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职业教育

高校职业教育范文精选

高校职业教育

高校职业教育范文第1篇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尚不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公众、高职院校学生及其家长对高职教育认识片面,认为高职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层次低。改变公众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将有助于中国高职教育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西欧和美国的发展相对成熟。中国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提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政府在政策倾斜、财政支持、媒介宣传上,投入了较大力量,使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2014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研制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计划》)。《计划》从扩大教育优势资源、增强院校办学活力、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完善质量保证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等方面做出了细致的筹划,并且提出了保障措施。

1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1.1大众普遍认为高职教育层次较低

该心理状态相当普遍。这一点可从中国家长、学生选择职高、技校以及普高的情况中得到印证。在中国,家长希望孩子首先要考入普通高中,不得已才会考虑职高、技校。很多家长把考上高职院校的学生视为在中学阶段不好好学习的学生,而没能将高职教育视为高等教育的类别之一,认为它只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高职教育的学校、专业等都低人一等。

1.2培养层次单一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大学毕业后不应是蓝领而应是白领,不需从事一线的体力劳作,而是专门从事管理工作、研发工作。目前,就业单位出现的“技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二元”对立,反映出我国教育结构存在问题。同时,也明显反映出家长、学生将高职教育片面地理解成毕业之后在一线从事单纯的体力劳动,大众这种心态无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1.3教育费用成本较高

由于高职教育注重实践环节,硬件投入较普通本科要多一些。当下,我国高职教育的学费比普通高等教育收费的标准要高。国内普通本科学费学年约4500元左右,而高职院校学生的学费则7000元左右。高等职业教育的费用较高,导致本来对高职就存在偏见的家长、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将高职作为第二或第三选择。

1.4培养效果不明显

高职教育特色并没有在太多学校得到体现。很多家长、学生也认为高职教育的很多专业均是传统专科的一个压缩版,各高职院校虽把“应用性”、“应用型”挂在校园里印在招生计划中。但真正体现出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通才的特点不明显。

2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传统观念的影响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众普遍看重理论而轻视操作,看中脑力劳动而轻视体力劳动,看中书本知识而轻视社会实践。另外,大众长期认为大学生应该是脑力劳动者,应该做理论性研究和指挥性工作,这种观念影响了对高职教育“应用性(型)”内涵的理解和接受,是大众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应用性(型)”人才的大趋势认识不足。

2.2客观因素影响

从客观上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需求有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还没有达到像美国、德国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成熟的状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的状态必然会改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尚在探索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其自身特色和优势还有待进一步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检验。高职教育目前的大多数受教育者均是中等教育阶段成绩排名较靠后的学生,优秀的学生大多数都不会考虑报考高职院校及专业,人们的选择无疑受到相应的影响。许多不办高职的大学,特别是那些属于211、985的研究性大学,有意无意地忽视高职学生(曾经有过这样的案例:持有高职系列英语3级证书的高职毕业生,去某大学报考成人教育本科,其英语等级证书就不被承认)。中国高职教育的出现时间较晚,跟踪毕业生是需要时间的,当下高职毕业生较高校毕业生的优势还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3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通过一定的时间充分显示自己的优势,家长及学生调整心态也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郭广军,刘兰明,林春明.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08):5-7.

[2]朱雪梅,张建奇.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4(31):5-9.

[3]徐兴旺,黄文胜.论当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2):55-58+79

作者:张利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

第二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创新探讨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有效进行中高职衔接。该文以珠海职业教育发展实际为蓝本,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等职业学校为视角探寻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创新发展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们需要在巩固“十二五”已有的成果之上继续创新进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和今后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而中职与高职之间的合作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有效衔接与合作教育模式。

1中高职衔接发展现状

目前国外流行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有3种:一是有国家确认的普教与职教文凭等衔接,该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澳大利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将该模式引入国内;二是通过专业补习来达到学历达标的衔接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对中职学生的专门补习,使之达到高中段学历的标准,德国和法国主要采用此模式;三是通过教学大纲或专业课程衔接的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大纲和课程的设计达到职业教学一体化的目的,美国和俄罗斯主要采用此模式。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国也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十二五”期间,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2010年广东省制定了开展对口自主招生“中高职三二分段”的衔接政策,这一政策对于促进广东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以来广东省每年都会挑选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的对口专业纳入“中高职三二分段”招生试点,而且数量每年递增。在专业挑选上也是选择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人才,旨在解决加快转型升级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目前广东省“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教育已开办6年,收获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起步晚,学校教育师资不平衡、中高职教育合作模式还处在磨合期,要真正达到目标,还需要总结实践经验创新发展。

2中高职创新发展途径

在选择中高职衔接发展方向上一般院校都是定位在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前提下,安排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二年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已经实施的“3+2”衔接模式中,主要采取由高职院校负责牵头组织中职学校共同制定定位准确、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2年,根据广东省教育厅文件精神,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其附属中等职业学校、珠海第一职业学校、珠海理工学校等中职学校经过多次交流、考察和探讨后,于2013年正式实施“3+2”中高职衔接模式。2013年珠海城职院与其附属中职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展对口中高职“三二分段”合作教育模式。2014年对口附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专业新增酒店管理专业。2015年对口附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专业新增会计专业。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发展,经过几年的试验,取得了不少经验,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实践证明中高职“三二分段”合作教育模式凸显了优势,体现了价值,培养了人才,但是为了达到更好的中高职合作教育效果,最终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还需要总结实践经验,扬长避短,指导今后中高职衔接工作更好地开展。

2.1高职学校转变生源观念

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综合职业技能型人才。高职学校以往入学的新生生源主要来源于高级中学的毕业生。他们通过普通高考途径,有着比较好的文化理论知识基础,但是相比“3+2”中高职衔接模式下由中职学校通过转段考试选拔的生源,普通高中毕业生缺乏职业能力和意识。所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高职教师在生源分析方面,需要转变传统观念,有效加强生源中来自中职学校的学生专业培养的连贯性。充分利用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阶段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的累积和提升。

2.2中职学校拓宽学生发展

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有素质的中等技能型人才,这个跟高职学校的定位只是层次不同,但是方向是一致的。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中职学校可以拓宽毕业生的选择,对于有意向继续升学的学生给予继续升往高职的方向指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既需要中等职业技能的职业人才,又需要高等职业技能的高级人才,所以,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根据个人因素,既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选择继续升入高职。这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中职学校提供更多地选择让中职学生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2.3中高职一体化对接,探索五年一贯制

人才培养计划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优秀的高技能型人才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不断地提升要求。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下设中职学校为附属学校,有着学院体制上的衔接优势。中高职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创新发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利用同一体制内的不同学习阶段,有利于中、高职学校进行统一规划、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课程规划。

3中高职创新发展优势

加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中高职之间的有效衔接,有利于中、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凸显招生优势,提供对口生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有利于加强中高职联系,促进中高职的协调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地快速发展,企业对于人才需求量不断地增加,特别是对高文化、高技能人才的岗位对应专业人才需求。中高职“3+2”教育合作模式是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互惠互利的举措,是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构建新型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是中国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对人才需求的有力保证。中、高职学校从教学过程到人才培养定位方面都有着差别和联系。中高职衔接是利用中、高职之间的关联部分,增加实力,进行更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也给学校自身的发展找到了更多的机会。

3.2有利于职业学校的招生发展

基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中高职“3+2”合作教育模式不断地实践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学生及学生家长的传统观念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就是希望学生能尽量升学到高层次的学历,然后再从事全职社会工作,所以,对于中职学校、高职学校的招生产生了一些影响。学生们都削减了脑袋往高级中学、普通大学方向挤,因为他们希望继续享受多些学校教育。所以,有了“3+2”中高职衔接模式的探索,每年的招生中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是明确继续升高职的意愿。从中职学校发展来来说,也是巩固了生源,提高了质量,在中高职衔接之路上也为高职学校提供了更优质的职业基础学生生源。

3.3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的连贯性

中职学校是学生进入校园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职业素养的第一个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和把握学生的最初认识,引导学生加强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高职学校定位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需要更高层次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中高职衔接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的连贯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中高职人才培养的“3+2”模式或五年一贯制,都是以同一专业中职、高职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方式,但是这样相比普通高中毕业之后通过高考进入高职院校选择具体专业,再通过3年学习通向高级技能人才目的地而言具有循序渐进的优势。中、高职学校可以更好地进行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设计,更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建辉,马玉环,张诚.“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2):51-58.

[2]梁庆.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五年制高职的创新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6(10):27-29.

[3]武汉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协会课题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成教苑,2016(4)

作者:李勋 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等专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措施研究

摘要:高等专科职业教育在中国蓬勃发展,但是近年来呈现出了一些问题,如教学质量没有显著提高、专业设置老化和雷同、师资力量薄弱等,本文从高等专科职业教育现状出发,分析探讨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问题;对策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层次: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和中专层次的职业教育。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指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整合办学资源,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本文主要从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角度,谈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未来的思考。

一、我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1.我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堪忧。近年来,全国高职专科院校发展迅速,数量较为庞大: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本科层次院校1219所,专科层次院校1334所。多年来,职业院校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了大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职业院校的数量虽增长很快但办学质量却没有同步提高,特别是高等专科教育办学质量上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重数量忽视质量。近年来,各高等职业院校的经费拨款模式是按照招生人数核拨生均经费,各个学校的头等任务就是下大力气招生,为此,很多职业院校要求所有教职工都要全员参与招生,并设定每人必须完成相应指标且和收入挂钩。于是,所有的专兼职教师都在想法设法招生,用于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就相应减少了。二是招收的生源质量年年下降,由于各本科院校一再扩招,一些学生及家长都认为,即使是上个高成本的三本院校,也比上专科职业院校强,上专科职业院校的一般都是无奈的选择,全国各地专科投档线就也是一再降:100多分的投档线。这样分数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能力较差,不是睡觉都是旷课,不爱学习,高中班主任管不了,家长也无能为力,如果职业院校的管理者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不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手段、个性化的教育模式,这些高职学生即使呆在学校,也是前景堪忧啊!

2.我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较为统一,缺少个性化:纵观全国的专科层次院校1334学校专业设置,几乎都模仿一些综合性大学设置的大而全。我认为,各职业院校不必要别的学校设什么专业,也一定设置这个专业,即使设一样的专业,在专业方向上也要有区别,要有特色。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同样,如果专科院校培养模式和本科院校一样,而学生生源素质差,师资力量弱,培养的学生既没有特点,也不适应市场对分层次人才的需求,长此以往,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就无法提高,学生素质不提高,就业也没有出口。

3.我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力量明显不足,特别是实践指导老师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成倍的增长,但教师数量的增幅不大,各专科职业院校师生比大都在25:1甚至达到30:1以上的比例,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量大,实践指导师严重匮乏,因为90%左右的教师都是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缺少实践指导能力,不到10%来源于企业,这样的师资状况对高职专科学生来说,要做到“工学结合,学做一体”几乎不可能实现。导致学生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前都需要再培训,结果是学生、家长、用人单位都非常不满意。

4.我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较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及文化传承的能力水平有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社会服务意识和动力不强;二是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缺乏(这点和上面的第三点原因相同);三是教师社会服务的驱动机制不健全。

5.我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意识不足。我国在1978—2008年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中国实际GDP的年均增长率高达9.4%,比世界同期发达国家的增长率高出近3倍。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五年时间内,年平均增长9.06%;而2012—2014年年均增长7.6%左右。特别是2015,年增长只有7.4%。2016年第一季度增长为7%。经济下行的严峻事实告诉我们,靠廉价贸易驱动、靠外国设备加我国廉价劳动力代加工的不对称驱动、靠用国内市场换取国外先进技术的模仿驱动和配套的旧有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再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就是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高职院校达到1300余所,在校生人数达到1000万人,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普遍较弱且呈地域性的特别,东南沿海较发达城市的高职院校师生创新创业意识较强,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明显不足,整体状况处在待发展状态。

二、针对我国目前高职专科学校存在问题的探究思路

1.稳步提高招生数量的同时,重点抓好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高职专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要清醒的认识到高职学生的现状,花大力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针对高职学生不爱学习理论但是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特点,根据专业特点安排较多的实践课教学,这一点也正是高职专科学生和本科学生的最大区别,同时实现了专科和本科的分层教育,使专科学生在就业岗位的选择上就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2.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要求各专科职业院校要“加强专业建设,凝练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支持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专业建设。作为高等专科职业院校,根据自身优势设置一些有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业,重点建设,既可以与其他院校区别开来,又有自己的拳头专业、特色专业,对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发展来说都是互赢的。

3.关于高职专科院校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实践指导老师匮乏的问题,我认为,解决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在职的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和实践能力培养。二是从企业一线大力引进有经验、懂技术、会指导的技术工人和专家,来学校指导或者让学生去企业接受指导,我国政府一直很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年攀升,对在职教师的培训也以脱产、企业实践等方式给与了大力支持,教师的实践能力确实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出: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另外,从企业一线聘请技术工人和专家也是一种让学生充分接触实践的活动,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也明确提出:新增教师编制主要用于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通过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和学生实践参与水平的提高,双管齐下,真正做到让学生“来源于实践,服务与实践”。

4.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从自身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做起。如水利工程专业,应结合国家和地方水利事业的发展需求,进行校企合作,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去企业顶岗,教师也可以把课堂搬到施工现场,企业选派专业人员现场演示和讲解,这样的合作模式既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摆脱了死板的课题讲解模式,是教师和学生非常喜爱的模式。但是如果没有税收、补贴等激励措施,企业的支持度和积极性就不高。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也需要学校的激励,不然大多数教师的参与度也不高。所以,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的实现,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多方沟通、协调方能发挥的更好。

5.高度重视高职专科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具体做法有:一是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启发学生对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形成方案,找到解决的方法并进行推广应用;二是建立浓厚的校园创新文化,通过开展一些创新达人、创新秀、金点子大赛等形式,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区域组织创新团队,与企业行业一起,经受创新实战的训练。二是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和企业实践的参与,鼓励学生进行低成本创业,鼓励他们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止步不前;三是对学生创新创业情况学校要选派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从学分、学制、经济、精神等各方面给学生一定的激励。

参考文献:

[1].俞仲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校校长.高职院校要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高校职业教育范文第2篇

(一)明确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功能定位

引领高职院校转型升级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分别经历了经济社会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型以及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但是,在招生规模扩张及两个转型背后,还蕴含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从短期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从中长期来看,表现为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与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匮乏的矛盾;从国际经验来看,青年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实体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体系相互间能否形成有力支撑。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举措就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分析指出,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了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政策导向,引领高等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普通大学的类型之路,高等职业学校显示出空前活力和勃勃生机,体现了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对整个高职院校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后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需要遵循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契合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对接现代产业升级需求,通过构建专业学科一体化及职前职后一体化两个“一体化”努力促进高职院校的办学转型,成为转型升级背景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者。

(二)发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引领作用

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顶层制度设计来看,《纲要》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国务院在部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常务会议上指出:“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致力于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形势来看,虽然形式多样、类型各异,但其本质共同点均是产教融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3年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协同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行业组织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构建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产教合作平台,推进中高职衔接等工作,到2015年基本形成适应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发展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格局。”实践证明,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引领作用显著。据2012、2013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分析,示范院校(包括省级示范院校)牵头推进了集团化办学,以促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目前,全国已组建约700个职业教育集团,覆盖90%的高职院校;各地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主体,积极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另外,骨干高职院校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通过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丰富和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取得质的提升。后示范建设时期,如何将高职示范项目建设的阶段性成果转化成更加持久发展的动力,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当前后示范高职院校需要共同探索的重要议题。随着产业升级和结构的深入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将提供给高职院校更多的发展机遇,也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后示范高职院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固化示范建设人才培养成果,创新和推广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注重与行业对接,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使示范建设中积淀的“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机制和途径在办学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推进并深化。

二、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目标导向,成为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衔接培养的推动者

(一)以顶层制度设计为指引

探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现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总体上是渐进式的改革形态,顶层制度设计与试点项目推进相辅相成,呈现出政策指引、重点建设、以点及面、示范推广的改革思路。《纲要》提出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工作,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试点等。《纲要》明确了我国2010—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开展方式和实施途径,成为政府主导高职院校实践探索的政策依据。2010年,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纲要》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方面,强化省、市级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各地政府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选取部分示范院校,通过多元化的项目形式,进行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二)以各类重大试点项目为载体

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衔接培养以江苏省为例,省政府实施了高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如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及江苏省机电职业教育集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及江苏纺织职教集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及江苏化工职教集团承担实施“依托职教集团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试点项目,以实现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的衔接贯通,中职、高职教育的衔接贯通及职前/职后、普通/成人教育的衔接贯通。目前,江苏已成功组建11个职教集团,其牵头院校均是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参与的职业院校近300所,加盟的行业、企业近600家,以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校企融合、资源集成、工学交替和互利共赢。此外,江苏省非常重视示范高职院校在开展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重要作用。以高职为主体,实施了上下延伸(高职与本科联办或分段培养)、左右拓展(双专科、跨校培养如大交通人才培养)项目,包括中高职3+2分段培养试点项目、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中高职4+2分段培养试点项目、中职与应用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高职与应用本科联合培养试点项目等。在上述试点项目中,承担与本科衔接项目的高职院校按照要求均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成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人才衔接培养的推动者,体现出这些高职院校在项目开展中的领军作用。另外,在国家示范院校通过验收以后,江苏进一步推动示范院校建设,指导这些院校选准突破口,占领制高点,培育成相关领域的领军院校,如省教育厅与无锡市共同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为全国物联网示范校,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为新能源示范校等。地方举措有效推动了后示范高职院校的持续稳固发展。

三、建立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管理机制,成为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实践者

(一)加强自主办学实践探索

建立适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管理机制国务院2014年2月26日常务会议上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今后,高职院校管理机制需要适应新的改革和创新要求,管理者构成的多元化以及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的政策动向将拓展高职院校的管理(参与)主体,丰富高职院校的管理形式,为高职院校自主改革和发展提供外部条件。此外,委托管理将成为职业教育扩大优质资源、培育特色资源的有效途径。政府将转变以往单一的管理方式,管理多种所有制职业教育院校,政府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将逐渐成为主要的治理方式。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既具有职业教育管理的独特属性,也具有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特点。与普通本科不同的是,高职院校的管理方式呈现出多元性、系统性和跨界治理等特点。在办学体制机制方面,高职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的联系更为紧密。随着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应该通过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及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最终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二)创新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成为高职院校机制创新的实践者《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对100所骨干高职院校重点提出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指出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这一目标要求旨在通过深化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初步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的局面。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联合南京市六合区地方人民政府、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中石化集团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中石化南化研究院等利益相关方共67家单位组建了“南京化院合作理事会”。通过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形成了决策咨询层的“合作理事会理事大会”,协调保障层的“合作理事会秘书处“”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以及执行运作层的“驻地、驻园、驻厂工作站”“科技创业园”“现代化工教学工厂”和“专家(教授)工作室”。在三年建设期间,创新实施了24项管理制度,形成园厂站室合作育人新机制。另外,学院合作理事会成员一半以上成员同时也是江苏省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的主要成员,形成了融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集团化办学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四、契合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建设需要

成为高职院校完善治理结构的示范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这是首次从顶层制度设计视角提出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方略,对高校的战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学者认为,科学有效的大学治理结构框架是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大学的自主法人地位,通过发展社会中间组织缓冲政府与大学间的直接行政关系,通过合理规划高等学校的分类定位解决发展的使命方向,通过建章立制规范权责关系和完善约束机制,通过理事会扩大外部对大学治理的参与,通过党委和校长间权力的合理划分保证办学的有序,通过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增强学术创新的活力,最终实现政府的目标和大学的自治。高职院校具有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治理结构和特点,在治理途径上需要结合大学章程建设,制定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建立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治理结构。其治理思路的设计需要遵循开放办学、服务社会与兼顾多元利益、提高决策质量与促进执行效率、规范内部管理与激发基层活力三大基本价值取向。在实践层面上,作为高职院校的引领和带动者,后示范高职院校需要在巩固示范项目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指引和实践探索,在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建立和完善治理结构等方面创新举措,发挥引领作用。首先,高职院校需要构建与特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相适应的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即切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特点,着眼于处理政府、社会与高职院校之间以及高职院校内部各种关系的规则体系。在治理机制运行方面,需要高职院校在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改革,通过有效的制度约束,力促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治理,将市场机制引入高职院校管理,建立健全公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切实加强公立高职院校章程建设,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评估改革等。其次,在完善治理结构方面,需要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治理结构。《纲要》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相比普通本科院校而言,高等职业院校具有人才培养突出适应性、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专业设置突出应用性、专业特色突出行业性等特点。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又与普通教育和更高层次教育前后贯通。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既要满足社会多元主体(政府、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参与治理的利益诉求,又要探索构建有效治理的运行机制,如高职院校行政权力的整合机制、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机制、学术权力的彰显机制、职能组织的协调机制等。

五、总结

高校职业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社会需求;改革;探索

在中国教育文化背景下,人们习惯从社会道德方面对人的行为规范对职业道德下定义和结论,强调职业道德是在职场的一种行动秩序而没有过多注重学生的心理建设和品格建设。事实上,在高职院校道德教育课程中,他们更迫切需要的是培养学生以灵活的能力应对多变的职场和提高职业道德的素质,培养他们对待职业的正确价值观和态度。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确保我们的专业技能过关,我们还要需要好好规划即将到来的职业生涯,同时也是学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所在。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初步探索与运用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初步探索

为适应我国高职院校社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将初步探索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首先需理解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和概念,明确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性质和意义,然后确立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最后全体人员为达到最终目标而坚持努力学习。

(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运用

高职院校以培养良好的职业理念、职业道德、职业技术、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响应社会主义的号召,顺应社会主义的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对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对象内容模式等等各方面很好掌握主旨要领,好好运用这一方面的知识以便我们能以良好的心理职业素质面对多变的职场。

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现状

这几年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人员如此大的压力下一直努力探索,积极面对,也让我们看到了对抗就业压力而做出的成绩。但是,这还远远达不到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效也还达不到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我深知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高职院校设立社会工作这个专业是以帮助他人为目标,运用老师传授给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救助他人、为他人维护权益、心理咨询与辅导等社会服务类型的工作。以下是我们专业经过各方面的调查研究所得出的一些结论,我们发现某些高职院校德育自身存在的各方面不足是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当然学生自身学习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兴趣不高也是重要的原因,还需要高职院校投入较多精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一)职业道德教育意识不足

在某些高职院校中,意识不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而导致这门教育课程不被重视。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而缺乏了应有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这一方面的意识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

在我国传统的社会职场环境下,人们习惯从社会道德准则方面对人的行为规范下定义和结论,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对人的行为限制性,人们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学生能记住职业道德方面的规则就是达到要求了,因而学生所学习到的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是非常有限和单一的。

(三)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形式过于单一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投入过少,以至于这门课程内容形式都比较简单,不够多样化。某些具体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和进一步完善。

三、应对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现状的举措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了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迫切任务。高职院校需要培养一批批具有优秀的专业技能和高素质职业道德的职场人才。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十分紧迫,针对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应对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所做出的举措。

(一)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地位

传统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首先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学校把这门课程列入全体师生共同学习的内容,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地位,将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宣传到位,全体师生达成共识。

(二)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创新理念

我国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一般都是采取简单直接的教育方式。职业道德教育被看作是维持社会职场秩序的形式,这种教育理念使得学生无法获得独立性和主动性,在多变的职场中无法应战。因此,要加强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建设,必须创新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模式。

(三)各专业课程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

前面提到高职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浅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且专业课程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我们建议可以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各专业课程有效巧妙地融合。

四、结论

现阶段社会就业的激烈竞争对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仅是提高我们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还要求提高我们自身的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素养。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模式,值得我们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认真学习与尊敬,因此我们也要好好研究和探讨。让我们为社会职场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一起为此而奋斗吧!

作者:黄水勃 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齐贵云.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3,(4):136-137.

[2]卢艳兰.论加强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理论界,2014,(2):119-120.

高校职业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高职院校;高职生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是被定位为普通的劳动者,这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在大幅度的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同样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很多高职生陷人十分迷茫的状态,他们一面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理想,积极进取,一面对仿徨困惑,就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勇气,在他们中间存在着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矛盾的职业价值观,如何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确立择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俗话说得好:“人各有志。”这个“志”表现在职业选择上就是职业价值观,它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动力作用的一套信息系统,是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川。它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职业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对职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它不仅表现在人们的择业观上,也表现在人们在具体工作中的工作态度上,是个体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职业价值观是他们在选择具体的工作单位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观念,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他们的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利于发现他们的个人发展现状,了解他们的职业价值取向,更好地预测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方向,以便于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取向加强预测和管理。

1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高职生是国家产业结构群中占有较高比例的职业后备队伍,是中国未来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他们自我意识浓厚,思维十分活跃,有着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美好憧憬和初步设计,有着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他们非常重视个人奋斗,希望通过努力向社会证明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但是有些学生并不十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他们对社会对工作都表现出了一种关心与冷漠并存的心态,对自己在职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明确的认识,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行业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

我国目前对于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通高校大学生这个群体上,而对于高职生这一特殊群体,社会的普遍关注度不高。我国的高考制度和招生政策众所周知,考人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带有明显的失落感和挫败感,他们普遍自认为是学习的失败者,为没有能够进人普通高等院校儿懊恼。他们基本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一般从事技术类和服务类工作,社会地位低,这导致了他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很大。这些都造成了他们的职业价值观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实际上,对于高职生而言,他们处于职业要素探索的尝试阶段,职业价值观逐渐在大脑中的建构对他们以后选择何种行业、是否确立成为技师或高级职业技术及管理人才的发展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都有着前瞻性的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关于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多为经验总结型和理论探讨型.系统的实证研究为数不多,提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历史还很短,有系统、有规模地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学校和组织非常少,对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总体还处在探索阶段。

2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2.1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讲,学校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对高职生进行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职业价值观教育需要学生本人、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努力,它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使其拥有作为一个合格职业人的基本职业素质,例如热爱自己的工作,勇于吃苦耐劳,在工作中积极进取,使高职生将来能够很快适应职业环境,顺利转化为职业人,创造个人成就和实现自我发展。因此,作为最重要的一方高职院校来说,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真正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做好适应和融入社会的准备。

目前我国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一般是在他们即将毕业的时候展开的,但是,他们这时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信念是比较稳定的,不容易接受其它观点的,不符合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发展的特点,因此,这实际上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应该从高职生人校到毕业之前进行,另外,也要注意在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波动期间加大力度进行相应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时候,更要注重发挥实践教学的特点,因为它在学生树立职业价值观方面具有课堂教学无可取代的优势。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不仅缩小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而且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作,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进人社会的适应能力,使高职生能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确立个人发展的合理目标,形成职业价值观的雏形。实习实训的过程作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养成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他们工作方法工作态度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它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实际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养成创新务实的态度、科学严谨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找一些比较成功的高级技师来学校和学生座谈,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引导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使高职生在毕业时能自觉地、非常乐意地选择和从事技术和服务工作。

2.2从社会的角度来讲,社会应该大力扶持高职教育,增强技术职业对高职生的吸引力

目前我国技术工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待遇和福利也不是很好,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保障技术工人的利益。社会也应该大力宣传技术工人的作用,让人们看到技术工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我国基础产业的巨大贡献,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这样,国家的政策和社会的宣传会增强技术和服务工作对高职生的吸引力,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也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总之,整个社会都应当参与到对高职生的爱护和教育中。这样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未来才会有无穷的人才储备。

2.3从家庭的角度来讲,家庭应该转变观念,对高职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由夫妻关系和子女关系组成的最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是人获得发展的首要环境,父母的社会背景、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爱好特长等对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有着显著的影响,大部分的高职生在选择就业的时候更多地倾向于听从父母的建议和意见,这就启发我们在对高职生进行职业指导和教育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学校根据学生家庭的特点进行不同方面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及时和学生家长沟通,家庭也及时反馈学生的信息给学校,形成良好的互动。而从家庭的角度来讲,父母对孩子应该有合理的就业预期,在指导孩子选择职业的时候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需要、个性能力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评估,使他们树立客观的、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现实情况的职业价值观。

3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3.1加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是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职教育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职业性。高职教育是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主要任务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二是服务性。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要与地方区域经济和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相适应的。要使高职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顺利就业并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岗位兢兢业业地工作,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服务,就必须引导他们客观评价自我和社会需求,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因此,加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是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职业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教融合 ;职业素质教育;高等职业

教育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的使命,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不仅是考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也是用人单位关注的焦点。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既对职业素质教育提出新要求、新内容、新期待,也为职业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理念、新平台、新方法。

一、职业素质教育对于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特殊意义

(一)职业素质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能用、会干体现的是学生的能力水平,能下去、能留住而且要认真干、干得好,更多体现的就是思想态度、素质素养了,因而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强调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且要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职业素质的教育。在越来越重视员工价值观、敬业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市场环境下,职业素质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继职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之后更加重要的就业核心竞争优势,成为走向就业市场的“敲门砖”。

(二)职业素质是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的稳定器

在行业调研过程中,高校应届毕业生离职率的急剧攀升成为近几年用人单位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遇到困难、压力,就轻易提出辞职,缺乏远大的价值追求、职场适应能力和坚持的精神动力。职业素质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培养职业意识,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就能更快地提升职业兴趣、增强工作信心,更好地立足岗位,更早地积蓄发展动力。职业素质是学生走向社会、迈好职业生涯第一步的“稳定器”。

(三)职业素质是高职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力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过多强调培养目标的工具性、教学内容的职业针对性而忽视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影响了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的社会适应、职业迁移和可持续发展。当下正处于科技快速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容易被更新、迭代,这对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挑战。当下,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职业素质强调的是思想道德、职业态度和心理品质,注重帮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维持成长动力、激发创新思维、浓厚职业情感的内在品质,是实现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四)职业素质是高职毕业生幸福工作、生活的保障

新一代大学生对于职业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谋生手段上,而是更加在乎“美好生活”的主观体验,从而促使教育要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养活自己的一项技能。职业素质教育通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培养更加积极的职业态度和乐观的职场心理,让学生在工作中正确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在拼搏和奋斗的自我实现中追求幸福,学会在宽容、平和、豁达中提高思想品位,享受品质生活。职业素质是学生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催化剂”。

二、产教融合对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促进素质教育理念转变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核心竞争优势是素质和技术技能。缺乏正确价值观、情感意志、创新精神等素质的毕业生,容易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负累。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更加了解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转型升级期间对人才规格的根本性要求,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深刻理解素质教育内涵,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素质教育。要教育学生将“做事”“做人”结合起来,将提升自身素质转化为成长成才的自觉行动,以此形成大气品格、一流技能,从而创造精彩人生,践行社会责任。

(二)推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产教融合要求学校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教师提供参与行业发展研究和企业生产实践的平台,让教师更透彻地理解职业素质对行业企业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教师要从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的视角来思考育人的理念、培养的思路、教学的策略,以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更生动、更有针对性、更有说服力地将职业岗位的具体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结合起来,避免脱离实际或照本宣科地开展教学活动,促进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完善和教学观念的更新。

(三)搭建更广阔的学生实践平台

情境学习理论主张在学习者与学习情境、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生成知识的意义,通过实践共同体、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学徒制等来组织学习。通过产教融合构建学生参加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深层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能够以“学徒”“准员工”等身份参加行业、企业组织的企业文化活动及生产经营活动,接受企业文化的现场熏陶和帮带师傅的直接指导,与企业员工一起深入生产经营一线,融入“工作圈子”,在情境化的环境中深刻体会职业素质的内涵,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职业素质的生成。

(四)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社会环境中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进行学习,实现学习者的观察学习、榜样示范和自我效能感提升。通过产教融合构建的协同育人机制,将教育教学置于社会化环境之中,提供先进企业制度、优秀企业文化、杰出员工榜样、真实案例资料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提供言传身教、情景交互、效能感激励等社会学习条件,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得到锻炼、在真实情景现场中感悟体会,学做融合,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培养诚信品质、责任意识、工匠精神等职业素质。

(五)推进职业素质教育评价形式创新

产教融合通过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的协同育人机制,让企业参与并主导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以行业的标准和岗位的要求来设置评价指标、考察内容和评价方式,在共同培养的过程中,通过活动参与、工作交互等方式长时间、多维度地深入考察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摒弃通过书面考试、操作鉴定等传统应用于知识、技能评价的方式来评定学生职业素质的方法,有助于客观、公正、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素质素养。

(六)促进职业素质教育发展

当前,新产业、新技术、新服务层出不穷,传统行业被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重新定义,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生产经营过程被重新构建,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特质的要求从简单的懂技术、会操作逐步向综合素质、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职业素质软实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虚心进取的学习意识、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诚信敬业的道德品质、抗压力抗挫折的心理素质等职业素质素养,成为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新要求。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路

(一)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统筹职业素质教育的开展

职业素质教育需要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从教育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安排、教育载体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等各个方面进行统筹谋划,明确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案,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教学各个环节。职业素质教育不是独立的课程或教学活动,需要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与职业技能训练充分结合、与课外实践活动深度整合、与企业顶岗实习高度耦合,避免出现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互相割裂的情况,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思想性特征和整体性要求。

(二)结合行业从业规范,制定更加明确务实的教育目标

职业素质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在具体的要求和内容上与行业、职业、岗位密切相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就业导向性,职业院校在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有必要与具体的行业从业规范相结合,在制定教育目标时要充分参考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的职业道德规范、职业操守指引、职业行为准则等文件,整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优秀员工培养目标,使得目标更加详细、具体、明确,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

(三)按照产教融合企业要求,确定更加具体翔实的教育内容

职业素质教育需要融入职业情境之中才能获得更好的成效,教育内容与具体的岗位要求、工作场景、业务流程相融合,才更形象生动、更具有感染力。高职院校要发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优势,借鉴优秀企业的员工培训经验,与企业合作确定具体翔实的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将生硬的规则规范细化为可演示、可操作、容易记忆的行动指南,如“匠人精神的30条法则”“阿里巴巴六脉神剑”等,避免抽象化、空泛化、教条化。

(四)挖掘行业一线真实案例,积累更多鲜活生动的教育教学资源

职业素质的教育资源来源于行业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赢得学生的共鸣。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时要充分利用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有利条件,有意识地去开展凝练行业先进理念、解读企业优秀文化、整理典型工作案例、发掘员工榜样事迹、诠释身边的工匠精神等教育教学资源积累工作,将抽象的职业素质转化成可感知、易认识、能观看、可交流的具象,使素质教育更加生动鲜活。

(五)发挥产教融合特殊优势,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产教融合的深入开展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更多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条件。首先,与顶岗实习相结合,通过科学设计、精心组织,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之中,利用学生在应用情境中参与实践的有利条件,促进学生个体、环境和行为的三元交互,在观察中学习,在行动中思考,在感悟中升华,实现素质内化的目标。其次,与优秀企业文化相融通,将先进的企业愿景、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企业制度等引入到日常的管理和教学之中,让学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中生成优秀的职业素质。

(六)调动行业企业骨干力量,发挥更多实战型教师作用

在职业素质教育中,行业(企业)师资由于与职业应用场景结合更紧密、对职业素质的理解更直观更具体、亲身经历的感悟体会更生动更可信,如果能够合理引导、充分利用,将取得比学校教师更好的教育效果。学校与企业一起配备、培养帮带师傅,指导他们言传身教,不仅教学生“做事”,而且要教学生“做人”。定期安排企业人力资源部和基层管理人员与学生交流座谈,引领学生成长为优秀职业人。聘请劳动模范、能工巧匠到学校开设讲座,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邀请优秀年轻校友回学校开座谈会、交流会,传授成功经验,开展朋辈教育。

(七)采用多主体全方位考核方法,实行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机制

评价既是总结报告也是指挥棒,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为学生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激活成长动机和发展动力。产教融合情境下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要借鉴企业对员工360度全景考核的成功做法,突破学校常规的考试、鉴定模式,吸收帮带师傅、企业同事、工作主管、客户等职业情景的具体参与者作为评价主体,从价值观、道德品质、职业态度、主动性等职业素质的各个角度全方位进行考察,发现学生的不足,激励学生更好成长。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产教融合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推进职业素质教育仍具有深远意义,学校应当注重产教融合与素质教育的密切联结,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为助力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人才、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鹏超.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4(5).

[2]李双根.新时代“美好生活”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浅析[J].法制与社会,2019(3).

[3]郭惠君.基于深度产教融合的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管理工程师,2020 (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