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业财务审计

专业财务审计范文精选

专业财务审计

专业财务审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财务会计制度;高校;财务审计

1新财务会计制度对我国高校财务审计的影响

1.1对财务审计职能的影响。审计基本职能包括监督、确认、评价、咨询,根据审计工作执行主体不同,可以将审计分为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及内部审计。高校财务审计属于内部审计,其主要是为实现高校组织目标,而对涉及高校各项业务和控制实施独立评价的活动。高校财务审计的主要职能是对高校经济活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实施严格的检查与监督,发挥其查错防弊的重要作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审计职能增加了管理服务职能,要求其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兼顾管理服务,实现服务型审计转变,针对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有效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高校稳定发展发挥保障作用。因此,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的高校财务审计进一步了突出其管理与服务职能。

1.2对财务审计内容的影响。旧财务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实施的是收付实现制,其对高校资产负债情况以及运行中的成本情况缺乏准确性和完善性。新财务会计制度下,要求高校财务系统实施“双核算”模式,即需要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双系统。财务会计科目下,根据权责发生制要求,设置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大要素;预算会计科目下,设置预算收入、支出、结余三大要素。随着高校财务会计核算模式的变化,其财务审计内容也必须随之而变,财务收支审计、预算管理审计、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审计方面均发生变化,同时新增了财务报告审计内容。

1.3对财务审计类型的影响。原有的高校财务审计包含的审计类型有预算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及重点领域和其他专项审计等。新财务会计制度下,要求高校财务会计进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且基建数据要包括在大财务数据中,财务大账需要对校内独立核算单位进行反映。因此,新财务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对成本核算、绩效管理等关注度更高,同时注重财务数据的可比性。高校财务审计与财务会计制度相适应,就必须要拓宽审计内容,在已有的审计类型上增加风险导向下的内部控制审计、突出成本效益的绩效审计等,以满足高校财务审计监督检查与管理服务兼顾的审计职能。

1.4对财务审计方法的影响。高校财务审计工作开展中,传统的审计方法包括现场调查、函证等,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双核算”模式要求设置平行的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双科目,会计核算内容的复杂化,对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要求更高,要求其更新财务审计方法。新财务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审计工作应加强对审计抽样、计算机审计等先进审计方法的应用,借助审计软件,提高对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提升审计效率。

2高校财务审计工作存在的不足

2.1内部审计力量不足。从目前高校财务审计团队构成来看,审计人员大多是从财务岗位、管理岗位等转岗而来,这些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往往具有较强的财务会计、经济管理等专业知识,但对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足。这导致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独立性受到一定影响。新财务会计制度下,高校审计工作涉及范围更广、内容更复杂、审计任务越来越多、审计难度不断提升,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财务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非常容易导致审计工作形式化,甚至出现审计报告不实、审计误判等严重问题,降低审计质量。同时,审计人员受专业限制,对复杂审计问题的处理能力不足,职业预见性与风险敏感性较差,难以满足新制度下的审计需求,不利于高校财务审计的有序进行。

2.2审计业务范围狭窄。新财务会计制度要求高校财务审计职能监督检查与管理服务并重。但是,从实际来看,目前大多高校在内部审计实施中,对象集中在会计账务及相关资料方面,审计方法也多局限在“就账查账”,更侧重于对财务的监督检查,其管理服务效能未能充分发挥。例如,高校在教育经费管理、绩效考核评价审计等方面的重视度不足,对重点领域审计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审计工作涉及不全面,落实不到位等,导致高校财务审计工作难以满足新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

2.3信息系统间协调不完善。当前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基本建立了财务信息、资产管理、收费管理、学生信息、人员及工资管理等各项信息系统,但各信息系统之间多处于独立运行阶段,其系统协调性较差,通常依赖于信息使用者的手工录入,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对于高校财务审计工作来说,缺乏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对审计数据进行全面搜集和及时有效的筛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2.4内部审计站位不高。长期以来,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都更侧重于“查错防弊”,对其管理服务职能的认知严重不足,不能实现对经济活动事项的全过程控制。虽然计算机审计等先进方法的出现,为高校内部审计管理服务职能的发挥提供了支持,然而,实际上,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更多是进行预决算编制、财务收支等活动的监督,尚且缺乏对学校中长期经济决策,以及学校发展等方面的管理服务,不能充分发挥其为领导层提供可靠决策依据的作用。

2.5信息化内控制度不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性,对其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由于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信息系统建设重复、利用效率不高,系统运行安全措施不足,人为违规操作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导致高校信息系统存在数据安全性不高、数据泄露、恶意篡改等问题,控制舞弊的难度增大。此外,由于人为操作不当等因素造成系统故障、数据丢失等,也会对内部审计监督造成严重影响。

3新财务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新思路

3.1打造高校财务审计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新财务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审计工作顺利展开需要结构多元、专业完善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一方面,高校财务审计团队应当具备财务会计、经济管理、审计等相关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还需要增加专业的法律、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人才。高校在财务审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可以选聘具有创新管理意识和较强专业能力的审计人才纳入到审计队伍中。同时,审计人员还应当具有专业完善的知识结构,以及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能够对财务、管理、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对本校业务、内部控制等具有较高的熟悉度。此外,需要提升高校财务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高校重视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业务交流培训,引导人员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建立科学的轮岗制度,促进审计人员全面发展,提升队伍整体专业程度;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提升人员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确保审计工作稳定展开。

3.2扩大内部审计范围。新财务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审计需要扩大内部审计范围,在会计审计基础上,增加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对重点领域及重大项目实施跟踪审计;完善与廉政建设相配套的专项审计;重视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资产管理审计以及预算管理审计等。加强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分析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和薄弱点,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合理化改进措施,提升内部控制质量,加强风险防控。重视开展“参与式审计”,转变传统的监督审计为管理服务审计,积极与被审查单位交流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视对计算机审计等先进审计方法的使用,提高审计抽样的系统化、智能化,提升审计结果的预测性。同时,加强对技术手段的使用,提高审计风险平复、统计抽样等方法的技术性,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

3.3有效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新财务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审计业务愈加复杂化,直接提高了内部审计的风险性,要求高校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以保障审计质量,立足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在审计全过程中将审计风险防范作为关注重点。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方法体系,通过进行风险预警识别评估与分析,尽可能规避审计风险。在高校财务审计工作实际开展前,首先要全面性、系统性地调查审计对象,确保针对其掌握的资料与证据的准确与全面,然后再进行分析判断,确保结果的准确性,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建立“双向承诺制度”,要求被审计对象与相关责任人进行书面承诺,确保法律责任的明确性。在重大项目审计中,实施跟踪审计,确保审计的全程性,防范审计风险。对于任务重、范围大的大型审计项目,进行合理分类,抽样检查,防范审计风险。

3.4融合统一平台实现信息共享。高校财务审计工作中,全面的、完整的信息数据才能够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因此,高校审计部门需要加强与信息部门及其他职能部门的交流沟通,实现高校经济与管理各项业务的有效整合,建立健全统一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在统一信息平台中,通过统一数据格式与接口,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沟通协调,灵活操作,避免“信息孤岛”出现,为内部控制提供完善准确的信息数据,确保其实现风险的分析、预警与控制。同时,高校还需要重视和提升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确保数据库安全,制定信息系统维护制度,定期进行系统维护,避免系统故障发生。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数据备份与保管工作,建立完善的授权审批制度,对系统程序的修改等操作必须要经过授权审批后才能交由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并且还需要保留相关工作日志,对其进行检查,确保系统安全。

3.5加强内控信息化系统的审计监控。高校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顺应信息化建设现实,建立相应的内控信息监测制度,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有效性。加强对高校单位及业务活动控制的测试,检查操作岗位人员执行过程中具体证据链的完整性,以及业务流程中交易处理的恰当性等,实现对单位及业务各个环节运行情况的内部控制,确保数据保存合法,加强安全审核,有效避免内控系统中的漏洞和风险,一经发现,及时进行处理,确保历史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确保内部控制系统实现安全运行。定期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测试评价内部控制建设及实施情况,并负责进行内控信息化建议的编制,向学校管理层报告,为其进行相关决策提供有效建议。完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以学校自身发展规划及财务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提高管理服务效率。

4结语

专业财务审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审计;风险;对策

一、引言

简单来说,审计就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监督活动。企业财务审计,顾名思义,就是指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完成经济监督的一系列过程。在这里,我们要明确以下几点:首先,财务审计不再只局限于国有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审计环境也发生很多变化,企业财务审计就是随着两者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不断发展的新事物;其次,审计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企业内部审计组织及其各自的专职人员也应当纳入审计主体范围内;再次,企业财务审计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会计信息,审计对象正在不断地调整和扩大;最后,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依旧是企业财务审计的本质特征。

二、企业财务审计的重要性

审计是一种独特的经济监督活动,尤其在企业不断发展,审计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做好企业财务审计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其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监督企业管理。当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为规范企业行为,建立良性竞争秩序,国家给予企业最大活性的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规范。而财务审计就在这里有着重要的监督作用,一方面清楚掌握企业的财务情况,监督企业风险行为,另一方面也是监督企业的财务往来,避免出现重大失误,完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第二,有利于加强企业的有效控制。前文所述,企业财政审计的内容不仅限于会计信息,还应当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做好审计工作,做出真实公正的评价。而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有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落实,增强控制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发现并解决问题,为决策提供现实依据。第三,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企业的发展需要完备的财务审计,企业财务审计的不断发展正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力求规范经营、良性竞争、稳定发展的结果,是应企业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监督企业行为还是加强内部控制,只是监督与管理的区别,归根结底都是一种服务过程,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企业财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审计的历史很悠久,相比之下,企业财务审计是新环境下的新事物,对国家的经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适应了现代企业需求,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新事物破除旧的局限的同时,也有自身的不成熟性,企业财务审计在现实的活动中还存有一定的问题。

(一)工作性质认知不明确。一切的行动都跟随着内心想法的指导,现实的行为出现问题,首先就要从思想认知上找原因。同样,一旦思想认识出现问题,现实行动必然也会受到极大影响。在财务审计活动中,企业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于审计工作性质的认识严重不足,认知偏差明显,有的企业认为财务审计没有什么用处,无益于企业决策和发展,自然也就不关心财务审计的相关工作和组织运行;有的企业则把财务审计工作当作纯粹的避无可避的检查,生怕落在自己头上,从而做出一系列错误行为,最严重的表现就是财政舞弊现象。这两类企业对待财务审计,一类是认知不足,不重视;一类是认知偏差,都是对审计工作性质认知不明确的重要表现。不重视就会忽视企业财务审计的重要性和制度规范,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工作效益和效率难以保证;认知偏差避之不及就会弄虚作假,内部的混乱只会使企业搞不清楚财务情况,甚至做出违背现实基础的错误决定,造成巨大损失。这就是企业财务审计的第一个问题。

(二)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这是我国企业财务审计的结构性问题,其不合理之处在于审计工作本身对于审计组织机构及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要求和实际上审计组织机构及人员由企业直接或间接管理,受到一定限制之间的矛盾。我们知道审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一定的独立空间,要求保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不受干扰。而现代企业管理往往由企业管理者统一指导企业各组织机构的发展运行,虽然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性和发展水平,但也严重限制了企业独立性。另一方面,财务审计是依法按规定程序开展的活动,其中离不开国家的管理与支持,即政府的一定干预,这就使得审计工作的开展多了一重限制,加上企业认知偏差,借助一切资源干扰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的独立性大大降低,反而对企业产生依赖,这与企业财务审计的独立性本质特征严重背离。

(三)审计制度内容不健全。好的制度是一定组织机构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现代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规范的企业制度的保驾护航。然而,由于对财务审计的认识不足甚至是认知偏差,企业对内部的财务审计制度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制度的制定草率且不健全,尤其体现在审计内容方面的规定。好的财务审计制度会对审计工作的范围、内容、程序、分工、报告和反馈等各个环节制定规范,将其纳入制度化轨道中。然而,在现实的审计机构中并没有这样的健全制度,尤其企业的审计机构甚至都没有专业的制度规范。而审计工作的内容繁多复杂,且涉及到的财务收支、经济往来、制度评价等又都是大批量的审计内容,难以一一写入制度规范,因此,企业财务审计的问题往往都与制度的不健全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这也是大多企业工作普遍存在的通病。从大的职业环境来看,大多数工作对人的综合能力素质的要求普遍提高,而相比之下由于专业素质可以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加强,反而在一开始并没有得到用人单位的重点关注和强调。而财务审计工作有其特殊性,一方面,财务审计具有极强的专业要求,对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着严格的要求,而一个好的审计人员往往难以培养和成长起来。另一方面,财务审计工作包含着不同于其他经济监督活动的特征与要求,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更高更严格。而现实中,能够学好审计的专业知识,成为一名专业技术过关的专职人员本身就具有难度,更何况还要同时具备熟练掌握企业管理、经济信息整合等相关知识体系的综合素质。这样的人才往往更倾向于更好的职业选择,留给企业选择的余地少之又少。因此,不少企业的审计人员经常是临时的兼职人员,这固然与企业的认识有关联,但更重要的也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最后导致的问题就是审计对伍的人员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四、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当前,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企业财务审计的重要性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还应看到,以上这些问题只不过是外部表现,应该透过这一表象,做好对其内在本质的分析与把握,才能对症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把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中各项问题的内在本质归为财务审计风险,不同的问题反映了不同的审计风险。

(一)失察风险。失察,即在监督检查上存在过失,未能履行好这一责任和义务。审计工作的失察风险就是指由于客观存在的各项因素,在企业财务审计的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而这种风险,一则来自于国家和企业自上而下的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这一点是表现又是原因。无知往往是一切错误行为的思想源头,反映在企业财务审计中就容易造成失察。二则来自于国家的不作为,这一点更准确的表达应当是国家难以作为或作为无效果。财务审计经济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是建立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之上的,当企业不配合或假意配合时,工作难度就会成倍数增加,提升失察风险。三则来自于企业的不合法行为干扰。因为无知所以肆意妄为,频频作假,这些都对企业的财务审计造成很大的阻碍,失察风险也日益扩大。

(二)依赖性风险。所谓依赖性风险,是与财务审计的独立性相对而言的,是与财务审计对审计主客体、审计过程和审计反馈这一系列过程的本质要求背道而驰而导致的一项重大审计风险。这种依赖性一则表现为审计工作不再只属于国家职能范畴,审计主体的构成更加多元化,且审计工作更加依赖于企业组织机构,独立性受阻。因为企业受限于对财务审计的片面认识,出于自身利益和公司利益的考虑,往往会采取正常或不正常手段干预审计工作,增加了依赖性风险。依赖性风险还表现为对企业管理层的依赖。一方面,管理层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直接的领导权,对财务审计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甚至是决定权。另一方面,企业审计人员作为社会人个体受到管理层的管理与牵制,本身就难以独立有效地做好审计工作,反而依赖企业,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形式化风险。形式化的风险是相对于企业财务审计的规范化进行而言的,这里的规范化特指企业审计的规范性。结合规范性的普遍内涵,可以把企业财务审计的规范性理解为企业财务的所有环节、各个步骤、每一岗位都按照一定的规章模范有序进行。我们常把企业比作一个有序运作、相互配合的大型机器,但我们也明白,企业不是机器,难以做到像机器人一样的完全规范,精准无误。因此,企业财务审计的规范性风险是其本身所固有的,而这种风险发展到今天日益严重,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形式化风险。对于形式化风险,可以简单理解为企业财务审计的形式化,包括制度、内容和流程形式化。这一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也是可想而见的,形式化审计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财务审计的结果往往会成为国家和企业未来规划的重要依据,而形式化审计得出来的结果往往是严重的虚假,以这样的审计结果为参考,安排未来的工作计划无异于在冰面上建房子,随时可能全面崩塌。

(四)执行力风险。执行力可以理解为完成目标和任务的能力,是决定企业是否能够把发展蓝图化作实际效益的关键因素。好的企业需要好的计划,好的计划需要好的执行力,一旦执行环节出现问题,即使是最完美的计划也不过是空谈。执行力与多元因素相关,企业制度、工作方法和队伍素质等都对企业的执行力造成极大的影响。对于制度,好的制度往往能够带动各个部门各位员工默契配合,而当涉及到企业财务审计工作时,企业出于不当认识往往不注重企业财务审计制度,提高了审计的执行力风险;对于方法,当前的财务审计方法还是比较落后的,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工作进展比较慢,执行力往往只低不高;对于人员素质,审计人员是企业财务审计的最主要执行力,人员整体素质的不合格是企业财务审计最大的执行力风险。

五、基于风险防控的对策研究

经过对企业财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审计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危机,研究如何对企业财务审计实行风险防控是摆在国家、企业和每个人面前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重要问题。

(一)学习和宣传财务审计理论,树立正确观念。结合前文对企业审计风险的分析研究,失察风险是其中最为基本的,影响也最为严重的一项风险。因此,要想做好企业财务审计的风险防控,首先就要保证认知明晰,要大力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企业财务审计的认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选择。另外,财务审计是相关组织机构依法按规定进行的经济监督活动,具有权威性,是一项共赢的活动,既有利于国家也有利于企业,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提高思想认识,配合审计工作,共同做好审计工作。一则企业管理层要学好理论,树立正确观念,自上而下保证企业财务审计的圆满完成;二则审计人员要提高自己的认识,即使是兼职人员也应当注意增强自身的思想认识,遵守财务审计规范,为企业财务审计做好工作。

(二)革新机构设置,确保机构及相应人员的独立性。审计是一项依法进行的,意义重大的活动,而独立性是审计不同于其他经济监督活动的根本特征。要确保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就要首先保证审计机构和相应人员的独立性。一方面要保证机构独立,企业可通过最高管理层商议决定设立专门的财务审计部门,并指派专人负责部门的一切事务。这个负责人一定要拥有较高的职权,能够调动其他部门配合审计工作,且只对最高管理层负责,不受其他部门的牵制,从而保证财务审计工作的独立进行。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这就离不开规范的制度保障和严密的监督管理体系,严格禁止其他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利用部门间的交流干扰审计人员,影响审计工作。

(三)健全企业财务审计制度,把审计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当一个组织有了人员,有了计划,再加上一系列的制度保障,那么该组织就能步入正轨开展相应的工作计划。对于企业财务审计的形式化风险,要从制度上寻求防控之术,把审计工作纳入规范化领域,避免形式主义的潜在风险,为企业财务审计提供保障。健全财务审计制度不能成为一句空话,而是要得到完全的贯彻和落实。第一,企业要提高认识,重视制度规范,做好财务审计的制度建设。思想上足够重视,行为上才能更好的行动,从根本上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是健全财务审计制度,保证规范化的第一步。第二,企业要学习和宣传好财务审计制度,对审计工作的范围、内容、流程、方法等要做到了然于心,避免形式主义。最后,管理层要带头遵守财务审计制度,自上而下发挥领先作用,做好学习的榜样,将制度化、规范化由己推人落实到位,贯彻到底。

(四)引入计算机技术,改进工作方式。企业财务审计的形式化、执行力低也不能完全归结为制度,也与传统落后的审计方式有一定联系。在一个企业中,财务管理资料繁多庞杂,而传统的资料保存管理还停留在纸质时代,大大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需要得到革新和发展。而把计算机技术引入审计过程,借助技术本身的便捷性和保密性,往往可以更加保证质量的快速完成工作,大大降低甚至有望避免执行力风险。而要做到这样的审计方式革新,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首先,要正确认识引入计算机技术这一事情,既要看到计算机技术在财务审计中所发挥的独特优势,也要看到这一革新存在的潜在问题,做好防范措施和应对策略。其次,要做好引入计算机技术的制度保障和说明,取得审计人员和审计对象的理解、配合与支持。最后,要向前人学习经验教训,做好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财务审计的人员培训工作,保证计算机技术在财务审计中的有效发挥。

(五)做好审计人员的培训管理,加强工作队伍建设。任何组织的有效运行和蓬勃发展都离不开一支综合能力强、配合默契、团结一致的好队伍。一个团队的能力如何往往不在于优秀的成员有多优秀,而在于团队短板的尺度,因此可以说队伍建设是防控财务审计风险的必备措施。首先,要要做好审计人员的思想意识培训,这一点很重要。只有做好了思想培训,才能更好地进行行为培训,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审计观,才能做好审计工作。其次,要做好专业知识培训。精一行才能干一行,财务审计对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必须要做好这方面的学习培训。最后,要做好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例如法律知识、管理知识等等。因为审计工作本身就包含着对复杂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能,而在企业中,财务审计更是关系到整个组织的各个部门,需要审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六、结语

审计是一项特殊的经济监督活动。现代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缩小差距、保持优势,不断地寻求新的机缘促进自身发展。而财务审计是一项利于国家利于企业的重要工作,是国家和企业都应当重视和加强的重要工作。本文结合现代企业在财务审计中的问题和不足,对审计的风险展开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企业的财务审计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海燕.对供电企业财务审计风险的认识与思考[J].低碳世界,2015(12):114-115.

[2]任恒星.关于加强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10):212-213.

[3]张慧.基于企业财务审计风险的研究——以供电企业为例[J].中国商论,2016(11):84-85.

[4]杨明俊,王玉凤,李高芬.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存在的风险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06):181-182.

专业财务审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国企业;财务审计;法律防范

目前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对外开放水平,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企业,跨国企业的数量不断扩大。然而在当前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不断出现财务审计舞弊问题,特别是跨国企业。一些跨国企业的管理者或者相关财务人员,通过夸大、虚报财务数据和业绩信息等不正常手段而获得许多的经济利益,这种财务审计舞弊行为,不仅对投资者和财务审计人员产生极大的误导和风险,还不利于跨国企业可持续地健康和稳定发展,对我国经济和市场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和危害。因此,当前为进一步稳定经济市场,保证跨国企业市场健康发展,有必要深入分析跨国企业财务审计舞弊行为出现的原因,进而探索和完善有效的法律防范机制,切实保障跨国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1跨国企业财务审计舞弊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市场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促使国内跨国企业的扩大和发展。跨国企业不仅仅是各国经济密切联系的关键,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各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贡献了重要力量。尽管国家始终重视跨国企业的发展,然而在当前信息时代下,许多跨国企业却忽视了自身内部的财务问题。跨国企业由于多方压力或制度管理问题等,对财务审计制度和审查流程缺乏明晰的指导,从而诱发出更多的财务造假和舞弊行为。企业财务舞弊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或者相关财务人员,通过夸大、虚报、编造财务数据和业绩信息等不正常手段粉饰财务报告,从而获得许多的经济利益,是一种有目的性的不正当、欺骗性行为,从而对社会、企业相关责任人产生不良影响。据报道,目前信息技术业和制造业是财务舞弊问题出现的重点领域。由于信息技术业是创新发展的重点行业,任何国家的经济和科技进步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提升,所以相关企业会有大量的资金支持。并且由于信息技术的复杂性,涉及许多核心技术问题,国家相应的监管和审查并不能全面覆盖,所以这些涉及信息技术领域的跨国企业经常发生财务舞弊问题。此外,制造业一直是我国极为重视的基础行业,再加上疫情之后国内外对基建领域的重视,国家对该领域的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可能会产生财务舞弊违法行为的极大风险。财务审计舞弊事件一经爆发就是备受社会各界瞩目的事情,近年来,这种舞弊事件在上市公司及跨国企业在华子公司有不断蔓延的趋势,同时舞弊手法也渐趋复杂。若公司不能及早发现财务报告舞弊问题并以专业手段妥善处理,则可能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并对企业日常运营造成严重干扰。2020年4月瑞幸咖啡公司爆出财务丑闻,通过虚构约22亿元的销售额、虚增成本费用以及隐含的关联方交易,产生了重大财务舞弊问题。瑞幸咖啡公司的财务舞弊事件引发了国内外的关注,企业的财务舞弊行为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从企业管理者,再到公司董事和投资者,这些相关人员都承担着重大的风险和面临着巨大的损失,各监管部门和财务审计公司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瑞幸咖啡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并非是孤例,近几年,不同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的财务舞弊现象频繁发生,世界各国的舞弊事件都在逐渐增多。早在2010年美国就发生了世界瞩目的“安然事件”。根据中国证监会网站公布的处罚公告可知,在2013—2016年中,针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便有51份处罚公告,约占总的处罚份数的八分之一。如果跨国企业财务舞弊问题十分严重,涉及的资金和人员多,可能会彻底打乱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对跨国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

2跨国企业产生财务审计问题的原因

2.1跨国企业内部原因。跨国企业内部原因是跨国企业产生财务审计的根本原因,主要包括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企业人员失信问题等。目前许多跨国企业不断扩大规模,逐渐在世界各国设立分公司,然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跨国企业内部管理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跨国企业在非本土国家落地时,由于制度问题,导致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存在多种问题,例如管理层人员安排混乱、财务信息不透明和制度漏洞等。通常企业中股份最多的董事会成员可能会有最高的决策权,一人之权增加了造假和舞弊行为的出现。从近年来曝光的财务审计舞弊案例中,可以发现不少跨国企业存在管理者独断专行的情况,这些管理者多为企业的创始人、CEO等,在决策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所以企业管理者和董事会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公司财务舞弊行为最主要的实施主体。有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表明,董事会持股比例与企业财务舞弊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此外,企业相关人员特别是高管和相关财务人员的素质问题,包括个人诚信、价值观、工作风格等,是企业财务问题潜在且关键的诱因。企业相关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专业技能不足,大大增加了跨国企业发生财务问题的风险。企业的高级管理者是双刃剑,虽然高管在公司的管理和良好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若有素质问题,在面临资本主义市场竞争、公司运营的资金困境等压力时,极容易忽视法律和道德问题,采用多种不正当手段为公司和个人谋取利益,甚至照搬一些从上市到衰败的公司的方法,以获取更多的融资。除了企业管理者,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跨国企业产生财务审计舞弊问题的重要原因,专业的财务人员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诚信问题在跨国企业的财务审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很多跨国企业的财务人员在企业财务工作中的科学性及规范性不足,再加上企业缺少培训与重视,导致很多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道德水平都不足,很容易被利益蒙蔽双眼。所以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企业管理者及财务人员专业技能、道德素质是跨国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2.2跨国企业外部监查原因。跨国企业外部监查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证券市场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公司的监查、社会上的有效监管,如分析师预测、各类做空机构的调查报告以及群体诉讼制度等。外部监查不到位和法律规范不完善也是跨国企业产生财务审计问题的重要原因。虽然我国已有许多关于跨国企业财务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于跨国企业财务审计舞弊行为的法律处罚也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会发现,法律法规的落实率与执行率是主要问题。我国针对跨国企业财务审计问题的法律法规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由于不同国家制度和法规的差异,跨国企业容易抓住漏洞,利用侥幸心理进行财务舞弊。例如瑞幸咖啡公司是在美国上市,上市时间短,导致我国监管部门对其财务信息未进行及时的详细监管和督察。此外,与美国相比,我国针对跨国企业的财务审计舞弊问题上的处罚力度有待提高。惩罚力度较小、法律责任区分不明确,仅仅用小额度的罚款并不能给予舞弊者警醒,跨国企业通常具有巨大的营业额和利润,舞弊成本不高会使得舞弊者存在侥幸心理,敢于冒险以换取更多的利益。行业监管和社会监管在财务审计行为中的作用也备受争议,作为第三方外部监督,一些会计事务所在审计准则、审计质量和审计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部分财帮助舞弊者伪造账目,所以审计公司也会陷入财务审计舞弊的风险中。只有建立和完善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才能打击跨国企业的不正规手段,提高财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才能减少财务舞弊的发生。

3跨国企业财务审计舞弊及法律防范机制的构建

3.1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解决跨国企业的内部问题是遏制财务审计舞弊现象的关键,想要防范财务舞弊行为就要督促跨国企业内部结构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首先,跨国企业内部应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内设机构分别履行企业的战略决策、纪律监督和经营管理职能,各自利用自身的职能相互制衡,以确保其公正专业地开展企业治理。此外,应设立审计委员会,专门负责有关财务和内部控制过程的监督,在企业董事会内部对企业信息披露、会计信息质量、内部审计及外部独立审计等方面,执行控制和监督。其次,建设完善的内部财务监管机制和监事会制度,通过完善内部监管制度,培训财会人员,使得财会人员明确从事财务审计的具体职责,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必须采用有效的财务控制方法才能形成不同职务之间的相互监督,从而减少企业人员在财务审计中存在的不正当行为。完善的监事会制度对于跨国企业必不可少,在监事会成员的选任之前,对其任职资格进行严格调查和规定。充分给予监事会财务检查、职务监督等权利,有利于发挥内部监管作用。此外,完善跨国企业董事会相关的法律法规,赋予董事会相应的监督决策权力,为董事会独立参与企业监管创造条件,保障董事会能够及时获取企业运营相关的各项资料,避免内部管理者的违法行为。

3.2健全会计事务所审计机制。完善健全的会计事务审计机制,有利于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增强会计审计的公信力,有利于打造更加稳定、透明和诚信的资本市场环境。首先,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完善健全会计行业的政策法规,要求国内外会计事务所都必须严格遵守审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保持审计的独立性,避免被相关企业高管及其他不利因素干扰。同时利用法律法规督促会计事务所提高财会人员的道德素养和专业性,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必须通过专业知识与客观判断去发现企业领导者和企业经济活动的不正常情况。从企业整体出发,帮助其建立更为完善的财经制度,避免财务风险,并确保每一份审计报告都是客观真实的。其次,要求必须由跨国企业的审计委员会对会计事务所及相关财务人员进行聘用和解聘的审核,避免企业管理者进行不正常操作,确保企业财务审计的公正合理和独立性。此外,加强对会计事务所的监管,对于财会人员恶劣的违法违纪行为,给予相应的刑事处罚。

专业财务审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审计;问题;提升策略

由于当前市场环境具备多元化的特点,中小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财务审计水平。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中小企业的人力、物力有限,加之中小企业的特殊运行方式、管理机制,使得中小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与规范化的大企业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性。

一、中小企业的特点及财务审计的特殊性

(一)中小企业的特点。中小企业(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也称中小型企业或中小企,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而言的。这类企业,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尤其典型的是,此类企业通常可以由一个人独资或极少数人合伙提供资金组成,其雇佣人数和营业额也都不大,因此在经营上多半是由其所有者直接参与管理企业内部事务,企业所有者具备很大的决策权,受外界干涉较少。正是由于中小企业具备管理者权力集中的特点,其会直接影响企业财务审计。若是管理者的企业意识薄弱,会对财务审计工作置若罔闻,不能正确认识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如此,就很难将企业财务审计的作用发挥出来。在审计过程中,由于管理者的不配合,会使得审计材料不全面,难以提升中小企业的审计效果。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之间的利益高度集中,一些管理者、经营者“集权”于一身。若是管理者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将会设法躲避税收,采取徇私舞弊的手段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增加了财务报表的风险,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尽管如此,中小企业仍然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它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二)中小企业财务审计的特殊性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小,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相对大企业也较少。在其经营过程中,管理层的偏见与保守,过于重视利益的最大化,疏忽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未能制定健全内部控制流程。在工作的开展中,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人员一般都身兼数职,一岗多责。部分中小企业的行政就是会计,在部门设置与岗位划分上过于简单,为后期的审计工作造成难度。由于中小企业的特殊性,高层管理者集权现象较为严重,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机制,所有者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存在偷税漏税的现象。在企业的经营账目与票据上也相对混乱,难以实现有据可循、有账可查。另外,部分中小企业根本不设专门的会计,而是聘请兼职的会计来进行管理,只是为了满足市场的审计要求,为消费者、贷款银行、投资方提供业绩报告,并未认识到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导致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展。

二、财务审计在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中的意义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财务审计工作在我国起步与发展相对较晚。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小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日益严峻、紧迫。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尽快发挥财务审计工作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促进作用,才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以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财务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对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一)促进企业完善组织制度。当今社会,人才、资本、原料乃至市场的竞争关系日益呈现出国际化特征,中小企业在规模不大的情况下要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导致企业发展瓶颈较早出现,直接对企业发展速度与质量产生影响。财务审计能够在企业内部业务系统以外,监督企业在管理层面上各种方法的不适宜情况并做出改变,对这些调整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督,以评估改变的有效性以及是否存在后续风险,这一职能使得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只有认识到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够促进企业组织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改进,以谋求中小企业自身的持续、健康、高速发展。(二)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当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正得以逐步完善,企业行为需要受到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限制与约束。同时,企业为适应不断加快的发展速度,也需要不断出台并更新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与方法。在这一环境下,中小企业为了保障自身健康发展,将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在企业内部长期展开合规性审计工作,根据现行法规要求对自身行为进行审查监督,确保企业各项行为符合法规要求,及时发现企业中不当的活动与行为,并督促管理者与职能部门改进,从而达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三)增进企业相关利益主体互信关系。当前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资金匮乏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多数中小企业开始尝试面向信托、银行、工商企业、职工以及其他自然人募集并筹措资金,导致企业利益相关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然而对于这些利益相关主体而言,在专业程度以及风险偏好上往往是存在较大的差异的,立场的不同导致他们相互之间缺乏信任。财务审计中面向企业行为的内部审计能够为企业利益相关主体提供一个客观且独立的评价,借助于自身专业工具,向利益相关方提供客观且系统的分析报告,为企业提供改进建议,使各方主体能够感到平衡性与可操作性。换言之,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能够增进各方在互信的背景下对企业决策行为进行最优选择。(四)提高企业生产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必须通过不断改进产品、完善流程的方式促进生产力的提升。从改进流程的角度上来说,企业应当以企业内部权责利的公平为大前提,选择更加频繁、更加温和且更具针对性的改良方法。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企业必须在组织内部构建一个可客观进行自我评估的工作部门,以应对不断变化与深入发展的需求。并且这一职能部门还应在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中具有客观且独立的特点。只有财务审计部门能够在法律地位以及专业能力上达到这一要求。

三、中小企业财务审计问题与财务审计中的风险

(一)中小企业财务审计问题。1.会计信息不完整。中小企业应该尽可能地确保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人力、物力的限制,单独从事会计记录工作的人员很少,审计人员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自身不具备单独正确编制财务报表的能力,会计记录简单。加之缺乏可靠的财务信息,使得中小企业在经营中无法及时处理经济业务。简单的会计记录方式,会削减企业财务审计报表的完整性。2.会计信息不精准。由于中小企业的财力有限,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无法正确、快速处理会计信息。在实际的工作中,会计凭证不规范、不精准,使得财务混乱,无法将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情况反映出来。一些中小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逃避国家的监管,采取偷税漏税等手段,指使财务人员采用各类舞弊手段,无法得到与事实相符合的财务审计结论,增加了企业的运营风险。3.内部控制不严格。由于中小企业的出资结构简单,在建设初期,管理者与决策者的身份重合。因此,导致在决策上有较大的随意性。部分中小企业虽说已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执行力度不够。部分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各类业务活动、会计记录方式相对简单,在实施中难以实现职责明晰,无法为审计人员的工作提供依据。4.企业经营不科学。在多元化时代背景下,中小企业对机遇的反应较为迅速,但是无法降低对不利因素的抵御。加之中小企业自身的特性,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竞争、行业变化的影响,较为脆弱,且发展周期较短。财务审计工作是在企业持续经营前提下,评价编制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审计人员必须采取科学的方式开展审计工作,才能够确保企业财务报表的合理性。由于大部分企业的经营不科学,增加了企业财务审计难度,使得审计风险持续存在,最终会演变为企业经营风险。(二)中小企业财务审计中存在的风险。研究表明,财务审计工作本身的复杂性较大,加之涉及的审计范围较广,其中很多问题具有隐蔽性,是审计人员难以发觉的,致使审计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只有会计人员在日常审计中,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工作,仔细记录相关数据,才能够及时消除各种风险。在多元化时代背景下,中小企业内的财务审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环境的不稳定性。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市场经济逐渐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国家对经济、贸易进行了调整,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客观上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灵活性”,但过度的“灵活”,为审计工作带来了不便。审计工作的前提是要建立在完备的法律法规基础之上,审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借助相应的法律条例,才能够更好地衡量审计数据与实际经营数据,以便做出准确的判断和结论。在市场经济政策的宏观指导下,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要出具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一旦审计人员出现失察,导致审计信息的失实,将会被视为损害第三方的利益,企业就会对审计人员进行问责。审计人员有时难以实现两者间的均衡,使得审计风险加剧。2.审计人员专业性不强。由于审计机构缺乏培训与进修意识,对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不重视,再学习、再培养的力度不足,导致现存的很多审计工作人员缺乏较高的专业素养。部分审计机构对人力资源建设工作也不够重视,难以结合市场需求建立健全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正是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导致会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通常是应付了事,不仅难以带动审计机构的发展,助长了市场出现违法乱纪现象,也直接增加了审计风险。3.审计结构缺乏内部控制机制。企业在开展审计工作中,需要客观地评价审计单位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为审计机构的后期发展提供意见与建议,同时审计机构在开展审计工作中,需要企业提供内部财务资料,在此基础上开展工作。一旦企业提供的财务资料缺乏精准性,将会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开展。导致这类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审计机构缺乏内部控制机制,难以实现对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监管与控制,无法确保其工作的稳定开展。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审计机构的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在审计工作开展中通常是与行政机构共同开展审计工作,难以确保中小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公平性、客观性,增加了审计风险。4.企业缺乏审计控制制度。在法制社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每项工作的开展均需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财务审计工作也是如此。由于当前缺乏系统的、完备的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实际的工作中,一旦执行上出现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审计工作人员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其问题,加之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直接增加了审计风险。

四、中小企业财务审计提升策略

专业财务审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数据;财务审计;经营决策;创新

一、引言

在当今信息社会,企业为了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增强竞争能力,必须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对现代企业来说,大数据的出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唯有重视和积极应用,突破传统的工作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及市场竞争力的目的。现如今,大数据已经取得了相应的优化进步,将其融入财务内部审计过程中,能够实现对内部数据的优化识别,以此为促进财务审计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但由于我国将大数据融入财务内部审计的时间较短,在整体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因此本文将从大数据的内涵以及特征着手,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优化对策。

二、大数据的内涵概述

“大数据”并非指数据所包含的信息量。大数据技术是一种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和制定适当战略的技术。期间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汇总,科学合理地分析、选择、应用,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得到充分的体现,发现企业运行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从而为企业提供最优的决策和指导。随着社会发展,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升级,网络无时无刻不在生产着大量的数据信息,因此,企业应注重收集与企业运营有关的数据信息,建立自己的数据库,以便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供海量数据支持,使大数据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更加高效。

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财务审计的特点

(一)共享性增强

借由网络及大数据平台,各单位职员可随时查阅公司的财务资料,并随时共享资讯,以此让稽核人员互相配合,进而提高财务审核的效能。同时,不同的数据分析人员可以实现数据的同步共享,使得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财务审计范围扩大

传统的财务审计由于受审计对象和审计方式的限制,涉及面很小,但随着网络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它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这就要求企业财务审计人员进行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和互动,从而提高财务监管水平,促进企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

(三)财务审计时效性提升

传统的财务审计无法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财务审计的实时性和实效性不足,使企业财务审计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而运用大数据可以使企业财务审计具有时效性,随时随地进行财务审计,从而大大提高了审计监督的效率。企业财务审计部门应抓住机遇,突破传统工作模式、思维模式,攻克技术难关,使大数据更好地融入企业财务审计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大数据环境下财务审计发展现状

财务审计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而逐渐进入企业中的。大数据在财务审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大数据的应用,财务审计数据逐渐增多,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在此背景下,企业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贸易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财务数据、审计数据也越来越多。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审计的数据信息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财务审计数据需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给财务审计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财务审计模式正在逐步向“互联网+”方向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财务审计业务可以与其他业务同时进行,能够更有效地反映企业当前的收入状况,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决策制定提供参考。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财务审计信息统计工作更加真实、准确,信息之间的整理更加规范,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提升了财务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另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云”技术的出现给财务审计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模式,云计算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财务审计的发展。财务审计区分了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前财务审计需要使用内容核算软件,需要独立维护,软件更新和维护也属于财务审计的一部分。采用云财务审计模式,企业无须购买全套工作软件,只需购买“云”技术即可转移、嫁接,财务审计人员无须负责后期维护与更新。同时,云财务审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审计的质量与效率,实现了数据共享与传递,实现了远程监控和实时监控财务审计信息。

五、大数据技术在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大数据技术利用率普遍低下

虽然大数据技术在财务审计中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但是由于大数据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应用经验,同时财务审计人员对大数据的了解程度也不高,一些从事财务审计工作多年的行业专家并没有意识到大数据对财务审计的影响。金融审计人员不了解大数据技术,也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导致审计工作效率低下。对于长期从事财务审计工作的会计人员而言,大数据技术是一项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积累应用、运用自如、提高效率和质量的新兴技术。

(二)财务审计的创新意识不足

受传统的工作经验、思维方式等影响,我国企业财务审计难以突破传统的工作模式,主要表现为缺乏大胆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新时期财务审计应顺应时代潮流,大胆创新财务审计,转变财务审计理念,既保证了时代性,又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其具体缺陷在于:第一,对数据化的认识不足。随着信息化和数据化时代的到来,企业财务、资金等方面已经完全数据化和数字化,财务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网络和计算机中,数据化是信息数字化之后的一种更高级的应用,但许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数字化和数据化的区别。第二,对财务审计工作的创新认识不够。面对新时代、新技术的来临,并非所有企业都勇敢面对新技术的应用,多数企业乐于驻足观望,不敢突破传统的工作模式与思维模式,试图从其他企业改革中寻找成功的经验,害怕失败而安于现状,导致财务审计缺乏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

(三)财务审计理念比较落后

财务审计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财务审计不到位,企业财务状况将难以维持,无法正常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然而,许多企业忽视了财务审计工作,只把它看作单纯的会计核算管理,并没有深入认识它的重要意义,严重阻碍了财务审计的开展。财务审计工作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尤其是财务审计人员,作为财务审计的实施者,其工作能力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审计的质量和水平。大多数企业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经营管理体系,但受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影响,新技术的融入和应用需要时间,企业财务审计理念也会显得相对落后,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这需要财务审计人员和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尤其是企业管理人员,由于对财务审计工作形式和流程的认识不够清晰,在新时代来临时未能及时转变观念,从而制约了财务审计部门的行为,使财务审计仍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

(四)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企业在运用信息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推进数字化转型、业财一体化管理过程中,需要企业从个体出发,逐步促进财务人员的会计职能得到转换,进而更好地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这将能够更好地实现财务共享的功能。而财会人员则需要与其他部门的人员建立密切的联系。由此可以看出,当会计人员工作满意度低时,工作服务质量就会下降。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财务审计。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在财务审计中只引进了一套财务软件,并没有将财务信息进行数据化、信息化,导致财务数据无法共享,各部门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影响到财务审计的效率。企业应加强信息化建设,顺应时代潮流,使新技术更好地融入企业的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财务审计人员的素质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很多企业财务审计人员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职业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作为财务审计人员,面对危害企业发展的风险隐患和利益相关者的诱惑时,一些法律意识淡薄、职业素养低下的人员很难抵制诱惑,从而给出不真实的财务审计报告,隐瞒风险漏洞,导致企业决策依据的信息失真,决策失误。二是财务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大部分财务审计人员在企业工作时间较长,工作经验丰富,工作模式固定,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强,不愿意接受新的技术,导致财务审计工作无法进行改革。目前,很多企业的财务审计人员对财务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综合素质也不高,虽然很多人拥有大学本科、大专学历,但是他们对新技术、新软件的熟悉程度还不够深,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水平也不高,生搬硬套,缺乏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

六、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创新对策

(一)加强对大数据相关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大数据是一门新兴技术,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社会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较少,且财务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对大数据技术的认知,受传统工作模式、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财务审计工作。因此,财务审计人员应积极学习、掌握大数据技术,通过不断学习和掌握大数据,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为了有效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必须充分认识财务审计的重要性,使其发挥最大效用。首先,管理层要重视财务审计工作,不断加大对财务审计软件和硬件设备的投入。其次,企业应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培训会计人员,使其熟练运用财务审计工具,提高其专业技能。另外,在大数据时代,会计审计不仅要从宏观视角审视各种大数据技术,还要关注金融审计,不再局限于预算的基础数据,而是要懂得如何利用大数据来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从数据挖掘中找出问题和线索,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数据说话。

(二)积极对财务数据信息进行分析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审计部门在内部都收集了大量的数据。然而,大多数数据是孤立的。因此,企业财务审计部门需要在审计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包括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等内容建立审计机构集中统一的数据库。首先,确保数据的来源规范,提高数据的准确度;其次,了解审计对象的各项特征,分析出数据信息的特点,方便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汇总,对于零散的数据信息,定位疑点数据和重要信息,进行数据综合利用,提高数据的分析效率;最后,实时收集和更新数据库,确保数据的时效性,保证数据运用的效果。比如,对于负债报表和经营报表进行分析,必须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出现数据错乱的现象,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财务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

(三)打造大数据信息平台

企业财务审计平台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载体,是企业财务信息采集和分析的主要渠道。企业财务审计平台主要包括数据管理平台和数据分析平台,其中数据管理平台主要是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全面分析相关数据信息,查找审计存在的问题,明确审计重点和难点。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已有成熟的审计模型和方法与数据平台整合,形成通用分析模块,通过可视化界面清晰表达数据间的关系。另外,通过建立企业财务审计信息平台,不断整合财税、社保等各方面的信息系统,进行传统的预算执行与部门预算执行数据的整合,为后续审计数据分析提供依据。如软件企业可主动融入互联网审计,通过建立财政、税务、海关板块,推动企业财务审计模式由单一审计模式向事前审计和过程审计、静态审计和动态审计、现场审计和远程审计相结合的转变。

(四)增强审计人员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力

推动企业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因素是人才,在此期间,需要组织审计人员参与计算机、网络培训等相关业务培训,培养审计信息化人才。同时,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专业人员和财务审计人员,不断提高企业财务审计信息化水平。财务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着财务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此外,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针对一些财务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企业要加强思想教育、司法教育,用相关违法处罚案例警醒和鞭策工作人员规范工作流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职业道德。

七、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