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发展路径

城市发展路径范文精选

城市发展路径

城市发展路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发展内涵;基础设施先行;末端重构;企业

一、城市物流发展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内涵

随着国家对于物流的高度重视及城市自身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管理与服务、线上线下融合以及末端配送等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尤其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及中西部中等城市,人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等基本要素高度融合,城市物流与城市建设实现了最大化的高效协同。城市物流与城市建设的高效协同,一方面是城市物流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是城市基础建设和城市管理与服务的巨大转变。以城市居民线上下单,商品1小时、半日达、当日达等物流服务的实现来说,背后实际上也是城市建设以及城市管理与服务的重塑、重构。正如2019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24部委《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指出的,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物流的高质量发展,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及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比如山东省2022年上半年提出的“加快构建干线、支线和末端配送紧密衔接的智慧流通网,大力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和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培育区域性物流中心。开拓货运航线,布局建设一批内陆港,加密优化中欧班列(齐鲁号)图定线路和开行频次,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从区域物流与区域建设协同的层面看,实际上既是立足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又立足了实际规划建设东部、西部和北部三大物流片城市物流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路径研究区,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物流支撑。因此,城市物流发展的水平和城市居民实现最便捷化的城市物流服务的程度,是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更是城市物流发展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程度的风向标。

二、城市物流发展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瓶颈

城市物流的发展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风向标,得到了诸多城市的重视,尤其是在疫情常态化形势下,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总指挥由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担任。成立之初,便制定了《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物流供应链重点企业跟踪保障及“一事一协调”工作规范》和《关于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若干措施》等一些列物流管理政策。由此可见,物流发展对于城市区域乃至国家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反映出城市区域物流在疫情防控、保通保畅以及保障居民生活消费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有些地方政府管理服务部门的主体责任不够清晰。部分地方政府管理服务主体责任不清,存在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情形,导致城市物流发展过程中,部门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尤其体现在公路、铁路、水运、仓储、内贸、外贸等监管服务各成体系,很难形成社会化的供应链条,无法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城市物流业的社会化、规模化、信息化程度较低,城市物流资源很难实现高效利用、优化配置,严重影响了城市物流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参与城市建设相关部门对于城市物流的主体责任不清,发展规划过程中,只针对各自相关领域出发进行建设规划,很难保证城市物流和城市建设的长远协同。因此,城市物流与城市建设的协同性很难与城市物流发展、城市建设发展得到充分的体现,成为城市物流发展与城市建设难以高效协同的机制瓶颈。其次,城市物流监管服务部门管理和服务意识淡薄。对于政府管理部门而言,城市建设首先是放在第一位,对城市物流对于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性认知和大力发展城市物流的意识比较淡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由于区位、人流、商流、信息流等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条件相对于周边城市发展来说条件差,导致该类地区对于物流业发展的预期较低,对于城市物流业的发展支持方面,相较于房地产、旅游等热门领域要冷落的多。近年来,随着城市对于物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有些城市成立了由市领导亲自挂帅的市级物流管理协调部门,具体工作一般落在某委办局,但实际上,在管理上具体委办局很难兼顾管理和服务。第三,城市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低,提升慢。随着用户的物流需求逐渐个性化、多元化、多场景化,对城市物流产品和服务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等也提出了新要求。这就不仅对于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标准化程度提出了较高要求,也对城市在信息网络基础保障、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了拷问,对于城市物流的规划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城市物流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决定了城市物流业的信息化能力。对于我国中东部地区部分城市而言,由于政府发展物流的条件得天独厚,经过科学规划发展,城市物流与城市建设的协同发展成效较为显著。具体以建设和发展了不少以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陆港、空港等为主,大多数城市经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乡一体的城市物流物流网络,甚至有些城市规模较大。但也存在城市物流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经营分散,物流布局不合理,技术含量不高,信息化程度低、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跟不上,运作水平与物流效率不尽人意,导致园区、中心的企业入驻率不高,导致城市建设与城市物流的相互支撑的的活力不足,短期内很难看到发展红利,城市建设部门信心不足。第四、城市物流中心被迫远离城市发展中心对城市物流而言,高效的城乡配送体系与相对应的基础设施,形成了服务于区域城乡物流需求的城市物流中心,通过城市物流中心整合城乡配送的资源,形成统仓统配的枢纽。按照物流时效性的本质需求,城市物流中心应当遵循就近原则,一般布局在距城市较近,配送距离较短,交通便利的地区,才能更好保障物流服务的实效,降低物流成本。但实际上,一些城市物流用地往往很难就近入驻在城市超市、购物中心、批发市场、农产品贸易中心等货源发出地周边,这就导致物流园区布局不合理,物流节点设置不恰当等现象存在。很多城市没有城市物流中心,或者城市物流中心远离城市中心,导致城市物流服务分散、效率低,使城乡配送达不到规模化,达不到标准化,从而失去了城市物流中心整合资源的功能,严重影响了城市配送的效率。城市物流中心的建设促使城市物流更加规范化、集约化,能够形成稳定长效的物流系统。城市物流中心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如果过于远离城市中心,将会导致无法依托城市化背景,无法与城市生产生活、农业、工业、制造业形成密不可分的协同关系,特别是城市在突发和应急情况下,很难发挥城市物流体系对于生产生活及保通保畅的重要作用。

三、城市物流发展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建议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演进,现代都市文明逐渐崛起,品质生活成为中国现代都市生活的愿景。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也是推动城市发展、促活城市血脉的重要产业,更与城市品质生活息息相关。物流产业与城市发展存在耦合互动关系被普遍认同,城市物流业已越来越多成为诸多城市发展规划的重点。物流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未来城市构建,应该更多地为物流体系提供支撑,从而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这就离不开科学合理布局、具有可持续性的城市物流发展与城市建设协同机制。那么,如何更好发挥好城市物流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协同作用呢?首先,建议设立城市物流和城市建设规划发展一把手工程,由城市主要领导挂帅,进行城市物流和城市建设规划的统一部署和协调,便于对各部门统一协调和部署。其次,加强城市各相关委办局的服务意识,并将城市物流发展列入城市建设规划的核心,从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化管理服务、营商环境、政策支持等方面,制定全面支持城市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第三,从城市建设层面,立足城市区位交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等实际,提升城市物流中心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布局,积极尝试在城市生活生产服务中心地带建设城市物流中心的发展规划路径。第四,在城市规划建设方案审批执行过程中,将城市物流的规划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将满足城市物流长远发展要求的支撑服务条件列为必选项,并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的变化需要,实现符合城市物流用地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信息技术基础、物流仓储就近便利性等方面的统一布局。第五,加强城市物流规划人才的培养。城市物流规划人员要具备全方位的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物流实战经验。同时,物流规划人员需要对当地城市的经济状况、货运体量、物流需求量,具备城市产业链供应链认知能力等。

四、结语

城市发展路径范文第2篇

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的基本条件

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必须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安徽省城市商业银行成功实现合并重组,就是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之后,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些必要条件可以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外向、内需”。

天时:政策的有力支持。2004年11月,银监会颁布的《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银监会支持经营状况好、管理能力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区域发展;鼓励同一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划内尚不具备跨区域发展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在自愿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原则实现资本重组和联合,有效整合金融资源,进一步拓展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空间,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支持城市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收购、兼并周边地区城市信用社。监管政策的调整,为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合并重组向区域性银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城市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大的改革舞台和发展空间。银监会领导同志十分关心安徽省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2004年4月,刘明康主席到合肥市商业银行调研,对实施合并重组的意见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安徽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也多次表示鼓励和支持省内城市商业银行联合重组。2005年年初,城市商业银行联合重组议题列入了省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全省金融改革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正是有了政策保障和领导支持,安徽省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工作才得以起笔破题。

地利:经营的良好基础。首先要有较大的经营数量基础。截至2005年9月末,参与此次重组的6家城市商业银行和7家城市信用社资产总额460.80亿元,负债总额439.76亿元,整体上总资产年均增长率为29.5%,存款年均增长率为38.34%,贷款年均增长率35.81%,在全国113家城市商业银行中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其次要有较好的经营质量基础。6家城市商业银行和7家城市信用社经营质量一直较好。按“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率为3.38%,在银监会2004年度全国评级排名中,4家被评定为一类行、2家被评定为二类行,7家城市信用社在全国的排名也比较靠前,形成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安徽现象”。第三要有相对均衡的经营实力基础。参与合并重组的城市商业银行,在业务规模上相当,在风险程度上相近,在内部管理上相似。在这一前提下,各方才有平等的话语权、参与权,才能够站在同一平台上,共谋合并大计。这是合并重组的“平等进入”方式与购并重组那种“以大吃小”、“以强吃弱”方式的根本区别。安徽省城市商业银行中,除合肥市商业银行规模稍大外,其余的资产总额都在25亿~65亿元之间,基本处于同一档次;不良贷款比例最高的为8.1%,最低的为2.2%,悬殊也不太大。

人和:人才的资源优势。在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安徽省各家城市商业银行一直十分重视吸收和培育人才,人员结构不断优化,储备了一批高素质的管理干部。此外,安徽省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较为有效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在人才使用、人才开发、人才储备方面都有一套较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才的各种潜能。

外向:业务的地缘突破。近年来,安徽省贼市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已经突破所在城市的地域限制,开始将展业的触角伸向了周边市县,向那里的一些优质客户开展异地贷款或票据融资。城市商业银行向外地寻求优质客户的动机明显、动力强劲,对跨城市、跨区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提出了现实需求。与此同时,同一经济区划或行政区划内的城市商业银行开始尝试业务交流与合作,这就为合并重组奠定了业务基础和信任基础。近年来安徽省城市商业银行间在业务合作、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协作关系明显加强,建立了董事长、行长联席会议机制,相互开展了资金业务,签订了银团贷款合作协议。业务上的合作增强了彼此间合并重组的迫切性和现实性。

内需:联合的内在要求。由于资本实力、科技水平、机构布局的制约,以及资本充足率、单一客户贷款比例等监管指标的约束,与全国性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生存压力较大,竞争弱势明显,缺乏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后劲和空间。它们迫切希望通过合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一步壮大经营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资本水平,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提高资产利用率和盈利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安徽省城市商业银行虽然“质量不差”,但是“规模不大”的制约也比较突出,它们对联合重组具有较强的内在需求,经过适时引导,很快走上了合并重组之路。

合并重组遵循的基本原则

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需遵循法律、制度、程序设计的基本规则,将具有基本条件的“优势”化为合并重组成功的“胜势”。从安徽的实践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应遵循五条基本原则。

自愿性原则。自愿性是市场法则的体现,是平稳过渡的保证,是顺利操作的前提。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证明,金融机构合并重组搞“拉郎配”,搞行政性重组、强制性合并,最终往往事与愿违,甚至使参与方“全军覆没”,使社会产生金融震荡。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必须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作为城市商业银行所有者和出资人的股东要愿意合并重组,并继续保持对合并后银行的出资水平。首先,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组建者、最大股东和地方金融企业的协调管理者,地方政府的意愿非常关键。其次,实际掌控城市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自愿,可以为合并重组清除技术障碍;与城市商业银行“同呼吸、共命运”的内部员工的自愿,可以为合并重组构建稳定的基石。由于受利益的牵扯或观念的局限,一些股东、地方政府、董事会、高级管理层或银行员工的自愿性可能起初不强烈,这就需要通过宣传教育,进行正确引导,促使他们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在安徽省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的调研论证和决策酝酿阶段,也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对此我们深入到各地市、各行社,进行利弊分析、远景描绘,动之以利,晓之以理,最终达成了共识。在方案设计和实施中,我们又充分征求各方的意见,吸收采纳合理建议,不搞强行推进、强迫命令,从而使合并重组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完成。

合规性原则。参与合并重组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符合有关监管规定。不能让城市商业银行“带病”进入新的机构,也不能指望好银行消化差银行的包袱,更不能把“手榴弹”(参与方的一个个问题)捆绑成“炸药包”(合并后的风险积聚),不能把合并重组后的机构办成高风险机构的“收容所”。因此这就需要监管当局履行职责,事先设定合理的监管指标,在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回报率、净资产回报率、净资产市值等指标上确定进入标准,达标的可以参与合并重组,稍有差距的可以自补,不达标的拒之门外。安徽省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合并重组时规定,只有在提取足够比例(50%)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和其他应计应提费用后,不良贷款下降、历史包袱化解、每股净资产达到l元人民币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方可参加合并。少数行社在个别指标上略有不足,原有股东——地方政府——通过购买、置换不良资产、直接注资补亏等办法使之达到监管标准,从而得以首创者的身份加入徽商银行,赢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先机。

合法性原则。必须以程序的合法性来保证和促进合并重组过程的规范、公正、透明和效率。任何法律程序上的偏离和疏漏,都会给银行合并过程带来不稳定,给合并的结果带来不确定。安徽省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的所有操作程序都严格遵循《公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商业银行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符合城市商业银行的章程。所有加入合并的文件都是经过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股东大会(社员大会)决议通过并授权董事长(理事长)签署的。所有合并的实施和结果,都报经监管当局审批、核准和备案。

科学性原则。根据监管当局的指引,合并重组后的徽商银行初步建立了现代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了“三会一层”架构,设立了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战略目标定位于“产权明晰、治理科学、资本充足、运营安全、信息真实、效益良好、具有城市竞争力的零售银行”,市场定位在“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城市、稳健发展,立足中小、面向三市,突出零售、立市发展”。经营机制设计为扁平化管理、事业部经营、条线型管控、团队式营销、客户制核算。建立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劳资关系、等级与绩效结合的薪酬制度、股权与期权并用的激励机制、传统与现代相融的企业文化。

稳健性原则。安徽省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工作中,保持了“四个稳定”。一是保持经营秩序的稳定。监管当局制定了合并重组期间突发重大事件应急预案,向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派驻了监管小组,进行“贴身式”监管,加强了对贷款、资金汇划等方面的管理和监控,严防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二是内部员工的稳定。合并期间一般不进行人员调动、岗位变动,并明示合并重组不裁人员、不撤机构、不降待遇,让大家安心工作、热心重组、放心展业。三是舆论导向的稳定。发挥新闻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及时收集分析舆情,畅通信息交流反映渠道,既避免了声誉风险的产生,又产生了舆论推动的效果。四是业务发展的稳定。城市商业银行在合并重组期间,做到改革发展“两不误、两促进”。到2005年11月底,全省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存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55亿元和60亿元,不良贷款余额减少2.11亿元、占比下降1.8个百分点。

合并重组实施的基本步骤

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的程序比较繁杂、环节较多,要抓好关键的几步。

方式选择。安徽省城市商业银行在重组方式选择上,用了较长的时间,从理论到实践,从各个银行董事长到股东,从政府官员到专家学者和市场人士,反复征询,最终确定了一个方式新、成本低、效率高的合并重组模式。该模式有两个要点,即一级法人的组织形式和吸收合并的重组方式。由合肥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徽商银行,以徽商银行作为存续公司,吸收合并省内的芜湖、马鞍山、安庆、准北、蚌埠5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六安、淮南、铜陵、阜阳科技、阜阳鑫鹰、阜阳银河、阜阳金达7家城市信用社,各行社以原有股权,根据资产评估结果核算的折股比例,置换成徽商银行的股份,同时被合并方注销法人资格。

资产评估。在合并重组工作组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安徽省各城市商业银行共同审定了清产核资方案,以招标的方式选定了中介机构。评估中重点核查了各行社的不良贷款、非信贷资产损失、固定资产增值、抵贷资产减值、应收利息、应付利息、实收资本等项目,按照同一标准对核查结果进行了相应地调增或调减,并统一按照核实的不良货款余额的50%计提拨备,在此基础上再核算各行社的资产净值和每股价值,计算出折合徽商银行新股的系数,确定其在徽商银行的权重。

依法合并。6家城市商业银行和7家城市信用社先后召开董事会(理事会)和股东大会,通过了同意参与全省城市商业银行重组的相关决议,由合肥市商业银行更名后的徽商银行召开董事会,通过向省内5家城市商业银行和7家城市信用社定向募集股份的决议。2005年11月30日,6家城市商业银行和7家城市信用社的董事长(理事长)共同签署了徽商银行合并合同书。

并账并表。在监管当局的监督指导下,安徽省城市商业银行在并账并表阶段主要完成了四项工作:一是对会计报表进行合并,二是统一开发会计科目和核算程序,实行计算机的统一联网;三是统一企业形象设计;四是统一制定新的内控制度。以并账并表为标志,徽商银行步入了新型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

合并重组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是着眼未来发展,解决现实矛盾、化解过去遗留问题的一项系统性工作,要取得成功,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操作方案切实可行。方案是合并重组的路线图,在制度设计上要有前瞻性和创新性;在实施方法上要有可操作性;在工作分工要有均衡性,使地方政府、监管当局、城市商业银行各在其位、各尽其责、各显其能,在时间安排上要有紧凑性,方案一旦确定下下来,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不能出现停顿、阻滞。

二是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涉及到股东、地方政府以及董事会和高管层的利益。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直接影响到他们参与、支持合并重组的积极性和动力。股东主要关心原有股本是否缩水,董事会和高管层主要关心经营管理权是否被削弱,地方政府主要关心对当地的贷款投入、税收是否缩减以及人事权是否缩小。有鉴于此,安徽省城市商业银行在重组中充分兼顾了各方的利益。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资产评估,处置、消化了一大笔历史包袱,使原有股权价值都有所提升,股东对此感到满意。按照“一级法人,分级核算、单独考核、绩效挂钩、科学授权、兼顾地方”的原则,各城市商业银行转变为徽商银行的分行后,实现权责利对等,原有董事长和高级管理层都得到留任、重任或提任,打消了他们的顾虑。对参与重组的各城市商业银行所吸收的资金,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充分用于当地经济建设;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徽商银行在信贷安排上考虑优先支持城市商业银行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在税收方面,按照保证基数、增量分成的原则,确保了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对当地财政的贡献度有增无减。

三是抓住时机处置风险包袱。安徽省有少数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背有沉重的历史包袱,长期挂在账上,致使这些行社的净资产不足,暂时达不到合并重组的监管标准。监管当局和重组工作组抓住合并的机会,在不降低准入标准的前提下,通过与有关市政府充分协商,确定了“谁组建、谁负责、谁弥补”的原则。有关市政府通过收购剥离不良资产、以优质资产置换不良资产、直接注资补亏等形式,一举处置了4家积累多年的风险包袱2.89亿元,使这些机构以较为“健康的躯体”加入徽商银行。

四是地方政府引导而不干预。地方政府作为大股东和地方管理当局,在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借助地方政府推动力的同时,也必须注意避免行政干预的负面影响,确保合并重组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地方政府的干预一般有三种表现:实施行政命令,搞强行合并;插手人事安排,干扰建立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对重组后的城市商业银行开出更大的贷款“账单”,进行“点贷”、“诱贷”,造成信贷资金的过度集中。在安徽省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中,地方政府充分尊重参与各方意愿,只做协调工作,不搞强迫命令;充分尊重股东大会、董事会对有关人员的选举和聘任结果,充分尊重监管当局依法审查任职资格的职责;支持徽商银行把服务“三市”作为信赁支持重点。这种良好局面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地方政府领导正确的金融观,还在于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为地方经济发展预期平添了新的利好因素,在于监管当局的“立足银行为政府计、立足政府为银行计”的工作策略。

城市发展路径范文第3篇

本文将通过构建评价体系的方式来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上较具代表性城市商贸物流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商贸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对应意见和建议,为后续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商贸物流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2.数据选取及指标体系构建

为保障研究结果的精准性,具体研究中所选择的对象及数据应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在具体研究中将会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个省份的省会作为研究对象,即本文的具体研究对象为西北五省的省会: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西南四省的省会:重庆、成都、昆明、南宁。研究中具体数据来源为《中国城市经济统计年鉴(2017-2021)》《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7-2021)》《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7-2021)》。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以及城市发展实际,本研究中的评价指标体系将会分别选取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以及人力资源水平三种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而二级指标则是在一级指标为基础上进行细化分解后获得,进而构建出本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3.模型构建

熵值法中熵值可用于判断指标离散程度,熵值越大,说明指标对于综合评价的影响程度越高。

3.1标准化处理

为避免所选取指标数据之间存在量化差异情况,需要在具体实证分析前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处理过程中,针对指标数据的正向、负向需要不同,将会采用不同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其中Xij为第i个城市的第j个指标的数值:第一,针对数值越大越好的正向指标,则采用以下无量纲化方法进行处理:第二,针对数值越小越好的负向指标,则采用以下无量纲化方法进行处理:在综合分析后发现,本研究中所选择的指标均为正向指标,所以将会采用表达式(1)对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3.2计算权重

假设Pij为第i个城市的第j个指标在该指标中所占据的比重,则可以将Pij通过以下表达式进行权重计算。假设第j项指标的熵值为ej,则可以将此项指标的熵值法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表达各项指标的权重Wj的表达式如下各城市的综合得分Si表达式如下

4.实证分析

4.1模型指标体系

采用熵值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个省会城市的17项指标进行综合权重分析,进而获取到表2中结果。表2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个省会城市一级权重指标综合得分如图2所示,在三个一级权重指标中,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商贸物流综合综合评分的影响最大,年平均权重为0.449;其次为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年平均权重为0.443;而人力资源水平所造成的影响这相对较小,年平均权重仅有0.138。不过,商贸物流的快速发展需要有相对完善的基本设施作为支持,所以基础设施水平将会对城市商贸物流造成重要影响。因此,总体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商贸物流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较大,而人力资源水平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商贸物流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较小。

4.2沿线城市商贸物流发展水平分析

4.2.1城市发展排名基于熵值法,通过上文中的计算公式对9个省会城市的各项权重指标进行综合计算分析后,可获取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个省会城市的商贸物流综合评分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个省会城市中,综合排名前3名的3个省会城市分别为重庆、成都以及西安,并且在结合力量综合评分变化情况来看,前3名城市排名一直没有出现变化,说明3个省会城市的商贸物流发展水平相对稳定,其他6个省会城市的商贸物流水平虽然也有所发展,但相较于前三名城市来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并且此种发展差距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缩小。综合排名第4名到第6名的3个城市分别为昆明、乌鲁木齐以及南宁。综合分析来看,昆明整体地理区位条件以及历史发展因素相较于重庆、成都以及西安均有所差距,但由于昆明在近些年来极为重视商贸物流发展,并结合自身实际,构建泛亚商贸物流中心,促使自身良好的物资条件得到有效利用,为城市商贸物流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乌鲁木齐因为历史条件等因素,其实际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落后,但由于其良好的地理区位的影响,其在近些年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成为周边地区及国家商贸物流的中心城市,甚至有着“亚心之都”的美称,此区位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乌鲁木齐在基础设施上的不足;南宁的商贸物流体系转型发展时间较短,大多数物流企业仍然处于转型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实际情况与当前现代化商贸物流需求有着一定差距,此种情况严重阻碍南宁商贸物流的进一步发展。

5.结论与建议

5.1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商贸经济发展三项一级指标中,经济发展指标的权重最大,其次为基础设施水平,最后为人力资源水平。此种情况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商贸经济发展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的影响,而人力资源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此外,本文所研究的9个省会城市中,商贸经济发展水平排名依次为:重庆、成都、西安、昆明、乌鲁木齐、南宁、兰州、银川、西宁,此种情况说明西南城市商贸物流发展水平相对较好,而西北城市商贸物流发展水平相对较差。

5.2政策建议

结合上文研究结果可知,不同城市在商贸物流发展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劣势,政府部门因充分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结合本地区实际,科学指定商贸物流发展策略。5.2.1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首先,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相关投入,重点实施互联网技术与商贸物流领域的有机结合,打造区域智能化交通物流网。其次,政府需要为商贸物流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为其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并减少政府干预。最后,加强商贸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注重新技术的普及运用,多方面为商贸物流发展打下良好基础。5.2.2科学制定商贸物流策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劣势,政府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学习其他城市的优点,补充自身的不足,达成取长补短的效果。其中西南城市发展优势较大,不仅需要进一步保持自身优势,还需要持续增强自身商贸物流效率及竞争能力;西北城市的商贸物流发展重点仍然在于建设基础设施,补齐自身发展短板。

引用出处

[1]李勋来,卞付坤.陕西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贸易潜力研究———基于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11-220.

[2]陈铮铮.“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物流产业集聚演化特征及对策研究——基于区位熵及空间基尼系数方法[J].商场现代化,2020(18):24-27.

城市发展路径范文第4篇

一、力求培训的实效性,夯实“富民工程”的基础

区委高度重视“村官”培训工作,在听取区委组织部专题工作汇报后强调:要立足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效、富民强区的目标,从进一步巩固深化“三个代表”学教成果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双带”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实做好“村官”培训工作。根据区委要求,区委组织部汇同区委农办、区委党校、区科协等部门共同研究培训计划,并制定了工作意见,高起点地筹划“村官”培训工作。一是培训标准求“高”。开班前,区、街道分别对参训对象进行动员,明确参训要求,做到时间、人员、内容、经费四落实。区委书记谢雯同志亲自作开班动员,并进行专题辅导;区委副书记费永远同志作总结讲话,并就全区深化“双带”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培训班还聘请了省委党校教授和市、区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进行理论业务和科技知识的辅导。二是培训内容求“实”。培训安排了农村形势、政策法规的学习内容,又结合我区特色农业和都市观光农业的特点,设置了果树、茶叶、竹笋、花卉等农业科技知识的内容,组织考察五个都市农业示范点。培训内容贴近我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使村干部学到了农业科技知识,又启发了“双带”工作思路。三是培训形式求“活”。培训分知识讲座、体会交流、座谈讨论、理论考核和考察都市农业示范点五种形式,使村干部学到了农科知识,看到了示范样榜,从而拓宽了工作实践和理性思考的空间。四是培训效果求“质”。为有效整合资源,全区181名村干部集中在党校培训,既减轻了基层负担,避免了资源浪费,又保证了培训质量。同时,我们聘请了省、市、区对口部门的负责同志和专家主讲,提高了授课层次,使培训内容实用、管用,从而保证了培训效果。

二、理清思路求发展,明确“富民工程”目标

为搞好培训,区委组织部、区委农办、区委党校、区科协、区财政局专门成立了工作班子,精心筹划“村官”培训工作。我们认为,集中培训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关键是要以全市“千名村官”培训工程为契机,通过理思路、交方法、增才干,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真正使村干部成为“双带”的“领头雁”,使农村党组织成为“富民工程”的“桥头堡”。因此,我们把这一主导思想始终贯穿于培训工作的全过程。

1、通过培训学习,为村干部提高知识层面奠定基础。经历“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的洗礼,全区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很高,同时在工作实践中也感受到“本领危机”和“知识恐慌”的问题。因此,我们既强调培训期间的学习效果,更强调这一效果的拓展和延伸。从政策水平、“双带”能力、知识本领三个方面确定系统的学习内容,规范教学,使村干部从高起点深化“双带”工作的要求上,明确需要学什么、应该学什么,也为村干部在“双带”实践中拓展知识层面起到点题和示范作用。

2、通过培训学习,进一步启发村干部实践“双带”的思路。这次培训是我区第一次把全体干部集中在一起培训,为他们交流学习体会、交流鲜活经验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我们请区委领导和省、市、区相关部门的专家作专题辅导,重点是市、区针对“双带”工作出台的新政策、新要求、新举措和农业科技知识的辅导。同时要求每一个村干部结合培训学习,撰写学习心得和工作打算,进行小组和大会交流,很多村干部认为:这项集中培训要求高、内容新、措施明,为深化农村“双带”工作提供了思路和依据。有的村干部讲,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解决各种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双带”,让农民群众致富。市委深化“双带”活动的决策,符合农村实际,为我们做好农村工作提供了创新空间。

3、通过考察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双带”工作目标。配合集中培训,我们组织村干部考察全区五个都市农业示范点,请示范点负责同志介绍经验,使大家从成功的典型事例中,增强对“双带”的感性认识,明确“双带”目标。有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思路决定出路,成功源于方法,条件我们都具备,就是缺少思路和办法,回去以后要认真学习,认真总结提高。区委要求相关部门、街道、村协调运作,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鼓励村干部带头致富,营造有利于农民群众致富的政策环境,并结合实际,确定中、短期“双带”目标,全面推进和深化“双带”工作。

城市发展路径范文第5篇

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调节器”,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社会保障也是“稳定器”,是社会稳定的保障。以城乡统筹视角来审视现今我国社会保障的实践路径可以发现,其在实践路径的选择与实施上都存在着差异,究其原因在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善资金筹集和运营方式、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统筹城乡背景下社会保障的有效实践和路径优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重点,也是民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实践路径

一、城乡统筹视角下社会保障实践路径选择原则

(一)城乡统一部署原则

社会保障实践的部署与实施都需要依照国家的基本政策方针和指导方向。在城乡统筹视角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中推行了一些惠民政策,针对区域经济下的农村实际情况,“新农合”制度得以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在城乡社会保障实践路径中,仍然存在着城乡保障项目不统一、保障水平不均衡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适用于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中无法得到推行,二元化的城乡差距导致了社会保险制度差异的出现。因此在选择城乡社会保障实践路径时,应以城乡统一部署原则为主,以城乡统筹为理念实行与农村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城乡统一部署为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原则,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为目的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时间路径的探究将有利于建立更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规划的大背景下,将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实践路径中可借鉴部分与农村社会保障实践相结合,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统一部署。

(二)城乡协调发展原则

城乡协调发展原则是城乡统筹视角下社会保障实践路径选择的重要原则之一。社会保障具有保障劳动力受到障碍时给予劳动者以及其家属相应的生活支持,使其可以维持正常生存、生活的功能。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稳定期,通过社会保障对社会财富进行合理分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上的贫富差距,维持社会分配稳定。同时社会保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收入差距,通过避免贫富悬殊来改善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因此在选择社会保障实践道路的过程中,遵从城乡协调发展原则可以有效地发挥社会保障“稳定器”的作用,此原则也是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要求。注重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工业带动农业、以城市带动农村从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保障实践路径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无论是中部、东部还是西部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还存在着缺陷。虽然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历史悠久、相对规范,但是低保、医疗保障措施仍然刚刚起步,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导致了现今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社会保障制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以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进行社会保障实践途径的选择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城乡统筹规划,进一步推进农村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也要注重我国的基本国情,将城乡社会保障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进程向统一,从各个城乡群体出发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发挥社会保障的功能和作用,促进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一协调发展。

(三)整体布局,分布推进原则

针对我国城乡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现状,可以采取整体布局、分步推进原则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帮助城市和乡村更好地选择社会保障实践路径。首先从宏观上掌握城乡各类人群对社会保障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制定不同的社保项目来保障人们的生活。从微观的角度上来看要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情况的轻重缓急来解决广大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现今我国农村实行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起步较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养老保险制度也在发展之中并逐渐趋于完善,但是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缺失。因此政府以整个农村为单位,以宏观的视角审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制定整体的改善策略将有效推进农村社会保障进程。通过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涵盖保障项目、保障对象等具体细节,有助于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质量。任何一个制度都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各个部分制度的支撑才能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社会保障制度也是这样。现今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较多,正常的生活由于劳动力缺失而无法得到相应的保障,因此将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社会保障问题上升到民生问题,甚至城乡统筹规划问题当中,并采取积极态度加以解决将有利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践实现一个飞跃性的进展。

二、城市统筹视角下社会保障实践路径差异

(一)城乡社会保障筹资方式不同

资金和筹资是顺利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由于筹资方式的不同,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实践途径呈现出差异。如同城乡经济水平发展不均,城乡保障制度也存在着差异,其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筹资方式存在着差异。以社会保险为例来说明,城市的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是以个人、企业、国家三方共同负担的模式进行资金的筹措,用人单位承担了较大的社会保险负担,其比例为收入的35%,城市劳动个人所承担的社会保险负担较轻,仅为个人收入的11%。农村社会保险虽然以相同的模式进行资金的筹措,但是农村社会保险主要是以农村劳动人口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形式来承担社会保险费用。因此可以说现今农村的社会保险没有从实际上解决农村人口的生活问题,而是成为了一种强制性储蓄行为。而且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强调的是投保人的个人责任,投保费用的一大部分需要农村人口自己承担,因此导致了农村人口缺少参与到社会保障之中的积极性,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的进程十分缓慢。现今,我国大部分农村人口的主要收入还依赖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处于低水平,因此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与城市人口的收入水平呈现了较大的差异,对于社会保障投保费用的承担力较差,这也是农村社会保障筹资困难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给予了重视,针对其经济、社会保障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但是收效甚微。二元化的城乡社会保障发展格局严重地影响着城市一体化的进程。

(二)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同

城乡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存在差异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不均衡、实践路径不同的主要原因。现今我国社会保障中的养老保险在城市呈现出了覆盖面扩大的趋势。无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企业的职工大部分都能在工作岗位中享受到五险一金的待遇,企业或用人单位在政府的扶持下向城市劳动人口提供优厚的社会保障福利以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水平。然而在农村,劳动人口由于没有固定的职业,因此无法享受到企业所提供的五险一金待遇,这些社会保障制度都需要农村劳动人口自行缴费。而且随着人口迁移,大部分年轻人都开始选择离开农村进城务工,导致留守的老年人群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得到较好的普及,因此其覆盖范围较少,很多留守老人因为不符合社会保障条件而无法享受社会保障所带来的各种福利,可以说由于其覆盖面过小,导致社会保障在农村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原因在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在经济发达的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可以得到较好的普及,然而在较落后的地区政府财政支出都用于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视不够,而且也无暇顾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因此导致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普及水平不高,这进一步加深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矛盾。由此可以看出政府需要提高对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视,通过宣传和财政支持等具体措施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从而实现“经济民生一手抓”的工作目标。

(三)城乡社会保障项目不统一

城乡社会保障项目不统一不仅是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因素之一,也是阻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城市居民可以享受退休养老金、医疗、事业以及生育等多方面的社会保障项目福利,可以说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然而在农村,劳动人口没有固定的工作,其社会保障制度也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速度以及保障项目无法与城市相比。由于财政原因,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项目仍然无法得到较好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所承担的社会保障负担逐渐减轻,个人承担部分逐渐增多,这不仅给农村收入不稳定的人口带来了缴费困难,也制约了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中的发展。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财政支出出现了“重城轻农”的现象,大部分财政支出都用于建设城市,很少一部分能惠及农村百姓,这也是导致城乡社会保障项目不统一、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以社会保障制度的医疗保险为例,城市居民享受医保待遇,看病和花钱都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在城市的大医院就诊也能得到较好的补助,同时具有慢性病的城市患者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无论是住院还是手术本人都不用承担所有的医疗费用。然而在农村,由于当地的医疗水平无法与城市相比,若发生疑难病症,农村人口需要到城市中看病,医疗保险只在当地有效,农民只能自掏腰包支付医疗费用,这就产生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发达国家设立的农村福利是针对社会特殊群体(孤、寡、弱、残、病)等特殊人群所设置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有效地缓解特殊人群的生活压力,保证其健康以及正常的生活。然而我国经济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没有达到欧美国家的现今水平,同时我国农村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发展经济仍然是农村的首要工作,因此农村福利待遇在短期之内无法成为农村社会保障项目的发展重点。

三、城乡统筹视角下完善社会保障实践路径

(一)改善资金筹集和运营方式

若想优化城乡社会保障实践路径,就要从根本上解决筹资问题。资金是社会保障工作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也是改善农村与城市社会保障差异的重要环节。以城乡统一部署原则为核心,政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改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筹集和运营方式。第一,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将工作重点从经济发展转变为民生建设。同时调动可调动资源,完善筹资方式,促进农村人口自主筹资,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完善。特别是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为薄弱,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需要政府尤为关注。国家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监督,提高地方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视,从而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将眼光从经济发展扩展为民生建设,将社会保障制度纳入发展农村经济工作当中,建立“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一手抓”的工作目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改善民生,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和民生工作的开展。第二,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方式。特别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在社会保障上不能只依靠政府财政的支持,因为政府不仅要将经济发展作为工作重点,还要兼顾民生问题,所以只依靠财政扶持来实践社会保障的做法存在着片面性。地方政府可以利用税收的方式来征收社会保障税,也可以利用社会保险或社会保障债券的方式来扩大筹资渠道,将零散的资金统一收集、统一调度,积少成多的将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工作上。除此之外也可以借助国内外的社会保障捐款来发展地区社会保障,政府通过引导和鼓励国内外社会力量资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捐款也可以成为发展经济落后地区社会保障实践的筹资渠道之一。第三,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保障筹资问题。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出资人是农村人口,大部分社会保障金都有其本人承担,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保障筹资问题,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才能提高其投保的能力和养老的能力,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均衡发展。现今我国农村劳动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农村的劳动力出现严重不足的现象,导致了农村经济陷入不景气、缺少劳动力的恶性循环之中。政府只有注重建设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在保障农村人口的收入稳定同时提高其收入水平,才能寻求到有效的社会保障实践路径,提高农村人口生活水平。

(二)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可以有效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效率,也能更加广泛的为农村百姓提供社保福利。因此农村社会保障相关部门要遵循城乡协调发展原则,参照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实践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寻符合农村的社会保障实践路径。地方政府要明确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大力宣传和普及农村社会保障,努力扩展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同时要以整体规划、分步进行的原则为主,考虑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建立较为人性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的覆盖面,将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对农村人口实实在在服务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协调统一发展,使社会保障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从而成为城乡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国家也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因此农村已经基本具备了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覆盖的能力和条件。新农村社会保险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扩大农村社保覆盖范围,因此政府要重视新农村社会保险项目,通过财政支持来确保其在农村中的工作展开,从而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路径优化。

(三)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城乡统筹视角下,实现较好的社会保障实践路径的前提是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利用法律法规的约束来保证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行的过程中有法可依。现行立法中,虽然有针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没有将农村与城市分离开来,有针对性地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之间无论是从资金筹集还是实践路径上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建立专门的“农村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效率。以城乡统筹为理念,以社会保障法为法律依据将农村和城市整合成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从而减少城乡社会保险水平差距问题。同时注重如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故保险在农村中的普及和运用,是社会保险项目在农村可以发挥应有的效力,减小农村人口的生活压力。虽然现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政府仍然需要坚持立法模式,专门针对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各个部分进行专门的立法,为农村社会保障提供法律支持,从而为农村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法律依据。无论是在社会保障制度的预算还是在支出都要严格进行管理,避免贪赃枉法现象的发生以及资金流向不明的问题出现;在决策管理方面要提高相关部门的法律意识,提高其管理水平,从而科学有效地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实施等方面管理,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性。同时要注重建立监督机构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和运行过程的监督,确保资金流向透明化、实行过程公平化。将社会保障体系打造成“透明化”制度,让群众参与到监督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与实施工作中来,提高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打造具有完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社保工作的科学有效展开,也有利于提高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胡木强.构建普惠、持久、高效、可信赖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评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J].经济论坛,2012(4):176.

[2]郎晓波.“链合”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与农村社区转型——基于浙江J村的考察[J].农业经济问题,2014(5):42-48+111.

[3]林俏.城乡统筹视角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理论述评[J].行政与法,2014(4):14-19.

[4]林俏.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路径分析[J].商业研究,2012(8):160-164.

[5]王红漫.中国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理论与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52-158.

[6]张银银,翟国方,谢莹,刘旸,陈静.从南京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实践看城镇化路径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14(8):100-10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