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业音乐教育

专业音乐教育范文精选

专业音乐教育

专业音乐教育范文第1篇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趁着这次教学评估的大潮,我们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与建设,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21世纪,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目标已经明确,但是还要明白培养什么层次,具有什么能力结构的人才,发展什么样的学科以及在什么水平上发展这个学科,怎样服务社会,在什么领域、以什么方式服务社会。学科建设如果不能正确定位,学科布局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

作为教师教育的基地,我们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层次是为河南省各地区(主要是焦作地区)培养初级中小学音乐教师,毕业生的能力结构是必须掌握音乐教师必备的知识,即音乐教育基础理论、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师教育的摇篮,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地高扬师范旗帜,突出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学科建设要以音乐教育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为核心学科,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初级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地方教育事业服务。所以,要创建有自己特色的音乐教育专业,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创建一个教学业务精、科研能力强的学科建设队伍,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是最终目标。

2.确定核心学科

音乐教育学科布局定位后,长期以来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之间的模糊关系就明朗化了。那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什么课程体系为核心,聚焦哪里,切入点与载体怎样明确,是应该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2008年,笔者所在院校的人才培养评估工作全面开展,使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契机,以人才培养评估为切入点,加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提出学科框架建设概念:音乐教育专业应该以音乐教育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作为本专业的核心学科。音乐教育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包括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法、教材分析与教案写作、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现代技术和手段、教学实习等课程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群。把作曲、合唱指挥、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欣赏、声乐、钢琴、舞蹈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群。把普通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育史、职业指导作为专业方向课程群,全面发展科学的学科体系,充分体现师范教育特色,才能决定音乐教育专业的功能、特色和可持续性发展。学科布局框架的构建已经提出,那么如何来建设呢?

1.以“短、平、快”速度,实现“实用性、应用能力强”的教学效果

鉴于高职高专院校在校时间比本科院校短,有限的学时使我们不可能像本科院校一样从容地设置课程,加上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像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老师能够出色担任,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标准和教法还不够熟悉,导致这些课程还不能全面展开,只能采用全校的普修课程。所以就要采用“短、平、快”的教学策略,在有效的时间里选择“实用性和学生的应用能力强”的课程,讲究实际又实用。为此,我们必须寻找自己的出路,建设有特色、功能性的学科建设体系。所以要在有效的时间里,选择最能有效掌握的音乐基础理论和知识、(转第45页)(接第39页)最能提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来布局。中小学音乐教学法、教材分析与教案写作、论文写作、教学实习、现代音乐教育技术应用是音乐教育学中对学生最关键、最实用的课程。要贯穿音乐教育专业的三年教学之中,给音乐教育学理论和实践学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保障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顺利实施,不要再让它在夹缝中生存,给人们无足轻重的感觉。

在专业基础课中融入音乐教学法。技术课声乐、钢琴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要紧密结合音乐教学法,教学生将来如何去教授音乐而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家,这也是长期困扰师范类院校的一个问题。模仿专业音乐院校,跟着其教学模式走,这是师范类院校必须要扭转的观念。多年来,笔者观察并了解到师范院校的一些毕业生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岗位,不会歌曲钢琴伴奏、不会说课、不会分析教材,甚至不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等诸多尴尬状况,以致于不能全面、轻松地驾驭课堂。笔者所在院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来自农村,钢琴底子薄弱,练习起来很困难。所以,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用性,钢琴课要偏重歌曲伴奏的训练,少一些钢琴作品的练习,或者减少钢琴作品的比例和难度,给学生充分的练习钢琴即兴伴奏的时间。2.构建强有力的学术氛围和教师队伍

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学科就必须依靠学科队伍来建设。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就不可能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学科建设需要更多的人才来研究,有些课程还没有专职的教师,也没有人能胜任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课程,这也是制约音乐教育学基础理论不能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能适应新课程的标准与要求的教师还不够,所以教师的培养和提高迫在眉睫。要谋求发展就要不断提高、不断学习,知己知彼,了解国内外同类院校、不同类院校,同层次、不同层次的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状况、特点和趋势,寻找差距,谋求发展。

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学科带头人对一支队伍的战斗力具有决定作用,他们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可以决定学科的发展方向,可以带动年轻教师投入学科研究的热情之中。争取音乐教育、教学的研究项目。项目是学科建设的突破口,通过争取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促进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建设经费支持。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拉动高水平、大规模的科研建设,提高学科建设的内涵。

3.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学科建设离不开课程建设,把音乐教育专业建设成学校的重点专业,把音乐教育学和教学实践建设成优势学科,都需要精品课程的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教育理念就会更加明确,教学方法才能更加科学,教材建设更加完备,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2007年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欣赏课程被评为笔者所在院校的精品课程,希望以此为突破口,带动一批音乐教育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合理的课程设置,高质量的课程群,必定让学科建设生机勃勃,富有战斗力。

总之,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理想与现实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还需要教育理念的转变,共识的达成,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郑莉.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呼唤教师教育精品课程.中国音乐教育,2008(6).

专业音乐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认证;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呈飞速发展的趋势,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等师范院校均开设了音乐教育专业,其主要目标便是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专业教育工作者,强化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发展速度较快,导致越来越多的高等师范院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因此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进行深化改革刻不容缓。

一、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师范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类课程重视度不够。师范教育专业化倾向已经存在多年。大多数学生认为,考到师范类高校的音乐专业就是为了学习钢琴、声乐等其他相关音乐专业技能,需要在这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也热衷于参加舞台表演和各种专业技能比赛,将自己等同于音乐专业学院的音乐表演类学生,却不太重视教育学、心理学、音乐课程教学论等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因此导致其学习重心不明确,出现重实践轻理论学习不平衡的情况[1]。

(二)实践能力片面化,重视舞台实践忽视讲台实践。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概述为两大方面,即舞台表演实践能力和讲台教学实践能力。学生应该在舞台上能表演,在讲台上会教学。因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技能方面的锻炼不足,演讲、三笔字、讲课比赛、说课比赛、同课异构研讨等都很少开展。相比之下,舞台实践方面工作开展比较顺利,因此出现实践不平衡的情况。

(三)专业技能超高标准化,脱离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中小学校所需要的音乐教师除了过硬的教学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声乐演唱、即兴伴奏、中外音乐史、基本乐理、和声、音乐鉴赏等能力。通过实践分析可知,这不需要音乐教师在某一方面有多高的造诣,而需要音乐教师能够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并运用到实践教学过程中[2]。但是,目前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以能够演奏和演唱大型曲目为考核优秀,教师也没有严格按照中小学音乐教材来制定培养内容。因此,很多学生钢琴能够弹奏肖邦、李斯特的作品,却弹不好一首四年级歌曲《小螺号》的伴奏;声乐演唱花腔或歌剧咏叹调等音乐会的高难度曲目演唱得很好,却不能够很好的自弹自唱。

(四)教育实习形式化,实习效果不达标。结合现状分析,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多安排在大三、大四时期,学生将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能力、教育技能、音乐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在中小学进行检验和实践。面对中小学生,我们的学生能否驾驭并上好音乐课,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我们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然而,近年来,大部分高师音教专业学生的实习基本上以分散实习为主,受交通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实习指导教师无法真正深入全面了解每一位实习生的教育实习效果。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要求

目前,传统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不能够为中小学输送全能型、专业性音乐教师人才,因此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进行改革刻不容缓[3]。同时,师范类专业认证对高校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生发展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作为一次机会,不断调整和优化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参加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做好准备工作。面对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新形势,在现行的课程设置上建立具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特色的课程考核制度,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充分与中小学校接轨,为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证铺平道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的改革目标:第一,应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融合性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第二,需要提高音乐教师教育类理论课程的比重,设置和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相符合的课程。第三,需要加大对学生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培养力度,增加教育实践课程以及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第四,需要做好教育实习工作,高等师范院校需要加强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和交流[4]。

三、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合理设置教学法课程,提高学生的音乐教学能力。目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采取传统宣教式教学模式,只注重给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而没有教授学生具体的方法。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做到因材施教,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人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结合现状分析,当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所设置的音乐教学专业课程中,虽然有较多的理论方面课程,但是关于教师教学法以及符合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内容的课程较少,因此需要提高该类课程的比例,为学生获得教师资格证夯实基础。高等师范院校具有师范性,师范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将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中。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进入中小学从事音乐教学工作。那么仅仅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教学能力的培养,重视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方法[5]。音乐教学法作为重要的必修课程,应加强师生对其的重视,以提高毕业生的教学能力,进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除此之外,高等师范院校需严格贯彻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基本理念,一方面是为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做准备;另一方面是建立与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相适应的、具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特色的课程考核制度。

(二)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新课标改革的过程中,对音乐教育理念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重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加强学生音乐审美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实践课程便成为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拓展,是教学实践的平台。对一名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单单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应用理论知识、巩固理论知识。艺术类实践课程主要分为专业实践课程和课外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主要为组织相关实践活动,将专业知识应用于舞台,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例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教学观念的发展,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开始举办艺术实践活动,开设艺术实践周等校园专题活动,为学生提供表演、实践的机会,并且还会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到学校开设讲座,或者举办相关音乐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其专业的发展。同时,学校也会定期举办一些专业比赛,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做好教育实习指导工作,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实习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是其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正式工作的衔接桥梁,也是学生日后工作的重要基础。同时,教育实习也属于一种有效的课外实践活动,因此高等师范院校需要有效连接课内学习以及课外实习,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实习机制。院校需要加强与中小学的交流和沟通,安排学生前往中小学实习,使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感受教学环境、参加教学管理工作,真实地感受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不但积累教学经验,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还可以进行音乐教育教学相关研究工作,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6]。

(四)增加教育技术类课程比例,积极使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教育技术类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音乐微格教学、计算机音乐制作、信息化教学设备使用、课件制作等相关课程,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高等院校的广泛应用,并且也是目前广大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通过这一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为今后学生更好地胜任工作奠定基础。

四、讨论

专业音乐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创新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实践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目前高校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课程方案等等都是和普通本科颇为相似,缺乏创新。其次,专业课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专业课程都是以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向学生灌输知识,师生互动较少,学生也基本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使学生面对以前传统教学时,不再有兴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每学期都会到学校或者培训机构见习,导致本课程的课时量也不足,达不到集体授课的教学目标。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来看,有以下不足之处。第一,教师队伍的“双师”较少,结构尚未完备。教师队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太少。第二,目前最重要的是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需求的改革之路。经调查研究,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所学内容与毕业以后的实际工作岗位脱节,大部分学生都从事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他们毕业以后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应该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出符合专业音乐教育教学需求的改革之路。第三,学校的实训基地、实践基地等条件需要进一步地打造,进一步加强和培养职业精神。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即学生在课外进行线上自主学习,通过学习教师上传的网络资源,获得初步的知识,自主完成知识点和概念的学习。课中以学生为主体,与教师就不懂的或有疑惑的问题进行研讨学习,在最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不断革新,教育教学也迎来了智能化。教育信息化促使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不断发展,需要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细致和全面地研究,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信息化水平,切实提高音乐教育专业课教学的实效性,加快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快教学模式的发展,提高学生在专业课中的获得感。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根据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了科学深入的调查研究,需要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与教学实践相适应,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紧随信息时展的步伐,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优势互补,进一步发展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的普遍应用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方式、内容等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的实效性。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将混合式教学纳入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中,在信息化社会,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有效促进音乐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完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在高校音乐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线上教学为学生提供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各种资源库学习资源,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比如:视频材料、音乐欣赏内容、教案、PPT、各种演唱家、演奏家的优秀作品视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取知识,从根本上改良教学观念、导向、模式及手段,改变传统的音乐传统教学模式,使刻板的理论知识或者是抽象的学习内容得以具体化展现,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不会局限课堂上一对一的学习,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和巩固;也可以组建小组群,在群里展开讨论,针对专业中的某一个技术要点进行讨论;可以提高效率,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答疑,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三)实现学习模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死板,都是在黑板上进行讲解板书,但是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收集各种教学资源,建立资源库,其中包括上文提到的各种演唱家、演奏家的优秀作品视频、音乐欣赏的视频,为学生扩宽视野。

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从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来看,课程建设基础较薄弱,课程的相关材料(PPT、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业、测验、讨论、辅助学习资料等)需要有一定积累。可以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梯队。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采取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的路径实施,所有立项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必须实施1-2轮混合式教学实践后方可申请课程结项。通过结项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应该继续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在线平台,自主开发资源库,依托课程团队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在教材方面,选用国内优秀教材,鼓励选用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引进国内外优秀电子资源,探索丰富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资源建设新模式。资源包括文字教材、电子教材、中外艺术歌曲、中外通俗歌曲、中外儿童歌曲的谱例、音频、视频、教师微课视频、PPT、教案、教材的电子版本、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外歌剧音乐会、中外音乐剧歌曲视频资料、大师班学习视频、著名歌唱家音乐会、中外音乐史相关学习资料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正确处理单门课程与专业前导后续课程和通识课程改革的关系,课程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结合专业特色,支持和鼓励教师使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教育改革。

(二)教师没有做好准备,盲目照搬,将现有的课程转变为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需要进一步进行专业体系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改变,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混合式教学课程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评价等各个环节可不断提升教师教学内容设计能力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三)要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新模式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需涵盖线上和线下全过程,应包含学习态度、能力等因素,评价指标分值应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设置,但期末考试仍应是主要考核方式,评价主体还需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新模式下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要涵盖线上和线下全过程,要包括混合式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学生学习效果等,要注重优化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五、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体裁、题材声乐作品的表演与教学。在教、学、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实践。在实操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艺术个性发展。从而塑造学生适应新时代职业发展特点的核心素养,为社区文化中心、青少年宫、小学、幼儿园及艺术培训机构输送优质人才。课前准备,利用资源,预习知识。自主开发资源库,依托课程团队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拓宽学生专业学习知识面。建立资源库的资源。资源包括中外艺术歌曲、中外通俗歌曲、中外儿童歌曲的谱例、音频、视频、教师微课视频、PPT、教案、教材的电子版本。中外歌剧、音乐会、中外音乐剧歌曲视频资料、大师班学习视频、著名歌唱家音乐会、中外音乐史相关学习资料等。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在线答疑整理与搜集资料,录制演唱视频,上传教学平台。完成教学全过程信息采集,根据平台上学生作业反馈情况,明确课堂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组织教学在组织教学中,我们利用音乐手段进行考勤,如利用音阶演唱练习考勤法,每位同学对应一组音符,二十组音符连续唱完后,不仅确定每位同学到位,同时进行简单的发声训练以及基本音阶的把握,根据歌曲调式选择相应的调式音阶。

(二)作业与预习情况反馈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有效利用数字资源进行综合式教学。课前平台任务学习,主要能够反映同学们对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而有效开展教学内容。一般设计资料查询、小组分析、音视频观摩和学唱评价。教学计划分模块进行,按照模块,提炼出每个模块中的重点进行视频录制。视频采用MOOC、SPOC、微课等适合在线式或碎片化学习的形式制作,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任务,包括: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知识点、课前学习效果监测三部分。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主题内容的学习达成学习目标的要求。同时,通过了解教师关于课堂学习形式的设计,发现线上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从而主动完成自主学习。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后发现的问题和困惑的反馈,教师适当调整课堂授课内容与形式。

(三)课堂教学环节新课的导入,从作品文化叙事和音乐学分析进入新课讲解,在深入把握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歌曲演唱实践。演唱实践过程,运用各种直观技术手段结合老师讲解分析、训练歌唱能力以及歌曲阐释水平,解决技术重难点。多元形式巩固创编。借鉴儿童歌唱活动教学设计,将与歌曲相关的活动形式融入教学,通过体裁对比、情境设定、形式互动、鲜活表演等途径加深技法基础上的表演水平。

(四)任务与反思1.布置作业:根据新课讲授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个别训练,视频观摩等形式,完成课程内容,强调技术问题的解决,歌曲演唱的情感;针对下节课内容,按照老师要求提前预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2.教学反思:对标行业标准,依照人才培养方案,遵循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学生接受程度、学习效果的达成情况,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师对各知识点讲解的清晰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问题设计与学生回答的效果,混合式教学理念执行情况,思政元素体现情况等方面的思考、评价,总结经验,有效开展接下来的教学。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混合式教学的建议和策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综合运用教育学、统计学等相关方法,在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基础上,准确反映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规律,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更好地开展教学,提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效性和可行性。

六、结语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依托线上教学、线上建立的资源库,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但是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进一步将混合式教学融入到具体课程中,将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唐鹤鸣.高师音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戏剧之家,2021,(11):95-96.

[2]何艺,陈萌.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音乐表演课程混合式教学初探[J].艺术研究,2021,(01):130-131.

专业音乐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舞蹈教学

一、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与民族舞蹈教学的价值

(一)极大地丰富了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内容

长期以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般都会将工作重点放在学生的各项工作技能培养上面,这种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导致学生不管是在体育还是艺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都存在着极大的欠缺,同时也束缚着其发展空间。不仅如此,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其可以将音乐与民族舞蹈教学代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从而充分激发出其对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其以一个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学习生活,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提升个人的展现能力与自身的气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迎合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目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教学工作处在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及时创新教学模式,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设计出教学目标,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得到了凸显。不仅如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激发出学生发展的潜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将音乐与民族舞蹈的教学代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其既能满足一些学生对艺术学习的需求,还可调动其对学习的兴趣,把相应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中,扩展学生的兴趣点,并为其提供支撑,让其丰富自己的视野,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据相关调查表明,将音乐与民族舞蹈教学代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学生在接触时能够让自身逐渐形成科学、稳定的人际关系,心理素质与精神态度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个人的综合素养,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处理问题,使个人的身心健康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实现音乐教育专业与民族舞蹈教学价值

(一)丰富教学内容

在高职院校的艺体教学中,教学内容是能够实现音乐教育和民族舞蹈教学价值的重要载体。在开展音乐教育和民族舞蹈的教学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活动内容,了解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给出相应的指导,以此来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能够根据相关教材的内容来组织、设计、完善音乐教育与舞蹈教学的基本内容;另外,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必须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将网络上先进的教学资源引进到课堂当中,以此来更好的开阔学生的视野。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音乐教育与民族舞蹈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价值性,教师在教学时务必要注重教学内容价值的大小,可以多选择一些具有传统性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其魅力,从而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高职院校的艺体教学中,对于同种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视度。首先,教师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学生对学习音乐与民族舞蹈时的基本情况,并且还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教学方案,设计出教学目标,以此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其次,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接受程度的大小丰富教学方式,对于那些领悟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鼓励,相反,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这部分学生进行反复的观看,比对着视频里的动作进行模仿,提高自身的舞蹈能力或者音乐能力,适应教学的要求。最后,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出能够展示自我的平台,再者就是,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注重教学效果的反馈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价值都是由教学效果展示出来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地进行解决,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教师一定要与学生及时交流、沟通,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难点和对教学方案的意见,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从而全面优化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以及开展,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三、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与民族舞蹈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程设置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学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与舞蹈教学从本质上来讲就具有深厚的基础和优良的教学环境,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经验,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质、高素质以及能够做出更多贡献的人才。在教学课堂中,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与舞蹈教学占据重要位置,师生能够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其还能与专业的教学和研究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不仅如此,教师要想更好的教育学生,就必须要科学、合理的安排舞蹈教学课程与教学内容,将其转变成多元性与实用性的教学内容,因为舞蹈教学课程不仅是决定着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成败的重要因素,还是检验学校对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是否符合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所以,学校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课堂中务必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思想理念,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此外,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独立自主的知识构建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让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课堂中真正的主角,另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其能够全面、准确的掌握学习知识,使自身的学科理论有着扎实的基础,从而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现阶段,在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中,学校对于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存在着极大的缺陷,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高校的教学模式有着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与不实用等一系列问题,久而久之,学校就会失去自身的优势与教学的特色,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要想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其一定要认真落实并执行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学习其他学校的经验与方法,及时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与设施,将个人的教学能力与实际的科研工作进行结合,发挥出民族地域的优势,并且还要不断地深入挖掘民族地区的艺术特色作用,将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找寻合适的教学方法,让高校的教学变得更加多元化,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彰显学科特色,完善教学体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素质教育为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新型教学模式更加亲近学生、亲近生活,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都是采取的大班制或者比着葫芦画瓢的方法,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使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环境中,久而久之,极易出现厌学心理,学习兴趣也逐渐消失,无法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根据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大,学校里的学生也在翻倍的增长,这种情况导致学校的课时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教学设备也在逐渐老化,那么这就给师资团队带来了困难,不能按照学生的比例进行分配,让教师处在超负荷的工作中。除此之外,教师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课程,教师的工作量也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大,所以需要开展对教学理念、形式与方法的创新工作,给学生带来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课堂,培养其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在高职院校的艺体教学中,教师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其在课堂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需要给其相应的指导,提高其自身的综合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根据课堂以及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充分激发出其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能够拥有独立思考、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以及收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让其能够主动深入的探索学习知识,在其中能够获取到更多新知识、新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成为新时代创新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主人翁。此外,舞蹈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思维的过程,教师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其同样也来自于生产和劳动,舞蹈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舞蹈能力,提升舞蹈艺术的浓郁特色,让舞蹈作品的构思独特,就一定要深入到日常生活与生产中,体验劳动生产力所包含的多姿多彩的韵味及丰富的节奏韵律,让心与物碰撞出灵感的火花,使其融入到舞蹈的艺术当中。另外,学生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体验舞蹈肢体艺术形象的内在感官,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其表现出的感觉,并且还要进行反复的思考,以此创造出更加具有新意的舞蹈艺术形象。所以,教师一定要多多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给其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其借助更加先进的创作手法和独特的民间艺术元素,对具有新颖和韵味浓厚的舞蹈艺术作品进行改编,以此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更新思想观念,注重艺术实践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理念给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要求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的思想观念,及时更新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流、沟通、合作的平台,并且还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教学模式变成课堂中的一员,使其能够成为学生的鼓励者、引导者、参与者与促进者,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与锻炼,让学生在学习课内知识的同时,适当增加课外的学习知识,使其从中获取到更多新的知识,从而增加个人的阅历,丰富视野,提高综合能力。

(五)实施竞争机制,强化师资建设

在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且还要对其中难、繁、复杂的教学内容进行转变。不仅如此,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育者,其身上担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昌盛,需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同时教师自身还必须要具备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让其对教育工作的本质、责任、目的、要求以及特点作出独特的理解。此外,高校还需要引进高素质、高效率的教师团队,提高招聘门槛,实施竞争机制,加强对师资教育的建设,以此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带来许多优势,可以帮助学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及时创新教学模式,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出教学目标,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如此,还能充分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以后的社会道路中能够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大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初探[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2]黄倩.论高职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王晖楠.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王国俊.民族地区高等艺术院校舞蹈表演专业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6年.

[5]杨月同.乌鲁木齐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专业音乐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一流专业;学科建设

2020年9月17日,伴随着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浙江音乐学院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的正式成立,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浙江音乐学院主办,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承办的“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在腾讯会议平台召开,由微信平台转播。

一、新时代音乐教育学科专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需要

会议开幕式由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院长章艺悦主持,浙江音乐学院副校长杨九华教授致辞。首先,杨九华代表此次会议主办单位之一,并受浙江音乐学院王瑞校长之托,对莅临和参加此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随后,杨九华对浙江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情况以及人才培养特点进行介绍,回顾了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的发展状况。他表示,为进一步加强一流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新时代音乐教育学科专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需要,需要同步成立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与音乐教育学院,这不仅是中国专业音乐学院建立的首个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也是浙江音乐学院全面深化音乐教育学学科内涵建设决心的体现,且对推动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学术研究,以及反哺音乐教学和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他强调,在王瑞校长的带领下,将以打造浙江音乐学院特色的音乐教育话语体系为目的,积极促进学科和专业机制创新,充分整合专业院校音乐教育资源,努力将音乐教育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一流学科。

二、音乐教育学学科研究与多重探讨

本次研讨会主题发言部分由浙江音乐学院教授崔学荣担任主持,以“新时代高水平一流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发展”为主题,16位专家通过云端屏幕共享的方式进行主题发言,气氛热烈融洽。同时,观者可以通过直播视频来观看和学习最前沿的音乐教育理念。研讨会主要以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学学科发展战略、国际前沿思维下的高等教育研究、终身发展理念下的音乐教师教育研究、长三角地区音乐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音乐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和新时代音乐学专业示范认证(OBE)这六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新时代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新时代背景下,各学科都在向成为高水平一流专业发展。基于此,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人民音乐出版社副总编、音乐学博士杜永寿在题为《新时代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融合发展探究》的发言中,对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情况以及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讲解,并分析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情况,指出课程设置应以精简、精准、实用为原则,且要注重将基础类课程与职业定位相结合,强调音乐教学应注重审美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提出实践的重要性;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对音乐课程价值的认识以及对实现途径的探索。

(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音乐人才

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性音乐人才,这对音乐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大提琴演奏家吴和坤在题为《当今音乐教育的走向》的发言中指出,当下中国缺的不是人才,而是好的教师。学校应该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理念、建立概念”,培养学生如何学会聆听、思考和提问。前瞻性的理念和先进的思维结构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品质。无论是培养复合型人才还是创造型人才,都不应脱离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基本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拥有这三个基本能力,教育的目标应该注重聆听、思考、提问这三个方面的培养。他认为,首先,应对音乐教育有新的思考,要求新一代的教师能胜任培养从小具有良好的聆听、提问和思维结构、全面健康发展的新一代。其次,教学一线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动态以及教学手法。再次,要促进音乐教育的研究。他认为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要从本质上有所改变。音乐教育的方向不是直接塑造音乐家,也不是培养音乐教师,而是覆盖了整个音乐教育群体,包括表演、作曲、理论、史论、教育各方面人才,并肩负着全民教育的双重责任。最后,他强调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前瞻性的理念(非传统经验)、国际视野(非国粹主义)的眼光,以及先进的知识结构而非狭隘的“点到另一点”。此外,无论合作办学项目还是选择国外高校,都要做深刻的调研,不能只看高校排名,盲目崇尚和追求“经典”与“传统”本身就是落后的,要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思维。

(三)科学理念下建立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惊人速度展现了东方睡狮的觉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苏也以迅猛态势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优秀,音乐教育亦是如此。哈尔滨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郁正民在题为《中国特色音乐教育学课程体系构建40年——基于课程政策理论下的回顾与反思》发言中对音乐教育学学科体系建构40年的回顾、音乐教育学学科建构的三次错位和基于课程政策理论的启示三方面作了阐释。首先,他展示了音乐教育学建构的代表性著作与教材的统计数据,体现出我国对音乐教育重视度的提高。其次,他指出,教学法不仅是一门课程,应是指教师教育专业的统领课程,并提出“课程群”的概念。再次,他指出要引进与借鉴外国的先进音乐教学方法,但不是再现式的接受,而是创造性的接受或迁移,要加强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特别是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学学科体系。郁正民强调,国家三级课程建设,既是给予教师更大的权利,也使其肩负更大的责任,同时也提示了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有效地对接基础音乐教育,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最后,基于课程政策与权力再分配理论,他得出几点启示:第一,要建立在科学理念基础上的“著我”;第二,要打破壁垒进行跨学科研究;第三,强调理论的重要性。

(四)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意义及意识培养

当今科技发展速度迅猛,单一领域的学科研究已无法满足时代需求,多领域学科交融,能够弥补单一学科的缺陷,新学科应运而生。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达的发言题目为《音乐教育学跨学科研究的思考》。综合国内外学者对跨学科研究的多种定义,马达认为,在科学研究中,跨学科研究指的是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理论、概念、思想、观念、技术、数据、方法进行整合,从而解决单一学科研究中无法解决的问题。首先,他对学科的同域交叉和异域交叉、供体学科和受体学科、“亲缘”关系和“远缘”关系、学科导向性和问题导向性的研究路径进行了解释,分析音乐教育学是同域二元交叉学科,是音乐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次,针对跨学科研究,他提倡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合理移植使用供体学科的学习方法,这对提高音乐教育跨学科研究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并特别强调了要借鉴自然科学理性的量化研究与社会科学的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再次,他指出,音乐教育在跨学科研究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动向,特别要注意跨学科研究中移植、引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及方法时学科交叉的适切性,要研究供体学科理论、方法是否适合本学科的研究领域,同时要增加不同专业人员或校际合作交流。此外,在综合性大学中的音乐教育学研究生教育中可合理利用学校多学科的优势,使研究生在校期间接受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跨学科研究的意识。最后,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实践中,需要增加音乐教育学学科实践活动的参与和研究比重。

(五)音乐教育要“以人为本”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燕宜的发言题目为《人本主义视角下的音乐教育》。报告从人本主义视角,围绕学习者开展的音乐教育活动提出思考,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成长以及从音乐学习的角度设定音乐教学。首先,她提出通过转换问题表述的方式,使看问题的视角转向“人本主义”。如“人是需要被教育的”转换为“人是需要成长的”“教育是培养特定的人”转换为“人的发展可能性不是单一的”“教学是完成既定的目标”转换为“教学的关键是‘学’”。其次,她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要学会把握世界的方式、寻找到自我以及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等,最终才能得到成长。再次,她提出音乐学习是对心理的、感觉的和认知的唤醒和改变的过程,她关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是否能够被“唤醒”。随后,她指出在音乐教学中分为音乐体验、音乐认知以及“音乐making”(练习、创作、转化、组织等)三部分,其中学会“音乐making”这种创意性的活动(艺术创作)是人本主义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能够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展现出自我个性。她强调,不能给学习者设定统一的教学终点,要设定符合学习者自身能力的起点,并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学习者能够引发改变的转折点,关注学习者的改变过程,最后形成评价。最后,她展示了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的音乐教育的教学实践视频。从杨燕宜的讲述中,可充分理解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要观察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起点,从这个起点再制定与他们能力相匹配的教学计划,从而达到属于他们的学习终点。

(六)音乐教学中实践的重要性

与会专家学者还针对美国学者埃利奥特创建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在国际上引发的巨大反响和讨论进行述评,其讨论内容聚焦于三方面议题:“音乐作为实践”的内涵、音乐教育的方式以及音乐教育的价值。基于此,实践音乐哲学在音乐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反思当下音乐教育问题的浪潮[1]。星海音乐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喻意的发言题目为《论埃利奥特哲学思想的三大质疑——“音乐作为实践”的内涵、教育价值和方式》。她通过已有对埃利奥特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研究进行述评,研究主要涉及了实践音乐教育中“音乐作为实践”的内涵、“做音乐”行动理念,以及音乐教育的“自我发展”价值等内容,这其中有对埃利奥特的实践思想给予的支持与肯定,也有对他的部分观点提出的质疑或反对[2]。埃利奥特对于音乐教育价值的解释引用了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的“最佳体验”(Optimalexperience)理论,他认为在音乐活动中设置与一定音乐挑战相适应的音乐任务,伴随这样的音乐活动,学生感受到的是“音乐享乐”(Enjoyment)和“福流”(Flow),并获得最佳体验,这能够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Self–growth)和“自我认知”(Self–knowing),这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3]。最后,喻意指出埃利奥特实践哲学中关于音乐概念、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音乐教育的价值很多特定的实践内涵,都有助于我们认清审美教育哲学的局限性,也能够促使我国音乐教育者深入理解音乐与审美、实践、技术、道德的关系,以及音乐教育与人们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些都为我们的音乐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4]。

(七)以“学”为主的教育模式

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是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的缩写,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北美,是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师将这种类型的指导学生教学和评估的方法称为“以结果为基础的”[5]。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资利萍的发言《基于产出导向音乐教师教育三维核心素养体系研究的湖南师大模式》中也提出了以产出为导向这一教育模式,她提出了教学要从传统模式的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以学生的学和个人发展为主,明确学习标准,提出应适应社会上艺术教育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反向设计教学课程计划。OBE这种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模式被称为一种新的教育范式,同时也对音乐教育学学科的建设提出了新思考。

三、多元视野下的音乐教育学学科

会议闭幕式由崔学荣教授主持。她表示,研讨会云集各位学者最新研究成果、共享教育智慧,充分体现了“新时代高水平一流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发展”的“文明互鉴,取长补短”主题。16位专家分别从研讨会的六个议题进行了分享和探讨,对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对音乐教育的建设提出的观点和看法,都是非常值得音乐教育界学者思考和关注的。研讨会对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进行了分享与交流,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考和观点,为中国音乐教育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就当今发达的科技以及音乐学科现状来看,音乐教育学学科正以蓬勃发展的步态向未来迈进。虽然此次会议在云端举行,且只有短短1天时间,但也充分展示了全国各大音乐学院、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音乐教育学领域专家在音乐教育思想、理论、方法等方面最前沿的理念,也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教育做出新的贡献。音乐教育学科是跨领域的学科,是教育与音乐两个学科的结合。这就要求每一位学者在研究音乐教育学学科时要注意两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这两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增进交流与互动,为音乐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增砖添瓦。在当代中小学教育中,音乐素质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它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大意义。音乐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涵养和气质、培养个人情操、舒缓心理压力,使人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音乐也是表达情感、传递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那么,如何进行音乐教育,怎样将音乐教育学建设成一流学科就显得尤其重要。

四、结语

培养人才的重地在大学。这次全国音乐院校、师范类院校的音乐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建设一流专业乃至一流大学所开展的研讨可谓意义重大。同时,本次研讨会也为音乐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成果、交流思想、学习借鉴的平台,在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的基础之上,为构建一流学科体系、未来音乐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可以说,这是一次推动音乐教育学学科建成“一流专业”的重要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更促使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携手共进、不断提高,共创一流音乐教育专业学科。

参考文献:

[1][2][3]喻意.“音乐作为实践”的内涵、教育方式与价值——埃利奥特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述评[J].中国音乐,2020(5):134-142.

[4]董宇艳,陈杨.基于“成果导向”OBE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思考[A].素质教育与立德树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8年年会暨第七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论文集[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