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学生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精选

高校学生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问题与对策;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合格人才的基地,而自1999年,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扩大高校招生,不同程度上使学生整体素质下降,且在社会环境和教育改革的冲击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增大,面临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现仅就其中的一部分问题及对策谈一点认识和看法。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家庭环境和教育改革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

伴随高校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带来学生素质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时多数又是独生子女,在市场经济、社会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且在社会环境和教育改革的冲击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许多问题和新的挑战。

1.多数大学生受到家庭呵护、别人照顾比较多,社会生活阅历浅,普遍缺乏艰苦的生活磨练,个人意识强、集体观念差、感情脆弱,缺乏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2.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现出来,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甚至步入歧途,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

3.招生制度的改革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收费标准的提高、学业压力和就业竞争的加剧,造成高校因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和心理困难的学生不断增多,这些都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4.其他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如: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的问题;针对大龄学生的身体条件的体育考核问题;已婚大学生的生育问题;大学生校外租房问题等等。

(二)高校自身现有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管理工作要求带来的问题

1.学生管理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人心不稳定。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规定每150~200名学生一位专职辅导员,而且以前各高校能达到此比例的少之又少,无法满足学生扩招后的需要。而辅导员多数又采用本科的留校生,以解决短缺问题,但是对学生管理人员的重视度、待遇问题不能得以解决,严重影响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达不到应有的管理质量,且年龄比较轻,缺乏管理经验,甚至根本没有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而是考虑如何变动工作,造成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不稳定性。

2.缺乏整套系统的学生管理体制、管理目标、管理方法和手段及规章制度。目前一些高校存在重校园建设、重教学质量,而忽视学生管理的现象。学生管理体制单一化:学生——辅导员——系或院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校学生处——校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学生管理权责不明确,甚至满足于不出事。加之班级活动难以开展,学生积极性不高,辅导员工作量大、难度大。而在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又显得十分琐碎,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学生管理目标不明确、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和规章制度不健全,学生管理指导思想和内容的简单化、经验化现象突出。

3.部分高校缺乏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能力和德育问题的培养能力。由于社会的、家庭的、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大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不高,缺乏心理的承受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与时俱进的引导,学校专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场所没有充分的发挥作用,学生心理及自身修养暴露的问题突出,由此而引起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二、加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对新的社会环境、新的教育发展要求以及学生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生管理工作者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寻求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及心理问题

高等学校是培养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对构筑大学生良好的精神世界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学生管理者应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强的心理素质。

1.通过课堂灌输、校园文化和环境熏陶,以浓厚的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

2.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第二课堂,增强学生自主选择性,避免学生生活的单调、枯燥和乏味,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转第194页)(上接第186页)占领学生思想、心理教育阵地。通过网络平台、心理咨询、思想引导增加交流和沟通,对学生的学业、生活交往、恋爱婚姻及就业等各方面进行指导,关心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疏导学生的思想和心理。

(二)突出学生管理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制定明确的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增强管理工作的法制化、人性化

高校应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来规范管理者和学生的同时,解决学生管理工作者思想、工作、生活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体现学生管理工作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把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希望你们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希望你们把坚持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希望你们坚持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希望你们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及培养的目标。同时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对学生管理出现的新问题设立专门处理部门或专门处理人员,使管理工作贴近学生。

(三)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造就高素质的学生管理工作者

学生管理工作者也是校园良好育人环境的营造者,责任是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在保持教师教导学生模式的同时,还要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对学生施加影响和引导。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能力和“为人师表”的道德情操,还要广泛的涉猎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网络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对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做出整体规划,使学生管理工作者明确岗位职责与目标,工作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管理、培训和教育,鼓励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加强学习、加强研究,不断创新、实践,成为学生管理的专家,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新时期对人才的需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探索存在的各种问题,富于创新的采取相应对策,为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桂富强.论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创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1).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第2篇

(一)现行规章制度日益脱离实际

多年来,在教育部的统一规划安排下,高校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和高等教育的应有地位,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结合各高校校情制定了针对高校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尽管这些制度对高校学生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但还是存在很多不合理规定,将高校学生管理置于尴尬境地。例如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高校学生将所在高校告上法庭的案件,就是由于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的存在。事实上,此类案件大多都以学生胜诉告终。更加说明了高校学生管理在规章制度方面存在于情、于理、于法均有违背的地方。学生胜诉、且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有:刘燕文因授予学位问题指控北京大学;田永因毕业证颁发问题指控北京科技大学;湖南外语外贸学院多名学生因学校公开处理男女同居问题提诉的名誉纠纷案等。这些案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学生被迫通过法律途径来回应高校不恰当的学生管理工作及相关制度,并维护个人权益。现行规章制度日益脱离实际,严重滞后于不断增强的学生个人意识,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二)信息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大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环境下,网络一方面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高校便捷的信息获取和扩散渠道,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厌学厌世、行为失范、精神空虚,越来越偏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正途。

二、解决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学生管理者应从工作理念、制度建设、网络建设等方面着手,有的放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与时俱进地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理念

不可否认,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处于被动或从属的地位。相反,无论是从高校办学目标还是高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原动力来说,学生都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管理层有必要创新和提升管理理念,重点做到以学生为本。也就是说,高校学生管理要注重人情味、彰显人文主义关怀,将高等教育紧密围绕学生成长与成才,激励、培养、关心、尊重、信任、服务他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特别是尊重、信任学生,要对学生权利、自由、人格以及创造性、独立性给予充分尊重,有意识地积极引导他们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前行。所谓尊重与信任,并非放任学生自由、对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不管不问,而是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姿态将学生需求融入学生管理,提高学生在相互协调、自律和自我管理方面的能力。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高校学生管理者既要做良师,也要做益友,既要在课堂上讲思想品德,又要在课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既要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又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二)不断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在任何管理学领域,制度建设都是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与核心。高校学生管理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实际上都是制度建设滞后造成的。因此,高校学生管理的制度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制度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但绝不能因任务的繁杂而被忽视。例如在很多高校,除了学生事务的专门处理机构之外,还存在一些具有监管权的机构,造成学生管理事务上的相互推诿、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但如果能够形成统一有效的专门事务机构和体制,将各种涉及学生的管理事务都纳入统一的学生管理系统,就能够在明确高校各部门职、权、责基础上消除长期存在的学生管理工作缺位、错位、越位等现象。具体到管理的组织机构层面,要力求高校学生管理实现多元互动的整体扁平化转型,建立正式、专门、合理的组织机构,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广泛平等的管理参与权,并通过制度规划、民主监督等手段合情合理回应学生的各种诉求,从思想层面和组织层面都提高管理效率。

(三)积极搭建信息化网络平台

在信息化发展不可逆转的今天,高校学生管理要充分意识到网络时空无限、直观生动、互动交流、方便联系的特点,积极搭建信息化网络平台,利用其及时准确掌握高校学生思想动态,从而因势利导地实现学生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科技化,充分拓展新的管理空间。例如,可以在现有校园网络的技术基础上,开拓新的网络阵地开展针对学生的管理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和宣扬时代主旋律的工作。校园网网站或网页可以更好地融入事关学生管理的服务性、趣味性、知识性和思想性,形成学生管理网上网下的有机结合。为此,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要联合其他部门组织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调动计算机技术人员、网站管理人员、网页编辑人员联同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建设好校园网,赢得学生对校园网的认同,从而降低学生在信息化社会和网络社会中迷茫、找不到方向的发生概率。

三、结语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第3篇

1.1学生管理工作不够深入

学生工作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涉及到学生的各个部门工作最后的落脚点与交织点都在学生工作上,高职教育在近些年刚刚起步,学生形形色色,其思想观念比较活泛,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尚在探索阶段,这势必导致学生管理者无章可循,缺乏现有经验,很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等综合素质和能力有一个全面适度的把握,从而使管理表面化,不够深入,从而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2对学生管理工作认识不够统一

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学或科研,而未能把育人看成是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教书、不育人,在思想上存在着对于高职学院教育者的一种误区,对自身的责任领域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更甚者有人认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仅仅是政工干部、班主任的事情,更是偏离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线。

1.3对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

当前,大多数高校中专司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队伍尚有诸多问题亟待整改。学生多而师资力量薄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此外,部分高校的师资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教师队伍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思想观念复杂多变,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无法形成一整套秩序井然的管理系统。另外,目前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基本是本科毕业生,教师本身刚刚脱离学生身份,思维模式和教育手段都比较青涩,无论是理论素养还是教学经验都达不到学生管理工作要求,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多方面隐患。

2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2.1占领网络这个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

高校应该以占领网络阵地为突破口,加强网络管理,提高大学生政治敏锐性、道德鉴别力。网络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阵地,应充分利用硬件设施和网络资源开展思政教育,加强学生思想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本校网站上开辟十八大、两会精神学习专题网,以博客、论坛等形式传播学校的教育理念,使网络学习融入学生管理机制;以学生工作门户网站为主阵地不断强化专题网站宣教,大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网络文化内容,运用新媒体新媒介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另外,要组织、鼓励学生到社会、企业通过实践参与或调研,帮助其摒弃一切虚浮的思想,调试浮躁的心态,同时激发其斗志,使其具有时代责任感,使他们从内心信服敬仰理论,并自觉地脚踏实地践行,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

2.2打造一支高素质学生管理队伍,建立学生导师制度,加强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第4篇

一、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要建设高校学生人文文化,打造人文校园,就必然要重视素质教育。只有素质教育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首先要注重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培养健康健全的人作为目标,以学生为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素养教育的同时,对于学生其他素养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诸如学生的思想意志、行为习惯、文明礼仪、个性涵养、人际交流和责任义务等方面的素养。其次要增强民主教育意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落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人,把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事务管理者,应该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在人文文化以外的诸种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部分高校在学校人文文化建设上还是显得有些薄弱。人文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高等学校应该具有人文文化建设体系,人文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步骤、方法以及预期阶段效果等应该有非常详细的论证与阐述。在人文文化建设体系中,师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文化知识、教育科研能力与学习等占有非常低的比例,其内容更多的是涉及师生的思想、意志、精神、气质、个性、涵养、习惯、举止、衣饰、谈吐、礼仪、责任、义务以及人际交流等方面,是师生在高校日常工作、生活中所外显的内在潜质、内在素养。而这些内容正是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才所必不可少的[1]。

二、学生管理之制度文化

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是形成管理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制度文化作为学生管理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要按章办事、不徇私情,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清理和废除旨在卡、压、罚的规章制度,改进不科学的管理办法,提倡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学校要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性发展的生动活泼的制度环境,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但仅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学生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学生管理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三、学生管理之宿舍文化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在大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环境里,宿舍全体成员依据宿舍的客观条件,在从事各种可能的活动中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2]它包括宿舍的室内设施、整体布局、卫生状况、规章制度、宿舍成员的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智能、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宿舍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宿舍为主要活动空间,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通过这种文化,营造出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生活,使宿舍成为学生美化生活、优化环境、独立人格、健康身心的成长与成才摇篮。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良好的宿舍文化促进良好思想政治素质

的形成在当今网路发达的时代,网络增进了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交往,不出宿舍,便可获得大量的信息。大学生头脑中容纳了多来源、多层面、多途径的社会信息。毫无疑问,宿舍成了大学生交流和评价这些信息的最好场所。在宿舍里针砭时弊,指点江山,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争辩某些敏感问题。这些无疑有利于宿舍成员开拓视野,启迪思维,活跃思想。通过同学之间激烈的思想交锋,帮助他们认识真理,提高识别能力和政治素质。但是,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尚浅,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完全了解,只能凭借各种网络传媒、舆论导向及一些社会现象去作简单分析和判断,因此,容易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对于一些不实敏感言论在宿舍里大肆渲染,这往往容易使宿舍的其他同学产生思想混乱;有的大学生容易听信一些政治谣言,并在宿舍里传播,这使得小道消息、流言、谣言在一些宿舍大有市场,使得同学们的政治辨别力下降。由此可见,良好且具有正确导向的宿舍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使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政治信念。反之,则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下降。

(二)良好的宿舍文化使道德情操升华

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们分辨善恶、为人处世的能力和品格。宿舍小环境的文明程度、格调的高底,既反映大学生自身的精神风貌,又对大学生身心产生影响。由于大学生宿舍成员是层次及目标比较一致的群体,饭后闲聊,睡前卧谈,彼此之间可以加深了解,建立友谊,增进感情,学会忍耐与宽容,学会尊重彼此人格。因此,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能够使宿舍成员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感,使道德情操得到升华。但是个别大学生沉迷于黄色影视和网络游戏等一些不良的爱好,并且发表低俗的言论,对宿舍其他同学产生恶劣的影响。有些意志薄弱、价值取向不明的同学甚至被感染,使低级趣味蔓延,使不少大学生回到寝室口无遮拦,粗话脏话漫天;也有些同学个人主义明显,只在乎个人卫生,对于宿舍整体环境不予打扫整理和维护,从而使宿舍环境脏乱。以上这些现象都是不良的宿舍文化,都会降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所以,宿舍文化对于大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良好的宿舍文化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宿舍是大学生进行互动的一个很好的场所。如果一个宿舍群体和睦,宿舍将成为大学生的心灵港湾,都愿意把个人的喜怒哀乐在这里向大家诉说,以期从集体中得到理解和支持,使学生拥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但是,如果彼此之间不和睦,互不理睬,仅仅把宿舍当成一个睡觉的窝,那么,这样的环境里长期生活的学生就会形成孤僻、自私的个性。另外,宿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其成员在心理上养成一种小集体的保护圈,容易形成防备、排斥外界的心理,把自己放在一个有限的空间。这样,宿舍小群体就成了封闭的群体,久而久之,导致交往面狭窄,缺乏与其他同学的情感交流,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良好的宿舍文化能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2]。

四、学生管理文化之社团文化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生管理互动机制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这两个文件先后出台不仅凸显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建设中国先进文化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且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与大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内在一致性乃至互动性。笔者认为,探讨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之间的互动机制是发展高校文化,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重要课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

1.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机理

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一般包含物质文化(校容与校貌、教学手段和科研条件、师资水平)、制度文化(工作和学习制度、责任制度、特殊制度)、行为文化(社会实践环节、科技学术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精神文化(学校目标、学校精神、学校道德、教育思想、校风学风)。

校园文化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辐射作用。

2.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内涵

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涵盖了学籍管理、课外活动、校园秩序、奖励与处分、就业与实习、贫困生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等诸多方面。

3.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

通过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不难看出两者的内在契合性:一方面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校园文化建设受益的客体,校园文化建设离开学生将毫无意义。另一方面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唯一对象和客体,一切管理工作都服从并服务于学生培养这一目标。可见,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统一于共同的学生培养目标,即提高学生质量,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机制描述

鉴于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质量上的高度一致性,我们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衔接起来。

1.以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校园文化的贯彻。校园文化的贯彻途径主要有“五化”。

(1)借助于有关建筑标志、仪式实现情景化

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学生。服务学生本身又构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一环。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或者名胜古迹、历史事件,学生通过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借助于规章制度反复强化

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仅是校园文化规范化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得以强化和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求既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教学管理规程、学生管理规程,又要加强督促,狠抓落实、注意引导。

(3)借助于特色活动使校园文化群体化

要积极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活动或品牌活动,让大学生广泛参与,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真正受益者。一旦校园文化建设同校风建设结合在一起时,就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产生一种内在的号召力。

(4)借助于良好风气潜移默化

潜移默化经常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带任何强制性;二是逐渐发生的,不自觉形成的。重视学校校园环境建设和学风建设,树立典型、表扬先进性等,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奋发向上的学风。

(5)借助于典型人物使校园文化人格化

充分注意积极宣传和树立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要及时表扬和宣传,挖掘、总结和概括、提炼他们的先进思想,努力在学生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使其发挥榜样的作用。

不难看出,上述内容正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之所在。它将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学校创造活力,校园安定有序运行。积极的建设和贯彻校园文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管理工作的活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力,有益于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力。

2.以学生管理工作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既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应当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倡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

(1)调查反馈机制

本机制的建设主要是完善调查和反馈系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入学情况调查、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满意度调查,学生对管理的满意度调查,心理状况测查、学习情况调查、就业跟踪调查等等。

(2)约束控制机制

主要是有关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制度的制定要以学校的培养目标为目的,遵循“以学生为本、依法治校”的原则,制度的制定面对日益变化的实际,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有关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制度的落实要严格工作的程序,要在充分的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在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的基础上,注重控制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

(3)教育辅导机制

加强教育是学生工作的永恒主题,党团教育、道德教育等等。增加学生对管理教学服务的参与,建立有效的机制,促进师生的沟通,如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指导、勤工俭学辅导、学习辅导、科技活动辅导、社团活动辅导、就业活动辅导、课外文化活动辅导、社会工作辅导等等。

(4)导向激励机制

导向和激励的功能结合在一起即是完善的评价机制,它应当包括学生奖惩制度、工作讲评制度、学生自评互评制度(公德评价、信用评价)等。评价机制的过程性是和谐校园在学生主体逐步内化的重要过程之一,主要是起导向以及典型的示范作用。

可见,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间具有天然的良性互动机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综合实力、校风学风的一种展示,更是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路径。反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目标的合理定位对于校园文化的繁荣与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把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学生管理体系的问题统一起来发挥其互动效能,是我们当代高校管理者应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2004,(1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