知识的结晶,大学课程的重要地位得以凸显。与国外大学相比,我国高校的课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常想,一个国家拥有了充足的粮食老百姓就不会心里发慌,一所大学拥有了高质量的课程心中才有底气,大学要像国家重视农业那样重视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永远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一位教师可以凭借一门响当当的课程而备受全校师生的爱戴和尊重,哈佛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桑德尔教授因为讲授“正义”(Justice)这门课程而成为世界名人。他以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方式把全世界的学生甚至是教师吸引到一起,福斯特校长对他更是赞誉有加。在我看来,大学课程改革必须对两方面做出回应:一是要反映学科前沿知识,能囊括最新的、成熟的科研成果;二是要回应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为社会进步输入“正能量”。

遵循这种精神,南京大学积极推动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学科带头人参与本科生课堂授课、讲座、实习、实验和本科论文指导,不少知名学者承担了低年级专业基础课程和高年级专业进阶课程教学任务。学校还从去年开始,引进和选留人才以副教授为起点,“高门槛”建设教学队伍。全校在近4年当中建成了400多门通识教育类、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和就业创业类新课程,其中包含强调运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的94门通识课程、167门新生研讨课和119门学科前沿研讨课。新建成的全校通识课包含文学艺术与美感类30门、科技进步与生命探索类14门、世界历史与世界文明类13门、经济发展与社会脉动类11门、中国历史与民族文化类11门、价值观与思维方法类10门、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类5门。针对这些新型课程,学校着力推广研究性教学方法,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多元化价值观加以重点培养。同时,学校从去年开始逐步采取“非升即转”政策,对一些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不高的5%~10%的课程予以更新和淘汰,强化课程推陈出新的力度。譬如,政府管理学院每年平均淘汰掉5%左右的旧课程,同时增加约6%~7%左右的新课程。学校新型课程体系已初见规模,并开始向结构优化、内容经典化和精炼化方向发展。

三、激活学生科研创新潜力

大学与科研院所的区别就在于它拥有一支永葆青春活力和求真求实欲望的学生队伍。强烈的学术取向是当代大学学习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和重要标志。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性活动的“鼎锅”,大学学习生活是基于好奇的探索,充当着大学“跳动的心脏”的角色。学习没有止境,在许多时候,学习并不是为了寻找答案,而是为了发现更好的问题。实践表明,大学生的创新潜力是巨大的,关键是要进行系统化的训练给予激活。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连续实行达40年之久,已经成为MIT享誉全球的招徕全球优质生源的品牌。南京大学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等平台,通过“985工程”和“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等项目的支持,专门设立了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项目,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低年级开始直接进入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真刀真枪”参与开展科学研究,使学生及早置身于从事知识新发现的氛围之中,感悟探索科学的精神和乐趣,为成为优秀的科技人才打下基础。

教师强,则大学强;教师弱,大学就没有希望。对于当今这个时代那些充满渴望和理想的许多学者们而言,大学精神就寄寓于他们对知识和真理的探究、发现和传播之中。2009年以来,结合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学校组建了由100多位教授组成的“拔尖计划”学术导师团队,对学生的学术入门、学术研究、成果发表等进行精细化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调动起来。南京大学每年发表的2000多篇SCI论文中,有将近一半就是学生(主要是研究生)的功劳,而这得益于他们在本科教育阶段创造潜力的激发和卓有成效的科研训练,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另外,学生的进取精神和迎接挑战的能力得到持续提升,不少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重大科研竞赛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四、强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教师跟学生的交往实际上是两个生命体之间的交往,教学活动学习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体验”。相比较而言,国外一流大学对学生的专业学分要求比例普遍不高(约为1/3左右),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相当大,学习压力相当高,学习主体性也得到了更好体现。这一点在文科专业表现得尤为突出。耶鲁大学对于学生阅读量的要求,既反映在教学大纲中对必读教材和论文的细化,更反映在图书阅读部分对课程采用图书、教授著作和其他相关图书的明细之中,体现出课程的高难度、高要求。以“黑人历史:从解放到目前”(AFAM 162: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From Emancipation to the Present)课程为例,该课程列出了11本必读的系列教材、14篇系列精辟论文和2部电影,要求学生在一个学季内完成。

另以哲学专业为例,政府管理学院在调研中发现,牛津大学、海德堡大学、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每个专业开设有大量的主题各异、非常有深度的研讨课程,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并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灵活地加以选择学习。南京大学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除了在“三三制”框架中继续建设通识类新生研讨课之外,还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尤其是一些文科专业)明确要求专业课程教学采用讨论式、探究式,激发移情能力和创造张力,师生可以随时诘问和应对,使学生从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平等的对话者,从而造就学者“风云际会”的场景,这样,学生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花费几倍于课堂教学的时间自行解决基础知识的获得,进而自己尝试着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提出更犀利的问题,并以规范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

五、实施灵活多样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