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型技术

创新型技术范文精选

创新型技术

创新型技术范文第1篇

一、创新型信息技术课堂

创新型信息技术课堂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引,创设开放、自由、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中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合作主动性,引导中学生逐渐成为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主人,发挥中学生固有的生命认知本能和发展潜能,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课堂效率,也实现了中学生的快乐学习和科学发展。

二、构建创新型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性

首先,构建创新型信息技术课堂能够激发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发挥中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提高了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效率,使中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其次,构建创新型信息技术课堂能够提升中学生在信息技术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让中学生获得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进而培养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真正实现中学生的快乐学习、幸福成长。最后,构建创新型信息技术课堂能够完成素质教育的伟大使命,以新课标为指导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有助于加速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创新型信息技术课堂的科学构建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

(一)创新教学氛围,启迪中学生思维

在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以讲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为主,课堂氛围死气沉沉,非常压抑,中学生在疲于应付中认知状态非常低迷,没有焕发出生命体固有的发展潜能和创新本能,更谈不上中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了,课堂学习效率非常低下。而信息技术学习需要中学生的“认知状态”处于积极、开放、探究、创新的多元思维状态之中,才能够真正将信息技术学好。因此,创新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氛围,主动为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清除思想压力,废除传统课堂的清规戒律,还原中学生轻松自由、积极主动的认知状态,激发中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启迪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为中学生的高效信息技术学习奠定坚实的主体基础和创造支点。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教师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科学策略很多,可以在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播放一点轻音乐,让音乐的艺术之手轻启中学生的认知之门,舒缓中学生紧张、急躁的学习状态,积极调整中学生的认知状态,使中学生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成为可能。

(二)创新教学过程,发挥中学生潜能

在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落后模式,将活泼有趣的信息技术学习演绎成枯燥乏味、死板生硬的知识说教过程,中学生在被动接受式学习过程中苦不堪言,学习效率自然就会非常低下。在创新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中学生在一边探究一边合作中进行信息技术学习,认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空前的提高,学习效率获得飞升。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只有科学定位师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才能够整合教师主导作用与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合力,释放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战斗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中学生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成为必然。以WORD学习为例,教师经常“强迫”中学生提高打字速度,中学生在迫于无奈中痛苦发展。教师可以让中学生以发电子邮件的形式练习打字,不但能够直接提高中学生的打字速度,也有助于中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直接提高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发展,而且,让中学生发电子邮件练习打字,能够将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训练转变为轻松、快乐的电子邮件活动,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

(三)创新教学评价,激发中学生兴趣

创新型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与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才供求错位矛盾日益显现[1]。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替代性价值,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一直在强化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强化技能培养的同时,如何培养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研究者所在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从而开启一个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发展能力、提升个人素质、培养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一系列对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教学成果。

1创新能力是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有专门的知识结构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而技能主要通过高职院校各式教学过程来培养完成[2]。加强操作技能训练的完整性,让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练掌握完整的操作技术,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突出自己专业特色的同时,完善技能训练。经过二十多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式发展,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完成了由面向学科的知识导向课程体系向面向职业的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转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问题已经不再是发展规模和速度问题,而是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实现将传统的掌握知识型的模式以及培养技术技能型的模式转变为能够培养人才职业素养的创新型模式的转型问题。培养和集聚创新型人才是21世纪国际竞争的核心,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一个子系统的高职院校必须根据技术性社会的发展需要主动调节其人才培养活动,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3]。创新能力的培养早期主要出现在本科院校。随着国家将自主创新作为一种国家战略后,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要根据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就也成为了新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新事物出现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必然会带来许多冲突与矛盾。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将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职业能力这三个问题作为院校进行教育改革的关键点,但是鲜少有院校真正将重点放在大学生如何进行创新创业这一教育问题上。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把创新教育渗透到教学的点点滴滴中,一步步扩大现有的知识范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用创新思维武装人才培养,为人才培养过程注入新的活力。

2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困境

2.1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培养氛围不足

经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我国高职院校基本上形成了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由于受到“重技能传承、轻知识创造”习惯性和大环境的影响,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引导不够,学校的创新氛围不浓,对新时代新职业的特征和趋势不够了解,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由于受到三年全日制学时的限制,高职学生的课业负担比本科学生重很多。大多数高职学生为完成各种技能实训任务而精疲力竭,缺乏足够的时间去提高自身基本素养,忽视了对科学思维的发展训练,缺乏理论结合实际的基本能力,更忽略了自身创新知识基础,缺少创新能力的发展空间。缺乏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是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已经成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

2.2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深度宽度不足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密切相关。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然而由于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机制体制并不完善,导致融合与合作程度不深,涉及范围也不够全面。作为地方政府主办的高校,高职院校行政本位的主导思想比较突出。高职院校往往从院校自身的角度考虑融合和合作相关问题,合作焦点侧重于如何给合作企业提供短暂的廉价劳动力,而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除此之外,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水平整体偏低,校内各项设施老化落伍,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企业也无法通过学校获得人才和经济效益,必然缺失合作兴致。

2.3高水平实践基地数量和质量不足

一方面,高职院校缺少足够数量的高水平实践基地,区域公共实训中心的资源配置共享较弱,难以满足学生在培养基地的实践学习,使得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力度明显后劲不足;另一方面,实践基地缺少可持续发展提升动力,往往呈现出阶段性突击性的建设态势,社会服务能力较弱,培养程序不系统,导致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果不佳,无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习实践时间相对较短,实践质量不高,高水平实践基地数量和质量不足,导致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高职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教育类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重要一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对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迫切需要我们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技能为载体,以校企合作、训做结合为途径,构建大量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公共实训中心以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

3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3.1统筹学校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型校园

3.1.1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校长负责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学院理事会,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聘请校内外相关组织机构负责人担任理事会成员,理事长由校长担任,副理事长分别由分管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及校外专家担任。出台举措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机制,调整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和创新创业深化改革小组,集中学校创新创业资源、管理等相关要素,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全校师生共同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生态环境[4]。

3.1.2以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创建“创新创业工场”

高职院校需要加快发展创客交流中心、创客咖啡馆、大学生创业园、青年创新工场、公寓师生交流室等新型孵化服务平台,积极建设创新创业集聚区、创新创业工作室、电商孵化园,打造最优“创客栖息地”和“创客集聚区”,从传统教室到教学工厂再到创新创业工场,让校园形态发生根本性改变,形成“人人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的创新创业型校园。

3.1.3建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扩大学生创新创业空间

高职院校各级研发平台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基础条件。每年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并通过企业投资和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增加创新创业基金。提高校内科技成果处置机制的完善速度,健全收益分配机制,支持多种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形式,包括教师进行对外或是合作转让、作价入股以及自主创业等,尤其支持教师能够带领学生一同进行创新创业。成立“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为创业大学生降低创业成本,提供相关企业服务,建立完善的服务规范,创建综合全面的阶梯式服务平台,提供创业培训、苗圃培育、项目推介、经营指导、跟踪帮扶等创业“一条龙”服务。

3.2深化产教融合,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2.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全学程“职业导师制”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上,应将职业精神养成、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在培养组织形式上,大一入学开展“人才素质模型”测评,依据测评结果和学生意愿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模拟公司团队,并为每一团队配备一个职业导师,负责给组内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培育体系的运行上,形成“模拟公司团队+职业导师+社会实践”的培养运行机制,开展贯穿3学年的虚拟经营博弈。职业导师利用现有的学校内部实训中心,通过在校坐班辅导,暑期集中实践,毕业留校实践等系列特色教学活动,在学业辅导、职业规划、就业引领、创业实践等方面实施全学程同步培育。

3.2.2对接区域产业,改革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需要深度对接区域行业企业转型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建设基于实训的教学体系,并将新科学技术的应用作为教学发展核心、将科技研发作为教学发展动力、将创新创业作为教学发展导向,实现“实训+科研+创新创业”一体化的实践型教学体系。把传统的“做中学”和“探中学”逐渐发展为“做中创”“探中创”。所谓“做中创”,就是通过真实发生的各种综合实践项目、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创设的应用型课题以及多种高水平的技能竞赛等实践形式,将个别学生创业教育转向全体学生创业教育。所谓“探中创”,就是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索创新的空间,包括:日常实训室、实践加工车间、产品设计辅导、产品供应链的管理服务以及创意思想交流屋等。

3.2.3深化专业融合,构建“分层分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需要融合所在区域的特质,进一步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面向三类群体开展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分类”、全面覆盖。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开设“企业家接班人班”“创业先锋班”等实验班级,先行先试,及时出台学生成绩及学分转换的指导意见,完善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为有创业意愿和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业能力培养计划,鼓励学生按创业需求跨专业选修课程等。

3.3整合社会资源,孵化科技型小微企业

3.3.1建设众创空间,助推项目孵化

高职院校应该以产业科技众创空间为依托,为创业企业提供包括企业发展空间、核心技术研发、人力资源以及市场扩展在内的多种个性化服务,将创新创业项目的重点落在信息交流技术、科技智能创新、时尚设计领域和创新型材料上,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帮助以科技为核心的小微企业更好的产生发,并促成创新创业项目的形成。

3.3.2依托研发平台,对接创业团队

高职院校坚持“立地式”研发,创建国家、省、市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并将这一平台作为地基,利用“创投+孵化”的基本发展模式,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各种相关企业进行合作,结合教师的专业指导,最后形成创业项目,每个平台要求至少对接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由此形成一个包括挖掘创业项目、建设创业团队、实施投资对接、大力支撑后续的综合全面的服务过程。

3.3.3实施“三师三生”项目,引导师生共创

高职院校及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师生在校共同创业,将“三师三生”模式作为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5]。第一个是师研生随。教师主导研究科研项目,学生予以辅助参与研发;第二个是师导生创。学生自主研发,期间教师予以指导,提高创新意识;第三个是师生共创。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老师负责科技研发,学生提供资金人力等,获得相应股份进行共同创新创业。

4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效果

为顺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区域产业发展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营造校园创新氛围、深化产教融合,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效果。

4.1创新创业载体快速发展

学院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孵化体系,创新创业载体数量累计达到100家,载体面积4万平方米以上,举办各类创业活动超过500场,已经孵化上海千相科技有限公司等100余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温州瓷爵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挂牌上市企业。

4.2创新创业力量高度汇集

学院形成以在校大学生、研发平台科技人员、专业教师等为代表的创业人才群落。通过五年建设,培养40名创业引领者培养、400名创客,对全体在校生开展岗位创业教育,形成创新创业人才群落。

4.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

学院实施新技术应用“2+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开设新技术应用“2+1”创业实验班,每年招收学员50名,开设“企业家接班人班”“创业先锋班”,每年分别招收学员30名和150名。

4.4创新创业服务资源高度集聚

学院完成不低于2000万元的天使投资基金,引进“维度资本”等多家风投机构累计不少于10个,吸引创客团队数量累计不少于100个,创业导师累计超过100人。

参考文献

[1]谢志远,刘燕楠.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技术革命——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人才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8(3).

[2]黄云碧.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创新路径探究——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9).

[3]王志强,黄兆信,李菲.“创新驱动”战略下大学变革的内涵、维度与路径[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11).

[4]黄兆信,王志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研究[J].教育研究,2017,38(4).

创新型技术范文第3篇

第一条为规范对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省政府《印发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粤府〔*〕37号)、《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企〔*〕22号)、《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科发计字〔*〕60号)等文件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专项资金,是指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的通知》(粤府〔*〕72号),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并由省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用于支持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以及融资项目的资金。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法依规,公平公正;

(二)财政引导,放大使用;

(三)统筹安排,促进创新;

(四)规范管理,专款专用;

(五)加强监管,注重绩效。

第四条省财政厅负责专项资金管理,审核、下达专项资金计划,办理专项资金拨付手续,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开展绩效评价工作。

省科技厅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实施项目工作计划,会同省财政厅审定、下达专项资金项目计划,对项目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配合省财政厅开展绩效评价工作。

第二章申报条件、范围和方式

第五条申报项目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含量较高,技术创新性较强,无知识产权纠纷;

(二)在广东省境内(深圳市除外)依法注册成立,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注册资金不低于30万元,近五年内没有重大违法行为记录;

(三)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年营业收入的5%(申请当年新注册成立的企业不受此款限制);

(四)职工人数不超过500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五)企业管理层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有良好的经营业绩,资产负债率低于70%,有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合格的财务人员;

(六)企业规模、项目自有匹配资金符合当年度申请指南的要求。

第六条专项资金优先支持以下项目:

(一)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定企业的项目;

(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市场前景好,市场容量大的项目;

(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项目,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并能形成出口创汇的高技术项目;

(四)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学、研联合创新的项目;

(五)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内的在孵企业的项目;

(六)在广东省重点领域开展的高技术服务项目,包括设计创意行业等;

(七)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

(八)企业间的合作项目,特别是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科技项目。

第七条专项资金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单个项目的支持金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重点项目不超过200万元。

(一)无偿资助。

1.主要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及中试放大等阶段的必要补助;

2.项目新增投资一般在1000万元以下,资金来源基本确定,投资结构合理,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2年(生物、医药类的药品项目可放宽至3年);

3.企业需有与申请专项资金资助等额以上的自有资金匹配。

(二)贷款贴息。

1.主要用于支持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性、需要中试或扩大规模、形成小批量生产、银行已经贷款或有贷款意向的项目;

2.项目新增投资在3000万元以下,资金来源基本确定,投资结构合理,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三)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下简称创新基金)的项目,申请专项资金的额度按照科技部当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申请须知》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同一年度内,一个企业只能申请一个项目和一种支持方式。申请企业应根据项目所处阶段,选择一种相应的支持方式,不得重复申报。已获得专项资金支持的企业,必须在已立项项目验收合格后方可申请新项目。

第三章项目申报和审核

第九条省科技厅根据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创新基金的要求,会同省财政厅制定和年度《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申请指南》,明确年度重点支持范围和具体要求。

第十条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本办法和年度申请指南的要求,准备和提供相应的申请材料,并保证申请材料真实可靠。

第十一条申报专项资金的项目属省属单位的,由省行业主管部门、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或企业集团组织申报,并对申报项目资料进行初审后向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提出书面申请。属市县单位项目的,由所在地同级科技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组织申报,并对申报项目资料进行初审后,联合上报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市县单位项目在申报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的同时,应抄报地级以上市科技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其他单位申报专项资金的,直接报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

第十二条省科技厅、省财政厅采取公开方式受理企业申请并进行受理审查。受理审查内容包括资格审查、形式审查及内容审查,必要时还可征求企业所在市县(区)科技主管部门的意见。受理审查合格的项目,方可进入评审阶段。

第十三条对申请专项资金的项目实行专家评审(评议)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

第十四条专家评审会由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召开,按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负责对项目的市场前景、技术创新性、技术可行性、风险性、申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等进行评审。

第十五条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根据项目申请材料和专家评审意见形成项目初步计划。

经批准的项目通过网站等途径向社会公告,公告之日起2周内为立项项目异议期。经公告没有异议的,正式办理立项及资金拨付手续。符合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的,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对于项目存在重大异议的,应按程序进行复议。

第十六条专项资金项目实行合同管理,正式立项的项目由省科技厅、省财政厅与项目承担企业签订合同。

第十七条属于以下情形之一的单位项目,不给予支持:

(一)在享受各级政府财政资助中有严重违约行为的;

(二)近3年内发生过未按规定进行工商年检或者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的;

(三)因涉嫌违法正在被有关行政部门立案查处或者被行政处罚后未满2年的;

(四)面临正在进行的有可能影响该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诉讼或者仲裁的;

(五)单位主要财产因债务纠纷已被或正面临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或强制执行措施的。

第四章资金拨付和会计处理

第十八条省财政厅根据下达的项目资金计划,按规定办理资金拨付手续。省属单位项目资金由省财政厅直接拨付到项目承担单位的主管部门(资产经营公司或企业集团),市县项目资金由省财政厅通过财政部门逐级下拨。已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项目承担单位,由各级财政部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省属主管部门(资产经营公司或企业集团)和市(县)财政局收到专项资金后,必须及时下拨到项目承担单位,不得截留、挪用。

第十九条省有关主管部门、市(县)财政部门拨付资金后,应督促项目承担单位按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一)无偿资助项目承担企业,在收到拨款后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其中:形成资产部分转入资本公积,消耗部分予以核销。

(二)贷款贴息项目承担企业,在收到拨款后作为冲减当期财务费用处理。

第五章监督和检查

第二十条省科技厅负责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制订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的工作规范,组织实施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分析总结项目执行情况。省财政厅负责对专项资金的运作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参与项目的验收工作。

第二十一条地级以上市科技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负责当地专项资金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并向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定期报告项目的执行情况。

第二十二条项目实施应当严格按照签订的《项目合同》执行,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项目承担单位应向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提出书面申请,按程序进行核批。

第二十三条专项资金验收工作应在《项目合同》到期1年内完成。需要提前或延期验收的项目,应由项目承担企业在到期前3个月提出书面申请,报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审定。延期最长不超过1年。

第二十四条建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检查制度。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按规定对扶持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项目的监督检查应依法办事,不得违法干预项目承担单位的正常工作。

创新型技术范文第4篇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作为中央政府的专项基金,将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进行运作,扶持各种所有制类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并有效地吸引地方政府、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资,逐步推动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资机制,从而进一步优化科技投资资源,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为了扶持、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以下简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政府专项基金(以下简称“创新基金”)。为了加强创新基金管理,提高创新基金使用效益,特作如下规定:

一、创新基金是一种引导性资金,通过吸引地方、企业、科技创业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新型投资机制。

二、创新基金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支持,增强其创新能力。

三、创新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科学管理、择优支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的原则。

四、创新基金的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拨款及其银行存款利息。

五、创新基金面向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各类中小企业,其支持的项目及承担项目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应当是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有较高创新水平和较强市场竞争力、有较好的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项目。

(二)企业已在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登记注册,具备企业法人资格,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职工人数原则上不超过500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项目的规模化生产,其企业人数和科技人员所占比例条件可适当放宽。

(三)企业应当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企业负责人应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较高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销售额的3%,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应占职工总数的10%以上。对于已有主导产品并将逐步形成批量和己形成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经营业绩。

六、创新基金鼓励并优先支持产、学、研的联合创新,优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高附加值、能大量吸纳就业、节能降耗、有利环境保护以及出口创汇的各类项目。

七、创新基金不得支持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单纯的基本建设、技术引进和一般加工工业项目。

八、根据中小企业和项目的不同特点,创新基金分别以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金投入等不同的方式给予支持:

(一)贷款贴息:对已具有一定水平、规模和效益的创新项目,原则上采取贴息方式支持其使用银行贷款,以扩大生产规模。一般按贷款额年利息的50%-100%给予补贴,贴息总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个别重大项目最高不超过*万元。

(二)无偿资助:主要用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产品研究开发及中试阶段的必要补助、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创办企业进行成果转化的补助。资助数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个别重大项目最高不超过*万元,且企业须有等额以上的自有匹配资金。

(三)资本金投入:对少数起点高、具有较广创新内涵、较高创新水平并有后续创新潜力、预计投产后具有较大市场需求、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项目,采取资本金投入方式,资本金投入以引导其他资本投人为主要目的,数额一般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的20%,原则上可以依法转让,或者采取合作经营的方式在规定期限内依法收回投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九、科学技术部是创新基金的主管部门,负责审议和创新基金年度支持重点和工作指南,审议创新基金运作中的重大事项,批准创新基金的年度工作计划,并会同财政部审批创新基金支持项目,向国务院提交年度执行情况报告等。

十、财政部是创新基金的监管部门,参与审议创新基金年度支持重点和工作指南,并根据创新基金年度工作计划,每年分两批将创新基金经科学技术部拨入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专用帐户,同时对基金运作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十一、由具有一定权威的技术、经济、管理专家和企业家组成创新基金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研究创新基金年度优先支持领域和重点项目,指导创新基金年度支持重点和工作指南的制定,为创新基金管理中心提供技术咨询。

十二、组建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为非营利性事业法人,在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指导下,负责创新基金的管理工作,履行下列职能:

(一)研究提出创新基金年度支持重点和工作指南,统一受理创新基金项目申请并进行程序性审查;

(二)研究提出有关创新基金项目的评估、评审、招标标准,提出参与创新基金管理的评估机构及其他中介机构的资格条件;

(三)委托或者组织有关单位或者机构进行创新基金项目的评估、评审、招标等工作;

(四)负责编制创新基金的年度财务决算和工作计划,提出创新基金年度支持的项目建议,具体负责创新基金的运作;

(五)全面负责创新基金项目实施过程的综合管理,负责创新基金项目的统计、监理和定期报告工作。

十三、科学技术部每年创新基金支持重点和工作指南,凡符合创新基金支持条件的项目,由企业按申请要求提供相应申请材料;申请材料须经项目推荐单位出具推荐意见,其中申请贴息的企业还需提供有关银行的承贷意见。

十四、项目推荐单位要对申请企业的申请资格、申请材料的准确性、真实性等进行认真审查;对符合申请条件和要求的项目,出具推荐意见。

十五、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创新基金项目评估、招标制度。凡符合招标条件的,必须通过公开竞争方式择优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十六、管理中心按照有关标准要求,统一受理项目申请并负责程序性审查,送有关评估机构或专家进行评估、评审或咨询;符合招标条件的,须进行标书制定和评标选优。

十七、评估机构和评审专家对申报项目的市场前景、技术创新性、技术可行性、风险性、效益性、申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等进行客观评估、评审,并出具明确的评估、评审意见。

十八、管理中心根据招标情况和评估、评审意见,提出创新基金年度支持的项目建议;必要时,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可以对评估结果进行复审。项目建议经科学技术部会同财政部审定批准后,由管理中心与企业签订合同,并据此办理相应手续。

十九、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每年分批向社会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和企业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二十、对未通过程序性审查和经评审、评估、招标后明确不子支持的项目,管理中心应当在项目受理之日起四个月内,书面通知申报企业。

二十一、创新基金的年度预算安排由财政部确定。科学技术部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报告创新基金的使用情况,并接受财政部监督。

二十二、管理中心应当按照合同的要求,及时足额将创新基金拨至有关项目承担单位,创新基金不得用于金融性融资、股票、期货、房地产、赞助、捐赠等支出,更不得挪作他用。

二十三、管理中心用于创新基金项目的评审、评估、招标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费用,实行预决算管理,报财政部审批后从创新基金利息收入中列支。

二十四、项目承担单位每年应当向管理中心报告项目年度执行情况;管理中心应当向科学技术部报送年度预决算及执行情况,科学技术部每年向财政部报送年度预决算及执行情况。

二十五、因客观原因,企业需要对项目的目标、进度、经费进行调整或撤销时,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经管理中心审核,报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审批后,方可执行。

创新型技术范文第5篇

一、激发兴趣,增强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会学

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强大的功能和全方位的处理能力对以前较少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无不充满神奇色彩。面对计算机,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揭开层层神秘面纱,并最终拿到进入现代化殿堂的金钥匙,是信息技术教学关键的一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非常重视第一节课的教学安排。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借助多媒体演示,结合典型事例讲解,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课时,一方面教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会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另一方面,也需要同学们密切的配合。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必要的心理准备,为今后的学习尤其是上机课能充分利用好45分钟开个好头。其次是注重上机课的教学形式安排。如采用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借助相关软件组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虚拟网上冲浪等等。

二、结合教材,用好“任务驱动式”教学

《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指导》中提到,任务教学模式,就是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或师生共同收集的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处理内容,由教师巧妙设置任务,把教学内容融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实际上机操作中去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则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

例如:在讲解WINDOWS中的“回收站”时,给学生的任务是:

1、找两个没有用、可以删除的文件(可以教师指定),删除它,然后观察文件原来所在位置和“回收站”,看这两个文件被删除后哪儿去了。

2、对“回收站”前面刚删除的两个文件,将其中的一个文件再在“回收站”中进行删除操作,而另一个进行还原操作,然后再观察文件原来所在位置和“回收站”,看看这两个文件又有什么变化?

3、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以互相讨论。

4、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操作总结发言,题目是:“回收站”的作用。

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个个都带着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在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抢着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同时,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注重学科渗透,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机学习有实用价值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创造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了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如键盘练习时,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打开苏亚星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让学生登录,通过互通邮件的形式用英语进行聊天,学生感觉新奇,积极性很高。进行当中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但一种内在的压力促使他们不断克服困难,逐渐适应,结果学生感觉到,不但输入速度上来了,而且对英语的学习也大有裨益。又如在教学完“多媒体制作”课后,把各科教师任用多媒体教学时制作的课件调到网上,让学生先观赏,然后提出要求:假如你是某学科教师,现在有一堂多媒体教学比武课,请你准备好一个课件。结果学生花了不少功夫研读相关教材,并做了收集资料的工作,制作出了具有一定水准的教学课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掌握了计算机的教学内容,而且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了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