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效课堂评课标准

高效课堂评课标准

高效课堂评课标准

高效课堂评课标准范文第1篇

语文课程是基础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效益不高,特别表现在课堂上,仍然存在着费时低效的状况。小学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课堂教学的优化,在对待语文高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上,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

1.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是否关注效益意识

一堂语文课的价值不仅局限于教给学生多少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优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堂课的有效与否,不是上课的老师说了算,也不是评委说了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如若学生始终能被精彩的课堂所吸引,在强烈氛围的渲染下不知不觉地度过40分钟,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课。

1.1 学生兴趣高,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有效的课堂,学习的兴趣不只是一两个人的兴趣,也不是一些尖子生的兴趣,而是全体学生的兴趣。不管学生的语文基础怎么样,教师心中都要有一种"全人"发展的观念,努力促使自己的课堂能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1.2 学生能积极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激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正是这种高度的参与使他们忘却了疲劳,因此,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而且高效的评价学生的参与状态,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程参与学习,是否踊跃举手发言,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讨论,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或自觉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还可以看有没有一些学生,在小组学习讨论时,给予别人指点帮助或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等。

1.3 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一堂课因为有学生的参与而变得实在,也因为有学生个性的张扬而变得生动。我们在听课的时候,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老师的教法,而是一些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也渴望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教师鼓励他们把自己独特的见解表达出来,他们就会入景入境地读,入情入理地说,课堂也就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提倡个性化阅读,切忌毫无边际,为了课堂的一时热闹,不去正确地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例如《落花生》一文,虽然拿花生跟苹果、石榴比较,但在赞美花生的同时也决无贬低苹果、石榴之意,《狐狸和乌鸦》一文写了狐狸用各种手段骗了乌鸦的肉,表现的是狐狸的狡猾而绝非聪明。

2.是否是一节朴实的课

叶澜教授指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常态性",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现在的一些公开课,就一堂课而言,它是高效的,在教育理念上,确实给我们听课者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他们为这一堂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却几倍于平时的课前准备,是平时的教学中无法效仿的。也有的公开课,是对设计的一种重演,课堂变得太完美,没有一点差错,缺乏真实感,使我们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成长和进步。因此,有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原生态的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提质量"才是语文课堂的改革方向。

2.1 目标简明,内容简约。课标提出三维目标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有这样几种错误的走向。一是训练目标不明,三维目标只是抄在备课本上的摆设,根本没有心思去领会;二是三维目标不知如何落实,最后只是重了知识轻了其它;三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为了给听课者留个好印象,追求课的花哨,三维目标有意扩大,课外知识大量扩充,喧宾夺主。这几种倾向,要么课堂密度太小,效率低,要么密度太大,无法落实,这些都是造成语文课堂低效的原因。三维目标看似各有侧重,互不关联,实际上则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协调统一的。在一堂课中,三维目标往往需要以"一维"作为突破口,以此来实现三维的联动,而并不是面面俱到,机械地体现。因此,一堂朴实的课,要求教师在设计时做到目标简明,内容简约,从而使听课者感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留下较深的印象。

2.2 教法灵活简便,媒体运用适度。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有效的课堂并不是方法越多越好。"探究式"和"接受式"这两种学习方式没有哪一种绝对的好,哪一种绝对的不好,关键要受学生的欢迎,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多媒体给语文教学惹祸的事件并不少见,过分地推崇多媒体,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评价多媒体在一堂课中的作用,应该审视多媒体的运用是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否起到了简便快捷的作用,特别要走出为用而用,盲目"拿来",以辅代主、忽视文本等几种误区。

2.3 教学过程不必追求过分流畅。一堂课如行云流水般地进行,听课者肯定会有一种置身其中,非常愉悦的感觉,如果设计的问题多多,搞得教师自己都没有了方向,或者设计的问题稀奇古怪,学生不知所云,教学进程磕磕碰碰,这样的课注定要失败。"文似看山不喜平",过分流畅的课也不见得好,过分流畅,要么问题太简单,要么这是一堂经过排练的表演课。

3.是否是一堂能体现语文价值的课

我们经常说语文要教出语文味来,要能体现语文的价值,语文味该怎样教出来?语文的教学价值该怎样体现?这几个问题,目前一线教师非常关注而且极力想在操作层面上弄明白。历史上语文课曾经上成思品课、常识课、鉴赏课、故事课,其重要原因都是没有准确地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弄明白了,语文该教什么也就明白了。找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语文教学也就有了方向。

3.1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教育到底该怎样体现?语文价值又如何真正得到落实呢?关键都是要看语文课堂教学的定位是不是在"语言实践"上,因为运用语言文字是一种技能技巧,要在实践中多练,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反反复复的听说读写中慢慢形成,逐步提高。

高效课堂评课标准范文第2篇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课堂有效而且高效,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并从课堂评价、教学目标、课堂表述、学生参与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堂的内容、教学目标、评价方式、课堂组织形式等有了新的要求,课堂内容更加精炼,教学目标多元化,师生角色定位转变,发展性评价广泛应用,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具有更多选择。新课程的实施最终指向于“高效”二字。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现状

新课程实施之后,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课堂目标的设定、对学生的评价等各个方面都有所转变。当然,由于教师个人的理解能力、勤奋程度等的不同,以及学校繁杂事务的干扰等,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并不是十分高效。

1.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影响了课堂内容的组织,对课堂效率的高低有重要影响。

由于每个教师的思维方式不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也有所差别,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不能够做到效率最大化。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课堂内容含量的把握上,每个课时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以及课文内容的不同是不尽相同的,教师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然后才能根据教材内容来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由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不足,影响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构架,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降低,对课堂效率产生了影响。

2.课堂评价方式初步转变,但存在评价滞后、片面评价等,造成课堂效率低下。

由于教师对评价方式的理解不同,而且评价方式的转变本身需要一个过程,教师不能及时的对学生的表现、课堂发展等作出最及时的评价,也不能引导学生之间、学生对内容作出最有效的评价。在评价某个问题或者学生的表现时,会出现评价不够全面、只评价某一方面的问题。滞后评价错过了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最好时机,片面评价忽略了学生和课堂的闪光点,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3.课堂组织形式从满堂灌转变为合作探究,存在合作无效、探究时间过长等现象。

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由于教师对合作学习方式的理解和把握不足,对合作问题的设计、合作时间的划分、合作效果的评价等都不能达到最佳,存在着合作学习形式化、无效合作充斥课堂、合作学习时间或长或短等现象,导致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4.师生角色重新定位,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既有角色定位,让教师走下讲台,成为课堂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课堂的主体和课堂推动者。这种角色的重新定位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新的更高要求,以前教师只需要将内容讲解清楚即可,课改之后则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内容有充分的掌握,而且对课堂的评价、学生的合作等都有足够的控制能力,部分教师不能够达到这一要求,造成了课堂的松散和低效。

二、小学语文课堂高效策略

1.钻研教材内容,精炼课堂内容,从课堂含量上“高效”。

课堂高效首先应该是内容的高效。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从字词、口语交际、习作等各个方面全面把握课堂内容的设计。要分析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向和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设置恰当的学习内容,提升课堂的思维含量、知识含量、能力含量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含量,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将各个层次的目标合理的融合在一起,让课堂内容合理而精炼,做到课堂含量的高效。

2.提升教师自我素养,提炼讲解语言,让课堂表述“高效”。

课堂效率的提高离不开教师讲解效率的提高。教师讲解能力的高低与教师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授课方法等都密不可分,所以,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增加知识储备,通过对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学习理解提升自我思维能力。在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设计时,要预设知识点的讲解时间、讲解语言、讲解方式等,在课堂上根据生成合理使用讲解语言,精炼、恰当的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做出科学评价,同时,引导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来展示和点评,从而让课堂表达有序而高效。

3.设计恰当的课堂评价方式,用评价做指引,让课堂走向“高效”。

小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较强,所以十分注重教师以及同学的评价,同时,评价也是教师掌控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教师要针对具体的课堂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状态等来设计课堂评价方式以及用语,用激励性语言、指导性评价引导学生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运用合理的发展性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效率和探究学习的效率,让课堂在高效评价的指引下走向高效。

4.制定合理的课堂目标,以目标为指标,做到目标“高效”。

每节课都有课堂目标,课堂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参考和依据,也是学习学习效果的指标。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设计合理的课堂目标,引导学生理解目标、落实目标。课堂目标既不能太多,也不能过于繁杂,知识目标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重点要放在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上,教学中以目标为指标,用最高效的形式落实完成目标。可见,精炼高效的目标是课堂高效的重要因素。

三、结语

毫无疑问,高效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在极力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掌握更多的教育技巧,更加用心的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课堂教学才能够更高效,才能够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郎艳玲.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见[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3:87-89.

[2]于兵.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3:102-103+106.

高效课堂评课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标准

[作者简介]庞丽丽(1981- ),女,江苏邳州人,南京晓庄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117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晓庄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资助项目“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建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403353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00-03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然而,现行课堂教学评价多是为奖惩教师提供依据,其评价标准大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制定,这与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是课堂评价的价值主体的理念相违背。因此,转变评价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分析

为了了解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笔者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收集现行大学课堂教学评价表,并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收集40份典型大学课堂教学评价表,其中有13份(占总数的32.5%)课堂教学评价表反映出课堂教学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目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基本是按照以教师为中心而制定。其指标体系是由一级指标和相应的评价要点联合构成。一级指标一般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其相应的评价要点为教学目标明确、全面,能够体现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准确、科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进程紧凑合理;教学方法有效得当,创新性强等。在这样的评价表中,评价指标的制定过多地关注了教师,几乎看不到学生的影子。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是驾驭课堂的权威,对教师的评价就代替了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事实上,课堂教学评价的客体就这样被更换了。

其中有21份(占总数的52.5%)课堂教学评价表只是在个别指标中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列入评价的范畴。如只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中提到“学生完成了学习计划。能够获得成功体验,学生能力得到了提高”,或者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中提到“学生认真参与双边教学,学习积极,思维活跃”等。从这些评价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进步,但从总体上看,目前这一角色的作用太微不足道,教师在整个评价表中仍占有绝对的优势,所体现的仍是一种以教师的教来评价整个课堂教学的评价理念。

其余的6份(占总数的15%)课堂教学评价表中,对学生评价的权重均超过了50%。表明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已由对教师的关注转移到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注。如,在教学内容上,“是否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在教学效果上,“是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态度得到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是否根据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提供合理的学习资源”。类似这种评价表的使用表明,学生的主体地位已得到了认可,但遗憾的是目前这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表数量较少(从笔者目前调查的情况看,仅占到15%),我们所倡导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只是在小范围内得以实施,尚未成为现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流理念。

二、现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所收集的40份现行大学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当下高等院校课堂教学评价有明显的重教师教、轻学生学,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倾向。在评价标准的具体设计上,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学生整体发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把任课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具体情况作为评判课堂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课堂教学评价只是衡量教师知识传授的有效传递情况,忽视了学生的真正发展。课堂评价如果过分关注知识点传输的数量,教师就会占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知识,以求获得较高的课堂教学评价,然而这样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却是极大的扼杀。于是,我们就会常常看到这样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景象:在课堂里,所谓“知识”就成了领导课堂的最重要力量,教师因附属于大大小小的知识点而成为课堂教学的权威者,学生则相应地成为知识的接受体。

2.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人”和“评课”相混淆。通过分析现行课堂教学评价表,可以发现教师被当成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客体,课堂教学评价已演变成为教师评价,这种现象与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极不相符。“课堂教学”是评价客体,而不应是具体的“人”。对于“课堂教学”这一评价客体,是由外部评价主体、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构成了不同层次的价值需要。“课堂教学”这一评价客体首先应满足学生作为价值主体的需要,课堂教学应以是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评判课堂教学优劣的最终依据。因此,在设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时,应着重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核心地位,这也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教育理念的根本体现。

3.评价内容过分关注教师而忽视学生。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过多地关注教师而忽视学生,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发展。评价形式上强调教学进程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讲究“丝丝入扣”,严格按照教师预先设置的教学思路进行;评价内容上关注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讲究“样样俱全”,然而却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特别是评价标准中的一些项目不是评价人可以从课堂上直接得出的,而是需要评价人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推测加工后才能做出判断。在推测加工的过程中难免增加了主观臆断性,这就增加了评价结果的随意性,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4.评价标准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是静态的一次性评价,属于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以奖惩性为目的,把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作为奖惩教师的主要依据。就高校中较典型的评优课来看,由于片面追求一节课的质量而不是整体的教学水平,教师是依据评价指标精雕细琢一节课后去参赛,有的教师“一课成名”,成了“教学名师”,但平时这些教师大多数课的教学水平并不高,教师总体的教学能力并没有在评价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5.评价方法重科学精神、轻人文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西方理性主义精神的影响,特别是受美国科学化、实证化评价方法的影响,促使我国的课堂教学评价走上了“科学化”“理性化”和“实证化”的道路。如在教育评价开展过程中,评价者常常用“再次量化”的方式,即先通过主观判断确定某种高低有序的次序,然后给不同的部分赋予不同的数值,如把“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差”等转化为“5、4、3、2、1”等。

在分析现行大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后,我们可以发现多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评估方法是“再次量化”的形式。如,以要素层次分解法形成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其中一级指标包括若干因素(如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阶段等),后期建立评价表时就按照事先确定的权重给每一个因素赋值,再次确定每一个因素所属的等级,评价者根据这些不断细化的评分细则进行打分。从形式上看,这样对课堂教学评价貌似公平、客观和准确(有标准、有依据、有数字),但事实上给任课教师带来的指导性作用并不大,教师从数字里不可能判断出自己的课堂教学优点在何处、缺点又在哪些方面,评价本身就不可能发挥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尤其对那些在科学考量后分数一直在中间层次的教师来说,他们并不会太在意。因此,此种课堂教学评价屏蔽掉了教师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大打折扣。只见评价客体不见主体意义上的人,背离了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每位教师成为整个教学机器链条中的一个小的链接点,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封闭、呆板和僵化的机械活动。

三、“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改革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现行大学课堂教学评价所依据的评价标准多是以教师为中心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基本被忽略,其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原则、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不足,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健康发展呼唤我们转变评价理念、完善评价内容、重塑评价原则、调整评价方法。

1.评价理念需进一步转变。评价行为的发生需要评价主体在多种心理机制的综合作用下,在特定的评价情景中对评价客体作出价值判断。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时必须首先转变评价理念,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

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再只关注教师备课是否充分、讲解是否生动、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是否按照教学大纲授课,而应关注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学习过程、学生的真实学习过程如何、真实学习效果如何等等。一句话,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评判标准。

2.评价内容应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进行重塑,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思想和以学生的“学”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以学论学”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毫无例外地关注每一位学生。二是关注学生课堂表现。主要从学生的情感状态、合作状态、关注状态、思考状态、成效状态五个方面进行评价。(1)情感状态: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感兴趣,学习过程中是否充满激情,是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2)合作状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友好合作,课堂气氛是否活泼、和谐。(3)关注状态: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能长时间持续关注教学内容、参与教学活动。(4)思考状态:学生能否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思考,思维是否开阔,思路是否清晰。(5)成效状态:学生在课堂中是否掌握了应学的知识,是否较好完成了学习目标,创新实践能力是否得到增强。三是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教师来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课堂教学及其评价中重视因材施教和进行差异性辅导。

3.评价原则确立的多样性。大学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也需要依据自身独特的原则,这是保证大学课堂教学评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前提。总体来讲,大学课堂教学评价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主要有四个:主体参与、开展实践、深化发展、科学理性。

第一,主体参与原则。主体参与原则是指课堂教学评价必须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课堂教学,而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因此只有充分关注学生主体的需要,课堂教学评价才有价值,也才能顺利实施。

第二,开展实践原则。课堂教学所产生的价值是在课堂教学整个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中间媒介,是在课堂中,通过各种交流互动活动,来实现学生的各种心理、情感和认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完善其能力,从而实现教学主体在课堂中的各种需求。

第三,深化发展原则。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只对课堂情况作简单的好坏之分,重要的在于强调其形成性作用,注重深化发展功能。教学活动就是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素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需要只有在学生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是深化发展原则的内涵。

第四,科学理性原则。其含义就是评价主体对主体需求与客体特性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否作出了全面、科学、理性的评判。课堂教学要考虑特定的教学主体的特定需要,这就要求评价主体在评价活动之前对教学需要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和理性的选择,对于合理的需求加以明确,对于不合理的需要进行摒弃。

4.评价方法运用的完善化。一直以来,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问题。从总体上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评价方法各有其特点。科学主义评价方法优势是数字精确,考量简单,结果高效,可操作性和可移植性较强,效度较高,但从信度来看评价信息有可能失真,信息出现偏差,此种评价方法容易忽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人际关系的沟通。人文主义的长处就是更加适合采用过程评价,强调评价过程中人与人的沟通和交流,其缺点是易受评价对象和环境的干扰,主观性较强。

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处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类不同的评价方法时,应考虑课堂教学的适用性以及对应的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技巧等因素。一般而言,科学主义评价方法适用于一定区域的中观评价。人文主义评价方法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小的评价活动,如班级内的微观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作为微观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一种,所涉及的规模较小,并且较多关注于过程性评价,目的性较强,所以在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选择上主要倾向于人文主义的评价方法。

但是,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倾向人文主义评价方法时,也不应完全抛弃科学主义的评价方式。从二者的关系来看,虽然表面上二者存在对立,但在实际操作中二者应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时因地对两种评价方法进行选择,可以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弥补不足,使它们在评价体系中共生共存,做到相融相合。

总之,探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一种倡导,并不是为了全盘否定现有的评价标准和内容,而是对现行评价标准的扬弃、反思与超越。同时使教师转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平等参与者、督导者、反思者和研究者。

[参考文献]

[1]丁朝蓬.什么样的评价才是好的学生评价[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3).

[2]靳艳敏,张春霞.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9(9).

[3]梁惠燕,高凌飚.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和框架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06(6).

[4]李荣芝.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1(22).

[5]万伟.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高效课堂评课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学做一体化”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评价指标 课堂教学质量

一、研究“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缘起

督导是保证一体化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这一客观外因必须通过调动教师积极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观内因而起作用。《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督导之道,在客观,在亲师,在止于公评。2009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布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完成一体化课程体系,目的是探索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现代高职教育新教学体系。

一体化课程在改革中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各高职院校、各研究机构和人员也在此领域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但在其过程中也迫切需要澄清一些模糊认识、解决一些课改中面临的问题,诸如,如何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予以整合以提高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否真正做到了以教学项目为载体、基于项目、案例的需要组织理论知识教学、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考核体现在项目教学中等实际运行层面上的问题,如何通过建构“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积极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起到导向作用,如何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进行整合,如何将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融合为一体,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评”,以满足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新教学体系探索其建立途径的需要,怎样评价一节一体化课是否实现了课程改革的目标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和总结,为此,只有构建了统一、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对一体化的课程改革起到导向的作用,也才能使教师有章可循,最终才能使教师实施一体化课改的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实现学院内部的督导“客观、全面、有效”[2]地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与教师积极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观、个性、实用”地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相统一,促进高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及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督导与评价则是保证一体化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一体化课程督导与评价的对象包括一体化教学条件(师资、教材、场地、设备)和一体化课程(教学文件、教学资料、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作为学院内部督导的“主要目的是随时获得信息反馈、调整教学资源、完善教学机制、评价教学质量、考核教师绩效。”[1]督导侧重于一体化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侧重于一体化教学结果的检测。

依据《关于印发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的通知》(人社厅发[2012]30号)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开发技术规程》(Integrated Education)的6.2中,从教学文件、教学资料、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对督导与评价的对象及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以此为评价的客观依据,我院从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能力、学生管理、教学效果这五个维度对教师实施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力争通过建构“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教学过程“客观、全面、有效”地监控,对教师积极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起到导向作用,保障“一体化”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依据《关于印发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的通知》(人社厅发[2012]30号)中关于一体化课程的明确规定,“一体化”就是划一体的过程,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组织,一般在实际教学中是以项目教学、小班教学为特点,在实习实训环境下,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即“教学做”有机整合为一个整体,通过创设多样的学习活动情景或真实或仿真的工作情景,最终以学习成果的形式,完成一项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组织方式,目地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就要以此为评价的基本维度和评价的观察标志对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过程开展课程教学的监督、检查、指导、评价。目前,经过近两年的督导听课实践,我认为主要应从听课评价的五个基本维度入手解决这个问题。

(一)“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指我院依据国家标准制订的、要求全体教师共同遵守的、基于“教学做一体化”听课评价规程或听课评价标准的、由对教学过程实施的监督、检查、指导、评价的各项指标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听课评价系统。

(二)建构对“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导向作用的听课评价标准是前提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如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中指出:“器范自然,标准无假”。“教学做一体化”听课评价标准是对该一次课中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落实《一体化课程技术规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遵循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教学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对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能力、学生管理、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的听课考核准则。

它包括: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议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议。同时,也包括对一体化课的量化和质性的考评。只有构建了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才能对一体化教学的课改起到导向的作用,也才能使教师有章可循,最终才能使教师实施一体化课改的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体化课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从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能力、学生管理、教学效果这五个基本维度来考查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的,而且,在每一个基本维度上,进一步明确对师生发展有价值的若干观察标志(如学习状态又可分为: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并对各个标志进一步明确评价内涵,最后构建出的一个富有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学科课堂教学听课评价体系。

三、“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包括权重)、评价内涵、

“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以听课评价标准为前提,应用整体论和素质冰山模型的研究成果,将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能力、学生管理、教学效果这五个维度作为评价指标项目,以对评价指标项目的具体观察标志作为评价内涵而构建的听课评价指标准则。具体的评价指标项目和评价内涵如下表:

表:课堂教学质量(听课)评价表(教学做一体化)

四、适用条件

(一)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

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主要以听课评价指标为前提进行建构的,因此,主要从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能力、学生管理、教学效果这五个维度作为评价指标,以对这五个维度的具体观察标志作为评价内涵而构建的听课评价指标准则。而对于监督、检查、指导、评价的具体指标只是涵盖在此标准中,没有对其具体形式和要求作出更细致的规定。

(二)以教学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是一体化课程实施的客观条件

目前,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有三类课程,理论课程、理论+实践课程、纯实践课程,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是属于理论+实践课程类别的,如果课程类别是理论+实践课程,但实际教学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在教室中进行的,就只能按照理论课程予以评价,而在机房或实训场地授课时,如果以实训实验为主进行教学,则按照纯实践课程予以评价,只有以教学项目为载体、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小班教学为方式,在实习实训环境下,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评,才能按照一体化课程予以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甄别一体化课程的客观条件。

(三)基于项目的需要组织教学和考评,是一体化课程教学组织的准则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属于理论+实践课程,既不能只是按照课程的理论体系组织教学,也不能按照纯技能培训组织教学,不是理论与实践两张皮,而是要基于项目、案例的需要组织理论知识的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够用”为度,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考核体现在项目教学中,在实习实训环境下,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即“教学做”有机整合为一个整体,通过创设多样的学习活动情景或真实或仿真的工作情景,最终以学习成果的形式,完成一项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组织方式。在这里,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教学、小班教学为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是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学习工作是一体化课程的核心任务,创设学习活动情景或真实或仿真的工作情景并采用多样的方法,使“教学做”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是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重要组织方式,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是保障,目地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是一体化课程教学组织方式,也是甄别一体化课程的准则。

(四)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要从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学习效果的角度客观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我讲得精彩、做得好就行,至于学生学没学、会没会,那是学生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实际上,如果学生没有学会,一体化课就没有起到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工作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质量(听课)评价要从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学习效果的角度客观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只有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学习了,积极动手了,制作出的学习成果具有差异性和创新性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得到实现,才能说有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如何把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有机结合,把课堂教学质量(听课)评价的客观标准同教师进行一体化课改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需要不断的实践、研究和总结,“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着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更新和发展,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评课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 课堂教学 评价标准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国制定了有关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课堂标准,旨在提高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发展。本文根据当前小学美术教学的课堂实践,对课堂教学评价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转变小学美术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为了满足我国新课程关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课堂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其传统的、落伍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观念,同时要根据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特点与实际,树立起相适应的评价观,并以符合时代要求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观念为向导,明确自己的教学活动,开展个性化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师在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时,首先要明确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评价不是为了区别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是为了使教师通过评价,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进行改正,从而提高其课堂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避免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情况出现。因此必须摆正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评价观念,使教学评价促进教师的进步,为学生提供发展与进步的空间。

二、评价的标准要实现个性化与多元化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标准问题。某些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在和学科无关的、普遍化的课堂教学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在对具体科目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评价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区分。但实际上,由于各个学科都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而且不同类型的科目也有不同的设计方法,再加上教师由于学识、年龄,以及个性特征等的不同,也会在同一科目上表现出不同的教学特点。

此外,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身心发展的不同,对课堂教学的课堂需求也各自不同。因此,对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评价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包括教材处理、教学技巧、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练习安排,以及学生的活动等。虽然很难做到每一堂课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每一堂课都可以实现创新化、特色化的要求,并从这些差异性中反映出小学美术课程自身的学科特点与课型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特色化,完成实验教学的改革目标,进而提高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评价的标准要实现规范化与系统化

到目前为止,我国进行课程改革的时间并不长,在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上,规范性与系统性不强,绝大多数的课程教学评价活动只是局部的或是片段的实验,因而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化、系统化的评价标准。有些地区在进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和重点。一般情况下的改革都只是单纯地关注其中的某个环节,忽略整体。但是,由于整个评价活动各个环节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彼此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如果只是注重局部的改革往往会导致教学的片面性,很难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成效。再加上对课堂教学评价在整体上缺乏规范化与系统化的认识,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丧失目标,无法实现改革目的。为此,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必须实现规范化与系统化,在整体上对其进行关注与改革。

四、评价标准要实现实效性与导向性

大部分学校对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实效性与导向性都十分重视,在发挥评价标准的激励功能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甚至利用行政认识,把课堂教学的评价结果和教师的晋升与奖惩直接挂钩,把教师在某一堂课中的具体表现当成其获奖晋升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这种激励办法只是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环节,如果失去了准确地观察、明确的评价目标、恰当的评价以及资料的收集,那么最后的评价就是无效的、盲目的,甚至还会导致错误的导向产生[4]。针对这一问题,建议行政部门与各级教研员首先要明确教学评价的目的,避免根据单次教学活动作出片面的判断,而要注重对教师课堂资料的积累,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既可以让教师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也可以认识到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进步,使教师对横向与纵向上有更深刻的、更客观的认识,从而改进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可以使教师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现行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为了进一步保证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必须要转变小学美术教师的评价观念,实现评价标准的个性化与多元化,规范化与系统化,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实效性与导向性,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光俊.新课标背景下对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J].现代阅读,2012.9.(09):180-181.

[2]路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07):110-111.

[3]邱春华.浅议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J]新课程研究,2011.224(06):123—124.

[4]解文莉.多元的评价,多彩的课堂——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2.(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