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范文精选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范文第1篇

一、*6年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回顾

去年,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建设部、省建设厅的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环境建设”,统筹协调,团结协作,克服困难,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城市建设管理呈现新的局面。我市如期实现综合治理珠江三年工作目标,再次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被建设部授予“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称号,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

(一)城市规划进一步完善。

建立和完善*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组织及城市规划审议制度,深入组织编制各个层次的城市规划,进一步完善了城市规划体系。展开了新一轮《*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编制了《*市近期建设规划》、《*市住房建设规划》、《*市综合交通发展纲要》、《亚运会交通规划》、《污水治理工程总体规划》、《河涌水系规划》、《高压电网建设规划》、《沙面建筑群保护规划》、《珠江两岸地区光亮工程规划》等一批重要城市建设规划。完成了花东镇、中新镇等一批中心镇总体规划的编审工作,全面开展了17个中心镇发展启动区及重点中心村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审工作。编制了14条新农村“文明示范村”规划。

(二)国土资源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完成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期工作;完成9个中心镇的建设用地规划,确定了用地规模。全力推进耕地补充和农用地开发复垦工作,确定农用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46宗,开发复垦土地面积33100多亩。积极做好建设用地预审报批工作,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的按期实施,供应各类建设用地2668.21公顷;公开出让建设用地36宗,面积234.44公顷。积极开展建设用地储备工作,落实新火车客运站周边、地铁沿线、金沙洲、琶洲、珠江新城、从化新温泉等重点区域的建设用地,完成储备地块征地541.6公顷。加快处理“烂尾地”和“烂尾楼”,全市141宗“烂尾地”,140宗已有明确的解决方案,其中63宗已落实处置方案,解决了10062户、2.8万人临迁户的补偿和安置问题;57宗“烂尾楼”,已有47宗得到盘活。收回闲置土地180宗,273公顷,追收拖欠的土地出让金25亿元,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全力做好征地补偿款清欠工作,共清理拖欠农民征地问题40宗,兑付拖欠款2.734亿元。强化土地执法监察,立案查处违法用地案606宗,涉及土地面积639.7公顷。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

*6年,我市市本级计划完成城建投资253.68亿元(含电力建设27亿元),全年实际完成工作量256.28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度城建投资任务,先后建成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大型公共设施项目。

大型交通枢纽建设顺利推进。*港南沙港区二期工程5号、6号深水泊位和沙仔岛多用途码头建成投入使用。南沙至珠江口航道拓宽二期工程竣工验收,满足5万吨级船舶双向乘潮通航南沙港区。南沙港区粮食码头的建设和30万吨油轮码头工程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新白云国际机场二期、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新火车站及武广客运专线建设按计划稳步推进。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基本形成。去年是我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就最辉煌的一年,共完成工程建设投资91.46亿元,展开了地铁3、4、5、6号线,2、8号线延长线,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和广佛线等7条线路的建设,在建线路*多公里,建设工点*多个。各项工程顺利推进,其中3号线首期工程、4号线新造至黄阁段已建成开通试运营,使*地铁运营线网总长度达到116公里。

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日趋完善。西二环高速、新光快速路、机场高速公路北延线、北兴立交、南沙港快速路鱼黄支线、黄阁立交等高快速道路已建成;街北高速、增莞深高速、东二环、东新高速、龙穴大道、凫洲大桥等高快速道路建设顺利推进。科韵路、新滘南路、瑞康路、宝岗大道南、东晓南路放射线、五山路延长线、机场东西路、广清立交、白坭河大桥等一批重要道路工程已建成通车;新港东路二期、滨江东路延长线、广汕路延长线、猎德大桥系统工程、华南快速路三期等17项道路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由高速路、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高效便捷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日趋完善。

生态环境建设再创新绩。完成了为期三年的“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一期工程,建成庄头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绿化广场,道路绿化走廊和社区公共绿地,完成了613个采石、采泥场的整治复绿,城区补种路树6万多棵,中心城区新增公共绿地36平方公里。*6年新增公园8个,扩建公园2个,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5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30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猎德三期、大沙地一期、南沙一期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已通水试运行;龙归、竹料、九佛污水处理厂厂区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石井污水处理厂厂区建设已经展开。*6年底,*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07.4万立方米/日,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1.9%。全力推进沙河涌、车陂涌、猎德涌等7条河涌的综合整治,完成了司马涌、墩和涌和庄头涌等一批河涌截污工程和污水管网改造工程。珠江综合整治成效显著,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7.81%,成功组织了大型横渡珠江活动。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4天,占全年91.5%,声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水平。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正式运营,完成了兴丰垃圾填埋场四区建设和大田山、李坑垃圾填埋场封场等重要工程;展开了兴丰垃圾填埋场配套工程、金沙洲居住新城生活垃圾真空管道收集系统等一批重要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建和改造公厕47座,改造垃圾压缩站30座。

城市景观形成新的亮点。圆满完成瑞典仿古商船“哥德堡号”访穗活动停靠点洲头咀码头、黄埔古港、南海神庙及其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完成了珠江两岸新一轮夜景工程和中共“三大”旧址复建工程。展开了珠江新城中轴线、海心沙市民广场、白鹅潭两岸景观工程,以及港湾广场、孙中山大元帅府和临江大道绿化、城市主要道路进出口绿化等一批绿地景观工程建设。

城市公用事业稳步发展。城市供水工程顺利推进,自来水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有60万人用上饮用净水。天然气利用一期工程顺利投产,*大学城、海珠区3.9万户居民和224工商业户完成天然气使用置换,标志着*迈进清洁能源新时代。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共有1项500kV输变电工程、5项220kV输变电工程、17项110kV输变电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建成110kV以上架空线路116.38千米、电缆11.08千米,10KV线路488千米。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稳步发展,完成了快速公交建设的前期研究工作,建成一批公交站场和港湾式停靠站。地铁列车运营里程达到3600万公里,安全运送乘客2.54亿人次,日均客运量76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达到123万人次。

新城区建设全面提速。南沙地区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万环西路、亭角立交等道路交通工程已建成,汽车工业园、出口加工区、中船造船基地等重要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已全面展开。*科学城建设稳进推进,综合研发孵化区三个组团主体工程已完成。*国际生物岛的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征地拆迁工作已全面展开,过岛隧道工程已动工建设。*大学城三期续建工程,8个校区体育馆、中心区体育场和文学创作中心等工程基本完成。珠江新城核心区市政交通项目建设已经展开,新电视塔、歌剧院、新图书馆、新博物馆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以及周边配套道路建设按计划完成,白云新城开发建设已展开。琶州会展中心二期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进展顺利。金沙洲新城、从化新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已经启动。

旧城区改造取得新成效。*4年登记在册的91.1万平方米危破房已改造55.35万平方米,同时完成*5年新增的危破房改造面积1.92万平方米,使7416户、2.6万人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实现了计划改造危破房60%的目标。综合整治旧城社区环境,完成了沙园、广氮、建设新村、信义小区等191个社区的综合整治,改善了社区环境,并引进现代物业管理,旧城社区环境面貌和秩序显著改善。系统改造旧城区的排水设施,64个问题突出的“水浸街”黑点得到了治理。

住房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明确“十一五”时期我市政府保障型住房的建设目标和年度建设计划,将政府保障型住房建设量从目前占住宅市场的5%提高到17%;扩大住房保障范围,提高住房保障标准,将我市双特困户住房保障范围由人均7平方米扩大至人均10平方米。累计解决4883户双特困户住房问题。启动77万平方米新社区住宅建设,积极解决城镇双特困户、拆迁户和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人防建设快速发展。结合城市建设重点工程,积极推进一批新的人防工程建设,站前路等一批人防工程建成投入使用,体育西路、江南西路等人防工程进展顺利。全年验收人防工程85.2万平方米,增长16.3%。全市人均人防工程面积从上年度的0.66平方米上升到本年度的0.76平方米。

村镇建设稳步发展。原定的15个中心镇已全部编制完成总体规划,其中12个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已公布实施。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村庄整治试点村面貌焕然一新,并已形成示范效应。“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白云区槎龙新村、海珠区沥滘新村的建设已经启动;黄埔区文冲村、白云区三元里村的改造和环境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制定了46条“城中村”的消防通道整治方案,部分“城中村”已清除路障,打通消防通道,逐步完善了消防设施。

(四)城市管理再上新水平。

继续开展“城市管理活动年”活动,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坚持长效管理和集中整治相结合,加大城市综合管理和环境整治的力度,城市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

查处违法建设取得新成效。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治理违法建设,处理了龙洞村、龙怡苑、仕百格、金满家园、荔湾广场、黄金广场等大批违法建设大案,全市共制止新的违法建设100多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构筑物177.93万平方米。

“六乱”现象进一步得到整治。综合整治交通主干道、大型客运站等重点地区、农贸市场及周边环境,“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占道经营和夜间烧烤档,并长期保持高压监控态势,取缔乱摆卖41万多宗,整治占道经营17万多宗,查处乱张贴1.5万多宗,市容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加强对城市道路开挖的监管,遏制无序开挖行为,切实降低了开挖施工对交通出行的影响。成立城市管理监控指挥中心和市政应急指挥中心,完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了对城市管理问题和市政公用设施抢险、维护的处理效率。12319城管投诉服务专线共受理各类案件131806宗,日均受理361宗,共办结131135宗,总办结率达到99.57%。“12319”已成为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得民意的城管服务专线。

市容环境面貌进一步改观。加强对城市主干道和公共场所的保洁,全市城区道路清扫保洁面积达到5*多万平方米,道路机械清扫率达75%以上。珠江*河段水域和市内河涌水面卫生继续得到改善。完成了43座垃圾压缩站的收运方式改革,全年无害化处理垃圾255万吨。“城中村”环卫保洁逐步纳入城市管理体系,保洁时间提高到12小时。综合整治城市道路进出口,对机场高速、广深高速、北二环高速、华南快速干线、南沙港快速路、新光快速路以及城市快捷路沿线环境高标准整治,全面清拆沿线违法建设,城市道路进出口的绿化景观和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加强对户外广告的整治和管理,依法清拆农林下路等29条城市道路两侧违法设置的各类户外商业广告招牌;并积极改革户外广告管理机制,逐步规范了户外广告设置和管理。全面展开新型行人标识系统建设,为行人提供了更加准确规范的城市方位标识。

(五)建设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

1、建筑业管理。通过完善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全面加强监管,有形建筑市场建设、质量安全管理、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我市建筑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680亿元,同比增长7.4%。

有形建筑市场进一步规范。建立完善招投标信息公开制度,强化招投标的事前监督和过程监管,严肃查处投标人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尤其是防范财政投资建设项目的腐败行为。先后对7宗串通投标案涉及的18个单位和2宗弄虚作假投标案依法作出了处罚;对30家伪造项目经理证件的企业通报批评,并暂停了企业备案资格,为建筑市场创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共完成招标项目2600多项,总交易额达到800多亿元,同比增长33.85%。中标价比最高限价平均下降6.25%,节省工程投资约24.23亿元。

建筑质量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项目建设质量管理,完善质量监督体系,严把工程验收关,进一步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6年*地区共有168项工程被评为市优良样板工程,16项工程被评为市工程质量五羊杯工程,37项工程被评为省优良样板工程,4项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4项工程获得“詹天佑大奖”,中山大学图书馆和地铁3号线*东站2项工程获得“鲁班奖”。丫髻沙大桥被评为首届“中国十佳桥梁”。

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加强。以防范重大特大事故为重点,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种管理制度,积极对深基坑、高支模、起重设备、人工挖孔桩等施工环节开展专项治理,强化安全生产检查督察,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施工安全动态监控,加强对一线施工人员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建筑工人实行“平安IC”卡信息化管理,有力地提高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水平。*6年纳入市政府监管的施工项目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9宗,死亡13人。事故宗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52.63%和58.06%。严格落实建设工地文明施工管理制度,控制夜间施工和噪音扰民现象;专项整治泥头车,落实建设工地降尘措施,努力从源头上遏制了余泥撒漏、粉尘污染等问题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建筑节能取得显著成效。我市顺利完成建设部“建筑节能试点城市”工作任务,新建项目节能审查备案率达到100%,建筑设计实现节能50%的目标。墙材改革稳步推进,新墙材应用率达到92%,相当于节约土地2270多亩、标煤8.53万吨。散装水泥供应率和使用率进一步提高。

清理拖欠工程款任务全面完成。我市纳入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统计的拖欠工程款共1441项,共56.91亿元,其中财政性投资项目550项,合计18.63亿元,在强有力的协调督办下,提前三个月全部完成清欠任务。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做到发现一宗,解决一宗。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建立企业信用制度体系,有效地遏制了新的拖欠行为。加强对施工企业劳动保险金的调剂和管理,比较好地保障了建筑企业离退休职工的生活。

2、房地产开发管理。以国务院的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为指导,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落实“双限双竞”等调控措施,合理调整住宅建设用地开发规模和住房供应结构,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规范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为,确保了我市房地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房地产投资开发规模稳定增长,房地产投资总额达到556.79亿元,同比增长9.6%。房屋施工面积6831.3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7%,房屋竣工面积1513.6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7.1%。商品房销售面积1316.8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其中现房销售497.5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8%,期房销售819.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3%。商品房销售合同金额861.95亿元,同比增长26.3%,其中,现房销售310.47亿元,同比增长15%,期房销售551.48亿元,同比增长33.6%。10区新建商品房成交均价6806元/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成交均价6315元/平方米。

3、勘察设计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落实节能和环保措施;以设计创新为突破口,加强工程设计研究和方案优化,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积极推动设计创优,提高了勘察设计质量水平,形成大批勘察设计精品。获得部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4项,建设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29项,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55项。认真实施大中型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超限高层抗震专项审查和施工图审查备案制度,严把勘察设计质量关。

在充分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城市建设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比如,部分市政和环境工程项目受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滞后的制约,推进速度不够理想;一些公建配套项目,如公共停车场、消防站、变电站、垃圾压缩站等建设任务完成得不够好;不少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工作严重滞后,影响正常的移交管理和维护服务;村镇建设,特别是“城中村”改造的力度有待加大;旧城综合改造步伐有待加快;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拆迁安置遗留问题尚未得到全面解决;一些区域,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脏、乱、差”问题还需要下大气力整治;建设市场管理中的围标串标现象不容轻视,施工管理中的泥头车违规运输排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6年我市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主要经验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全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以新的工作思路科学高效地组织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在推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工作经验。

(一)坚持从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高度规划建设城市。我们始终坚持站在“打造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建设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高度规划建设城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构建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结合举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50周年庆典,分析总结《*城市建设总体战略规划纲要》的实施情况,重点完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以交通基础设施为先导,拉开城市发展结构,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完善各个新城区的配套设施和城市服务功能,稳步合理扩展新城区,调整优化旧城区的空间环境,城市整体结构布局进一步得到改善。组织开展城市公共艺术论坛和评选优秀城市雕塑活动,提升了城市艺术品位。编制完善了“十一五”建设事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城市建设重要发展规划,系统地对城市建设管理发展作出了安排和部署。

(二)坚持以营造“两个适宜”的城市环境为根本目标规划建设城市。我们始终将营造“两个适宜”的城市环境贯穿于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一方面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全力抓好新机场、新港口、新火车站、会展中心、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科学城、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高快速路网等对*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改善城市交通,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另一方面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和环境容量,高度重视土地和水等重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山、水、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城市结构,努力保持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综合治理城市环境,实施“青山绿地和蓝天碧水”工程,构建“绿网”,改善“水网”,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加大控制污染力度,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三)坚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设管理城市。我们按照执政为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高居住生活质量的高度出发,着眼于建设和谐*,正确处理加快城市发展与保持社会稳定的关系,以人为本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实施民心工程。积极处理城市规划、征地拆迁、公建配套、危房改造、环保环卫、社区建设、物业管理、“城中村”改造、建设质量安全、建设市场监管、文明施工、清还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公用事业收费、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应急抢险、治理“水浸街”、城管执法和城建公共服务等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效能监察。高度重视抓好歌剧院、博物馆、少年宫、电视塔等文化设施和医院、学校、农贸市场等公建设施的建设,完善公共停车场、人行过街、环境卫生、路灯照明和城市消防等城市配套设施,以人为本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四)坚持统筹协调建管并重建设管理城市。协调推进城乡建设,加快中心镇、中心村的规划建设,因地制宜综合整治村庄环境,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推进城市建设与城市综合管理,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完善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从源头上监控违法建设和“六乱”现象,强化公共安全监管,提高了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协调推进新城区建设与旧城区改造,一方面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加快南沙、萝岗、珠江新城等新城区的建设,完善交通和服务设施,尽快完善新的城市结构体系;另一方面加快旧城区的优化改造,推进“退二进三”工程,系统整治旧社区环境,稳步改造危破房,拆危建绿、拆违复绿,高标准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

(五)坚持创新高效持续发展建设管理城市。我们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创新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提高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创新城市建设管理观念,将城市建设管理摆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统筹谋划,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确定城市建设管理的目标和任务,着力解决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问题,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承载基础;注重城市建设质量,将高标准的质量要求贯穿于规划布局、方案设计、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又好又快地建设城市。注重提高城市建设投资效益,通过加强造价管理、优化设计方案,公开招投标和严格预决算审核,大量节约了投资成本。创新城建工作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对各有关部门工作的统筹协调,从征地拆迁、规划设计、项目实施、环境整治、市政维护、综合管理等方面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和效能监察机制,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实现各个部门工作的高效衔接,提高城建工作的整体效能。完善重点项目建设“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为重点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赢得了宝贵时间。创新建设事业增长方式,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创新建设科技,增强建设领域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通过组织科技攻关,积极抢占建设科技前沿的制高点,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在城市轨道交通、标志性建筑、大型桥梁建设、智能交通信息管理、城市生态群落设计、生活污水处理、建筑节能等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尤其是在地铁建设中采用了系统减震、直线电机、架空刚性悬挂接触网和站台屏蔽门等多项新技术,建成了世界先进水平的轨道交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市共有22个工程项目和54项科研成果申报国家、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华夏建设科技奖。地铁2号线被评为“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全面开展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资源节约利用工作,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科学利用水资源,在城市建设中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集约发展模式,有效地保护了城市环境。创新城市综合管理机制,以建立经常性和长效化管理制度为核心,以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为基础,以制度化督查考评为手段,创新工作方法,形成新的城市管理机制,从依靠短期突击整治转变到坚持制度化管理,对城市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了标本兼治。创新城市建设管理手段,全面推进建设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市政、城市综合管理各种信息化数字管理平台,整合和合理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在城市建设管理中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快速、准确地相互沟通交流信息,从根本上提高了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整体效能和水平。

(六)坚持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成果去建设管理城市。将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作为全面完成城建工作任务的一项重要保证措施,认真抓好中心组学习,健全党内监督制度,落实先进性教育整改措施,开展“三个走在前面”活动,健全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了党组织领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级领导班子讲政治、顾大局,廉洁高效、团结务实;党员干部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从建立和完善干部人才工作机制入手,营造人才健康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优良环境,大胆使用各种优秀人才,建设了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技术精湛、敢打硬仗和善打胜仗的城市建设管理队伍。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将反腐败工作贯穿于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按照责任制抓好各项管理和监督制度的落实,重点治理建筑市场商业贿赂,确保了各级领导和建设队伍的清正廉洁,营造了高效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良好环境。

三、*7年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当前,*现代化大都市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城市建设管理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市第九次代表大会精神,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围绕着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着力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着力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提升城市发展国际化水平四个战略性着力点,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为实现城市建设管理“到2010年一大变”和举办亚运会,全面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各项工作。*7年我市城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全局,围绕富民强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构建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大都市新格局。积极实施民心工程,以道路交通和环境治理为重点,又好又快地协调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营造绿色生态的宜居城市环境,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创新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强化城市综合管理和建设行业管理,努力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再上新台阶。

(一)编制完善城市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抓住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的机遇,开展城市规划研究,完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深入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科学划分调整优化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和严格控制区域,促进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完善由中心主城区,南沙副城区、萝岗副城区、花都副城区以及荔城、街口组团构成的“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按照“中调”战略调整优化老城区,朝着中心城区产业结构更优、人居环境更好、公共服务更佳、城市管理更强的目标,“调优、调高、调强、调活”,疏解人口和交通,完善配套设施,改造危破房,挖掘整理历史文化资源,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展开新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滚动编制*市近期建设规划,完善分区规划及控规导则。进一步开展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规划的编制工作。推进交通及市政设施建设规划,制定完成综合交通发展纲要,编制综合交通规划和近期交通建设规划。继续完善亚运会场馆交通设施规划;编制珠三角铁路枢纽总体布局及广佛都市圈路网衔接规划。继续编制完善中心镇及重点中心村规划。抓好重大规划建设项目设计咨询和招标工作,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二)加强土地资源利用管理。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全力推进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力争年内完成*市及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的编制工作。严格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实施*市住房建设规划,按照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重点保障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政府保障型住房的用地供应。继续完善农用土地开发复垦管理制度,做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依法做好建设用地供应工作,保障经济发展,切实抓好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工作的落实。深入开展土地储备和前期研究工作,加大番禺、花都、白云等郊区周边的用地供应,做好大型储备地块的立项和开发工作。继续清理闲置土地和已前置审批的土地,增强市场调控能力。继续加大土地执法的力度,严格依法查处违法用地问题。进一步做好采石采泥场的整治复绿工作,改善生态环境。

(三)加快构建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7年我市市本级城市建设计划投资239.76亿元,重点推进区域性交通枢纽设施、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道路交通主骨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城市轨道网、道路网、水网和绿网,大力实施民心工程。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推进对外交通枢纽建设。完善陆海空对外交通枢纽以及公路客货运主枢纽体系。按计划完成新白云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和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逐步把白云国际机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综合性航空中枢。完成*港南沙港区二期工程和沙仔岛多用码头工程,以及*港出海航道浚深工程,进一步完善主枢纽港的功能。基本完成新铁路客运站及武广客运专线*段等重要工程的建设;积极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广佛线、穗深港客运专线*段的建设,为珠江三角洲和华南地区人流、物流的快速集散提供高效的交通平台,增强*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地铁3号线北延线,4号线黄阁至金洲、万胜围至黄村段,5号线,6号线,2、8号延长线,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及广佛线建设。加快地铁站服务设施配套建设,重点完善换乘设施和交通接驳服务系统,为市民提供大容量的快速轨道公共交通,并实现各种交通工具的快捷换乘。

推进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市域高快速道路和中心城区交通主骨架的建设,重点推进京珠高速*段、广明高速、广河高速、平南高速、沙湾干线、汉溪大道、猎德大桥系统、云溪路、洲头咀隧道系统、生物岛隧道等在建的重点道路交通工程建设;新开工建设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护林路三期、东沙大道、车陂路南延线、黄埔大道支线、白云一线延长线、革新路改造、龙溪路改造、芳村大道改造等重要道路交通工程;完成华南路三期、联邦快递配套市政路、广汕路延长线、滨江路延长线二期、机场东西路系统、迎宾路延长线二期、珠吉路延长线、凫洲大桥、龙穴大道、金沙路北延线、蒲洲大道等重要道路工程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路网。推进中心城区交通路网改造,逐步理顺过境交通,提高路网的交通容量。

综合整治城市交通。系统解决中心城区交通阻塞问题,打通交通节点,优化交通组织,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完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施动态管理,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年内重点改造*大道系统、大金钟路、笔村立交等19个主要交通节点。完善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和道路交通标志,完善高等级路网、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等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机衔接,建设滘口、西朗、长隆等一批大型综合换乘枢纽,实现高效转换,进一步提升城市交通现代化管理水平。在东风路、环市路、中山路、解放路、沿江路等23条交通主干道设置新型行人标识系统。

发展城市公用事业。按照“公交优先”的原则,确定快速公交发展战略和快速公交系统模式,修编城市公交线网规划,设置快速公交通道,全力推进大容量快速公交建设。力争年内试行将中山大道改造成为BRT快速公交线路,以东风路、黄埔大道、环市路、机场路和解放路等交通主干道为骨架,逐步构建快速公交线网。加快推进员村、中山路立交、天河客运站等一批公交站场及港湾式停靠站建设。加强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优化运营环境。抓好地铁运营,努力使*的道路快速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成为最现代化、人性化,最舒适的公共交通工具。以保障供水安全、全面提高供水质量为重点,全面推进饮用净水工程,扩大净水供应范围,加快供水技术改造步伐,推进供水事业发展;以发展天然气为重点加快发展燃气事业,全力推进天然气利用二期工程。继续抓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区变电站和输电线网等城市电力基础设施。

加快人防工程建设。坚持人防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发挥人防事业对提高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效益、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珠江新城等大型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开发,完成体育西路、江南西路等人防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防护能力。

推进亚运会工程建设。按照亚运会规划建设纲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城市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亚运会场馆与亚运村的道路交通和转换系统。全面启动亚运村和新场馆工程项目建设;抓好现有场馆的改造和周边配套设施的完善。努力为2010年的亚运会提供完善的比赛场馆和优质城市服务设施。

全力推进新城区建设。加快完善南沙地区的道路交通、生活服务和环保设施体系,完成壳牌、中船和龙穴岛物流基地等重点项目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展开凤凰大桥、蕉门大桥等重要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科学城综合研发孵化区和生物岛的建设,完善区内基础设施及外部交通的衔接。加快推进珠江新城的建设,展开临江大道东延线、猎德大桥系统等重要市政交通设施的建设,完善区内交通路网。全力推进新中轴线城市广场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项目建设,启动海心沙市民广场的建设,加快建设核心区包括超高层西塔大厦、新电视观光塔、新电视中心等重点项目。统筹协调核心区内39个重点项目的实施,以一流的交通组织,先进的集中供冷、垃圾收运、节能技术和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结合生态休闲景观,打造*新的城市名片。加快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服务配套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白云新城公共设施和周边“城中村”改造,全力推进白云新城的开发建设。按计划高标准推进大学城二期、琶洲、金沙洲、*新城、从化新温泉、新机场和新火车客运站周边地区等新城区的开发建设。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旧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和利用,妥善保护和利用荔湾区西关大屋、东山新河浦洋房、沙面欧陆风情建筑等历史建筑群;保护北京路等历史文化街区和旧城市中轴线的文化古迹、历史地貌、历史建筑。重点推进万木草堂、大佛寺、陈家祠、太古仓、大板仓、孙中山大元帅府、南越王墓、南越王宫署等历史文化古迹的周边环境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精心修复历史文物古建筑,保持历史建筑原貌,注入文化元素,提升旧城区建设和改造的文化品位。

(四)协调推进村镇建设。

按照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统筹安排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地区的供电、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加快公共交通网和信息网向农村地区的延伸,逐步将中心镇建设成为设施完善、管理高效、环境优美、经济繁荣、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新型城区。

推进中心镇建设。按照“卫星城”的标准,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17个中心镇的建设,抓住中心城区功能重组,产业布局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的良好机遇,加快完善中心镇的基础设施。优先安排一批中心镇重点建设项目,积极引导各种资金参与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五通”工程,立足现有条件,以完善新农村规划和旧村整治规划为突破口,组织和引导农民因地制宜抓好村镇环境的综合整治,绿化美化农村,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进一步强化对村镇项目建设和农民建房的引导和管理。积极做好村镇建设指导和服务,切实解决农民建房报建难问题。

推进“城中村”改造。坚持从实际出发,采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整体搬迁改造、周转地块启动改造和滚动开发改造等多种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编制完善中心城区33条“城中村”的改造规划方案,结合河涌综合治理,重点推进康乐村、杨箕村等“城中村”的改造;在继续推进“城中村”改造试点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全面启动珠江新城猎德、谭村、冼村3条“城中村”的改造,并逐步对中心城区具备条件的其它“城中村”实施改造。进一步完善“城中村”的消防、环卫等基础设施,打通46条重点整治“城中村”的消防通道。全面整治“城中村”的治安和环境卫生,以消防和治安为重点,切实解决消防安全隐患、违法建设等问题,按照城市管理的要求规范“城中村”的管理。

(五)积极实施“中调”战略。

综合改造旧城区。结合新城区建设调整旧城区的产业布局,继续实施“退二进三”策略,加快对内环路以内大型企业和大型交通站场的搬迁改造。坚持由政府主导,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成片改造与零散改造相结合的办法,按计划稳步推进旧城区的成片改造和危破房改造。积极引导业主通过法律和市场等途径,加快处理“烂尾地”、“烂尾楼”。依法落实拆迁补偿,妥善安置好被拆迁户。综合整治社区环境,开展创建环境达标示范小区工作,对旧城区目前尚需综合整治的400多个社区逐步完成整治,清违复绿,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和谐社区环境。全面启动越秀区新河浦社区、东濠涌地块,荔湾区多宝路、恩宁路地块,海珠区南华西地块的成片综合改造。同时结合河涌整治,对河涌两岸周边的危破房和城市环境进行全面改造和整治。

完善市政和电力基础设施。结合城市水利防洪设施建设,加强对市政排水设施的维护和改造,及时解决部分地区“水浸街”问题,重点实施天河立交桥等15个“水浸街”问题比较突出的排水改造项目。改造地下管网和地面“三线”,改造排水设施,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取消化粪池。加快推进社会停车场建设,完善机动车辆停车设施体系。按照人性化要求,进一步完善人行道、人行天桥和过街隧道等人行过街设施。进一步完善公共消防设施,配套消防站、消防栓,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实施光亮工程,对旧城区的路灯设施进行改造,扩大路灯覆盖范围,提高照明亮度。计划投入25.4亿元,建设石井、昌岗等5座220KV变电站,骏景、猎德等17座110KV变电站,进一步完善电网,满足用电增长需求。

积极实施民心工程。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抓好新社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力争*7年建设262万平方米政府保障型住房,全部解决人均居住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5643户双特困户住房问题,逐步解决被拆迁户和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坚持对城市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实行公示制度,广泛听取市民对道路、环卫、消防、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选址意见,以人为本编制规划,优化设计方案,减少城市建设过程对城市环境和市民生活的影响。认真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和安置工作,做到依法拆迁、文明拆迁,切实保护被拆迁户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编制完善重大特大事故应急预案,及时处置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件。进一步改革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六)全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继续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全面开展治理污水、整治河涌、引水挖湖、保护水源、治理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工地扬尘、环卫保洁、控制噪声等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十大行动”。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完善“绿网”,构建绿地生态体系;综合治理水环境,改善“水网”,恢复城乡水自然生态;加强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努力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努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进城市绿化工程。按照“一环、两带、三网、四片、五组团、六新城”的建设思路,重点抓好环城高速公路,新城市中轴带、城市发展带,水网、路网、社区网,中心片区、北片区、东片区、南片区,新机场组团、新火车站组团、奥体新城组团、金沙洲组团、花地湾组团,珠江新城、白云新城、大学城、*科学城、*新城、南沙新城的绿化建设。抓好白云山、帽峰山、海珠区万亩果园的建设和保护。全面完成采石、采泥场和闲置工地的整治复绿。完成新光大桥桥头公园、琶洲塔公园、东山大街绿化广场、海珠区珠江滨水绿化景观、花地河沿岸绿化景观带、二沙岛中心公园、赤岗塔公园、龙洞公园、增埗公园、辛亥革命纪念公园等重要绿化工程。

推进水系治理工程。按计划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猎德、沥滘、西朗、大沙地、江高和石井、龙归、竹料、九佛等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完善四大污水分区管网系统。综合治理市内河涌,按照“河涌截污、堤岸建设、清淤补水、市政配套、绿化美化”五结合的要求,加快对市内河涌的整治,重点推进沙河涌、猎德涌、黄埔涌、乌涌、车陂涌、花地河、大沙河等10条主要河涌的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西航道引水补水工程和白云湖工程建设,从北江引水、蓄水给下游河涌补水,确保中心城区河涌水满、水动、水清、岸绿,改善水生态环境。

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动工建设李坑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抓好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厂、兴丰生活垃圾填埋二场、第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建筑垃圾处置场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工作。推进李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金沙洲真空管道垃圾收运系统、垃圾压缩站等环卫设施建设。全面启动珠江新城、白云新城等新城区配套的垃圾收运和公厕等环卫设施建设。

积极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以提高能源利用为核心,将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摆到城市建设的突出位置,贯穿于城市建设全过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事业,重点抓好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实现城市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降低生产能耗指标,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推广使用新墙材和太阳能、风能、热能等能源,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大型公共建筑为重点,全力抓好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对新建项目全面实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积极推广太阳能节能路灯建设和路灯节能改造。

(七)加强城市综合管理。

以营造“两个适宜”的城市环境为目标,按照“城市管理活动年”总体要求,结合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活动,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向纵深发展,重点抓好交通和市容综合整治,巩固“创模”成果,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落实“属地管理、守土有责、重心下移”原则,有效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探索符合*实际的城市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完善整治“六乱”现象的联动机制。大力推进城市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推进城管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城管信息化水平;健全城市管理综合协调、督办、检查考评等制度;推动城市管理立法,完善城市管理法规规章;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强化综合执法;健全城市管理指挥调度机制,充分发挥12319投诉服务中心的作用,建立健全市政园林、环卫保洁和整治“六乱”三支专业队伍,及时抢险和处理脏乱差问题,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效能。运用电子眼监控、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城管互联网站和个人手持PDI系统组成的“四位一体”现代化管理指挥系统,全面提高城市管理及综合执法效能。

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创卫”,加强对违法建设行为的监控和处理,年内计划清拆违法建设120万平方米,并遏制新的违法建设行为。深入整治“六乱”,改革管理和执法方式,各个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建管并重、管理执法并举,全力整治交通主干道、重点地区、内街内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的“六乱”现象,重点整治城市快捷路、华南快速路、新光快速路、广深高速公路沿线的环境,改善市容景观。继续推进旧城社区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整治新河浦、丛桂、芳草围、黄船等159个旧城社区的环境,创建文明新社区。运用“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的成功经验,整治和美化重点地区、重点路段的建构筑物,规范工商广告招牌设置,稳步推进户外商业广告位置使用权拍卖工作。

加强对市政设施维护和市容环卫管理。强化过街隧道、人行天桥、路灯、路面沙井盖等市政公用设施和园林绿地的管理维护,使之长期保持完好状态。配合“城中村”改造,逐步将“城中村”的市政设施的配套建设和管理纳入市政维护管理范围。加强对环卫工作的分类指导,努力使中心城区、主次干道、重点地区、道路节点周边环境长期处于整洁有序的达标状态;加快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突出抓好“城中村”、内街内巷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卫管理,加强珠江和河涌水面保洁,通过创新管理,逐步将市政设施维护、园林绿化管养、环卫保洁和治安秩序等打包,实行市场化服务管理,进一步提高市政设施维护和环卫保洁水平。

(八)强化建设行业管理。

加强建筑行业管理。将质量安全管理摆到建筑行业管理的首位,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坚持对建筑行业的质量安全实行动态管理,提高市政工程、房屋工程、大型公共建筑的整体质量水平。用铁的手腕加强城市建设安全生产监管,对建筑工人全面实行“平安”卡管理,加强对一线建筑工人的劳动技能和安全知识培训,继续抓好深基坑、起重设备、高支模、建筑机械等专项治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杜绝群死群伤等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安全,力争实现工程施工群死群伤零事故目标。强化工地文明施工管理,重点解决泥头车违规运输、余泥渣土撒漏、夜间施工噪声扰民和工地扬尘污染环境等问题。强化有形建筑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招投标行为,遏制围标串标现象,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有形建筑市场秩序。

创新建设科技和加强勘察设计行业管理。组织开展一批重大建设科技项目研究。在交通工程、大型建筑、环境工程、地下空间开发、建筑节能、建筑文化、城市绿化、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数字城建”等方面,广泛应用新技术。推动勘察设计创优,创造更多的勘察设计精品。加强设计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勘察设计招投标行为。抓好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确保建筑设计质量。

加强房地产开发建设管理。按照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完善住房供应体系,以调整供应结构为重点,合理调整房地产用地的出让供给,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型普通住宅建设的土地供应量,对部分新社区住宅用地实行“限套型、限房价、限销售对象”政策,平抑楼价。进一步清理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土地。继续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土地使用权一、二级市场管理法规和房地产信息披露制度,强化房地产开发过程和销售市场的监管,建立房地产预警系统,确保房地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九)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城市建设范文第2篇

一、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城市路网改造、城市排水系统改造、城市雕塑建设、城市亮化及热力管网和燃气管网建设等工程,城市无害化垃圾处理厂也在加紧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1、城市道路建设改造工程。近两年,我市累计投资150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兴隆东街路面改造、车站东街道路建设、文化路南延、首阳路东延、槐新路路面铺油、民主街路面铺油、河洛巷道路建设、槐庙村城中村道路改造等城市道路建设改造工程。

2、城市排水设施改造工程。累计投资600余万元,先后完成西区污水管网铺设、偃高门前雨污水排放系统改造、文化路污水管网改造、偃登渠渠壁加高、偃登渠沿线排污企业管道改造、老城泵站排水管道改造及华夏路与新新路交叉口、华夏路与迎宾路交叉口、华夏路与槐新路交叉口等多处道路排水边沟改造工程,为我市城市排水雨污混流系统改造和城市防汛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3、城市雕塑及亮化工程。投资283万元,在电视台南十字路口、火车站广场、华夏广场分别建造利簋、华夏第一爵、华夏第一鼎3座大型青铜雕塑,极大提高了我市文化品位。投资50万元,先后完成偃化口灯光亮化改造、华夏广场音乐喷泉灯光整修改造等城市亮化工程。

4、城市供水扩建工程。投资193万元,完成城区文化路南段供水主管网工程,新建供水主管网2500米;同时完成兴隆街、槐新路等6个地段供水管网改造工程。

5、集中供热工程及燃气管网工程。投资520万元,铺设完成太学路、华夏路东延蒸汽主管网和槐新南路供热管网,共敷设蒸汽主管道2630米。利用西班牙政府贷款,为2座供热交换站完成设备更新,安装了4台机组及远程监控系统,实现集中供热实时监控,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节能效果明显。投资1136万元,建设槐化路、商都北路和太学路等3个路段中压管网6千米。

6、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总投资3008万元,有效库容85万立方米,日处理垃圾能力230吨,占地120亩,使用年限11年。该工程于2009年6月开工建设,共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总投资1600余万元,使用年限6年,主体工程包括大坝、铺膜、管理区和污水处理系统。目前,各项招标工作已完成,挖填土方18万立方米。

二、以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为重点,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

2005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巩固完善,我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1、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城市区三包五不准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并构建完善了领导干部一线工作日巡查制、城市管理12319综合联动机制、市容巡查督办制、城市精细化管理“承诺书”制、市容巡查督办周报制、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制等6项城市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有了重大创新,实现了城市管理工作由经验型向制度型、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由突击型向长效型的根本转变。我市做法得到了省、洛阳市领导的肯定。2007年6月,洛阳市在我市召开城市精细化管理及城建监察队伍规范化建设现场研讨会。同年,省建设厅出台的《河南省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也借鉴了我市的管理标准和工作经验。

2、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检验收。2007年以来,以迎接国家园林城市复检验收为契机,全市共栽植大规格乔木4600株、花灌木29万余株、地被植物6万余㎡,改造绿地5万余㎡,修剪绿篱、草坪26万㎡。目前,我市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已达617万㎡,城市绿化覆盖率45.4%,绿地率44.1%,人均公共绿地11.01㎡。2008年6月,商都文化广场被评为“省级园林绿化达标广场”,太学路、华夏西路被评为“省级园林绿化达标道路”。今年2月,我市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组的复检验收。

3、市政设施维护工作再上新台阶。两年来,我市共修补道路坑槽24处,维修更换道牙499米,盖板、井盖1661块(套),维修更换沿街彩化灯饰96处、路灯6400盏,刷新维修垃圾筒100余个。城市区主次干道保持“一日两扫、全天保洁”,道路清扫保洁率和垃圾清运率达100%,路灯亮灯率保持在98%以上,果皮箱完好率80%以上。

4、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以全面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和“三包五不准”责任制为主要内容,两年来先后开展大规模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治理4次,开展学校周边环境、城市“窗口”地段环境、“牛皮癣”广告、车辆乱停乱放等专项治理活动11次,共治理店外经营、流动摊贩违章行为2.1万起,治理违规停车2700辆(次),清理违章“牛皮癣”广告4.2万余处。同时,按照“以人为本、堵疏结合”的原则,对农民工进城经商开辟“绿色通道”,在背街小巷设立季节性瓜果、蔬菜市场、花卉市场11处,既方便了群众,又维护了良好的经营秩序。

5、城市防汛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坚持每年对偃登渠及市区雨水边沟进行全面清淤;投资50余万元,改造偃登渠堤外两座小桥,保证偃登渠排水通畅;投资100余万元,完成中州渠石硖—北窑段清淤工程;对排水泵站、闸门进行养护维修,并按要求配备防汛物资和突击队员。2009年5月,制定出台了《城市防汛应急预案》,对城市防汛组织体系与职责、预防与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进行系统安排,为城市防汛提供科学保障。

三、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为重点,城市建设进一步规范

坚持从抓好工程报建和招投标工作入手,认真做好质量监督检测、工程监理、图纸审查、安全管理、执法稽查等各个环节的监管服务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工程建设质量,建筑市场秩序得以进一步规范。

1、建设工程管理更加严格。2007年至今,全市共完成工程招标和报建项目42项,建筑面积38.20万㎡,工程造价3.45亿元;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28份,总建筑面积46万㎡,提出修改意见334条;新办监督手续76项,建筑面积34.25万㎡,工程总造价2.95亿元;城市规划区30万元以上工程的招标率、报建率和质量监督纳管率均达100%;全市共办理竣工备案工程57项,竣工建筑面积34.16万㎡,获省级优质结构工程1项、省级文明工地1项、洛阳市级优质结构工程3项、洛阳市级文明工地2项,其中粤海酒店建设工程连续获得省工程质量管理最高奖—“结构中州杯”和安全管理最高奖—“中州平安杯”。

2、工程建筑质量不断提高。坚持执行安全巡检、安全质量停检点和安全评估、施工措施备案制度,在每季度开展全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大检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建设工程“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预防高空坠落和起重设备安全检查等专项整治活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督查,限期整改;对7家整改不力的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列入不良行为企业记录,市区工程安全施工率达100%。5.12汶川地震后,我市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迅速对城市区在建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医院、超市等公共建筑全面进行抗震安全排查。2008年8月,抽调专门技术力量,组织全市各乡(镇、区)、各单位自查房屋456万㎡,目前,在复查中确定的49万㎡的抗震不安全房屋正在加固整改当中。

3、人民防空工作逐步规范。以规范建设程序、严格建设管理为重点,制定出台了《偃师市民用建筑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审批程序》,完成了《关于编制人防工程规划意见》的起草工作。每年坚持在9·18国防教育日鸣放防空警报,增强了全市人民的国防观念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4、室内装饰装修行业发展较快。一是规范经营企业。对全市22家装饰装修企业和600多名从业人员重新进行资质就位,为17家装饰施工企业办理资质证书。二是严格工程稽查。两年来,共查处违章施工107起。三是做好培训服务。为装饰企业培训各类技术人员35人,受理并调解消费者投诉10起,使我市的室内装饰行业管理工作逐步迈入法制化、经常化、规范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四、以城中村改造和新区建设为重点,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

今年5月,我市召开由市四大班子领导,市直各部门、各单位和城关镇及新区范围内的5个行政村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新区建设动员大会。会后,市政府立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以城中村改造、征地拆迁和廉租房建设三项工作为重点,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全面快速推进新区建设。

1、成立新区建设机构。成立偃师市新区建设指挥部,指挥部下设综合处、征地工作处、城中村改造工作处、工程技术处、群众工作处、河道改造整理工作处等六个工作机构,分别从市国土资源局、信访局、规划局、公用事业局和市检察院等单位抽调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突出的51名精干人员,投入新区开发和城中村改造工作。

2、城中村改造成绩突出。积极推行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坚持以项目开发带动城中村改造,槐庙、高庄、后庄、窑头等城中村改造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槐庙村改造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034万元,开工建设9400平方米,主体已封顶,正在进行粉刷。高庄村改造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404万元,开工建设面积1.3万平方米,主体已封顶。后庄村改造建设项目。完成拆迁面积6000平方米,目前正在征地。窑头村改造建设项目。包括商业步行街、百步桥社区、凤凰寨社区、道北工业区和东湖社区五个项目。其中,商业步行街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完成,并完成13户民宅拆除任务;百步桥社区项目平面规划图已编制完成,涉及的3家企业已拆除;凤凰寨社区项目前期测绘工作已完成,项目用地围墙已封闭;道北工业区标准化厂房项目平面规划已完成,300余户群众的旧宅基已拆除,并平整土地3万平方米。截至目前,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已完成拆迁25.01万平方米,提前两个月完成洛阳市下达的年度拆迁任务;开工建设住房35.07万平方米,综合排名列洛阳市第二位。

3、廉租房建设进展顺利。其中,惠民小区一期4253平方米在建工程总投资920万元,于2008年12月开工建设。目前,正在进行室内工程安装,2009年12月底前可顺利竣工。2009年10000平方米廉租住房(惠民小区二期)和2008年廉租住房5747平方米续建工程总投资1987万元,于2009年8月开工建设,目前打桩工作均已结束,一号楼一层已封顶,正在进行二层施工,年底前可完成3—5层建设,预计2010年8月竣工。

4、新区道路建设快速推进。估算总投资2100万元的迎宾南路、槐新南路建设工程于今年6月18日动工。目前,槐新南路东侧雨水管道铺设完成,快车道和东侧慢车道路面已铺设330米,正在进行路西侧雨水管道施工。迎宾南路铺设污水管道260米,完成土方回填约15000立方米,完成路基施工300米,路面施工正在进行,预计12月底完工。

5、新区拆迁工作有序实施。一是结合上级相关政策,及时制定出台《偃师市城市房屋拆迁货币补偿基准价及房屋附属设施补偿标准》,为进一步搞好我市城市规划区国有土地房屋拆迁补偿工作、保障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政策依据。二是制定出台后庄村、西寺庄村道路拆迁安置赔偿方案,并与开发商签订了西寺庄村、后庄村《城中村整体改造协议》,两村拆迁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拆迁6000余平方米。三是与邙岭乡牛新村达成协议,长期租用该村30亩土地,较好地解决了新区范围内的坟墓迁移问题。

城市建设范文第3篇

一、加快服务业载体建设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东部新区的开发建设,历下区工业企业陆续外迁,农业耕地逐年减少,一、二产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带动力明显减弱。面对新的形势,区委、区政府深刻认识到历下经济发展的出路在服务业,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在载体。历下区将借助第十一届全运会在我市举办的历史机遇,以泉城特色标志区、山大路科技商务区和奥体文博片区规划建设为重点,认真谋划好全区服务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强力推进服务业载体建设。泉城特色标志区重点抓好明府城、解放阁片区、泉城广场周边等功能片区的规划建设。明府城规划总面积600亩,争取近日完成规划设计,启动拆迁工作,力争全运会前完成重点部位改造。解放阁片区占地约275亩,规划新建面积26.21万平方米,目前已启动改造,上半年完成拆迁,全运会前临街商务设施投入使用。泉城广场周边重点抓好恒隆广场、香格里拉大酒店、华润万象城等商贸设施建设,把该区域打造成全市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中央商业区。同时,按照已编制完成的山大路科技商务区规划方案,加快山大路两侧拆迁改造,片区内的山工新天地项目正在加紧建设,6月底前一期竣工;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浪潮集团科技园和4万平方米的中电科技项目下半年将相继开工建设;铁道职业学院地块也正在积极招商。奥体文博片区,历下区将积极配合市奥体工程建设指挥部,认真抓好总投资600亿元的省博物馆、奥体场馆、海尔绿城等20多处大型服务项目建设,搞好各类商贸、办公及文体娱乐配套工程,确保明年6月底前经十路和旅游路两侧形成良好景观,这一区域建成后会形成20-30万人口的消费群体,将给服务业带来巨大商机,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突出发展金融业。把金融业作为战略产业来抓,老城区着力加快泺源大街、解放路等传统金融商贸区建设,结合棚户区改造,重点抓好东舍坊片区开发,建设10万平方米的高档楼宇,积极引进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与现有金融区连成一片,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金融聚集区。新城区抓住承办全运会大规模开发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占地400亩的东部新城金融服务区建设,搞好策划引导,逐步形成老城新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二)着力发展信息、计算机软件业。依托山大路科技商务区、历下软件园和留学人员创业园,精心打造以信息服务业为主导,以软件产业为基础,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现代化科技商务区。积极推动数字娱乐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动漫游戏产业,努力扩大服务外包,不断壮大历下区软件产业规模。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等旅游资源,借助大明湖扩建、明府城保护改造、环护城河通航等泉城特色标志区建设,规划实施好以旅游服务为中心的商贸设施建设,全力打造具有泉城特色、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相互融合的旅游区。

(四)加快发展文体传媒业。依托大众报业、省广电中心和正在建设的省文博中心,以承办全运会为契机,加快培育文化产业基地,引进一批体育健身企业,推进文化体育产业繁荣发展。

三、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一是优化提升商贸流通业。进一步策划好商贸设施建设,继续引进大型超市、购物中心以及各种形式的专卖店、便利店。加快泉城路、县西巷、泺源大街、东关大街等特色商业街区的提升,改善城市形象、促进商业发展。二是培育完善社区服务业。围绕方便居民生活,结合11个开放式小区综合整治,搞好社区商业网点的规划布局,积极发展托老养老、社区卫生、庆典服务等项目,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设施配套、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网络。三是巩固发展住宿餐饮业。以山东大厦、贵和皇冠假日、银座索菲特、中豪大酒店、鱼翅皇宫、顺峰等住宿餐饮企业为龙头,引导企业走品牌化、连锁化、集团化发展的路子,扶持他们做大做强。

城市建设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新城区为目标,紧紧抓住入世和迎办奥运两大机遇,积极实施城市化和经营城市两大战略,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高城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城区环境和房地产开发力度,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不断改善城区环境,为群众多办实事,为全区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大局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改革开放原则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全面开放城市建设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以外,城市建设项目面向各类所有制企业和外商全面开放,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城市建设和经营。

(二)市场化原则

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和经营城市意识,逐步实现工作重心由建设城市向经营城市转变、由政府封闭运行向开放竞争转变、由政府单一投资向多元化投入转变,把城市建设项目通过招投标方式推向市场,以市场化推进城市化。

(三)城市化原则

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新城区为目标,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体制和机制,推动城市化与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同步发展。注重规模和效益统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重点,逐步形成城市建设的新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四)法制原则

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依法实施城市规划,以法制的手段管理城市规划红线、绿线、蓝线、紫线。依法整顿房地产开发市场秩序,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实施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做到依法行政。

三、正确评估我区城市建设工作,充分认识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四方区位于青岛市中部,地处城乡结合部,由老城区、东部新城区和西海岸经济开发带三部分组成,是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重的市区中心。总体上看,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四方区的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东西"两翼"开发建设顺利推进,目前东部新城区开发控制性规划已经形成,分区规划正在报批,局部区域开发项目已进入开工筹备阶段;西海岸开发基本完成了首期建设集装箱码头工程前期手续,北片2800亩围海造地工程已与合作单位签订了联合开发框架协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相继打通了南昌路、瑞昌路、南宁路等道路,308国道和重庆南路综合整治以及长沙路打通工程正在实施,完成了海泊河、郑州路河的清淤治理,全区道路硬化率达到95.3%;建成了海云庵、海琴、四方等8个休闲广场以及水清沟公园、南山公园、嘉禾路街心公园,建设整治了北岭山、嘉定山等山头公园,城区的绿化覆盖率上升到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98平方米;彻底改造了上四方、北山、民政二院等约54.4万平方米的棚户区,一大批旧居民小区得到绿化、硬化改造,居民的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城区面貌不断改观,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是,我区的城市建设工作与市南区等兄弟市区以及国内上海、大连等其它城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仍存在许多不足。这些差距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改革创新的力度不大,缺乏紧迫感,措施不力,使许多问题长期积累,从而影响到城市建设效益的发挥,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经营城市的观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传统的城市建设思路、体制、机制没有大的转变,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较窄,利用外资项目少、规模小。三是,城区规划滞后和规划设计水平不高,建设布局缺乏统一性和科学性,缺乏文化品味,保护生态环境意识较差。四是,建筑市场秩序还不规范,工程质量安全不容乐观。房地产开发市场不平衡,在开发区域、住房供应体系等方面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五是,群众反映的热难点问题仍然不少,如拆迁安置、旧城区改造、违法建筑等方面,建设行政管理效率还有待提高,管理者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城市建设历史欠帐很大,历史遗留的问题很多,硬件设施建设的水平和档次不高,市政基础设施状况较差,破危陋房和旧城改造任务艰巨,特别是城区东、西部12个行政自然村依然是"城中村",整个四方区仍处于"半城半村"状态。二是,全区经济总量偏低,区级财政十分困难,加之近两年市里对四方区的投入偏少,使四方区的城市建设一直没有实现大的突破。三是,城区建设的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四方区对外招商引资的软环境,吸引外来资金的条件明显不足,导致了城市建设发展缓慢的恶性循环。

当前,中国入世、迎办奥运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南北差距"战略部署,都为城市建设工作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全区上下必须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强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加强城市建设是推进城市化的需要,是我国加入WTO的需要,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坚定信心,努力实现城市建设的"三个转变":一是由建设城市向经营城市转变,今后的城市建设要向市场、向社会、向存量资产筹集资金,走经营城市的路子,加快城市建设速度,推动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二是由局部建设向总体格局建设的转变,在规划建设中要提高档次和品味,既要注重点,又要注重面,点要高、面要广,统筹安排,重点启动,不断缩小南北差距,共同构筑大青岛的新格局。三是由内向型建设向外向型建设的转变,规划建设标准争取与国际接轨,建设、经营项目全面对外开放,引入竞争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多元化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

四、加快城市化进程,构筑新的城市建设格局

城市化进程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战略任务。我区必须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南北差距"的机遇,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新城区为目标,加速城市建设步伐。超前做好规划,拉开城市框架,定准区域功能,科学地调整和拓展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构筑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基本思路是:按?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搞好"一个中心、三个区域"的建设。以地处双山的四方区行政中心为中心,辐射带动四方区东西"两翼"和老城区三个区域的开发改造,分区功能定位规划为行政中心区、生活居住区、旅游休闲区、都市产业区。行政中心建设,要按照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发展成聚集功能齐全、辐射功能较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老城区建设,既要实施道路建设、旧城和村庄改造、河道环境治理,又要进行商业街改造、建设休闲广场等,大力推广物业化管理,不断扩大旧城区物业管理面积,保持和发展老城区的繁荣。西海岸开发,要充分利用陆域和海域,填海造地,开发建设占地约4000亩的集装箱码头、临港工业园和大型物流中心,形成青岛市新的港口聚散地。东部新城区开发,要通过高标准、高档次的整体规划,打破现有村庄格局,实行连片开发,重点突出东部区域4.82平方公里商住综合性新城区、中部区域31万平方米的集商贸旅游居住区和北部区域46.27万平方米商住中心区三大组团建设,同步拉动青岛市汽车交易市场、东方家园、胜利股份油库、红星家具、法国欧尚超市等大项目开发,使东部新城区与市北福州路小区和李沧南部新区连为一体,形成功能完善的城市化体系。

实现这一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必须注意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按照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改变开发建设方式,变先开发后环境为先环境后开发。要以北岭山森林公园建设为重点,以重庆南路、308国道、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路域"三线一环"生态走廊为骨架,以城区道路绿化、公共绿地为覆盖面,建设和构筑全区点、线、面相结合的良好生态环境,从而切实提高城市建设的招商引资外部环境。

五、高起点地实施城区规划,促进城市建设法制化

城市建设必须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用长远的战略眼光,高起点、高标准的搞好城市规划。四方区在我市缩小南北差距的战略中占据着比较有利的位置,具有较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必须抓住机遇,按照四方区的城市建设规划,加快编制城区分区规划、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要积极研究并借鉴国际国内的成功作法,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关系。城市规划要适度超前,提高科学性和前瞻性,以人为本,突出四方区的特色,切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进利。对重要建设项目的规划方案要争取组织专家评审,要推行规划设计招标,有条件的可邀请国际国内高水平的设计机构参与规划设计,提高城市设计的品味,广泛吸纳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规划设计必须充分体现现代化气息,必须是生态的、园林的、可持续发展的、空中地下协调的,城市化的。

整个城区的开发建设必须从总体上考虑,按总体规划来搞。按照远期、中期、近期的规划,把所有建设区域、项目都包括进来,大的规划有了,每个组团,每一个区域甚至每一条街道和路的规划都必须精心设计,达到相互协调,融为一体,同时要按照高起点,出精品的要求,搞好城市标志型建筑、标志型景观、标志型风景线的规划设计。要坚决维护规划权威性,任何项目的建设都必须服从规划,规划道路红线、生态绿线以及蓝线、紫线等重要地段的保护界线与范围,必须严格管理,要把规划从人治上升到法治的高度,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随意变更。确保整个城区的开发建设规划上水平、上档次,推动城市建设跳跃式发展。

六、强化经营城市理念,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经营城市实现"三大突破"的要求,我区必须在城市经营权的市场运作、房地产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城市品牌的运作上实现新的突破,经营好土地资源,实现以地生财,以财建城。要积极争取市优惠政策支持,争取土地出让金返还政策或对建设用地实行公开招标拍卖,确保土地经营收益,逐步使土地收益成为城市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要盘活存量资产,有效利用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价值,对于经营性的城市基础设施可全部推向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有偿转让、招标拍卖等形式,经营好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权、冠名权、广告权等无形资产,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要抓住入世机遇、迎奥运机遇和缩小南北差距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奥运板块,城建板块、旧城改造板块的模式,从四方区实际出发,排出四方区的招商项目,主动出击,用奥运资源和区域优势吸引内外资,努力吸引世界500强的大企业来四方区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要抓住外资项目不放,实行引资责任制,形成部门主动、干部出动和全区联动的局面,确保引资成功,提高城市建设的国际化水平。要进一步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合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筹集建设资金,运用市场机制机活民间投资,变一方投资为多方聚资,变政府包建为社会共建,开拓多元化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

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以迎奥运为契机,大力实施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三项建设。城市交通,必须着眼于服从和服务于四方区城市建设总体格局,针对四方区地处青岛市交通枢纽的现状,积极推进打通长沙路等城市主干道工程,完善城市交通网络;综合整治重庆南路和308国道四方段,提高道路整体形象;翻建区内鞍山路、温州路等道路,彻底硬化区内的砂土路,不断改善全区道路落后的状况。生态环境,必须突出绿化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建设北岭山森林公园,加快工作进度,力争用1-2年的时间建成市区一流的公园,以此为带动,全面启动区内双山、水清沟东山等山头公园的绿化建设,形成全区山头公园生态景观;加强老城区内道路、广场等区域的植树绿化,大力推广居民庭院、墙面、屋顶、桥体的立体绿化和美化,多建绿化精品,多建生态树林。新城区的绿化建设必须纳入前期规划设计,标准要高、覆盖率要高,要利用3-5年时间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平方米左右,争取实现市政府"把城市建在森林"的目标要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必须抓好全区河道的治理,重点是张村河一期工程、水清沟河、南昌路河、昌化路河等河道的治理,张村河一期工程必须加快实工进度,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同时要结合四方区东西"两翼"开发建设,加大拆除城乡结合部违法建筑的力度,集中治理脏乱差问题,及时进行环境配套建设。

八、规范房地产开发市场,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

确保工程质量是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四方区的城市建设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必须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为目标,认真贯彻"抓源头、保过程、治违规"的方针。

一方面,要努力吸引有实力、信誉高、服务好、品牌优的房地产企业以及大的内外资开发公司,参与四方区的城市建设,提高对新区和旧城等城市建设项目开发改造的能力与档次。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和监控力度。按照省市有关加强有形建筑市场建设的要求,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工程招投标范围。进一步规划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和清出制度,对达不到要求和违规操作的坚决清理出市场,严格执行法定建设程序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强化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增强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要依法实施城市房屋拆迁行为,维护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居民上访事件发生,维护社会稳定。要提倡建设单位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大力发展节能建筑、智能建筑,建设放心房、优质房,调整优化住宅结构,以满足不同层次收入居民住房需求。同时,要根据四方区城市建设总体格局,按照近期、中期、远期规划尽快确定开发建设项目库,逐步开展项目招投标,控制开发总量和建设进度,保障全区的房地产开发健康有序的发展。

九、实施民心工程,扎扎实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城市建设工作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人民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城市建设工作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重点抓好市、区两级政府确定的在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方面要办的实事,落实责任,尽快启动。要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与社区建设相结合、与迎办奥运和入世要求相结合。各级领导要带好头,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关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亲自动手调查研究,深入社会体查民情,扎扎实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今年,要进一步加大对旧城改造和城中村庄改造的力度,首先要启动湖岛村、孤山村、靶子沟、鞍山路7号等改造项目,积极借助市政府有关"捆邦改造"政策,动员和吸引社会力量,运用房地产开发机制逐步解决危破陋住房问题。同时,及时解决城区东西"两翼"开发建设中涉及到的居民拆迁安置,拆除违法建筑,小区配套、住房质量等存在的问题。对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要从政策方面和人、财、物的投入上给予适度倾斜,早预测、早解决,为群众不断创造出更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城市建设范文第5篇

城市就产生于农业文明时期。这—时期城乡空间混沌、并存,城市与乡村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文化上基本上是统—的。但就城乡关系而言,城市在政治上统治着乡村,但在经济上却受制于乡村。农业文明是在地球表土的基础上创造的,它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土地的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文明是建立在“掠夺”式地利用土地的基础上的,所以有人将农业文明称为黄色文明。

十八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成为社会的中心产业,工业生产大量开发利用以煤、石油为主的化石燃料,提供了比农业社会大得无法比拟的动力,工业文明带来了农业文明无法想象的物质财富,人类社会也空前繁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改善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驾驭、主宰自然的机械论思想盛行。人类住区在工业社会也得到迅速发展。如果说农业革命使城市诞生于世界,那么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了世界。城市数量、规模剧增,城市成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虽然乡村也得到了发展,但城市凭借生产周期短、产值高、利润大的大机器工业迅速崛起,加之这种工业生产是以剥夺农业资源为特征的,使得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农业经济雪上加霜,出现工业经济高度增长,而农业经济相对滞后的现象,在文化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其它方面城市也明显优于乡村,城乡发展极不平衡、极不平等,城乡差异日益加大,城乡矛盾日益加深,城乡开始分化、对立,形成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特征的二元社会。“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它是进—步发展的阻碍,这种阻碍在目前已深深地感到了…。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的全体成员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恩格斯)。城市与乡村,由—体到分离,再由分离到融合,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

建立在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工业文明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的社会价值方向,引发了—系列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威胁到地球上各种生命体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有人将工业文明称为黑色文明。“我们在征服自然的战役中,己经到达了—个转折点。生物圈己经不容许工业化再继续侵袭了”(托夫勒),这意味着工业文明已达到其最高成就,因其固有问题的严重化,已经开始走向衰退,而—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正在兴起,人类社会将进入新的生态文明阶段,

生态文明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是人类在认识、利用自然过程中的—次质的飞跃。生态文明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反对通过掠夺自然的方式来促进人类自身的繁荣,同时也反对自然中心主义,而强调人、自然的整体和谐[1],实现人、自然双赢式发展,所以有人称之为绿色文明,它以知识、信息生产为主的知识经济取代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的工业经济,资源的开发方向由自然转向人,这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关键,因为人与自然矛盾的实质是自然资源使用过度,而人力资源开发不足,这正是基于对人、自然整体和谐发展认识的结果。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从而形成和创造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这—时期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城与乡只是分工上的不同,两者相互协调、平等地发展,互为补充。在经济上,城乡形成统—的产业体系,产业划分不再带有城或乡地域特征,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相对于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最低,但能与其共同协调、稳定、健康发展。在社会文化上,城乡社会建立起统—的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医疗服务体系,人口素质获得共同的提高和进步,形成统—的文化价值体系;消除城乡户籍制,全体社会成员,无所谓城市人,还是乡村人,人尽其才,大部分人从事非农产业,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较低,这些人就像在工厂、企业从事劳动的人—样,同样享受城市的自由与方便,只是分工上的不同。在社区建设上,原来十分分散、孤立的乡村居民点实现相对集中式发展,形成—定规模的聚居地,有相应的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享有与城市社区基本相同的文明条件,人类住区表现为“城乡融合体”,此即生态城市。

可见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产物,是在对工业文明时代城乡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的更为高级的人类生存空间系统,可以说是人类住区(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从地理空间上看,生态城市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的概念了,是—高度城市化区域,抛弃传统以“农业”、“非农业”作为划分聚居的标准,而是强调了聚居作为人类生活场所的本质上的同—性,表现为—种新的城乡关系格局,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形成城乡网络结构[2].从人—自然系统角度看,生态城市不仅促进人类自身健康地进化、发展,成为关心人、陶冶人的“爱之器官”,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同时也重视自然的发展,生态城市成为能“供养”人与自然的新的人居环境,在这里人、自然相互适应、协同进化,共生共存共荣,体现了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统—性,强调在人、自然系统整体协调的基础上考虑人类空间和经济活动的模式,实现“天地人和”,从而达到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为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解开辟道路。可见生态城市不仅改造了现有人类住区的形式与功能,更重要的是同时也改造了人类自己,创造—种新文明、新文化。简而言之,生态城市就是与生态文明时代相对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定地域空间内人、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