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交通与管理

城市交通与管理

城市交通与管理

城市交通与管理范文第1篇

1.1组织者的构成

城市交通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的组织者也会因为城市交通管理的内容和特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城市交通管理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组织者,但是组织者的构成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城市交通管理利用已经成熟的组织机构来组织公共参与。另一种是由于城市交通管理出现特殊情况要组织专门的机构进行组织公众参与。在城市交通建设前期,主要工作是对城市交通项目进行选址研究、可行性分析、城市交通项目设计和规划,这个阶段的组织者主要是政府部门、交通部门和城市交通项目的建设单位,公众参与城市交通管理的组织者可以是其中单独一个部门,也可以两个或者三个相互结合组成的。在城市交通建设时期,城市交通项目管理的建设单位起到的作用最大,这个时期可以是建设单位单独作为组织者来组织公众参与城市交通管理。在建设阶段,国家政府和交通部门也会有相应的政策,政府和交通部门也可以是组织者。在城市交通建设后期,城市交通项目的建设单位已经完成任务,就不再属于公众参与城市交通管理的组织者。城市交通项目投入使用,就需要政府的监督和交通管理部门的管理,政府和城市交通管理部门是这一阶段的公众参与城市交通管理的组织者。

1.2组织者的职责范围

组织者的构成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组织者的工作职责都是一样的。首先要遵守城市交通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城市交通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对城市交通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要以认真的态度去执行,并保证按照规范要求完成工作,使公众参与城市交通管理机制能够顺利的展开。公众参与城市交通管理不能没有计划的进行,这就需要组织者提前规划好公众参与城市交通管理的活动原则、内容和步骤,保证公众参与城市交通管理能够井然有序,并且让参与者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参与城市交通管理。在公众参与城市交通管理的过程中,组织者要起到监督的作用,让参与者真正的为城市交通管理作出贡献,对于参与者需要帮助的地方,组织者要积极指导和帮助。在公众参与城市交通管理的后期,组织者要及时收集和整理参与者所提出来的问题和建议,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公布。针对参与者提出来的问题,要积极与参与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整理公布,为后面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根据公众参与城市交通管理的实际情况和取得的效果要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为以后进行公众参与城市交通管理活动提供参考。组织者的工作能否做到位,对城市交通管理公众参与机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组织者不能忽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促进城市交通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的不断完善。

2工作程序

2.1设定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的设定与公众参与城市交通管理的参与度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如果工作程序太简单,在参与城市交通管理的时候,参与者对整个过程的了解程度不高,不能很好的发现问题,也就不能提供更丰富的建议,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参与者的作用。如果工作程序太复杂,会让参与者找不到城市交通管理的重点,不能够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和建议。所以在设定工作程序的时候,要结合城市交通管理的实际情况与参与者的工作性质,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一般由四个阶段组成,即准备阶段、展开阶段、统计阶段和总结阶段,让参与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提高城市交通管理公众参与度。

2.2工作程序的内容

在准备阶段的工作内容一般是对公众参与城市交通管理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准备,例如会场准备、材料准备等,在准备阶段还要收集整理城市交通管理前期的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在展开阶段主要是做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城市交通管理的参与者之间对相关信息进行交流讨论,并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意见。统计阶段就是将展开阶段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统计,并进行总结,公众参与城市交通管理工作中那些得到采纳的意见,让城市交通管理相关信息保证公开化。在总结阶段,要对公众参与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城市交通管理最后决策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参与者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后及时反馈,并总结整个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为完善城市交通管理公众参与机制提供依据。

3结束语

城市交通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理念;交通管理;道路规划

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剧增,城市原有交通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道路拥挤,交通环境恶化,几乎成了我国各大城市的发展通病,甚至成了制约个别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市政瓶颈。“要想富,先修路,修好路”,简单的一句俗语准确的说明了一个良好的交通系统对促进经济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但车增建路,路多引车,交通环境暂趋恶化。据世界银行研究,通常发展中国家交通需求增长超前于经济增长速度两倍以上,城市交通普遍落后于城市化进程,解决交通问题将是我们长期面对的艰巨任务。欧洲一些国家,发展到今天,车辆保有量虽然巨大,但在实现对老城区的完整保护,善待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依然能基本做到交通设施供给满足社会需求,人车和谐、秩序井然,高效运行。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1 先进的道路设计理念

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建设及大力改造,城市道路宽阔、平直,标识完备;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虽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我们在建设速度、质量上可用“后来居上”形容。比较而言,欧洲国家城市道路普遍偏窄,且常有一至两个车道被路边停车占用。高速公路一般也仅为双向四车道,车道宽315米,甚至个别路段3米宽,小于我国的3.75米,但在设计理念上,在处理人与车,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及处理手法上,我们与欧洲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以人为本”,这是近几年我国学习科学发展观所得出的最新设计理念,可是在道路建设上却几乎得不到任何的体现,甚至不惜牺牲步行环境去改善车行交通。现实中常看到的是占用路边绿化带、人行道去拓宽机动车道。高速行驶的汽车剥夺了行人、尤其是老人、儿童的过街权利,即使在道路交叉口处,也缺少对行人过街的充分考虑。街道环境单调、冷漠,缺少对行人心理及活动的照顾,新建商业街交通状况也不近如人意。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道路两侧商家林立,经营种类齐全,花样繁多;在近1公里长的范围内,无任何人行天桥、过街连廊、地下通道等设施,行人与车辆经常是“怒目而视,互不相让”。街边树底下仅有的一点灌木丛也因不便于卫生打扫而被砖头盖平了。这一点在欧洲国家所见有着十分的不同,城市道路横断面尺度适宜、功能明确,环境友善。有行人过街需求的地方就设人行横道,并配置相应的信号灯及必要的安全设施,甚至在行人过街需求量大的地方,直接将道路下沉,行人走正常标高过街,体现出的是以人为本―车让人。我们不妨就简单的“抄袭”一下,在城市主要人流聚集区,以人的需要作为道路设计的出发点,为行车制造一点小麻烦。实现人、车公平使用道路资源、和谐共处。

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一切以人为中心,更不是倡导人对自然的征服与占有。可我们在修建道路时,常常是起伏的地形被削平,丰富多彩的地貌变成了一张白纸;完整的山系被几条高等级道路切割的枝零破碎,挡土墙成了公路两侧的主要风景;密布的水系也被切断,河流成了一个一个的死水塘,甚至永远的消失。让人还感到一点可喜的是,近些年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些失误,实践中也在逐步的改进,但采取的措施不具有生态可持续性。如美化公路两侧的裸岩,通过注入含有草籽、养料的泥浆,实现了表面绿化,景观效果不错,但造价昂贵。因此,针对不同地形、地貌,应当鼓励新的设计形式出现,失误之处逐步改进,合理之处加以推广,逐步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2 合理的道路等级构成

我国的道路交通规范将城市道路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四个等级。一般认为快速路、主干路比较重要,政府将主要资金投入到这一层级的路网建设上。次干路标准低,不成系统,支路因封闭式物业管理、路边停车等原因而无法承担所要求的交通量,道路系统变的越来越脆弱。在旧城改造中,对原有高密度、低等级的现状道路视而不见,硬是大量拆房子建宽马路,破坏了原有建设机理,交通状况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据统计,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主干路长度占整个道路系统的30%以上,次干路约占60% ,支路不到10%。

欧洲国家城市道路中,次干路、支路在整个路网系统中占有绝对比例,承担着重要的交通职能。城市街区划分普遍小于我国,尤其以小巴黎为代表。路网呈现出高密度、低等级、微循环状态。居民出行,通常不会直接进入主干路实现点到点的交通,短距离交通完全可以依赖次干路及支路解决。这种形态路网适应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也适应了行人对生活尺度的要求。高密度、微循环路网,车流分布更均匀,增强了系统抗堵塞的能力,使得交通系统整体效率最大化发挥。除此之外,这种形态路网,尤其在城市商业区,增加了地块临街面,土地收益更大。

3 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

我国的公共交通在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对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的统计显示,公共交通承担的出行比例在30%左右。到1990年代后期,也呈现出公共交通衰退,私人交通迅猛发展的趋势。主要原因有:一是私人轿车的迅速发展以及错误的用车观念,使得部分有车一族日常出行不再依靠公共交通。二是城市交通状况不断恶化,公交优先政策并未得到有效的实施,误点率高,车厢拥挤,换乘困难,降低了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失去市场竞争力。三是公共交通网络还不完善,城市新区、城郊旅游区等区域公共交通未能及时跟上,私人交通被迫发展。

根据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发展规律,我们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时期,未来的二、三十年,城市数量、城市规模都将得到大规模提高,是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黄金时期。国际经验表明, 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就可以发展公共交通, 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就要确立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现阶段我们解决交通问题的重点应扩大到建立一个以社会化公共交通网络为主体,多层次及多元化交通方式协调运行的公共交通系统。大城市尤其要建成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电汽车相配合的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使城市客运交通结构趋于合理化。小城市以常规公共交通为主,完善公交网络,提高服务质量,适当预留发展大运量交通的可能。

4 完善的交通信息

发达的交通系统,需要相应的交通信息与之配合,且应作到内容准确,使用便利。否则,各种已有交通设施难以得到最佳、合理使用,容易造成某一时段内交通量局部过于集中与个别资源的浪费。西欧国家,交通信息系统建设已较完善:数据采集手段先进,覆盖面广;信息,常能以图、文、声并貌,多种语言形式。广播、信息台、网络均可随时了解到最新的交通动态,便于对出行时间、行走路线、交通工具做出恰当的选择。除此之外, GPS的广泛使用,大大的方便了开车族。及时、准确的信息引导,减少了车辆对道路的使用时间,间接提高了道路使用效率。

在我国,网站、信息台的服务还不是十分的发达,可方便使用的交通信息相对还很匮乏,内容也欠及时准确性。近年一些城市相继开办了交通台,但信息采集主要是司机以手机短信的方式主动发送给交通台,信息就像是插播广告,内容单一,难以量化,更不能提供最佳的行车路线。GPS使用,我国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一般仅用于车辆防盗、反劫等。其实,GPS系统不仅局限于导航功能,其衍生功能也将会对改善交通环境起重大作用。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安装GPS装置,可实现自动报站,短语提示等。站台也可显示车辆离站的距离或到达时间,便于乘客选择,也便于公交公司对车辆的指挥与调配。经验表明,通过使用信息系统,交通工具使用效率可提高50%以上,准点率提高30%以上。

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实现现代智能交通管理的基础。交通信息系统建设在我国正处于起步时期,应尽早整合交通、国土、城管、运输等部门所拥有的资料信息,构筑自己的发达、完善的信息系统。通过对信息系统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设施使用效率。

5 完善的法规及严格的管理

近些年,我国的交通硬环境建设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上了一个台阶,相对而言,软环境建设就显得滞后了许多,冲淡了硬件设施改造所取得的成效。交通法规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针对我国步行交通较多的特点,没有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对长时间疲劳驾驶造成的恶通事故也没有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管理手段也存在着科技含量低、网络不健全等问题,容易受警力、时间、区位等因素影响,出现人为性的拥堵,导致低效使用交通设施。如车辆不按道行驶,出租车、小巴以及其它营运车辆的长时间占道候客,右转车辆不礼让行人等违章行为得不到彻底根治。

城市交通与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 管理规划 交通需求 预测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995年的《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为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而这样的战略目标只有通过政策法规和严格的管理才有可能实现。

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因此,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估中要求各被检查城市必须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流特性调查、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交通需求分析计算、交通管理方案(含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交通组织方案优化)分析评价、通过专家论证及政府实施等。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

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建设阶段: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管理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现在。重点在公共交通系统、小汽车发展、单项交通、交通信号控制以及道路的有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交通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厦门、大连、南京、青岛、济南、杭州等城市的交通管理工作均很有成效,先后被评为畅通工程“优秀管理水平”。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总体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2000年全国“畅通工程”工作组检查的138个城市中,42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只达到畅通工程11项要求中的5项要求,20个城市仅满足4项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

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会引起整个城市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车速的改变。因此,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有些管理措施,都是做过规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

为了改变当前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滞后的局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以及公安部交通科学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部门正致力于部分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编制工作,为提高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2.1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2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

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

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交通管理方案抽象化、交通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

2.3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三个规划层次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层次越高,其规划效果越大。

图1 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

道路交通网络的组织规划的目的是在城市交通网络已建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各种技术措施,平衡整个交通网络的交通流量,均衡交通分布,提高运输效率,使这个交通网络发挥最大的效用。如通过实施单行线、专用线、诱导系统、绿波、特殊运输线路、转向限制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交通网络的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重点交叉口、路段的交通管理方案设计是交通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解决近期局部交通问题最简捷的手段。具体措施有:交叉口渠化、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转向控制、路段机非分隔、车道划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停车管理、设“严管街”等。

2.4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操作过程

管理规划过程的核心是管理方案设计及方案评价。方案的设计是在掌握现状交通信息,分析出其存在问题,并预知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评价过程是对未来交通运行情况的模拟过程,它是建立在掌握现状及未来交通信息基础上的。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过程如图2示。

图2 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过程

3.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3.1 出行生成预测

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

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预测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增长率法、概率模型法和重力模型法。其中,双约束重力模型法在国内外交通规划中使用最为广泛。

3.2 交通分配预测

在掌握各分区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交通分配就是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获得的路段、交叉口交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应用较广泛的交通分配是随机用户平衡模型(Stochastic User Equilibrium)。该模型建立了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考虑了通行能力的限制,通过反复迭代计算,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最后分配出各路段上的交通量。

3.3 停车需求预测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均对停车需求预测进行过深入研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市发展形态不同、经济增长不同,停车预测模式也不同,其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常用的预测模型有:停车生成率模型、用地与交通影响分析模型、相关分析模型、机动车OD预测模型、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下面对应用较为广泛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和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作一简要介绍。

(1)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根据停车调查数据汇总可得到各交通小区的日停车数,再根据停放车辆车型比例换算为标准车,利用综合交通规划中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预测所提供的现状和近、远期规划年的就业岗位数,抽取一定的样本,可建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Pij=∑aiLij (i=1,……,m j=1,……,n) (1)

式中:P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的基本日停车需求(标准车次/日);ai 为第i类用地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标准车次/100工作岗位·日);L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第i类用地的就业岗位数(人);n为小区数;m为用地分类数。

对模型的求解采用非线性优化的方法,即建立非线性优化模型:

式中参数意义同前。

(2)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

通过对几种停车需求预测方法的比较可知,该模型虽不能具体得到区域内每一土地使用的停车设施需求量,但由于它与动态交通的预测方法相结合,因此比较适用于对交通小区的宏观停车需求分析。因此该模型可用来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模型表达式为:

logPi=Ao+A1·logVki+A2·logVhi (3)

式中:P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日停车需求量(标准车次/日);Vk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客车日出行吸引量(标准车次/日);Vh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货车日出行吸引量(标准车次/日);Ao、A1、A2为回归系数。

4.应用实例

4.1 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哈尔滨市作为中国东北北部的最大中心城市,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美称。经过多年,特别近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哈尔滨市的城市交通框架已初具规模,无论是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还是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进展。但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及其与交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化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满足或合理地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系统地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和交通系统建设规划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4.1.1 规划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及数据库的建立

为了明确城市交通发展目标、找出城市道路交通存在问题,项目组于2001年6月和2001年8月对哈尔滨市区19个主要路段和56个交叉口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交通流资料,并对有关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建立了相应的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为后期交通管理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查内容包括主要路段、交叉口、行人及非机动车、主要交通枢纽、单向交通管理设施、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交通拥堵、事故、交通停车设置及其它监控设施等交通调查。

(2)现状资料分析与问题诊断

在掌握了哈尔滨市道路交通全面资料情况下,重点从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事故与安全、停车状况、公共交通、交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及问题诊断。

(3)理论研究与模型建立

以TransCAD、VISUM、Transtar等软件为基础,配合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交通流量验算等评价工作,并建立了针对哈尔滨市的一系列交通模型。如选用双约束重力模型进行居民出行分布预测,采用随机用户平衡模型进行交通分配;选用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进行停车需求分析,并利用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4)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拟定与评价

交通管理规划方案主要包括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ITS发展规划、交通管理设施规划、停车管理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规划、交通监控系统规划、交通管理其它规划等方面内容。针对上述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系统地分析、讨论和评价。

4.1.2 主要成果

本项目成果主要由下述几部分组成:

(1)在大量基础性实地调查数据资料基础上,建立了内容全面、数据翔实的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对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采用四阶段法及综合预测法,并利用目前世界上先进的交通规划软件对哈尔滨市交通发展进行预测,进而得到规划年道路网各路段、交叉口的分配交通量,以及公交客流量、停车需求量等交通管理所需要的规划依据资料。 

(3)对哈尔滨市现状道路管理设施、交通组织方案、CBD交通管理、公共交通、停车场和加油站、对外交通等存在的问题及交通运行质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评价。同时,开发了城市停车规划地理信息系统UPP-GIS,使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利用及组织管理更直观、科学、高效。 

(4)对哈尔滨市近、远期道路网、主城区二环路以内的路段、交叉口以及CBD区域公交、停车、安全和政策法规等交通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规划,提出了各项规划指标及管理、实施建议,并给出了相应的规划图、表及建设项目库。 

(5)立足于战略发展的高度,对哈尔滨市智能交通系统及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进行了近期和远期规划,为哈尔滨市城市交通管理迈入现代化行列确定了目标和方向。 

4.1.3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针对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项目,该规划实施后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

在短期内改善城市部分区域交通阻塞的现状,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通过对道路基础设施规划,采用交通信号线控和面控、规划路网结构等手段,增加主要干道道路通行能力,合理控制非机动车车流和行人人流,突出“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政策思想,进行专项公共交通规划,并对哈尔滨市停车管理进行专项规划,避免车辆乱停乱放、节约市区土地占用。上述规划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城市行车难、乘车难、停车难和行路难等问题。同时,规划中建议采取减少城市用地占用和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的汽车进行严格管理等措施,这对城市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经济效益

借助先进的管理手段来改善道路交通环境,防止资金的盲目投入和重复建设,从而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此外,规划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从而避免人身的意外伤害和车辆物品的意外损失,也就有效地避免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4.2 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4.2.1 规划背景与内容

作为享誉世界的石油基地,大庆市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经过多年的交通发展,大庆市城市交通框架基本形成。但截至目前,大庆市在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规划方面还是一个空白。为此,本项目结合大庆市城市布局、交通组成、出行方式、土地利用等具体特点,确定和提出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这对于改善大庆市城市道路交通现状,适应未来城市交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项目研究工作计划,本项目分十个专题进行,主要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问题诊断、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智能交通系统(ITS)发展规划、交通管理设施规划、停车管理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规划、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其它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系统。

4.2.2 规划过程

根据大庆市道路交通现状、发展设想以及城市畅通工程对交通管理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自然环境等条件,对大庆市道路交通的管理提出近期和远期的规划方案。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大庆市与同等规模城市相比地广人稀、规划发展空间比较大的自身特点,同时,为了使规划方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交通预测中对交通小区的划分、出行产生、吸引量预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各种出行目的出行吸引与土地利用的基本关系;在道路网络规划方面,按先整体、后局部的规划思想,对市政道路和油田道路进行了具体分析、统筹规划。

4.2.3 建议与展望

城市交通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融资模式 融资风险 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P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 言

长期以来,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缓慢主要是受资金困扰。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加快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步伐,国务院办公厅提出要实行投资渠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和运营。本文将基于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融资模式的发展状况,阐述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公益性项目的经济特征,以及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的模式,介绍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风险因素,对各种风险分门别类,提出切实可行的规避风险的策略。并结合北京地铁4号线这一具体实例,分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为今后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风险分析及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模式

1、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的基本模式

目前常见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的基本模式通常有BOT模式和PPP模式。

BOT模式已经在我国不少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实施。深圳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就采用了这种模式。深圳市政府与香港地铁公司签定了特许经营协议,协议规定:二期通车后,4号线全线由香港地铁公司在深圳设立的项目公司统一经营,自负盈亏,并授予30年的特许经营权,期满后全部资产无偿地移交给深圳市政府。市政府给与项目公司沿线若干地块的开发权,以提升项目的投资回报。

PPP模式即公私合伙制模式,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形成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主要通过一套协议和计划来进行。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合作各方可以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既能满足投资者营利性的要求,又能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的新型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模式有了多样化发展,新型的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与民间主动融资相结合模式。民间主动融资是指政府部门根据社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提出需要建设的项目,通过招投标,以私人资本和贷款方式进行融资,由获得特许权的私营部门进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并在特许期结束时将所经营的项目完好地、无债务地归还政府,而私营部门则从政府部门或接受服务方收取费用以回收成本。

二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与土地资源综合开发融资模式。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与土地资源综合开发是指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同时,利用其提供的区位优势,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及沿线的土地进行房地产、商业办公等项目的开发,通过土地公开出让或自主开发的方式,取得土地的增值收益,平衡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成本,补贴其运营亏损,实现其正外部效应的内部化,最终解决城市轨道交通的资金问题。

三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租赁模式。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件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租赁期内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所有,承租人拥有租赁物件的使用权,租期届满,名义所有权可以转移也可以不转移给承租人。

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风险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难以控制的外界风险因素和可以控制的内部风险因素。

1、外界风险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难以控制的外界风险是指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在开发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由于受到超出项目公司或投资者控制范围的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难以控制的外界风险主要包括金融风险、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

金融风险是指由项目所处的金融环境带给融资项目的风险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源于项目所处的大的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外汇风险。

政治风险一般是指由于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发生变化而给项目带来的风险。东道国的基础设施是该国的经济命脉,不但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更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不可抗力风险是指在合同成立以后所发生的,不是由于当事人一方的故意或过失所造成的,对其发生以及造成的后果是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控制、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风险。

2、内部风险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可以控制的内部风险是指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生产经营管理直接相关,并为项目公司或投资者可控制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完工风险、生产风险、市场风险、环保风险等。

信用风险是指在有限追索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中依靠有效的信用保证结构,组成信用保证结构的各项目参与方是否有能力按照合同文件履行各自职责,是否愿意并且按照法律文件的规定在需要时履行其所承担的项目融资的信用保证职责,由此所构成的风险。

完工风险是指因拟建项目不能按期完成建设、不能按期运营、项目建设成本超支、不能达到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而形成的风险。在施工过程中,塌方、涌水、爆破等不确定因素使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面临巨大的完工风险。

生产风险是在项目试生产阶段和生产经营阶段存在的技术、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经营、劳动力状况等风险因素的总称,它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当中的又一主要风险。生产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能源和原材料供应风险、经营管理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包含需求风险、价格风险和竞争风险三个要素,分别由需求的不可知变动、价格的不可知变动以及市场竞争力的变动三方面引发。这三种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时又保持相对的独立。

环保风险是指由于满足环保法规要求而增加的新资产投入或迫使项目停产等风险。

三、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风险管理

项目融资风险管理是指有目的的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活动来防止风险损失发生、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削弱损失的大小和影响程度,同时采取各种方法促使有利后果的出现和扩大,以获取最大利益的过程。

1、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外界风险管理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难以控制的外界风险,可以在合同中进行合理的风险分配,明确有最能控制风险的一方承担风险;还可以通过多样化、分散化的项目投资战略降低或避免风险。

对于金融风险,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分步投入的资金应分步融入,否则就会大大增加融资成本。为防止利率风险,合理的利率估计对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至关重要。同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浮动利率借款。当利率上升时仍按合同利率付息;当利率降低时可考虑重新借款,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衡量毁约造成的补偿费用与重新借款利息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对于政治风险,可以通过政府书面保证。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公司应加强与政府间的谈判,确定当发生政治波动、法律法规变动等事件时,由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补贴。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者或项目公司、贷款银行以及其他参与方向商业保险公司或官方机构投保政治风险,以此可以降低城市轨道交通中的政治风险。

对于不可抗力风险,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在风险发生时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降低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害。例如,2004年7月广州地铁1 号线在公园前站出现停运故障时,由于1 号线每3~ 5个车站就设有折返线或过渡线,为了防止一段单线路停运造成对全线运营的影响,地铁总公司当机立断,采取降级运行模式,把1号线全线分成3段运行。

2、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内部风险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可以控制的内部风险由于具有较大的可控性,项目发起方和贷款方除了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按排风险的分担外,还会通过其他途径化解风险。降低风险的措施一般在项目发起人、贷款人、项目公司等之间进行协调。

对于信用风险,可以实地进行考察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有关参与方的资信,并通过各类资金承诺函、支持函等文件获得保障。保险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信用风险管理广泛采用的手段,保险公司能够为相关的项目参与者提供信用担保。

对于完工风险管理,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完工风险管理。项目公司可以利用不同形式的“项目建设承包合同”最大限度地规避完工风险。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承包合同关键的因素是成本超支和完工延期,项目公司和项目承建商签订的合同中应明确地提出完工计划、成本超支以及误工和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各种赔偿条件。

对于生产风险管理,在生产风险分担形式上,贷款银行愿意更多地依靠项目现金流量作为产还债务的主要来源,即贷款银行与项目投资者共同分担一部分生产风险。项目公司防止技术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对设施定期进行严密的综合监测和检查,同时项目公司可通过与承包商签订担保书的方式来转移项目不能达到与其技术要求的风险。

对于市场风险管理,对于项目公司,为了应对市场风险,可以采用购销合同进行项目贷款,遇价格上涨时,按新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原价格执行。有关交通量的风险可以通过与政府谈判让政府承担此部分风险,如果交通量低于某一底线,则政府给予补贴。

对于环保风险,有效地控制措施主要有熟悉项目所在国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风险,制定针对污染的方法。同时,在签订合同时应明确地将降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环保风险列入合同的条款中,以确定环保风险的责任分配。

四、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分析

1、北京地铁4号线项目概况及背景

北京地铁四号线是北京地铁重要线路之一,代表色为青绿色。该线路全长50千米,共设35座车站。从项目的必要性看,目前北京地铁存在着对政府投资、补贴依赖性大,运营水平有待提高,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等一系列问题。从项目的可行性看,相关的法律、政策、制度条件不断完善,特许经营运作的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地铁项目市场化运作的各方面条件已经逐步成熟。

2、北京地铁4号线融资模式

北京地铁4号线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首个以PPP融资模式进行建设运营的项目,该工程包括A、B两部分。A部分包括洞体、车站等土建工程的投资和建设,B部分包括车辆、信号等设备资产的投资、运营和维护。其中政府负责项目A部分的投资和建设,并享有所有权。B部分的建设由社会投资方和政府投资方组建的特许经营项目公司完成。项目竣工验收后,特许经营公司通过与4号线项目建设公司签订的资产租赁协议取得A部分资产的使用权。特许经营公司负责北京地铁4号线的运营管理、全部设施的维护和除洞体外的资产更新,以及通过票价收入及广告、零售、通信、地产等收入,回收投资和赚取利润。

3、北京地铁4号线PPP融资风险分析与管理

对于金融风险,按照PPP方案,政府不需要对北京地铁4号线运营进行补贴,只需对所承担的土建部分投资还本付息,从而减少了市政府的财政压力,降低了政府的金融风险。对于该项目的贷款,京港地铁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签署了贷款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了各方权利与义务,对利率等方面的内容作了规定。

对于政治风险和环保风险,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和沿线区政府根据各自职责,对本项目涉及的价格、财政、市政管理、税收、环境保护等管理和审批事项作了规定,为特许公司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为保证北京地铁4号线持续经营,降低其融资不可抗力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经营风险等,该项目采用了合理的社会投资退出机制和租金调整机制。一是合理的社会投资退出机制。当不可预见事件发生且影响严重时,为保证系统正常安全运行,投资者需退出,政府有义务介入以保证公众的利益。如果因不可抗力以及非经营性因素导致退出,政府需要给予投资者相应的补偿。二是租金调整机制。以特许经营公司租赁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部分资产所缴纳的租金为蓄水池,在项目成长期,如果实际客流低于预测客流达到一定比例,政府投资方将适当减免租金,增强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在项目成熟期,如果实际客流超出预测客流一定比例时,政府投资方将适当增加租金,以回收部分政府投资,避免项目产生超额利润。

对于完工风险,为保证特许经营公司顺利进行建设和运营,建立了相关的监管和激励机制,并规定特许权不得转让。如果特许经营公司严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北京地铁4号线特许经营协议》,市政府可以授权部门采取收回特许经营权在内的措施。

通过对北京地铁4号线公司合作方案的细化,政府与社会投资者承担的风险收益进一步合理分担,不仅降低了政府的建设成本,而且使社会投资者承担的风险降到了可接受的程度。北京地铁4号线项目通过采取各种管理措施,保证了项目的正常实施与运行。

结语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模式。在选定了融资模式之后,项目投资者就要对融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合理确定风险种类,准确识别项目融资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将项目风险与融资结构相结合,根据文章提出的风险管理措施,对具体的风险运用相应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项目融资风险带来的损失,并对国外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的风险规避措施进行详细分析与借鉴,更好的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锋,刘涛,郑艳.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对比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5):32~34

2、郭镇宁.城市轨道交通融资模式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0,32(2):63~67

城市交通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轨道交通系统 建设 管理 客流预测 融资

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堵塞的主要途径,是改善城市环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系统的关键。城市轨道交通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率等优势使它凸现于其它交通方式而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首选。我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深圳、重庆、大连、长春等城市进行了轨道交通建设,近10年还有20多座城市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作和可行性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管理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并重视。

1 轨道交通不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唯一出路

从国外来看,拥有轨道交通系统的城市都是各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些城市有良好市场需求,可以保证轨道交通的经济合理性。城市人口的多少不是修建轨道交通的必要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未来客运需求才是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从我国国情出发,为缓解客运需求与公共交通运力严重不足的矛盾,应注重轨道交通的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然而从已建并投入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指标(线网利用率、线路负荷度、车站负荷度、每人公里收入等)来看,运营情况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公益性设施固然有很好的社会效益,但是系统投资巨大必须考虑经济效益。运营状况的不理想不仅无法使所在城市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要担负更沉重的还贷压力和运营补贴的压力。

其实很多城市并不是非要依靠轨道交通来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以闻名世界的环保城市巴西库里蒂巴的公共交通系统为基础的metrobus系统,一方面吸收了轨道交通系统中大容量交通工具、专有路权、水平上下车和车外售票等特点,另一方面又吸收了常规公交汽车的方便灵活特点,并结合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充分体现了公交优先的理念,是一种容量大(被称为地面地铁)、耗资低、建设期短、速度快、准时性好的新型高效率公共交通方式。包括了7项核心内容的metrobus系统(专有路权、现代化的公交车辆、水平登车、车外售票、交叉路口处的优先、乘客信息和车队管理系统)在一些城市的应用表明它使城市整体交通系统达到很高的水平,适应了居民出行的需要。库里蒂巴市因此被国际公认为公共交通模范城市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我国的城市没有必要都修建轨道交通系统,可以参考国外这些城市因地制宜的做法,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做新的适合自身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尝试。

2 对轨道交通需求预测要持科学、严谨的态度

轨道交通的经济效益是由客流量决定的。我们现在使用的轨道交通客流量预测方法一般是套用城市道路交通量的预测方法。具体使用是先将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客运量一起作为公交客运量计算出来后,再通过预测轨道交通方式的分担率,最后计算轨道交通的客运量。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的选择和模型中参数标定的不准确本身就使预测存在不准确,再加上分担率预测中对影响方式划分因素的认识、预测技术上的差异,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的预测方法在定量化程度、参数模型标定、思路的条理性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造成预测结果的较大偏差。再加上为了证明轨道交通系统的经济可行性,一般尽可能地采用较高的客流预测数值,事实上严重不符合需求实际。

客流预测数值过高导致轨道交通系统规模过大,尤其在车型、列车编组、列车数量、车站规模和运营方案等方面,不仅将引起投资费用过大,还将造成运营维修成本过高。[1]

修建轨道交通是关系到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百年大计,一定要有科学、慎重的态度,不能一味地赶潮流,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造成极大的浪费。

3 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应从两个途径着手

第一个途径是降低建设成本。在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中,有很多环节可以降低建设和管理成本:规划的统筹安排和实施可以减少轨道交通系统工程的总造价;施工组织的有序可以减少土建的返工和废弃;设计标准的合理制定可以减少系统的投资;通过大力发展和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开发沿线物业使轨道交通的运营实现良性循环等。

第二个途径是多渠道筹措资金。现有的轨道交通筹资方式相对公路而言是比较单一的,主要是采用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和利用外资的形式(上海地铁3号线建设资金来源三者分别占了32%、49%和19%)[2]。一方面的原因是建设管理体制的制约,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轨道交通项目资金投放量集中、回收期长、收入水平较低的特点,使项目本身孕育着较大的金融风险,筹资难度较大。现有的资金筹措方式实际上也存在一些负面的效果,例如:由政府出面贷款常常使政府背上沉重的负担;外资一般用于购置车辆和其他控制设备,必然会大量地增加以后的运营成本。

根据公路等建设项目多渠道的资金来源,轨道交通建设在融资渠道上应该很有潜力可挖。例如:上海高速公路建设,2000年3月至2002年10月引进了民间资本210亿元,使上海西域高速公路建设速度加快了3~5倍[2]。目前国内资金市场存在较大的社会游资,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可以利用民间团体的资金和能力;在公路和电力领域应用较多的bot融资模式的应用实例也给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三峡工程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债券融资也是轨道交通建设可以借鉴的融资模式。

当然各个城市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吸引投资,填补建设资金的缺口,带动经济的迅速发展,另外,要获得足够的建设资金需要政策等相关投资环境的支持。

4 系统应具备完善的服务设施

轨道交通系统的设计要贯彻一切以方便乘客、以人为本的原则。车站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轨道交通的作用等;规模和装修等方面,不必盲目追求大、豪华和漂亮;要在功能服务上下工夫,如扶梯的配备、自动售检票设备的配备、导向系统、盲导系统等。

轨道交通系统一般都具备先进的硬件设备,缺乏的是准确、科学、明显和详细的指引系统。轨道交通尤其是地铁出口较多,车站设计的大同小异使乘客在车站很难辨认方向,没有良好的导向系统不仅使乘客感觉到不安,还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行走和时间的浪费。硬件设备功效的充分发挥也有赖于良好的导向系统。

完善的导向信息系统由动态和静态两部分组成:动态信息为用户提供实时的情报,例如自动车辆定位系统可以告诉路线上车辆的运行情况;静态信息是那些不随时间变化的情报,包括车站标志,路线和系统地图,时间表和运价表等。从乘客的角度,导向系统还分为进站导向系统和出站导向系统,进站导向系统主要引导乘客在地面如何找到地铁出入口,如何使用设备买票、进闸、坐车,提醒乘客在哪边站台上车、在哪个车站下车,告诉乘客乘坐注意事项;出站导向系统主要是引导乘客如何从站台到站厅,提供正确的出入口标志及各出入口的地面特征,引导乘客以最短的行车距离、最短的时间出站到达目的地。

5 加强宣传,提高轨道交通方式的竞争力

轨道交通运营公司要追求经济效益,必须采取各种有效途径主动吸引客流。轨道交通系统自身存在的优势虽然使其成为一部分客流的必然选择,但是部分客流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却存在着多样性。轨道交通系统要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除了以上所谈的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外,还必须引入竞争机制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提高系统竞争力,如采取多样化的车票和销售方式、通过广告和参加大型社会活动等形式扩大运营公司的影响范围;车站设置快餐店、小百货店、洗衣店、药店等商铺给乘客提供方便等。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的开发利用效果也与客流量的大小有着紧密的联系。[4]

轨道交通建设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决定着系统的优势能否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反映着我们的技术研究水平和科学严谨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欧阳长城.修建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初探.地铁与轻轨,2002(4)

2 周立新.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融资与建设的改革.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