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发展纪实

城市发展纪实范文精选

城市发展纪实

城市发展纪实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二级城市问题与对策芜湖

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间,中国的展览业发展迅速。展览会在中国大地上以城市为中心遍地开花,展现了蓬蓬勃勃蒸蒸日上的景象。展览业已成为中国第三产业一个重要的方面,创造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产值占有一定的份量,在促进进出口贸易、技术引进和中外经济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会展二级城市的展览,找出其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总结出一些成功之道。

会展二级城市的界定

会展二级城市主要是针对会展一级城市而言的。为了论述方便,这里将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共计35个城市列为会展一级城市。其他城市,特别地级城市,统统列为会展二级城市。将所有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划为会展一级城市主要是考虑到他们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尽管有些中西部省会城市的会展业并不发达,举办的展览比较少,甚至不如个别沿海地区的二级城市,但是考虑到省会城市在其本省的发展水平以及将来在该省的发展方向,列为会展一级城市。

在改革开放的这20多年间,会展二级城市的展览业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一样发展迅速,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前十年。不过中国展览业经过近10多年的发展,通过竞争,同类展会已经逐步减少,有的消亡,有的壮大,有的合并,展览规模越来越大。不少当初趋之若鹜、竞相争睹的展会,近年来主办者总是有一种稍不留神就会被受众、展商冷落之感,停办、延期、“罢展”、告状等消息常见诸报端。除了当地政府全力支持的一些展览以外,很多商业展览都停办,各种有影响力和大型国际性的展会往往还是在大城市举办。人们说起各种有名的展会,无一例外的都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举办。

会展二级城市展览业发展的制约问题

二级城市之所以出现以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二级城市缺乏特定的产业基础

会展二级城市一般都是中等偏下城市,这样的城市普遍人口比较少,经济比较落后,产业门类少。各个行业中鲜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这样的城市要举办展览,首先从会展主题上看就很成问题,招展更是困难。

城市的整体知名度较低

很多二级城市的知名度往往不如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这客观上往往影响了展览会的招展情况。而且很多企业的营销战略,尤其是中小企业及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往往都是希望在经济比较发达人口众多的大城市打开市场。这在客观上给二级城市展览会的招展工作造成了困难。

展览市场化运作滞后

二级城市的展览会往往都深深的带着政府的烙印,甚至很多都是由政府直接操作。政府办展存在着很多问题,与当前进行的市场化运作存在较大的差距。

办展经验不足

二级城市举办的各种展览不论是政府完全办展还是通过展览公司,由于举办的展览比较少,可能会出现办展经验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对参展商的资格认证二级城市举办展览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展商与展品的质量和档次。二级城市本身人口比较少,参展商也比较缺乏,往往为了追求人气而容忍大路货参展。这些产品看似给展览带来了一定的收入和人气,但实际上是在砸展览会的品牌。这既对其他参展商不负责,更是对观众的严重不负责。如果在展览会举办的前几届考虑到人气这方面的因素,可以适当的吸引部分这样的展商,但等到这个展览发展到一定程度,有影响力的情况下,必须实行精品战略,这样才能长时间的举办。

展览活动内容单调二级城市的城市规模比较小,各种娱乐活动设施相对比较缺乏。在这种情况下,举办的展览往往活动单调。除了展览会上的展品展示活动以外,最多是一些专家讲座或者举办一些合作洽谈仪式。由于缺乏经验以及场地的限制,展览活动比较单调。

展览会的配套服务二级城市举办展览,配套服务往往容易出现问题。除了以上所说的经验问题以外,还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很多配套服务往往难以落实。

招展招商的覆盖面有限

二级城市举办展览,在招展方面可能存在诸多的实际困难,尤其是国际性展览,针对国际客商就更加困难了。除了以上所说的招展工作,招商工作同样也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展览只有参展商,观众却寥寥无几,这样的展览则毫无意义。二级城市在很多方面与大城市相比,都有或多或少的差距,而且二级城市由于人口较少,专业观众的数量可能不足,所以更要加强招商工作的进行。

二级城市举办展览存在较多的问题,但也不是没有优势的。有的城市做的还比较成功,安徽省芜湖市在“2002年度中国旅游报·中国旅游知名品牌”评选活动中,“中国(芜湖)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被评为2002年度中国旅游知名品牌,也是全国唯一的旅游展览品牌。芜湖是安徽的一个省级城市,城市规模适中是个典型的二级城市,综合实力属于二级城市稍差一些的档次。芜湖市发展展览经济时间不长,各方面的发展还缺乏系统性,但是芜湖根据自身的特色,充分发掘本地发展展览的优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级城市展览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二级城市在展览上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二级城市的发展展览的要求,这里以芜湖市举办的“中国(芜湖)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的情况为例,进行对策分析。依托本地产业,确定展览主题

在二级城市举办展会,必须充分选择好展览主题。最好是与本地产业特色相关的主题。另外,二级城市也要积极培育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特色。

目前相对比较适合中小城市的展览主题是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比较喜闻乐见的而且产品种类比较丰富的产品。芜湖关于旅游商品的主题就相对比较好,旅游商品本身是旅游六要素中相对比较薄弱,市场潜力巨大的一部分。而且旅游商品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很紧密,现在的旅游活动日趋频繁,对旅游商品来说,无疑是大好机遇。所以,展览要想取得成功,主题一定要选择恰当。

全方位入手,扩大展会的影响力

二级城市的知名度比较小,但也不是不能克服的,要全方位入手,打破这个束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提前启动筹备工作。二级城市的展览会的招展工作往往都很困难,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提前准备。芜湖2002年的旅游商品博览会是在2002年9月25日召开,但是在2001年的年底,芜湖市的展览会就开始前期招展了。表面上看起来,长时间的招展工作将加大招展成本,但事实上由于这些二级城市本来举办的高规格的展览就不多,很多工作可以与其他工作共同进行,所以并不会出现这类问题。

通过政府机构加强招展。很多二级城市会展企业的市场化运作不高,大部分都仍然是政府办展,树立城市形象。政府办展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也并不是不行,尤其是在中国现在的这种经济体制之下,在短期内可以起到提升城市知名度的作用。所以二级城市的展览会要充分借助于当地政府的作用。事实上这方面,各地做的都比较好,因为很多展览都是当地的旅游行政部门策划组织的,并不是像大城市那样的商业性展览工作进行完全的市场化运作。

加强城市整体性促销。二级城市的知名度比较小,所以更要在宣传方面下足功夫。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全方位的宣传。

加快市场化进程,提高办展水平

具体来说,要进行以下的基本工作:

进行主办单位机构和人员的精简,由于市场化运作的会展公司或者会展第一责任单位要实现商业盈利目的,就要考虑人员的编制和配备。

二级城市的政府部门要调整工作思路,建立有酬激励制度。可以考虑在往年招商成本中划出一部分奖励任务完成好的展览公司。由于是专业运作,效果明显,运行成本下降,直接减轻了一些办会的经济负担。

从筹办的管理成本上来看,展览的费用开支可以考虑采取市场招标的方式,比如展馆装饰、展馆租赁费用、办公费用、宣传费用、接待费用、宣传品印刷费用等,都可以比政府拨款节省一大笔费用。

资格认证,对参展商设立进入门槛。一个知名会展品牌的建立,参展商和展品的档次和水平是关键。组委会要对参展商品实行资格认证制度,严把质量关,提升展会的档次与品牌。

提高服务水平。会展服务既要针对参展商,又要面向观众。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路,全方位的为他们服务。

芜湖的旅博会从2000年的第一届到2002年的第三届一直在进行运作方式上的调整。在2002年的旅博会上,筹办主体由过去政府操作转向完全以组委会办公室筹备运作。招展招商工作由过去政府包办转向以芜湖市旅游局为第一责任单位,同时吸纳了安徽省的8家会展公司按市场运作进行招展,整个展览会市场运行成分占了70%以上,比上届旅博会节约资金近100万元。

努力拓宽招展招商渠道

通过当地政府和主办单位出面,提前邀请国际知名人士和该行业的专家。同时通过主办单位和一些政府机构在国外各地的办事处,邀请组织国际买家团。在2002年的旅博会上,展览邀请到了日本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委员长,欧中文化交流协会主席(WTO经济顾问),香港贸发局代表等知名人士。

通过旅游局和旅行社联系国内和附近省区市的观众。在旅博会上,芜湖市的旅行社共组织了6000多名国内外游客来观光、采购。同时,分别由芜湖市旅游局,芜湖市国际旅行社等单位组织的日本、西欧、俄罗斯及香港、台湾地区的1600多名游客组织的买家团也赶到芜湖进行观光旅游。芜湖市旅游局还和无锡市旅游局联手,在会展期间首开了无锡至皖南(以芜湖为聚集地)的自驾车购物旅游团。

随着现代经济信息化的提高,可以通过采用互联网等形式,进行网上的招展招商工作,这样既节约了很多成本,联系又比较方便,尤其是与国际的交流。尤其是二级城市,可能与国际的交往相对比较少,互联网是这种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媒介。

除了以上在二级城市出现的六个基本的问题以外,由以上芜湖市的旅博会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积极方面:主办单位高度重视;承办单位精心组织;运作方式加大了市场化力度;展会活动丰富,扩大了旅博会的聚焦面;注意招商精品和招徕买家,提高了旅博会的质量;宣传促销工作可操作性强。

二级城市既要认清会展业的发展趋势,不能盲目大规模地发展会展业,兴建大型场馆,又要充分认识到会展对二级城市并非高不可攀,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发展会展业的详细规划,使会展经济真正对本地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资料:

1.汤淼,会展经济让芜湖兴奋不已[N],中国商报,2003.7.30

2.2002年中国(芜湖)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工作总结[R]

城市发展纪实范文第2篇

一、坚持项目先行,扩大有效投入

1、强化项目前期工作

牢牢把握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谋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特色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支持,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6亿元,增长31%;其中工业投资70亿元,增长20%。(牵头负责领导:胡明文;牵头责任单位:发改委;协同单位:经委、农委、建设局、商务局、科技局、瑶海环保分局,各乡镇、街道、瑶海工业园区等)

2、推动项目建设,加强配套服务

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健全重点项目领导联系、全程代办、定期调度及督查督办等制度,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及其配套制度。强化规划、土地、环保、环境等综合配套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大中央和省、市有关扶持政策宣传落实力度,积极协助企业对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清理经营性收费项目,合并、取消一批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牵头负责领导:胡明文;牵头责任单位:发改委;协同单位:经委、农委、建设局、市容局、商务局、科技局、行政服务中心、瑶海规划分局、瑶海国土分局、瑶海环保分局等)

3、提升融资能力和水平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国有资源整合步伐,建立融资项目库,壮大融资平台,增强政府融资能力。发挥国资公司、城投公司、振海公司、国正小额贷款公司等的主导作用,加强与省市融资平台、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的合作,扩大融资规模,缓解资金制约。争取省、市支持,组建1-2家小额贷款公司。(牵头负责领导:胡明文;牵头责任单位:发改委、国资公司;协同单位: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法制办、国资办、城投公司,各乡镇、街道、瑶海工业园区等)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整合招商资源,区、乡镇联动推进,形成合力,降低成本。完善和落实招商引资考核、督查、激励制度。组团参加第四届会和第五届徽商大会等重大招商活动,提升引资实效。全年实际利用内外资总量增长20%,其中引进境外资金8450万美元,增长30%;引进市外资金86亿元,增长25%。(牵头负责领导:方向民;牵头责任单位:招商局;协同单位:各乡镇、街道、瑶海工业园区,区直各部门)

5、激活民间投资

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激活和扩大民间投资。(牵头负责领导:方向民、李安红;牵头责任单位:经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瑶海工商分局;协同单位:发改委、财政局、卫生局、个私办、瑶海区国税局、地税瑶海分局、瑶海质监分局等)

6、壮大财政税收

培植涵养税源,强化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全年完成财政收入5.47亿元,增长19%;完善区、乡镇、街道利益调配机制,充分调动乡镇、街道协税护税的积极性;推进财政管理创新,加快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加强财政监督,依法规范使用财政资金。(牵头负责领导:胡明文;牵头责任单位:财政局;协同单位:瑶海区国税局、地税瑶海分局,各乡镇、街道、瑶海工业园区等)

7、加快国债资金项目建设

强化国债资金管理,加快国债资金项目建设步伐,确保中央新增投资尽快发挥效益。(牵头负责领导:胡明文;牵头责任单位:发改委;协同单位: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卫生局、城投公司,磨店乡、大兴镇等)

二、坚持工业立区,壮大工业经济

8、完善服务促进机制

制定出台支持工业企业的相关政策,继续加大对骨干企业服务力度,深入现场“一企一策”,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落实发展非公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扶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重点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5亿元,增长27%;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1亿元,增长21%。(牵头负责领导:李安红;牵头责任单位:经委;协同单位:发改委、财政局、科技局、招商局、个私办等)

9、推动企业创新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整合各类创新扶持资金,改革和优化使用方式,重点支持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和重大创新项目,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牵头负责领导:朱云;牵头责任单位:科技局;协同单位:发改委、经委、财政局等)

10、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严格落实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确保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市控目标。(牵头负责领导:李安红、宣圣进;牵头责任单位:经委、瑶海环保分局;协同单位:发改委、农委、建设局、监察局、财政局、统计局、科技局等)

11、强化工业平台建设

围绕“百亿园区”目标,抓好瑶海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壮大园区规模。统一打好工业园区牌,力争磨店、大兴、城东工业集聚区在引进重大项目上取得突破。(牵头负责领导:李安红;牵头责任单位:磨店乡、大兴镇、城东街道、瑶海工业园区;协同单位:发改委、经委、招商局、瑶海规划分局、瑶海国土分局、瑶海环保分局等)

12、节约集约用地

深入推进工业用地清理工作,强化开工建设项目的跟踪督查,改革项目用地报批审核程序,依法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行为。(牵头负责领导:胡明文、宣圣进;牵头责任单位:发改委、瑶海国土分局;协同单位:监察局、瑶海环保分局、磨店乡、大兴镇、城东街道、瑶海工业园区等)

三、坚持三产富区,加快服务业发展

13、加快城乡市场体系建设

加大重点商贸项目建设力度,积极发展大型超市、品牌连锁店,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全面开展“家电下乡”工程,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进工程”,引导连锁企业在乡村设点,拓展农村商品流通服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限上)21.85亿元,增长45%。(牵头负责领导:方向民;牵头责任单位:商务局;协同单位:农委、建设局、招商局、瑶海规划分局、瑶海工商分局,各乡镇、街道、瑶海工业园区等)

14、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

抓住合肥争创国家现代物流发展试点市的机遇,依托现有物流资源,引进一批大型物流企业,扶持区内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启动包公大道两侧物流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加快合肥港瑶海段规划建设,打造物流瑶海的新亮点。(牵头负责领导:胡明文、方向民;牵头责任单位:发改委、商务局;协同单位:招商局、瑶海规划分局、瑶海国土分局、瑶海环保分局,各有关乡镇、街道、瑶海工业园区等)

15、加快发展楼宇经济

规划建设一批高档写字楼,重点吸引银行、证券、保险等现代服务业,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区域性总部或分支机构入驻,促进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发展。(牵头负责领导:方向民、宣圣进;牵头责任单位:建设局、商务局;协同单位:招商局、瑶海规划分局,各乡镇、街道、瑶海工业园区等)

16、积极发展旅游业

积极推进少荃湖开发,努力引进具有牵动性的现代大型旅游项目,迅速集聚人气,带动周边服务业发展。加快李鸿章家庙恢复和王亚樵墓地旅游项目规划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型、农家美食型、休闲度假型“农家乐”项目,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牵头负责领导:李安红、宣圣进;牵头责任单位:磨店乡;协同单位:农委、建设局(旅游局)、招商局、瑶海规划分局等)

四、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

17、完善城乡发展规划

加快编制“四纵四横”主干道特别是长江东大街沿线控制性规划、磨店乡总体规划和人文湿地名镇规划、裕溪路沿线地区总体规划,完善瑶海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牵头负责领导:胡明文、宣圣进;牵头责任单位:瑶海规划分局;协同单位:发改委、建设局(交通局)等)

18、推进城区道路建设

开工建设裕溪路高架桥及东一环、东二环改造工程,启动文忠路拓宽改造,实施职教三路、职教四路、关井路等职教基地道路建设,开工建设漕冲路、石塘路等城市次干道和支路,会前完成4条道路景观整治亮化工程。(牵头负责领导:胡明文、王明家、宣圣进;牵头责任单位:建设局、市容局;协同单位:瑶海规划分局、城投公司及相关乡镇、街道等)

19、加快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推进职教基地110KV和工业园区110KV变电站建设,支持配合东七变电站、大兴变电站新建工程。(牵头负责领导:宣圣进;牵头责任单位:磨店乡、大兴镇、七里站街道、瑶海工业园区;协同单位:建设局、瑶海规划分局等)

20、加大旧城改造力度

重点推进坝上街及粮食二库地区改造、合肥铁路南站搬迁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钱大塘、唐桥地区改造项目。加快推进新海家园A地块、少荃家园和方桥新镇二期、文浍苑、勤劳二期、马钢新征用地、市二院新址和东大街复建点建设。(牵头负责领导:胡明文、李安红、宣圣进;牵头责任单位:建设局;协同单位:发改委、商务局、招商局、城投公司、瑶海规划分局、瑶海国土分局及相关乡镇、街道等)

21、加强城乡市容环卫管理

严格落实城市管理网格化责任制,保持查处违法建设高压态势。推行以机械化清扫作业为主、人工保洁为辅的道路清扫作业新模式,力争主次干道清扫率达70%。按照“村收集、乡镇转运、集中处理”的模式,逐步实现乡村环境卫生与市区无缝对接、一体化管理。开工建设磨店乡垃圾中转站,实施当涂路垃圾中转站复建工程。(牵头负责领导:王明家;牵头责任单位:市容局;协同单位:瑶海环保分局、各乡镇、街道、瑶海工业园区等)

22、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深化农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林木花卉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新增规模农业产业化企业2家,新建百亩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处。深入推进“万亩土地复耕整理和整村推进新农村”工程,创建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实施“创建文明乡村三年规划”,建立“清洁家园、绿化乡村”长效机制,切实改善村容村貌。继续强化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实施老郭冲和河东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牵头负责领导:李安红;牵头责任单位:农委、林业局;协同单位: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等)

23、加快职教基地建设

加大协调督促力度,争取入驻市属学校全面开工建设,确保省市属职业学校一期工程建成交付使用;争取省、市政策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生活、商业等配套服务水平。(牵头负责领导:胡明文、王明家;牵头责任单位:职教基地建设指挥部;协同单位:磨店乡、建设局、教育局、商务局等)

五、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瑶海

24、大力实施各项民生工程

把民生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36项民生工程,加快建立民生工程长效机制。(牵头负责领导:方向民;牵头责任单位:财政局;协同单位:区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等)

25、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双下岗、零就业家庭和失地农民、返乡民工的就业问题,大力实施困难群体尤其是“4050”人员再就业援助,全年新增城镇就业9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牵头负责领导:李安红;牵头责任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协同单位:财政局,各乡镇、街道、瑶海工业园区等)

26、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继续开展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救助,适时对低保边缘人群实施分类救助,加大对五保户常见病的临时救助。健全劳动关系监管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抓住市“515”工程奖励政策机遇,力争大兴镇敬老院扩建工程全面启动,提高“五保”集中供养率。制定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全面建设和谐社区,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加快“和居苑”廉租房项目建设。(牵头负责领导:方向民、李安红、宣圣进;牵头责任单位: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城投公司;协同单位:财政局、建设局,各乡镇、街道、瑶海工业园区等)

27、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中小学布局优化调整,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争创安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示范区。巩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装备,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加快校舍抗震危房改造步伐,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等优质教育。(牵头负责领导:王翠英;牵头责任单位:教育局;协同单位:财政局、瑶海规划分局等)

28、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组织开展庆祝建国60周年系列文艺演出,举办瑶海区第四届“颂歌献给党”歌咏大赛。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规经营行为,净化文化市场环境。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增强全民体质。(牵头负责领导:王翠英;牵头责任单位:文化(体育)局;协同单位:财政局、瑶海工商分局,各乡镇、街道、瑶海工业园区等)

29、加快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网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规范化管理,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牵头负责领导:王翠英;牵头责任单位:卫生局;协同单位:财政局、应急办,各乡镇、街道、瑶海工业园区等)

30、提升计生工作整体水平

完善城市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模式,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机制,全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牵头负责领导:王翠英;牵头责任单位:计生委;协同单位:财政局,各乡镇、街道、瑶海工业园区等)

31、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以“迎、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契机,重点解决文明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市容市貌、市场环境等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牵头负责领导:王明家;牵头责任单位:创建办;协同单位:市容局、建设局、商务局、文化局、瑶海工商分局、瑶海交警大队,各乡镇、街道、瑶海工业园区等)

32、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

深入开展平安瑶海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牵头负责领导:方向民;牵头责任单位:瑶海公安分局、曙光公安分局;协同单位:综治办、维稳办,各乡镇、街道、瑶海工业园区等)

33、继续做好信访稳定工作

健全和落实信访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强化非正常上访的预防、控制和劝返,最大限度地减少越级访、集体访和重复访的发生,确保全区社会政治大局稳定。(牵头负责领导:胡明文;牵头责任单位:信访局;协同单位:综治办、维稳办、瑶海公安分局、曙光公安分局,各乡镇、街道、瑶海工业园区等)

34、强化安全生产工作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对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公共场所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部位的整治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牵头负责领导:李安红;牵头责任单位:安监局;协同单位:经委、建设局、文化局、卫生局、商务局,瑶海公安分局、工商分局、消防大队、交警大队等)

35、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加强应急预案编制、宣传和演练工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牵头负责领导:胡明文;牵头责任单位:应急办;协同单位:经委、教育局、建设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卫生局、信访局、商务局、民宗局、综治办、维稳办、瑶海公安分局、瑶海工商分局等)

六、坚持规范高效,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36、创新管理体制

规范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推动乡镇、街道内设机构和职能整合,开展公务员“柔性交流”试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事效率。(牵头负责领导:胡明文;牵头责任单位:人事局(编办)、行政服务中心;协同单位:各乡镇、街道、瑶海工业园区,区政府各部门)

37、健全运行机制

强化重要工作、重点项目督查调度,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确保政令畅通,提高政府落实力。(牵头负责领导:胡明文;牵头责任单位:政府办、监察局;协同单位:各乡镇、街道、瑶海工业园区,区政府各部门)

38、坚持依法行政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政行为,促进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牵头负责领导:胡明文;牵头责任单位:法制办;协同单位:各乡镇、街道、瑶海工业园区,区政府各部门)

39、深化民主决策

发挥专家咨询作用,广泛听取各方面建议,科学民主决策。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继续深化政务公开。(牵头负责领导:胡明文;牵头责任单位:区政府办、监察局;协同单位:各乡镇、街道、瑶海工业园区,区政府各部门)

城市发展纪实范文第3篇

成本会计的变化源于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而后两者又起因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大多数产品供过了求,造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产品需求多样化,顾客对产品质量也日益苛求;3、国际间分工合作日趋密切,竞争也趋于残酷激烈;4、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蔚然成风。以上外部环境的变化既要求企业的制造环境有别于往昔,也要求对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创新。

一、新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

新制造环境具体包括:

1、弹性制造系统(FMS):是指使用机器人及电脑控制的材料处置系统,来结合各种独立的电脑程式机器工具进行生产,它有益于产品制造程序的弹性化。使用FMS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从事多样化产品的生产,解决对产品多样化、精致化的需求。

2、电脑辅助设计(CAD)、电脑辅助工程(CAE)及电脑辅助制造(CAM)系统。电脑辅助系统,不但提高了电脑的功能,并且为厂商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使用电脑辅助系统可减少人工成本、节省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

3、制造资源规划(MRPⅡ):是指制造业所采用的电脑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流行的材料需求规划(MRPI)是MRPⅡ的前身。MRPⅡ有助于管理当局进行及时、有效的投资与生产经营决策。

4、电脑整合制造系统(CIM):是指以电脑为核心,结合FMS、CAD、CAE、CAM等所有新科技的系统,以形成自动化的制造程序,实现工厂无人化管理。

面对企业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使用,将造成:

(1)产品成本计算不正确。因为在新制造环境下,机器人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20%—40%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但制造费用剧增并多样化,其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于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

(2)成本控制可能产生及功能行为。传统成本会计,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另外,为获得有利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

库存积压等等。

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局面,美国会计学者提出了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asting,ABC),ABC法在美、日和西欧诸国的企业,尤其是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ABC法就是把为生产一种产品所发生的所有作业,如质量检验、机器维修和顾客服务等分配到产品成本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方法较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精细,成本数据更加准确。ABC法将制造费用按作业别归集到不同的成本库中,然后分别成本库采用各自的分配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ABC法又发展为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BasedManagement,ABM)。简单地说,ABM就是以ABC法为基础,利用作业成本信息,帮助管理人员找出不增值但消耗资源的作业。ABC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也能够促使管理人员重新设计整个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以节省企业资源。

二、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大大促进了成本会计学科的发展并丰富了其内容。其中对成本会计系统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适时制(JustInTimeSystem,JIT)。是一种严格的需求带动生产制度,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紧密协调配合,原材料、零部队、产成品保质、保量并适时地送到后一加工(或销售)环节;其目的是使原材料、在产品及产成品等各类存贷保持在最低水平,尽可能实现“零存货”,以降低存货成本。在存货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为简化存货计价,可能采用倒推成本法,就是当产品完工或销售时,倒过头来计算在产品、产成品等生产成本。因为在采用JIT的企业,从收到原材料列产品制成所耗用的时间大幅缩短,而且期末存货量也变得很小,使得传统的分批或分步成本法详细记录各类存贷的必要性受到怀疑。由成本—效益原则,对少量的存货做详尽精确的追溯,无疑得不偿失。这样倒推成本法便应运而生。

2、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TQM是本世纪60年代从传统质量管理发展起来的,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TQM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企业竞争的战略武器,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持续的改进产品质量的管理哲学。TQM的目标就是公司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追求产品“零缺陷”,并由顾客最终界定质量。TQM对计量和报告员工业绩的会计来讲,就是产生了质量会计这一新学科。但由于提高质量所产生的收益难以计量,质量会计发展的重点就放在质量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上。一般认为质量成本由5大类构成:(1)预防成本;(2)检验成本;(3)内部失败成本;(4)外部失败成本;(5)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另外。在TQM情况下,会计人员绩效衡量标准包括了产品的可靠度、服务的及时性等促使管理人员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非货币性指标。

3、战略管理(StrategicManagement)所谓战略管理,就是着眼于对企业发展有长期性、根本性影响的问题进行决策和制定政策,以便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确保有效完成公司目标。战略管理思想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atManagement)的提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来发展及确认能促进公司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战略成本管理所包括的范围,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包括3个方面:(1)价值链分析;(2)市场定位;(3)成本动因分析。每一方面都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

4、基准管理(Benchmarkingmanagement)和持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管理方法的新趋势就是基准与持续改进的结合。所谓基准就是以公司外部或内部最优的业绩标准来衡量自身的生产活动;持续改进意味着管理人员不是一次性地确定基准,而是持续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日本丰田公司是贯彻基准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典型。基准和持续改进被称为“永无终点”的比赛。基准管理与持续改进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和会计师们认识到降低成本要向本行业最好的公司学习,以同质产品的最低成本作为基准,了解自身与最优者的差距,并分析其原因,进而实行企业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TheCorporation)以增强竞争力。

5、限制理论(TheotyofCongtraints,TOC)。根据TOC,每个公司至少有一个瓶颈制约着它的发展,否则无论公司定下什么目标都会实现(如,利润最大化)。企业限制因素通常可分为资源、市场、政策、原材料和后勤5类。限制理论把企业看成一系列链状相连的过程,如果薄弱的联结处得到了加强,那么整个链也就得到了加强,但是如果加强了其它的联结处,整个链就不会得到加强。限制理论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是,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认识到,在有些情况下,不能一味强调降低成本和费用,要有逆向思维,要在企业的薄弱环节加大投入量,“为了省钱而花钱”。如果企业待解决的瓶颈是更新设备,引进新型设备会发生一笔较大的支出,但在今后设备使用期间,因设备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增加的产出加上设备维修费用降低的综合效益,可能抵补支出而有余,就总体而言,效益可有所增加,这也是“成本—效益”原则的另一种诠释。

6、目标管理(ObjectiveManagement)。按目标进行管理,要求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当确定总的奋斗目标,如利润总额、资全利润率等,并据以指导、组织、动员员工为完成企业总目标而努力。围绕这个总目标,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乃至每个人都应当制订自己的奋斗目标,如销售量目标、成本目标、技术目标等,并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以保证总目标的完成。实行目标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盲目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目标管理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就是目标成本的制定、分解、控制和分析。我国的目标战术管理,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以上6种管理理论与方法我国都已不同程度地应用。但总体来说,我国的企业管理还比较落后,各种管理理论与方法落实到成本会计系统上,除目标成本、质量成本还差强人意外,像倒推成本法、战略成本管理等几乎无人问津。成本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根深才能叶茂,只有管理搞好了,成本会计才能得以革新与发展。

三、我们的对策

面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即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战略成本管理方兴未艾,以及目标成本的推广应用等等,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如何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结合国情,引进、吸收、消化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总结我国自己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

1、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2、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树立成本效益(CostBenefit)、成本回避(CostAvoidance)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往往把成本升降作为唯一标准。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成本只表现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至于这种耗费效益如何,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所以,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一是产出的投入越少越好,二是投入的产出越多越好,三是投入增长慢于产出增长为好,四是投入减少快于产出减少为好,五是投入下降,产出上升为好。在实践中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过去由于我们未能正确理解成本效益思想,导致有些企业在竞争中往往注重采用低成本战略,而忽视采用差异化战略。因为企业投产新型差异化产品,从短期看往往开支较大,但实际上这些新型差异化产品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得到更高的成本效益。所以,为未来增效而正视树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

成本回避的核心是要求早期避免成本的发生,使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向预防性方向发展。我国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从范围上看局限于生产领域;从内容上看局限于制造成本;从时效上看局限于事中和事后成本控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成本回避将降低成本视野重点转移到产品开发、设计阶段以及采购、制造、销售和使用阶段;从内容上着,扩大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生产者成本(开发设计成本、制造成本、物流成本、营销成本)和消费者成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废弃处置成本);从时效上看要求防患于未然,进行事前成本控制。总之,成本回避立足于早期回避可以避免发生的成本。我国成本会计的改革应构思成本回避的具体方法,并力求在实践中应用。

现代成本会计的7个主要职能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成本决策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环节,在成本会计中居于中心地位。它同成本会计其他职能是密切联系的,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决策是成本计划的依据,成本控制是实现成本决策既定目标的保证,成本核算是成本决策预期目标是否实现的最后检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决策目标的有效手段。毋庸置疑,现代成本会计职能归根到底是一种行为职能。在行为科学逐渐受到重视的今日,企业应把激励贯彻始终,其核心是创造一种适当的激励环境,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发挥成本会计职能作用,共同致力于整体目标的实现。

3、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当务之急,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但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只能进行事后反映,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一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采购、营销、人事、财会等子系统互相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因此,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4、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西方成本会计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生机勃勃的学科。特别是随着适时制、战略管理、基准管理、限制理论、行为科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科学技术成就在成本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新型的着重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例如适合我国当前多数企业实际需要的标准成本会计,责任成本会计、目标成本计算、质量成本会计、成本决策、成本预测和近十几年孕育的适时制与倒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与作业管理、成本企划、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会计以及战略成本管理等。对此,我们应结合国情和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有些方法可以直接引进,有些方法应加以改革和完善,有些方法只能在少数具备条件的企业采用,或局部吸收其方法。总之,为了完善发展我国的成本会计,借鉴西方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种学习要有创新,而创新只能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从而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

5、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实际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至今仍不失为现代成本会计的有效方法、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以及潍坊亚星集团有限公司实行的“购销比价管理”,把企业管理成本的重点从以内部生产为中心,延伸到对供产销全过程的控制。这些都是值得总结和学习的。总之,近十几年来我国企业管理成本新鲜经验层出不穷,为发展成本管理、丰富成本会计内容作出了很大贡献,值得会计学术界深入学习,认真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加以总结完善。

城市发展纪实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就城市旅游的概念及其进展、城市旅游的地位和作用、城市旅游产品体系建造及其国际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城市旅游的概念及其进展

1964年,美国学者Stansfield(1964)首次在其著作《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城市旅游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世纪70年代西方开始关注城市旅游,Ashworth(1989)认为,城市旅游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中国关注城市旅游是在上海2009年首次提出要发展城市旅游以后。

“城市旅游”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旅游者被城市所吸引,是因为城市提供的专业化功能与一系列的服务设施。国内学者范能船、朱海森(2009)认为,城市旅游是旅游者出于某种需要被城市吸引的旅游。彭华、钟韵(2009)将城市旅游定义为“发生在城市中的各种游憩活动的总称,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则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所有物质与精神消费活动”。保继刚、楚义芳(2009)则认为,城市旅游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旅游活动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笔者认为,所谓“城市旅游”,首先必须把“城市”作为旅游的目的地,其次要以旅游者的活动作为基础。因此,“城市旅游”的定义可以简朴地概括为“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人们到城市去旅游,或是进行商务、观光、购物、娱乐活动,或是感觉现代气息,现代文明成果,或是领略异地风情,旅游需求可谓是多姿多彩,但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却往往不以局部的资源、景观、情趣、环境来吸引旅游者,而是以其城市的整体形象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诱惑力,这样就冲破了人们对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传统狭隘理解的局限。

二、城市旅游的地位与作用

早在20世纪70年代,霍尔就曾经预言:20世纪最后30年,对于欧洲主要的首都城市和众多的历史小城镇而言,最大的转变就是大旅游时代的来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必将从以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名胜为主要旅游目的地的阶段,向包括城市旅游在内的综合性旅游模式发展。世界越来越多的城市(甚至包括一些传统的被认为缺乏旅游资源的老工业城市)开始致力于推进其“城市旅游”的发展,争相开发各种旅游资源,改进基础设施,以吸引游客。一些主要的大城市(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以城市旅游业为主导的消费性服务业从业人中,其比重超过了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房地产、保险等),在城市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我国,城市旅游也在整个旅游业发展中占据主体地位,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我国50个主要旅游城市基本上占到全国旅游总量的70%以上,城市旅游已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一)城市本身地位的提高和功能的完善

城市化是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在国家及区域的中央地位日渐突出,其功能也日益完善。它在兼具了国家或区域政治、经济、商贸、文化和信息等多种中央职能之外,也逐渐拥有了城市旅游的功能,成为地区、国家及区域的旅游活动中央。作为旅游目的地,由于其具有复合性,内容丰富而综合的特点,可满足多方面的旅游需求;同时,城市交通方便,服务设施相对完善,旅游的可进入性、舒适性较高。

(二)城市旅游的需求不断升温

人们传统的以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确定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已经逐步改变,游憩空间目的地选择范围不断扩大。同时,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现代都市生活对于他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由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因而往往成为主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另外,商业、金融、工业、生产服务的功能都集中于城市,必然会带来越来越多的会议、展览和商务旅游。

(三)城市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积极作用

从城市经济发展来看,发展城市旅游可以增加经济收入、拓宽就业空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从社会、文化方面来看,由于城市旅游设施具有共享性:不仅服务游客,同样服务市民,因此城市旅游的发展,可以使本地居民的游憩需求供给进一步改善,人们有更多地方可以娱乐、放松、加强体质和增长知识,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而由于遗产旅游的开发,使城市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继承。另外,发展城市旅游还有利于增进本地与国内外的各类交流,提升城市形象与区域影响力,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从环境和生态方面来看,发展城市旅游,可以有效的引导或加速环境质量的改善。

三、城市旅游产品谱及其特征

吴必虎(2009)有关旅游产品谱(TheSpectrumofTourismProduct)的研究表明,可以将旅游产品分为传统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观光旅游产品及其升级产品、文化旅游、商务旅游、度假旅游和社会旅游产品)和新型旅游产品。城市旅游归属传统旅游产品“观光旅游”之城市风光观光游憩和“升级观光旅游”之城市旅游(CityTourism)和都市旅游(UrbanTourism)之下。

对于城市旅游产品,JansenVerbeke(1988年)认为由三类要素构成。第一类要素是城市旅游的吸引物,包括以各种活动场馆为依托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和城市自然和社会文化风貌所营造的休闲环境。这类要素是旅游者进行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的最主要因素。第二类要素是指旅游服务体系,例如饭店、餐厅、商场、购物场所等。此类对旅游者决策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却是构成整个旅游者体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三类要素是指各种基础设施,如公共交通、旅游者信息服务等,是城市旅游的辅助部分。

与一般旅游产品不同,城市旅游产品具有自身的特征:

第一,城市旅游产品具有综合性。城市旅游不是以单一产品满足市场,而是以复合型旅游资源加工的多样化产品创造需求,形成了寓经贸、商务、金融、会展、教导、购物、休闲、观光、度假、餐饮和娱乐为一体的多元化的,综合性的旅游产品。第二,城市旅游产品的可塑性强。城市旅游产品除了要依托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产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依赖现代人工形成的旅游资源。如城市中央区的购物消费区、城市广场休憩区,城郊的各种主题公园、度假区、景观化的建筑、风景化的街区甚至可以是城市特有的社会文化。基于此城市治理者根据市场需求、城市形象定位进行详细的产品设计、开发和组合的空间就变得更大了。

王庆生等(2009)从城市旅游产品内涵建造出发提出了城市旅游产品体系的概念,认为城市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城市旅游形象、城市特色旅游、城市游憩商业区、环城游憩带、城市旅游产业集群。在上述城市旅游产品要素中,对于城市特色旅游的研究目前国内还比较缺乏。笔者认为,城市特色旅游是城市旅游的主要旅游吸引物,主要指对外地游客有较大吸引力的景区、景点。各个城市因为其所拥有资源和所在的区位条件不同,它们所推出的特色旅游也千差万别,但从一般来讲,它们所倚赖的资源却无非是自然资源或历史文化遗产,城市景观和环境资源,商务、文化、体育、休闲娱乐、购物设施,城市综合条件和声誉等。因此,我们可以据此来对城市特色旅游进行分类叙述:

(一)倚赖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特色旅游

人类天性就喜欢亲近自然,城市中的名山、江河湖泊、海洋、森林、各种非凡的地质结构等自然资源本身就对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是城市不可缺少的旅游产品之一。历史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前者包括历史纪念物、考古遗址、建筑群等,倚赖此类资源各类旅游是我们所最为认识的旅游产品。后者包括极具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等,如城市的庙会、地方民俗游、传统的节庆活动(元宵灯会、风筝节、饮食文化节等)、民族风情游、宗教观光游就属于倚赖此类资源的城市特色旅游。

(二)倚赖城市景观和环境资源的特色旅游

城市内的精心设计的各类建筑、广场、景观街区、城市绿化、甚至基础设施都可能成为城市的旅游吸引物。如天津推出的五大道欧陆风情游、上海市推出的外滩、东方明珠塔、人民广场、金贸大厦观光游、闻名商业街观光游、市政建造新成就观光游等均属此类。

(三)倚赖商务、文化、体育、休闲娱乐、购物设施的特色旅游

设施与旅游活动密不可分,是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如,以商务设施为基础的交易会、展销会等带来的会展旅游活动;以博物馆、音乐厅、艺术中央等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参观、文艺娱乐节目的欣赏活动;以体育设施为基础的各类体育赛事或休闲娱乐活动;以公园、人造园林、游乐场、海洋馆、主题公园等休闲娱乐设施为基础的各类游憩活动;以购物设施为基础的城市购物活动等。以上活动均有可能成为城市的吸引物,成为城市的特色旅游。

(四)倚赖城市综合条件和声誉的特色旅游

此类旅游主要指城市承办地的各类大型活动或举行的节庆活动,如2009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长春国际电影节、大连国际服装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

四、城市旅游及其国际化

国际化作为一种战略选择,其本意为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即充分利用、合理配置全球资源,生产出成本低、质量高的产品。国际旅游是一种无形服务贸易,通过旅游者国别之间的流动,外汇从一个客源地国家流向目的地国家。因此,跨国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对于客源地国家来说,形成了外汇的国际支出;对于目的地国家,通过入境旅游提供相关服务,便形成了外汇的国际收入,直接对国际收支平衡中的常常性项目做出贡献。但是要减少国际旅游业损益,就必须在旅游服务、旅游治理和应对跨国旅游企业介入方面做好工作,强调旅游国际化就是其中的选择策略之一。旅游经济的国际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经济实力和旅游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依据。通过旅游活动的国际化来带动旅游经营的国际化,最终实现旅游经济的国际化,无疑是提升城市旅游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城市发展纪实范文第5篇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各国各地区面临着“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形势,竞争空前激烈。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各国各地区而言,利弊并存。纵观全球,以地缘与人文背景为基础的“联合称霸”、“联合抗强”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欧盟与东南亚联盟的成立与扩张、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非洲联盟成立的首脑会议的召开以及目前世界其它100多个区域化经济集团的组建,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在国内,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正在寻求新一轮的合作,以上海为首的长江三角洲也在加快协调整合,特别是上海市打“长江牌”,把协助周边地区发展经济当作自己的任务,在安排投资、贷款和项目时一视同仁。毫无疑问,这些做法大大增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在国内外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情况下,北京市不能不考虑同天津及周边县市加强联合,聚散为整,增强对外抗衡力。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把北京、天津及周边地区称为“首都经济圈”或“北京经济圈”或“京津唐经济圈”。但笔者认为,“京津经济圈”这一叫法较为妥当。正如前文所分析那样,首都经济圈就象首都经济一样,也不是一个理想概念。因为,如果有首都经济圈的话,那么,整个中国都应该在这个经济圈之内,而不象现在所说的那样,仅包括京津及其周边地区。因此,相比较而言,北京经济圈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概念。

但是,北京经济圈的概念也不全面。因为它没有突出本圈层的另一特大城市——天津市应有地位。天津市也是一个人口1000万以上、行政级别与北京相同的四大直辖市之一,它对北京地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不能被忽视,在国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在给这个圈层命名时,应该考虑天津的地位。至于圈内的唐山、秦皇岛等城市,无论是行政级别上,还是经济、社会影响力方面,均与北京市、天津市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在这个圈层的命名上可以不加考虑。所以,我们认为,京津经济圈是一个最好概念。

(二)关于“首都经济”与“北京经济”的问题

近年来,“首都经济”一词,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之中,但笔者认为“首都经济”的提法值得商榷。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首都是属于政治范畴。首都是全国的首都,是中央机关所在地,其影响力是全国性的。与之相对应,首都经济也应该是影响全国的。事实上,从经济辐射功能的角度上,在我国首都目前的这种影响很小;二是从国外来看,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出现“首都经济”的提法,倒是有人专门研究过大伦敦地区经济或大巴黎地区经济;三是谁也不能保证一国首都或永恒不变的,世界上不少国家的首都并非定位于大城市,有些原来在大城市后迁移到小城市或新区。而北京市作为中国的一个城市,永远不会发生改变,“北京经济”是一个永久性的概念。因此,我们认为,与“首都经济”的提法相比,“北京经济”的提法更适合。

我们知道,城市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有机综合体,其要素可分为两大类:基本要素和非基本要素。一切非地方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科研机构、基本建设部门、国防军事单位等都是城市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的存在和发展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直接的决定作用。而非基本要素的产品或服务则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而非外埠)需要的。据此研究范式,我们也可以把“北京经济”分为“基本经济”与“非基本经济”两类。前者是指为北京以外的地区(即外埠)服务的经济,后者是为本市(即本埠)服务的经济。从“首都经济”与“北京经济”二者的关系来看,后者应包含前者,“首都经济”应是“北京经济”的一部分。其关系如下:

首都经济的一个比较流行定义是:首都经济是立足首都、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经济;是充分体现北京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充分发首都优势,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是向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密集、高度开放、资源节约、环境洁净方向发展的经济;是既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又体现较好效的经济。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对“首都经济”这一概念的涵义的最好界定。其实,从逻辑学的角度上讲,这一定义是过于宽泛,不太符合给概念下定义的要求。如果把上面定义中的“北京”和“首都”都换成国内其它某一城市(如上海、天津等),那么就变成“某一城市经济”(如上海经济或天津经济)的概念,这似乎没有不妥。因此,与之相比,我们认为,首都经济是“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的定义,是一个更恰当的定义。

(三)关于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的问题

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集中和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本质特征的。在划分城市等级时,通常是以非农业人口数量作为依据。在我国正式的城市分等中还没有都市这一概念。都市一词来源于日语,但在日语中,都市与城市有同等的意义。因此,大都市即为大城市。从人口规模角度来界定大城市,不能揭示一些城市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特殊作用。为此,一些学者提出了世界城市(worldcity)与全球城市(globalcity)、国际城市(internationalcity)、国际大都市(internationalmetropolis)等。

英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家霍尔(PeterHall)认为世界城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世界城市通常是政治中心。它不仅是国家和各类政府的所在地,有时也是国际机构的所在地。世界城市通常也是各类专业性组织、工业企业总部的所在地;(2)世界城市是商业中心。它们通常拥有大型国际海港、大型国际航空港,并是一国最主要的金融和财政中心;(3)世界城市是集合各种专门人才的中心。世界城市集中广大型医院、大学、科研机构、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各项科教文卫设施,它也是新闻出版传播业的中心;(4)世界城市是巨大的人口中心。世界城市或城市集聚区都拥有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人口;(5)世界城市是文化娱乐中心。美国学者约翰·弗里德曼(J.Friedmann)和戈兹·沃尔夫(G.Wolff)等认为,世界城市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的控制中心,世界城市的判别标准为:第一,城市与世界经济体系联结的形式与程度,即作为跨国公司总部区位的作用,国际剩余资本投资“安全港”的地位、面向世界市场的商品生产者的重要性、作为意识形态中心的作用,等等。第二,由资本控制所确立的城市的空间支配能力,如金融及市场控制的范围是全球性的,还是国际区域性的,或是国家性的。全球城市与世界城市的涵义相似。与世界城市相比,国际大都市和国际城市的内涵并不十分严密,通常是指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而且国际性有时具有世界性、全球性,有时则只具有国际区域性意义。国际大都市与国际城市相比,在于大都市的人口较多,如日内瓦只有30多万人,只能称作国际城市,而不能称作国际大都市。一个城市的国际性并不和其人口数量成正比。因此,国际城市或国际大都市是一个外延较广的术语。根据国际城市的特点,可把国际城市划分为不同类型:国际政治中心城市,如维也纳、日内瓦等;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如香港、新加坡等;国际旅游城市,如檀香山、蒙特卡罗等;综合性国际城市,如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

国内一些学者把世界城市发展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全球性城市(GlobalCity或WorldCity):是指在世界城市格局中处于最高层次、能发挥全球性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的国际一流城市。目前公认的全球性城市有纽约、东京和伦敦,集中了远远超出常规比例的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机构(如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总部等),发挥着全球性的战略作用与影响。二是即区域性国际城市(RegionalCity):是指经济实力雄厚,功能相对齐全,能够在世界上几个主要地区和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城市。处于这一层次的城市往往被看成是地区性国际城市中心或次全球性城市。它们既是国际资本和商品集散中心,国际经济、政治、文化、信息中心,同时也是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结合点。如巴黎、柏林、罗马、悉尼、大阪、洛杉矶、香港等大约20个城市。三是国家或地区中心城市(CentralCity):这是一些迅速发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的首要城市,经济规模和人口增长都很迅速,一般兼为各国主要海港或航空港口,多数为各自国家的首都或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中心,联系外部世界的窗口,也是带动国内各类城市融入世界城市格局的前卫力量。在亚洲、拉丁美洲这样的巨型城市正在兴起,中国的北京和上海就属此列。这三个层次构成了世界城市格局最主要的层次,进入第一与第二层次的城市通常被人们称为国际城市(InternationalCity),处于世界城市发展的领先水平。有些学者把处于第一和第二层次的国际城市统称为国际大都市,但是考虑到它们在国际社会发展作用层次上的差别和影响力的不同,区分这两个层次是有意义的。

分清上述概念后,结合北京市目前的市情,我认为,笼统地说把北京建成“国际大都市”,不太确切。北京市的近期目标应该是建成一个区域性综合型国际大都市,中远期目标是建成一个全球性综合型国际大都市。当然,前面均还可以加上“现代化的”几个字。

(四)北京也是“知识型经济中心”

我们一直强调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而不强调北京的经济中心地位。但是,作为一个13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不可能没有很强的经济功能——这种功能对北京以外地区表现也非常明显。其实经济中心性并不一定表现在工业或制造业上。北京的巨大消费能力、发达的第三产业、国际著名的旅游胜地以及全国的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买世界,卖全国”贸易中心地位等,就足以表明北京是一个很有影响的经济中心。更何况北京还有着较为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呢?据北京市经贸委的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11月,世界500强企业累计有159家在京投资。目前全市共有外商投资性公司119家,占全国总数的55%。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9家,各类研发机构50多家。另椐最新一期《财富》杂志公布了2004年全球500强企业名单中,中国(未包括台湾地区)仅有15家,即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天然气、中国人寿、中国移动通信、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电信、中国化工进出口、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粮集团、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以及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等,其中前12家的总部均在北京。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北京也是中国大型跨国企业的控制与决策中心。北京经济中心的地位,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我们不仅不能削弱这一中心地位,反而应该强化它。考虑到北京作为首都和北京市目前的发展特点,在强化经济中心地位时,特别要强化北京市的“知识型经济中心”地位。为此,应该做好北京市经济结构的调整,禁止新建、限建或转移现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用水量大的产业或项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把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高精尖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开忠等著:持续首都:北京新世纪发展战略(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2.王文元:东京大都市(M),北京大学图书馆。

3.蔡来兴:国际经济中心的崛起(M),北京大学图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