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创新社区救助体系建设报告

创新社区救助体系建设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作《关于整合民政救助资源,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区社会救助体系的工作情况报告》,请审议。

去年12月,根据区委《“建设平安和谐*新长征”专题调研活动方案》的要求,区级班子组成调研组就第三专题第六项“如何整合我区救助资源,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区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开展了专题调研。今年,在区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按照区委“十个创新”工作要求,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由民政局牵头,会同发改局、教育局、司法局、卫生局、劳动局、国土局、残联、工会等部门,积极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构建街道“综合救助中心”,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在全区打造一个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救助安全网”,初步构建起具有*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

一、全区社会救助基本情况

(一)依法依规实施救助,构建“最低生活保障网”

1、落实低保现金救济。按照国家、省、市、区各项社会救助法规和政策,对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现为330元)的辖内居民实行基本生活保障,把符合救济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范围。目前,全区低收入户5409户,12693人,低保户3628户、7628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预计共1960万元。去年我区根据《关于对我市特困人员实行分类救济的通知》(穗府[*]25号)精神,出台了《*区特困人员分类救济操作规程(试行)》,救济家庭中学生、双老、重疾人员、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共3458人相应提高了救济金每户近100元。全区每月增加救济金24.8万元,救济金额比分类救济前增加18%。

2、实施辅助性救助。今年六月,根据《关于建立城镇特困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紧急通知》(粤民救[*]53号)精神,我区出台了《*区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慈善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把基本医疗的救助审批权下放给街道,并适当提高全区“三无”孤老的医疗救助标准和住院医疗标准,健全完善了全区医疗救助制度。全年基本医疗费预计支出337.74万元。此外,根据*市《关于减轻我市低收入困难家庭消费性开支负担的通知》(穗府[*]63号)。全区低收入困难家庭5409户,12693人全年享受六项消费性减免共约100万元;根据《关于印发*市解决城镇双特困户住房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府办[*]60号)。从*年至今,全区共发放住房补贴120多万元。今年5月至08年1月共8个月,按照省、市的要求,给予全区低保户、低收入户发放猪肉副食品补贴共计180万元。

3、开展多层次救助。去年四月,根据并区后的实际情况,完善了相关措施,实施多层次救助。一是出台《*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物救助管理方法》,今年1至7月份发放实物救助13800份,折款76万元。二是出台了《*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慈善医疗救助管理方法》,发放市慈善医疗证149人,医疗费资助20.86万元;发放区慈善医疗证748人,医疗费资助21万元。三是出台了《*区特困生助学金资助管理办法》,去年全年安排204万元作为助学金,有效地解决了特困学生的就读困难。四是出台了《*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大学生助学管理方法》,资助104个学生首年大学学费共58.5万元,平均每人获助学金5500元。

(二)完善社会救助社会化、规范化的工作手段,建立慈善救助、社会帮扶、社区互助三位一体的“社会互助服务网络”

1.成立区慈善会、区仁爱会和街道地区性慈善组织。1995年,原东山区成立了区慈善会,*年,原*区成立了区慈善会,*年,成立了区仁爱会,筹集善款970万元。全区10条街道建有街道地区性慈善组织,每年筹集善款200多万元。各级慈善组织能结合实际,多层次、多渠道地筹集慈善基金,落实帮扶对象,开展慈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2.积极发动商会、协会等社团组织开展慈善捐赠服务。我区有商会、协会等社团组织108个,其中单位会员7137个,个人会员12608人。去年我区出台了“*区慈善捐助超市管理办法”。以商会、协会慈善专柜命名的方式,在慈善超市设置了10个慈善专柜,设置了慈善特卖场。全年全区困难家庭领取物品达到37526人次,价值112.75万元。商会、协会参与慈善服务,自发性开展捐赠募捐活动,有力地支撑慈善超市的运作,促进慈善捐赠工作经常化,成为我区独具特色的社区互助服务形式。

3.积极倡导“个性化”社会互助帮扶服务。一是按民政部的要求设立区级常年接受捐助站,并在全区22条街道284个社区设常年接受捐助点,方便居民群众日常捐款捐物。二是建立困难家庭重大疾病救助基金。近年来,通过开展“奉献一份爱心,撑起一片蓝天”募捐活动和举行“爱心献给最需要的人”义演、义卖、义诊等活动,多方式筹集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共517万元,救助有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入住治疗605人次,资助金额达537.95万元。三是积极开展邻里互助服务。在全区推广广卫街邻居节活动,开展“社区党员帮,街坊邻里帮、义工志愿帮”的“三帮一”互助服务。推广珠光街“助困、助医、助养、助学、助业”等五个项目的“一帮一”互助服务。四是全区各社区居委会内设社区福利服务委员会,积极开展公益劳动,为有需要的困难家庭提供个性化的社区帮扶服务。

(三)建立居民应急救助服务网络

我区建立了灾民应急救助制度,形成综合协调、准确评估、及时高效的救灾协调机制。一是建立政府主导,民政主管,社会参与的灾民应急救助工作体系。二是用好10万元专项救灾经费。三是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仓库,规范救灾步骤、救灾人员、救灾物资、救灾资金,灾民转移安置等相关制度和规定。四是贯彻“家庭自救、社会互助,辅之政府必要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原则,做好特发事件应急预案。

(四)开展困难家庭失业人员再就业援助,建立“扶贫救助服务网络”

今年6月,我区出台了《*区低保、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就业援助暂行办法》,按照“保障基本生活,鼓励劳动自救,延长就业周期”的原则,对全区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发放60元至150元不等的岗位补贴(就业援助金),并对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失业员在就业的当年和次年,给予保留六项减免项目的享受。该项措施将就业扶贫作为最低生活保障的有机整体,引导困难群众在政府必要的帮助和扶持下,以市场为导向,以自愿为前提,积极挖掘困难群众的自救潜能,提高困难群众自我发展。

二、整合救助资源,创新救助体系建设的工作情况

综合救助新运行机制的建设,主要是基于目前社会救助运行机制存在的不足提出来的,政府有8个职能部门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了26项内容的社会救助,但是由于全区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造成社会救助资源分散,救助多头管理,部分救助项目重复或遗漏。去年年底,根据区委《“建设平安和谐*新长征”专题调研活动方案》的要求,区政府开展了专题调研。今年,区委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综合救助中心建设纳入重要事项抓好落实和推进。在武延军区长的统筹安排下,就统一实行救助项目、救助款物、救助信息“一口上下”的社会救助管理新机制,积极开展了一系列试点工作。目前,全区有七条街道“综合救助中心”先行开展试点工作,各街道综合救助服务呈现良好开端。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区政府副区长齐小平为组长、多个部门组织参加的综合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协调联动综合救助工作网络机制。今年8月10日,召开了*区综合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听取了民政局半年来推进街道“综合救助中心”建设情况汇报,讨论、完善8个部门26项救助业务的综合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情况;制定了区综合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会议制度。明确了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了街道“综合救助中心”的任务和方向。落实了街道“综合救助中心”推进启动时间,决定从8月1日起七个先行街道的综合救助中心试运行新的综合救助工作机制,10月1日起在全区22条街道全面实施综合救助新机制运作。

(二)完成街道“综合救助中心”建设工作方案草拟和制定。创新救助体系的建设被区委确定为今年“十项创新”之一,提上全区的重要工作议程。根据区委、区政府相关会议精神,领导小组积极开展街道“综合救助中心”工作方案草拟和制定。一是成立专题调研组,确定调研提纲,落实调研工作方案;二是组织区民政局有关人员、街道办事处民政副主任、部分民政科长赴上海、青岛参观学习低保事务所管理运作情况;三是在全区民政工作会议上,广泛征询22条街道民政副主任、民政科长、救济干部的意见,共收集各类意见73条;四是召开发改局、教育局、司法局,卫生局、劳动局、国土局、工会、残联等部门座谈会和意见征询会,采纳各类意见23条。十易其稿,最终草拟修订了《*区综合救助服务实施意见》于7月20日由区政府正式发文实施。

(三)做好街道“综合救助中心”工作制度、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的研究和探讨。按照区委贡儿珍书记“综合救助服务要着力创新机制”的指示,我们着手开展“综合救助中心”工作制度、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的建立完善。一是积极开展宣传发动,草拟下发了“街道综合救助中心十问答”,要求各街道深刻理解领会“一个平台、两个方便、三个统筹、四个推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要在全区上下形成共识;二是高标准落实救助中心平台的规范性建设,落实好前台接待区、办公审批区、来访接待区的建设,配备电脑、电话、档案柜、信息网络设备等必要的办公设备;三是研究制定救助中心运作的基本指引,草拟了《综合救助中心办事程序》、《综合救助中心审批程序》、《综合救助中心工作程序》、《综合救助中心工作职责》等工作流程下发到各街道落实;四是研究明确各职能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社区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下的运作机制和工作流程。陆续出台了《*区最低生活保障受理通知书》、《*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通知书》、《*区居民综合救助事项通知书》。要求通过街道的“综合救助中心”统一办理各项救助业务:全区困难群众在这个平台上申办各项救助,各职能部门通过这个平台审批落实各项救助,也是我们俗称的“一口上下”的救助运作模式。

(四)组织和指导有关街道、部门的先行试点。一是抓好街道试点。今年5月份,根据区政府齐小平副区长指示,我们选择困难家庭相对较多、办公设施相对完善、民政干部业务能力比较熟悉的大东街、大新街、大塘街等七条街道作为试点先行街道,多次下到街道,就上墙制度、救助中心的标志、功能设置、制度规范等问题充分与各街道领导交换意见,指导街道开展各项筹备工作,抓工作重点推进;二是抓好部门试点。首先将民政、教育、房管、工会、残联等五个部门的综合救助服务纳入街道“一口上下”救助;三是抓好人员培训。今年7月份,我们组织了先行街道民政干部、专职社工共90人参加的综合救助服务业务培训班,组织相关程序规范、落实工作要求,明确工作任务,各街道开展了学习讨论,进一步统一的认识。

(五)抓好综合救助信息系统软件研发和使用。软件研发和使用是街道“综合救助中心”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区发改局的大力支持下,今年4月份,着手开展了街道“综合救助中心”的软件研发工作。为推动软件研发,我区首先开展了全区救助工作人员低保软件使用培训,全面完成困难家庭信息的采集和录入;其次实施低保软件与社区综合应用平台接入,实施数据共享;三是召开民政局、发改局、教育局、残联、工会等相关部门座谈会,讲解社会救助受理、审核、审批、数据汇总等方面网络化操作,逐步整合民政、教育、残联、工会等信息资源。目前,全区综合救助管理信息平台正在落实之中。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完善运行机制,提高为民办事效率。一是以方便群众、简单准确为原则,调整现有救助流程,抓好各项业务网上办公软件的开发和建设,在全区逐步实现社会救助联合审批,落实救助对象动态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提高行政执法的公开、公平、公正程度,避免重复救助、实施公平合理分配救助资源。进一步明确区、街、社区各级职责,逐步扩大综合救助中心的业务范围,年底前完成其他职能部门的救助项目的纳入工作。

(二)落实首问责任制,开展绩效评估。一是进一步加强街道综合救助中心的组织领导,开展网络化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二是落实限时办结制,明确各项救助审批的办理时间和审批时限;三是落实首问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调强公共服务水平,试行群众对办事结果的评价记录工作。

(三)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拟于九月份在全区广泛开展综合救助服务宣传“四个一”活动,通过给居民群众一封信、召开一个新闻通报会、各街道举办一个业务咨询周、各救助中心一个开放示范日的活动,集中宣传全区综合救助中心的运行新机制、申请办理社会救助的新模式,在全区营造一个人人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社会氛围。

(四)进一步做好人员、经费的统筹落实工作。社会救助工作是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一项长期性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涉及公共财政支出,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人员、经费到位是“综合救助中心”正常开展工作的基础。政府将对社区服务人员经费实行统筹安排,确保“综合救助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建立街道综合救助中心,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社会工程,是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落实区委、区政府惠民48条的具体体现,是关心、救助弱势群体生活的一项重要措施,区政府将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认真按照越府办[*]86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综合救助中心”建设,为构建平安和谐新*作出新的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