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规划范文精选

城市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景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思维

ABSTRACT:Networkcharacterconsistsinurbanlandscape.Forplannersorarchitects,thethoughtoflandscapedeignshouldnotbelinearorunilateralbutbeofnetworkcharacterofurbanlandscapebecomprehendedbetter,andcanthehighlinked,symmetrical,multi-level,wellflexible,multi-style,sustainableandgraduallyconsummatedurbanlandscapenetworkbecreated.

KEYWORDS:urbanlandscape,landscapenetwork,plan&design,networkthought

“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网络无处不在,从足球表面图案到围棋、蜂窝、树叶叶脉、心血管系统等,都呈现出不同的网络形态。网络不仅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与城市景观设计有着内在的关系。凯文。林奇关于城市意向五要素就清晰地表达了城市景观的网络特征:路径即是城市网络中的线;边界即是界定城市网络的边缘;区域即是一定范围城市网络中点、线、面的集合;节点可以是路网的交点,也可以是景观视线的交点,可以解释为城市网络中线性要素的交点;标志物即是众多节点中突出的节点[1].只要了解网络概念,把握几个关键因素,人们就能很快获得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理解城市景观存在的这种网络现象,并运用网络的思维方式去塑造城市景观,使之具有人性化、可以有机生长并符合自然发展规律。

一、景观网络的基本概念

城市景观网络并非只是孤立的点、线、面的简单集合。由于城市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场所和载体,城市景观因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而具有意义,只有把城市景观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网络系统去对待,才有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城市景观设计。

1、定义

网络是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点和线构成的平面或空间网状物。在城市景观中,网络是各种景观元素组合或叠加形成的系统。城市景观网络是自然的或人工规划设计的相互连接的空间形态,主要以自然要素(如植被带、河流、山川)和人工要素(包括公园、街道、广场、建筑物)组合形成。在这个网络中,景观节点(如公园、广场、街头绿地、庭园等)和景观走廊(如街道、滨水开敞空间、楔形绿地)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多样、高效、动态的景观结构体系,共同维持良好的城市感知效果以及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城市景观网络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首先,景观网络是均匀的、单元独立的、易于拼接和可以生长(复制)的,具有连续性;其次,景观网络的元素不是简单的分散,而是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关系,分散的点、线、面都有内在的联系[2].

2、构成

景观网络可以分成很多种。从层次上可以划分宏观、中观和微观网络:宏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城市群或更大区域的景观或生态网络;中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城市里的绿地系统网络或广场网络等;微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某一街区或街坊等小范围的景观网络。从角色的转换上可以分为实体景观网络与空间景观网络:实体景观网络如街道两旁的建筑物系列与广场上的雕塑等构筑物系列所形成的实体网络;空间景观网络如建筑物所围合的街道、硬质广场空间和绿化水系空间等虚体网络。从景观网络的形态上可以分为方格网、蜘蛛网、树枝网和组合网络等。

3、特性

(1)层次性.城市景观网络的各个元素都是有层次的,包括景观节点、景观轴线和景观区域。不同层次的景观元素服务并影响于不同等级的区域范围。就一个城市而言,标志性建筑也有层次性,包括全市的、区域的、一个街道的或地段的建筑。如果本身应该是区域性的标志,就不要使其成为全市性的标志,否则将得不偿失,不仅降低了美学价值,而且要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和社会代价,甚至是政治代价。

(2)交换性。在城市景观节点和景观区域之间的交汇地带,通常会存在多种能量的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的传递和交融,如人流、物流、车流、信息流等等。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时,节点和通道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节点处的建筑、广告、绿地、广场等设计应该结合景观要求,为各种物态和信息的交流与互换提供多种可能的、互通式和无障碍的联系。

(3)联结性。联结性即是指城市景观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一般而言,城市网络主要是通过道路网络来联系的,而景观网络通常和道路的网络有重叠的关系。然而,景观网络并非被动地服从道路网络,我们应该重视生态景观网络在生态恢复、经济发展、社会学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中,景观网络应该与城市道路网络的要求同时考虑,甚至可以比道路网络考虑得要提前一些。

(4)多样性。景观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铁路、公路、街道、河流、山脉、广场、建筑群体、公园、街头绿地等等。它们共同反映了景观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城市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多元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城市景观。不能只是按照少数人的价值观去接受和理解这个城市,否则是不公平的;应该让不同的利益团体、不同的群体各得其所,真正地体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5)有序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从小到大、从短到长、从慢到快;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在城市建设中,网络发展的次序性与资源有关。尤其是在我国当前资源较为匮乏的条件下,建设的次序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先做最紧急的、最需要的事,也就是最有效的事。

(6)有效性。景观网络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在空间格局与景观生态功能两个方面,它可以反映景观网络的有效利用状况。一个成功的城市景观网络可以充分发挥其有效的作用,也就是它能够很好地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可以成功地避免负荷过重或是空闲无用这两种极端状态。

二、景观网络的主要作用

1、城市功能

从城市生命系统看,景观网络有以下几个功能:

①促进新陈代谢。因为城市是个有机体,必须通过螺旋式的、而不是呆板的状态让它循环,城市景观网要起到这样的作用;

②平衡社会生态。从景观网络的层次性出发,根据不同的人口分布及各个阶层不同的需求进行布局,以满足各类人的活动需求;

③协调人与自然。人工的东西过于集中将会形成对自然的破坏和对抗,通过融合与渗透的手法,把生态景观线或面引入,从而缓解这种人工物过于集中而造成的对自然生态的压力与矛盾;

④形成安全格局。通过景观网络中人与动、植物的交流、动、植物之间的交流,形成合理、安全的距离,以维护生态的可持续过程[3].

2、人本意义

人本意义指的是城市景观网络对人的作用。人本意义不仅体现城市景观网络的创造者,而且还要考虑如何去服务周围的人,包括不同阶层的人,特别是那些易于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人是平等的,人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景观网络要体现多样性。对景观网络的塑造要考虑使用的方便和宜人的空间尺度。

很多城市花了很多钱去建设大广场、景观大道等形象工程,但景观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其决策者和设计者没有明白城市景观网络中的关键点在哪里,关键的线和面在哪里。城市社会由多样化的人组成:有富人,有穷人;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有没受过教育的人;有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年龄。这种多样化要求我们在景观规划中满足各种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人的需求[3].

3、审美价值

城市景观网络的构建不仅要考虑景观的空间格局和其生态功能,作为可以被人直接感知的网络空间形态,还要考虑其审美价值。景观网络的设计应符合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即遵守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等[4].

(1)节奏与韵律。由相同的元素或几种元素合成一个单元,再像细胞一样不断叠加生长,形成不同层次的城市景观网络,这也包含了很多审美的意义。例如,澳门市政厅前广场铺地,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感,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叠加与生长,具有网络的意义。广西少数民族村庄的民居,具有相同的建筑形式,如吊脚楼,运用了相同的建筑符号。

(2)均衡与稳定。城市景观网络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排列与组合,须讲究各种要素比例的均衡与稳定。为了避免呆板,时常除了均匀、规律、对称等形式外,还有渐变、起伏、交错和非对称的处理,追求静态与动态的结合,讲究动态的平衡与稳定。

(3)对比与微差。在城市的景观塑造过程中,对轴线、走廊、节点、标志、景区等景观元素的塑造,一般都会注重虚实的对比或阴阳的对比与和谐。有时运用均质中突然产生变异的景观处理手法,能给人万绿丛中一点红、耳目一新和相得益彰的美感。

(4)尺度与比例。小尺度的景观给人亲切感,人们易于亲近和易于把握,如中国古典园林中就有很多这样的造园要素,诸如假山、水池、凉亭、长廊、小桥和盆景等。大尺度的景观易给人开阔、雄伟、磅礴的气势,如大江大河、人造大地景观等等。不同的比例和尺度会给人不同的感官刺激和美的感受。

(5)理性与浪漫。理性与浪漫体现的恰恰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东方文化是感性而含蓄的,就审美价值而言,追求自由、曲折,强调曲径通幽和步移景异的效果。而西方文化是理性且裸露的,它追求规则、直率和一览无余的效果,如意大利的台地园和法国的几何园。

三、景观设计的网络思维方法

网不同于单调的线,它是由众多的线纵横交织构造起来的,因此呈现出丰富、生动和复杂的格局。既然城市景观具有网络特征,景观规划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的思维就不应该是直线式的或单向式的,而应该具备有网状结构式的网络思维。所谓“网络思维”包含以下一些特征。

1、多元互动

多元互动体现的是一种多元的价值观。现在投资主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投资商、企业、老百姓以及不同利益团体的意见都要充分地反映和体现,而且这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如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就是城市规划历史上的最大变革,也是城市规划摒弃精英思想,逐渐走向制度化、走向成熟的标志。

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2、系统综合

景观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必须是系统综合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中自觉地把各种“景观要素”作为一个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网络;而系统与它所处的环境又构成更高一级的系统,即组成更大的网络。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我们应该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分出层次、重点和次序。

3、动态思维

随着城市社会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和碰撞频繁的趋势,影响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的变化也在加快。因此,我们需要具有“时空转换”、“步移景异”、“时过境迁”的时空动态思维,敏锐地发现和及时抓住城市景观中的新现象和新征兆,敢于创新,以促进城市景观网络的形成和完善。

四、当前城市景观设计和实施中的某些弊端

从网络的视角来观察城市景观问题,可以发现存在的一些弊端。

(1)网络的联结性减弱。网络的联结性影响到网络的整体综合效能的发挥。一些城市的景观大道单纯为汽车交通服务,其宽阔的非人尺度的车行道、中心绿化带和过快的车行速度给人行交通带来很大的不便,隔断了街道两侧居民的生活联系,割裂了城市,使城市的某些部分呈现出“孤岛”的效应。

(2)网络的均匀性破坏。景观网络均匀性遭到破坏主要表现为景观要素在地域上分布不均,特别是供人们休闲的城市绿地和广场数量不够,使城市各部分的居民不能平等享受公共空间和良好的景观。

(3)网络的层次性不够。一些城市往往热衷于“城市形象工程”的景观大道和大广场,为了突出个别市级景观大走廊、城市广场,而忽视更多的、更适宜人们日常使用的街头小绿地和小游园、小广场等。

(4)网络的多样性降低。很多城市大到整个城市风貌,小到居住小区景观,单调、雷同,缺乏多样性。这种情况往往导致人们感到心灵空虚,生活乏味。

(5)网络的弹性丧失。网络弹性的丧失主要体现于景观走廊弹性的丧失,突出表现在对城市水系的功能和景观价值的无知。例如,在河道整治“美化”过程中,走入了“八化”的误区:

①硬化,即以混凝土代土,减少生物多样性;

②桶化,即高坝围合,阻隔景观通道;

③直化,即裁弯取直,破坏自然遗存;

④简化,即砍树削坡,消除视觉弹性;

⑤非化,即挖沙取石,损害自然面貌;

⑥紧化,即空间压迫,挤占活动场所;

⑦盖化,即变明为暗,隔绝人水联系;

⑧污化,即排放“三废”,形成感官污染。城市景观中一旦出现了类似“八化”做法后,便使城市景观网络丧失弹性,失去其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的功能。结果使空气调节能力不断下降,城市热岛效应愈加明显,生物的新陈代谢难以为继,景观的审美价值也受到影响,最终必然导致城市整体环境不断恶化和难以恢复[3].

城市景观规划师只有具备了网络的思维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城市景观的网络特征,才能创造出联结性强、均匀性高、层次性丰富、弹性强、样式多、并可以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城市景观网络,形成丰富而富有活力的城市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林奇K.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韦湘民,罗小未,雷翔。热带滨海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城市景观规划范文第2篇

1.1适当增加绿地面积,保护好原来的自然地貌与植被

1.1.1适当增加绿地面积

城市内的规划为系统性规划,为城市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绿地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整体目标以及要求,对城市内的各个类型的绿地加以布局规划,进而有效控制城市绿地的发展与建设。积极开展系统性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以此为契机,不断发展城市园林绿化。

1.1.2保护好原来的自然地貌与植被

当前在某些地方,尤其是城乡结合的地区正在大力搞经济开发,进行移山造地、大面积推土,这严重破坏了原来的地貌,建设了大面积绿地广场、商品住房等。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这一做法是不可取的。在城市内或者城市近郊,需要保持好原来的植被,因为它们是当地物种的典型代表,这对研究当地生态环境、生态变迁等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构建丰富园林景观

城市景观规划需要全面考虑到观赏价值,所以,需要建立丰富的园林尽管,开展科学植物造景,充分利用植物本身的色调以及植物层次来构建观赏性的园林景致。此外,在开展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只突出设计建筑,还需要充分依托城市的特色,设计大量的自然景观,将当地独有的特色物种、古老树木作为设计主元素,真正实现绿化城市与游览观赏的目的。

1.3创建现代园林绿地衡量标准

从生态系统基本理论出发,园林工作人员在开展城市的规划以及建设的基础上,对能体现城市环境质量的园林具体数据加以衡量,这对城市景观规划来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功能标准

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作为现代城市园林功能进行评价;

(2)循环和再生标准

注重充分利用好生态系统本身的再生与循环功能,建立城市园林的绿地系统,禁止过度使用非可再生资源;

(3)经济和高效标准

注重使用最少的经济投入来完善自然生态,进而能充分满足人的身心健康,注重科学使用有限土地资源,减少施用农药与化肥。

(4)地方和风土精神标准

注重每一个地方的文化与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独有的地方特色。园林绿地对体现地方精神起到一定的作用,能从内涵上更加注重表达地方精神。

2、结语

城市景观规划范文第3篇

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是否舒适,而城市化的建设需要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为人们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但是怎样借助人为的手段把城市有机的融入大自然中,是当今城市景观规划的重点,而这有赖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再创造。在城市建设中应用园林,把自然的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之中,为人类生活工作创造一个自由、合理、平衡的新环境,不但为人类生活提供方便、提供美感,更改变着城市的生态环境,给予人们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2、园林设计理念在城市景观规划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原则

2.1多样性和综合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指描绘生态镶嵌式结构拼接的多样性,环境不同造就植物类型不同。而这种多样性是通过生物自身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的,也可以通过多种风格的水景园和专类园来实现。而景观综合性是指,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考虑多方面的综合因素,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最终结合多种因素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

2.2遗留地保护原则

自然遗留地之内的有价值的景观植物需要保护好,特别是富有地方特色或者自身特点的植物,更应当采取合适的措施加以利用和保护。

3、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应用的策略

3.1加强城市公园的规划和建设

城市建设首先需要注重的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而积极展开生态保护首先是要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这就需要不断加强绿地建设。这是因为绿色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不能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以绿色植物为主的城市生态系统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善当地小气候,达到冬天暖和夏季凉爽的目标;还可以适宜地增加城市湿度,更能有效吸附空气中有害浮沉,抵御风沙的侵袭,保持水土,进而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3.2合理用地增加绿地面积,保护原有的植被和自然地貌

3.2.1依据城市用地性质,合理增加绿地面积

城市用地规划需要合理的控制用地性质,增加绿地的面积。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个不能忽略的方面。它对城市绿地的不断发展提出总体的方案和目标,进而调整控制城市绿地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有机结合,这是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的关键之所在。

3.2.2园林设计需要保护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

当前的某些地方,尤其是城乡结合的部分地区在进行经济开发时大范围的推土、移山造地,破坏了原有的地貌自然植被,接着建设住宅、厂房、休闲娱乐场所等。这样的行为在生态学角度看来是不可取的。这是因为城市近郊必要的植被保留是很重要的,这是地区特色植物的代表,这对研究当地的社会迁移、生态环境发展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3.3优化植物配置,提高绿色植物覆盖率

优化植物配置需要根据城市不同的用地性质进行,而当地建筑群落功能和城市景观以及具体气候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植物的配置。这就需要合理的选择绿地的设计风格和种植植物的种类,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植物。以保证不同植物群落共同组成了多样的园林景观,从而达到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的目的。

3.4建立健全衡量现代园林绿地的科学标准

按照生态系统理论的需要,园林设计者需要在规划城市景观建设时遵循一些标准,针对一些能够体现园林环境质量的具体数据加以衡量。这对城市景观建设和规划有着重要的参考依据和价值。

3.4.1功能标准

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生态环境,进而维护人们生活的健康。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功能标准必须是以维护人们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的。

3.4.2

系统与连续性标准

园林绿地的建设不是一个独立休闲游玩的空间,应作为人类生活的地方与自然过程有机结合的连续体来进行规划设计安排的。

3.4.3地方风土特色标准

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进程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而园林绿地恰恰是地方文化精神珍贵的保存地,它对于地方文化来讲不是形式上的表达,而是深层次的内涵意义。

4、结语

城市景观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趋势;现状

1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的发展趋势

将园林规划放到城市生态建设的高度上去考虑,建设生态园林,展现园林的生机和活力是我国现阶段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植物是园林设计中最有生命力、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气候特点、自然风貌以及地域文化特征相差甚远,园林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要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园林景观设计时不仅要讲求植物的现时效果,更要重视园林植物的季相性特点,从而达到步移景转,时移景迁,创造胜于自然的生态园林景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园林建设也必将适应新的需要,建设生态园林也必将成为园林规划的发展的大趋势。

2城市园林景观的系统规划

2.1规划的总体原则

①生态优先原则。要高度重视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地布局各类园林景观,保障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平衡发展。

②因地制宜。要以系统观念和网络化思维为基础,使园林系统规划符合城市、社会、经济、自然不同地域和人群间的发展需求,同时,要通过规划手段加强与邻近城市之间的区域合作,共同构建区域性生态园林系统。

③远、近期结合的原则。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着重研究近中期规划,寻求切实可行的园林建设与园林管理模式,做到既有远景目标,又有近期安排,远近结合,首尾照顾。

④突出地方特色和与时俱进原则。着重培养当地城市的园林特色风格,努力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园林植物选择应坚持以地方性植物为主。同时规划上应体现时代特性,规划指标应尽量先进、优化,确保在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中都能彰显出园林的生机与活力,并在发展速度上取得相应的平衡,并且也要注意适当的留有余地。

2.2园林系统绿地的布局模式

完善园林绿地系统,还必须做到合理布局,才能能创造出指标先进、质量良好、环境改善、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运行的园林作品。我国常见的绿地空间布局有4种:块状绿地、带状绿地、楔状绿地和混合式绿地。

①块状绿地。将绿地呈块状均匀的分布在城市中,方便居民使用。块状绿地多应用于旧成改建中,如上海、天津、武汉、大连、青岛等城市。块状布局的形式对于改变城市小气候条件和生态效益不太明显,对改善城市整体景观面貌的作用也不是很大。

②带状绿地。其布局多利用河湖水系、道路城墙等线性因素,形成纵向绿带、放射、环状绿带网,如哈尔滨、苏州、西安、南京等城市。带状绿地布局有利于改善和表现城市的环境与艺术风貌。带状绿地能够使公园、花园、绿荫道等系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③楔状绿地。其布局利用从郊区伸入市中心、由宽到窄的楔形绿地组合布局,将新鲜空气源源不断地引入市区,能较好地改善城市的通风条件,也有利于城市景观面貌的体现。

④混合绿地。其布局是前三种形式的综合运用,可以做到城市绿地布局的点、线、面结合,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其优点是能使生活居住区获得最大的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游憩,有利于就近地区小气候与城市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艺术面貌的展现。

3城市园林景观的人工元素

所谓人工元素是指园林中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如建筑小品、雕塑、园路、拱桥、驳岸以及栏、廊、亭、塔等。园林景观的主要作用是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从山水、花木以及由各种园林景观要素组合而成的景色中得到赏心悦目的感觉,并可以得到休息放松。园林中的人工元素强调其在所处环境中的点缀性,人工元素在园林景观中如布置得当,会强烈地吸引人们的视线,甚至胜过其它景物,更能突出园林景观的文化氛围。可以说园林人工元素的地位,如同一个人的五官,它能使主体躯干(园林)表现出无穷的个性活力与美感。人工元素既是时代文化的载体,又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精心设计的小品、雕塑等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并被视为园林的标志和闪光点,所以园林规划中应予高度重视。

4园林景观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

园林植物除了能创造出优美舒适的观赏景致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营造出适合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加大,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正常的气候变得十分反常,甚至出现黄沙、酸雨,为了改善环境,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景观规划设计概念已不仅仅局限于在一个风景点或一个公园种植几棵树的简单做法,而是更倾向于整体的生态环境。

5园林生态规划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国内现代化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及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并且不断加大园林景观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但是由于受到管理与监督水平的限制,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建设仍存在诸多弊端与问题,如不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与处理方案,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城市规划及生态环境构建的实际效果和目标。

5.1整体规划与设计水平不高

在我国现代化城市规划中的园林景观建设中,由于受到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人员的自身技术素质的缺陷、规划理念陈旧,以及具体规划编制手段方法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整体规划与设计水平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这导致了城市市容环境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另外,在部分城市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客观引发规划实施难以落到实处。

5.2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

近年来,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建设逐渐形成一个新兴的行业,但是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仍然是沿用已有的施工技术措施与方法,自主技术创力度不足。在现代化的城市园林建设中,要想达到满足美化环境与改善生态的双重需求的目的,必须积极研究与运用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材料来改善园林景观建设中存在的技术性问题,进而提升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整体效果。

6提升园林建设水平的措施

6.1从实际出发,搞好园林景观设计

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不但要满足城市规划的整体需求,而且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如地域特点)进行不同的园林景观设计,力争通过有效的景观设计突出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在城市规划的园林景观建设中,规划方案中可以结合城市园林景观的布置的特点,相应建设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小品、标志性雕塑和游乐设施,以达到全面展现城市乡土风情,提升城市品位的长远目标。

6.2完善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理念

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创新发展与科学管理,关键因素在于要有一套科学的园林景观规划理念。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理念的完善过程中,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形成一套具有可行性的独特规划理念。

6.3引进先进的建设施工工艺

注重行业创新,并不断学习既有的先进工艺,以多种手段并用,为园林建设服务。园林建设中综合应用点子产品、霓虹灯、仿生学、音乐喷泉等新生产品,增加园林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现代气息。

7城市规划中生态以及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是提高城市环境以及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城市文明展示的窗口。但随着城市化的扩张,城市的自然绿化逐渐被建筑所取代,尤其处于我国西北部的城市,由于受内陆干旱以及自然条件恶劣等影响,城市绿化长期得不到较大的发展,绿化品种比较单调。不能体现城市园林绿化的多样性、景观性等特点。城市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建设得不到保障,要详实的分析原因并探究具体的解决对策,才能促进是园林绿化更好的发展。

7.1在生态城市园林建设方面要“以小为主,中小结合”的原则,空间绿化要与绿地建设相配套,同时进行多层次的绿化。以城市规划学、生态学、植物学等学科理论为支撑,应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进行种植,使城市生态建设由草坪、植被、乔木、灌木等多层次立体混交发展。

7.2城市在园林绿化方面,重视城市整体环境的同时,要逐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重视城生态小区的建设。在建设中要重点以自然景观、绿化园林为主,尽量减少亭台楼阁、喷泉雕塑,假山水池等人文景观,使得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使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更有利于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发展。

7.3生态建设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的利益关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利益关系8结语城市园林系统作为城市公共事业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在美化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突出城市文化氛围、增强城市魅力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园林建设要与之相适应,采用多种手段,规划出宜居、生态、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园林作品。

参考文献

[1]郭玉梅.园林绿地设计.[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李忠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景观设计.[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峥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城市景观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

0引言

城市湿地面积数量不足是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这一大背景下,增加湿地面积尤为重要。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湿地公园景观的设计,使湿地公园数量显著增加。有助于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景观的多样化视角,进而提升城市环境的质量。

1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原则

1.1湿地保护原则

规划湿地公园景观,需要注重湿地保护原则,避免对湿地环境造成破坏。湿地保护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注重湿地与城市的高效衔接。要避免周边环境对湿地造成影响,同时,城市建设要包括湿地建设内容,以保障湿地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第二,注重湿地物种的保护。要保护湿地物种的多样性,维护生态结构的平衡,使湿地生态系统继续发挥调节作用。第三,注重对湿地系统的微小改动。不能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较大的改动,否则将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循环,导致湿地生态环境无法形成良性循环[1]。

1.2协调统一原则

规划湿地公园景观,需要遵循协调统一原则,使湿地与城市能够协调发展。协调统一原则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2-3]:第一,植物景观与湿地特点相吻合。植物能够在湿地上顺利地生长,生长好的植物促进湿地景观迅速形成。第二,景观风格符合本市城市建设的特点。景观风格要根据城市建设特点需要进行设计,体现出景观与城市的协调性。第三,景观建设选材的环保性,进行景观建设时要使用绿色、环保材料进行,主动减少湿地公园污染源,最大限度保护好湿地公园。第四,景观建设的公益性。景观建设要结合公共设施建设同步进行,起到既保护景观建设,又方便城市生活的作用。

1.3功能化原则

规划湿地公园景观,需要采用功能化原则,提高湿地公园功能设计的重视程度,使其具有良好的城市美化功能。湿地公园具有广阔的空间,需要合理安排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息娱乐的场所,使湿地公园更加地具有实用价值。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空间作用,使城市空间环境得到有效地延展,空气质量得到有效净化。同时,也要注意空间与环境的合理安排,使建筑与植物相互融合、相得益彰[4]。

1.4可持续发展原则

规划湿地公园景观,需要采用可持续发展原则,从而形成良好的保护作用。开发湿地公园过程中,需要将其与旅游业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够为湿地公园的维护带来资金支持,符合湿地公园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良好的循环体系,必要时可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干预,提高湿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2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分析

2.1总体景观规划

湿地公园景观需要合理进行整体规划,使景观的整体质量能够得到保证,进而使湿地公园景观更加地完善。总体景观规划措施如下[5-6]:第一,合理引进植物种类。考虑到当地植物的特点,在湿地中合理引进植物,使湿地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同时,要加大对湿地公园稀有物种的保护,避免对现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保障景观质量的完好性。第二,让景观与娱乐设施融为一体。将湿地景观建设与娱乐设施建设相结合,提升湿地公园的休闲特性,并且提高湿地景观的经济价值,使城市与湿地能够共同发展。第三,注重湿地景观的观赏性打造。,湿地景观的观赏性要能够体现出本市的生态特色,丰富城市面貌。例如:将城市水循环纳入到湿地公园改造体系中,对水生植物景观进行改造。通过这种方式,既不会对现有景观造成破坏,又可以继续改造原有景观,降低湿地公园建设成本。第四,注重景观之间的搭配度。湿地景观相互之间也要搭配好,才足以构成良好的整体景观效果。不同景观之间需要设置过渡区域,既要做好景观之间的衔接,又要突出单个景观的鲜明特点,从而形成景观的整体效果。使湿地景观更好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

2.2陆生植物景观

湿地公园景观中,陆生植物数量较为丰富,改造湿地景观需要合理选择陆生植物,提高湿地公园改造的合理性。陆生植物景观设计过程如下[7-8]:首先,需要对陆生植物进行选择,选择易存活、易管理的植物,使植物能够迅速适应湿地环境,形成良好的湿地景观基础。在植物选择时,一般以常青植物为主,如乔木等,可使湿地公园处于常绿状态。其次,合理组合湿地植物。湿地植物要能够有效地进行搭配,呈现出多样化状态,从而提高湿地生态的稳定性。例如:将花灌木与乔木相结合,既可以丰富湿地植物的种类,又能够使景观错落有致,使湿地景观更加地具有观赏性。最后,合理布局湿地环境的排水功能。排水对于陆生植物的生长较为重要,湿地环境要具备较强的排水能力,为陆生植物提供有利的生长条件,防止水涝现象影响植物生长。比如乔木类植物,耐涝能力较差,具有较高的排水需求。要想顺利生长,通常要种植在排水好、地势高的位置。

2.3水生植物景观

水生植物景观是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要合理地进行设计,使湿地景观特点更加地鲜明多样。水生植物景观设计过程如下:首先,需要结合水域特点进行设计。选择一些适宜水域环境生长的水生植物,使其能够顺利地存活下来,丰富水生植物种类使水域环境能够得到有效地改善。其次,需要关注水生植物的观赏性。丰富水域环境的同时还需要关注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提高水域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例如:将荷花、睡莲等植物种植在水域中,既可以提高水生植物景观的观赏性,又能够净化水体中的污染,使城市水环境质量得到保障。然后,需要注重水生植物的层次感。水生植物的生长特性使得很难对不同水生植物进行区分,为此,不同植物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既可以避免植物混合生长在一起,又能够使其具有明显的界线,增加水生植物的层次感。最后,需要注重与岸边植物交相辉映,在岸边种植蔷薇、垂柳等,可以与水生植物相互形成映衬,使植物之间的搭配更加地和谐,进一步提高水生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提高水域景观的多样性。

2.4建筑周边景观

在湿地公园景观中,建筑周边景观的设计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建筑周边景观能够与城市环境相结合。首先,需要对建筑规模进行考虑。既不能对植物生长形成遮挡阻碍,又要与湿地景观相辅相成,更加地突出景观特色。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植物生长对周边建筑造成影响,使建筑能够和谐地融入到湿地环境中。比如,要注意植物相对于建筑位置的合理性布局,在边角区域可以配置假山、矮植等,使边角区域得到美化的同时,又能削弱边角区域的突兀感。,其次,需要做好道路景观的设计。一方面,需要保障道路的质量,使其能够穿插在湿地景观中,便于行人观赏湿地景观。另一方面,道路两侧要种植植物,最大化地美化道路,使道路环境更加的完善。最后,需要考虑地形特点。可以对坡度进行适当地改造,使坡度大于1.0%,这样既可以增加地形的排水效果,便于植物生长,降低水涝现象,又能够使植物具有层次感,提高湿地景观的观赏性。

2.5打造特色意境景观

古代园林建造讲求“意境”“雅韵”,通过不同植物的层次、虚实搭配,可以间接反映出园林主人的兴趣和品味,在现代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同样可以借鉴传统园林建筑中的相关手法,融入意境美的理念,为游客提供良好的身心体验,传递城市蕴含的文化理念。水是湿地生态环境的核心、灵魂所在,关于水的景观设计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一池三山”正是其生动体现,在意境打造时,应当着重关注以下两点。一是虚实结合。以植物为中心,利用好画面中岸线、天空等各项元素,以大面积水系为基线,映衬出植物、倒影的魅力,开阔景观意境。比如,可以乔灌木为主体,借助错落栽植的手法,从远、中、近景角度出发,凸显层次搭配,使林冠线呈起伏之感,赋予其充分的变化和动态意味,同时营造出优美的天际线,为游客留出想象、放松的空间,增添公园整体的意境美和趣味感。二是注重留白。从美学角度讲,元素过于多样、充实的画面,容易感到拥挤、焦躁,因此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当注意画面的协调感,防止主体元素过多,在临水、栈道等周围位置,可以适当留白出部分水面,不予种植植物,这样白日里阳光充足的时候,水面波光粼粼,搭配植物优美的曲线型分界线,相映成趣,更富美感。

2.6构建自然岸线景观

岸线是水体与土壤结合的过渡、缓冲区域,蕴藏着极大的生态调和功能,可以为动物、植物群落提供优良的生存空间。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时一定要做好衔接,过渡要尽量做到自然,避免留下生硬、刻板之感。通常用乔、灌、草结合、常绿与落叶相融合的方式,打造移步换景的变化感。在植物布局上,也要充分考虑植物高度、叶形、叶色等的搭配,数量要适中,位置要错落,切忌等距离种植,同时还要避免杂乱无章的状况。以水深变化为依据,有序种植水生、耐水植物,还可以借助交叉隔离手法插入植物组团,打造细致、粗犷融合的自然岸线景观,利用植物提升岸、水之间的协调性,提升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整体饱和度,给人以浑然天成的感受。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