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舞蹈教学

高校舞蹈教学范文精选

高校舞蹈教学

高校舞蹈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舞蹈教育;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一、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

(一)舞蹈课程内容的设置没有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相结合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舞蹈艺术已经逐渐的纳入高校专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专业性的舞蹈教学。在高校教学环境中重视舞蹈的技术,轻视舞蹈专业研究,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我国高校舞蹈教学存在的弊端越来越快的显露出来,在高校教学中,舞蹈专业的学生的文化程度比较低,艺术综合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就目前来看,这种舞蹈教学现状已经到达瓶颈时期,对我国舞蹈教育产生了深入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好的设计高校舞蹈教学课程,需要对这种教学现状进行及时的改革,在我国高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现状总体表现为高校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相对来说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在专业技能课程上没有做到良好的研究,使得在舞蹈教学中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舞蹈的知识了解甚少,不能真正的明白学习舞蹈的目的性和思维方式。

(二)舞蹈教育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脱节

舞蹈是一种非语言肢体艺术,在舞蹈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但是在高校舞蹈教育中,教师不仅需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舞蹈技能,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对艺术的欣赏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深入的思考自身的舞蹈技能。舞蹈教育不是单纯的舞蹈技能,需要和社会上人文学科相联系,最大限度的将学生对人文情感融入到舞蹈表演中。但是在现如今的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学和其他人文学科教学相脱节,不能从多个教学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在舞蹈技能中不能显示出对舞蹈的理解和热情。

(三)高校优秀舞蹈教育人才欠缺

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关键在于师资力量是否全面,教师的教学能力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和学科的先进性。作为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需要向舞蹈教育的未来看齐,应该看到在我国高校目前的舞蹈教学现状中所呈现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思想严重僵化,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通过正确的教育指导等特征,使得教师难以根据先进科学的教育目标展开教学,难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来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二、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现状

(一)民间舞蹈存在环境的变化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经济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很难,也由原来的农业社会逐渐的转变为市场经济,我国的众多技术都和时代相关联,这就意味着我国的民间艺术逐渐的走向衰亡。民间舞蹈艺术具有其民族自身的特征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以来,我国的民间艺术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逐渐的被人们忘记,只有在重大节日或者在政府参观的时候,民族舞蹈艺术被当成一种当地特色来招揽游客,成为了一种获取钱财的重要手段。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市场上已经逐渐被科学技术所取代,历史民族特色已经开始逐渐的消亡,民族舞蹈艺术被推向生存的边缘。

(二)民间舞蹈艺术保护机制的缺失

在社会新形势下,我国在发展传承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方面比较缺乏机制制约,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尽如人意,由于民间舞蹈艺术保护机制的缺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我国在保护民间艺术的力度不够。我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形成了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国,民间舞蹈艺术的种类可谓繁多,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在民间舞蹈艺术进行无线繁荣的的背景下的压力很大,在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保护我国优秀民间舞蹈艺术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关措施往往只注重形式,不能为民间舞蹈艺术提供新的生存空间,也不能作为带头领导作用将民间舞蹈艺术推向市场,这样使得所作的措施只是形式上的,产生的效果不明显。其次,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发展形式是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政府的工作中心也放在了经济建设上,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投入大量的资金,使得在民间舞蹈教育上的资金投入较少,各地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就说明我国对民间舞蹈艺术的保护机制不到位。

(三)民间舞蹈传承人逐渐丧失

在民间舞蹈传承中,最重要的是老艺术家,老艺术家对民间舞蹈艺术具有深入的感情色彩,是产生、发展和传承民间舞蹈艺术的关键因素。老艺术家本身对民间舞蹈艺术十分的了解,见证了民间舞蹈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对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精髓有足够的掌握基础,并根据他们自身的精力努力的传承着,是非物质文化的宝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老艺术家的离去,民间舞蹈艺术也随着消失,不能真正的将民间舞蹈艺术进行传承。民间舞蹈艺术在这样的发杂很难状态下很难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中,以人为本是关键。

三、高校舞蹈教育中传承民间舞蹈艺术的措施

(一)教师和学生应该树立起民族文化观念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民间舞蹈艺术是我国民族特色,在长期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在高校舞蹈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有义务将我国特色的民族舞蹈文化进行传承,需要教师和学生树立起民族文化观念,在学习民间舞蹈艺术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创新,这样生产出具有民族风格烙印的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关注民间舞蹈艺术应该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应该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对民间渠道艺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树立强烈的民族责任意识,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学习热情全部奉献,并能够将民间舞蹈艺术进行传承。

(二)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的,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高校教学不偏离轨道,保护课程的规则性,但是在专业学科的设置上也能够根据教育的现状和社会的发展进行改变的,这样能够保障课程设置不呆板,具有人性化。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舞蹈教学在教材的使用和课程设置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教材方面,为了更好的传承民间舞蹈艺术,需要在购买教材的过程中添加民间舞蹈素材,能够在最基本的教材上保障民间舞蹈艺术能够得以传承,使得学生对民间舞蹈艺术的技能进行学习,充分的表现出民族舞蹈艺术应该具有的灵魂,在开阔民间舞蹈艺术知识视野的过程中,还需要将民间舞蹈艺术进行更广泛的了解,教师在编辑舞蹈的过程中,还需要具有能动性的将民族文化穿插在其中,让高校学生深入的体会民族文化氛围。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舞蹈练习实践的基础上也应该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在舞蹈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实践,对民间舞蹈理论知识不够重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注重舞蹈的肢体运动,并没有体会到舞蹈的精髓,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不匹配。这就需要在高校舞蹈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应该着重强调学生对舞蹈理论知识的掌握,加强考核制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将学生的理论知识抓起来,合理开设课程,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民间舞蹈艺术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课堂的核心人物,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高校要加强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培养教师对民族舞蹈艺术的情感,提高教师对民族舞蹈艺术的理解,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能够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根据学生的情感变化进行教学,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授学生舞蹈动作,需要了解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大胆的讲述对民间舞蹈艺术的理解,在积极的探讨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掌握大量的民间舞蹈艺术知识,吸引学生主动求教。

(四)创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我国高校舞蹈教学中,首先强调的是组合教学法,这个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是比较常见的,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强调整体性和灵活性。在高校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很好的传承民间艺术,需要很好的认识舞蹈教学的整体性,通过对以往学习到的舞蹈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能够更好的感悟到舞蹈的精髓,使得学生形成自身独特的感悟。在灵活性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民间舞蹈艺术的特征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的转变,引导学生找到舞蹈的真谛。其次是感性教学法,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理解对舞蹈肢体运动进行完美的阐释,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指导说明,让学生更好的表达和抒发民间舞蹈艺术。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技巧的培养,忽略的学生的情感表达,这样当教师在传授一些比较具有难度的动作的时候,学生很难具备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对民间舞蹈艺术的理解具有偏差,我国的民族文化底蕴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诠释成舞蹈艺术。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从民间艺术的精神层面出发,让学生对民间舞蹈艺术的时代背景、生活习俗和情感基调进行了解,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去学习。最后,即兴创作法,即兴创作是民间舞蹈艺术的特色,在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的过程中,通过即兴创作使得民间舞蹈艺术能够长久不衰,让学生具有主人翁意识,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民间舞蹈艺术。

四、结束语

总之,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应该将民间舞蹈艺术放在首要位置,给予民间舞蹈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以充分的关注,对我国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进行保护。作为高校舞蹈教育者,有责任将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在高校舞蹈教育中更好的传承民间舞蹈艺术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沛.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创新研究——试析以普高生为主体的舞蹈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6)

[2]苏京.把民族文化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3]王欢.关于高师舞蹈教育改革的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

高校舞蹈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线上舞蹈教学;疫情时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元且丰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在教育领域,几乎所有学科都采用线上教学,舞蹈教育也加入了这场线上教学的革命,同时也迎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从业余舞蹈兴趣班的线上舞蹈教学到慕课的制作,再到舞蹈直播课的兴盛,都彰显出线上舞蹈教育的活力。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学将专业课里的理论课和技术课均纳入线上教学的范畴,这对教师、家长、学生三方来说都是一项挑战,也是顺势而为,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逐步的摸索和实践中,高等院校舞蹈专业的线上教学可以取得令人瞩目的实践效果。笔者作为舞蹈教师,不仅要做好传道授业的本职工作,做好与学生和家长的畅通联系,还要为新兴事物——线上舞蹈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不管是音乐表演还是舞蹈表演,所有表演专业都有一个共同的教学特点,那就是“言传身教”,而对于舞蹈专业教学来说,“身教”比“言传”更重要。因此,舞蹈专业的线上教学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笔者带着心中的疑虑,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些线上舞蹈教学的方法与模式。

一、线上舞蹈教学的兴起与发展

线上教学的方式早已存在,2019年底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导致各类线上教学平台层出不穷,舞蹈学科的线上教学也在这种大环境中发展起来。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发现了线上教学的契机,纷纷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和投入,让线上教学有了平台基础。据笔者所知,当前线上舞蹈教学APP大约分为三类:一是互动、直播类社交APP,也是疫情期间教师使用次数较多的软件,如常用的QQ、微信、抖音,以及钉钉、腾讯会议等;二是线上教育类APP,如中国大学幕课(MOOC)、智慧树等;三是舞蹈视频资源类的APP和小程序,如中舞网、哔哩哔哩、腾讯视频等,这些APP提供了各类舞蹈作品、教材、舞剧等资源。如中舞网APP注重不断优化线上教学的效果,增加了直播课、练习室等功能,以满足更多疫情中无法在线下得到练习机会的舞蹈爱好者的学习需求。

二、线上舞蹈教学的优势

(一)摆脱了时空的限制,辐射更多的受众

线上舞蹈教学可以有效减少人与人面对面接触,同时让居家大学生可以不受疫情影响,按时完成学期学习任务。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不经常练功,身体的柔韧性就会变差,肢体动作会越来越僵硬,体能也会逐渐下降。有了线上舞蹈教学这一途径,教师也不用为无法完成学期教学任务而担忧,可以通过线上直播课程或录播课程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授课。学生也可以有选择性地在家里完成学习,学习方式变得灵活多元。同时,大部分舞蹈专业的学生对线上教学这种新鲜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好奇心,从而有更强的课堂参与性、学习积极性和与教师的互动性。教师在课后可以利用教学软件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并限定时间要求学生“回课”,即上交学生自行拍摄或录制的照片和视频的作业,教师逐一检查,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该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可以通过批注、精确定点指点等方式来进行作业批改,让学生准确地解决自己动作、节奏中存在的问题。

(二)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员学习更灵活

线上舞蹈教学可以在时间、地点上灵活地满足各类学员的需要。不管是上班族还是居家者,不管是生活在城市里还是在教育条件落后地区,不管是青少年还是不愿意出行的老人,他们或许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条件去线下舞蹈室,线上教学给他们提供了更多学习舞蹈的机会。只要是有网络,有一台手机或者电脑,学员就能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这种教学打破诸多限制和束缚,吸引了更多热爱舞蹈的人,他们可以因为同一个爱好,聚在“云端”。

(三)更全面的学习视角,拓展了舞蹈学习资源

以往,拘泥于学校、教室等有形空间的舞蹈学习给学生提供的舞蹈教学资源是极为有限的。教师在传统课堂里进行授课时,由于学生所站位置不同,视角方位存在差异,离教师授课距离远近不一,每个人对动作的理解也会出现不同,当然,也难以准确捕捉和精确学习舞蹈动作的细节。而线上舞蹈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提前录制好不同角度(正面、侧面、背面、镜面等)的教学视频,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一致的教学画面,这是传统舞蹈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也是借助了科技的力量让舞蹈教学变得更优化、更清晰。因此,教师在统一学生整体的动作方面也更为简单方便。对于复杂的动作,教师还可以用局部特写拍摄、整体放慢速度等多种方式进行讲解。传统的舞蹈教学课堂上,往往只有一位教师口传身教,通过示范动作,让学生学习和模仿,再及时地进行纠错、更改,如此重复,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但由于不同的舞蹈教师有自己的风格,教出来的动作都有不同的细节,很难得到统一。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理论课程,可依托线上海量的资源,打破实体教室的限制,找到国内外最前沿的舞蹈研究观点、最科学的舞蹈训练方法视频、最权威的舞蹈赛事影音资料和点评资源等,给学生耳目一新的舞蹈感知,在舞蹈赏析和舞蹈讲解中提升其欣赏舞蹈的水平,这样拓展了学生的眼界,提升了学生对舞蹈专业广度和深度的理解。更有甚者,线上舞蹈教学可以让学生触碰到舞蹈界的“顶流”,深化自己在舞蹈领域的学习经历。如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可以通过线上舞蹈教学课程,走进名师讲堂,倾听北京舞蹈学院等高校教授的理论课讲座,在认知层面上丰富自己的舞蹈内涵。

(四)可以间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现在的90后、00后学生都善用各类社交软件,最常用的就是微信群、QQ群等。教师可以在这些即时沟通社交软件里建立班级群,学生在班级群里接收并提交作业,教师在班级群里批改作业、展示优秀作业,并进行点评。教师引导学生从优秀学生身上发现不一样的美,推动全班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样,学生在观看诸如我国最权威的舞蹈赛事“桃李杯”“荷花奖”等比赛后,看到专业标准的示范动作和非常打动人心的作品,再加上与同学在班级群内进行实时讨论,可以在视觉、听觉等全方面潜移默化地熏陶,在交流中碰撞出舞蹈思辨的火花,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三、线上舞蹈教学的劣势

(一)场地环境的限制让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首先,相对于音乐、美术等其他专业而言,舞蹈对场地环境的要求更高。最基础的需要一个足够大的场地,有高度合适的把杆、大面积的镜子、铺有专业舞蹈地胶等。对于大多普通家庭来讲,能有一块足够施展动作的空地都难以满足,若是去天台、户外,不仅会有人身危险,网络状况也不能确定。由于场地面积的局限,学生的舞蹈动作得不到最好的施展,舞蹈表现力得不到完全的释放,教师“身教”的条件亦受到限制。其次,在传统课堂上,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受到教师面对面教授舞姿动作的指导。而在线上教学课堂中,学生对舞蹈动作准确性的把握、对舞蹈情感细腻度的拿捏都可能不够标准。最重要的是,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会由“身教”多于“言传”转变为“言传”多于“身教”,这种颠覆性的变化甚至是对舞蹈教学的一个挑战,让舞蹈教学手段的本质也受到了冲击,让学了十多年舞蹈的学生感到不适应。最后,线上舞蹈教学只能教舞蹈动作,在表演性组合中如果涉及队形的调整,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许多教学内容无法全部通过线上教学完成。因此,回归传统的舞蹈课堂教学后还需要复课,进行一些改善性的教学,如从动作、情感上细抠舞蹈质感,从舞蹈结构上重排队形,从舞蹈表演上强调完整性等。

(二)网络的不稳定影响教学效率

网络的延迟对于授课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如师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互发生延时,信息传达不流畅,辅导舞蹈动作、调整方位等需要实时行为时,线上教学很难像线下那么直接、高效,学生可能会对一些动作产生不解,调整不好自己的舞蹈肢体语言和方位等。”[1]此外,舞蹈专业的教学课堂里,除了教授舞蹈的主课教师外,通常还需要钢琴伴奏教师,有时还需要助教。而在线上舞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这种多位教师的默契配合被打破了,声音和画面经常出现延迟。这一现象导致学生无法实现在同一个舞蹈中节奏整齐,教师只有凭经验来判断学生是否把节奏卡准了,或者只能对学生进行逐一单独指导,无法实现小组性的齐练,更遑论群舞排练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在授课前要检查设备和网络,让学生提前进入课堂,留有充足的时间调整设备,以确保课程顺利进行。

(三)授课平台制约教学力度

传统的高校舞蹈课堂是由数名或十几名学生组成的小班制授课为主。而线上教学多利用现有的即时性沟通交流平台,如钉钉、腾讯会议、QQ等,平台视频页面里显示的环境范围面积较小,限制了学生的动作幅度,不同平台页面呈现的尺寸大小也不同,学生稍不注意就有可能离开教师的视线范围。有些教师在自己教授动作、检查学生动作、进行动作指导时不在同一个平台,来回切换不同的窗口势必会浪费一些时间,也略显繁琐和麻烦,导致课堂效率降低。由于教师不能当面授课,对学生的约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有些学生甚至经常无故旷课、请假,造成课堂的氛围不好,影响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和执行力。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态度以及积极性都会受影响。

四、线上舞蹈教学的可行性方案

(一)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互补

笔者认为,较好的舞蹈教学方式是多空间的同步教学。线上教学不能完全代替线下的传统课堂教学,线下教学也离不开线上教学的辅助。舞蹈表演专业具有“示范—模仿—反馈”的特殊性,在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后,笔者发现“线上+线下”的复合型授课方式是现阶段舞蹈教学最为理想的途径。例如,在线下教学时,笔者会提前在班级群里推送下节课相关的教学视频或作一个引入,让学生提前了解和适应接下来的课程,调整状态学习下面的教学内容。课后,笔者对课堂上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单独的指导和讲解,并让他们线下录制视频进行“回课”。对于一些复杂、困难的动作和组合,教师也可以录制好详细的视频发到班级群里,学生通过反复观看视频能自行完成一些需要在课堂上耗费大量时间学习的动作。此外,教师可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在线下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更多专业的知识,对课堂上教学内容的把握也有进一步的提升。

(二)教师教学与家长支持互补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学生与父母共同抗疫,在家里完成学习和工作。长时间的线上教学需要家长与教师的配合。首先需要家长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敞的场地,尽量增设镜子、把杆,同时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其次,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的“回课”过程中,家长应担起替教师监管和帮助学生学习的角色。倘若家长发现学生在上课学习时比较消极,应及时和教师联系,双方携手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积极面对学习压力。最后,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家长也有义务承担起监督和辅助指导的角色,以帮助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唯有家长与教师双方的共同努力与配合,学生的专业学习才能有所收获,并且实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

(三)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互补

笔者作为舞蹈教师,更加关注专业的知识,因此在教学时,运用以网络技术为媒介的新型模式不够熟练。相反,90后、00后的新生代对网络媒介的了解和掌握十分娴熟。因此,师生之间应进行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对网络熟悉的优势,共同开启一个全新的基于网络信息的学习模式。教师在线上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网络操作的技能,分配学生完成“舞蹈选段的示范与录制”“考勤打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图片与视频作业的分享与展示”“课堂记实的拍摄与记录”等工作任务。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能发现自己的潜能,这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师生互补、共同努力,有效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一起探寻新的教学模式。

五、结语

“互联网+舞蹈”可以让舞蹈教学资源公平化、互联化、全球化,学生摄取知识的方式多元化,舞蹈知识结构立体化,实现了新型舞蹈艺术教育。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网络交流,师生之间没有了以往面对面时的亲密感。舞蹈是视、听、感、触等多方面感知高度结合的艺术,学生需要处于学习的氛围中,才能有效激发学习自主性。笔者基于较长时间进行线上舞蹈教学的经历,更能明白它无法代替传统的线下舞蹈教学,线上与线下只能协同发展,互补互助,共谋进步。“舞蹈课程的线上教学是对线下教育的有力补充,它赋予了舞蹈教学新的血液,它为教师的线下教学提供了更多可教授的方式和手段,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学生创造了更丰富、更宽裕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以及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学习的渠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写出教育教学的新篇章。它也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相信在互联网的助推下,教育教学能走向更加创新、更加广阔的前景。”[2]教师需要积极面对所遇困难,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实力和人格魅力,抓住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努力,运用网络开拓舞蹈教学的新空间、新领域,为未来推行更加高效、多元的舞蹈线上教学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杰,李紫薇.对线上艺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以“互联网+舞蹈教育”为例[J].艺术教育,2022(2):4.

高校舞蹈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非专业院校;舞蹈教学;非专业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策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不断革新。现如今,艺术教育成为热门学科,舞蹈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也逐渐在社会普及,比如广场舞、街舞、爵士舞等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因此,现阶段我国多所非专业院校也在大力开展有关舞蹈的活动。但也有一些非专业院校还没有认识到舞蹈教学的重要性,没有给予舞蹈教学活动足够的支持与帮助,使得非专业院校舞蹈教学进展不顺利。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当代非专业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非专业院校的舞蹈教学就应该跟上时展的步伐,积极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

一、高校舞蹈教学对培养非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意义

舞蹈作为一种流传较广的艺术形式,其不但可以安静高雅,还可以激情洒脱。当代学生如果会舞蹈,不但能使他们的身体更加健康、柔韧度更好,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充满自信。现如今,在非专业院校中开展舞蹈教学活动,可以让更多非专业学生提升对于舞蹈艺术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舞蹈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非专业院校可以让学生通过加入社团或者舞蹈兴趣班等途径,获得参加舞蹈比赛等各种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形成良性的竞争心理,促使学生舞蹈能力不断进步。另外,非专业院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舞蹈天赋的平台,让学生展示自身的舞蹈水平,提升艺术气质,进而使非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同时也实现了现代化社会中素质教育的终身学习的目标。从具体表现来看,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

大学生舞蹈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体现为舞蹈本身的视觉审美,也体现为促进大学生的哲学思考和人文精神探究。结合大学生群体展开分析,一方面,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其不断趋于独立;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也导致大学生认知和价值体系发生变化。但是,具体分析以上变化可以发现,并非所有的变化都是正确的。以价值体系的变化为例,大学生由于未经历过社会,又处于学校和社会的交界位置,受到迷茫等心理情绪的影响,很容易出现一些偏激的想法,看待问题比较片面。因此,舞蹈教学能够通过其艺术价值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不同的舞蹈风格也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接触到更丰富的世界,从而打破自身的认知偏见,实现真正的成长。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舞蹈教学在促使学生思考的同时,也是一项十分健康的运动。目前,很多大学生缺乏自律,常常出现熬夜打游戏、追剧、不锻炼、不吃早餐等问题。基于此,通过舞蹈教学能够弥补大学生生活中缺少的锻炼时间。同时,长期坚持舞蹈运动也能够逐渐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律性,这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非专业院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认识到非专业院校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在非专业院校开展舞蹈教学活动,不但可以提升非专业院校的竞争力,还能全面提升当代非专业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但当前,仍有部分非专业院校还没有认识到舞蹈教学的真实作用,没有将该类教学内容与非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相联系,因而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教师的理念与教学方法都过于传统,不利于激发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限制了非专业院校舞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非专业院校没有意识到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相关的舞蹈教学基础设施方面也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使得舞蹈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不能实现当代非专业院校舞蹈教学的目标,学生也没有体会到舞蹈的魅力。

(二)非专业院校舞蹈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非专业院校在开展舞蹈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会让学生自行选择社团或者舞蹈艺术组织等,虽然这类组织的人员规模不固定,但是这些社团也需要一些舞蹈专业化素质较高的指导人员来进行教学指导与讲解。但我国一些非专业院校在舞蹈教学的师资力量上还略显不足,整体舞蹈教学的专业化水平较低,当教师传授难度较大的舞蹈技巧时,会显得准备不足,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另外,我国还有一些非艺术性的院校没有将舞蹈艺术设为一门专门性学科,这使得教师没有对舞蹈艺术教学进行深入了解,也就没有积极提高自身的舞蹈教学水平,由于连锁反应,非专业院校在舞蹈教育方面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一些具有舞蹈天赋的非专业学生被埋没,学生自身的艺术素养也无法得到有效培养。

(三)非专业院校的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专注力不足

在非专业院校中,虽然一些学生对舞蹈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其自身还需要完成相应的学业,他们学习舞蹈的专心程度不足,影响到了舞蹈学习的效率与质量。有些学生选择舞蹈这门课程,只是为了修学分,这样的学习缺乏实效性。而且舞蹈这门艺术课程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学成的,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以及练习,多数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很难一直坚持下去,而这也影响到艺术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提升非专业院校学生在舞蹈方面的艺术素质的措施

(一)积极改变舞蹈教学的观念

现阶段,一些非专业院校舞蹈教师受到传统舞蹈教学思想与理念的束缚,他们仍然认为舞蹈教学只是一项帮助学生娱乐身心的活动。因此,他们在日常的舞蹈教学中,以应付教学指标为主,只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舞蹈知识与技巧,这导致很多学生并不能在教师的熏陶下热爱舞蹈,相反会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认为舞蹈只是一种娱乐形式。但事实上,舞蹈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包含了多种艺术形式与知识,其不仅对于学生身姿体态的塑造有一定帮助,还能对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艺术内涵进行培养。因此,非专业院校舞蹈教师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应先提升自身对于舞蹈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同时积极提升自身的舞蹈能力,并跟上时展的脚步,积极转变传统的舞蹈教学理念,向学生展示舞蹈的魅力和教育价值。另外,教师在教授学生舞蹈时,不能仅传达一些简单的知识与技巧,还应该发掘学生的潜能,积极引导学生领悟舞蹈存在的意义,让学生了解到舞蹈的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二)加大舞蹈设施的投入

现如今,对于社会来说,艺术性人才极其稀缺。因此,非专业院校领导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性。加大相关资金与设备的投入,促使非专业院校内部的各种文艺型社团与队伍都能蓬勃发展,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非专业院校可以引进一些现代化的舞蹈教学设备,在提升舞蹈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的同时,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愉悦身心。另外,想要培养非专业学生艺术素质,相关的教师一定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教师可以主动参加社会上的舞蹈比赛,丰富自己的舞蹈阅历,提升舞蹈自信心。同时,非专业院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化舞蹈培训,让教师能够学习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而提升自身的舞蹈教学水平。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让非专业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更加顺利地开展,为提高非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奠定基础。

(三)不断优化舞蹈教学课程

为了进一步提升非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非专业院校还需要对舞蹈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与优化,从而使舞蹈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先了解全体学生的舞蹈水平,从而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并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下,也提升了自身的舞蹈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在更大的空间内对自我进行展示,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其他类型的舞蹈视频,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舞蹈的鉴赏水平。同时,教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展现自我,进行舞蹈表演,提升自信心,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舞蹈的魅力。

(四)有效丰富高校舞蹈教学的内容

在我国一些非专业院校中,大多数学生也都是非舞蹈专业的,而教师想要通过舞蹈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非专业院校的舞蹈教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舞蹈的鉴赏能力以及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学生对舞蹈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认识。比如,当代大学生比较喜欢新潮的事物,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爵士舞或者hip-hop类型的舞蹈视频,若教师有一定的实力,也可以示范舞蹈动作,这样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讲述这类舞蹈的起源以及文化背景,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提升学生自身的舞蹈认知水平,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五)提高高校和教师对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

在高校教育工作中,为进一步发挥舞蹈在促进大学生综合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高校和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对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完善舞蹈教学体系。从以往的教学工作来看,如果高校和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舞蹈教学的作用,那么学生自然会轻视舞蹈学习,从而忽视艺术素养的提升。但是,从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学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将资金投入到专业课的建设上,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放在首位,没有关注艺术类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的舞蹈教育,也限制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基于此,高校和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校和教师需要加速自身的教育理念更新,明确舞蹈教育等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积极组织校内的舞蹈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加大舞蹈教育的资源投入,构建起高校内部完善的舞蹈教育体系;第二,由高校和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完善舞蹈教育设施,逐步将学生带入舞蹈学习中,并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打造良好的舞蹈艺术环境;第三,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舞蹈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以此提高舞蹈教学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专业院校开展舞蹈教学对于提高当代非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当前非专业院校应高度重视舞蹈教学,积极聘请一些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队伍,向非专业学生传授舞蹈知识与技巧,同时加大资金与设备的投入力度,鼓励教师不断创新舞蹈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愉悦身心,进一步提高艺术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雪虎.高校舞蹈教学与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方法[J].现代职业教育,2018,(03):56.

[2]张婷婷.探析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结合[J].北方音乐,2014,(17):156.

[3]张爽.素质教育视域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提升途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9,(33):16-17.

[4]黎宗建.非专业院校舞蹈教育与非专业学生艺术素质培养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9):404-405.

高校舞蹈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

民族民间舞蹈本身有着极强的人文特色与地域风情,并在长年发展中,已经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而且是人们传达情感、表达情绪的方式之一。近些年,高校舞蹈教学是民族民间舞蹈实现永续传承的有效渠道,但在时代持续前进中,学校教育也反映出某些问题。另外,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媒介,不管是表现形式,或是本质内涵,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在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中,既需注重舞蹈本身的传承及进步,更重要的是集成其中的精神文化。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一)基础概念

民族民间舞蹈是在数千年的沉淀积累中,形成的精神养分,通过民族民间舞蹈,能够了解到相应民族文化的传统内涵。所以,各国均比较关注该类传统形式的舞蹈传承。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与华夏传统文化有较大的关联,其蕴藏着社会文化、民族特性以及经济文化等,从中可体会到民族总体的审美观及价值观等。

(二)内涵特征

鉴于我国民族多样性的特征,民族民间舞蹈是在各民族的影响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多样性文化体系,不仅能反映出华夏文化共性,还能互相影响融合。我国的民间民族舞蹈是普通民众在生活实践中创作形成的,体现出民众的生活娱乐状态,属于物质及精神层面的具体表现,存在极高的传承性与文化感染力,同时代表着广大群众的自我认识与精神追求。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可归纳出几点:首先是历史传承性。该类舞蹈是广大劳动者创作的艺术形式,并在长期的演化中,吸收各个阶段的时代养分,和民众实际生活有莫大关联,而且在社会更新迭代中,不断完善创新。其次是仪式感以及大众娱乐性。国内现有的民族民间舞蹈中,每个动作、节奏与道具,均有不同的含义,存在特殊的指向性,同时部分舞蹈自身便属于相应的仪式构成。该类舞蹈既可以表现出个人的心理情绪,属于一种情感上的寄托,又使群众在团体性的活动中,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再次是文化多元性。中国有多个民族,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中,民族间的舞蹈也开始融合、交流,实现广泛传播及发展。最后是地域性。中国幅员辽阔,在各地流行的民间舞蹈有各自特征,者主要是地区间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风土民情等决定,借助不同的舞蹈姿态与腐蚀等,形象化地反映出来[1]。

二、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情况分析

高校开展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重点是针对不同地区民族舞蹈动作与根本内涵。结合有关统计说明,国内高校设定的民族民间舞蹈类型共有七十余种,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划分上,艺术文化理论占比大约是30%,姿态动作则占60%左右,其他属于创新性的部分。而实际上,因为各类民间舞的动作体系形成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由于民族与地区背景的差异,导致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期间,可能会把不同舞蹈体系中的理论内容混淆,并且师范的舞蹈动作也倾向于刻板模仿。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动作也仅是在复刻动作,不仅不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舞蹈艺术综合素养,还会阻碍民族民间舞蹈的总体发展。

(一)教师个人素质问题

如今,高校民家舞蹈的教育中,关键落脚点在于文化、动作姿态等。结合总体性的教学情况来看,关于此的教学架构已经逐步成形,但由于民族数量较多,相互之间的差异化比较明显,再加上教师自身可能对相应舞蹈艺术体系没有过于深刻的理解,导致内容传达不清楚。在该种课堂教育状态中,学生对舞蹈本身的体会可能并不强烈,在课堂上难以形成活跃的气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使高校开展民间舞教学的改革,负面影响超过积极效应。

(二)民间舞蹈教材问题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依据,是保障行为规范性的根本内容,也是向学生传导理论内容所需的必要支撑,也可帮助学生形成比较明确的成长目标。但从当前国内高校在民间舞蹈教学中使用的课本情况来看,教材编制内容与具体的教学需要存在较大的出入,未能顺应学校总体性改革的需求,而且也无法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诉求,不利于其综合素养的提升,降低民间舞蹈人才培养的成效。

(三)忽略舞蹈文化内涵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民族民间舞蹈和其他形式的舞蹈课程,有着显著的特殊性。根据目前的形势来看,教学是民间舞实现传承的主要渠道之一。而人们如今看到的舞蹈形式,是经过数千年社会历史演变沉淀形成的,蕴藏着深刻的艺术文化。假设舞蹈教学仅是强调主体动作上的“复制”,忽略一举一动下的灵魂内涵,便无法保证舞蹈教学的效果,更别提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四)舞蹈教学方式问题近些年,高校教学改革在不断推进,而且对民间舞蹈方面,也投入更多的资源与精力。但实际上,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式方法,以及基础性肢体动作的相关指导姿知识,与具体的教学安排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并且在现实的课堂教育中可能存在过度重视肢体动作的标准程度,而忽视各个动作之间的衔接以及技巧上的练习。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陷入形式性的学习误区,难以通过自身的舞蹈作品,体现出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本性内涵以及原始的韵味[2]。

三、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改革实践探索

基于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以及其教学特点、情况等的分析,可了解国内高校在民间舞蹈方面的教学不足,进一步分析促进教学改革的实践方向。下文主要是针对相关教学问题,提出的探索建议。

(一)优化舞蹈师资团队

舞蹈教学期间,高校应当正视并利用好自己的优势,锁定民间舞蹈教学的具体方向,尤其是没有地域性舞蹈资源的学校,需要确定教学发展的根本性突破口,继而逐步构成特色化的教学体系。民间舞蹈实践教学期间,师资团队的培养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舞蹈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改革进行中,高校应当注重强化舞蹈教师的执教能力与职业素养,仅有如此,才能促进舞蹈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同时,师资团队的执教能力通常决定教学效果。从此来看,学校在优化师资团队时,建议从两个角度着手,一方面,增强教师们的舞蹈技能与水平,凭借教育者个人高超的舞蹈教学能力,促进学校民间舞教学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应主动提升教师个人的道德素养。高校需注重师德师风培养,形成优良的校园风气。联系学校自身的舞蹈教学情况与具体形式,安排所有教师参与思想方面的教育活动,坚定其基本信念,由此实现稳步推进民间舞教学革新。

(二)合理挑选舞蹈教材

民族民间舞蹈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点,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以及提高学生自身舞蹈技能,虽然是比较重要的,但是丰富理以及完善理论内容,同样有一定意义。高校在对学生实施理论指导,使学生有明确的自我提升方向,基础性依据便是舞蹈教材。现如今,民间舞蹈教学中所用的教材,实际质量普遍偏低,与现实舞蹈教育的需要,存在明显差距,这样不仅不能保证教学行为的质量,还可能会阻碍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进度。因此,为给学校民间舞蹈教学改革提供方向,需要注重教材的挑选与应用。基于学校现实情况与舞蹈教育模式,运用针对性、系统性更强的课本。与此同时,高校还应着重深度剖析如今在校生的学习情况与能力水平,明确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选用最符合本校民族民间舞蹈专业学生的总体情况,对学生今后成长有所帮助的教材,使学生能基于教材编制内容,进一步规范舞蹈课程,优化教与学的实际效果。基于合理挑选教材,也要结合当前时代潮流与教育需要,实施全方位调整,渗透时代元素,给舞蹈教学的革新实践与培育舞蹈人才的艺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3]。

(三)强调舞蹈文化内涵

倘若只是肢体动作的复刻以及相应技巧的机械性重复,是不能有效提升实际的学习效果,甚至可能导致在校生形成错误的民间舞学习观念与认知,学校无法各学生提供适应行业需求的基础性发展空间与条件。而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实践中,不仅要重视舞蹈肢体动作的指导教育,还应让学生了解体会每个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深层次的灵活,切实感受到舞蹈作品本身的韵味,领悟动作中的情感与文化内涵,继而提高舞蹈教学的活力。比如,秧歌舞蹈教学课程,教师可选择从情感表达、文化内涵、背景资料等方面入手,给后续的舞蹈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条件。而在此之后,对具体的舞蹈动作,加以讲解指导,使学生可以对每个动作背后文化内涵有所领悟,并且通过个人的舞蹈实践,尽可能将民族民间舞蹈的情感及文化体现出来。

(四)优化舞蹈教学方法

民族民间舞蹈此门课程与其他的舞蹈教学相同,均存在明显的实践性特征。现如今,该特征已经得到普遍性认可以及重视,这有助于推动一线教师在实际的舞蹈指导中,主动对教学方法展开探索。但是在现实的舞蹈教学活动进行期间,教师一般会倾向于肢体动作的标准化指导与培训,但不注重舞蹈动作的个人灵活运用,导致一部分舞蹈专业的学生仅能了解某个或某几个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以及肢体特点,但缺乏和相应舞蹈有关的理论知识储备。这样就不能借助理论指导学习实践,不利于学生在舞蹈领域的长期发展。因此,为使该现状能够多到优化,应当强调课堂中的教学指导方法,由此解决形式化、表面化的教学问题,主动运用现代化的指导理念与思路。比如,在藏族舞蹈的课程中,教师可选择通过网络渠道获得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基于个人的专业性见解进行整理汇总,生成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可以观察到更加细致的舞蹈动作以及学习素材,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和形式特征。基于此,按照课件所示的重难点以及肢体动作技巧,更加清晰的了解舞蹈动作的细节,主动结合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在课上也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凭借有效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对舞蹈动作以及其中文化内涵的掌握情况,由此逐渐完善与调整具体的教学安排。为解决原本单线教学方法的弊端,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氛围,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升教学效果。对此,其一,应当围绕到专业的现实情况。学习方式需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符合教师个人的能力,以及高校当前的教学状况。其二,灵活运用元素教学法以及短句教学法,其中前者是指把民族民间舞蹈的肢体动作进行分解,而后逐一攻破训练指导;后者则是基于民族舞蹈风格动作,通过串联以及组合的方式,构成连续性的“短句”,将舞蹈分成若干板块,加以反复练习。另外,还有表演形式的组合教学法,把具体的舞蹈动作以及相应的技巧运用到表演类的训练中,进行整合式训练。其三,实习教学期间,舞蹈教师应当主动运用各类可调动的教学资源开展指导活动,例如,音视频以及多媒体等,让学生直观性地看到民族民间舞蹈的实际形态,由此调动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好奇心[4]。

(五)其他改革实践方向

1.落实学生为本。实际教学期间,指导教师应当掌握学生的个人接受水平以及学习规律特点等,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落实舞蹈教学。比如,傣族舞蹈体系中,“三道弯”动作,需要舞蹈者灵活运用自己的手部、腰部和整个身体才能完成。对于部分学生而言,该动作比较复杂,所以在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选择分解动作。先进行手部的指导,而后练习腰部动作,最后延伸到整个肢体。换言之,选择基础性的动作,让学生自行练习,教师在此过程中加以观察,评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掌握速度,由此开展分类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比如,蒙古舞指导中,安排两名学生组合练习,教师则在旁加以观察。比如,“抖肩”不标准,“脚步”凌乱等,舞蹈教师便可及时提供指导,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同时,在两位学生一起练习的过程中,也能相互指导、帮助,从实践中提升个人舞蹈水平。总之,高校在组织民族民间舞蹈指导活动时,需要落实学生为本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指导,支持引导学生资助连续与督促,这有助于推进教学改革。2.注重民族意识。学习民间舞蹈,不仅是要掌握有关的动作技巧,更关键的是传承舞蹈中的文化。我国民族数量多,民间舞蹈形式多样,所有的学习者均应肩负起传承的使命,其并非仅代表个人,而是需要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展示文化特色与国家形象。学校在培养民族民间舞蹈人才中,应当注重民族意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让其对成为民族舞舞者感到自豪,并能主动传承及发扬民族民间舞蹈。3.合理设置课程。高校在进行舞蹈教学中,应当明确指出各民间舞的本质区别,突出舞蹈本身的文化价值,方便学生对所学舞蹈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为让学生对舞蹈本身的发展过程与人文价值有较多的掌握,学校既要注重教材的合理化编制,又应重视课程安排。简单来说,若想解决学校强调舞蹈技艺,忽略文化层面上的培养,应当适度增加舞蹈理论内容的占比。同时联系本地的民间舞蹈状况,设置选修课程以及其他授课形式,尽可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其同步推进理论储备与舞蹈技巧上的成长。4.创造实践机会舞蹈人才培养,不能仅局限在课堂中,学生应当逐渐积累舞蹈经验,收获观众真实的评价,由此逐渐增强个人舞台感染力与表现力,为此,学校可以选择介入式以及比赛式等。目前,在舞蹈教学中,实践性的价值逐渐显现。让学生投身于一线中,经过长期锻炼,使学生能有更多的上台经验,日积月累提高个人的展演能力。高校应当积极建设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把理论储备和上台表演结合起来,让舞蹈专业的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更多专业性的舞蹈技巧,提升舞台表演能力。另外,学校通过社会实践,从众多学生中筛选出更具潜力的人才,投入到国家文化建设中[5]。

四、结语

民族民间舞蹈是学校舞蹈教育体系中,比较关键的课程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及传统文化特色。强化对该类舞蹈教学的分析,全面推动教育改革,本质上是传承及保护此种民间文化,优化高校舞蹈教学效果。为此,高校应站在客观的视角,剖析如今的教学情况,梳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具体的发展方案,优化教学改革举措,为民间舞蹈传承,奠定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宜敏,金顺爱.当代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措施——评《当代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与改革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1,(Z2):125.

[2]彭偲晗.地方应用型高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问题探析[J].大众文艺,2021,(09):171-172.

[3]王小林.民办高校舞蹈专业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改革现状及策略[J].尚舞,2021,(06):98-99.

[4]游雅岚.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艺术评鉴,2020,(10):127-128.

高校舞蹈教学范文第5篇

1.1高校舞蹈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理念相悖我国的舞蹈教育最开始是在20世纪70年代,并逐渐地深入到大学教育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专业性的舞蹈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比较完整的体制。但是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不良的态势,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对于舞蹈技艺的教授远远超过了对于舞蹈的研究,使得舞蹈专业的教学成了一种仅需要较低的文化素质和单一的艺术综合能力以及简单思维的艺术形式,与科学的教学形式形成出现了很大的背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的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应当引入更多的教学模式,在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启发性,使得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学生的舞蹈这一具体的概念,而不是单纯地将学习舞蹈作为自己的目的和思维方式。

1.2高校的舞蹈专业教育与其他的人文学科的教育出现了互相违背的状况舞蹈作为一门运用肢体语言表现艺术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十分重视对于学生肢体协调能力的训练等。但是与此同时,学校不能忽视对于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断忽视学生评价能力和洞察能力的锻炼,这正是现阶段高校舞蹈专业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的舞蹈专业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上严重与人文社会学科的脱离,致使学生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明确地阐释自己的感受,只是单纯地将舞蹈作为一种表演结构进行演绎。

1.3高校舞蹈专业的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十分的稀少任何一门学科要想取得十分明显的进步,其所有的研究人才都必须是十分专业并且敬业的,在这一方面,高校专业的舞蹈教师人才的缺乏恰好使得高校的舞蹈专业教育水平一直处在很难提升的状况下。目前已有的高校舞蹈教育者在教学思想方面僵化,很少有高校舞蹈教育者能够将民间舞蹈的艺术真实地展现出来,创造性的舞蹈教育者缺乏的状况非常的严重。

2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的现状

由于高校的舞蹈专业所处的现状并不乐观,给民间舞蹈的传承也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此外,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的环境等因素也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下文将分析民间舞蹈艺术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现状:

2.1民间舞蹈艺术传承所处的环境在不断地变化经济的迅速发展造就了现阶段市场的不断变化,文化市场也是处在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可见民间舞蹈艺术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的科学价值也正逐渐被人们所忽略,很多与民间舞蹈艺术有关的历史文化也处在不断消亡的过程中,民间舞蹈艺术的市场正在被占领,所以为了继续传承民间舞蹈艺术,改善其传承方式是势在必行的。

2.2民间舞蹈在传承的过程中缺少应有的保护机制做其后盾由于新的文化形式的出现,民间舞蹈艺术已经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而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文化社会对于民间舞蹈艺术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缺少一定的保护措施的执行,不仅限制了民间舞蹈的发展空间,对其的资金投入还在不断地缩减,使得优秀的民间舞蹈逐渐地被青少年所忽略,精于研究民家舞蹈艺术价值的专家也逐渐地稀缺。

3高校民间舞蹈教育中传承民间舞蹈艺术的具体措施

上文中已经详细地阐述了我国高校民间舞蹈专业存在的教育现状,也分析了民间舞蹈艺术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阻碍。但是民间舞蹈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遗产,其艺术价值是绝对的,是不能忽视的,所以高校舞蹈专业一定要担当起传承民族舞蹈艺术价值的责任,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学现状,使得民族舞蹈的价值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扬。

3.1舞蹈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念民族舞蹈作为舞蹈专业中最具特色的舞蹈表现形式之一,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现代人受到多种文化形式的冲击,对于民族舞蹈的文化认知已经逐渐的淡化。这时,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应当积极地改正观念,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念,教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教会学生品味其中的民族文化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责任意识,在这一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产生民族自豪感,在表现舞蹈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拥有更强烈的感情蕴藏在肢体动作之中,丰富了民族舞蹈的表现形式。

3.2高校的舞蹈专业应当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进行合理的安排舞蹈专业不同于普通的文化课程的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舞蹈专业的教师也不能完全地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然只会使得民间舞蹈课程的教育显得过于的僵化,缺乏人性化。在设置民间舞蹈专业的课程的时候,教师应当选择最合适的教材,结合舞蹈教材,教授学生学习舞蹈技艺,促使学生掌握基本动作的同时,使得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培养学生对于民间舞蹈的兴趣,丰富民间舞蹈的趣味性。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当杜绝重技巧、轻理论的现象,在民间舞蹈教学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的舞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开设相应的辅修课程,大大的增强叙述对于民族舞蹈的兴趣。

3.3高校民族舞蹈专业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单独地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而是要将多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其中,顾及民间舞蹈课程教学的全面性和灵活性,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舞蹈的动作、步伐以及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产生自由的感悟。其中,感性教育法是民间舞蹈教育中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感悟到民间舞蹈的本质,使得学生产生学习的毅力和激情,在民间舞蹈表演过程中学生也能充分地展现出自己的情感,使得民间舞蹈的表演更加精彩。不仅如此,教师在使用感性教育法的时候,能够有效地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激发出学生创作的热情,使得学生在学习民间舞蹈的同时对民间舞蹈有所感悟并深入研究。

4总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