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素养教育

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精选

数字素养教育

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科教育多元化数字信息素养

图书馆服务“双一流”的绩效评价要适应学科教育多元化的现实,我国大学学科教育的瓶颈主要反映在缺乏学科知识的创新与无法突显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是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传统的授课方式受教师脑力、经验、水平的局限,教学思维创新能力不足,学生主要精力消耗在教学大纲圈定的固化知识方面。多元化、高阶层思维的人才稀缺,是我国教育滞后于世界一流教育水平的主要诱因。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教育改革作为增强国力、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指导教育改革的价值观又必然受到全球的社会观念、理论思潮的影响。[1]多元是教育的常态,教育要尊重差异,承认多元。[1]学生是具有鲜活个性思维和不同创造能力的独立自主个体,而不是流水线上的容器,不能强行罐装同样固定的知识,教师必须从观念上认同这种差异。数字时代的到来,要求学生具备对标准化的知识进行理解、执行、创新的能力,以应对非线性的随机问题。在信息技术条件的支持下,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借此探索深层次的学科知识。目前的困境是,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偏低,对多媒体手段应用认知落后,教师缺乏先进学科知识的积累,惯性思维解决学科问题。如今,传统的纸质文献借阅、数据库检索、网络参考咨询等文献信息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数字环境下多元化、个性化学科教育的需求。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功能阈值的重构,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嵌入式学科服务必经之路。

一、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内涵

(一)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与不足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的实质是人们需要具备的一种基础性能力———全球信息化。1974年,保罗•泽考斯基作为美国信息化产业协会的主席推出“信息素养”这一理念。美国图书馆学会于1989年定义这一概念,包含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及文化素养三个方面。此定义可以推断出何时需要信息,了解通过什么渠道获取信息,同时判断并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加以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传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图书馆素养(LibraryLiteracy)与文献检索,主要是图书馆员以图书馆资源利用为目的,为用户讲解图书馆资源概况、所购数据库使用、专业文献查找、信息分析软件操作等内容,提供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阅读素养、科技查新和用户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图书馆、资源、网络与数字化是该体系的重要支撑要素。[2]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局限于馆藏资源、馆员的学科知识及检索能力,停留在文献阅读层面。嵌入式教学的展开,需要图书馆提供深层次的学科知识、科研信息,将信息素养、数字素养、数据素养、信息伦理等渗透到课堂、MOOC课程、翻转课堂等。大数据环境下,馆员及学科馆员掌握的信息技术不足以支撑学科知识更新的速度,没有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信息素养,难以辅助、满足教师和学生所需。仅仅维持在信息搜集、检索、查找,不再适用于多元化学科教育,难以适应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

(二)数字信息素养教育要素构成与优势

数字时代,学科教育走向多元化,信息素养教育不应再独立于教与学、学与用,仅仅作为图书馆服务的一部分。数字信息素养教育要素构成包括传统的数据、工具、平台、阅读写作、科研创新、教育等,其优势是利用文献数据库与网络技术,打破与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与课堂教学、日常学习与生活、科研创新等融合,让用户体验进阶式的教育,由浅入深,由“青涩”走向“成熟”。[2]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不再是割裂的脱节状态,而是将信息素养教育真正的嵌入到学科教育当中,实现跨学科知识的合作,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

二、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功能对学科教育的作用

多元化学科教育,是“双一流”学科建设的组成部分,旨在要求课堂内容更丰富、更个性化,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近年来,学生利用计算机的自助能力提升明显,不满足于简单文献的查阅、数据库检索,想要了解更全面的信息检索与使用技巧。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产生,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平台、课程培训、科研服务,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学科教育中,让受教育者从被动使用文献资源,到运用专业的逻辑思维,解决专业的问题。

(一)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对学科教育转型的作用

学科教育从传统灌输式、统一式课堂,转变成“以人为本”的多元化教育方式,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大数据时代,信息环境的改变,使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内容,提出更多的需求。教师要不断突破多年的惯性经验教学,多方面汲取学科知识,学习信息技术,掌握信息工具的运用。数字信息素养教育不是孤立的,可与多种学科交叉融合,超越学科边界,真正做到学科教育多元化,实现“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

(二)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作用

由于用户对信息资源的要求不同,数字信息素养教程要符合用户需求,学科教育中主要涉及的受教育者是教师、科研人员、学生,对信息有不同的诉求,作用也不同。在学习、科研工作及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信息的运用,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规范地使用信息,是明确的教育目的。掌握信息工具技能,检索文献、获取资源,正确的甄别数据信息、具备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提升数字素养、数据素养,能够对专业的学科知识进行科学的评价,挖掘该学科领域中的重大问题、项目,提出专业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专业的数字信息素养教育。

三、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功能的转型与重构

由于云计算基础及社会分工裂变效应,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无法满足这种变革,各学科知识量、学科细密分化衍生及知识节点内在联系复杂度呈爆炸式增长[3],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功能急需转型与重构,以适应各学科情境的改变与学科知识的暴增。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功能缺乏互动性、创新性,与学科教育脱节,新教育功能要改变学习方式、学习重点,不局限于人脑的记忆力,利用信息工具、信息数据等,适应海量学科知识的快速迭代。

(一)平台的转型

优质的线上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受众面广泛,大大提高自主与自助学习。可与“MOOC”结合,制作通俗易懂的网课,比如“平台使用导航与规则”“信息搜索的技巧”“网络安全与隐私”“数据库使用”“如何搜索关键词”等,平台上的内容可以随时使用、查看,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与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结合,制作信息素养教育“微课堂”,推送素养小知识文章,潜移默化地渗透,形成良好的素养习惯。平台上可设置“交流论坛”“留言区”,可以通过用户对平台内容的评价更新平台的内容,统计课程的观看频次,了解用户的需求,制作课程时多与教师与学生沟通,查漏补缺,与计算机学院达成联合,获取技术上的支持。

(二)线下课程的转型

线下数字信息素养课程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面授课最大的优点是能够互动,最直观地了解、解决受教育者的问题。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承办者,传统课程“如何查找纸质文献”“如何使用检索数字资源”,只是简单地介绍查找、检索功能,完全不能满足学科教育的改革,不能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也没有看到应有的教育成效。线下课程要内容丰富且实用性强,如“信息检索与利用使用技巧”“数据统计分析”“学科知识与信息数据分析”“论文写作与投稿”“如何申请科研项目”“健康信息素养教育”等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应从最基础的信息工具使用、信息的甄别与判断,到专业的信息挖掘、评价。同时要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提倡健康使用数据信息,合法维护个人隐私、科研成果。课程内容要参考学科教师的建议,将信息素养能力转化为学科能力,支撑多元化学科发展,才能体现信息的价值,是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真正意义。

(三)学科馆员的转型

从信息咨询员到学科信息教育伙伴,学科馆员一直刷新着学科服务的深度,肩负着与教师、学生沟通的任务,在数字信息知识的范畴上,拓展学科教育内容。学科馆员要融入学科教育课堂中,花大量时间进行调查访问、研究探讨、开设讲座等,明确受教育者的真正需求,提升自身的数字信息素养核心能力、数据库和数据格式向导能力、发掘和获取数据的能力、数据管理和组织能力、数据转换和互用能力、数据质量保证能力、元数据能力、数据策展和再利用能力、数据环境分析能力、数据保存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可视化能力、数据伦理能力和数据引用能力。[4]学科馆员的转型要适应学科教育的转型,最终目的是将数字信息素养内化为受教者的能力,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科研服务的转型

科研成果是学科教育的重要成果之一。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在科研服务方面,不应仅仅提供科研需要的文献就结束服务内容,对于学术论文从定题到发表进行培训指导,从科研立项开始,到科研成果产出,参与并跟踪。不同学科的科学研究方向不同、目的不同,对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就不同,要具备各学科知识的文献数据信息及适合各学科的研究方法。科研服务是考验数字信息素养的综合教育能力,整合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评估等方面的信息技术手段,既要熟悉各学科知识,又对学科前沿热点有高度的敏感性,做到专业领域的咨询服务。科研服务的转型成功,是数字信息素养教育进阶的高手段位。

四、结语

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定位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数字信息素养教育个性化、创新化的目标。大数据环境下形成学科交叉知识网络,对于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评价、数据运用等提出更高要求。数字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文献查询、馆藏咨询、科技查新等单向服务功能,应与学科教师、学生多进行交流沟通,参与到教学当中,做到嵌入式学科服务,将数字素养、数据素养渗透到学科知识教学中。服务平台、线上线下课程、学科馆员、科研服务的转型,是数字信息素养教育逐级优化重构的过程,是进军一流学科的奠基工作。转型的过程会遇到很多阻碍,需要政策方面的支持、整个学科团队的配合、提升数据技术能力、软件设备的俱时更新、学科馆员知识能力的储备等。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转型,是适应多元化学科教育应运而生,也是深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林伟庆.“多元适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8,(2):25-33.

[2]初景利,刘敬仪,张冬荣,李玲.从信息素养教育到泛信息素养教育———中国科学院大学15年的实践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20,(6):3-9.

[3]徐战平.学科教育效能视域下信息技术对教育功能阈值的重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8,(3):3-6,12.

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营销;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营销背景下,广告行业作为一种典型的依附性第三产业,其发展状况与宏观经济、国家政策等密切相关,也与行业人才培养建设有直接关系。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一方面,数字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契机与方向;另一方面,数字营销的深入发展,广告领域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带动着高校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因此,基于数字营销视域,对广告设计人才培养趋势深入探析,寻找其科学创新的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适应数字营销环境的广告设计人才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数字营销环境下广告设计人才需求趋势

(一)工作岗位需求

当前,我国数字营销类广告公司对广告设计人才需求正在从传统的单一性人才向复合型人才需求上转变,多数广告公司设置了策划类、市场类、服务类等职能岗位。从国内广告公司工作岗位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趋势分析,需求缺口主要涵盖策划创意类、媒介公关类、市场销售类、客户服务类、技术类、管理运营类等岗位。其中,技术类是数字营销行业不同于传统广告行业的典型岗位之一,此类岗位对数字媒体技术与投放、大数据与广告技术、数字整合营销等技术类人才需求量大。①从岗位需求的整体角度出发,技术类、策划创意类占据整体的60%以上,并且集中在沿海与中西部发达城市。其次,不同类型的数字营销公司均对策划创意类人才呈现出高度需求,岗位需求量一直呈现出递增态势。此外,结合当前国内广告设计人才需求特征来看,许多新兴的广告公司对创新性人才需求有增无减,并且在数字营销与新媒体应用方向上设置了大量的岗位,例如电商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大数据营销等。

(二)人才能力与素养需求

数字营销环境下,一方面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对广告设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现阶段各大广告公司及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营销机构,对广告设计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大多偏向于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信息技术素养、创意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尤其是数字媒体技术与投放、大数据与广告技术类公司,对广告设计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更高,考察范围也更广。②从2015年—2020年的各大招聘网站有关广告设计人才词频数统计可看出,近几年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能力与素养的要求集中在专业学科素养、心理素质、个人综合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受广告行业性质所决定,各大公司对广告设计人才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个人综合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同时,专业学科素养高、信息技术知识扎实的广告设计人才一直受到社会的青睐。这也为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计划制定指明了方向。

二、数字营销环境下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现状

(一)新媒体技术的教育引导有欠缺

数字营销环境下,行业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逐渐向创新性人才方向转变,这意味着要求广告设计人才不仅要具备传统广告设计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好的新媒体素养。从数字营销本身的结构特征与机制出发,其与新媒体技术密切相关,只有广告设计人才具备较强的新媒体素养才能胜任新的工作岗位。③然而,就目前阶段而言,我国多数学校对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在新媒体技术方面有较大欠缺,专业课程设置上局限于以往的教学内容,没有根据广告市场变化及需求进行创新调整,导致很多学生缺乏新媒体素养,无法满足新时代对广告设计人才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从社会需求层次理论出发,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是验证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检验专业教学水平的必然路径。然而,就目前形势而言,我国多数学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开展,大多是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实践应用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也创建了实践平台,但是学生在实践平台上并没有真正学到新知识新技能,也没有有效地养成应有的专业素养与学科能力。④部分学校实践平台的搭建,甚至脱离教学实际,与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渐行渐远,导致实践平台效能不高。

(三)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待加强

受广告行业的属性所影响,广告设计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一直十分注重综合素养,包括广告设计人才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心理素质等。只有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胜任广告设计工作。⑤但是,当前我国学校专业课程中,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重视不够,特别是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方面亟待加强。

三、数字营销环境下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强化新媒体技术教学,增强知识互动共享

广告专业教学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时强化新媒体技术教学,增强专业学科知识之间的互动与共享,更好地培养我国复合型广告设计人才。⑥各大院校应根据新媒体发展趋势,将新媒体技术教学与信息等技术有机联系起来,以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得专业课程教学更加人性化、形象化、生动化。在课堂上,为学生创建新媒体平台,引导学生利用手机App、微信、新媒体账号等媒介自主运营主题式广告。同时,专业课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营销能力、策划能力、网络素养。此外,专业课程教师也可以将广告行业相关作品作为教学素材,将不同的教学资源集中在网络教学平台之上,为学生自由化学习提供可选择的板块与内容。

(二)搭建新型实践平台,引入市场化项目式教学

当前,虽然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需求不断增长,但是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数字营销环境下,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广告设计人才,各大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专业实践平台搭建的重要性,同时,要将实践平台的搭建与市场化项目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得专业课程教学更加符合广告行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出应用型广告设计人才。⑦例如,专业课程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通过编制新的教学任务、搭建新型的教学平台,与校外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实施产教联合,更好地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与学科能力。其中,新型实践平台的搭建,要以真实的市场项目为基础,真实地接受市场需求方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检验。在新型平台的搭建上,可以围绕着“一条主线、三个层次、两个平台”展开,一条主线指“拥有广告设计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并能够在数字营销环境下创新应用”;三个层次即基础课程实践、主题实践、信息技术课程实践;两个平台即校企联合平台、校内外实践活动平台。

(三)明确人才培养标准,提高综合素养培养力度

数字营销环境下,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趋势,各大院校专业课程的开展,除了要在课程内容创新、实践平台搭建上下足工夫外,也需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院校只有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心理素质等放在重要位置,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广告设计人才。⑧例如,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引入心理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内容板块,在班级上开设综合素养培养专业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广告行业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心理素质;院校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由教师牵头,帮助学生组建广告设计团队,使学生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及心理素质。通过明确人才培养标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四、结语

通过目前的行业发展数据及信息可知,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型转向复合型,对广告设计人才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心理素质有着较高要求。各大院校对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只有明确人才培养标准、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起新型的实践平台,并强化新媒体技术教学,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广告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①孙勇.数字媒体技术下的影视广告设计研究——评《影视广告设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4):132.

②徐远华.新媒体环境下广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才智,2019,(23):100.

③王桂玲.新媒体下广告设计人才培养创新与改革研究[J].环球市场,2019,(10):238.

④纪胡祥.基于“互联网+”时代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9,(5):1-2.

⑤李雨甜.创新创业背景下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以广西艺术学院广告设计专业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14):13-14.

⑥张田田.“互联网+”时代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32(4):33-35.

⑦李林平.应用型广告设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探究[J].艺术科技,2019,32(12):37,48.

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时代核心素养美术教学课堂实践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美术教育也应当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数字时代的新美育已悄然来临,海量的数字信息、媒介、信息技术设备为课堂教学注入智慧与动力,开启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新模式。教育迫切需要找到两代人、两个时代、两个世界之间的平衡——传统学习环境和数字学习环境之间的平衡[1]。数字素养成为新时代学科教育的核心素养,学生的数字意识、数字知识与技能、数字道德,将成为其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美术教育作为大美育中的艺术学科,综合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与数字素养,使其具备综合素养,是数字时代背景下新课程的要求,也是美术学科综合素养培育的核心。数字时代如何为美术课堂教学带来智慧与力量,学生如何适应数字时代开展美术学习,是当下人们应思考的问题。文章围绕如何将美术知识与技能和数字技术融合,以美术课堂教学为例,从数字资源的获取、教学智能终端及网络交互平台的应用、现代媒介软件的使用等方面开展美术课堂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开展美术创作。

一、增强获取优质数字资源的能力,培育对数字资源的辨析力、再生力

新时代的美术课堂需要数字教学资源的支持,更需要教师利用数字素养育人。除了支持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配套资源,有关人员还应探索各种适应网络化教学的新型资源、知识工具与智能学习体,如,移动学习App、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平台与资源[2]。数字时代背景下,网络、平台、媒体设备等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数字资源,要想从海量的数字资源中精准提取优质资源,相关人员需要对数字资源具备较强的判断性、敏感性以及再创造的能力,从而实现对数字资源的可持续使用。首先,数字资源可以作为美术课程资源使用,同时也考验着学生对资源的辨析能力,以及在自主、合作、任务性等学习中获取数字资源的敏感性。如,在高中《美术鉴赏》必修模块《观看之道——美术鉴赏基础》一课中,鉴赏时会涉及不同画派、民族、历史、绘画题材、艺术追求等的美术作品。课堂上,教师巧用数字检索、数字编程等,让学生在鉴赏中自主梳理中国美术的发展脉络,并整理出思维导图,改变以往“线性观看”的习惯和到图书馆查找纸质资料的研究模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快捷、精准获取资源,整合、提炼、生成形式多样的关联数字素材,不断提升探究能力,促进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从而顺利地实现美育的目标。因此,学会敏锐地获取数字资源是学生开展美术鉴赏、提升数字思维的重要技能。其次,当下资源获取的渠道多基于数字的超文本、超链接。以往的阅读资源往往是线性排列的,数字时代的阅读资源往往是超文本资源,但并非数字资源越多的超文本就越好,过多或不足的超文本资源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要想用适当的超文本、超链接的阅读资源解决学科大观念、大概念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美术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的学科能力与数字技术运用能力。如,在美术作品欣赏的学习任务中嵌入RSS订阅,从学生被动获取转变为向学生主动推送,转变运用资源的思维。当RSS订阅不断地向学生推送同一主题的素材时,学习的内容、概念、问题就更集中、更广、更深。

采用“数字订阅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解决学科的基本问题,理解相关概念,更好地开展系统性学习。智能推送的核心是“知识关联的数字化推送”,在美术学习中,应用RSS订阅可以让学生及时获取需要的数字资源,并能在小组间互相推送,由此使学生养成共享优质资源的意识。再次,美术创作也是实现资源再生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用数字化的手段重构作品,是美术教学中综合培育学生数字素养与学科素养的重点。面对网络平台上众多的数字美术作品,面对印在教材、杂志上的纸质经典美术作品,是拿来就用,还是简单粗加工、扫描成数字材料,这些都需要教师和学生思考。笔者认为,只有将现有的资源进行重组、加工、创新,才能实现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运用数字资源的能力。如,学生在描述、分析、理解、评价美术鉴赏作品的过程中,分析获取的作品信息需要基于自己的理解分析、重组作品的图像符号,将其整合成新的数字图像,形成可读性、清晰性、信息性、系统性的学习资源,从而提升图像识读能力。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字加工能力可以更好地开展课堂学习,不断提升跨学科数字素养。最后,注重对学生数字道德素养的培育。数字道德教育是数字时代下的重要育人环节,是对以美育人的延伸。因此,在美术课堂中使用数字资源时,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关于运用数字信息的权利和义务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具备开发数字资源的意识,不断降低数据储存成本。如,美术鉴赏中,学生应该规范使用数字美术作品开展学习,教师在整理资源时应按规范注明作品的作者、年代、尺幅、收藏等信息,既要合规地使用资源,又要学会优化资源。总之,数字资源中包含丰富的美术课堂素材,教师应利用数字时代优质的数字资源丰富美术课程的内容,改变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获取、理解、整合数字信息的过程中形成“数字+艺术”的综合能力。

二、掌握智能终端交互的能力,培养多元学习的适应力、应变力

互联网和数字交互技术高速发展,形成了交互教学形式,保障了美术教学大规模信息数据采集、存储和传递工作的有序进行。教师要学会运用不同的交互终端软件,为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提供多元的渠道。如,微信、QQ、抖音等App为学生的课堂多维交互学习提供了可能。同时,基于数字技术的MOOC(慕课)平台的兴起与应用,使线上美术课堂教学实现了井喷式的发展,拓宽了交互平台。支撑美术学习的各种论坛群、学习社区群、同辈互助群等,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字技能。对于有了一定的数字素养后,学生如何才能适应网络交互平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如,可以通过网络交互的平台开展美术作品展示设计,让学生在线上展示作品并交流。将音乐、文字、语音等资源介入交互,能形成多元的、跨学科的学习模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自主式学习模式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开展个性化学习,教师可以营造出具有适应性、应变性的课堂环境,同时使美术学科与数字技术高度综合、相互渗透,从而出现更多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多维、移动交互的终端学习模式。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字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变得至关重要。学生开展多元目标、多元策略指导下的智能终端学习,教师在数字技术的辅助下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可以有效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

其一,开展适应师生交互的智能终端学习,让学生养成不断更新知识的意识;课堂上用局域端口,搭建流畅的师生交互平台,让数字课堂成为智慧课堂。首先,以微课为例,微课教学突破了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符合数字时代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当下“微时代”的要求,能引发深刻的教学变革[3]。课堂上,教师推送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数字动画微课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交互、作品与鉴赏者之间的交互。数字科技将静态的画面转化成情景化的动画,改变了学生固有的观看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字艺术之美。教师利用数字技术解构作品中的难点,将其整合成碎片化的微课体系,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营造教与学的真实情境。教师还可以嵌入相关的互动话题,让学生与视频进行沉浸式交互,感受数字艺术带来的快乐,尝试微型的碎片化学习方式。其次,开展以评促教的数字评价,使教与学获得及时评价。用数据明确学生的学习路径,用精准的数据让学生调节学习现状,评价的数据也为教师提供了及时调整教学进程的依据。如,教师课堂上利用CLASSROOM软件预设题目,推送到学生端口,学生的答案可以被同步转化为数据,生成条状或饼状的数字图标,教师通过客观分析数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度与方向,学生通过将自己的数据与其他学生的数据相比较,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

其二,适应生生交互的智能终端学习,具备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搭建生生交互终端,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与探究的信心,让学生在相互学习、共同探究中形成乐观的态度,同时锻炼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字技术运用能力。在交互学习中,学生相互帮助,及时集中地解决遇到的问题。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字终端仍处于非正式、不可控的学习环境,因此,碎片化的交互方式往往成为生生交互学习的主要模式。这同时也对学习资源的难易、学习时间的长短、学习情境的真实性等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此,教师可以适时采用局域多屏互动的形式,聚焦同一学习主题或问题,在多维的交互中形成生生交流的数据链,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如,在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源,涉及大量的图片、影像资源。通过端口共享资源,学生在交互中可以自由地获取共享资源,可以用放大、缩小、滑动、旋转等功能识读图像,还可以采用截图、标注等便捷功能进行分析与交流。以《古城镇美术文化考察》一课为例,各小组通过在互联网上搜索、到图书馆查找、走访当地老人或专家等途径收集资料,教师将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与整合,用数字语言嵌入生生多端交互,搭建了多元交互、整合资源的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各端口中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学习,也可以开展多端口交集的合作学习。交互的形式中包含语音、文字、图片等资源,此种方式可以将单一的知识学习转向多维的综合探究,形成新型的探究式智能终端学习模式。

其三,适应网络时代的移动终端学习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培育了数字素养。随着自主学习需求的不断增加、通信技术的进步,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向新时代的数字化学习,而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学习的形式正走向成熟。在移动学习的支持下,如BYOD(携带自己的设备)进入课堂,师生使用多元化的移动设备开展线上教与学,形成课内线下互动、课外线上讨论的模式,教师利用移动设备与学生互动,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则根据BYOD原则,实现真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结合。在学生线上学习时,教师通过便捷推送和反馈进行直播与实时录播,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接受水平等开展学习。如,美术线上课程包括鉴赏、设计、书画等形式多样的课程,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线上预设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过程性评价,获得的评价量化数据可以为线下教学设计分析提供真实数据。同时,学生在线上与线下的学习中了解学科概念,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养成学科素养。又如,慕课、翻转课堂等让教学活动发生在传统的课堂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项目实践等,深度互动的时间相对充足。如今,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每课的作品、内容都十分丰富,教师应该从讲解者转变为解答者、指导者、管理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同步在慕课、翻转课堂等交互中,储备大量的知识,做到随时与学生交流与互动,帮助学生深度学习,由此使学生更好地开展个性化学习,教师更好地实施精准化教学。

三、掌握艺术软件的表现能力,在数字软件运用中培养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成功的教育理念从来都是与时俱进的,正如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理念。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运用图像处理软件、设计软件等进行美术创作,解决相关问题。基于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大量的绘图、设计、编辑软件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新媒介,为美术课堂的数字艺术表现提供了支持,成为现代美术教学中重要的创造手段。如,平面软件Photoshop、立体建模软件3dsMax、视频软件CamtasiaStudio等是比较专业的美术从业人员使用的软件,近些年,这些美术创作软件得到了普及。软件应用者除了要熟悉其使用方式,还要具备较深的美术功底,同时能够理解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区别,理解应用软件对艺术产生影响的核心,了解数字艺术家的思考方式和创作思路,在使用软件与艺术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数字艺术素养。在分形艺术的创作中,可以使用的软件有多,Photoshop软件就十分适合。在创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软件图层功能,建构上下叠加、层次分明的图层,可以让叠加效果具有一定的韵律美感。

学生在工具栏里输入旋转角度值和缩放比例,将图像等比例缩小,数值的运用成为分形艺术表现的重要环节。同时按住Ctrl、Shift、Alt键,然后连续按T键,不断分形、重复叠加,让单独纹样变成连续纹样,并加以调整、旋转、合并,学生由此可更好地感受数字与艺术的思维碰撞,更好地发展过程性能力。依托数值,发现美术表现的规律。美术作品创作效果的营造与软件的渲染效果有密切的关联,如Photoshop的滤镜、CamtasiaStudio的转场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画面选择不同软件自带的效果,快捷地调整画面效果,在效果的转换中发现创新点,让学生逐步养成“数字+艺术”的思考习惯。如,在设计标志、产品包装等的标准色时,学生可以利用Photoshop中CMYK四基色、曲线、亮度的数值等进行数字计算。在用软件开展美术创作时,学生实现了美术表现素养与数字素养的融合。使用数字软件拓展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创作。结语数字时代,教师在开展美术课堂教学时应站在生命的高度,用数字生态的哲学观,用不断发展的数字科技下动态生成的视角看待美术课堂教学,由此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思想、情感和数字科技的氛围中成长为有时代使命感的个体。教师应为学生打造数字技术背景下的自主发展与成长空间,让学生在美育中获得数字生活体验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当前,数字技术不断改变世界,数字资源、移动终端、软件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使美术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使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伊恩·朱克斯,(美)瑞恩·L.沙夫.教育未来简:颠覆性时代的学习之道[M].钟希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88.

[2]廖力.智能时代的课堂教学:从知识课堂到智慧课堂[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9.

[3]孙曙辉,刘邦奇,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6.

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营销;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营销背景下,广告行业作为一种典型的依附性第三产业,其发展状况与宏观经济、国家政策等密切相关,也与行业人才培养建设有直接关系。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一方面,数字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契机与方向;另一方面,数字营销的深入发展,广告领域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带动着高校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因此,基于数字营销视域,对广告设计人才培养趋势深入探析,寻找其科学创新的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适应数字营销环境的广告设计人才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数字营销环境下广告设计人才需求趋势

(一)工作岗位需求

当前,我国数字营销类广告公司对广告设计人才需求正在从传统的单一性人才向复合型人才需求上转变,多数广告公司设置了策划类、市场类、服务类等职能岗位。从国内广告公司工作岗位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趋势分析,需求缺口主要涵盖策划创意类、媒介公关类、市场销售类、客户服务类、技术类、管理运营类等岗位。其中,技术类是数字营销行业不同于传统广告行业的典型岗位之一,此类岗位对数字媒体技术与投放、大数据与广告技术、数字整合营销等技术类人才需求量大。①从岗位需求的整体角度出发,技术类、策划创意类占据整体的60%以上,并且集中在沿海与中西部发达城市。其次,不同类型的数字营销公司均对策划创意类人才呈现出高度需求,岗位需求量一直呈现出递增态势。此外,结合当前国内广告设计人才需求特征来看,许多新兴的广告公司对创新性人才需求有增无减,并且在数字营销与新媒体应用方向上设置了大量的岗位,例如电商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大数据营销等。

(二)人才能力与素养需求

数字营销环境下,一方面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对广告设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现阶段各大广告公司及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营销机构,对广告设计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大多偏向于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信息技术素养、创意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尤其是数字媒体技术与投放、大数据与广告技术类公司,对广告设计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更高,考察范围也更广。②从2015年—2020年的各大招聘网站有关广告设计人才词频数统计可看出,近几年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能力与素养的要求集中在专业学科素养、心理素质、个人综合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受广告行业性质所决定,各大公司对广告设计人才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个人综合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同时,专业学科素养高、信息技术知识扎实的广告设计人才一直受到社会的青睐。这也为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计划制定指明了方向。

二、数字营销环境下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现状

(一)新媒体技术的教育引导有欠缺

数字营销环境下,行业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逐渐向创新性人才方向转变,这意味着要求广告设计人才不仅要具备传统广告设计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好的新媒体素养。从数字营销本身的结构特征与机制出发,其与新媒体技术密切相关,只有广告设计人才具备较强的新媒体素养才能胜任新的工作岗位。③然而,就目前阶段而言,我国多数学校对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在新媒体技术方面有较大欠缺,专业课程设置上局限于以往的教学内容,没有根据广告市场变化及需求进行创新调整,导致很多学生缺乏新媒体素养,无法满足新时代对广告设计人才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从社会需求层次理论出发,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是验证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检验专业教学水平的必然路径。然而,就目前形势而言,我国多数学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开展,大多是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实践应用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也创建了实践平台,但是学生在实践平台上并没有真正学到新知识新技能,也没有有效地养成应有的专业素养与学科能力。④部分学校实践平台的搭建,甚至脱离教学实际,与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渐行渐远,导致实践平台效能不高。

(三)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待加强

受广告行业的属性所影响,广告设计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一直十分注重综合素养,包括广告设计人才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心理素质等。只有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胜任广告设计工作。⑤但是,当前我国学校专业课程中,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重视不够,特别是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方面亟待加强。

三、数字营销环境下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强化新媒体技术教学,增强知识互动共享

广告专业教学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时强化新媒体技术教学,增强专业学科知识之间的互动与共享,更好地培养我国复合型广告设计人才。⑥各大院校应根据新媒体发展趋势,将新媒体技术教学与信息等技术有机联系起来,以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得专业课程教学更加人性化、形象化、生动化。在课堂上,为学生创建新媒体平台,引导学生利用手机App、微信、新媒体账号等媒介自主运营主题式广告。同时,专业课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营销能力、策划能力、网络素养。此外,专业课程教师也可以将广告行业相关作品作为教学素材,将不同的教学资源集中在网络教学平台之上,为学生自由化学习提供可选择的板块与内容。

(二)搭建新型实践平台,引入市场化项目式教学

当前,虽然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需求不断增长,但是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数字营销环境下,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广告设计人才,各大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专业实践平台搭建的重要性,同时,要将实践平台的搭建与市场化项目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得专业课程教学更加符合广告行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出应用型广告设计人才。⑦例如,专业课程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通过编制新的教学任务、搭建新型的教学平台,与校外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实施产教联合,更好地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与学科能力。其中,新型实践平台的搭建,要以真实的市场项目为基础,真实地接受市场需求方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检验。在新型平台的搭建上,可以围绕着“一条主线、三个层次、两个平台”展开,一条主线指“拥有广告设计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并能够在数字营销环境下创新应用”;三个层次即基础课程实践、主题实践、信息技术课程实践;两个平台即校企联合平台、校内外实践活动平台。

(三)明确人才培养标准,提高综合素养培养力度

数字营销环境下,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趋势,各大院校专业课程的开展,除了要在课程内容创新、实践平台搭建上下足工夫外,也需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院校只有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心理素质等放在重要位置,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广告设计人才。⑧例如,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引入心理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内容板块,在班级上开设综合素养培养专业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广告行业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心理素质;院校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由教师牵头,帮助学生组建广告设计团队,使学生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及心理素质。通过明确人才培养标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四、结语

通过目前的行业发展数据及信息可知,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型转向复合型,对广告设计人才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心理素质有着较高要求。各大院校对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只有明确人才培养标准、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起新型的实践平台,并强化新媒体技术教学,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广告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①孙勇.数字媒体技术下的影视广告设计研究——评《影视广告设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4):132.

②徐远华.新媒体环境下广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才智,2019,(23):100.

③王桂玲.新媒体下广告设计人才培养创新与改革研究[J].环球市场,2019,(10):238.

④纪胡祥.基于“互联网+”时代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9,(5):1-2.

⑤李雨甜.创新创业背景下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以广西艺术学院广告设计专业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14):13-14.

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融合信息技术;中职语文教学;教学方法;教育创新;教学效果评估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教育领域也经历了革命性的变革。中职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融合为中职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中职语文教学中,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探讨融合信息技术的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着重研究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将为中职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经验,以满足学生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数字化时代,中职语文教育的创新将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和社会参与打下坚实基础。

一、信息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融合

信息技术的融合已经深刻改变了教育领域的面貌,其中中职语文教育也不例外。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教育者不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的融合为中职语文教育带来了更广阔的教学资源和工具。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在线教育平台获取丰富多样的教材和学习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此外,数字化教材和多媒体教学工具能够使抽象概念更加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信息技术的融合促进了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而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化学习。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各种在线学习平台和学习管理系统,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课堂和教育应用程序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和学习效果的提高。此外,信息技术的融合还使中职语文教育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环境。学生在数字时代已经习惯了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计算机进行学习和沟通,因此教育界需要紧跟这一趋势。通过在线学习和电子教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提高了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信息技术的融合为中职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者需要积极采用数字化教育工具和创新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职语文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学生,使他们具备扎实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参与做好充分准备。

二、融合信息技术的中职语文教学方法

融合信息技术的中职语文教学方法是针对当今数字时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而设计的一种创新教育方式。这些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信息素养。以下将详细介绍融合信息技术的中职语文教学方法。融合信息技术的中职语文教学方法包括利用数字化教材和多媒体教学工具。教师可以通过电子教材和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如电子书、教学视频、交互式课件等。这些资源可以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个性化学习是融合信息技术的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应用程序和学习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水平,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进度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动力。此外,在线课堂和互动学习平台也是融合信息技术的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课堂工具进行实时互动,与学生进行讨论和答疑,增强了课堂氛围的活跃。互动学习平台可以让学生在线合作,共享学习资源,提高了学习的合作性和社交性。融合信息技术的中职语文教学方法也包括了使用教育应用程序和虚拟实验室。这些应用程序和实验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语文知识和技能,进行语言实践和创作。通过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进行实验和模拟,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融合信息技术的中职语文教学方法是一种适应数字时代学生需求的教育创新。这些方法包括利用数字化教材、个性化学习、在线课堂和教育应用程序等多种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者应积极采用这些方法,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中职语文学生,为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和社会参与做好充分准备。

三、融合信息技术的中职语文教学效果评估

融合信息技术的中职语文教学方法不仅包括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还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估,以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学效果评估是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下面将详细介绍融合信息技术的中职语文教学效果评估。

1.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在融合信息技术的中职语文教学中,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应该是具体、可测量和与教育要求相符的。例如,教育者可以设定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以及信息素养的培养等目标。这些目标应当与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相匹配,以确保教育的有效性。

2.教学评估工具的选择

教学评估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教育数据。在融合信息技术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可以使用各种在线学习管理系统、教育应用程序和网络测验工具来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这些工具可以记录学生的在线学习活动、答题情况、作业成绩等信息。

3.教育数据的分析

融合信息技术的中职语文教学效果评估需要对教育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教育者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弱点和需求。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数据表现来调整教学方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同时,数据分析还可以帮助教育者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确定哪些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积极影响。

4.学生的自我评估和反馈

融合信息技术的中职语文教学效果评估应该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估和反馈。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提交作业、参与讨论和完成测验,然后自行评估自己的学习表现。同时,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在线反馈系统提供及时的评价和建议。这种双向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促进学习动力和目标的实现。

5.教育结果的综合评估

最终,融合信息技术的中职语文教学效果评估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教育结果。这包括学生的学术成绩、语言技能的提高、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及信息素养的发展等。通过对这些综合评估结果的分析,教育者可以评估整个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制定进一步的改进计划。融合信息技术的中职语文教学效果评估是一项关键性工作,它有助于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者需要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深入分析教育数据,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估和反馈,最终综合评估教育结果,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持。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评估方法,融合信息技术的中职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中职语文学生。

四、结语

综合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提供了创新的教学方式,还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信息素养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机会。通过教学效果评估,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一过程需要教育者的不断努力和创新,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学生需求。希望未来的中职语文教育能够继续探索和发展,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社会参与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高小明.信息技术融合教育发展研究[DB/OL].北京教育,2020(02):42-4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