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业一体化管理

专业一体化管理

专业一体化管理

专业一体化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酒店管理专业;拓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85-02

为适应当前行业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国内院校纷纷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改革,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努力提高课程的实践性,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转换教师的角色,注重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从而培养真正符合现代酒店业所需的专业人才。

一、实行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滞后

当前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多数还在推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观察,然后实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足,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不能有效提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人才培养层次与行业要求错位

酒店管理专业多为两年制技校和三年制中专学校开设,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到两年,主干课程开设有限,学习内容不够全面。大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用人单位都要进行再培训,才能正常上岗工作。

(三)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乏

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较好,常年供不应求。但就业后因缺乏继续学习的后劲,加之社会对该行业的尊重程度不够,往往导致学生半途而废,流动率高,因此出现“就业率高,稳定性差”的怪现象,从而影响今后的招生与就业。对用人单位而言,频繁招人会加大管理难度,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

(四)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以理论型为主,已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真正理论知识完备、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少之又少。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逐步迎合社会及市场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是中等职业学校与技校课程改革的恰当切入点,是实现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立足行业现实,注重技能培养

结合根据当前中职学生现状和市场实际需求,根据“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广泛汲取同类课程的精华,整合优化原有课程内容,突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以此来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二)关注行业动态,编写一体化教材

酒店管理专业教材应由浅入深,由基本能力到专业能力,由中级技能到高级技能,形成完整体系。并及时吸收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研究动态,实现有生命力的经典内容与学科前沿研究的有机结合。增加与专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且应用广泛的知识点,把培养某项综合能力所需的知识和实践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加以筛选。

(三)完善实训场地建设,做到学训结合

在校实习应有相应的实训场地的支持。各学校应根据自身实力予以实现。校外实习场地的建设应该规范而有序,以达到学生实习教学和工作岗位的对接。

(四)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师资水平

教师应成为既能够讲授理论课,又可以指导实习和进行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法、情景教学法、示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并进行有效组合,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还要深入企业进行交流,不断更新自我,使职业发展更有前瞻性。

三、酒店管理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一)发挥实训教学资源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大部分是有关服务程序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单靠教师讲授,学生是很难真正掌握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则能以生动、形象、真实的教学手段,将知识要点、服务情景、操作技能的要领和运用等教学内容,很好地展现出来,既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把更多的教学时间放到实践教学中去,提高技能训练的密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实践教学,练就过硬技能

新生入校后带领他们参观实习酒店,认识将来就业的岗位,在企业氛围中感受企业文化,以达到直观体验的目的;抓住季节性的酒店服务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比如“圣诞节”、“新年”、“周末婚宴”、“假期”等机会,在课堂之外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应有的作用使学生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同;毕业前外出实习,让学生与岗位提前对接,并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保障学生利益,实习结束学生可以带着成果和经验零距离走向社会。

(三)设置不同的岗位目标,培养相关岗位能力

根据酒店职业特点,在设置课程中要突出仪容的修饰、仪态训练、语言表达能力、酒店营销知识、前台服务与操作技能、餐饮服务技能、客房操作技能、调酒技能、会议服务、酒店文秘与宣传,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个能力不局限于一般的操作本领,而是包含这个职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四)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进行一体化教学

目前,以我校为例,酒店管理专业客房服务岗位技能分析:通过客房服务岗位技能的分析,客房服务模块包含的内容:礼仪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清洁卫生,常规服务,设施设备的维修与保养,特殊问题的处理融合的一体化教学。

专业一体化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本贯通;体育课程;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03-0138-02

一相关概念

(一)体育课程一体化

体育课程一体化主要从四个维度展开: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其中,纵向衔接是指上下学段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应具有有序衔接性,重点是课程内容的衔接,纵向衔接是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的焦点。

(二)一体化研究界定

研究以中职体育课程提高期对标本科体育课程应用期,以中职体育课程专项化对标本科体育课程个性化。聚焦中职体育课程与本科体育课程的有效衔接,研究上海市交通学校中本贯通物流管理专业的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内容,探讨体育课程一体化。

二、研究依据

(一)政策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中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文件具体要求的重要举措。

(二)理论依据

体育课程衔接是中本贯通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内在必然需要。中本贯通是中职与本科两个学段前后衔接的序列:前一学段是后一学段的铺垫和基础,后一学段是前一学段的延续和发展。两个学段的体育课程衔接为统一整体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本贯通体育课程。体育课程衔接是优化中本贯通课程功能的需要,通过有效衔接使两个学段的体育课程功能一体化组合,实现功能的最佳发挥。

三、体育课程一体化视域下上海市交通学校中本贯通物流管理专业体育课程现状调查分析

(一)学生对待体育课程态度现状

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部分中本贯通物流管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较低,有自卑、叛逆、厌学、纪律观念薄弱等现象。通过调查(见图1),仅有40%左右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表示喜欢体育课,远低于同龄高中学生,还有部分学生过于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

同时,还发现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体质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见下表)。综合两个调查分析,中本贯通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体育课程存在参与度较低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缺失合理、合宜的体育课程培养方案。

(二)体育课程内容缺乏职业性

中本贯通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將来是从事运输、配送、仓储、物流市场开发等工作,无规律大强度劳作、无规律休息可能是常态。因此,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体能的需求特征,将职业体能训练渗透到体育课程中,开发相应的职业体能训练内容应是中职体育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遗憾的是,目前的体育课程在此方面的内容较为缺乏(见图2)。

(三)体育课程专项化程度发展不足

通过横向比较(见图3),我校开设的专项化体育课程项目较少,不足上海市中职校专项化体育课程的1/4。同时,中本贯通物流管理专业体育课程与专项化的要求有差距,在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等方面还存在欠缺。

(四)体育课程缺乏系统连贯性

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及体质健康管理需要经过长时间系统、连贯的学习及训练,但在中本贯通模式下,体育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存在先天不足和客观局限(见图4)。中职与本科学习之间缺乏整体规划,这就造成了3年中职与4年本科学习之间的体育课程内容衔接困难、前后脱节,知识点零散重复,无清晰的教学主线。

四、体育课程一体化视域下的建议对策

(一)中本贯通体育课程目标的衔接

首先,从年龄发展的特点来看,中职学段应以发展身体素质、专项运动技能,培养职业身体素质为目标主线;本科学段应以能实际应用、形成良好体育素养,巩固职业身体素质为目标主线。同时,由于两学段的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不同,每学段相应的教学目标层次应有所区别:中职的课程目标以促进提高,发展专项运动能力为主;本科的课程目标以实际应用,满足个性化体育运动需求为主。

(二)中本贯通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

1.贯彻“健康第一”的精神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可见,“健康第一”是中本贯通两个学段体育课程内容必须遵循的逻辑起点。

2.中职与本科体育课程内容的能级递进

按照体育课程目标衔接的设计,中本贯通的学生从中职学校升入本科院校,将面临学习的体育课程内容从专项化递进到个性化、从掌握专项运动技能递进到应用运动技能、从发展职业体能递进到巩固职业体能、从培养体育素养递进到形成体育价值观,这些递进是能级的跃迁,设计一体化的中职与本科体育课程内容时要注重能级递进。

3.大力发展学生职业体能是中本贯通体育课程衔接的重点

中本贯通培养的学生除了要有专业岗位能力外,还应具备较强的体能,表现出与岗位作业操作密切相关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度等身体素质,为将来的工作夯实身体基础。因此,中职体育课程与本科体育课程,都应把大力发展学生的职业体能作为内容建设的主线,是中本贯通体育课程衔接的重点。

4.建设符合学生不同年龄身心特征和认知规律的体育课程内容

中本贯通体育课程内容建设要符合学生不同年龄身心特征和认知规律,实现有效衔接。中职学段的学生对具体、可操作的动作技能有着比较强烈的兴趣,但学习抽象理论知识有一定困难;随着年龄增长,本科学段的学生逐渐具备学习抽象和复杂知识的条件。因此,在中职学段,应注重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项技术技能的培养;在本科学段,应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技术、技能方面的应用。

(三)建立中职与本科体育教师的交流互动机制

通过构建中职与本科体育教师的交流互动机制,定期开展中职与本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真正了解对方在体育课程教学上的主要诉求。本科教师可以参与中职体育专项化课程的研制,中职教师可以加入本科体育个性化课程的开发,在机制上促使中职体育专项化课程与本科體育个性化课程进行有效衔接。

专业一体化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一体化教学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然而因各种原因,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还是多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显然无法使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环节得到有效落实,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因此,要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跟上目前“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步伐。基于此,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进行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分析,设计一体化教学体系,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高职一体化教学理念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体化教学是指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贯彻“职业活动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主体、项目载体、任务驱动、企业要素”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念的特色教学模式。

(一)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实现高职教学目标

随着高职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职生源的差异性也逐步加大。不同的生源有不同的教育教学基础,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不仅在“教什么”的问题上给教育者以新的思考,更主要的是在“怎么教”方面为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在传统的人力资源专业教学中,先理论后实践、先教后学、先学后做的模式最为普遍。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存在以下不足和问题,其中包括:理论与实践脱节,容易造成纯粹的理论讲授而陷入枯燥,学生无兴趣;并且由于缺乏真实的场景和学习情境而使所学知识难于理解,理论学习效果差;同时,如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时间衔接不紧凑,则实践时先前所学理论知识很多已被遗忘,需要教师边带领学生实践边帮助学生复习以往的理论知识,容易造成教学资源浪费,降低教学效率;对学生而言,先学后做,也容易出现学、做脱节,既不利于及时、有效地消化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要点,也不利于增强实践效果和整体的学习效果,难以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而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教与学脱节的问题,最优方案是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为一体,教、学、做为一体。

(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社会适应期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把课堂与实训室融为一体,把学校与企业融为一体,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一些抽象、理论的知识点变得更为形象和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一方面可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从业的真实本领,在未来的就业竞争和人力资源岗位竞争中占据优势,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进入企业、社会之前就了解相应的知识,了解行业对从业者的思想道德、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为未来进入社会做好有效的铺垫。

(三)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困境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中属于核心部门,掌握着许多人员的敏感信息,许多信息需要严格保密,一般也不轻易接受学生在专业岗位上实习,所以造成顶岗实践基地建设相当困难,再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许多的中小企业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仍停留在初级的人事行政管理,内部专业岗位的设置很少或干脆没有,即使学生去企业实习,也是做一些初级工作,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因此,通过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可通过订单式培养、项目教学、任务导向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实践知识,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

(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在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专业理论课,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教师应明确专业课的要求、重点、难点,能够根据岗位所需的技能特点,编写相应的教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个别答疑。由此可见,一体化教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授课教师要求更高了,锻炼、培养了教师,促使教师努力钻研业务,苦练操作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因此,推动“教、学、做”一体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实行,可使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教学效果和效率更能得到提高,使学生增强未来就业的竞争力,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胜任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发展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即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确定工作领域,分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以实践活动为主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方式,由企业专家参与编写适合实际操作过程的教材,注重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校内引入模拟管理实训,校外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顶岗实习。形成以勤奋敬业精神为核心,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为立足之本,具有不断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市场运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调研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位岗位是招聘、培训、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操作岗位。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岗位对应专业知识和能力。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本专业根据工作过程导向分析开发全新的课程体系。

1、在课程体系的搭建上,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对课程进行剖析,走“职业化”道路,即以具体的工作岗位为依托,解析出典型工作情境,并针对其完成学习领域的构建。

2、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上,对于纯理论教学内容进行精讲,增加业务操作的内容,设计的原则以对应岗位需求为准。

3、在课堂安排和学习效果的要求上,不再是知识点的具体陈述,而是工作情境的组织,教师从授课者的身份转变成组织者,学生从听课者的身份转变为实施者,从这一意义上,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效果。

4、在教学设计的理念上,突出对“学习方法”的引导,鼓励学生尝试多角度看待问题、多手段解决问题、多渠道创造机会等,以求达成对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关键能力的培养;以“工作内容(业务对象+业务领域)”为载体设计教学领域,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通过“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完成各个环节的教学。

专业指导委员会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划分为七大工作模块即“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将工作模块对应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归纳,形成综合能力领域即行动领域;根据各行动领域的工作重点和要求,将实际工作任务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进行学习性任务设计,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如表1: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方法创新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突破教学的传统方式,融“教、学、做”为一体,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专业特点, 设计了以模拟公司为载体,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补充,融模拟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任务教学、体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一体的教学组织模式,并在考核方式上进行相应的创新。

(一)以模拟公司为载体,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设计了模拟公司项目, 构建基于模拟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在第一次课上就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性别与个性等因素进行异质分组,让具有不同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的5-6 位同学组合成一组,成立模拟公司。根据专业特点,小组成员分工包括人力资源部经理、招聘主管、培训主管、薪酬主管、绩效主管等。以后,在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各模拟公司进行各项工作任务的学习实践活动,这样就达到了在没有更多实践条件的情况下,开展一体化教学,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实际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针对不同教学项目,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专业特点,将教学内容整合成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项目内容。 具体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人员招聘、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在具体实施项目教学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组织模式,融模拟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任务教学体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一体。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如表2所示。

(三)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补充,升华一体化教学模式

无论如何模拟或仿真,校内教学毕竟是模拟的学习环境,与实际的工作环境仍有一定差距。要做到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对接,一体化教学还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故本专业所设计的最后一个项目内容“综合实训”,就是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及第六学期到自己联系的企业或学校安排的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并领取一定的报酬。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工学结合实践, 在此过程中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全程辅导,对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杨新荣,构建人力资源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人力资源管理,2008.

[4]张晓燕,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职业时空,2009.

专业一体化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一体化教学;课程设置

近年来,中国的物流业飞速发展,与之相矛盾的是物流人才的奇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物流人才有效地缓解了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压力,但在办学过程中,仍存在着毕业生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企业对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技能操作不满意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更好地适应行业需要,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社会用工需要设置专业,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开设课程,根据用人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本位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活动课程体系是当今职业教育界课程改革的新趋势。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理论和实训教学相互脱节,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1.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在传统教学安排中,习惯于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验性验证或专业技能训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造成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结果是越学越乏味,逐渐失去了学习专业的信心,专业学习也就成了学生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不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

现代物流管理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如: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及信息处理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地把各子系统设置为各门学科课程进行教学,相互之间难以有机衔接,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3.不利于造就“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若长期沿用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以专业理论知识为本位,强调知识的传授灌输,忽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将容易使教师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符合职业学校专业教学要求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4.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是专科教学计划的压缩版,是学科型的知识体系,因此,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非所用,学非所需,知识与能力联系断裂,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用工不仅仅需要经验型、技能型、技术型的人才,更需要一批掌握多种不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物流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从上岗操作型转为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职业教育方法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集理论学习、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于一体,集计算机网络、物流管理软件、现场物流设施设备的综合运用于一体,既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又突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一体化”教学模式产生聚集效应,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二、物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想

1.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应突出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要坚持学以致用。使教学计划既有科学性又适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在课程体系上,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根据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确定教学目标,将专业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基础课程为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为将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职业技能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和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应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突出实用性。现代物流是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再造、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随着技术更新的步伐加快,对物流行业人才知识更新的要求要。因此,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体现市场导向。根据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更新课程,紧跟市场需求。

2.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中职物流主要培养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增加实践性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应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模拟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学校应配置一个大型的物流实训基地,内部设施设备应与一般物流企业基本一致,包括货架、叉车、传送带、POS机、打包机等,同时还应配备一个电脑实训中心,为运输仓储中的单证制作及传输提供技术保障。

3.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先进性

结合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领悟能力相对较弱的实际特点,在实际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就要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学中可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堂演示与讲解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巧。同时,结合物流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可推广案例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解释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职业资格是劳动准入的重要依据。国家人力资源好社会保障部提出:要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和劳动准入制教育培训的实施。今后所有新增劳动力都将持证上岗。物流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应在教学中推进职业资格证,通过参加“助理物流师”、“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系统检验学生的技能,培养从业规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易燕萍,史金虎.中职现代物流专业课

程改革探索[ J ].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2]钟凯彬.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误区[ J ]. 中

国培训,2005,(5).

[3]白培如.一体化教学的功能与作用[ J ].

中国培训,2005,(4).

[4]张义明.实施一体化教学应具备的条

件[ J ].职业技能培训教学,2000,(3).

专业一体化管理范文第5篇

一体化实践教学是指为了给社会提供满足行业需要和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而把实践、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层层推进、优势互补来促进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技能、知识理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把其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教育资源合理的整合起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综合素养、职业道德,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

一、转变教学观念,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要想创设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先进的教W理念和具有设计性、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设计,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转变教学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出具有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及创新意识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根据这个目标就要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单项训练和岗位实习来促进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旅游管理的学习初期应该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到酒店、旅游景点等地参观,了解行业情况和工作内容,对专业理论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并贴近实际。在对专业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后就要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写作信函、介绍旅游项目、调酒、茶艺等实操训练来掌握读写能力、听说能力、专业技能等,在这个过程中还会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加深对其的理解。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专项能力之后就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通过岗位实习的方式来进行训练。学生参与实习可以让学生对行业现状、工作内容有所了解,在实习过程中运用在校获得的知识能力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

二、一体化实践教学实施措施

(一)改进理论教学措施

旅游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知识的讲授为主的,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来自教师的知识灌输,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与教师的交流互动,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枯燥。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也因为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而难以实现学以致用,因为学生对理论知识没有全面深刻的掌握,因此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脱节,难以发挥自身作用,从而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对理论教学的方法进行改进,教师可以在理论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在学习导游业务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旅游景点的图片和视频短片,让学生在观看完后写出导游词并在课堂上介绍这个景点,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导游业务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QQ等软件向学生分享新的技术和旅游景点,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实践教学和实际岗位实习

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创设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和实际岗位实习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参观企业和旅游景点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旅游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但是并没有有效的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旅游短片表演、调酒、烹茶,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可以让学生到实习企业做一些全面具体的工作,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学生通过实习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能力、积累了工作经验、培养了职业素养和道德,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三)优化教学评价机制

为了掌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并进行改进,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学校应该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考察,这就需要完善优化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察主要是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学校应该优化考试制度,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单项技能的考察通过学校考试来完成,综合能力的考察通过实习单位的考核反馈来完成,以实现对学生的科学全面的考察。学校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察主要是通过教师自身、学生、学校的评价来进行,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教师明确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实施校企战略合作

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学生的在校学习阶段可以让学生参观企业以促进对基础知识和专项技能的学习。在毕业实习阶段,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学生就业阶段,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服务学生从学习到就业的整个过程。学校可以通过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的方式与企业合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行业发展为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选用、课程设计等工作提出建议,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具有专业性、针对性、科学性,学校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就业岗位,校企合作实现协调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