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工业园区开发情况报告

工业园区开发情况报告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区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报告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工作的有关情况,请予审议。

一、工业园区的基本概况及成效

年,随着库区二期移民搬迁结束,300多家工矿企业集中关破,传统支柱产业和就业平台严重萎缩、产业发展和移民就业迅速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为解决产业空心问题,促进移民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工业强区”战略,作出了建设工业园区、推动产业发展的决策。年12月,市政府批复设立包括渝万工业园区在内的全市首批16个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并于年7月更名为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构框架(年-年)。区委、区政府在认真调研区内外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快渝万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委发10号)、《关于工业园区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委39号),《关于工业园区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府发101号)等一系列园区建设配套文件。年6月,区政府正式组建工业园区管委会,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重点负责天子园核心区建设管理,统一规划和协调龙宝、五桥两个分园;设立一级财政,授予园区同级政府部分规划、土地、财税、项目等审批权和委托审批权,并配套相应优惠政策。同时,成立工业发展有限公司、盐气化工建设有限公司,启动园区建设。第二阶段打基础(年-年)。年4月,行政体制调整后,区委对园区作出相应调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决定》(委发25号),明确工业园区对天子园、五桥园、盐气化工园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招投标、统一融资和分园建设的建管体制,组建农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基础设施全面启动,部分项目入园建设,园区格局和产业发展初见雏形。第三阶段见成效(年-年)。确立了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主平台的定位,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加快推进,配套能力大幅提升,大批入园企业和项目全面建设、投产,产业规模和积聚效应开始显现,呈现出发展的良好态势。

建园六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区上下的艰苦努力,工业园区从“零”起步,逐步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规划建设全面实施,基础设施形成配套,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核心产业开始形成,成为积聚产业、振兴工业、发展经济的核心平台。特别是本届政府近三年来,园区发展势头进一步提速,新增开发面积近6平方公里,引进项目50多个,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在产出基数迅速扩大的基础上持续实现年年翻番: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5亿元,工业增加值7.6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178%、98%、6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2.5亿元,工业增加值35.1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3亿元,分别比年增长193%、210%、165%,较年分别增长了5.7倍、6.5倍、12.7倍;今年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3.4亿元,同比增长133%;工业增加值26.3亿元,同比增长141.3%;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87%。预计年全年实现工业产值17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4%;实现工业增加值62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65%;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6亿元,进入全市特色工业园区前十强,成为工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主引擎和主载体。目前,工业园区已形成“一区四园”的发展布局,累计实施开发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累计达到65家,解决就业1.75万人,其中安置移民近1万人,有力缓解了就业矛盾,促进了移民安稳致富,实现了在全市特色工业园区中主要产出增量、主要产出增幅、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单位面积产出强度四个第一和“两翼”园区经济总量第一。

二、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工作

六年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区政府紧紧抓住工业园区这一特色产业平台,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实施、自我积累、滚动建设、科学发展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举全区之力建设工业园区,打造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推进工业园区迅速成为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强化投入,积聚资金支持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是加强政策性资金投入。从年4月投入第一笔2000万元财政资金开始,区政府即确立了园区“负债启动,政策扶持”的开发建设模式,出台了“园区企业税收地方留成收入全额留给园区、安排三峡电站增值税分成收入、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对口支援资金等一系列政策性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偿债”的特殊扶持政策。截止年6月,区政府在全区财政拮据的情况下,六年时间内安排园区各项政策性资金累计超过5亿元,投入对口支援资金5680万元,其中近三年安排的政策性资金和对口支援资金占80%以上,有力地保障了园区开发建设资金链的稳固和安全。二是充实完善投融资平台。几年来,区政府先后注资1.76亿元充实园区三大融资主体,积极开发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累计争取各类银行贷款18.75亿元,投入开发建设资金18亿元。同时,区政府为园区开发建设主体的贷款提供政府信用,积极运作政府信用贷款,累计向园区提供政府性贷款15.54亿元,其中年以来累计达到11亿元,推进了园区开发建设的提档提速。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指导园区尝试BT、BOT、入驻企业自有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社会资金参与工业地产等模式,逐步探索新的融资方式,分担园区自我筹资的资金压力。

(二)合理规划,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坚持规划优先的原则,将建园之初市政府确定的园区5.82平方公里的开发面积,在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调整为24.6平方公里(含龙腾园2.3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区四园”的发展格局。其中,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为主导产业的天子园规划面积3.93平方公里,已实施开发1.83平方公里;以盐气化工、新能源为主导产业的盐气化工园规划面积8.6平方公里,已实施开发4.68平方公里;以食品药品为主导产业的五桥园规划面积8.91平方公里,已实施开发2.63平方公里;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光电科技园规划面积0.86平方公里,已实施开发0.86平方公里。在规划指导下,园区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近三年新建标准厂房31万平方米、配套用房10万平方米、园区道路12公里,累计建成和在建标准厂房38万平方米、入园企业职工配套生活用房12万平方米、新建和硬化道路20公里,建成盐化园污水处理厂和印河石环保应急系统。基本形成了供水、供电、供气、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污水处理、蒸汽供应等配套的产业平台,基本满足入园企业的要求。特别是今年以来,区政府大力实施园区平台建设,启动天子园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天子湖大坝整治等基础设施项目19个,上半年完成投资2.8亿元,计划今年建成征地还房、土地整治、道路桥涵、水电管网、标准厂房、森林工程等7大类36个项目,完成建设投资6.2亿元,促进园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培育特色,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围绕区委发展五大特色产业、打造三峡库区特色工业基地的思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集中力量发展五大特色产业,逐步配套、延伸链条。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园区初步形成了以大全新能源、科华水泥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多晶硅、单晶硅、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水泥建材等产业链;以重庆宜化、江苏红太阳为龙头的盐气化工产业集群,发展“两碱一氯”及双甘膦等天然气化工产业链;以雷士照明、合智思创为龙头的机械电子产业集群,发展照明灯具、IT产品、汽车及零配件等产业链;以三峡纺织、财衡纺织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纺织、染整、服装加工等产业链;以飞亚味精、祥盛制药为龙头的食品药品产业集群,发展酒类、生物制药等产业链。截止年底,五大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入驻15家,占入园企业总数的25%,实现工业产值90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87%,已成为园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中流砥柱。同时,大力引进和实施产业项目,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完善产业配套,培育产业集群,每年启动“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跟踪一批”的“四个一批”项目,园区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名牌示范效应逐步凸现。

(四)大力招商,成功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园区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依托资源引龙头,依托龙头引配套,盘活存量引增量,扶优扶强树品牌”的思路,面向对口支援地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内地经济结构调整趋势明显的地区招商引资,围绕入园重大产业项目和优势企业,有针对性地引进关联项目和关联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完善自我配套,拓展上下游产业链。组建了以区级领导挂帅、区级部门牵头、相关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招商骨干为主体的招商小分队,明确任务,重拳出击。特别是政隆书记、世奎区长、先玉主任、才邦主席等四大家主要领导亲自领衔重大项目招商,策划和组织参与工业招商推介,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通过努力,成功引进了江苏大全、山东如意、青岛双星、广东三雄极光、山西兰花科创、香港凯盈、台湾忆凯、马来西亚创亿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抗风险能力强的知名品牌和行业领军企业,并与上海、天津、福建等地区的六家园区建立了友好关系,韩国晓星、法国液化空气、上海金桥、东方希望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也正在进一步洽谈跟踪中。几年来,园区累计吸引合同投资250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亿美元;到位资金130亿元,引进投资规模超过10亿元的项目5个,产出规模超过10亿元以上的项目7个,一举结束无大工业的历史。

(五)整合资源,增强园区跨越发展能力。将全区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向园区集中倾斜,集全区之力、聚全区之智扶持园区快速发展。一是集中人力资源,发挥智力优势。为实现园区“精简、高效”的运行,从区级部门抽调了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精兵强将配备了园区的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高等院校毕业生投身到园区的开发建设中去,在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平台的同时,致力打造“人才洼地”。二是整合存量资产,支持园区发展。为加快园区开发建设进程和节省园区开发建设投资,在年建园之初一次性给园区调整了1000多亩土地的征地指标,-年在土地紧缩和征地政策即将作出重大调整的宏观形势下,为园区争取并落实4000多亩土地的征地指标,并将全区近5000亩存量土地调整给园区实施开发,为园区节省开发建设投资近6亿元,保证了园区以年均2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开发建设。三是给予政策支持,加强对口合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园区发展的特殊政策和管理权限,将西部开发、三峡移民和国务院3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决定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等一系列赋予的政策下放到园区并优先兑现。积极争取国家国债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基金、电力扶持基金、新型工业化基金、都市工业园(楼宇)等资金投放到园区,累计争取到位并拨付园区各类专项资金3.6亿元,其中园区建设类资金1.5亿元,入园企业扶持类资金2.1亿元。加强对口支援合作,与对口支援的省市积极衔接沟通,争取更多支持投放园区。截止目前,对口支援方累计援建标准厂房6.5万平方米,建成面积4.3万平方米;协助引进企业20余家,协议投资60亿元,成为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和重庆城乡统筹的示范平台。

(六)持续发展,推进环境保护型和循环经济型园区建设。在推进产业发展同时,切实注重环境保护。从建园之初就确立了园区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利用、生产环保、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的工作思路,把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作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几年来,落实非危废固体物处理和综合利用渠道,建成了日处理3000吨的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基本建成盐气化工园生产污水两级设防、三级控制体系;推进园区绿地保护和开发建设,在提高项目用地利用率的同时,按30%的控制率落实好园区防护林、自然绿地保护、公路行道绿化和企业厂区绿化;突出抓好环境安全,在环境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建设上依法管理,编制了《盐气化工园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和有毒气体泄漏的紧急撤离预案,全面提升园区环保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高度重视盐化工、天然气化工和新型材料的产业循环,积极引导企业实施集中供热、尾气回收、废物利用等环境保护措施,努力实现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效益最大化,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示范园区。

(七)集约用地,切实保障征地农民利益。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开发建设,统筹安排入园项目,确保了土地利用的效益优先、适度超前和节约集约经营;入园企业投资强度达到和超过规定的标准;坚持土地有偿使用的原则,认真执行了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和最低出让价规定;做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调整的结合,逐步淘汰占地多、投资强度低、产出效益差的项目,加强对优势项目供地,大力收储企业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截止目前,园区已累计收储土地15460亩,其中整治成熟土地9000亩,实施项目用地7650亩,土地投入强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0亿元,产出强度达到每平方公里42亿元,单个项目产出强度最高达到每平方公里90亿元(大全多晶硅),已成为全市投入、产出强度最大的园区之一。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切实抓好征地补偿工作,严格做到征地补偿安置资金到位才开始启动征地补偿安置工作,征地涉及农转非人员全部按照政策标准实行了一次性货币安置;拆迁房屋采取统建优惠购房或货币安置方式对涉及住房安置人员进行了妥善安置;认真开展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工作,严格按照新旧政策对征地农转非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努力做到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应保尽保,确保了被征地群众的利益。

(八)强化服务,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近年来,全区致力于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不断提高为外来投资者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并把工业园区作为服务的窗口,全力打造“亲商、助商、安商”的对外形象。一是为促进园区加快发展,区政府以构建园区企业服务体系为重点,细化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先后出台了服务园区企业的“首问负责制”、“制”、“限时办结制”、“直通车投诉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大力倡导“四通”精神,即部门职责该办的事,速办“畅通”;当工作运转不畅需要协调时,及时“沟通”;在面临困难和矛盾时,积极“疏通”;对有利于发展但限于条条框框的事,灵活“变通”。良好的服务使园区诞生出了从招商到投产仅用半年时间的“雷士速度”、“双星速度”、“合智思创速度”和一年建成1500吨多晶硅、60万吨联碱等10亿级投资项目的“大全速度”、“宜化速度”。二是明确服务责任,分类指导企业发展。明确了招商和在建项目服务以工业园区管委会为主,竣工投产项目的管理服务以区经委为主,相关部门齐抓共管,通力配合,对园区事务简化程序、特事特办,开辟了支持园区建设的“绿色通道”。同时,完善区级领导牵头服务重点企业制度,建立外来企业投诉中心,全方位做好对入园企业的服务工作。三是加强资金、能源、运输、土地等协调服务,保障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支持发展资源向园区企业配置、向重点企业倾斜,累计向入园企业安排产业发展基金、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2.1亿元,协调流动资金贷款9亿元;为入园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专用输电线路10余公里,及时有效解决了一批重点项目的电力、供水、用气、运输、土地等问题,推进企业扩规升级。

(九)强化管理,促进园区规范有序发展。为保证园区建设从一开始就按照规范化、制度化要求推进,指导园区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一是加强运行管理,制定了公文处理、学习会议、档案管理、物品采购、车辆管理、督查督办、保密安全等制度,规范了园区的运行秩序。二是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工业园区所有工程建设项目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五制”管理,即项目招投标制、施工合同制、工程监理制、质量监督验收制和竣工结算审计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加强财政财务管理。财政性资金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依法征收、筹集和取得的财政性资金按资金性质分别缴存金库、财政专户,支出按预算、按进度和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严禁坐收坐支;使用政府信用贷款,严格按照区政府制定的《工业园区政府信用贷款资金管理办法(试行)》,遵循“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强化监管、提高效益”和“借款、用款、还款”一体化的原则,定期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产业发展基金严格按照《区三峡库区产业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区三峡库区产业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四是加强土地出让管理。坚持土地有偿使用的原则,认真执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和最低出让价规定和《工业项目建设控制指标》、“三不准入”和“一调整”,将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绿地率等工业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调控贯穿于园区开发建设的全过程,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的不准入,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不达标的不准入,环境影响评价不合要求的不准入,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

工业园区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园区建设方面:一是规划不尽科学合理。存在面积分散、功能简单、园区生产生活及相关服务设施和园区物流不配套等问题。二是资金压力较大,投入不足。园区目前还处在建设投资高峰期,融资平台继续争取银行贷款的空间不足,资金筹措及还款压力较大,保持高投入的态势存在一定困难。三是管理机制还不尽适应园区发展。设立一级金库、规范内部管理等问题亟待解决。四是环境问题有所显现。盐气化工园的粉尘、噪音排放需加大治理力度。五是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和支持园区发展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六是园区的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办事效率和配套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入园企业方面:一是重点企业直供电尚未解决,天然气指标和价格还需争取国家和市里向倾斜。二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滞后于入园项目建设需要。企业等地建厂、等房安装设备、等气等电投产的情况时有发生,道路、场平、管网及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配套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项目需要。三是部分企业招工较难。高科技人才和高管人员引进渠道窄,普工因待遇、劳动条件和劳动强度等原因辞工较多、流动性较大。

三、下一步工业园区发展的目标和主要措施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提出的“135”目标任务的要求和区委制定的到2011年经济总量达到500亿元以上、2015年经济总量达到1000亿元以上、2020年经济总量达到2000亿元以上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工业经济要承担半壁河山的重担。为此,作为工业经济核心平台的工业园区,将围绕五大特色产业,走好三大步,建设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和1000亿级特色园区:第一步,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0亿元的基础上,到2011年,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达到30亿元,实施面积达到14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工业增加值21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0亿元,解决就业5万人,为建成千亿级园区奠定基础。第二步,到2015年,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达到60亿元,实施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完成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增加值53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45亿元,解决就业10万人,基本建成部级生态工业园区。第三步,到2020年,园区基础设施累计投资达到120亿元,实施开发面积30平方公里,完成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增加值7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10亿元,解决就业15万人,建成两千亿级园区。为此,将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工作:

(一)继续优化完善园区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原则,以国家正在开展的省级开发区“升级”和即将开展的省级开发区“扩区”为契机,按照部级开发区要求修订完善园区规划,使之更有利于园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编制园区拓展“扩区”规划,合理确定园区未来5—10年的开发建设范围及开发建设时序。二是在修订完善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园区道路、管网、通讯、仓储物流、公共交通、政府公共服务设施、园区教育文化及其它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等专项建设规划,促进园区规划与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三是加强对园区周边土地的规划控制。随着园区开发和人流物流集聚产生的城市化土地增值效应,应适时将园区周边相关土地统一规划,交予园区综合开发,促进园区投入产出早日进入良性循环。四是完善产业链布局规划,积极争取市里将园区五大产业定位调整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所明确10个行业大类,满足园区产业发展需要。

(二)继续抓好筹融资工作。资金问题始终是园区发展壮大面临的第一问题。继续坚持果敢负债、超前开发的理念,切实抓好投融资工作。一是科学管理,统筹调度,保证必须的建设资金需要,优先安排资金偿付到期贷款本息,维护良好信用环境,确保可持续融资。二是进一步向园区投融资主体补充资本金,调动政府性资源注入园区,充实开发主体的筹融资能力。三是进一步依托银政、银企协商机制,深化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全面合作,着力解决重点项目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四是在标准厂房和园区公共设施项目投资模式上大胆突破,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五是以上级优惠政策和专项扶持资金为保障,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载体,积极探索发行政府债券,拓展融资渠道。

(三)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推动园区超常规发展的重要保障,夯实平台基础始终是园区未来的重要使命。一是进一步储备一批土地,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强力推动土地新征工作;同时,竭力收储优质存量土地,满足未来发展需要。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实施平台建设,在土地整治、标准厂房建设、公用工程配套等方面力求突破,适当超前建设道路、桥涵、管网、消防、环保设施和标准厂房。规划落实好供水、电力、天然气基础设施和通道,积极争取更大的使用空间。三是进一步理顺功能分区。产业布局、项目落点要统筹考虑。合理进行区内生产区、服务区与生活区的布局,改善园区内的生产生活条件。围绕功能定位,积极主动规划建设产业配套基本公用工程和基础设施,打造投资洼地,建好栖息平台,增强“候鸟”落地生根吸引能力。

(四)继续抓好招商引资。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点关注经济密集、投资冲劲足、产业转移趋势明显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带等招商区域和国内500强企业和市内大型企业;重点突出龙头项目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点对点招商等招商方式;重点扭住现有产业关联项目,着眼集群选优招强。大力实施“外资牵动”战略,着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推动区内优势骨干企业与外资的联合。同时,跟踪已签约项目,促其早日开工建设,并研究完善配套政策,积极做好“总部经济”的引进,促进已入园企业就地扩大产能和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园区产业升级动力。

(五)继续争取国家政策。一是扎实推进部级开发区申报工作,力争申报成功,为承接产业转移、聚集发展要素构建开放高地,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切实抓好三峡后续工作。以项目策划和对接为切入点,认真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明确提出的“加快建设以为中心、三峡库区为主体的渝东北地区”“加强对库区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支持,制定产业政策、区域发展规划和审批项目,都要对库区给予优先支持,鼓励优势产业向综合条件较好的等地布局”等要求,做好产业基金、后期扶持、分税收入等政策的无缝对接和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落实一批重大项目和扶持资金,推进园区发展。三是狠抓直供电的落实。解决大全多晶硅直供电问题,可以直接推动大全集团在成长为一个产值上600亿元庞大产业集群。加大衔接和落实力度,争取直供电尽快落地。四是争取中央和市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特别是“后三峡”时期产业平台扶持专项资金,确保资金到位。五是加大天然气指标倾斜和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调剂争取力度,创造更优的产业发展环境。

(六)继续走科学发展之路,加强生态环保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环保要求高,发展工业必须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严格要求建设单位履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按照环保部门对环评文件的批复要求进行布局,落实风险防范和污染控制措施,做到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务求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协调发展。强化现有入园企业的环境保护监管工作,严格达标排放;提高入园企业的门槛,严禁高污染和落后淘汰产能的企业项目入园;加快推进园区物流通道、绿色屏障、污水综合处理等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优化园区环境。切实遵循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执行《工业项目建设控制指标》,将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绿地率等工业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调控贯穿于园区开发建设的全过程,保证集约用地,土地有效利用,实现工业园区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七)继续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今后一个时期,区政府将加强对工业园区的领导和管理,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调整充实管理队伍,确保园区开发建设有力、有序顺利进行,快速健康发展。高度关注入园企业发展状况,对企业运营进行全面分析、梳理,及时掌握和落实各级政府在财税金融、投资担保、出口退税、劳动管理等方面给予企业的大力支持,按照投资协议及时兑现企业优惠政策,着力协调解决企业招工、入园公交、生活配套等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区领导、区级部门联系重点项目和企业制度,提高审批效率,加大对已入园企业的协调服务力度,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入园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加强园区安全生产和治安管理,促进园区健康持续发展。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工业园区已走过6年的岁月,本届政府已历三个年头,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区政府将进一步采取强力举措,推进园区开发建设。我们坚信,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工业园区一定会以更加崭新的姿态、更加快速的发展,为把建成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