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结合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观的实际,重点阐述了应该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l新形势下学生就业观的变化及特点

在招生体制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的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直接面向劳动用人市场,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就业观念发生了—些变化。

一是对国有、集体、私营之间的等级观念逐步淡泊。以前,毕业生大都愿意选择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不愿到集体和私营企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学生对企业的公私身份不再过于看重,但也有部分学生偏重国有单位和大企业,旧的体制观念仍然存在。

二是追求热门职业。学生“只面向第二产业”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第三产业开始成为就业的热门。

三是依赖国家、学校统分统配的就业观逐步转变为“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就业观。

四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讲究实惠,利益并举。学生在毕业或重新择业时,更偏重于高薪职业。

五是力求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既看重经济利益,又看重社会地位。行政事业单位以及白领髟罢等职业是学生就业的重点。

六是愿意到知识或技术型岗位就业,不愿从事—线工作。各类专业人员、行政事业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学生的理想职业。

七是期望能够按个人爱好与条件选择职业。不少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考虑哪些职业、哪个部门符合自己意向、兴趣、爱好和条件,并能发挥自己的专长。

八是社会职业的发展对青年学生择业亦有影响。新职业种类的大量出现,扩大了学生择业的范围,并对学生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证热成、0积极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形式的变化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变,也反映了我国旧计划经济体制、劳动人事制度弊端的影响依然存在。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决定着就业方向的多元性,扩大毕业生就业率,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中等职业学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指导,以适应改革和社会主义建没事业的发展。

2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的建议

所谓就业指导,就是在学校教育中融入职业指导的内容,通过对青年学生职业教育,帮助未步入社会即将毕业的在校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式,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他们了解职业,认识职业,确定职业目标,努力掌握与自己职业方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做好就、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就业指导主要包括就业政策指导、就业观念指导、创业观念指导、心理咨询指导、就业技巧指导等,重点要做到三个结合。坚持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把思想教育始终贯穿于职业指导的全过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为学生选择职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使学生放开就业视野匕,增强就业的信和信念。

22坚持就业指导与各科教学相结合。要把职业指导有意识地渗透到各科教学大纲中,尤其是要加强职业指导与劳动技术课程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职业劳动技能,发现和发展学生的职业个性和潜能。

2.3坚持就业指导与课外、校外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课外、校外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职业爱好,锻炼职业特长和能力,为适应未来的职业创造感性条件。

3积极开展就业指导的有效措施

3.1开设好指导》课。《职业指导》课是学校开展职业指导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高度重视《职业指导》课的开设,要求任课老师必须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讲师以上职称,并在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方面有—定的经验。通过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职业理论、择业观念、就业技巧和国家攻策等各方面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

3.2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学校要专门成立招生与推荐指导办公室,负责收集劳动市场用人需求信息,建立劳动用人需求信息网络。同时,构建起以专职职业指导教师为主体,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学校各部门积极参与的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全方位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等多方面的就业指导,有效提高就业率。

3-3建立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尽早组建企业与学校联合咨询委员会,学校通过对各类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把用人企业按其眭质、类型、规模、经营状况、用工种类、用工时间、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及员工的待遇等进行归档管理,及时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并通过劳动力市场调查、供求分析、问题咨询、信息、指导报名等多种活动,有效发挥学校就业指导的导向作用。

34开展咨询中介服务。充分发挥就业中介机构在毕业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学校与职业中介的联系,与各地的劳动力人才市场、职介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架起与职业中介机构的桥梁,多渠道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

35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坚持产教结合,积极聘请经济界、产业界专家参加校务会,积极吸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并推荐学生参与企业的产品生产。

3.6从容面试。结合实际,向学生介绍实用的砥跋的方法与技巧:

a良好的第一印象

—位企业领导说过:“求职者给人的第一印象简直是谋事求职的先决条件。’l求职者应聘面斌时衣着打扮要自然大方、朴实得体,干净利索。站相坐姿要保持轻松自然,给人一种具有朴实气质与从容风度的感觉,无疑也会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认认真真的对待面试,时时刻刻的注重自我形象。毫无疑问,那些衣冠整洁,谈吐得体,彬彬有礼的求职者要比那些长发蓬乱,不修边幅,出口成‘‘且庄”的求职者更会让招聘者有深^交谈的欲望。

B卒【貌的问候

在进行自我介绍之前,求职者首先要跟主考官打个招呼,道声谢,这是最起码的礼貌。比如,可以这样说:“经理,你好。谢谢你给我这个机会,现在请懒向你作个简单的自我介绍……”。介绍完毕后,要注意向主考官及在场的其他面试人员致谢。

c旦诚的态度

面试离不开交谈,面试时问虽然不是太长,却是考察—个人交往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项目。坦诚的态度将成为你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回答问题时既应该充满自信又要态度谦虚,留有一定的余地。即要介绍自己的能力,也不要把自己搞的事事皆能,以避免自己陷^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在自我介绍中,不要用保证似的口吻:“我绝对胜任这项任务”、“我保证让部门改变面貌”,这些话常常是因为情绪冲动发出来的,在这些话下面往往没有具体内容,往往会使招聘者认为你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你要尽可能客观的显示自己的实力,l/IJav~-唯唯诺诺,毫无自信,也不要乱夸海口,自恃高傲,那样注定要坏事。

d了解对方,有的放矢

就业指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导致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严峻的事实是:高年级学生就业焦虑,低年级学生学习迷惘。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职业指导,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头等大事。

一、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不利因素

1.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从1999年开始,高等学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每年以60~70万激增,社会就业压力和大学毕业生不完全就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大学生、学生家长、高等学校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左右,下岗登记800万左右,农村向城镇转移劳动力1000万左右,按照我国经济增长8%计算,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也不过700~800万。这些数字显示,劳动力无限供给与就业岗位有限增加的矛盾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就会失衡,导致“就业难”,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困境可想而知。

2.企业纷纷减员增效,政府提倡精简机构,事业单位实行下岗分流,人才需求明显下降。

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不佳,劳动力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明显过剩。如今我国人才存量迅速增加,使得大学毕业生这种优质稀缺的人力资源逐渐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

3.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缓慢,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

不少高等学校缺乏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和规划,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导致专业趋同现象严重,最终使得专业人才的产出和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人才供给严重大于需求。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仍存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现象。据调查,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和创新精神不足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职业指导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学界对职业指导的基本看法是:“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的过程。”①从这个表述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它四个方面的涵义:第一,指导的对象是劳动力市场中的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多个主体,而不仅仅是求职者一个主体;第二,职业指导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信息交流、咨询指导、教育和就业帮助等多种方式,达到人职匹配,使社会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发挥最大效益,促进社会整体发展和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不仅仅以就业为目的;第三,职业指导是一个过程,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而不仅仅是某一个阶段和时期;第四、职业指导不仅仅是提供职业信息,而且强调更深层次的教育和帮助功能。

三、职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职业指导能根据人的身心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征,通过各种指导活动,使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职业和环境,从而明智地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与生活道路。它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大学生在毕业时很少有过职业方面的体验,对社会及职业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在走向社会之前了解社会上有什么职业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和规范是非常必要的。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从而对社会有一个真实、客观的认识。

2.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制订职业规划。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人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幻想,有些是可以实现的,有些是不切实际、无法实现的。他们对某种职业的认识通常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职业指导能帮助他们根据社会需要和职业要求正确地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确立切实可行的职业方向,并努力为之准备和奋斗。

3.职业指导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职业备。就业竞争实际上就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职业指导通过向学生讲解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对人的品德、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使学生主动地、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课程、制订学习计划、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业技能等,进而激发学生的自我成才意识,帮助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做好职业准备。

4.职业指导能让大学生学会选择、学会面对,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职业指导通过心理测试、特性分析等手段,让学生在了解社会、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学会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培养择业的决策能力,使学生能够面对现实,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增强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5.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职业目标。职业指导能向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和就业服务,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目标。

四、目前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职业指导观念陈旧,难以适应社会和学生对职业指导的要求。受计划经济时代毕业生包分配的观念影响,许多高校对职业指导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过去的认识上:一是认为职业指导只是毕业生的事,只需要对毕业生做指导就可以了,对非毕业生的职业指导需求基本上不予考虑;二是认为职业指导不需要什么理论做支撑,只是经验、方法的介绍,从业人员只要掌握政策、熟悉工作程序、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就可以了;三是对职业指导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有了职业指导,学校的就业率就能在短期内有一个很大幅度的提高。

2.职业指导专业化程度低。目前,我国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从业人员几乎都是非专业人员,他们或者是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或者是学校行政干部,专业人员寥寥无几。

3.职业指导的方法落后,缺少针对性。目前,高校职业指导的方法大多停留在讲座和选修课的层次上,很多学校并没有把职业指导列入必修课的教学,使用的职业指导教材也是五花八门。实际工作中,对就业中的共性问题如就业政策、形势等介绍得比较多,对就业中的个性问题如学生潜能的开发、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讲授得比较少,更缺少对学生职业体验的教育,职业指导工作仍然局限在校园里。

4.职业指导的社会化程度低。随着新知识的不断产生,新职业的不断涌现,客观上要求高校职业指导必须和社会需求紧密衔接,把握职业需求的市场脉搏。但是,一些高校目前主动和社会各界的联系较少,基本上满足于纸上谈兵,所使用的职业指导教材缺乏对社会主要行业的关注和介绍,形成了学校职业指导和社会需求不相衔接的尴尬局面。

5.职业指导缺乏长效机制。大多数高校都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谈职业指导,这样有些问题是很难解决的。比如,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是否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等问题就需要职业指导提前介入,但很多学校还没有较好地做到。

6.职业指导的力度不够。一些学校确实在开展职业指导,也开设了一些职业指导课,但都是雨过地皮湿,蜻蜒点水,好像是在做,但明显“药力”不足。比如,面试技巧这样一个简单问题,基本上只是告诉了学生有哪些技巧,缺少相应情境的反复训练,因而效果不佳。

五、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基本策略

如何才能正确而有效地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念,理性地对自己进行社会定位。职业不仅仅是谋生手段,其实也是个人实现梦想,完善自我,发挥才智的平台。正如本・富兰克林所言:“一个人,拥有一份工作就拥有了一定的资产。但只有那些做他们最擅长的事情的人,才能赢得财富和荣誉。”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选择的长远眼光,同时往往又对自己的兴趣、能力认识不清。因此,人才市场上数量巨大的拒签率和违约率也就不足为奇了。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天赋和爱好,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注意分析学生择业时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健康的心态。有些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缺乏自信心,在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时常常会手忙脚乱。有些学生对自我估计过高,造成对就业期望值过大,对就业形势盲目乐观。有些学生则优柔寡断,缺乏主见,导致徘徊于诸多目标之间,难以决断。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指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就业心态。

3.加强社会实践工作,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大学作为高等人才的培养基地,不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应该关注社会的需要。说到底,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是要走向社会、接受社会检验的。大学生是否合格,不仅要看学习成绩,而且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学校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宝洁公司曾在北大启动了一项针对大三学生的招聘实习计划,如果其表现优异,将在毕业时正式聘用。联合利华也启动了夏令营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学生,邀请他们在暑期到企业参观实习,让他们尽可能地了解企业的文化观念,若双方同意,毕业时将可签约。这样既有利于大三学生提前了解就业的情况,培养他们的危机意识,同时还有利于企业聘用到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4.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现在很多学校还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或在双选会即将来临前草草开办一些讲座,或缺乏科学严谨的职业规划体系,无法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服务。一般来说,完整的职业规划应包括目标确立、环境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策略以及反馈和再评估五个步骤。学校应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即开展相关教育,指导他们自主制定从大一到大四每个阶段的“生涯规划”,并最终转换为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职业测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然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根据每个人以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科学制定个人发展的计划。

高等学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资源。就业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的大事,“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高等学校在开展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应加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既避免将职业指导简单理解成只是帮学生找工作,又避免将职业指导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要使身处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对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以及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具有清醒而准确的判断,从而能够更好的就业。

【参考文献】

[1]柳君芳.职业指导的概念与基本内涵.北京成人教育,2000(1):15.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

――新理念.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68.

[3]李红梅.探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石油教育双月刊,2006,(4):86―88.

[4]陈牛则.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与职业指导策略.湖南师范大

就业指导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指导;就业;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把科学发展观精神切实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形势,作为一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者,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切实落实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工作问题将是我们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1.以科学发展观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就必须将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发展现实情况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联系起来考虑,内化科学发展观,细致分析,深入思考。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来分析,就是坚持以毕业生为本,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国务院在部署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七项措施中就明确了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和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等问题。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理解必须抓住三个要点:

第一,我们要抓住它的实质。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对国家发展的指导层面来看,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协调发展。那么落实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层面来看,就是要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更好更快的协调发展。如何能做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呢?就是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创新工作思路,开拓新的平台。

第二,我们要抓住它的要义。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并且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落实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层面来看,就是要创新工作办法,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杀出一条血路,使就业工作更上一层楼,并且是一种可持续的更上一层楼。那就要摸索出一种适应不同形势下都能发展的模式。记得曾经在回答共产党人如何跳出“其兴也”、“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率”时说过,办法就是实行人民民主。思考其本质,吸取其精华,我觉得要做到就业工作的持续发展,也要实行“人民民主”,那就是广泛发动学校老师、社会力量以及我们已经毕业的学生,大家都把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当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事,这样才能把就业工作做到长青不衰。

第三,要抓住它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关键是以人才为本,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想来讲,最核心的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满足毕业生各方面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毕业生与职业、毕业生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只有实现这种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更快更好的发展。

2.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模式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创建新的适应时展要求的模式,使我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发展,就要创新,要建立起一种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能适应时展的需要,适应目前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新模式。

这种新模式,就是建立在广泛发动学校老师、有关社会力量以及毕业工作后已经扎稳脚跟的校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毕业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家都把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当成自己的事,这样才能把就业工作做到长青不衰。

就业工作的发展,包括就业工作模式的发展,以前只注重眼前就业率的表面数据,没能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规范化的管理平台,作为稳定提高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的系统化工程。要保持每年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的稳定甚至不断提高,必须建立起一种保障平台,就像一座水塔一样,每天都储蓄有一定的水,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水塔高度,使蓄水量也不断增加。要建立起一种不仅仅关注是学生毕业当时,还要提前做好基础以及就业后的跟踪工作。

首先,提前打好基础,就是提供实习平台,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让毕业生提前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找出自身存在的差距,以弥补缺陷,找到方向。同时,通过实习,让社会了解我们的学生,让一部分优秀学生率先落实就业单位,这不仅使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得到保障,也为其他学生增强了对学校以及专业的信心。所以,提前打好毕业生就业基础工作,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阶段。

其次,就是做好学生毕业年的就业工作。就要广泛发动各种力量,共同给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一是学校就业部门广泛联系社会用人单位,加大推销本校毕业生,组织用人单位到学校举行各类型招聘会,让毕业生得到更有利的就业条件。二是毕业生所在院系加强对本院系毕业生的推荐工作,发挥本院系的力量,不能仅是对学校就业部门的等靠要。三是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完成毕业生就业工作。有些毕业生自己家庭力量能够帮助解决的,自己解决;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为其他毕业生联系;有些老师的亲朋好友的工作单位需要招人的,鼓励为我们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有些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鼓励积极为母校师弟师妹提供就业信息。四是鼓励毕业生自己走出去,通过自己多方努力,积极参加各种招聘会,参加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3]等形式”找到工作单位。绝不能对学校“等、靠、要”。

最后,就是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后的信息跟踪工作。我们要建立起与毕业生加强联系的平台,一方面是关心我们的毕业生,有些专业问题,专业老师还可以给以指教帮助。毕业生就是学校的孩子,不能一毕业就扫地出门,不闻不问,我们还应该针对毕业生在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难题或者缺陷,给以指导。还可以举行辅导班、培训班进行强化提高。这样同时可以为学校的教学大纲进行针对性的修订,提高教学质量。二是为学校和毕业生建立一种强烈的感情通道,为将来学校的就业工作建立一种渠道。人,都是情感动物,“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我们要让毕业生时常挂念母校,就要建立联系沟通的渠道,这样我们的毕业生工作单位或者其知道的单位一旦招人就能想到为母校就业工作出力。三是通过对毕业生的信息跟踪,我们可以做有关的调查研究,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就业工作、学生管理等提供一份有力的材料,为我们提高有关工作效率提出宝贵的意见。

这样我们就能做到以生为本,全面做好就业工作,使我们毕业生就业工作得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的发展,使科学发展观在就业工作的切实贯彻落实。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要抓住这项工作的主要矛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矛盾,顺藤摸瓜,就能顺利做好这项工作。

3.1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矛盾问题

第一,目前由于教育体制问题,教学改革还未能跟上社会形势的发展,所以一方面造成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钩;另一方面,在校学习不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学生厌学情绪浓厚,专业学习不扎实。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在原因,即大学毕业生专业技能不扎实与社会工作岗位高要求之间的矛盾。

第二,随着实行大学扩招政策后,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但社会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容纳这么庞大的就业大军,这就造成了与社会可提供就业岗位越来越有限之间的矛盾,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外在因素。

第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时难以转变。很多大学毕业生,特别是有点名气的大学毕业的学生还停留在自我陶醉的精英型的就业陈旧观念上,这造成与社会现实就业岗位大众化、基层化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心态失衡,要么待业,要么跳槽频频。

第四,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格局要求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越来越细致和深入,而很多学校却未能及时建立“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人员队伍,这就造成了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复杂化、尖锐化之间的矛盾。

3.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贯彻以人为本,创建集指导、教学、研究、咨询、服务、管理等职能为一体的,全程化、全员化、专家化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集体指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的新的工作机制。

首先,继续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综合素质教育和指导。开设有关就业指导的必修课,选修课,各种讲座,请校友回校做报告,社会人士讲企业文化,对毕业生的要求等,设专门的教研室,开设咨询室、咨询日进行个体咨询辅导,组织各种活动,群体咨询、模拟招聘等。不仅要以占领用人单位市场为目标走出去和请进来,而且要是与社会力量有机结合,共同进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多样花。比如学校聘请一些社会人士为我们学校就业指导兼职辅导员等等;还要调动动员学生的力量,如学校成立了学生社团,就业社团,在老师的辅导下开展活动,自我教育。就业指导内容要更加细化,分层次、分专业、分对象的指导都出现了,其中最核心的变化,是由单纯就业指导过程性的就业指导,变为对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负责,全程、终身性咨询指导,这就需要建设一支专业性的队伍。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就业导师制推行势在必行,可以组建由辅导员、学生管理老师、专业老师、校友、企业员工等组成的就业导师团队,落实具体负责的毕业生,责任到人,这样就能更加明确、到位,服务周到。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这也是为将来的毕业生就业储备的招聘资源库。同时把企业纳进来也会给毕业生增添一个就业的机会。同时,注意加强学生的情商引导,强化心理素质,解决心理、情感、思想等“情感亚健康”问题。当前人们的“情感亚健康”问题很突出,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并认真对待。好的心态,健康的人格同样是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的体现。

其次,创建完备的就业工作的管理工作平台,以及突出建设服务平台。目前,国家、地方、高等学校三级就业网站基本都建立起来。如由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发改委和国资委共同推动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一方面可以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管理更为及时有效,同时使得毕业生信息、交流、意向反馈更为方便。但作为高校本身更加需要加强自身就业网络的建设,以加强与本校毕业生的联系,以及更加全面的周到的对本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这就需要建设一支就业网络服务的专门性工作队伍。

再次,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指导与扶持。我们一般所说的加强校企合作都是在教学、实习上,其实也应该加上另一方面,那就是企业赞助大学生创业或者扶持大学生创业。学校可以在这方面去尝试与企业的合作,为毕业生的创业创建一个平台。单凭一个涉世不深、没有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创业是很难成功的,但如果有学校与企业的协助扶持的话,成功的几率就会更大一些。企业的合作支持可以是资金、产品,也可以是项目等。积极推广成熟的创业培训模式,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和实训,提高创业能力。总之形式多样,大有可行之道。

参考文献

[1]张蔚萍.新世纪的思想政治工作[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1]16号.

就业指导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对职业信息的应用可以说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在关注当前普遍存在于应用职业信息开展就业指导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用职业信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本文将结合普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就如何应用职业信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探讨。

1相关概念

1.1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也可称为“求职择业指导”、“职业指导”或“职业辅导”。狭义的就业指导是给被指导者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其求职与择业,为其与职业的结合建立平台。广义的就业指导是以被指导者的特点、意愿与社会职业的需要相协调为前提,帮助和指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并为其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经验和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

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包括:就业观指导、就业政策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技巧指导、就业心理指导、角色转换指导以及自主创业指导。可见,职业信息指导是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

1.2职业信息

经研究相关文献,职业信息应包含:职业资源信息、职业新闻信息、职业政策信息、职业测评信息。职业资源信息是指社会所提供的各种职业性质、种类、数量,以及该职业对就职人员提出的能力、学历、身体、专业训练、职业道德等要求,以及提供的工作条件、待遇等信息,职业新闻信息是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有关职业的新事情;职业政策信息是指国家或行业有关机构所制定的从事某职业所必须遵循的相关政策、法规、行动计划与策略等信息;职业测评信息是指利用各种职业测评软件对被试者进行职业测评所得到的反馈信息。

大学生关于社会和职业的知识信息不同于关于自身的知识信息,区别于个体直接的、主观的经验,它是具体的、客观的,存在于政府文件书面报告和其他媒体资源中。我们要动态地认识职业信息,已存在的主流职业信息也一直都在发生变化,职业信息并不代表在任何一段时间内任何一个工作领域所发生的所有事情。

2存在的问题

2.1对职业信息作用的认识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就业工作日益重视,但往往只停留在对学生毕业的短期辅导上,就业指导工作不能贯穿始终。极少数高校能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而且也往往在教学时数上呈现出参差不齐;多数高校只在毕业班中开设选修课;有的高校甚至安排为讲座;少数高校把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也只在毕业前一年进行;有些高校甚至连短期辅导也无法落实。部分高校还只是将就业指导课狭义地理解为就是为毕业生介绍就业形势、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方法,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牵线搭桥而已。对为学生提供职业信息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很少将之提升到规范化、系统化地进行课程建设的高度。

2.2职业信息的传播渠道不畅通

当前,职业信息对解决职业指导在沟通社会经济结构、就业结构、教育结构等方面的关键性作用尚未得到足够重视。虽然各高校普遍成立了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该机构工作一般仅停留在接待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并把招聘信息传递给相关专业的辅导员。有些学校尚未建立校园就业网,使得职业信息的传播渠道不畅通,职业信息的传播不及时。据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在2005年共同进行的Ⅸ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调查结果显示,39.6%的大学生毕业时是通过网络获得工作信息,36.5%的人通过学校、导师了解用人信息,还有l5.9%的人请求家人和朋友帮忙找工作,而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寻求工作信息的大学生只占19.7%。可见,高校在帮助学生获取职业信息的过程中,尚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职业信息的来源单一,职业信息内容贫乏

现今,大多数高校在获取职业信息的途径上一般依赖于用人单位来访。很多高校不会主动联系用人单位以寻求招聘信息,也不会利用互联网主动筛选有效的职业信息,更不会主动与人才机构联系以便联合利用职业信息。即便是用人单位到校进行招聘,学校也往往只了解其用人数量、招聘要求、招聘待遇等简单、片面、表层的职业信息,对学生在该单位发展的空间、该单位所在行业发展前景及所需的专业训练等往往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高校较少邀请校友、知名企业家或技术骨干来校讲学,也很少对已聘用本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进行回访等双向沟通,未全面开发可收集应用的职业信息。有的高校甚至连就业指导老师自身所了解的职业信息都非常少。

2.4职业信息的应用程度不高

学校在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因重视程度不够或缺乏经验等原因,往往很难实现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的专业化。高校通常直接从辅导员、思政教师中抽调人员组成就业指导课的教师,这些老师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造成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均呈现不足与滞后,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在稳定性、专业化、职业化、工作模式等各方面都待进一步改进。有的学校也发现了这种情况,但也只是选派这些教师参加各种短期的就业培训,很难从实质上提升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以上种种原因造成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就业指导老师对职业信息的应用程度不高,即便有应用到职业信息,大多也是职业新闻信息、职业政策信息,而较少应用职业测评信息进行指导,对职业资源信息的开发、应用程度也不高,因此,对职业信息的应用总体上仍待加强。

3对策

3.1建立应用职业信息的长效机制

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职业信息应贯彻学生大学生涯的整个过程,各个年级所提供的职业信息内容应有不同侧重点:对大一的新生应重点提供职业测评信息,综合应用职业政策信息、职业新闻信息和职业资源信息,以帮助学生全面开始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针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目标的学习和各种实践活动及能力素质的培养;对大二的学生应侧重提供职业资源信息,综合应用职业政策信息、职业新闻信息及职业测评信息,在进一步明确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各工作岗位所需能力、身体素质、专业训练、经验等有选择有重点地展开学习和锻炼;对大三的学生应侧重提供职业新闻信息,综合应用职业政策信息、职业资源信息及职业测评信息,使学生全面了解将从事职业的各种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各项能力和素质等的专项提高和实习实践活动;对大四的学生应侧重提供职业政策信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劳动和就业方面地法律知识,能够明确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有效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通过综合应用职业资源信息、职业新闻信息及职业测评信息顺利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3.2拓宽职业信息渠道,丰富职业信息内容

学校应主动拓宽职业信息渠道,主动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在召开大型的供需见面洽谈会基础上多开专业性较强的专场招聘会,采取邀请校友、企业家、技术骨干来校讲学及建立校园就业网等措施以收集更多的职业信息,畅通职业信息传播渠道;学校应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渠道来收集职业信息: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或校园就业网、学校及社会上的各种招聘活动、国家宏观政策、种种就业专刊、实习实践活动及用人单位公司主页等各种互联网资源。

3.3提高学生对职业信息的应用水平

要充分利用职业测评信息来设计学生的职业生涯,此外,学校应指导学生科学地分析所收集的职业信息并应用职业信息写好简历、自荐信等材料,及针对所收集的职业信息进行面试准备。学生所接触到的职业信息纷繁复杂,学校应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科学地分析、筛选所收集的职业信息,应用职业测评信息及其它职业信息,合理确定就业目标,并指导学生根据所收集到的职业信息,如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人才要求等信息,针对单位特点写好个性化的简历和自荐信等材料,在面试的过程中也紧扣单位所需从而引起面试主考官的兴趣,有针对性地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3.4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

就业指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就业指导;课程

中图分类号: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6(c)-0084-01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双向选择”已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这种就业形式给了毕业生职业选择的“自由”,但是为了能够自由选择需要高职毕业生对人才市场、对社会职业,尤其是对合适自己的职业有相当的理解,否则选择的自由将演变成盲从,从而在自己的成长道路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高职院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就业相关的教育教学。从几年的实际效果看,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状况非常不如人意,收效甚微。为了改进高职就业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还需做到“六变”:

一、意识变。意识变指的是高职院校要对就业指导的性质、就业指导课的地位重新认识,改变以前的不合适的观念。1.就业指导变为职业指导。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习惯把找工作称谓就业,就了业就有工作,有饭吃,不挨饿受冻。而不是从发展的角度思考,就业是人从事某种职业,是人生发展的大事,就像找对象结婚一样不能马虎。所以,就业指导应该转变为职业指导,不仅是指导毕业生毕业时如何找工作,更应该为每个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职业人生。2.对职业指导的认识要变。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成立了专门机构,开始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并没有解困高职生的就业难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是没认识到职业指导的性质。职业指导具有公益性、发展性和职业性三性。公益性要求政府、社会和高校合力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而不是高校单枪匹马地干;发展性是要求职业指导不能急功近利,要长远打算,重视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职业性指的是职业指导工作是门专业工作,需专人完成。所以要人们重新思量职业指导的性质,并以此为认识的出发点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教材变。在教材的建设上,有人提出不使用教材。笔者也赞同此观点,因为职业指导是由职业化的专家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或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对于这种指导很难因为学生掌握某些书本知识而达到效果,因此教材的使用似乎是多余的。但是没有教材的教学对教育之而言需要极高的专业水平,这点在当前的高校难以做到。既然无教材教学存在相当的难度,况且高校普遍在使用教材教学,因此对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比较分析现行教材的基础上,我认为在教材的编写上应该体现以下特点:1.易。编写教材时必须考虑高职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高职院校忌用本科教材。高职教材要结合高职生的认识特点,通过简单的描述,甚至可以通过漫画的形式把深刻的道理解释清楚。2.实。职业指导教材应联系实际,反映当前最新的信息和趋势。同时教材还需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不能不考虑学生当前所思、所行、所学编写教材,否则给学生一种不实的虚感,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3.新。教材要不断更新,体现最新的理论,最新的市场需求和专业前沿。4.育。育人性是职业指导的本质之一,就业关注学生长远的发展。现行教材很少体现育人性,而是技巧、政策的介绍。5.适。教材是否要针对不同的学科和专业采用不同的教材,现在还有争议。但是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在职业指导时肯定要有所其别,要做到适宜。

三、方法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要从“传统灌输”模式转变到“参与、情境教学”的模式中来。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就业指导课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方法,提高高职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例如可采用主动参与法教学,情境教学法。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人才市场,让学生真切感受招聘的氛围,了解企业对自己所学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和努力方向。

四、教师变。教师变是指职业指导的老师要转变角色,从老师或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和服务者;从一般教师转变为职业化的专家。当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还相当薄弱,还没有打造一批职业化的专家队伍。不仅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很多从事职业指导的教师在意识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对指导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所以教师要变。

五、学生变。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必须通过学生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学生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中的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变是指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积极主动配合教师,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1.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要变。高职院校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学生到课率不高,就业指导课也难逃此劫。一则是学生没有经历就业,不知道就业指导在日后就业中的作用;二则课程没有新意,吸引不了学生。这就要学生增强理性认识,转变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养成刻苦学习的精神。2.对就业指导课的认识要变。对学生来说,拿到就业指导课教材与其它教材没有任何其别,甚至因为它不是专业课而加以轻视。所以要大力宣传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课在人生职业规划中作用的认识。

六、教室变。教室变不仅是指教学场所变,由教师转到社会、工厂等,更是指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体系要变,不能与一般的理论课和公共课相提并论。许多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是为了迎合教学行政部门的要求,没有认真研究部署,为开课而开课。如教育部办公厅在2007年下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明确指出,要各高校认真落实〔2007〕26号文件关于“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因此高校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但是并没有深入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的性质。把就业指导课与其它理论课程或公共课等同对待,定教材,制计划,定大纲,大班上课,卷面考核考试。在他们意识中,只不过是多了一门必修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