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体育教育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精选

高校体育教育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体育师资与推动了学校体育发展的重任。由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受传统的竞技体育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体育教育专业一直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教育效果不容乐观。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设置,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良性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1、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概况

在我国开展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院校主要有直属体育院校、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普通高校专科体育教育专业等。目前,包括16所体育院校在内,全国共有近200所高等学校设立了体育教育专业,近200所中等师范学校开办体育班。这些体育学院、系科大多数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建立的,当时开办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体育师资,解决当地体育师资严重欠缺的问题。

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前提。有了准确的定位,才可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课程体系。

把握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跨世纪课程体系,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新的课程改革是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它体现了新世纪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改革与发展中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2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扩招使生源质量相对下降

高校大幅度扩招最直接的动因是为了给予更多人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带动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当前我国高校的承受能力。目前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体育专业,事实上,很多高校面临着体育师资力量薄弱,体育场地设施紧缺等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体育专业人才整体素质的下降,长此以往将形成恶性循环。

2.2课程设置相对滞后于现实需求

教育部于2004年对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做出要求,若达不到一定就业比例的专业,将限制其招生规模,这意味着可能会出现部分或相当一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萎缩。目前,绝大多数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仍局限于传统的基础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体,很少涉及到民间体育活动和新兴运动项目的内容。虽然近年来进行了一些改革,提倡宽口径、厚基础,开设了系列选修课程,但仍局限于体育类专业领域课程,很少拓展到其他领域,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由于学生所学的专业没有紧跟社会的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脱节,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往往处于被动的位子,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面临巨大的挑战。

2.3人才市场供过于求,就业困难增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等院校招生数量急剧增加,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中发挥基础调节作用,高等院校的发展要与人才市场的运行相一致。因此,教育部决定从2005年开始,取消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分配制度,所有毕业生全部面向人才市场。该制度的颁布,打破了2004年之前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一直实行的“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造成了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4学生的合法权利缺少有效的法律保障

上世纪80年左右,国家体委曾颁布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关于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充分发挥体育学院在发展我国体育事业中的作用的通知》、《关于体育学院的任务、系科设置、专业设置和修业年限的意见》等一系列法规,对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工作作出了较全面的规定,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立法形式来看,这些体育法规大部分是部门规章等非严格的法规体例,法规层次与效力都不够高,实践操作性差,直接制约着施行的效力。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更强有力的立法保障。

我国于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体育法》,从立法层面确立了体育的地位,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体育法制化管理的阶段。然而,目前关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法规缺失严重,在仅有的几部体育法规中还作出了限制性的规定,例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29条规定:“高等体育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专业的体育工作不适用本条例。”这无疑忽视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权利,不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3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策略

3.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体育不仅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担负着向社会延伸健康教育的使命,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决定体育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是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校体育教师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在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达到我国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就要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各高校要不断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为教师提供定期培训机会,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丰富自身素质。

3.2注重课程设置的综合化与地方化,完善课程体系

国家在新课程标准里的规定给各高校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和余地,对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提供了很大的可能,也给学校开展创造性和特色性的教学提供了方便。新课程方案的必修课中主干课程按领域设置,具有一定的弹性,突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增强新课程方案的适应性,有利于各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选修课程按模块形式设置,突出课程设置的小型化。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普遍调整了术科与理论课时的比例。术科课时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已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呼吁各院系在设置专业时与社会实际需求挂钩,注重为社会改革服务的特征,紧跟时展潮流,这不仅是健全和完善体育学科的需要,而且对学生的就业不无裨益。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发挥高校的办学特色。

3.3拓宽就业渠道,自救与他助相结合

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首先,对毕业生来说,要有时代感,努力实现“自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择业技巧,将运动场上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运用在学习和未来职业的准备上,将训练中坚韧不拔的毅力用到挑战未来职业上,增强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当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采取公力救济,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其次,对国家或相关部门来说,可以从立法上予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增设就业的岗位,减缓学生的就业压力。最后,对高校来说,加强体育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开设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培养就业的综合素质,第一时间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实现工作适应期的角色转变,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挑战。因此,将国家的他助与学生的自救行为相结合,能有效地解决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3.4健全相关体育法规,维护学生的体育权利

《国际体育运动宪章》第1条规定,参加体育运动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庄严的法律形式得以确认和保护其体育权利,不仅能够更好地维护和保障学生的体育权利,而且能够规范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建议利用修改《体育法》的机会将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有关的内容写进《体育法》;或者由国家制定法律效力较高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法规;或者健全和完善已有的高校体育教育法规,从实际出发,增强法律的适应性。中外各国的司法经验表明,没有强有力的司法和监督机构,无论怎么完备严密的法律也只能流于形式。建立完善的监督与执行机构,有助于体育法规的顺利实施,避免体育法规形同虚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健全和规范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法制建设,填补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力争为我国高校体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进而完善我国的体育法律体系。

4结语

自2001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改革,新课程改革为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对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体育教育课程的先进理念还处于理论层面,新的课程方案只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要将课程方案落实到实处并非一蹴而就,要在课程实践中不断改革和探索。社会的进步给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批判地吸收国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把握社会发展脉搏,与时俱进,以高校体育教育作为促进我国体育发展的突破口,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威,江玲,等.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82-1685.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教师综合能力教育理念

“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而且还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实施者,其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要求他们不仅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师范技能,而且必须具备高尚的“师范人格”。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中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创造历史的活动中都贯穿着他的主体性、价值属性,完成社会给予的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任务。

一、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高校体育教学,是为国家培养多层次、多类型、有创造力的、有个性魅力的人才,这样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与人际关系,宽阔的视野,较强的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这样才能对不同学生的教育类型和人才类型实施不同的教育过程和课程体育。

1.在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体育教学中,师生间的直接交往与接触较其它学科老师多,对学生的教育效能具有较强的广泛性,教师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和影响也大于其它学科教师。体育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健康的象征,因此体育教师的健康人格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它会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兴趣、能力、性格等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思想,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还要有较好的个人品质,做到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谈吐文雅、举止文明、热情开朗、精神饱满、坚定果断、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团结合作等等,潜移默化地去影响自己的学生。

2.全新的观念是人高层次心理需要的反映,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激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教学追求。在学校的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全体教育观、全面教育观、主动教育观和高效教育观。具体来讲,体育教师应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发展条件,无论成绩好坏,对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对学生的关爱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掺杂个人好恶。体育教师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心理、个性等方面关心和指导学生,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知识,指导学生学习,还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更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体育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唤起学生的自觉、自主意识,为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3.体育教师要具有广博精深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对所教学科的全部必须深入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熟练运用,举一反三,及时把新知识、新信息、新内容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接受再教育,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师还要具有深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因此,体育教师应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教材教法等教育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才能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二、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新的要求

体育教师要适应21世纪学校体育的发展,必须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在学习中应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终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和积累,不断地更新已有的知识。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提高教学组织、教学管理、讲解和示范、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反馈教学信息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懂得教育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在当代智力密集型结构的信息中,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赢得最新的信息和知识,谁就有成功的希望。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知识水平直接着学生对知识、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体育教师不能再是仅仅懂得一些运动技能的教师,而应是一个理论扎实、知识广博、能力很强、经验丰富的教育者。

综上所述,作为新世纪的体育教师,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确立正确的道德观、体育观,进一步增强敬业意识,弘扬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体育教学工作有了正确的认识,对它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才会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自豪感、光荣感、责任感,从而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把毕生的精力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

[1]陈晓春.体育教师素质谈[J].体育学刊,2000(4):87-90.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第3篇

1.1体育教学目标没有完全落实

当代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增强全民体质,通过体育课增强在校学生的体质;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培养在校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丰富校园生活,陶冶积极健康的情操;当代高校的体育课中的各种课程的可选择性有利于发展体育文化事业,全面推进当代体育发展。通过体育课的主要达到预期目标: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课外兴趣、丰富校园生活;推进体育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修满在校必须的体育学分。据调查,当代体育教学中,大都是强调体育科目的技能和学生的身体能力,没有与社会的需求相融合,当学生离开校园后,并没有走“终身教育”的路线,很多学生都脱离了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达不到体育教育的预期效果。

1.2教育模式滞后

我国当下教育模式滞后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当下教育模式仍旧是以基础知识为指导,技能掌握情况为结果的教育模式,没有新变化,教学规律过于单一,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

(2)教学内容抽象:

体育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是课程资源开发,本次改革通过确立课程意识和开发课程资源使体育教学从内涵和外延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数教师的课程意识比较缺乏,教师会将教材当作学生学习的唯一材料,体育教育改革逐渐改变了这一现象。新课程理念不再强调大纲的统治地位,开始注重补充教材、重组教材,强调社会生活经验与体育教育的结合。但是,教师经验的缺乏不能有效的把握补充教材的标准,所以在体育教育的实施层面上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各种形式的游戏等被引进体育课堂这就使得体育课失去了自己的初衷。

(3)过于形式化的教学:

当前的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前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现在提倡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领者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自主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和各学校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但是,在看似活泼的教学方式下隐藏着浮躁、形式主义和盲目跟风的现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提高,情感态度没有被充分激活。有的教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成为放羊,自主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等方式,在教师必要的讲解、计划和引导下,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特征,是一种典型的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完全由学生做主,学生想学什么、想做什么、怎样学、怎样练都由自己决定。这些做法看似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并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也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

(4)教师缺乏责任感:

此次体育教育改革是为了充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每个学生,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具体操作时忽略了自己的引导性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让教师放弃其主导地位。

2体育教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在体育教育教学方面要不断的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增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室内课上可以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技能课上可以提前下载一些规范的动作,利用课件将动作分解慢放,反复播放。

(2)提高教师的素质

新课标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尤其是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无论自己的技术多么的纯熟都必须要有自己的专长,而且教师还要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的充实自己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

教师在体育课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自我锻炼与终身运动的意识贯穿其中,体育课不仅要教给学生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还要对学生的认识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明白锻炼的意义。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为终身锻炼打下基础这时教师应该不断地鼓励自己的学生,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能够将锻炼习惯升华为体育锻炼理念最终让学生终生受益。

(4)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群众体育;体育教学;教育改革

一、依靠群众体育做好高校教育工作

体育在群众之中广泛开展,因此做好群众体育工作是发展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关键,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群众体育的发展是增强国民体魄,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推进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就要建立健全的有效的、长期的发展机制,完善基层体育设施和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所以,要让群众体育发展有所突破就务必落实好有利于群众体育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不断深入发展壮大群众体育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体魄要求日益增长,拥有健康的身体也是群众所追求的大众时尚,因此,体育健身运动得到越来越多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广泛信赖,也将群众体育纳入到高校教育工作中来。

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以群众作为根本,注重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育应当注重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和发展,也是当今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教育部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使的学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能够遵循教学目标,使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高校学生在不同体育项目上的发展特点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在学生擅长的领域方面,保证高校体育教育能够满足高校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需求。另外,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对高校学生展开体育教学工作,力求能够达到教育部门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在高校体育教学方面,高校体育教师应当掌握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并能够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体育项目,只有学生真正接触到较为擅长的体育项目,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这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2、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是体育教学发展的根本,因此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体质和自身理念,在期末评价表上减少终结性评价所占的比重,而应当增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的表现所占的比重,在教学改革中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不应以成绩为目的,而应当对通过体育锻炼而获得的强身健体的效果给予重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体育教学工作逐渐遭受到多方面的质疑,在教学模式上慢慢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生转移,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师对教学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出现偏移,甚至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理念出现淡薄现象,淡出人们的视线。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工,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并根据高校自身的体育教学情况,制定合理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并将群众教育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3、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在高校体育建设中应当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积极树立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并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学生的体育内涵进行深化教育。但在目前教学中,学生在体质方面、体育知识技能方面以及道德品质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中,应当对学生的体质、道德修养以及体育知识技能三方面进行细化分配,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的需求中,提高体育运动的参与能力,增强学生体育运动的技能,促进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在群众体育中的社会适应性,同时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三、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处于游离状态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线,如果培养目标存在有偏差,该校的办学质量会受到直接的影响,而且名誉会大大受损,从而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受损,进而影响到该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体育高职院校目前存在培养目标游离的状态,其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体育行业人才,还是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甚至出现混合交叉,从而导致一定资源的浪费。其次,办学理念模糊不清,受当前社会浮躁情绪的影响,大多数体育高职院校试图把高等职业教育按照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培养方式,有的体育高职院校基础不扎实,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在学校实际运营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生运动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群众体育善治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以及民众等多元主体的互动与合作,更需要从构建群众的体育生活方式,整合社会资本,以及社会管理创新等不同行动领域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行动,其次,在加强社会监督与评价方面的制度建设,是实现群众体育善治的必要举措。

2、体育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影响着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一直延续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将学生封锁在固定的体育思维定势中,而在体育项目内容上,教师也仅仅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体育技能教学模式,而对于体育教学中所运用到的技巧性方法没有进行引导,有的教师甚至仅仅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就达到目的,对体育课程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没有具体性的认识。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师对体育教材内容的安排以及体育课程的安排,没有提出过多的要求,同时也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出现了忽略的情况。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来达到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目的。

3、没有充分考虑到以群众为本的思想

在教学课程设置上高校体育教没有将以群众为本的思想考虑到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范围内,同时也忽略了学生在体育项目中能够快速发展的竞技项目,甚至在高校中所开设的体育项目中并不适合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例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课程内容比较单一,有的教师甚至在整节课堂中只是单纯的进行体育动作示范教学,而对高校体育观的教学以及体育理论教学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体育锻炼不仅是一种体能的考验,更是对学生意志力的考验。在体育锻炼中,难免遇到障碍和挫折,而适宜的体能教学和锻炼能够起到敦促学生培养坚强毅力的精神和体育锻炼的良好意愿,更能起到身心上的教育和涤荡作用,使其拥有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四、总结

群众体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受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与影响,同时群众体育的发展又促进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必须服务社会的需要,改革现有的高校体育,提出高校体育应育人为目的,以健康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和改善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条件。

作者:陈萍 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第5篇

高校体育教育体系构建的依据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即,身体健康教育、运动参与教育、运动能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教育。以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对本题目进行的实践研究,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中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发展现状,创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体系,研究并提炼出高校体育以课堂体育教学为核心,以课外体育活动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组织措施,形成符合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教育组织实施方案,体现当代大学生体育教育综合培养的工作要求,并为其进行的体育教育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公共体育;教育体系构建;组织实施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以学校体育教育的整体观为先导,目的是在实施体育课程、健康锻炼《标准》、阳光体育运动、以及体育社团活动等内容中得到合理有效进行,以达到全员参与的活动目标。终极目标是通过体育教育使大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感悟体育的核心价值观(体育让人类的情感交流得以实现;体育使现代人的自我得以确认;体育让人通过不断的锻炼和竞争去发展自己,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过程中建立起不屈不挠、合作进取的信念,去实现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服务于自己学习、生活、和工作。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构建的实施在组织管理方面:表现为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有序,职能和责任明确,工作流程清晰,人力物力资源得到有效分配,部门联动加强的工作科学有效;在实施方法方面,提供即体现全体要求又保障个体愿望的服务。具体表现为体育教育工作组织综合化、方法实施多样化、内容选择个性化、表现形式一体化的多元教育组织方式[1]。

1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思想

依据体制架构设计理论而形成的多元化教育思想体系,为体育多元化教育组织与实施赋予了更多操作性和发展性的策略。在其理论思想指导下,各级组织者及教师工作能力的要求更具专业性和全面性,以发挥体育的生理、心理、社会教育作用。力求体育教学组织打破体育教育活动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下运行的格局,开创多渠道、多种类的组织系统,使参与者在体育运动方面有更多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空间[1]。

2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构建的内容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在以课程体育内容为核心,以课外体育组织活动为中心的前提下,依托体育课程、健康锻炼《标准》、阳光体育运动、以及体育社团活动等内容实施多元化体育育人环境下而建构的。将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即身体健康教育———运动参与教育———运动能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以其作为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依据,进而构建起的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即,体质监测与评价、课堂体育教学、健康与心理咨询、健身与康复指导、运动训练与培训、体育俱乐部、体育在社会适应性中的教育、校园体育文化等八个教育体系的构成。它提供了全方位的体育健身、体育评价、体育康复、体育发展等方面的指导与咨询服务,以此确立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实施内容和方法。

3实施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组织方法

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组织方法是多元化的组织方法。表现为体育教育工作组织综合化、方法实施多样化、内容选择个性化、表现形式一体化的多元教育组织方式。具体内容是:(1)创建多元,一体教教育组织模式,形成学校、学院、体育部组织系统,保障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各项工作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有序进行;(2)公共体育部参与全校体育工作计划制定,在落实学校公共体育工作计划中,负有对各项体育活动内容的指导、训练、咨询义务;(3)二级学院负责各年级、班、寝室的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4)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工会、团委、校医务室等职能部门形成一个各尽其职、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有机整体,保证学校体育工作发展一体化的实施[1]。

4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实施过程

公共体育教育体系坚持多样化的组织方法,实施两级的培育目标,体现“三特”的工作过程。(教学特色、学生特长、教师工作特点)

4.1课堂体育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的培养目标,即基本教学目标。二年时间里,通过课堂体育教学,实现公共体育教学特色确定的目标要求。(1)每个学生掌握运动前和运动后的身体活动的保健方法;(2)每位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二项运动技能;(3)每位学生掌握三项理论能力,即运动创伤的简单处理方法、运动疾病现象的识别与诊断能力;运动处方的制定能力[2](体育教学特色)。

4.2课外体育教育

面向部分和个别学生的教学发展目标。四年时间里(课下),通过体育协会组织和体育俱乐部,使部分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中继续发展;通过组织运动队训练,使个别学生在体育运动竞赛中,展示学校竞技运动水平和精神风貌(发展学生特长)。

4.3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工作职责和要求

对每个学生有指导、咨询、服务的义务;思想要求上育人为本,做到服务与奉献相结合;专项发挥与教育专业相结合(教师工作特点)。

5实施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

5.1课堂体育教育的要求

5.1.1树立全面发展教育观:

体育课堂教育要求实施由单纯生物体质教育向身体、心理、社会全面发展教育观转变。首先,在内容的组织方面满足教材编排竞技化、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安排上做到兴趣化、在练习手段上选择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满足不同学习条件学生的体育需求,在潜移默化的运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兴趣,使体育的教育价值为学生所领悟。其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内容科学设计、方法合理运用、指导措施有效的教学过程,使体育技能教育上升到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3]。

5.1.2提升自身理论素养:

体育学是由多学科理论组成的综合性学科。一方面体育教师要运用多学科理论来研究体育教育规律,并将多学科理论有机地转化为可以操作的文化知识来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另一方面体育教师终身学习是其职业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师应掌握和利用本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指导教育教学、解决教学中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创新性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体育运动教育专家。

5.1.3和谐与健康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和谐相处是实施体育课堂教育的重要保障。教师既要在体育教学中创造出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的积极合作的氛围,又要做到自正其身,尊重学生的人格,并运用因人制宜的方法来关心帮助每个学生,进而形成全体学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同时体育教师还要运用好体育运动中公平、公正的规则,创设出相对宽松、自由的教育教学环境,并保障教学组织活而不乱,学生乐于参与,让参与者获得快乐。

5.1.4挖掘体育动作教学中的文化内涵:

体育动作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直接体验过程,涉及到体育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教学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是创新性体育教育的源泉,也是改变体育教育过程中枯燥,缺乏活力的手段之一。因此,体育动作教学过程中不能停留于技能?技术传授,还应该与体育文化知识相结合,以丰富体育教育内涵[4]

5.2课外体育教育的总体要求

课外体育教育具有夸班级、跨年级、跨专业的参与人数多活动范围广等特点,也是高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教育路径。其可为大学生实施增强体质、相互交流、愉悦身心、理解体育文化、发展个性和特长、培养合作,完善人格等教育创造条件。

5.2.1凸显课外体育活动的选择性:

现在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大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其内容缺乏选择性是原因之一。而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存在和发展是满足学生的需求,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要求在参与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学校和教师应当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参与体育的内容、方式、时间和空间,以利于他们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自主选择[5]。

5.2.2遵循自我发展原则: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重视学生主体性教育,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只有其自愿参与的前提下,方可达到学生主动、独立、创造性的运动教育效果,并获得运动对自我身体的认知和评价,提升大学生自我运动效能,养成自觉接受运动教育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5.2.3体育项目差异性的教育作用:

千校一面,万人一堂的现状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季节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甚至是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各有不同。可以说课外体育活动质量的基本保障是做好对运动项目选择差异性的服务,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5.2.4体育运动过程中的社会性教育:

体育不仅是为身心健康服务的,也为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了解、适应社会创造学习条件。课外体育活动中存有诸多的社会现象。把体育运动教育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竞争与合作、规则意识、培养道德情操、养成终身健身保健习惯以及发展心理素质融为一体,是创新体育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培养要求[6]。

6结语

6.1公共体育教育体系构建出发点

全面落实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的精神实质,要求体育教师的自身发展必须是运动教育专家,以使体育回归教育本意。

6.2高校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

通过体育教育使大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感悟体育的核心价值观,并服务于自己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

6.3创建体育多元化教学组织系统

建立以学校为统领的从学院到学生寝室的各级组织体系,实施体育教育改革与实践的组织多元化,使教书、管理、服务全面育人的工作落到实处。

6.4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组织实施

课上围绕着体育教学特色,课下围绕着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教师履行对每个学生指导、咨询、服务的工作职责,以此作为高校体育培养人才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谷长江.高校公共体育工作多元化教学组织与实施方案[J].台州学院学报,2012(3).

[2]李艳群.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一体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5).

[3]丁物.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的特征福[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2(5).

[4]潘正坤.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实施路径与实效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7).

[5]黄江涛.基于系统论的校园体育教育新体系构建[J].职业与教育,2013(2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