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职校企合作

高职校企合作

高职校企合作

高职校企合作范文第1篇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1、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

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着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技能特色,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在发扬了它的长处的同时,并结合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实际,增加了新的内涵。教育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以其自身特点影响经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制度来自实践,具有可行性。就我校而言,在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中我们感到:首先,校企双方都希望合作,一方面企业要发展,需要学习不仅为其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而且还要为其在岗员工提升技能;学校也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学以致用的技能型人才,这对双方都是共赢。其次,只有校企合作,才能走上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与传统培养模式不同,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下的高职院校都拥有校内实训条件,使学生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再到企业顶岗实习。再次,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践证明,这种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学校满意、企业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

2、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是教育制度的创新

衡量一个教育制度是否科学、有用,或者教育体制改革是否成功,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这种教育制度下,学校毕业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很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相比,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大中专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的事实证明,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是科学的、有用的,作为教育制度的一项改革,它无疑是成功的。就我校而言,实现校企合作,是我校酝酿已久的举措,这对我们学校和企业来说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我们选聘、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来企业就业,同时也将为学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实习平台,提高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二、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思路

1、开展校企合作,最关键的是选择企业

在寻求合作企业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规模及发展趋势,然后针对我校具体的专业情况,找到与企业的对接口,切入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走出去请进来,把企业的需求作为学校的追求;企业找到了专业对口,能顶岗工作的人才,学生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知名度。我们必须利用我们现有的优势,扩大就业范围,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实现以“出口拉动进口”的局面,只有出口畅通了,学校在企业站住脚了,学校就有生命力了,效益好的企业愿意与我们合作了,宣传渠道自然形成,进口问题自然解决了。

目前我校还处在低层次校企合作,我们应走出所依托歌尔集团等本地企业,让大部分的学生能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好学生就业时就得去好企业。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学好学坏都一样的结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形成良性循环。

2、搭建“两个”平台

一是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学校领导、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主要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职业岗位能力和制订校企合作教学计划,监督检查学生学习培训的全过程,协助安排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学校以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开展交流研讨活动,获得信息,企业也从中了解学校培养学生状况,使校企联系得到加强,促使双方的进一步合作。

二是建立校企合作联络员队伍。校企合作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培养模式,联络队伍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可选派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加强与企业合作企业沟通、协调,拓展合作领域。

3、加强实践型教师的培养

“打铁还须自身硬”,有了先进的培训教学设备,如何能更好地应用于技能培训,为学生提升服务能力,师资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的学生基础差,综合素质低,为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我们选择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加强技能训练,所以要求我们的教师既具有管理学生的能力,又懂理论还能带实习,我们现在已开辟教师第二课堂,通过校本培训完成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同时,开展校企合作,我们可以有计划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了解企业技术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加快学校“一体化”教师建设。

高职校企合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机制;实践;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206-03

一、背景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学历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1],而职业能力的培养仅仅靠职业学校本身无法独立完成。教育部2002年以来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其提升到国务院决定的高度,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被普遍认为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在政府推动下,我国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如,组建职教集团,成立理事会、董事会,建立职教联盟等[2]。但总体看来,我国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校企合作仍然处于探索与实践的阶段。因此,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长久的,有效的,互利多赢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成为高职院校特别是骨干建设院校的重要课题。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提出了“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思路,并以国家骨干专业建设为契机,成立了平板显示行业协会牵头的,校企共建的熊猫光电学院,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

随着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和实践的积累,目前已经发展出了多种合作模式[2,3]。文献[3]将众多模式归纳为以下9种。

1.“学年分段”,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并与就业紧密相关,这是校企合作中最普遍的形式。

2.“阶梯分段”,3年中企业实习的比例,分别为1/3、1/2和2/3,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紧密结合,逐渐加大企业实习比例。

3.“半工半读”,即校与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工学交替(每一学期或一学年,也有几天轮换一次)。

4.“弹性安排”,根据合作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征和周期性特点,比较灵活地安排工学的交替。

5.“订单培养”,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特殊“定制”的规格,一定的数量,提前预订毕业生,往往伴随着共同的课程开发、共同的培养和教学管理。

6.“教学工厂”,学校自办生产、服务企业或者企业把与学校对口的车间搬进学校,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及作品与产品合一。

7.“厂内基地”,企业除安排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车间、工位和兼职指导师傅外,还单独设立了为学生实训和实习服务的车间,具有教学、培训和实习功能,有固定管理人员和专职企业指导师傅者可称为厂内工学基地。

8.“行业主导”,中小企业居多的行业,单个企业不具备单独与学校合作的条件时,行业部门或行业组织出面牵头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并组织企业群,联合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实训设备和兼职教师,联合下培养订单。

9.“职教集团”,这是一种以名校为主导,相同区域、相同行业院校、企业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组织。不管哪种模式,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由政府主导,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职业院校处于主体地位,积极推行各种模式的校企合作,而行业和企业则处于从属地位,处于相对被动的配合地位。如果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无法获得长远的利益保障,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就不高,缺乏内在动力,因此,校企合作当中,提高企业的主体性是校企合作成功并走向深化的保障[4]。

三、校企合作机制的基础

任何形式的合作必须有合作基础,即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如果共同的目标与利益是长久的、稳定的、多赢的,则这种合作就存在牢固的基础。同时合作方也有各自的目标和利益,这些目标和利益可能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能否平衡各方利益则是合作能否稳定发展的根本[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牵涉参与方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各方共同目标是“资源共享,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符合型人才”;这样目标的达成,对于政府而言,实现职业教育基本目标,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和行业协会,能够得到急需的人才;对于学校,达到了实用人才培养的目的,提高了学校的声望;对于学生,能使其掌握实用的技术和技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同时各个主体又有不同的利益。政府希望各参与主体以发展教育和培养学生为核心,实现各自的教育和培训功能。行业和企业则希望自己负担的培训和教育的功能越少越好,学生对生产发挥的作用越大越好。学校则希望,政府给学校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支持,企业能够承担培训和教育学生的职责。而学生则希望学校代表自己的利益,能在企业学到东西,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因此,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最重要的是寻求共同利益。政府应该出台鼓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政策[5,6];这种政策必须基于各个主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真正地让各参与方,尤其是企业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对企业发展有利。学校是校企合作的主要推动者,需要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政策推进校企合作。在设计时,必须仔细考虑合作的行业和企业,寻求那些有长久的共同利益合作伙伴,并能逐步形成实际可行的合作模式,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被忽略;学生不能是被动的参与者,应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必须保证学生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的地位与权益。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与思考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曾做过大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和与尝试。但很多校企合作的层次比较浅,主要模式包括“学年分段”、“半工半读”、“订单培养”等。这些合作关系比较单一,最终学校提供学生,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学校和企业缺乏其他交集,对于学生的培养没有统一的认识和目标。学生从学校到企业没有过渡,从角色转换上有明显的割裂感,对学校和企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也不适应管理培训学生,对学生的表现评价普遍不高。而学校又缺乏协调的组织和机制,不能有效地沟通和协调,各方面的想法和利益不能及时充分地交流和协调。因此这样简单的合作很难稳定和持久,很多合作难以为继,最后不了了之。为了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走向深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研究了校企合作实践和理论机制,吸取以前校企合作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最终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具体包括如下几项。

(一)寻求政府的支持

国家已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尤其是国家示范院校和国家骨干院校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够获得很多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因此,在2012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在骨干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建设方案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和支持。这为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二)寻求合作企业

微电子学院在寻求企业合作伙伴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如下方面。

1.学校专业与产业密切相关,这是校企合作的专业基础。

2.具有一定的规模,在行业中有影响力。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才具备丰富的资源,才能将校企合作看成一种资源,并能加以整合和利用,实现企业自身利益。这样的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才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体现企业主体性地位,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被动配合。

3.在地理上很近。学校和企业距离近,可以有效地降低校企合作的成本,增加校企合作的内容、范围,提高合作的层次。实现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处于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双方有类似的发展要求,处于发展期的企业更有活力,更愿意合作。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选择南京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满足以上的所有条件。

(三)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体

一般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具有偶然性、短期性,合作层次浅,缺乏系统性的特点。没有专门的部门和机构负责与管理。为了实现长效的、稳定的、系统的校企合作,微电子学院与南京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熊猫光电学院,作为校企合作的实体,其作用包括如下几点。

1.协调校企合作的各个参与方,凸显各个主体的主体性,整合各种资源,使校企合作能够形成合力,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熊猫光电学院订立熊猫光电学院章程,成立了熊猫光电学院理事会。理事会的成员来自校企合作的各个主体,包括教育主管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和学校。理事会的成立为以上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同时也能协调平衡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2.组织和开展校企合作的各项事务和活动。事务和活动包括工学结合,企业员工培训,行业协会的活动,行业技能竞赛等。以工学结合为例,我们定期举办中电熊猫校企合作班,已经完成了两届学生的培训;培训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混编师资团队共同完成。培训让学生将学校所学知识与企业知识相融合,提升了知识的实用性,同时,学生完成了从学生到员工的顺利过渡,为今后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熊猫班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和生活,迅速地掌握生产技术和技能。

3.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熊猫光电学院是校企合作的产物,对学校而言不仅能促进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同时也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不仅仅是实习学生,而是扩展到了学校、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的领导。更重要的是学校的老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具备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校企合作,已经不仅仅是学生层面的培养,同时也是师资的培训、领导的培训。通过工学结合培养了学生,通过混编师资团队建设,培养了教师,通过理事会的运作培训了领导。使得企业元素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更容易实现。

在熊猫光电学院的框架下,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和共享,这样的机构是所有参与方都需要的。在这样的机构下可以放大和扩充自己的资源,所有主体均能在这个框架下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和利益,在此基础上校企合作才能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五、校企合作的思路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必由之路[7]。然而校企合作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1.校企合作本身是一种资源积聚和整合的过程。这种过程并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具有其内在逻辑和机制的。因此,搞清楚校企合作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前提条件。

2.根据校企合作的理论和实际,寻求最合适的合作方,并理清各个参与主体的共同利益和相对利益。寻求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建立利益平衡的机制是校企合作存在并发展的保障。

3.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实体,这样的实体可以实现校企之间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是各方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平台。

4.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必须走向深入,必须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功能和作用。校企合作既要成为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也要成为行业和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最终成为校企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整合关键纽带,校企合作才真正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董云霞.浅析高职教育校企合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27-128.

[2]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5-11.

[3]颜楚华,王章华,邓青云.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80-82.

[4]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3):70-72.

[5]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5B:68-73.

[6]金爱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高职校企合作范文第3篇

一、校企合作模式

1.嵌入式教学培养模式

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在教学过程中企业会将其管理理念、企业文化渗透到整个教学之中。以A校连锁经营管理班为例,企业经常开设餐饮管理、礼仪等方面的课程,而在授课过程中企业往往还会提供专业教师,通常由该公司主管人员或优秀员工担任,在进行教学时会向学生介绍该企业在管理、经营、文化方面的特色。校企合作班的学生是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根据企业的需要而设定,开设该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课程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实施方式主要有两种:(1)工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学校学习,一部分去企业实习或接受企业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2)边工作、边学习制――学生在企业顶班工作,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学习。通过上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工作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将在学校学习的系统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实际工作又反过来促使其自身技能得到快速提升。以B校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学生在校期间每年都会被外派到不同的酒店实习几个月,然后再回到学校上课,属于一种边实习边上学的教学模式。

3.“2+1”订单培养模式

不同学校、不同企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2+1”培养模式是指入学前两年在学校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由企业安排到本企业或是推荐到其他企业带薪实习或定岗实习,实习期满经考核合格者可直接入职。一般第一年的基础课程由学校授课,第二年的专业课由企业资深讲师或主管人员进行授课,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采用比较广泛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二、校企合作班的费用情况

1.校企合作班与普通班费用构成

校企合作班费用一般来说相对较高,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学费。如A校中所有校企合作班学费均为5000元。另外一部分是企业服务费。如A校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企业服务费为6000元,B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企业服务费为3000元。也有的学校不会注明收取企业服务费,如B校中半数以上专业均没有注明企业服务费,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实际入学后不被收取该项费用。

普通班费用只包含学费一项,不用额外交企业服务费。当然无论是校企合作班还是普通班,住宿费和书本费都是必须交的,通常住宿费相同,只是不同专业的书本费略有不同。

2.什么是企业服务费

企业服务费是由学校与企业根据校企合作模式专业发展情况、毕业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合作企业提供资源情况以及招生情况等诸多因素综合评估而定的,该项费用是交付给合作企业的。校企合作其实就是资源合作,企业和学校都提供自己的资源共同做好招生、教学、就业、跟踪服务等工作。如在教学过程中,企业提供各项资源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提前感受企业化管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适应企业。企业会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单位,甚至会推荐就业,这也是校企合作班吸引众多家长与考生报考的亮点。

3.企业服务费的标准

(1)同学校同专业不同班企业服务费可能不同。A校高铁乘务班和连锁经营管理高级经理班同属市场营销专业,但企业服务费分别为5500元与3500元,这是因为不同企业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资源情况不同,自然会导致企业服务费用相差很大。而且基于公众对两个专业在就业方面的认知不同,更多考生会倾向于高铁乘务,所以高铁乘务班收费稍高。

(2)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企业服务费一般不同。不同企业对于校企合作专业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不同,这就导致不同学校、不同校企合作专业企业服务费相差很大,如表1中A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企业服务费高达9800元,而B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企业服务费为3000元。但这并不意味着校企合作班就是为了谋利而开设的。其实,学校、企业在制定企业服务费收取标准时,需要通过政府部门批准的,各省都有收费标准。如山东省最新出台的文件明确表示企业服务费为8000元左右,且波动范围不能超过30%。

三、如何选择校企合作专业

1.深入了解校企合作专业

社会判断专业的优劣一般是以该专业毕业生的工资待遇、市场需求作为衡量指标。我们了解一个学校和专业的途径很多,在选择校企合作专业时,需要慎重考虑,不能仅仅通过校方的宣传资料就草率填报。学生和家长除了应仔细阅读招生简章和该专业的具体介绍外,还应通过网上查找、咨询等途径了解相关信息,有条件的可以去实地学校考察。

2.慎重选择未标明收费标准的合作班

通过对比A校与B校发现,A校的招生信息中对收费标准相对透明,而B校大部分专业收费不明确。一般直接公开收费标准的校企合作班更值得信赖,可以优先考虑。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校招生简章上未注明是校企合作专业,但考生入学报到时却被告之其所报专业为校企合作专业,且要加收企业服务费的,这种行为属欺诈行为,家长和考生可向有关部门举报。

3.费用越高是否专业越好

不少家长和考生对校企合作专业存在误解,认为费用越高专业越好,而实际上决定收费标准的因素很多,不能以收费高低作为标准来判定专业的好坏。无论选择哪种专业,都应综合考虑自身兴趣、该专业发展前景以及就业情况。

4.校企合作班能否包就业

高职校企合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23-02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2011年8月教育部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高职院校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机制和模式,积极谋求校外合作平台,从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也不乏诸多问题和困惑。本文对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促使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更健康有序、更有活力。

一、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通过近年来的摸索实践,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和宝贵经验。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学校的环境和专业设置,企业和学校之间合作的有效性和主动性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校企合作的内容、形式和途径等方面也参差不齐。

一般来说,按照校企合作的深度,可以分为浅层次、中层次和深层次三个方面[1]。浅层次合作主要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建立专家和实习指导委员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中层次合作是指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需求,建立由学校和企业专家共同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学校组织专家和教授为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等服务,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与学校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深层次合作是指企业与学校紧密结合,企业对高职院校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和协调等管理功能,同时企业以场地、资金、设备等形式向学校投资,分享办学效益,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针对企业的需求发展科技攻关项目和研究方向,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工艺、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的形式主要还停留在浅层次和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其合作深度和广度距高层次阶段相差甚远。

若按照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来分,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2]。

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订单式”培养,这种模式实行校企共同培养,企业即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又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一般情况下,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开展“订单班”,由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备的教师为“订单班”上课。这种合作模式应用灵活,学校和企业有着利益共同点,企业能够比较积极的参与到教育的各个环节。

2.企业配合模式。这种模式的培养是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处于辅助地位进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定,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企业根据学校的要求提供实践场所,如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有时也由企业投入设备和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设立奖学金等,从而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使校企双方实现互利共赢。

3.实体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院校注入股份、合作办学。企业是更为整体、深层次的参与学校的管理,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成为企业的分内之事。这种模式对企业的合作热情与合作条件要求很高,目前我国高职教育采用这种合作模式的较少。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被政府和高校所认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学校与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和不同层次的合作,这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有关行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缺乏完备的法律制度。校企合作成功的很重要一点就是国家有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有相应的机制监管,但目前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还很不健全且可操作性不够强;此外,没有监管机构对校企合作的双方进行严格监管;这都会使得校企合作双方在不需要付出代价的情况下随意退出合作,给对方造成损失。

2.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想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员工素质或者在技术革新中获取学校技术支撑,但企业的这一目的较难达到。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把企业当成实习场所,并不能满足企业的愿望。主要原因可能是一些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不强,导致企业合作的兴趣不高,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3.职业资格制度不完善。职业资格制度是保证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一些发达国家已形成一种学员无职业资格证书就找不到工作、企业也不能录用的社会环境,而我国职业资格制度相差甚远,企业用工、人员上岗有很大的随意性,这导致职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三、对策与建议

1.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完善是校企合作的保障。法律应对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进行明确规定,保护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法律也应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及作用,同时政府应检查督促和搭建信息平台为校企合作有序进行创造条件。

2.提高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学校采取措施,切实让企业获得利益。高职院校主动让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让企业的技术骨干参与到制定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建设实训基地、培养师资队伍、制定教学计划等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并对技术骨干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努力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主动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与开发,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对企业员工进行岗前、转岗和进修培训,实实在在为企业办实事。

3.完善职业资格制度。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培养计划中,虽然已明确学生应掌握哪些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并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考证,但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后的作用似乎不大,这与我国职业资格制度不完善有莫大的关系。我国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措施并严格执行,尽快形成一种学员无职业资格证书就找不到工作、企业也不能录用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伟贤,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思考和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1,(9):38-39.

[2]崔鸿钧,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纺织教育,2009,24(4):25-27.

高职校企合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企业文化;文化对接

0.引言

在国务院部署开展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技术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加快转型发展和特色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脱节,这已成为阻碍高职院校加快转型和特色发展的主要屏障。高职院校要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实现高职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两种文化的对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文化对接的基本内容

1.1高职院校文化的含义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之根基,也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高职院校的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其学校成员,即学生和全体教职工。高职院校的文化是学生和全体教职工通过多年实践沉淀下来的被学校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高职院校文化具体包括:高职院校物质文化、高职院校制度文化、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和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四个方面。这四方面文化包括校园的环境与建筑的景观和特色以及图书馆、教学楼、宿舍、食堂等物质形态;教学和管理制度及行为规范、学生守则、文明公约、社团章程;校训、校风、教学风和各部门的工作作风和学校的历史传统、校同风貌。

1.2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从事商品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企业员工所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思维模式的综合。企业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人是整个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企业只有充分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培养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增加企业的内在活力,实现企业的目标。

1.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文化对接的含义

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特点决定了其文化传承与创新应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色―校企合作,对接现代企业文化。[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文化对接主要是指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要与企业的具体岗位相对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师的教学过程要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相对接。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需要具备必需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才能满足企业生产、管理的需要。企业需要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作为企业的生产的生力军。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因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是必然的。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文化对接的影响因素

2.1学校因素

虽然校园的实训室、景观、雕塑和道路等是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一部分,这是双方文化对接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只追求硬件发展而忽视校园软文化的发展,要重视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实现校企文化对接,营造特色学校文化,并将特色文化体现在学院的管理、教学中,形成被学校文化主体普遍认同的观念,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等和学校的育人理念、人文关怀相结合渗透到校园整体环境中,建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为学生面向社会,适应市场,打下基础,这样才能促进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

2.2企业因素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将到企业就业。进入企业后,他们需要迅速融入现代企业文化氛围。如果企业对校企文化对接缺乏热情,不愿参与,那么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就无法进行。

2.3政府因素

在政府政策支持和指导下,我国高职教育改革过去封闭办学状况,实行开放办学,采取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重视工学结合培养方式,逐步步入内涵建设的健康发展轨道。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各地政府也都出台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政府重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文化对接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度和资金上的保障。

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文化对接的对策

3.1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元素

吸收优秀企业理念,强化职业感受,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感受职业文化的熏陶,这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有效途径。[2]高职院校要把企业中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入到校园的文化建设中去,把企业的优秀的生产管理制度整合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中,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得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也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加强学生吃苦和奉献的精神以及团队意识。

3.2切实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更贴近市场和企业,它是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简言之,高职教育就是一种就业教。而高职院校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上花费了很多的人力,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专业技术知识,但是还是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究其原因是忽视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人文课程体系。人文教育给学生的是为将来工作和生活做准备的本体性知识,注重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这些对于未砣魏胃谖缓椭耙刀加兄匾的作用和持久的价值。

3.3企业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文化对接提供便利条件

企业在校园展开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将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地融入校园文化。在校内办艺术节、科技节,安排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等,在让学生展示的同时,深入了解企业文化。[3]为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让企业一线技术工人和中层管理者常来学校举办讲座,让学生通过企业人员的讲座,切实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感受企业文化。 [科]

【参考文献】

[1]孙秀兰.高职校企文化对接机制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1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