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素质教育

高校素质教育范文精选

高校素质教育

高校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教师综合能力教育理念

“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而且还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实施者,其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要求他们不仅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师范技能,而且必须具备高尚的“师范人格”。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中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创造历史的活动中都贯穿着他的主体性、价值属性,完成社会给予的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任务。

一、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高校体育教学,是为国家培养多层次、多类型、有创造力的、有个性魅力的人才,这样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与人际关系,宽阔的视野,较强的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这样才能对不同学生的教育类型和人才类型实施不同的教育过程和课程体育。

1.在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体育教学中,师生间的直接交往与接触较其它学科老师多,对学生的教育效能具有较强的广泛性,教师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和影响也大于其它学科教师。体育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健康的象征,因此体育教师的健康人格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它会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兴趣、能力、性格等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思想,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还要有较好的个人品质,做到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谈吐文雅、举止文明、热情开朗、精神饱满、坚定果断、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团结合作等等,潜移默化地去影响自己的学生。

2.全新的观念是人高层次心理需要的反映,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激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教学追求。在学校的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全体教育观、全面教育观、主动教育观和高效教育观。具体来讲,体育教师应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发展条件,无论成绩好坏,对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对学生的关爱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掺杂个人好恶。体育教师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心理、个性等方面关心和指导学生,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知识,指导学生学习,还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更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体育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唤起学生的自觉、自主意识,为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3.体育教师要具有广博精深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对所教学科的全部必须深入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熟练运用,举一反三,及时把新知识、新信息、新内容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接受再教育,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师还要具有深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因此,体育教师应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教材教法等教育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才能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二、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新的要求

体育教师要适应21世纪学校体育的发展,必须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在学习中应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终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和积累,不断地更新已有的知识。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提高教学组织、教学管理、讲解和示范、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反馈教学信息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懂得教育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在当代智力密集型结构的信息中,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赢得最新的信息和知识,谁就有成功的希望。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知识水平直接着学生对知识、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体育教师不能再是仅仅懂得一些运动技能的教师,而应是一个理论扎实、知识广博、能力很强、经验丰富的教育者。

综上所述,作为新世纪的体育教师,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确立正确的道德观、体育观,进一步增强敬业意识,弘扬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体育教学工作有了正确的认识,对它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才会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自豪感、光荣感、责任感,从而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把毕生的精力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

[1]陈晓春.体育教师素质谈[J].体育学刊,2000(4):87-90.

高校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不足

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近年来,美国高校十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教育部门开始意识到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98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奏响了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新篇章。随着教育部1985年《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及1992年《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文献检索课在我国高校开始广泛普及,并成为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

一、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多年来,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存在的不足是不容人们忽视的。

1.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

美国信息素质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权威机构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出面对信息素质教育作一个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这使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陷于一种无序迷茫的状态。

2.高校的教育职能部门对信息素质教育管理缺乏力度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往往陷于图书馆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得不到教学管理部门以及院系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活动中,许多学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不但没有得到加强,教学任务反而被严重削减,因此文献检索课备受冷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第一,将信息素质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第二,将信息素质教育片面认为是专业技能教育;第三,将信息素质教育认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辅助手段。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模式,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及教育的效果。

(2)信息素质教育手段落后。目前,多数高校仍然以文献检索课作为唯一的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方式。模式是老三套: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式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设置大部分为选修课,课时设置多的为一个学期,少的仅仅为几节讲座,而且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虽然增加了计算机检索内容,但大部分仍局限于数据库如何检索等检索技能方面的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等基本不沾边,缺少系统化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综合信息素质的培养。

3.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涵盖面窄

教育部“四个文件”的下发,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这四个文件,就不会有文献检索课今天的成就与辉煌,现在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但也必须看到,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养与教育的课程,显然原文件的有关内容,特别是[1992]44号文件《教学基本要求》已经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与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滞后。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信息技能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高校现用教材是以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44号文件《关于印发文献检索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为依据编的,内容主要是信息技能教育,部分涉及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又不全面,对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层次不分。学生年龄不同,程度不同,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也应不同,对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大多共用一套教材,教学层次不分。因此,实施本科、专科、研究生的分段教学也势在必行。

4.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陈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其中,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人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

(1)信息素质教育理念陈旧。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素质、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它们四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信息知识素质是基础,信息意识素质是核心,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是准则与保证。而我们许多院校把信息素质的培养仅仅理解为文献检索课教育,只着重于信息技能教育,忽视了理念教育,只重视手段应用,忽略了观念更新。

(2)学生信息意识淡薄。根据我们日常工作的观察和对部分

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与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浓厚。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语言较贫乏、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论文网)

二、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针对不足应采取的对策

做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1.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创造政策支持的环境知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价值成为价值实体中的独立构成部分,信息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资源,对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很多发达的国家对信息素质教育非常重视,把信息素质教育看成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并认为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关键性的成果。吁请教育界权威机构和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信息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性,要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为各部门人员的合作创造条件,并统一部署和规划,制定出具体实施准则和方案及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估标准。为高校推行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促使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2.制定科学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和切合实际的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各高校要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为依据并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指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规划制定人应有校长、主管教学的领导、图书馆员、各院系老师和其他相关人员。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还是选择某个年级或院系为试点,条件成熟时再全面推广,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因为教育对象和范围不同,要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

(2)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应达到的信息素质能力和细则。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高的信息道德水平,其中特别要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检索、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指定达到上述能力的课程方案,并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几次培训讲座来实施完成。应该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

A.对刚入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图书馆知识及图书馆利用的教育和培训,讲授图书分类法及图书馆对图书、期刊等的加工和管理、图书馆馆藏查询的使用方法。使新生了解图书馆,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为以后学习专业数据库打下良好的基础。

B.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信息能力的培养,开设信息基础理论课程,同时进行检索专业数据库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插入专业信息及信息资源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重组和挖掘信息的能力,为全面学习中外文的专业信息检索与利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C.对四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专业信息收集、获取与利用能力的培养。全面讲授中外文专业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重点在于明确表达检索需求,精确而有效地构建检索策略;介绍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的检索与获取;培养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全面、系统地掌握信息理论和技能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4)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类学生应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应达到不同程度的标准。目前我国暂未颁布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准则,各高校可参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也可通过社会需求的考察来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各院校情况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既能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南,又可为信息素质能力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A.在信息需求和获取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信息需求的能力相协调,强调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资源的利用,而且还要注重所获信息的成本与收益。

B.在信息选择与评估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对信息的增值性、信息的矛盾性等性质的认识相一致。要求学生不仅对信息及信息的来源做到批判性评估,而且对所需信息能够进行有效而又高效率地评估。

C.在信息检索与应用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检索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相联系,并不断完善检索策略;在信息利用方面,能够将精选的信息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能够利用信息完成特殊的研究;能够遵守关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的法律、规定、政策以及礼节。

D.在信息交流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与他人、与学科专家和从事实践工作的专家的交流,来不断地修整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3.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学校其他教育职能部门的协作与联系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推行需要在全校性的信息素质教育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和院系要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同时还需要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与各院系的领导及专业教师、学校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合作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的重要基础。作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主干机构的图书馆,要争取学校主管领导的支持,注意加强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教学管理机构的横向联系与协作,制定一套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体系,把信息素质教育贯穿并融入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学的良好局面。具体方法如下:

(1)图书馆参与学校教学规划的制定,承担图书馆知识、图书馆利用方法、信息基础理论、信息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合作,在实现信息素质教育同时深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介绍某专业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检索技巧。并对学生提供像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这样的实践场所,并能给予辅导和咨询。

高校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素质教育是我国进入新的世纪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而提出的概念,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而伟人更是提出过“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可见连伟人都认为体育不仅仅是对自身身体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素质的培养而对健康人格的培养,即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之中。所以说体育素质教育模式是指按照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原理而设计的一种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教学活动的模型和理论框架。体育教育相对于其他的科目来说既有其相同的一方面当然也有其独特的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在教授同学们要点的同时也接受着学生们的反馈。老师不仅要教同学们关于体育方面的知识,更是为了让同学们熟悉掌握关于一些体育运动的技能。让其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在以后的空余时间里可以熟练掌握运动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目前在高校中,普遍都开有体育课,但不同于以前中学的体育课,高校的体育课显得种类更加丰富,给予了学生们更多的选择,既可以让同学充分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也可以通过不同种类的课程教导学生们熟悉掌握不同的体育技能与技术。

2.关于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存在问题的讨论

现如今是素质教育大行其道的世纪,由于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其中的体育教学也变得目标更加的明确,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手段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在不断发展的今天,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而有些问题如果解决的不够彻底,即使现在有些改善,最后也难免成为教育改革中最后的桎梏。这些问题比如有在一些高校,对于加强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这一党中央的政策仍实施的不够彻底,即仍然过分重视智育但却轻视体育的现象,某些高校对于这些政策也有相应的敷衍办法。另外还存在的问题包括如今高校的体育教学方法显得不能够与时俱进,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却采用过去古老的教学方法去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比如某些老师教同学们一些体育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记忆和熟练的掌握他所教授的体育知识,往往采用先理论讲解,讲解之后就开始老师的实践示范,最后为了达到目的,老师往往一味的让同学们进行重复机械式是练习,最后采用一些竞技化的方法进行考核。但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以及考核制度往往会限制了同学们能力的发展,反而更加抑制了学生们生理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目前关于体育教学的种种问题其实都可以说是如今高校的体育教育制度不够科学,沿用过去的传统体育教学制度,这是不益于当代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的。比如说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体制中,比较侧重于对学生体育技能动作的培养,而这种教学模式从本质上忽略了体育知识技能,进而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高校的体育教学不能够均衡而且不够全面的获得发展。

3.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其是否能培养出跨世纪的高素质体育人才不在乎你是否高校里高楼林立、各种现代化教室、学校占地多大等一些条件设施,而是取决于这所高校里的师资水平。只有师资水平得到了保障才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如果把培养出高素质体育人才比喻盖成一幢大厦,那么师资力量就是这幢大厦的地基,只有地基打稳了,当这幢大厦盖成的时候才能抵御风吹雨打。就好像当年抗战时的西南联大一样,虽然校舍很破,也肯定无法现在的高校有所比较,但当年那却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而现在大学盖得越来越漂亮,设施也越来越齐全,但是却也越来越难出现当时那样的世纪之才。由此可以看出,要想能够培养出跨世纪的高素质体育人才,高校体育教师必须不断的、及时的完善自身的现代知识基本结构,并且与素质教育的实践需要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塑造出一支高水平的高校体育师资队伍。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的鼓励高校体育教师多参与与本专业相关的跨专业跨行业的技能培训,这样才能够形成一支具有时代性特征的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另外还应该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调整体育教学的课程结构,把一些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技术难度大有锻炼性差的教材内容一并削减。为学生提供一些性价比高的体育项目,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们对于体育充满兴趣,让他们更能自发地参与其中,享受其中的乐趣同时也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只有这样高校的体育教学才能够正确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们身心健康的发展,甚至当他们毕业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也依然能够自觉地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和健康的身体娱乐。

高校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摘要题】学校体育

【关键词】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特征/内容/对策

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靠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培养与造就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的合格人才,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学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贯彻与实施素质教育是高校体育面临的一个值得深入细致研究的重大课题。据查阅文献,目前围绕着这一课题虽有一些零星的表述,但系统、全面地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浅见,仅供参阅。

1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

1.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2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

素质教育是随着时代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产生与发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教育事业得到了重视和加强,确立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教育工作总体目标,并在逐步贯彻与落实过程中强调要重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983年以“三个面向”为指导的全国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为了搞好教体改革,1985年党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日渐显露。鉴于此,1993年党中央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鲜明地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为了尽快统一认识,转变教育观念,1994年李岚清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的讲话,深刻地阐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随后,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更加明确了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大决策,应贯穿在各级各类教育之中。至此,一个以“一个根本宗旨”,“一个基本特征”和“两个重点”为主要内容的全新的教育思想已经形成,并立刻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2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2.1全面性

指教育对象而言。我国宪法第46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而非特定的阶级、阶层或特殊的群体与个体。《决定》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才是符合21世纪实际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

2.2个体性

指教学对象而言。无庸质疑的是遗传、环境等的影响使每个人的身心发育水平不尽相同,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无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必然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受不了”的状况,这是“应试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强调“以人为本”,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特长,使他们人尽其才,学有所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2.3均衡性

指教育目标而言。追求身体教育,以掌握“三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标的活动似乎已成主流,而追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具有稳定的情绪、刚强的性格、奋勇进取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工作却被淡化或漠视。这种重“身”轻“心”的教育是造成学生意志薄弱,心理卫生疾病增多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健康的定义来看,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精神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面对激烈的竞争,高度紧张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健康第一”的思想,既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身体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与提高,从而达到“身心并完”、“形神合一”的教育目标。

2.4发展性

指体育教育过程而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首次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概念。从“终身体育”的观点来说,体育教育是与人的生命共始终,是利用一切必要的体育资源(包括场地、器材与设施等)来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由此看来,学校体育仅仅是学生系统地接受体育教育的一个“短暂”的过程。众所周知,大学期间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和关键性阶段。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愉快地参加锻炼: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两种今后能长期从事锻炼的项目和必要的锻炼知识,“学会锻炼”并科学地进行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走自我发展与完善之路。

3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3.1智力方面

3.1.1基本知识是指与体育有关的各种理论知识,如体育史,体育政策、法规和功能,身体锻炼的原则与方法,体育锻炼效果的测定与评价,运动卫生与自我保健和各种专项竞赛的组织方法、裁判法与相应规则等,是体育室内教学的主要内容。

3.1.2基本技术是指各个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动作。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技术动作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考试的主要内容。

3.1.3基本技能是指能灵活熟练地运用与发挥所掌握的基本技术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运动技能,对于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与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非智力方面

3.2.1体育能力是指从事体育锻炼与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自我锻炼能力。指能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宜的项目和适当的方式而积极地进行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是奠定终身体育的根本。

(2)自我评价能力。是指能利用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对体育锻炼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自我调整锻炼计划,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能力,是不断提高锻炼效果的关键。

(3)自我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提高学生对各种天气、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抵御各种疾病的能力和对各种自然因素的耐受力等。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时刻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增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主要是提高他们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调节身心状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组织与管理能力。是指对体育活动或竞赛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大学生既是体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又是体育活动的推动者。具备一定的体育组织与管理能力。对于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3.2.2体育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主要是主动参与意识,公平竞争与顽强拼搏意识、健身意识、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法规意识等,是高校体育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3.2.3体育习惯是指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和自觉、持久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3.2.4体育行为是指一个人在体育运动中良好的精神风貌与道德作风的外在表现。包括竞技场上的体育行为,即尊重裁判,尊重对手,遵守比赛规则与纪律,以礼服人,靠技取胜,顽强拼搏,奋勇进取及良好的自制力等,还包括竞技场外的体育行为,即以良好的心态正视对方和比赛结果,自觉地控制情绪与行为,为双方的精彩表演喝彩,做文明观众,当文明啦啦队等。

3.2.5体育文化体育不仅仅是一些外在的身体活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文化形态,有着独特的、丰富的内涵。体育文化是指“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与行为等。体育文化外在的身体表现形式和内在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已经成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应在高校体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4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

素质教育是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需要的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各级领导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到在当前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尽快地将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定上来,务必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切实认真地加强领导、监督与管理,恪尽职守、狠抓落实,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4.1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健康第一”为主导,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

4.1.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做的定义可以看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有资料显示普通高校约有10%~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而且“具有普遍性”,已经引起各个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和重视。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和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健康教育有关。因此,适当地调整课程设置、尽快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学生建立科学的健康观,是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4.1.2适当地调整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来看,智力因素的内容过多,而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偏少,致使教学中只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是造成所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的一个主要原因。素质教育不仅强调要重视学生智力开发,还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此可见,适当地增加非智力因素的内容,以掌握“三基”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4.1.3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关于谁是教学的主体,学术界曾有过争论,虽有异议,但基本形成共识,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精心地去设计、组织与管理教学,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实现“教”与“学”双方密切配合,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4.1.4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在5种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中,“系统学习”的模式似乎是被广大教师所普遍采用的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对教学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它“只能形成学生的复现认识活动,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而且硬性灌输,被动参与和机械性模仿,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可见,依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发展水平和教师与教学条件的可行性等来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多样化,是使教学生动活泼地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4.2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必须坚持“以课外体育锻炼为重点”

4.2.1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为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据观察和了解,一些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愿望,只是由于缺乏自己所喜欢的项目和教师必要的组织与指导而使锻炼计划搁浅。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建立若干个辅导站,通过教师定期的辅导与学生的进“站”锻炼,不断地提高他们体育意识,真正掌握一,两种今后能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项目,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并不断地提高健康水平。

4.2.2积极地扶持与建立各种俱乐部鼓励他们定期地举办各种比赛或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

4.2.3延长场馆时间,提高现有设施利用率《决定》明确指出要“确保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得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为给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条件,必须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通过延长场馆的开放时间和提高现有设施的利用率来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

4.2.4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体育行为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激发他们为了比赛而主动锻炼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逐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健身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地提高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和体育比赛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等。

4.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参与者和组织者,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广纳贤才,引进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的人才,不断地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教学能力;一方面要切实地做好“以培养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工作,鼓励他们进修和拿学位,从而不断地更新知识,普遍提高教学工作能力。同时,还必须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工资、福利待遇、科研经费(项目)的申请与使用等,这是稳定人心、安心工作,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条件。

4.4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围绕着“高校体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努力探索适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做法。

高校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一、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多年来,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存在的不足是不容人们忽视的。

1.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

美国信息素质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权威机构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出面对信息素质教育作一个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这使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陷于一种无序迷茫的状态。

2.高校的教育职能部门对信息素质教育管理缺乏力度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往往陷于图书馆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得不到教学管理部门以及院系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活动中,许多学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不但没有得到加强,教学任务反而被严重削减,因此文献检索课备受冷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第一,将信息素质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第二,将信息素质教育片面认为是专业技能教育;第三,将信息素质教育认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辅助手段。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模式,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及教育的效果。

(2)信息素质教育手段落后。目前,多数高校仍然以文献检索课作为唯一的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方式。模式是老三套: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式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设置大部分为选修课,课时设置多的为一个学期,少的仅仅为几节讲座,而且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虽然增加了计算机检索内容,但大部分仍局限于数据库如何检索等检索技能方面的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等基本不沾边,缺少系统化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综合信息素质的培养。

3.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涵盖面窄

教育部“四个文件”的下发,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这四个文件,就不会有文献检索课今天的成就与辉煌,现在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但也必须看到,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养与教育的课程,显然原文件的有关内容,特别是[1992]44号文件《教学基本要求》已经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与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滞后。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信息技能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高校现用教材是以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44号文件《关于印发文献检索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为依据编的,内容主要是信息技能教育,部分涉及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又不全面,对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层次不分。学生年龄不同,程度不同,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也应不同,对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大多共用一套教材,教学层次不分。因此,实施本科、专科、研究生的分段教学也势在必行。

4.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陈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其中,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人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

(1)信息素质教育理念陈旧。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素质、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它们四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信息知识素质是基础,信息意识素质是核心,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是准则与保证。而我们许多院校把信息素质的培养仅仅理解为文献检索课教育,只着重于信息技能教育,忽视了理念教育,只重视手段应用,忽略了观念更新。

(2)学生信息意识淡薄。根据我们日常工作的观察和对部分

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与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浓厚。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语言较贫乏、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

二、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针对不足应采取的对策

做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1.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创造政策支持的环境知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价值成为价值实体中的独立构成部分,信息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资源,对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很多发达的国家对信息素质教育非常重视,把信息素质教育看成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并认为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关键性的成果。吁请教育界权威机构和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信息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性,要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为各部门人员的合作创造条件,并统一部署和规划,制定出具体实施准则和方案及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估标准。为高校推行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促使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2.制定科学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和切合实际的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各高校要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为依据并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指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规划制定人应有校长、主管教学的领导、图书馆员、各院系老师和其他相关人员。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还是选择某个年级或院系为试点,条件成熟时再全面推广,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因为教育对象和范围不同,要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

(2)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应达到的信息素质能力和细则。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高的信息道德水平,其中特别要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检索、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指定达到上述能力的课程方案,并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几次培训讲座来实施完成。应该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

A.对刚入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图书馆知识及图书馆利用的教育和培训,讲授图书分类法及图书馆对图书、期刊等的加工和管理、图书馆馆藏查询的使用方法。使新生了解图书馆,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为以后学习专业数据库打下良好的基础。

B.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信息能力的培养,开设信息基础理论课程,同时进行检索专业数据库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插入专业信息及信息资源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重组和挖掘信息的能力,为全面学习中外文的专业信息检索与利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C.对四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专业信息收集、获取与利用能力的培养。全面讲授中外文专业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重点在于明确表达检索需求,精确而有效地构建检索策略;介绍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的检索与获取;培养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全面、系统地掌握信息理论和技能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4)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类学生应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应达到不同程度的标准。目前我国暂未颁布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准则,各高校可参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也可通过社会需求的考察来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各院校情况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既能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南,又可为信息素质能力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A.在信息需求和获取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信息需求的能力相协调,强调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资源的利用,而且还要注重所获信息的成本与收益。

B.在信息选择与评估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对信息的增值性、信息的矛盾性等性质的认识相一致。要求学生不仅对信息及信息的来源做到批判性评估,而且对所需信息能够进行有效而又高效率地评估。

C.在信息检索与应用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检索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相联系,并不断完善检索策略;在信息利用方面,能够将精选的信息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能够利用信息完成特殊的研究;能够遵守关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的法律、规定、政策以及礼节。

D.在信息交流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与他人、与学科专家和从事实践工作的专家的交流,来不断地修整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3.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学校其他教育职能部门的协作与联系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推行需要在全校性的信息素质教育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和院系要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同时还需要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与各院系的领导及专业教师、学校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合作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的重要基础。作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主干机构的图书馆,要争取学校主管领导的支持,注意加强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教学管理机构的横向联系与协作,制定一套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体系,把信息素质教育贯穿并融入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学的良好局面。具体方法如下:

(1)图书馆参与学校教学规划的制定,承担图书馆知识、图书馆利用方法、信息基础理论、信息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合作,在实现信息素质教育同时深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介绍某专业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检索技巧。并对学生提供像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这样的实践场所,并能给予辅导和咨询。

(3)积极与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机构合作,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图书馆可以对平台的功能、建设模式提出要求,在此平台上进行教学内容建设,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总之,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教育和熏陶。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在我们高校之间顺利实施,高校之间要建立信息素质教育经验交流机制,定期总结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使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再上新的台阶,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樊宏利.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05(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