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效课堂读书笔记

高效课堂读书笔记

高效课堂读书笔记

高效课堂读书笔记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堂笔记;适宜时机;恰当方法

一、寻找现实意义:新课程背景下为何要记课堂笔记

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情况:在课堂上激烈讨论之后,课本上没有留下正确答案的只字片语;在学生读有所悟后,课本上没有及时记录孩子们的所感所思;在探讨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后,课本上也没有对方法的整理积累。事实表明,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上学生说的确实多了,但记的却少了,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记。

二、把握适宜时机:阅读教学中何时记课堂笔记

(一)在品读重点词句时

1.在学生自读自悟时做好批注

阅读教学中,写下自己的阅读体验,恐怕是每位老师都会注重的事。对某个句子、片段、场景、局部进行读悟交流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使之谈感受时有理有据,有感有情。学生就会组织语言,选择恰当的词句来表达,这样就会将模糊的感受变得清晰。这不正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吗?

2.在文章关键词句处写上笔记

每篇课文都有关键语句,教师也往往抓住这些句子和学生一起理解课文,走进文本世界。如果每次都是嘴上说说,而没有留下只字片语,岂不是走了一条形式化的花哨之路?那么,如何让“说”提质呢?那就是“写”。

(二)在学生疑难困惑处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几篇比较难的课文,还有一些课文个别句子语言凝练、含义深奥,这对小学生来说理解是有难度的。老师如果仅仅停留在读读说说的步骤上,我们心里都会很清楚,大部分孩子还是糊里糊涂,难以消化。这时候,帮助孩子一起整理自己的理解然后记在书上,不失为一种保险而有效的做法。

(三)在领悟写作特色时

阅读教学倡导不仅要搞懂“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更要搞懂作者是“怎么写的”,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那么,我们就要让学生记一些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说明方法、写作顺序等写作方法。

(四)在进行板书小结时

语文课堂上要记老师的板书,因为老师的板书一般都是很重要的内容,反映了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并且简洁明了、条理性强。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案例链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风筝》板书设计:

三、指导恰当方法:今天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记课堂笔记

(一)不妨统一记笔记的符号

指导小学生使用各种标点符号,无疑是一种便捷有效的课堂笔记方法,圆圈、直线、波浪线、方框、三角形、五角星、问号等是我们常见的符号。

当然,符号确定以后,就应该经常运用,形成自己的符号系统,相同类型的知识都用相同的符号勾画,这样便于知识的归类,但在标记时不能太多太乱,要醒目,要突出重点。

(二)试着确定记笔记的地方

记在课本上的笔记也应该有一定的习惯,即把什么知识记在课本的什么地方,要心中有数。如:课题空白地方记作者代表作品和文章中心,插图旁边记老师的板书,课文后面的空白处记写作方法等,对生字词、句子、重点段落的理解,则可直接记在行文中或旁边。这样井然有序的笔记对学习语文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大胆掌握记笔记的技巧

简明扼要地记。记笔记是为了帮助孩子们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我们要求小学生写字工整规范,记笔记相对来说比较慢,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下最重要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引导学生做到简明扼要地记笔记。

(四)大力倡导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笔记是课堂学习的重要方面,是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克服记不记笔记无所谓的思想,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做听课笔记。要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高度去认识做听课笔记的意义,把做听课笔记作为一种自觉的行动。而不能高兴就做,不高兴就

不做。

四、遵循重要原则:如何发挥教师在记课堂笔记中的指导作用

(一)用温情的言语暗示和明示来点拨

小学生一开始还不能判断哪些知识点是要记录的,教师可以直接明了地提醒他们:“请把这句话(这个词)写下来。”遇到难写的字或者内容较长的笔记,教师应该及时写在黑板上,言传身教,保证孩子们笔记的正确和笔记的时间。

(二)用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顺序来指导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识字写字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小学生要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指导记笔记。一二年级,引导学生做简单的标记符号;三年级开始,在符号标注的基础上,做简单的文字笔记。到了五六年级,符号笔记和文字笔记双管齐下,笔记的内容也由内容的理解到表达方法的领悟。

(三)用一个符合实际的“度”来把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把重点放在“读”字上面。应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入手。因此,要把握好在课堂上记笔记的一个“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文本,吃透课文的知识重点和难点,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教学节奏,把时间用在刀刃上,笔记做到精炼有效,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朗读、品味、领悟语文的魅力。

总之,希望课堂笔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朴实地回归并踏实地前进!

参考文献:

[1]郭媛.课程改革背景下充分发挥课堂笔记的生成作用.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1).

[2]阳超.别忽视了学生的课堂笔记:浅谈新课程下课堂笔记的意义和指导.语文学习之友,2007(5).

高效课堂读书笔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速率 效果 政治课堂笔记 创造性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27-0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中学政治教学逐渐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值得深思的是,思想政治作为文科,研究者大多集中在“政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途径”、“分析和阐述政治问题的方法”等方面,对传统政治教和学的一些有效方法却关注不多,笔记就是其中之一。事实上,看书、听讲、笔记、温习是政治学习一般过程和经典方法,如果能从新课程的角度对这些传统的经典过程和经典方法进行继承、改造、创新,借用林毓生教授论述中国传统文化时提出的概念,实现经典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创造性转化”,笔者试以课堂笔记为例进行剖析和讨论。

1 从速率、效果角度审视政治课堂笔记的功能

无庸讳言,政治课堂笔记曾经长期是应试教育的奴婢,“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是对传统的接受式政治学习的辛辣讽刺。于是乎,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政治课堂笔记成了“应试教育”的殉葬品,在政治教学研究中倍遭冷遇,鲜有提及。其实,传统政治教学很重视课堂笔记,一般认为笔记有课堂再现、查漏补缺、释疑解惑等三大功能,这主要是基于政治知识掌握的认知角度看问题。如果从速率、效果的角度重新审视政治课堂笔记的功能,可以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1.1笔记是最经典的政治学习方法之一

一般而言,政治学习方法既包括各学科通用的一些方法,如阅读、听课、笔记、思考、解题、讨论等,也包括政治学科的独特学习方法,如汲取、鉴别、整理、归纳政治信息的方法等。近些年来,对后一类学习方法研究逐渐深入,但结合学科特点对前一类方法的研究却很少。其实,与其他学科相比,看书、听讲、笔记、思考等传统的学习方法在政治学科中的运用显得更重要,换句话说,这些学习方法在政治学习中更具有“经典性”,笔记就是这样一种经典的政治学习方法,学会记笔记的方法不仅在学生时代有意义,更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重要的梯航。

1.2笔记是记录政治学习过程的主要载体

政治学习中,阅读教材、上课听讲、思考问题、同伴讨论等过程都不能“事无春风了无痕”。勾勾画画、写写记记可以记录阅读政治教科书的感受体会,可以记录教师授课过程中形成的政治知识框架,可以记录思考和讨论政治问题的过程和收获,可以记录政治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因此,政治课堂笔记是记录政治学习过程的主要载体。

由此观之,积极引导学生记好笔记、用好笔记,不仅能便利复习、巩固政治知识,更是养成良好的政治学习习惯、获得政治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政治学习方式转变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2 从速率、效果角度剖析政治课堂笔记的现状

事实上,大多数政治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课堂笔记习惯的培养,但着眼点却只关注教师讲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对学生政治学习中思考、感悟、交流、讨论的笔记关注不够;只关注课堂的笔记,不关注整个政治学习过程中的笔记,重视了“政治课堂笔记”,不重视“政治学习笔记”。从学生的角度看,很多学生仍然没有养成良好的笔记习惯,把笔记当作任务、课堂笔记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有较好笔记习惯的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仍是不少学生的尴尬境地。以下试结合政治课堂笔记的几种类型作一简要分析。

2.1教材目录型笔记

试看如下的《生活与哲学》笔记片段:

例1:人民版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框题一《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这种形式的笔记主要是教材目录的整理记录,可能对学生宏观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和结构有一定的作用。但总的来说比较随意,太过简略。从记笔记的角度看,只是教材目录的简单抄写,既没有对教师讲解的记录,也没有思维含量,对理解政治问题、形成知识体系帮助不大;从用笔记的角度看,这一类笔记在任何一个复习环节都不能代替政治教科书,起不到很好地课堂再现、知识整合的作用。从速率、效果的角度看,记这类笔记的学生既不能因为笔记而保证认真听讲,也不能通过笔记而掌握一种记录笔记、整理笔记的方法,他们只在于形式上笔记的有无和心理的自我安慰――我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课堂笔记本记录认真清楚的,政治学不好我很无辜!

2.2知识结构型笔记

有些学生的笔记记录比较详细。如:

例2:人民版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框题二《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3)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

(2)基本要求: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略)

②“两个结合”

③“两个反对”

这类笔记比前一类更清晰和详备,基本上较好地囊括了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也有助于学生把握哲学知识的框架结构。(有些教师喜欢用各种示意图、表格来呈现政治知识结构,相应的表格式、图示式的笔记在本质上仍是属于知识结构型的。)在课后政治学习和复习的某些环节中,可以用看笔记代替看教科书,达到“把书读薄”的要求,发挥政治笔记“课堂再现、查漏补缺、释疑解惑”的功能。从笔记的过程看,这类笔记所花的时间较多,如果是随堂记录的,听课时必须非常认真,因而,笔记与听课相辅相成,体现了呈现学习过程的作用。调查发现,做这类笔记的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形成习惯后,多数学生也不会因做笔记而影响听课;部分学生笔记速度较慢,需要课后结合教材和其他同学的笔记加以补充,通过认真的笔记,能把课堂内的听课、笔记等学习活动与课后的笔记整理、课堂回忆、同学讨论等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使政治学习的过程更充实。无论从政治知识掌握的角度,还是从速率、效果的角度,都对学生政治学习有不小的帮助。但这种笔记仍是基于接受式学习的,对政治问题的质疑、探究明显欠缺,有待进一步改进。

2.3标注教材型笔记

有些学生不是把笔记记在专门的笔记本上,而是在教科书上做各种标注。

例3: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第九课框题一《市场配置资源》。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批注: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是市场经济。(批注:市场经济的含义)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只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来调节的。(批注:市场配置资源的信号:价格、供求、竞争)哪种商品在市场上好卖,人们就扩大上产;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昂贵、供应紧张,人们就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市场中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批注:“无形的手”――市场)

这类笔记做起来比较容易,上课相对轻松,主要功能是帮助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很多学生选择这种形式的听课笔记,有划划写写在书页旁边的(如上例),有用不同颜色涂出相应文字的。从速率、效果的角度看,这种笔记方式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认真听讲的时间,又可以通过对教科书的批注学会看书,找出书中的关键词句和信息,对后续的复习也有一些作用。但整本书划划写写的,有时会重点不够突出。这类笔记形式同样是基于接受式学习的,不能反映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方面明显不足。

2.4问题重点型笔记

有些学生的政治课堂笔记除了记录主要知识结构外,还记录一些思考的问题。如:

例4:人教版必修2《政治生活》第七课框题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宗教掠影――现状分析。

2、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自由政策(思考:地位、内涵、为什么是一项基本权利而不是基本政治权利?――详见P-9)

(2)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正常――保护,不正常――制止、打击和抵御等)

(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联系宗教方针:自传自养)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思考:为什么不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3、弘扬科学精神。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思考:宗教与迷信的区别)

(2)中学生要接受无神论宣传教育,树立科学世界观(思考:为什么中学要接受的是无神论?)

比较而言,这类笔记既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也记录了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不仅能反映听讲的情况,还能反映思考、探究政治问题的过程,说明这类学生在政治课堂上听课很积极、思维很活跃,初步具备了探究学习的习惯。调查发现学生中这样的笔记比较少,多数学生认为这样的笔记知识点太少,参考答案记录不够,不利于阶段性复习。说明由于应试的大背景下,学生有浓厚的“标准答案情节”;另外,这类笔记的后续探究也没有跟上,由于整体上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改变,学生作业负担重,政治学科又不受重视,学生在课外没有精力和条件去开展进一步的探究学习,探究止步于课堂中的这些问题。

综合考察以上四种类型的笔记,总体上还是基于听课的,体现的仍然是接受式学习为主的政治学习方式。从速率、效果的角度看,作为经典政治学习方法的功能发挥不充分,基于看书的笔记、基于思考的笔记、基于讨论的笔记、基于探究的笔记等都付之阙如,这方面做得最好的问题重点型笔记,也是浅尝辄止,效果并不理想。作为政治学习过程的重要载体,多数学生的课堂笔记主要是课堂听讲和考前复习的载体,积极思考的过程、合作讨论的过程、课外探究学习的过程体现不够。

3 从速率、效果角度实现政治课堂笔记的“创造性转化”

政治课堂笔记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既有传统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惯性力量的原因,也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在应试教育大格局很难根本改变的形势下,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既要重视课堂笔记在政治知识掌握和巩固等认知领域的作用,更应不断开发政治课堂笔记在速率、效果方面的功能,实现课堂笔记的“创造性转化”。

3.1使笔记从听课备考的载体向学习过程的载体转化

实现政治课堂笔记的创造性转化就要重新审视政治课堂笔记的功能,使课堂笔记从听课备考的载体向政治学习过程的载体转变。从笔记的功能看,要让笔记不仅成为复习巩固工具,还要成为保证听讲、启发思考、记录过程的载体。从笔记的内容看,要改变只记知识点、知识结构的传统,增加笔记的内涵,特别是要记录阅读所得、听课所感、思考所悟,反映整个政治学习的过程。从笔记的形式上,可以设计符合自身特色的分栏目笔记形式,例如,可以通过知识结构、问题探讨、错题集锦等笔记栏目,记录政治学习过程的点点滴滴,使笔记成为自己复习巩固的好帮手,也成为政治思维发展的成长记录册。

3.2从作为学习任务的笔记向作为学习方法的笔记转化

很多政治老师规定上课必须记好笔记,有时还要加以检查,很多学生因此把笔记作为一项政治学习的“任务”来完成。有不少政治成绩好的同学笔记比较“随意”,有的根本没有笔记本,把很多重要的内容、问题标在课本上,但他们上课时从容听讲,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有些还在教科书的天头地角记了很多自己思考的问题,学习非常主动。这一现实告诉我们:笔记不在于形式问题,不要把笔记变成一项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都不必对笔记本的具体形式有硬性要求,不能被形式主义的那一套束缚了手脚。

政治学习的一项“看家本领”就是会记笔记,要从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笔记:包括如何记录阅读和听讲中的关键信息,如何记录阅读和听讲中发现的问题,如何记录思考和讨论中思维的火花……,笔记一旦成为习惯,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终身受用学习方法。

3.3从封闭的政治课堂笔记向开放的学习笔记转化从速率、高效的角度看,学习笔记不仅是课堂学习的记录,还包括课后整理、摘抄、阅读、思考的过程。因此,笔记就不能只记老师列的知识提纲,更不能只记板书,要养成把自己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的习惯,从课堂笔记向学习笔记转变。看书时勾勾画画地做笔记,听讲中梳理知识做笔记,做题时结合思考做笔记,讨论时深入交流做笔记,充分发挥学习笔记在记录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因此,要处理好课堂记录与课后整理、摘抄、阅读、思考的关系。

课堂记录的内容主要是老师所讲解的知识框架、线索和重难点问题,也应该包括听讲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和疑难批注等许多内容。课后整理就是把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在原笔记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改、完善,这也是一个知识巩固和再回顾、再领悟的过程。还可以把读外阅读中获得的政治知识、思考的政治问题记录在笔记上,拓展自己的政治视野,尤其要把平时对政治问题的思考、探究、讨论记录下来,让自己对政治的“思想灵光”记录在笔记上,使笔记成为思维成长中的一笔财富。

总之, 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 更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记笔记不是目的, 而是促进思考、 反思、归纳的手段, 而引导学生养成常思考、爱分析总结的好习惯, 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更是为了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人生道路上过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

[2]宋秋前.新课程教学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教育研究,2005.6.

[3] 课堂笔记在政治课堂的应用[J].考试・高中文科――学科攻略,2013年第2期.

高效课堂读书笔记范文第3篇

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是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习得的,我们反对琐碎的分析、讲解和大量的机械训练,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课程标准》)因此,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读中理解,读中体验也已经成为了广大教师的共识。

但冷静观察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能不遗憾地说,有些课仍是以分析为主。过去是逐句或逐段只问不读,现在是边提问边朗读,边朗读边提问;所提问题仍然多着眼于文章内容本身,可供思考的价值不大。表面上书声琅琅,但因何而读,如何去读,教师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更不用说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了。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咬文嚼字以外,朗读、默读、诵读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手段,此外,表演、仿说与仿写也不失为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朗读是带有表演性的一种读书方式,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做到目的明确,层次清晰。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阶段做到通畅、流利地朗读,还是在理解课文阶段做到有感情、个性化地朗读?不同的目标决定了不同的指导重点和手段。尤其应该注意的是,朗读指导要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感情为主,切忌不顾学生感情,一味进行技巧性的指导。教学中常见有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读出对文章的理解,不顾朗读本身对语音语调的美感要求,武断地要求学生将某个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重读。例如,“狐狸馋得直流口水”(《狐狸和乌鸦》)一句,有的教师为了强调狐狸的馋相,要求学生将“直”拉长声音重读,其实,朗读时的真正重音应该落在“馋”和“口水”上。看来,文章内容上的理解重点和朗读上的实际重音是不完全相符的,不能将成人对内容的理解强加于学生的朗读实践中,以免造成朗读中的走调现象。同时还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学生感情的生发是基于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整体把握上的,那些为突出某个片段而仅抽取个别词语反复练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例如一位教师执教《下雨啦》一课,在学生接触课文内容之前反复让学生朗读课题,并要求读出欢快的语气、惊喜的语气、焦急的语气,等等,这就未免有点强人所难。还有的教师,美其名曰“尊重学生对文章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在对课文整体把握之前,就允许学生“自己读课文,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展示交流阶段学生仅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谈看法、说感受,而忽略了对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以上在教学中都是应该引起广大教师注意的。

诵读与朗读相比,学生的读书心态更加自由自在,“美美地读”、“有滋有味地读”、“摇头晃脑”地读都是诵读的很好写照。教学中往往见到个别学生被指名当众有感情朗读的多,而留给全体学生自由自在诵读的时间少。默读也是引导学生潜心读书、静心思考的一种重要方式,课堂上我们不仅要给学生大声朗读的时间,还要留给学生充分默读思考的时间。

表演是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尤其受到低年级学生的喜爱。但课堂上我们看到的表演仅仅是形式上的热闹:学生说的是与课本上一模一样的词句,用的是感情并不到位的语气语调;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发挥了……语文教学中,表演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文章语言的内化和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要达到预期的表演效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定的准备时间,缺乏任何一点,都可能会使课堂上的表演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仿说与仿写是学生理解和感悟语言的有效方式。在内化语言方面,仿说与仿写有时候写比说有更好的功效,因为学生的口语表达往往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更加贴近他自己的语言实际;而书面语言往往是经过头脑深层次加工的,从文本中获得的语言积累更有可能进入学生的内部语言,通过与学生固有的语言储备的融合、交流,从而达到发展语感的作用。这也许是学生为什么总喜欢乐此不疲地在“小本本”中仿写或续写课文内容的一个重要原因了。

二、教会学生记笔记

勤记笔记是语文学习方法中至关重要的一条。记笔记的好处很多,首先,它能促使学生们集中精力,认真听课;其次,记下来的有关知识,有利于今后的复习;再次,它能培养学生们的记录和书写能力,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些学生听课抓不住重点,不知道要记什么,有时低头记笔记,又耽误了听课,漏掉了重要的内容。应该怎样记好课堂笔记呢?希望下面的方法对大家有帮助。

1.提纲挈领地记。记笔记一定要有选择地记、有计划地记、简练地记,不能面面俱到。越想全面具体,越漏洞百出。因为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能就一个问题深思熟虑。即使你真的做到了,也有可能遗漏了很多其它的知识。用自己明白的、概括化的语言将知识记录下来,课后再做整理,不仅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还能锻炼听课的能力。

高效课堂读书笔记范文第4篇

一、 英语课堂笔记类型

从英语课教学特点来看,课堂笔记通常可分成如下类型。

第一、阅读课内容要点笔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课是关键环节,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学习知识与语法的前提。在一堂课中,教师需花大量时间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以理清文章脉络。但是,不少学生却没有做笔记的习惯,一堂课下来,对知识的印象不深。实际上,阅读课做笔记对学生了解篇章结构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利于学生提高解阅读理解题的效率。

第二、知识点表格笔记。在英语教学中,讲解文章知识点通常是对英语短语进行讲解,并适当举例。当教师在讲解短语用法时,学生也需适当做一些课堂笔记。然而,不少学生在记笔记时,往往是杂乱无章,在对知识进行复习时,这样的笔记难以很好地成为复习材料与复习依据。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表格形式做笔记,将课堂知识点进行条理化地记录。该表格可分成三纵栏。在左栏中,可记下单词或短语;在中栏中,可记录有关例句;而在右栏中,则是学生自己的心得。这主要是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体会,学生可写下自己的质疑以及总结。通过对某一知识点的质疑,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能力,对已学知识加以认真审视,这又能起到复习与巩固作用。通过知识总结,则能建立完整知识体系,以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在教学中,教师可在黑板上示范板书,让学生加以模仿,学会知识拓展,从而丰富课堂笔记。

例如:教学Module 2 Unit 1 Tales of the unexplained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重点词汇做笔记,让学生学会拓展延伸,从而深刻理解知识,复习与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语法课板书笔记。在英语语法教学中,课堂笔记内容太多,学生一时难以判断出哪些知识是重点,这就导致做笔记时出现思路混乱。所以,教师需对语法课记笔记方法加以指导。实际上,教师课堂板书也就是重要示范,向学生突出内容精华,使其能一览而尽。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板书,有利于引导学生做笔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把握所学内容,把握一定的学习技巧与方法。所以,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应展现文字清楚、条理明了的板书,课堂学习重点也跟着展现出来,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

二、 整理与使用英语课堂笔记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除了做好适量的笔记,更重要的是适时整理与使用这些笔记。通过整理笔记,实际上就是知识系统化、深化、简化的过程,这是高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平时学习中,学生需要经常对自己的课堂笔记加以整理与使用,以发挥出笔记应有的作用。

高效课堂读书笔记范文第5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一、课前预习对高中学生化学学习的作用

1.提高听课效率。我们经常说“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如何要效率,课前预习便是提高效率的方法之一。在预习过程中,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能够自己弄懂,哪些内容自己无法弄懂,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这样可以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盲目听课为带着疑问听课,使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能够更好地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高一教材中“物质的量”的学习,那么如此抽象的名词在没有预习的前提下学生很难接受,很难理解,会出现知识的“拦路虎”,影响进一步的学习;但如果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就会大概知道“物质的量“也是一个国际通用的基本物理量,对它的概念和研究范畴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的生动讲述,学生也就会更容易理解这个内容了。

2.更好地做课堂笔记。如果课前不预习,上课,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书上划的乱七八糟,导致盲目地记笔记而顾不上听课。经过预习,记笔记时就有了针对性,只记那些书本上没有的和老师另外补充的内容以及自己预习时没能理解的部分。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用于听课时思考问题。例如:在例子方程式的书写分为“写、拆、删、查”,学生可以记录这四个字的具体含义,尤其是“拆”,要知道如何拆,哪些能拆,哪些不能拆,这是写正确的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所以在课堂听讲中一定要注意听讲,详细记下“拆”的规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书写技巧。

3.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预习本身也就是一种学习,而且还是一种自主的学习。预习时,要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会逐步提高,听课时就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的记忆效果好。

预习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良好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说,是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转向对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但是我们要知道预习不是把老师明天要讲的内容草草看一遍就算了事,而是要严格按步骤和要求进行。

二、课前预习的方法

1.迅速浏览。通过简单阅读,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确定疑点,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读就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没有读懂的。

2.思考阅读。对于初次阅读没读懂的问题,在第二次阅读时,头脑里始终要带着这个问题,深入思考,仔细钻研教材,这时的阅读速度可以适当放慢一些,遇到困难,可以停下来,翻翻以前学过的内容,也可以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或者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参考书,争取依靠自己的努力把难点攻克,把问题解决,把没读懂的地方读懂。当然对于自己经过努力仍未解决的问题,也不必勉强去解决,这样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可以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留待课堂上听课时去解决。

3.边读边记。预习笔记在两次阅读时都应该出现,一般是做在书上。在书上做的预习笔记要边读边进行,以在教材上圈点勾划为主。所圈点勾划的应是新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一些新的名词概念。同时,也可以在相应位置的书面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写上自己没读懂的问题,以及本节课讲授的几个主要问题是什么,预习时查阅的参考文献或者是化学常识等等。

总之,做好课前预习,无论对于什么学科而言,都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也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带着问题学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反之,如果是学习中再遇到问题,那么就会为我们的学习设置了拦路虎,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自然也就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