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英语日记带翻译

英语日记带翻译

英语日记带翻译

英语日记带翻译范文第1篇

I used to think Beijing must be a grand and special city, given that it was the capital of China, and lots of events I have heard took place there. But soon after I got off the plane, I knew all was but my illusion. If I had to use one wordto describe it, nothing but “grey” will fulfil the task. As far as your eyes could see, all was covered in dust and haunted by air pollution.

Though it was the first time I had been to the North part of China, I was still surprised by the sharp contrast between the South and North. It wasn't hearsay.

我曾经认为北京必须大,特殊的城市,因为它是中国的首都,我听过很多事件发生。但很快我下了飞机后,我知道一切,但我的错觉。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描述它,除了“灰色”将完成任务。你的眼睛可以看到,一切都覆盖着灰尘和被空气污染。

尽管这是我第一次被北中国的一部分,我还惊讶南部和北部之间的鲜明对比。这不是道听途说。

英语日记带翻译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符号学;语用对等;习语翻译;《西游记》

一、引言

20世纪中叶以来,语言学的迅速发展使翻译理论研究进入了语言学时期。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切入翻译理论产生的效果比较新颖,特别是其中关于语用意义的翻译传递和效果对等的研究,非常有利于阐释小说中习语等带有强烈文化和民族色彩的语言现象的翻译。

所谓习语,广义而言,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盛卓立,2008(1):54)习语往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带有本民族特有的语言和文化特色。其独特的文化色彩往往令译者感到困惑和为难。语用对等理论对习语翻译很有帮助,本文对詹纳(W.J.F Jenner)《西游记》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语用对等加以分析,以期为其他译者提供一些经验。

二、理论阐释

符号学提出了语言意义的三个方面: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翻译中无法实现完全的对等,即所谓“等值”,译者只能使其译文与原文尽可能地相近或相似。因此,符号学视角下的翻译标准可定为:意义相符,功能相似(陈宏薇,1998:66)。意义相符,是指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的相符。语用意义是指语言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是语言符号对人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蕴含意义或隐含义。语用意义就是语言在实际所用时产生的意义,与语境密切相关。研究语用意义,不仅应研究文字符号在语言环境中的隐含义,还应该研究语言幅带上承载的其他符号在社会语境中的隐含义。而语用翻译的核心是语用对等。通过两种语言的语用对比,译者要译出原文作者的意图,使目的语读者易于理解与接受(何自然,1997:185)。所谓语用对等,就是从宏观上把握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语用知识上的差距,用适当的手段在译语中弥补这一差距,达到原著与译著在语用效果上的等值。为了在翻译中达到语用对等,译者不得不考虑语用对等的两个基本要求: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张新红,何自然,2001(3):286-293)。

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让译语读者真正领会到作者的意图,如果能够既再现原文中的语言形式,又保留其语用意义最为理想。但如果不能做到,只有采取补偿手段尽量弥补原文和译文间的语言和语用差距,让译语读者领会其意义,以期实现语用对等。

三、语用对等在《西游记》英译本习语翻译中的分析

《西游记》中的大量习语使得这部小说充满情趣和中国文化特色,但是这也给译者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为只有很好地传达这些习语的语用意义,才能真正再现原文的文体风格。笔者对詹纳的英译本进行分析,总结出他主要采用了下述译法,以达到语用的对等。

1.直译法

要达到语用对等,当然要保留其语用意义,但还要尊重原著的风貌。为尽量保留原著的风格特点,在既能保留形式又能传达意义的情况下,宜采用直译法来翻译。

例1.那大圣……对唐僧道声:“……今日昧着惺惺使糊涂,只教我回去:这才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罢罢罢!”(第二十七回)

“… But today you’ve turned stupid and you’re sending me back. When the birds have all been shot the bow is put away, and when the rabbits are all killed the hounds are stewed.Oh well!”

采用直译的方法,既保留其语言形式,也并没有损害其语用意义的传达,还使读者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可谓达到了成功的语用对等。

2.意译法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字、词、句等结构方面完全不同,隐含意义(语用意义)各不相同。很多时候,不得不牺牲形式而保留其意义,以达到语用语言等效。

例2.太子道:“这是玉旨来拿你,不当小可。我父子只为受了一炷香。险些儿‘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第八十三回)

“We are here to arrest you at the Jade Emperor’s command,” Prince Nezha replied,“which is not something to be treated lightly. My father and I were nearly in terrible trouble because of you.”

例2中这个利用了汉语谐音的歇后语如果非要按字面翻译,不仅不好表达,而且英语读者也不容易理解其深层意义。译者舍弃了字面的形式和意象,采用意译的方法很好地传达了其语用含义,虽然牺牲了原语的形式,却也是效果最好的解决方法了。

3.省略法

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差异较大,往往无法兼顾语义内容和文化内容。汉语中倾向于使用习语来重复上下文语境中已有的内容,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用意义,不为陌生文化内容所干扰,可以采用省略译法。

例3.那人道:“……朕当结草衔环,报酬师恩也!”(第三十七回)

“Father,” the other replied, “… We will be deeply grateful and repay you, Master, for your great kindness.”

詹纳放弃了“结草衔环”这两个文化典故,以保证语用效果对等。普通的外国读者要理解中国典故很困难。“报酬师恩”已经包含了“结草衔环”所要表达的意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略去习语或者典故不译,有利于深层含义的传达。

4.增译法

增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原语文本中暗含的信息在译文的行文中增补出来,利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理解。译者为保留习语生动的字面语言形式,又便于译文读者理解其语用意义,往往要在译文中把隐含的意义变为显性的文字。

例4.八戒笑道:“你甚不变通,常言道:‘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第五十四回)

“You don’t understand,” said Pig.“Thick willow twigs make dustpans and fine ones make funnels. There’s a use for everything. There’s not a man in all the world who’s really ugly.”

译文既保留了原文中“柳、斗、簸箕”等字面形象,又增补了“There’s a use for everything.”这既道出了俗语的含义,又使读者很容易了解其语用意图,也利于重现原小说的风格。

5.替代法

所谓替代法,即利用目的语中意义相符的习语来翻译原文中的习语。这样做使译文读者没有任何语言和文化障碍,能够较为充分地表达语用意义,易于读者理解。

例5.行者道:“我相你有些儿偷生熟,被公婆赶出来的。”(第八十一回)

“You look to me rather like someone who’s been driven out by her parents-in-law for carrying on with strangers.”

詹纳采用英语惯用法“carry on with sb.”替代了若直译很难令人理解的俗语“偷生熟”,恰好体现了原文的语用含义,表明外国译者对本国文化和英语语用要求的熟练掌握。

四、结语

在翻译时能不能达到语用对等,关系到翻译、交际活动的成败。在翻译《西游记》一类的中国古代小说和典籍时,如果习语处理不当,会造成语用意义的缺失,令译文的精彩程度和文化传播作用大受影响。通过对《西游记》译本的研读分析,我们发现要翻译出形神兼备的习语,就要尽可能使译文贴切自然,达到语用对等的要求。

参考文献:

[1]Jenner,W.J.F.Trans.Journey to the West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3.

[2]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英语日记带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3+2”专业;英语教学;翻译教学

一、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1.目前我校“3+2”班级选用的英语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英语教材,而教育部门关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8级、9级的语言技能要求中指出:“能做一般的生活翻译,如带外宾购物、游览等”,“能做一般性口头翻译”,建议开设英汉初级笔译,初级旅游英语,初级经贸英语等。所以,目前在“3+2”班级中引入翻译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2.“3+2”专业学生将于二年级下学期期末参加由高职院校组织的遴选考试,以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所出的英语遴选试卷为例,句子翻译是每年的必考题型,所以加强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3.“3+2”学生通过遴选考试升入高职院校以后需要参加浙江省大学英语三级考试,三级考试题型的第三部分综合测试中有句子翻译的题型。如果在中专阶段不重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那对学生将来参加英语等级考试肯定是不利的。

二、翻译教学的现状

1.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翻译教学的忽视

翻译是和听、说、读、写并列提出的五大技能之一,而从初中开始,英语教师强调的就是听、说、读、写,将译抛在了一边;学生进入中职学校以后,很多教师认为会说简单的句子,能听懂简短的对话,能看懂简短的文章,就可以胜任将来的工作需要,所以一直没能翻译这一基本技能重视起来。其实,听、说、读、写、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有其内在联系,其作用是相等的,因此,需要英语教师转变观念,注重学生五大基本技能的协调发展。

2.教材缺乏系统的翻译知识

目前我校“3+2”班级选用的是普高教材,在英语高考中直接考查翻译能力的分值不高,所以普高教材未将翻译教学作为一个重要部分,书中缺乏较为系统的翻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介绍,而教师也缺乏相应的翻译技能的培训,所以通常在课堂上也不太注意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3+2”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

3.英语课堂上涉及的翻译教学纯粹是为词汇学习服务的

以我校一周六天上课制为例,中专班级一周四节英语课,“3+2”班级是6节课。虽然课时增加了,但由于采用普高教材,难度要比中专教材高出许多,因此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整体进度比较缓慢,所以整个课时不是十分宽裕。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能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已属不易,很难顾及翻译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即便涉及了翻译教学,也纯粹是为词汇学习服务的,即要求记单词和词组的时候要记住拼写、记住他们的汉语意思,很少讲解翻译技巧和策略,因此学生只会逐字逐词地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句子结构,往往出现译文生硬、结构混乱的现象,尤其是中译英的过程,烙上了明显的中国式英语的印记。这也是为什么一部分“3+2”学生词汇量尚可,却无法翻译出较为地道的英语的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畏惧甚至讨厌翻译练习,在期中期末考试中,翻译题型的得分率较其他题型要低很多。

三、翻译教学的重要意义

伴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对外交流的日益突出,当今社会对各类人才在外语交流方面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外语交际应用能力,而翻译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翻译属于一种再创造的语言活动,翻译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过程,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积极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如,词汇、语法和句法等,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翻译和语言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需要教师将翻译教学融入平时的英语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整体语言学习的进步。

四、适合“3+2”学生的翻译教学方法

由于课时有限,无法开设专门的翻译课,因此,应将学生翻译技能的培养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1.注重学生翻译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翻译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在翻译方面的兴趣,学生只有对翻译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欲望。平时的翻译练习让学生感觉非常枯燥,毫无兴趣可言,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枯燥中给学生加点“调味料”。我常常会给学生出一些与字面意思反差较大的短语、句子或者谚语等让学生猜测并翻译,如lucky dog(幸运儿),black Smith(铁匠),to 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 等。由于实际意思与字面翻译出来的意思相差较大,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尤其对像汉英动物词汇错位翻译一类的谚语,如beard the lion(虎口拔牙), as strong as a horse(健壮如牛),a drowned cat(落汤鸡)等。每次在翻译练习之前让学生做上两题,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翻译方面的熏陶,使他们不再惧怕或者厌烦翻译。

2.加强学生词汇的积累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也是翻译的基础,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注意辨别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使学生了解词语的内涵与外延。我会不时地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找资料将问题弄明白,比如由imagine延伸开来的三个形容词imaginary, imaginative和 imaginable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词典或网络的帮助,明白了:(1)imaginary指虚构的,假想的,如an imaginary enemy(假想敌);(2)imaginative指富于想象力的,如an imaginative writer(富有想象力的作家);(3)imaginable,指想象得到的,可想象的,如 the only solution imaginable(唯一想得到的办法)。再比如在英语必修三Unit5中学到的词组manage to do,根据中文学生知道是“设法做某事”,然后让他们和以前学过的try to do(努力做某事)做比较,通过对比后,学生明白了manage to do表达的是“设法做成某事(最终是成功了)”,而try to do只是“努力做某事(结果不一定成功)”。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翻译时对用词进行斟酌选择,从而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和严肃性。

当然我也会适时教给学生一些当下流行的词汇,如bird flu 禽流感,“Clean Your Plate Campaign”光盘行动, haze雾霾, AQI( air quality index) 空气质量指数等,让学生在学习词汇的同时能体会到与时俱进的新鲜感。再比如,在刚结束的全国新版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题中出现了“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丝绸之路”等词汇,我也在课堂上作了介绍,先引入了网络上出现的被称之为“神翻译”的各类离奇答案(如四大发明:starfarming或F4,火药:TNT或firemedicine等)让学生笑过之后进行讨论,最后才公布正确答案(如四大发明: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火药:gunpowder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了,也在无形中扩充着他们的词汇量,为他们翻译能力的提升不断“添砖加瓦”。

3.强化基本句型的学习

英语的基本句型有五种,即: SV (主+谓); SVP (主+谓+表);SVO (主+谓+宾); SVoO (主+谓+间宾+直宾);SVOC (主+谓+宾+宾补)。从基本句型入手,帮助“3+2”专业的学生学会分析句子,只有了解和熟悉了句子结构,才能摆脱逐字逐词翻译带来的句子成分混乱、句不成句的现象。

4.发挥教材实例的作用

由于受课时限制,无法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翻译理论和技巧,只能利用教材中的具体实例,讲解一些基本的翻译技巧和策略,比如在讲授课文时,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句子供学生进行英译汉练习,然后对学生的翻译进行修改和讲评;或者以课文练习册、作业本上的翻译题为素材,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与同伴讨论完成,第二天在课堂上选择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在讲评过程适当地穿插一些基本翻译技巧的介绍,如直译、意译、增词法、省略法等,将翻译教学渗透在课文学习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和阅读能力。

5.注意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翻译的过程多少会涉及一些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知识,这样的背景知识的积累也有利于扩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知识面。同样以英语必修三unit5为例,该单元的主题是Canada―“The True North”,阅读课文的标题是A Trip on “the True North”, 那到底“The True North”对于加拿大有什么特殊含义呢?通过介绍加拿大的基本概况后,学生了解到了加拿大位于北美洲的北部,从地理位置上讲属于“真北方”, 而且加拿大的国歌O Canada中有这样一句“The true north strong and free(真北方,自由而强大) ”,学生由此明白了“The True North(真北方)”是这么来的。当然阅读课文标题中的“The True North”其实指的是一列叫做“真北方”号的火车。

6.加强课外英语材料的阅读

“3+2”学生的英语基础不是非常扎实,所以,我建议他们阅读带有中文解释的刊物,比如,《英语周报》《英语辅导报》等。很多学生从初中开始就在阅读这类刊物,且内容贴合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易于接受,可以帮助锻炼学生的英语基本功,从而促进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

翻译教学并非易事,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教师将翻译教学融入日常的英语教学中,由浅入深,慢慢渗透,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可能因为方法不当或者难度太大而打击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作为“3+2”专业的英语教师,应加强对翻译教学的重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不断创新翻译教学的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翻译水平,为他们日后参加遴选考试、大学英语三级考试甚至是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英语日记带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标翻译;方法;原则;注意点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2日

一、英文商标的构成方式和翻译方法

(一)英文商标的构成方式。若想翻译好汉字商标,译者应该首先了解英文商标的主要构成方式。

1、专有名词类。该类商标是指借用人名、地名或其他专有名词构成的商标词,例如Boeing(波音)飞机公司是以其创始人William Edward Boeing的姓氏确定的商标;Longines(浪琴)手表以其产地瑞士一个城市的Les Longine社区得名;而Nike(耐克)运动鞋则取自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这类商标承载了人文地域或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具有永久的纪念意义,还呈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魅力,是国际惯用的商标命名方式。

2、普通词汇类。该类商标是利用既有的英语普通词汇构成的商标词,像花纹独特的Crocodile(鳄鱼)皮具、豪华的Crown (皇冠)汽车、来自地球深处的Shell(壳牌)石油等。这类商标多采用众人皆知的数字、给人以美好想象的动植物名称或带有褒扬、象征意义的词语,用来喻示商品的用途、品质等特性,从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但普通商标的缺点是没有显著性,容易在商标注册的时候出现雷同,导致注册失败。

3、臆造词汇类。该类商标是由商标设计人根据商品的性能、特点和功效,借助某种英语构词法或结合语言、文化、市场、消费心理等因素创造出来的新词,最能突出品牌的个性。大部分脍炙人口的英文商标皆属此类。如Pepsi(百事)中的“Pep”可使人联想到打开瓶盖的声音,“si”似乎让人听到了可乐冒气的“嘶嘶”声。这类商标音形优美、音义俱佳,给人一种美好的想象空间,从而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

4、缩略词汇类。该类商标是指由企业名称、产品名称、产品成分或制造工艺等词语的首字母缩略构成的商标词。例如,我们熟知的美国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国际商用机器公司、3M(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明尼苏达矿业及制造公司、NEC(Nippon Electric Company)日本电气公司以及BMW(Bavarian Motor Works)德国宝马汽车公司,这类商标简练、醒目,便于大众记忆和识别,且在别国语言里也不会产生误解。

(二)英文商标的翻译方法。了解了英文商标的构成方式后,就能针对性地进行翻译了。目前主要翻译方法有以下几种:

1、音译法。所谓音译法,就是指在翻译中保持原文的发音,用与之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表现出来,使其不违背语言的规范性,并能突出原文主要语言功能的翻译方法。此方法一般适用于以人名、地名、名胜命名的商品或新奇型、专用型的商品。牙膏品牌“高露洁”的英文为“Colgate”,这样的翻译既在读音上靠近,又加强了牙膏能洁白牙齿的信息,表现出“洁白的牙齿不怕露”的意思。再如,Audi奥迪、Santana桑塔纳、ROLEX劳利士等都是采用的音译法。这种泽法既有音律和韵律,又能充分体现商品的特点,比较常用。

2、直译法。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即原语和目的语言用相同的形式表达相同的内容。鲁迅先生认为译文必须有异国的情调,即所谓“洋”气。饮料“Red Bull”直译为“红牛”,这个译名给人的感觉是喝了该饮料能带来旺盛的精力。再如,中国的“永久”牌自行车被译为Fovever,这种直译不仅没有使商标的原意丢失,更使异国消费者理解商标的含义和增加对其商品的质量好感甚至是信任。

3、意译法。意译法简单来说是把原文的内容翻译成意义相同或相近的目的语,其特点往往是“重意轻音”。例如,Forget-Me-Not勿忘我、Walkman随身听、Safeguard舒肤佳、小天鹅Little Swan等,不仅准确形象地描绘了商品的性能,体现了产品的特色,同时又让消费者深刻理解了商品的深层内涵,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实际操作中,采用更多的是音意合璧译法。所谓音意合璧,即并非严格准确地按照音译,而是取与原商标发音大致相近的谐音,赋予译名实际意义,利用汉字所蕴含的多义,诱导消费者产生种种联想和遐想,从而起到营销的理想效果。如日本丰田汽车制造厂推出的LEXUS牌的豪华型轿车汉译为“凌志”,“凌志”二字使中国人不自觉地联想到的“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的诗句,激发起人们奋发图强的美好意愿。再如,Goldlion译为“金利来”取“gold”之意、“lion”之音,既避免了“狮”与“失”的谐音,又保留了“金”字给人带来的美好联想,迎合了商业文化对利润的追求。

二、商标翻译的原则和注意点

有些商标在翻译过程中往往生搬硬套,无法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如,美国的户外品牌“North Face”(乐斯菲斯),其中文译名为“北脸”,这样的商标译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使消费者无从想象,无法体会该品牌所传达的含义。一个成功的商标翻译既要保留原有文字的本质,还要具有与原文相同的影响力,在符合消费者心理的同时做到“信达雅”,就要求译者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并注意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一)简洁直观原则。商标翻译首要的就是要简洁明了,便于记忆。外文商标汉译时,多采用两字或三字,因为双音节更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和音韵审美。众所周知,在英语中经常会采取缩略语和数字的形式来使音译效果达到简明,例如AT&T(American Telephone &Telegraph Incorporation)。现在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我们都应该注意其简洁性,例如“正大青春宝片”在打入西方市场时译为“ZHENG DA QING CHUN BAO Tablet”就违反了简洁易记的原则,让消费者不知所云。洗发用品的知名品牌Head&Shoulder如果按照其英文原意翻译成“头和肩”,会让国人不知道到底指的是什么,翻译成现译名“海飞丝”,简练明了,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便于记忆、富有联想。

(二)符合消费者心理和审美原则。商标翻译应该考虑到目标国家消费者的心理因素,这样才更有利于自己的产品在他国站稳脚跟,取得更大的利益。拿国内的“轻身减肥片”为例,最初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它的译名为“Obesity-reducing Tablets”,销售商以为它会一炮而红,孰不知结果却相反,反响平平,跟公司的期望值相差甚远。经过对这一失败结果的市场调研发现,原来“obese”意思是“very fat(肥胖的,肥大的)”,这正是大部分目标消费者所不想承认并且非常抵触的。为了迎合消费者,销售商将译名改名为“Slimming Pills”,结果销售量猛增。

在商标翻译时,结合商标产品的特征或商品的功能进行翻译,能达到开拓消费者的想象空间,引起消费者对该商品的联想与遐思,达到促进产品的销售以及美化商品的目的。美国的化妆品品牌“Revlon”,其英文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文化内涵,但翻译成中文时却被巧妙地译成“露华浓”,该译名充满了浪漫而又典雅的汉语文化色彩,使人产生遐想,给人带来美感的愉悦。在“强生”(Johnson&Johnson)、“康贝”(Combi)、“新安怡”(Avent)等婴幼儿用品中,译者则更多地选用了“强”、“康”、“安”这类的汉字,因为全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强壮、健康、平安,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译后的品牌名称如果让消费者产生不悦,即使再好的产品也无法销售出去。如,男士衬衫“紫罗兰”的花语是“在美梦中爱上你”,是浪漫爱情的象征。但与其对应的英文名称“Pansy”意思却是“无丈夫气的男子”或者“同性恋者”,这种商标译名当然不会为西方男士所接受。所以,翻译商标名称时,我们必须小心地避开消费者的禁忌,然后认真地选择吉祥的名字。

(三)产品和市场定位原则。在现在的市场中,每种产品都旨在服务于某一消费群体,因此商标的翻译要注重产品定位原则。清洁类品牌“宝洁”(P&G)以前的曾用译名是“宝碱”,对比一下,不难看出“宝洁”中的“洁”很好地体现了产品的特点,那就是解决清洁问题,而产品的目标就是那些遇到清洁问题的人群。与其他的原则相比,产品定位原则更多的依靠原始商标本身。

要使自己生产或销售的产品获得稳定的销路,商标的译名还应该符合市场的定位,这样才能找准市场,瞄准目标群体,获得消费者的偏爱。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运动品牌锐步(Reebok),以前翻译为“雷宝”,名字普通且没有反映出产品的特性,后来更名为“锐步”,象征了锐意进取的步伐,很好地反映了产品本身的特质,扩宽了销路。随着社会发展,消费者的思想在迅速改变,异化翻译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法国香水“Poison”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被译为“百爱神”,这是考虑到中国女性相对比较传统,很少追求刺激和野性风情。但随着中国女性思想的解放甚至趋于开放,该香水现在被直译为“毒药”,更能体现商品自身给使用者带来的致命诱惑力,带来更多的销售量。

(四)遵循风俗习惯和政治法律因素的原则。商标直译时应注意本国与目标市场在文化习俗和法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商标语言中通常表现在风俗习惯的差异、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上。在给商标命名时,汉语商标的命名通常选用花鸟鱼虫等,以表达吉祥、喜庆或高贵,如“熊猫”牌香烟、“孔雀牌”彩电等。但有些动植物在西方文化的内涵与汉语的文化内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些甚至相反。如,上海的“大白兔”奶糖如果译为“White Rabbit”出口到澳大利亚等国可能会收到相反的效果。澳大利亚畜牧业发达,而兔子四处掘洞,破坏草原并与牛羊争食,因此那里的人们不喜欢兔子。再如,美国雪佛莱汽车公司的NOVA品牌的汽车,由于“NOVA”的发音在西班牙语中与“开不动”类似,因此在西班牙语系的国家中很不受欢迎,成为滞销产品,销售业绩奇差无比。其实只要在翻译时注重中西方的文化差别并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中国产品同样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海尔”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词语,也不包含什么文化信息,但采用谐音法译为“Haier”后,很容易让人想到high的比较级higher,这就表达了海尔人的一种锐意创新、勇往直前、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打开了国际市场。

翻译商标时,不仅要考虑到商标的意义及其所涉及的文化因素,还要考虑到政治法律因素。如,“大鹏”牌帆布鞋的英语商标为“ROC”。大鹏是中国神话中的大鸟,“roc”在英语中指中东地区神话中的大鸟,从意义上说,翻译得无可厚非。但作为商标如果三个字母都大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文缩写一模一样。因此,“ROC”出现在我国出口商品的商标上是极不恰当的,可简练地译成“Eagle”。

由此可见,商标翻译并非易事。商标是质量的象征,是产品形象的代表,不仅在起名时要倍加斟酌,在翻译时更需慎之又慎。只有善于揣摩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尊重民族习惯,恰到好处地运用商标翻译的各种方法和技巧,才会使译标在商战中独领,引导消费,促进消费。好的商标翻译体现了翻译技术与审美艺术的完美融合,能为商品增添无穷魅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冉颜,倪洁.跨文化视角下对商标翻译的方法探析[J].华章,2014.2.

[2]周均霞,吴丽娟.浅谈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英语广场,2013.11(下).

[3]邓莉.从美学角度看对外贸易中的商标翻译[J].中国商贸,2012.13.

英语日记带翻译范文第5篇

给总理当翻译

当总理后的首次亮相与机智回答引发一片热议,他“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等妙语迷倒了中外记者,这种中国式大白话更是让民众拍手叫好。如何把这些独具汉语韵味的语言翻译成英语,对于任何翻译者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因为总理特别喜欢打比方,现场翻译时,有些句子需要直译,如“壮士断腕”;有些需要意译,如“天大的事”;也有半直半意译,如“打断骨头连着筋”。这些句子都被孙宁准确而生动地一一翻译了出来——

(政府削权)“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被译为“We should have the determination to cut the wrist like brave warriors”;

“腐败和我们政府的信誉应该说水火不容”被译为“Corruption is incompatible to reputation of the government, like fire to water”;

(两岸关系)“使其花团锦簇,我想花好总有月圆时”被译为“ ...so that it will be full of flowers. When flowers are in full blossom, there will be a time for the moon to be full again”;

“绿水青山贫穷落后不行,但殷实富裕环境恶化也不行”被译为“ It is no good to be poor in a beautiful environment, nor is it good to be well-off and live with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孙宁在为总理做翻译的时候,操着一口标准的英式英语,语速平缓、口齿清晰、翻译准确。这么多妙语中,最难翻译的应该是那句“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孙宁很巧妙地借用了英语Talking the talk is not as good as walking the walk的习惯说法,很自然,外国人一下子就能听懂,这应该是总理首次记者见面会上最出彩的翻译之一。一些专业翻译人士听完孙宁的翻译后,不禁拍案叫绝。

最有趣的是,孙宁每次翻译完总理的回答后,都会帮总理礼貌性地补充一句:“Thank you!”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彰显了他的彬彬有礼和绅士风度。

深知百姓,懂百姓话语,又有着国际视野。很多人不知道,他能说一口流利英文并常年坚持阅读英文原著。在答记者问时,曾提到自己平时会阅读国外媒体报道。会上,还时不时地面带微笑,侧耳倾听翻译的表述。在一次翻译讲完后,侧头笑道:“你代我把Thank you给说完了。”孙宁和很多记者都被总理的幽默逗得忍俊不禁。

极富外语天赋引关注

外表老成的孙宁,1981年出生在南京。1993年,他考取南京外国语学校,在那里度过了6年的初高中生活。

读高中时,孙宁是班长,学习非常优秀,尤其是英语。他曾获得全国英语能力大赛一等奖、中澳英语能力竞赛特等奖,还去了澳洲领奖。这些,都是他用勤奋换来的。下课时,大家总能看到孙宁捧着英文报纸在仔细研读。

1999年,凭借出色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孙宁被保送进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口译专业。

孙宁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书时,因为在一次全国性的英语演讲比赛中表现极为出色,引起外交部的关注。当时,孙宁华丽的英式发音、对句义按国际外交标准的呈现甚至对临场突况的应对,都显示与其年龄不符的从容。很多人说听他的演讲是一种享受,除非你不喜欢英式发音。

离毕业还有一个多月,外交部的一位处长请孙宁吃饭,并把他作为种子选手选拔进外交部工作。这种殊荣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圈内人都知道,外交部翻译室被誉为“中国翻译的国家队”,想进入那里工作是非常难的,要经过层层考核。孙宁最大的特点是知识面广、中英文都很强、性格沉稳。无论从能力、性格和外形,他都很适合做翻译。因此,他受到有关领导的欣赏。

2003年8月,孙宁进入外交部从事翻译工作。次年9月,他被公派赴英国留学。学习结束回国后,孙宁在翻译室工作,主要为杨洁篪外长担任翻译。由于工作能力出色、做人低调,孙宁颇受好评,还曾被评为“外交部优秀青年”。此后,孙宁积累了丰富的上会经验,于2009年~2011年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三、四次会议上为发言人李肇星担任翻译。

顶尖翻译是这样炼成的

能够上两会的翻译,都是从翻译室的翻译中挑选的最顶尖的,他们的翻译水平一定要达到完整、准确、通顺、易懂。外交部外语专家过家鼎透露,不要看两会的翻译都很年轻,他们都是有着至少十几年的翻译经验的“老人”了。有着深厚的翻译功底和丰富的实践,才能有资格为国家领导人做翻译。

谈到历年两会美女翻译出现的概率较大时,孙宁解释说:“是男是女不重要,性别没有要求,谁翻译得好谁就上。再说,女翻译多不奇怪,因为翻译室的女同志本来就多。”

至于如何培养翻译能力,孙宁说:“除非跟随领导出访,翻译室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就是打开电视或收音机,听CNN等外媒。大家要一边听新闻,一边把里面的信息完整准确地复述或者翻译出来。大家坐在一起,轮流念稿子,剩下的人记录、翻译,然后互相评论,哪里漏了,哪个翻译得不好,应该怎么翻译。过硬的功夫,就是靠这样长年累月不停苦练而成。”

孙宁还说:“翻译是有一定技巧的。为了提高速度,部分内容会用一些符号代替。比如‘四项基本原则’可以用‘四’字来代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可以用‘和’字外面加一个圈代替。”除此之外,孙宁还透露,领导人发言的时候,不可能让他停下来,即使是连续10分钟的讲话,也得尽可能全部翻译出来。因此,记笔记是翻译的一个工作重点,这就需要不断地练习臂力。

外界很少了解的是,每年两会前,翻译们会提前一个月左右接到通知,谁为外长做翻译、谁为总理做翻译都会定下来。孙宁说,从那时起,接到任务的翻译就进入冲刺阶段。不过,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在一起准备。以总理的记者会为例,大量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对两会热点问题的调研,琢磨记者们会提出什么问题,猜测可能会用到的成语典故和诗词等。由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像古诗词这样独具汉语韵味的语言都很难翻译,翻译室会商量一下看怎么翻译。 平时要多做这方面的积累,不然,在现场那么短的时间里,根本来不及应变。

孙宁还说:翻译成语典故等,最难的不光是翻译成英文,还要听懂总理在说什么。连总理在念什么诗、表达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怎么翻译呢?不要多、不要少、不要花哨、不要深奥,要让大家都听得懂,这是一些基本的翻译要求。最有趣的是,“大战”前,他们还要模拟召开记者会,不上场的同事充当陪练,设计出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况。此外,也会进行彩排走场。

孙宁介绍自己在外交部的工作状态时说:“有点儿上学时的感觉。每天要很早起床,要听BBC(英国广播公司)、VOA(美国之音)等充实自己。晚上回去要做功课,总结、回顾当天翻译的东西。有时候刚下飞机,时差还没倒过来,就被叫去,一翻译就是好几个小时,回来后全身酸痛、疲惫不堪,感觉像是被人痛打了一顿。”不过,孙宁也体会到了其中的成就感,他说:“尤其是给领导人当翻译,他们是我非常敬重的人,我觉得这是件非常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