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创业技术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精选

创新创业技术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

1创新创业教育

2014年夏季,在以“推动创新,创造价值”为主题的达沃斯论坛上,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观点。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1]。创新将是21世纪的主旋律,中国经济要想保持较高速度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将增长模式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科技创新型之上。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教育经历,是祖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将对实现其人生价值,促进祖国的繁荣昌盛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外,通过接受系统的“双创”教育,积累勤动脑,善发现的素养,激发主动性、开拓性,提高组织协调能力,风控能力,为将来就业、创业、创造岗位提升机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当今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光荣使命及重要责任。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及有益的实践。

2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然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十多年来,成效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差距甚大。

2.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更新缓慢

按照教育行政机构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作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院校对双创教育实质认识不准,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的渗透性不够,停留在表层枝节上,仅仅靠发两本书,开一门课就完成创新创业的教育。这样做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利于学生创业思维的培养,不利于整体创新意识的提高[2]。

2.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学校承担创新创业课程的老师,多数都是由就业处、团委、学生处等部门人员来担任[3]。他们可以将理论讲的深入浅出,而学生却只能习得赵括般纸上谈兵的本事;他们没有主动创业的经历,未曾有过实践经验,也无法给学生讲出生动鲜活的案例。而从企业聘请的大咖,对教学方法、课程标准掌握不到位,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以上种种,都造成双创教学质量没有保障。

2.3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创设落后

我国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世界第一,2017年在校生2697万余人[4]。国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对机会,财政对职业院校投入很大。2017年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1109亿元,其中,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023亿元[5]。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对教育环境的创设仍然落后,澳大利亚、德国等国职业教育均为小班教学,硬件设施、教学环境等都优于我们。传统的一张黑板一个投影,50名学生的环境,不利于双创教育高效产出。

2.4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有效途径不明朗

近五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密集出台,显示政府对双创教育的高度重视[6],各类创新创业教材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但学校及学生对双创教育的响应有一个适应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经典的教材也未凸显出来,从而导致当前形势下,双创能力培养途径出现百舸争流的情景[7]。

3我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途径

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努力和大胆探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3.1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

基于本专业是高职工科类,更多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为了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学院多次组织专业教师赴企业调研,认真分析岗位需求。结合创新创业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不仅增设了创新创业单独的课程,并且将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期将创新创业的素养内化到学生的潜意识中,使其形成创新直觉与灵感。我们在创业课上讲创业,在材料加工与成型等专业课程中也将教师精心收集到的创新素材穿插其中;我们的创业课程不光是教师的独角戏,在广泛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展现自我的机会;除了教学环节,我们在日常管理中也注重强调双创的内容,与学生谈话过程中就会告诉他:创新的不一定是技术,也可以是一个想法。

3.2建立创业能力培养基地

2018年度,本专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筑建材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基地》进一步完善,基地拥有先进的显微镜、多台电脑等设备。本基地给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探求物质微观结构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打开一扇思想的窗。通过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使微观思维和宏观拓展创新进行有效融合与相互沟通。这一手段将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好的培养辩证创新思维以及综合创新能力[8]。再加上互联网的帮助,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在约束力极小的环境中,能焕发出最大的创新动能,有利于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多渠道解决问题。基地对学生完全开放,只需办理简单登记手续,即可使用基地所有设备,并配有专门指导教师。

3.3开放实训室

除了创业能力培养基地开放外,材料与土木工程系现有材料物理性能实训室、材料成分分析实训室、材料力学性能实训室、材料耐久性实训室等六个实训场所均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实验室开放,可引导学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专业的学习中,能够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支撑。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指引下,很多学生有星星点点的想法时,都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来将其变现。实验室成为思想的验证场所,成为创新之光闪现的地方。多次尝试的过程,可以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多次失败的经历,可以养成学生严谨思维的习惯;反复实施的中间,学生更容易找到兴趣点,进而演化为基于兴趣的科学研究实践,为今后的创业蓄势[9]。

3.4丰富第二课堂内容

第二课堂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载体,同样也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性途径。通过设立学生社团、开展社会调查、组织志愿者服务、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新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各类技能竞赛,有条件的还可以与创业导师共同承接横向科研项目等方式,我们呈现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贫困大学生因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性格往往孤僻、内向、自卑,因此我们有针对性的定制专门计划,帮助这些孩子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从思想政治、创新创业知识、思路及眼界的拓展等多方面给予关注,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给予特别关心,从而帮助贫困大学生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发掘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理想。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学院第二课堂运行良好,成立各类社团21个,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7次,举办创新大赛1次,成立院级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团队,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还成立学生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小组1个。参加全国建材行业技能竞赛、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CAD等多次技能竞赛,取得不错的成绩,培养了一批有创新创业思维的人员,为今后的学习及进一步创新性养成打下了基础。

4结语

职业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高职双创教育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社会的适应能力、协调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决断的魄力、娴熟的动手能力。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社会环境瞬息万变,知识更新节奏加快,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适应这些挑战,在复杂环境中机智应变,才能够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创造社会价值。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10],当今核心技术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依托创新创业来铸就。我院将继续深化双创教育的实施,通过积极的探索,形式多样的实践,为社会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R].教办〔2010〕3号文件.

[2]南东周.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7.

[3]王艳红,时秋勇,周军.高职“双创”教育体系构建路径探索[J].教育观察,2018(20):130-132.

[4]万玉凤.中国教育的发展动力[N].中国教育报,2018-12-10(001)

[5]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EB/OL].

[6]彭鹏程.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机制构建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7.

[7]李洁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

[8]肖筱南.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微观思维与宏观拓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3(07):46-48.

[9]李彭,刘琴,方勇,周剑敏,夏季.创新创业潮流下的高校实验室开放式管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7(04):43-45.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第2篇

1、加大对高新技术领域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对携带专利技术、科研成果来我区新建企业的,投产后年新增加本级财力50万元以上的,同级财政一次性奖励项目主持人2万元;年新增加本级财力100万元以上的,同级财政一次性奖励项目主持人5万元;年新增加本级财力200万元以上的,同级财政一次性奖励项目主持人10万元。对通过研制开发新产品、推广应用新成果获得重大经济效益的人员,给予奖励。工业项目奖额按获益单位生产新产品或应用新成果后,三年内新增税后利润总额的5%一次性提取。农业新技术项目两年内增效1000万元以上或年增产幅度15%以上的,奖额按两年内增效总额的0.5%一次性提取。属于集体成果的,成果首位完成人员奖额不低于奖金总额的50%。奖励所需费用原则上由项目、成果获益单位负责支付,列入生产成本。对农业项目,其奖金由受益财政列支。

2、大力引进各类急需高层次人才。对来我区企业工作的急需高层次人才,根据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发放政府津贴。博士或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受益财政每人每月补贴800元;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首席技师管理期内受益财政每人每月补贴1000元;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首席技师管理期内受益财政每人每月补贴600元;区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首席技师管理期内区财政每人每月补贴400元。其中已享受但没有达到本标准的按本标准执行,同时符合2项以上补贴条件的,按其中最高一项的补贴标准予以补贴。对来我区企业工作,定居并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的高层次人才,由同级财政给予一次性安家补助:博士或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3万元。对我区急需、紧缺的在校研究生可采取对接培养的方式,由用人单位向组织人事部门申报计划,经核实后,用人单位与学校签订合同,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每月补贴200元,区财政酌情予以补贴。

3、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通过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采取进修、实习、短训、函授等形式,大力加强学历培养和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水平。合理设置部分社会工作岗位,采取竞争上岗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等形式,引进培养一批急需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鼓励社会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称考试,对考取初级、中级、高级资格的,单位按职称聘任技术职务,兑现相应的工资待遇。

4、大力实施"百名专家进*”活动。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紧密结合全区重点项目建设,加大人才柔性引进力度。重点引进"两院”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省特聘教授、省优秀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项目管理人才、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人员,外籍专家,博士、高层次留学人员以及高级技能人才。可以采取兼职、聘用、讲学、技术咨询、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承担项目或者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来我区提供智力或技术服务,服务方式和待遇由用人单位与人才协商确定,区财政给予积极支持。业绩突出且在我区服务时间超过半年的,在参加评选"*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区首席技师”、申请项目资助、享受津贴奖励等方面与本地同类人才享受同等政策。对不转户口和人事关系来我区工作的急需人才,在办理养老、医疗保险、申报职称、子女入托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享受本单位职工同等待遇。对已在我区工作半年以上且愿意长期在我区工作而调动有困难的中高级人才,可由本人和用人单位提出申请,依据有关原始材料,经组织人事部门确认,重建人事档案,办理人事,工龄连续计算。

5、组建高科技人才顾问团。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人才协会,邀请省内外高层次人才,组建高科技人才顾问团,分别成立现代服务业、纺织服装、汽车配件、机械制造、电器电缆、食品医药、国际贸易、现代农业、计算机信息、教育、卫生等顾问小组,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计献策。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联系和聘任1—3名高层次人才作为本单位的科技或经济顾问,密切与大专院校和科技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各骨干企业和事业单位都要拿出一部分条件好的业务和管理岗位,面向全省、全国进行招聘,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我区工作。

6、大力加强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在认真组织实施"151岱下英才培养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在全区选拔30名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由用人单位出资,财政适当补贴,着力培养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期四年。培养期内实行动态管理,定期严格考核,对达不到培养标准的人员及时予以调整。经过培养,力争达到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标准。通过提名推荐、考试遴选等方式,每年选拔部分优秀中青年人才到高等院校、先进发达地区学习深造、挂职锻炼。政府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与各高校合作,联合举办在职或脱产研究生班,在职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积极鼓励优秀青年人才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经单位同意,学习期间工资、待遇不变,毕业后继续工作满5年的,学费按工资列支渠道报销,以不低于70%的比例执行。

7、大力引导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开展优秀创新团队评选活动,重点培养资助在省、市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产生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物。积极鼓励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动,对来我区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山东省技术发明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及以上奖项的,区政府按上级所发奖金数额的50%对项目主持人给予现金奖励。对获得泰安市科学技术最高奖、泰安市科技进步奖的,区政府按所发奖金数额的30%对项目主持人给予现金奖励。所研究的课题项目被列为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技术创新项目的,区政府根据上级划拨科研经费情况给予适当补助。

8、鼓励高层次人才建功立业。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或正高级职称的急需专业技术人员,不受编制限制进入对口事业单位;凡已落实就业单位并签订就业协议的硕士学位毕业生,在编制限制内优先办理调动手续。事业单位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需受聘担任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可按原任职资格直接聘任,不受单位岗位职数限制随到随聘。允许硕士、博士研究生等科研技术人员以其专利、专有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作价金额可达注册资本的35%,投资各方另有约定的,可按照约定执行。设立"*杰出人才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不超过5名,区委、区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受益财政一次性发给每人不低于2万元的奖励。

9、深化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凡在我区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受户籍、所有制、身份、档案的限制,均可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或考试。对在经营管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可破格推荐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允许用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对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低职高聘。拓展职称评审领域,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及各类乡土人才职称评审工作的力度,逐步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实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

10、加快人才载体建设。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扩大园区规模,完善配套措施,依法落实土地、工商管理、配套资金、融资担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实验室,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围绕重点项目确定重点课题,开展技术开发和课题攻关。对获得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新获得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奖励资金由受益财政列支。

11、健全完善人才社会保障制度。强力推行人才全员参保制度,用人单位与引进人才确定聘用关系后,必须按规定为其办理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对做出特殊贡献的优秀人才,在受聘期间除享受正常的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外,用人单位可为其办理企业年金。

12、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高层次人才的交流与联系,特别是同*区籍硕士以上研究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或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海外留学人员增进联系,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为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从*区籍在外人才中遴选100人作为我区的人才信息员,建立联系网络,加强与*区籍在外人才的联系,动员在外人才为家乡提供服务,帮助引进项目、资金、人才和智力。发挥*人才网站的作用,及时对外我区人才需求状况,开展网上招聘,实现人才招聘现代化。

13、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区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作为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列入预算,专户管理。人才发展基金专用于人才的引进、培养、资助高层次人才从事科技项目研究开发。积极鼓励社会各界踊跃捐赠,企业或个人赞助达到一定数额的,可以企业名称或个人姓名命名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基金的使用,由用人单位或引进人才申请,主管部门审核,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批,财政专户拨付执行。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实习;创新创业教育;构建

生物技术专业实习是学生将所学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教学形式,是学生学习实际知识和技能、使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实践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1-2]。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应培养学生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社会提供产品[3]。在毕业前通过专业实习培养学生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以提高和培养生物新药研发、新基因的挖掘及新品种培育、微生物的环境评估及应用和生物防治等方面的专业创新创业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相衔接的体系,提升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在本行业中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鉴于此,笔者以安徽科技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实习为例,介绍了专业实习内容设置与创新、专业实习中创新创业训练的组织保障。

1专业实习内容设置与创新

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基础[4]。为适应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进一步在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是全国各个高等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调整所面临的重要课题[5]。从专业实习的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是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实习的关键。通过前期的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6],安徽科技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在大四专业实习前已掌握了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基本的实践能力。大四开展专业实习的目的是为了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特别是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毕业就业或进一步深造读研奠定坚实的基础。专业实习内容是提高学生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当前生物技术飞跃发展,只有不断更新专业实习的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就业和继续读研深造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提高学生对现代生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学生具备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才能否满足社会需要的最终体现。生物技术包括医药、工业、食品、环保、能源和农业生物技术等各方面的理论和技术[7-8]。安徽科技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实习课程组根据生物技术发展的情况,不断调整课程大纲、更新课程内容。专业实习的内容设置分为必做的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和选做的提高训练内容。

1.1专业实习中的必做基本技能训练内容

目前安排的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包括微生物工程(酵母菌分离和发酵实验)、生物制药(放线菌分离和抗生素的效价测定)和分子标记(SSR分子标记植物基因型鉴定)3个方向的实习内容。酵母菌的分离和发酵实验可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微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从而掌握无菌操作以及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微生物发酵和物质分离等技能。放线菌的分离和抗生素的效价测定实验在巩固微生物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学习掌握生物制药中药效鉴定、拮抗微生物筛选的生物学测定方法。SSR分子标记实验巩固学生的分子生物学操作,DNA提取、PCR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学习掌握亲子鉴定(品种鉴定)、基因分型、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3个必做实验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验动手能力,为就业和考研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1.2专业实习中的选做提高训练内容

在掌握必做的实习内容基础上,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依据安徽科技学院生物技术实验中心的条件,自主设计实验,开展独立创新性训练。为更好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课程组预设与生物技术密切相关的5个创新课题:①新物种/品种的鉴定方法与实践;②拮抗性微生物的筛选方法与实践;③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与实践;④新基因挖掘方法与实践;⑤新基因克隆与验证方法与实践,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上述课题,也可以自主设计相关创新创业课题;指导老师在讨论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方法完成,通过选做训练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创新创业训练的目的。

2专业实习中创新创业训练的组织保障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专业实习不但要从内容设置上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更需要从组织管理到教学实施中给予充分的保障,才能够使学生获得满意的锻炼效果[9]。安徽科技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建设高校,一直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为保障生物技术专业实习的圆满完成,学校和学院从实习制度、实习场所和实习师资都给予充分的保障。

2.1专业实习制度改革和完善

为保障实习的质量,应完善实习制度。安徽科技学院为加强专业实习效果,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实习管理体系,建立了由学院领导、指导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组成的实习指导组,严格考勤制度,统一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管理实习工作。为加强实习效果,安徽科技学院制定了暑假小学期制,专业实习由第7学期开设调整到大三结束后的暑假小学期制,这一举措能够避免考研学生临近考研时实习不专心现象,同时使就业学生及早锻炼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知识内容,使其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锻炼。

2.2专业实习实验室和基地建设保障

实验室和基地是专业实习的场所,通过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实习实验条件来建设实践性强、自主性高的实验平台,充分满足学生实习场所需求和自主创新的条件[9]。利用暑假的小学期制,生物技术实验中心全方位向学生开放,使实验场所得到充足的保障。同时生物与医药健康研究中心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使学生更多了解和深入学习生物医药和生物检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从而推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通过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投入,落实实习基地,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近年来,学校还配套经费为生物技术实验中心购买了凝胶成像系统、冷冻离心机、PCR仪、倒置显微镜等一批教学设备;同时为满足现代生物学发展,投资建立了生物医药健康研究所,购置了扫描电子显微镜、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蔡司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气质联用仪、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荧光显微镜等一批用于生物技术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为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提供良好的平台。

2.3师资的培训和学生管理

要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从专业素养、个人特质、教学能力和创业实践上提高指导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这对课程建设十分重要[10]。生物技术教研室承担生物技术专业实习指导任务,每位实习指导教师承担1项指导任务,教师队伍都是具有博士学位、有一定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老师,指导教师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最新生物技术进展,对实习内容进行调整。同时为了解最新生物技术企业的生产实践,学校也加强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让教师进入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锻炼[11],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业性训练。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严格考勤制度,进行安全用电、用水及设备安全操作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实验和工作习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专业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在巩固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先前基本实践能力不过关的学生应充分利用专业实习的机会,锻炼生物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已掌握基本技能的学生应将锻炼层次从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层次训练提高到科研创新层次。实验室对实习学生全面开放,除正常的上课时间外,学生也可根据实验进展情况,预约课后进入实验室,从而保障创新性实验的完成。总之,力争通过专业实习的锻炼来提高学生生物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同时在实习中融入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和培养,达到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融汇贯通的能力。有继续深造意愿的学生应培养其创新能力;就业乃至有创业计划的学生应培养其专业技能,为专业创业提供必要的技术锻炼。

3小结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第4篇

1.对课程体系的重建专业群的课程建设

本着以市场需求为服务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旨在培养懂专业、会操作的高端技能型设计人才,构建以艺术设计的基础设计能力、专业设计软件操作与应用能力为根本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是以电脑艺术设计为课程群核心,结合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影视动画设计和旅游工艺品设计等专业方向的模块化、双证书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通过建立课程共享平台、实践操作训练题库以及虚拟实训等多项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生产与工艺、职业与专业等职业素质,不断深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以电脑艺术设计为重点的专业教学平台,使教学与学生的需要直接相通,为下一步顶岗实习打好基础;通过生产性实训、专业软件操作实训、顶岗实习等一系列实训环节,通过模块化教学把专业知识通过渗透式的方式与生产相结合。在专业群的课程构建中,根据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将专业群内课程进行模块化划分。课程共享平台既可以服务于本专业群的学生,又可以为全校学生提供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公开视频课。初期共享课程的建设应从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做起,整合专业群内优秀的教学资源,更新职业教育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尝试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后期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注重课程资源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通过校园网上的共享平台和选课制度向专业群学生和其他校内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2.对实践环节的完善

根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省内外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实用性、创新性的课程,聘请企业专家和生产一线的设计师共同研讨,经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构建课程体系。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群岗位能力的培养需求,系统设计不同的项目包,以此构建实训体系,整合以电脑艺术设计为核心的艺术设计专业群的实践教学资源,分类组建实训基地。

(1)设计认知实习安排在第一学期学生军训后进行。主要是在校内实训企业和部分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为期一周。该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对生产、设计及本专业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具备的能力有初步认识,接受职业氛围与企业文化的熏陶。

(2)基础能力实习实训于第一和第二学期安排在基础实验室进行。主要包括基础艺术设计基础技能实训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相应设计软件操作能力等。

(3)应用能力实训于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安排各专业核心实验室进行。主要包括图文印刷设计、家庭室内装修、服装缝纫、水晶雕刻等几个岗位的实训。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同时将职业技能培训融入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4)拓展能力实训安排在第四、五学期,在拓展实验室进行。目的是使学生开拓专业知识视野,为拓展学生的就业领域打下基础。

(5)顶岗实习主要安排在第五、六学期,时间为6个月。学校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制订实习计划,实习企业任命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为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践,提高其职业能力。专业群中各专业的实验室进行优化组合,设计出校内实验室框架。在此基础上,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进一步完善电脑艺术设计群实验室,使之能够起到学生专业实训中的核心作用;使产学研基地引入的公司和工作室共同起到促进学生专业实训与企业直接对接的作用;成立实训基地工作部,为学生校外成功实习提供服务保证;校外签约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

3.建立跨专业工作室创办

由不同专业负责的工作室,如旅游纪念品研发创意中心工作室、影视后期工作室等。工作室在运作上以专职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负责教学计划内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开展设计实践。整合各艺术设计工作室,在学期初由院部下达相应的项目课题和课程内容。项目类型分为虚拟项目和企业项目,学生在虚拟项目中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使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学生在企业项目中真正参与社会实践,熟悉各个环节,体会由学校到职场的身份转变。艺术设计群内各专业工作室可以交叉选择,使得不同教学团队、不同科研项目、不同企业的优势同时被整合在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特长进入不同的工作室,可以打破原专业的视野限制,了解最新的设计资讯和前沿的科研成果,参与企业的团队合作和市场营销。在工作室的各种项目实践中,学生进行学科之间的补充与扩展,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这些工作室中最有核心专业特点的是旅游纪念品研发创意中心,其以连云港市旅游文化为切入点,专业从事具有地方旅游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制作与市场开发,并以此为平台,带动专业群中其他专业积极参与相关专业设计的市场开发与研究,真正做到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应用。电脑广告设计专业负责设计图和包装,旅游工艺品专业负责产品的加工,服装专业负责旅游工艺品的编结、扎染与刺绣。如,西游记系列工艺品的研发与销售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产品在连云港本地的旅游市场上广受欢迎,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完美体现。

4.其他促进就业手段

第一,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与创意创业竞赛,将竞赛主题引入课程实践项目,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并贯穿于教学中,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体现对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第二,重视暑期社会实践,由专门挑选出的熟悉一线实务的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在强化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奠定学生的创业基础。第三,结合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挖掘有潜力的学生和好的创意主题,让有创业志向的学生聚集起来,利用项目经费资助学生的创业起步。第四,依托学生专业社团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社团由学生创办和领导运作,专业教师予以适当指导。目前,已有油画社团、动漫社团、微电影社团等,作品多次参与展销活动,受到了广泛好评。第五,利用学院特色学生活动——“周末论坛”为在校生与用人企业、创业成功的毕业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创业成功的毕业生的创业经历;使企业有展示企业精神的平台,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企业队伍;使创业成功的毕业生有回馈母校的机会,与师弟师妹分享成功经验。

二、结语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创新体制技术进步

现代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获取并应用技术成果,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满足市场需要并创造市场需求,从而得到更大效益的创造性活动。技术创新涉及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和商业等一系列活动,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阶段的复杂过程。技术创新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含义:①技术创新不是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技术经济概念,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活动;②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③技术发明是技术专家完成,由企业家组织实施的;④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市场需求;⑤技术创新需要一个系统,并在一定环境下完成。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实质演变为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拥有大量的知识产权,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因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内容。

1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1.1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集成、网络、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化方面,我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有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先,企业科研机构整体实力得到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20年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的科研机构、科研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其次,以科技为先导,原始创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重点抓了一批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的科技项目,如光电子技术、软件和数字网络技术、基因工程等;第三,开发了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新产品,推动了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在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第四,以高校作为重点的产学研结合取得一定进展,部分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共建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第五,民营科研机构迅速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技术创新的内涵不断增加;第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框架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已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七,我国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产业配套环境不断完善,为技术创新营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1.2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技术创新的体制环境制约因素存在。技术创新的体制环境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法规及其执行来有效地保护技术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技术创新的总体进程、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公平原则,从而营造一种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我国目前面临的技术创新环境制约因素,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体制性障碍造成的。现有体制尚没有形成技术创新活动的良好制度环境。表现在:①政企关系不尽完善。一方面,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和过多的行政干预,使许多企业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带有浓厚的政府行为色彩,导致企业仍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投资主体;另一方面,政府各机构对技术创新的管理协调不力,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足,造成创新项目的选择存在盲目性,甚至出现了新的重复建设和投入的分散化;②相关法规和政策体系尚待完善。我国的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执法不严以及其他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创新的进程。此外,科技开发贷款制度,将科技开发经费打入成本政策、科技人员奖励政策、减免税政策等因素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③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或动作不规范,使企业仍然是产权不清、政企不分。其后果是,一方面,企业难以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创新的能力和压力不够,企业自主开发的产品少,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导致企业管理机制的缺位,企业没有成为利益分配的主体。

(2)技术创新的投入要素不足。表现在:①企业对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历史表明,无论什么时候,技术创新的规模和水平都以整体投入为基础。按国际惯例,技术开发资金只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6%的可以维持,占5%以上的才有竞争力。2002年,我国大中型企业R&D经费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2.3%,占世界的1.1%,我国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能否在短期内缩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在高新技术方面的有效投入;②技术开发人员缺乏。衡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强弱标准之一就是人的因素。据统计,2002年,我国2406家大中型企业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技术开发人员51.8万人,平均每个企业不足23人,占职工总数的1.26%,远低于发达国家25%~30%的水平。同时,每个企业的R&D机构中只有24.7名科技人员,仅占企业总数的9.3%,并且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未能充分得到发挥。

(3)有效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没有形成。技术创新能否成为一个国家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关键在于技术成果产业化。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弱,高技术产业化程度低,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转化率不足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尽管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30%左右,但与世界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中介服务机构能有效地传递信息、协调产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对企业而言,中介服务体系的支持和帮助不可或缺。但是,我国中介机构普遍存在队伍素质不高和装备条件差等问题,还有场地、设施和服务水平不尽如人意。由于没有形成互补的服务体系,中介机构的运作往往各自为政,其综合服务效能远远没有得到发挥,也不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4)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及创新的关系没有定位好。大多数企业只重视把技术引进来,掌握技术的基本情况,达到提高国产化率即可,忽视了对技术详细的消化、吸收及进一步创新、开发,导致不少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引进。即使对技术进行改造,也是起点很低,未能形成与工艺、技术、装备、试验加工、测试同步配套的整体改造。

2大力加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思路

针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要解决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2.1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体制环境因素

(1)必须实行股份制度的企业改革。我国应该以高科技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为突破口,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因此,必须创新体制,使企业成为产权明晰的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允许技术和管理等智力因素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和参与分配。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尽快推出科学、合理的关于技术创新价值和所占股份的计算方法,并让有关评价机构对技术创新进行正确评估。

(2)必须建立与技术创新配套的融资制度。技术创新、投资本身具有风险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目前,我国技术创新投资主要来自银行,而银行贷款首先考虑安全性,同时银行贷款也尽量支持“短平快”的项目,以便获得短期利益。因此,银行往往不愿意对具有长远意义的技术创新贷款。这一特征不符合技术创新对投资的风险性和长期性的要求,这是导致我国技术创新发展不快的一个根本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除了继续增加我国上市企业的数量外,要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专门高新技术企业板块,让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能上市融资;二是允许和促进我国各个地方建立小型的地方性的股权市场,通过这种股权市场获得风险投资,这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极为重要。国家可先在全国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二板市场为试点;三是各级政府可以设立创新基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3)必须发挥税收杠杆作用。税收优惠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有着直接的影响。美国政府为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计划在20世纪最后5年中,拿出65亿美元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减免税优惠。相比之下,近几年我国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实质情况的税收优惠不多。这将直接影响企业开发和生产新产品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必须制定税收鼓励政策,一是对企业购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进行技术改造项目的国产设备,实行按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二是对进口先进技术与设备可实行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等;三是明确规定R&D、科技人才工资等支出划入无形资产的办法。此外,要落实高新技术产业的鼓励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同时要尽快制订、完善并出台与政策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协助企业用好用活企业技术创新政策。

(4)必须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技术创新需要利益机制的刺激,而对技术创新活动既有效又有约束的利益机制是产权。目前对知识产权的各种侵权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技术创新的发展,干扰了一些领域的正常经济秩序。国家要从法制经济和信誉社会的高度,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侵权者给予重罚和严厉的打击;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让人们真正认识到侵犯知识产权和侵犯其他财产权一样违法可耻。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制定产权交易中知识产权的定价和交易规则,充分体现知识产权的价值。

(5)必须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抓紧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反对垄断、保障公平交易、保护公平竞争的法制体系,严格执法,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国有企业提高效率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切实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分割、封锁市场的各种行政壁垒,防止任何形式的地区封锁、城乡分割、行政壁垒和部门垄断,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契约意识和信用意识,坚决依法打击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以及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经济犯罪行为,有利于创新产品畅销市场。

2.2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

(1)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支持企业建立不同形式的技术开发机构。国家和各省重点企业都要建立高层次、综合性的对本企业发展战略拥有决策权的企业技术中心,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企业技术中心要加强自身建设和机制完善,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开发能力。

(2)强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首先,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缩短国有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其次,要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在技术引进中应加强宏观管理,防止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和低水平引进。对一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国家应统一引进,然后组织产学研进行联合消化吸收,最后再转移到企业。

(3)重视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首先,在企业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新氛围。搞好企业现有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培训力度,不断扩充科技人员的研究领域,改善其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既有技术专长,又有市场眼光的创新型人才。其次,加大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要针对关键技术人才、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和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引进。最后,强化激励机制,在制度上形成“事业留人”环境。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企业实行产权多样化、知识产业化,通过技术入股、管理入股、员工持股和股票期权、创业股等多种分配、奖励形式以及建立相应的制度,实行技术发明人、企业管理者及企业职工的持股、股票期权、优先认股权等方法,使技术与管理转化为资本或股权。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形成人才引进、评价、鼓励和留人机制,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更加科学、有效、持续发展。

(4)实行产学研一体化。要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必须明确科研机构、企业、中介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合理分工和有机联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克服科研机构分散、低水平重复、缺乏相互合作的现象,促进科技、教育、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我国企业只有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建立以“产”为主,“产、学、研”结合的联合体,充分、积极利用大专院校成为高新技术的孵化器的作用,才能有效促进科研成果和科技发明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5)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技术服务机构要协助做好政策指导、项目管理、信息服务等工作并完善技术创新信息网,及时技术政策、科技成果、难题招标、新产品介绍和技术人才供求信息,并培育发展技术市场,办好各种形式的技术成果交易,建立洽谈等活动。结合当地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创业人员的服务业务,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针对投资、融资渠道不畅问题,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服务机构、吸引社会资金支持科技创新活动。深化科技中介机构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吸引专业人才进入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带动服务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包树珣.知识经济与现代农业[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高健.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肖峰.当前中国技术发展的若干制约[J].软科学,2002(2)

4远德玉.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比较[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8

5叶帆.我国技术创新的环境制约及其对策[J].决策研究,2003(1)

6严基河,陈佳桂,冯红.现代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7张伟.美日政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与借鉴[J].投资研究,1999(3)

8王奕,胡珊.浅析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J].发展论坛,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