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合作平台

合作平台

合作平台

合作平台范文第1篇

6月26日至7月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出访塞内加尔、南非和坦桑尼亚。白宫称,此访彰显了美国重视通过扩大经济增长、投资和贸易,强化民主机构以及“投资”于下一代非洲领导人等举措不断加强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深厚关系;6月初,日本举行第五届非洲发展东京国际会议,安倍晋三宣布日本政府将在今后五年内向非洲提供约140亿美元的援助;3月底,中国国家主席出访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显示出中国新一届政府对发展中非关系的重视……

近十年来,随着各国对能源和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加,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非洲的战略地位大幅提升,成为名副其实的“香饽饽”。大国、特别是西方大国以及国家集团相继建立或强化对非合作平台,加强与非洲的政治、经济关系,保持或增强对非影响力。此外,印度、巴西以及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对非洲合作平台的发展及其对非影响力也引人关注。由于大国利益的竞争特性,国际对非合作平台的发展在客观上对中非关系和中国的非洲战略形成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形成中非关系发展的环境动力。

对非合作平台的多元发展

美国:“美非贸易法案”被非洲国家寄予希望

美国是西方国家中对非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影响非洲的政治、经济渠道相对较多。其中, 2000年美国通过的《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是最重要的美非经济联系机制和平台。起初,该法案是美国和13个非洲受惠国之间签署的优惠贸易协定,以促进这些国家开放经济和建立自由市场,非洲受惠国由此享受免税向美国出口纺织和服装产品的待遇。截至2012年10月,符合法案标准的非洲国家已达到40个。自2000年以来,美国向贸易法案国家的出口成为其向撒哈拉以南非洲出口的主体。2011年美国向非出口约为200亿美元,其中约190亿美元是面向贸易法案国家的。虽然贸易法案给非洲国家的实惠并不多,但是因为“美非贸易法案论坛”等形式有助于整体推动美非政治、经济关系,一些非洲国家还是对该法案寄予希望。

法国:“法非首脑会议”扩大至所有非洲国家

法国是非洲前殖民宗主国之一,非洲一直是法国政治、经济的战略后方,法非首脑会议是维系法国与非洲关系的重要平台。自1973年发展到今天,该会议在成员和议题范围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参与方由初期限于法语非洲国家扩大到所有非洲国家;对话合作议题也由传统的政治、军事事务逐步扩大到经济、商业领域。此外,除了法非首脑会议,法国与非洲合作的平台还有“法语国家首脑会议”、“欧非峰会”和“地中海联盟计划”,从不同的角度加强和拓展法国对非洲的影响力。

英国:以国际行业标准控制对非合作的话语权

与法国不同,英国尽管也将非洲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但它并未将非洲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基点。英国主要通过英联邦国家机制、非洲委员会以及提出的相关国际行业标准对非洲施加影响。截至2012年11月,非洲的英联邦国家达到19个,占到英联邦国家总数的40%左右。2005年3月,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牵头建立“非洲委员会”,吸收了一些非洲国家的前政要以及在非洲有影响力的智库人士和联合国副秘书长等著名人士。该委员会不定期出版研究报告,关注非洲的政府治理与能力建设、和平与安全、增长与公平贸易等多领域问题,并提出改进和推动非洲发展的相关建议,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2002年9月,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采掘业透明度倡议”,鼓励以石油、天然气和采矿业为收入的国家更大限度地提高透明度和加强责任追究制,以减轻因理财不善而引起的潜在负面影响,从而使这些收入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截至2010年,全球有32个国家加入“采掘业透明度倡议”,其中非洲国家就有20个。虽然“采掘业透明度倡议”只是一种行业标准,但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在控制对非合作的话语权及对非影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大国与非洲关系中形成广泛影响。

日本:一次比一次大手笔的对非援助

始于1993年、五年一届的非洲发展东京国际会议历经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促进实施非洲发展计划的全球性重要机制。在6月初召开的第五届会议上,有来自51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或代表及多个国际机构负责人出席。在本次会议上,日本将对非洲的官方发展援助(2013~2017年)增加到140亿美元,大大超过上届会议的18亿美元。日本对非政策的战略性也逐步显示出来,其对非洲资源、市场的渴望和争取非洲支持其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目的表露无遗。

新兴国家:金砖国家机制奠定基础

中非合作论坛、印度与非洲合作论坛以及金砖国家机制则是新兴经济体对非合作的重要平台,其对非洲发展的影响力近年来引发高度关注。在今年3月南非召开的第五届金砖国家峰会上,金砖国家领导人同非盟领导人和十余位非洲国家领导人举行了对话会,讨论的议题涉及世界经济形势、全球经济治理、加强金砖国家与非洲合作等。从战略意义上看,首先,原“金砖四国”机制吸收南非加入,这一事件本身就是新兴大国重视非洲的表现;其次,通过金砖国家机制与非洲合作是新兴大国和包括南非在内的非洲国家加强政治、经济合作的新趋势,也是全球政治对话与经济合作的新生力量。金砖国家与非洲的对话合作是建立在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对非既有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新的对话合作机制更有利于将现有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新的更高层次。

非洲的战略选项增多

挑战中非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大国以及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对非合作平台的发展对中非关系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首先,合作平台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包含了几乎所有世界主要大国,一方面表明非洲的战略地位在快速提升;另一方面,大国在非洲的政治、经济利益呈现竞争局面。这对中国在非利益和中非关系发展形成一定压力和挑战,中国要筹划好自己的对非战略。

其次,大国竞相发展对非关系在客观上增加了非洲的战略选择。传统上,非洲一直被西方国家视作“失去希望的大陆”,在政治上很难平等相待,对非援助也设置种种条件。相比之下,中国一直以平等、真诚的理念发展中非关系。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给非洲带来巨大利益,是近年非洲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然而,近年来西方大国与其他一些新兴国家与非洲关系的发展同样很快,这使得非洲的战略选项在逐步增加。显然,如果不能开拓新的增长点和强化自身特点,中非关系模式有可能在众多竞争者中失去光彩。

合作平台范文第2篇

本刊讯 3月24日,两岸出版合作共同作业平台暨海峡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启动活动在福州万达威斯汀酒店和台北城邦书局同步进行。两岸出版界、文化界数百人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郭振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共福建省外宣传部对外宣传办公室、福建省新闻出版局领导,以及文化界代表著名史学家杨天石先生,亲临现场。

郭振家主席在讲话中指出,福建与台湾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出版交流合作始终走在全国其他省市前列。30多年来,两岸出版交流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闽台两大实力雄厚的出版集团强强联合,共同投资组建了海峡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原新闻出版总署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和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成为目前大陆唯一境外合资的互联网出版企业,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闽台出版交流合作的高度重视,也是对福建作为两岸出版交流试验区要敢于先行先试的支持和鼓励。郭振家对这一平台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并对海峡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未来海外上市融资表示支持。

两岸出版交流至今30多年,打造一个两岸出版人共同的作业平台、两岸文化人共同的发展平台,一直是两岸出版同业的期盼。尤其在当今,出版业面临全球市场竞争、数字化转型的严峻挑战,两岸业界特别希望建立这样一个共同作业平台,从创意、内容、研发、技术、管理、营销、资本和人才等方面开展合作、应对挑战。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有力推动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环境下,两岸出版合作共同作业平台终于应运而生。

由闽台两岸最大的出版集团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和城邦媒体控股集团擘划经年,由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投资60%,由城邦媒体控股集团投资40%,共同创建了两岸出版合作共同作业平台――海峡书局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共同作业平台将以开放的姿态,寻求与两岸出版同业更加广泛的合作。这个共同作业平台将面向数字出版,由两岸出版人合力经营,整合两岸优质出版资源,构建全媒体出版旗舰平台,打造共同的文化事业,拓展全球华文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目前,海峡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完成内容、技术研发、运营、营销、广告中心的组建,并在北京、上海设立分公司,完成产品线战略布局,推出的全媒体出版产品受到业界关注。

(魏芳)

第23届海口书博会相关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本刊讯 第2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将于4月19日至22日在海南海口举办。3月6日,第2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第二次预备会在海口举行。据悉,本届书博会主会场展位目前已基本订完。本届书博会将从“展前氖围营造”“展会主题活动”“展期配套活动”三大板块开展系列活动推动全民阅读。其中,“展前氖围营造”包含七个主题内容,时间跨度长达半年,从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分别开展书博会主题语、会标、宣传画征集评选,书博会网站开通仪式及官方微博启用,“绿色海岛・文化海南”全民阅读,书博大篷车环岛行,新闻媒体看书博,“书香小蜜蜂”高校志愿者选拔等活动,并创办书博会电视栏目《读到之处》。

“展会主题活动”主要包括书博会开幕式,中国出版创新与发展高层论坛,会旗交接仪式暨“书香椰韵・魅力海南”文艺晚会,读者大会,全国精品图书展,中华印刷之光展,“情系三沙、慰问赠书”大行动,向农家书屋和图书馆捐赠图书,海南精品读物丛书首发仪式,“逛书博、游海南”活动,“童趣书博”儿童系列活动等。

与往届相比,本届书博会有两个变化:一是根据中央厉行节约和精简会议论坛的精神,把“中国出版创新与发展高层论坛”和“读者大会”合并,邀请业界知名人士及国内有影响的作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推进全民阅读;二是对少数民族展位费进行补贴,以扶持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合作平台范文第3篇

摘要:高中课堂是传递知识的重要场所,更是引领人类精神生活的殿堂。以人文性为内在本质特点的高中英语课程,其总目标是使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文章就合作学习平台在高中英语课程中的开发作了若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关键词 :合作学习平台;人文;高中英语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102-02

一、在高中英语课程中设置合作学习平台的构想

1.现实问题。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语言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要求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基于语言课程人文性的特点,笔者认为课程应着眼于强调人的主体性、情感、心灵、个性等的力量。

(2)现行的高中英语课程中语言载体不足,片面地注重语言形式而轻内容,语言教学被置于虚拟的环境,缺少真正的交际,很难上升到与思维整合的层面。由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2.问题的有效途径——合作学习平台的开发。

(1)合作是“自我”概念改变的媒介。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类不是生来就有“自我”的,“自我”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身心成熟,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的,并且随着社会化的进程“自我”也在不断变化。“自我”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节行为,以适应周围环境的信息。“自我”概念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或他物的对比出现的。设想一个合作型的团队就好比是一个社会的微型缩影,在这样一个群体中,其个体成员必然会受到该特定团队内所形成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行为模式等的影响。个体在一个优良的有着浓郁平等协作气氛的合作学习团队内,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与比较,在彰显个人主体地位的同时,推动了“自我”认知的良性发展,并通过态度行为表现出来,个人的视野也得到了开拓,促进了思维的发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告诉我们,个体潜力的发挥有赖于社会交往,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各种技能更快、更好地被掌握。

(2)合作为交际提供了平台。语言的本体是一套供人类交际之用的语音符号系统,交际是语言的本体功能,语言的习得离不开交际,而交际的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应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合作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际提供了平台,因为合作的任务是真实的,这就确保了交际内容的真实性。因此,合作学习平台的建立对于克服高中英语课程片面注重语言形式而轻内容的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二、后现代主义课程视域下对合作学习平台的实证性探索

合作学习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出现,至今已历三十年,在西方其理论与实践日臻完善,我国虽已将该理论引入,但在实践层面的开发则显薄弱。鉴于合作学习可以在学生间搭建真实的交际平台,同时对学生的社会合作意识及思维开发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在高中英语课程中构建合作学习平台将大有研究和应用的前景。

笔者担任高二两个平行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就后现代课程视域下的合作学习平台作了若干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经过为期一学期的课堂操作和观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素材,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现作如下整理:

1.研究的背景。课程以后现代主义课程思想为指导理念,主张课程理念应该强调课程知识的多样性、非系统性、文化性与开放性、动态性、过程性;课程本身不是学习的内容,只是学习得以发生的条件和更多汇聚的平台;知识不是固定在那里等待被发现的,而是通过学生的反思行为得以不断地扩展和生成。课程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该课程模式将课堂与合作小组看成由无序向有序转化的系统,注重课程模式的演进变化。合作学习平台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由以下板块构成:课外教材内容的搜集和阅读;课外的小组合作准备;课外小组就教材中所阅读的内容作讨论和评注;课外小组就每一单元学习作反思笔记;课堂活动:由小组中的代表进行陈述,不是对已知的堆砌,而是谈“我”的理解。

2.对合作学习平台的几点具体研究。

(1)合作学习平台的结构、功能及其在课程中的地位。在本项研究中,整个班集体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大的合作学习平台;在此基础上,整个班集体又被分为若干个以5~6人为单位的学习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子平台),学习任务分小组承担,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完成,评分体系以小组活动为基本依据,小组领导在课程初始时由教师指定。

2013学年上学期期末,在课程结束前,笔者就课程中的若干要素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与课程中的其他要素相比,得到了学生们最大的认同。为什么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认同指数那么高?笔者在随后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其主要原因是: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是使课程顺利进展的先决必要条件;小组合作学习为其成员提供了智力支持,推动了其成员间视域的融和和扩展;小组合作学习减轻了学习任务对个体造成的心理压力,同时又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得到了改善,学生更乐于倾听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2)合作学习平台的演进性。通过一个学期的指导研究,笔者发现,一个收效显著的学习合作平台应是一个类似于热动力学平衡体系的耗散系统。这种系统所具有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不断地进行系统内外的物质能量的交换,以维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随着系统内外物质能量的交换,系统的内部状态又会逐渐趋于稳定。合作学习平台正是一个有着此类特点的一个系统。

合作学习平台是一个演进的系统。根据观察,研究对象——合作学习小组明显依次经历了三种状态的变化:传统学习小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小组——高效的合作小组。传统学习小组的特点是组员们被指定在一起合作,有共同的目标和任务,但学生们基本上还是各行其事,帮助和分享被最小化,学生们更信奉的是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团队的协作:一些学生游离于小组,一些学生独担重任。

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小组的特点是组员间具有积极依赖的心理倾向,学生知道自己不但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更要对小组的学习负责,对小组的共同目标要有深刻的认识;组员间有面对面的积极互动,通过定期讨论,确定小组学习进度,互相释疑解惑;组员在小组中承担一定的责任;组员具备一定的交流技能,能够正确处理合作中的分歧与冲突;小组要能定期自评,以提高小组共同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高效的合作小组除有上述合作小组的一切特点以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组员间有着高质量和更紧密的协作,组员在心理效应、态度及语言行为方面的变化与合作小组有着密切关系。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三个阶段之间转换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3)教师对合作学习平台的推动。

第一,教师是合作学习平台演变的引导者。教师作为合作学习平台系统的能量供给源,在系统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说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小组活动为基本依据的评分体系,都是促进合作小组转变发展的因素。以全班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平台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子平台之间的联系也缺少不了教师的推动。对此,在研究中,成功的经验有教师组织的小组长的经验交流会,小组间的观摩,以及教师对成功小组模式的鼓励等。

第二,教师是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教师和学生间也可以建立合作平台,师生间建立的合作平台可以作为学生间合作平台的一个支持系统。

三、合作学习平台开发的前景展望

笔者以高中英语课程中的合作学习平台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期望通过此项研究,能对高中英语课程中合作学习平台的开发起到开拓思路、抛砖引玉的作用。鉴于英语语言和合作学习平台各自的特点,在高中英语课程中开发合作学习平台,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只是在有限的方面作了探讨,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将在未来的研究中作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Gerald L·Wilson,Groups in Context:Leadership and Participation in Small Groups,5th edition,Boston:McGraw-Hill College,1999.

[2]Rudolph F·Verderber/Hathleen S.Verderber,Inter-Act,7th edition,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9.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合作平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111-03

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教师缺乏一线企业实践经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明显滞后于社会市场发展需要;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手段陈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与市场需求脱节;各种接纳学生实习的企业规模相差较大,且能提供实习的职位也较少等。因此,如何构建运作良好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对校企双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校层面

1.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有利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能从企业岗位课程、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技术规范、产业发展要求等方面入手,动态构建课程体系,准确定位培养规格与目标,系统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从而满足企业的最新需求。

2.有利于实现双师结构教学指导团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人员与专任教师的相互促进和融合。

3.有利于学校里实践性教学资源与企业生产性资源的同步更新,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企业层面

1.有利于企业增加收益,节约成本。企业可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与高校联合开发培训课程,企业可利用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如举办面向本企业招生的在职进修班等,同时也可面向整个行业开设各类技术培训班,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

2.有利于增加企业人才储备。企业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与学校合作,可将培养员工的工作前置,学生毕业后也能够顺利地实现从“学校人”向“企业人”的转变,企业直接拥有可上手的员工,从而为企业及其整个产业提供能立即上岗的人才储备。

3.有利于提升企业声誉,扩大企业知名度。企业可将与高校开展的协同育人和承担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社会责任纳入其宣传策略中,开展对外宣传从而提升其社会声誉。

4.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利用高校人才、信息和科技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与高校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来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难题,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企业动力不足

当前,校企协同育人缺乏稳定的、长效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利益驱动力不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运作主要依靠企业的投入,而企业的投入却很难得到认可和合理的补偿。(2)企业难以承担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由于国家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激励法规,企业可能会承担更多的法律风险。(3)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多数高校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也缺少专门负责的机构,企业担心在合作中权益受到损害。(4)缺乏行业组织统筹协调服务。在校企协同育人中,由于企业往往需要多专业方向的人才,迫使企业需要同时与多家高校开展合作,人财物上的压力使得部分企业放弃与高校的合作。(5)高校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二)校企协同育人合作不深入

目前不少院校的校企合作育人仅局限于聘请企业人员到高校为学生做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到企业走走看看等,而诸如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教材编写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设、联合科研、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却非常缺乏,因此很难达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由于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协同模式和交流沟通平台,虽然各学校都很重视校企合作,但是多数校企合作并不深入。

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模式

(一)基于研究项目的协同育人模式

基于研究项目的协同育人模式是校企协同育人中最常见的模式之一。企业因某个项目急需技术和人才支持而临时同高校建立一种短期合作育人关系,一旦项目完成后双方的合作关系即刻终止[2]。这种模式的优点一方面是能够在短期内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是能尽快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该模式由于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具体项目为纽带在项目期内开展的校企合作育人。因此,各方合作层次较低,合作关系较为松散,但该模式灵活性强,适用于一些科研水平不高、行业背景不强的学校和中小型企业。

(二)订单式合作模式

该是企业与学校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双方联合招生、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等,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资源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合作培养模式。该模式直接把企业培训引进校园,有效地实现了实训、实习,以及教学和就业一体化。这一方面能为企业输送量身定制的急需人才,减轻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另一方面,学生也可通过在校园内接受企业培训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

(三)平台互助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由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引导,企业与高校分别投入一定比例的人财物共同建立协作育人平台,校企以人才培养平台与科技研发平台相结合。平台由校企双方组建研究机构,以科技研发为目标。在科技研发过程中,将先进技术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将科研成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寓教于研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中的平台如果侧重应用基础研究通常设在高校,侧重产品技术开发的平台一般建在企业。该模式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中合作层次较高、各方关系较为紧密的一种,是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但该模式存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等问题。

校企共建企业学院是校企协同育人最有效的合作模式之一,也是平台模式的一种,是人才共育、资源共用、责任共担、效益共享的合作新模式,该模式旨在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更深入、更积极、更主动地与学校一起全员、全程、全方位地参与人才培养。该模式以提供企业对口的人才需求为切入点,企业需要什么,学院就做什么。建立企业学院各专业始终紧随经济发展方式、产业调整升级、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市场需求,校企共商学院的招生专业及其人才培养方案。

(四)战略联盟模式

该模式是以行业部门和政府为辅助,企业和高校为主体,人才培养为核心,优势互补、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联盟。该模式能形成人才需求共商、人才培养共管、学科专业共建、领先技术共研、优势资源共享的机制;该模式中各方开展全方位的和长期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的紧密合作,而不是松散、短期和单项的合作;这种模式是在行业部门和政府调控下的合作,能较为有效地克服其他单项合作模式所带来的缺陷。这种模式由于将各方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和各部门的广泛参与,能将形成的合力聚集在人才培养上,使校企合作育人真正落到实处,合作层次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1.校企双方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人才协同培养协议,通过明确双方责权利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保障,构建长效机制。

2.建立校企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包括:双方建立高层密切沟通联系机制;双方互派人员不定期走访,确保交流常态化,同时定期召开双方人员参与的座谈会或研讨会,讨论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双方及时通报相关的重要信息,如双方的重大改革事项、重要政策调整、人事变动,以及行业企业最新发展及人才需求等信息等;相互尊重,对方提出的建议和要求要认真考虑并及时反馈。

3.校企双方成立专门的校企协同共管机构,组织协调与统筹工作,并负责承担校企合作方案的设计,在该机构下还可设立项目组,负责落实校企合作的具体事宜。

4.加强合作过程监督。加强合作过程监督可从激励考核、标准规范和教学检查三方面入手。分类制定明确的操作规程和实践教学标准,规范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对各环节的方法、组织、内容和评价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成立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成的教学质量检查组,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双方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双方的配合情况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情况等方面进行监测;双方共同建立有效的考核与激励制度,对所有参与实践教学的人员实行定期考核,并与其岗位津贴、评优评先、职务(职称)评聘等挂钩。

(二)校企合作共建师资教学团队

为了提升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就需要共同建设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校企教学团队包括企业兼职实践教学队伍和校内专职实践教学队伍,共同组建一支包括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团队。(1)企业人员与专任教师通过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形成紧密型的教学团队,参与项目指导、课程教学,审定课程内容与设置,监督教学的质量和过程,指导编制人才培养方案。(2)实践性、操作性课程主要由校外兼职教师讲授为主,校内专任教师主讲基础性课程,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3)学院每位专任教师要定期走出教室,走进企业,脱产完成一定期限的跟岗实践和实地锻炼[3],使学校专业教师更懂专业,也更有企业素养。

(三)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体系

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指校企共同承担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为增强学生的产业和行业适应性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这一体系中,企业一般需要参与以下工作[4]:一要在师资、技术、设备、管理和场地等方面给予学校支持,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条件;二要参与学校具体的教学活动以及实训、实验和实习等具体环节的教学与指导;三要参与学校教学计划、评价标准的制定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从而整合校企双方资源,构建一个完整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良性的校企合作下得到培养。具体包括:

1.课程教学内容由企业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开发。教学内容构建时充分考虑职业岗位的发展要求,全面、及时地跟踪本行业的新情况,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既发挥企业专家自身特长,传授一线工作实践经验,也发挥学校专业教师教学特长,将岗位实践与理论教学相融合,保证学生所学技能与知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实现技能与企业岗位能力的对接。

2.校企联合导师制。(1)实验、实训和实习方面。实习开始前,双方导师共同制定学生实验、实训和实习任务书;实习过程中,学校导师主要任务是监督学生的实习表现,企业导师则主要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操作;实习结束后,校企双方导师共同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2)毕业论文方面。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界定双方导师的职责,既明确分工又通力合作,同时通过共同选题、指导和评价,使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更切合实际,从而切实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四)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机会接触最真实的实际场景,使其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最大化提升,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但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体验企业文化,真切地进行规范化训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爱岗敬业和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实习实训基地:(1)引入企业项目,推行项目教学。以基地为依托,把企业真实项目导入教学,可确保推行项目教学的项目来源。(2)引入企业资源,营造仿真工作氛围。实习实训基地可通过校企协同改善基地资源,让学生一进入基地就能感受到与课堂里不一样的氛围。同时,在奖惩设计、人员安排、项目运作等方面按照真实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3)引入企业准则,保证实习实训质量。实习实训基地可适当移植企业标准进行运作,使学生的实习实训从流于表面变得有据可依,可以实施和验收,保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运转的可持续性和社会价值。

(五)校企共创职业培训网络平台

在线交流模块可以为学生、教师、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网络平台[5]:为教师提供一个可以突破时空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平台,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信息;教师与企业员工的交流也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完善;学生与企业员工的交流,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未来的职业和岗位。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加强了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建设,降低了设备耗材等的消耗,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尤其对于一些实践条件受限的学校或专业来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实现产学结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该平台也可以为企业一线员工提供理论和技能学习,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 杨前华,徐胤莉,汤昕怡.校企合作培养实用性人才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5,(5):7-9.

[2] 王素君,吕文浩,刘阳.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2):57-60.

[3] 成秀萍,唐祥金.企业学院及其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5.

合作平台范文第5篇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开放性的特点,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工学结合三级平台,创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互惠多赢的效果。

由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针对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机制与路径进行实践和理论探索。2012年,该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荣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其中,以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08—280)及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苏北纺织业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07SJD880049)为依托,对校企合作体制、工学结合模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机制与路径进行实践和理论探索。针对主要的教学问题,项目建立校企合作互惠共赢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切实锤炼“双师型”教师,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现代纺织业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尤其是与区域内龙头骨干企业深度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纺织人才是该校教育教学重大改革创新举措。项目研究及实践始于2007年,并成为省级立项课题。几年来,该校与江苏悦达集团等多家著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探索董事会领导下的办学实体“悦达学院”运行机制,校企共建“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厂中校)和“科技研发中心”三大(级)实践平台。一级平台为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以培养基本技术技能职业素质;二级平台为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以提高技能技术;三级平台为共享型科技研发平台,以提高科技创新素养。共同实施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逐级提升技术技能,拓展学生技术创新能力。

该项目创新了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了高职教育育人体系;拓展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丰富了高职学校文化建设内涵 。据统计,受益学生从2051人扩大5852人,项目成果得到业界普遍认可,为高职院校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