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综合性学习调研

综合性学习调研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速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默读课文,记全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读课文中描写的段落,让头脑中的图象更清晰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述读课文侧重对学生进行摄取重要信息能力的训练;默读课文侧重于对学生记忆能力,复述能力的训练;有感情地读课文中描写的段落侧重于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同时也对学生的绘画、描述、表演等综合能力加以训练等,具体材料请详见下文:

《语文课程标准》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还要注意根据阅读教学的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方式。本文就“综合性学习”中“学会阅读学习”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今年夏天,我在*边见到一位卖莲蓬的妇女。品尝新鲜莲子是我早有的愿望,就连忙买了几个,当时感觉非常新奇。当我从莲蓬中取出一枚莲子时,我疑惑了。它形状如橄榄,大小似花生,颜色类嫩葱,小巧玲珑,惹人喜爱,仿佛一件艺术品,让我饱了一次眼福。可我实在不能将眼前的“莲子”与我曾经在“银耳莲子羹”中所见到的莲子联系在一起。我举着这枚所谓的“莲子”不知所从。卖莲蓬的妇女见状,告诉我“和吃花生一样”,我才醒悟,连忙剥去那嫩绿的“壳”,才惊喜地发现它的圆润、洁白的果肉,感觉到它诱人的清香,真是令人垂涎欲滴。我再剥开果肉,放到口里,细细咀嚼,尽情地品味,那满口生津,幽香沁脾的感觉,让我获得了满足,我暗庆自己不仅饱了眼福,也大饱了口福。然而当我再看到剥去果肉后,留在手中的嫩绿可爱、透着生命活力的莲子芯时,我不仅仅满足于眼福,口福之乐了。望着这小小的绿芽,很自然的想到了它那生津止渴,清火祛毒的药用价值。在一杯淡绿色的莲子芯茶流入腹中,被消化吸收、为人所用后,那一份心满意足的快慰,足以让我回味。

我们所见吃莲子的过程是:看外表——剥外壳——吃果肉——喝莲子芯茶。四步,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让我有所收获。

从吃莲子的过程中我自然联想到了阅读教学,阅读的过程与吃莲子的过程有着绝妙的关联。我不妨借用形象的剥莲子的四步,来解释我们阅读教学的抽象过程。

第一步,通读文章,看写了什么。(即读。)

任何事物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都是它的表面内容,读文章也不例外,所以,阅读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了解它写了什么,但是我们不能单纯的只是了解内容而已,因为我们语文教学还担负着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进行。

1.速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此层次,侧重对学生进行摄取重要信息能力的训练。

因为学生摄取重要信息的能力不同,我们当然不能统一要求同一标准答案,高度概括的固然好,记住几个重要方面的内容也可,只记住一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也要给以鼓励,便于学生增强自信,总结经验,下次读文章的时候就会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个过程不要限制时间,开始的训练时间要长一些。随着训练的深入,学生能力逐步增强,时间也就相应缩短。

我们知道,读一篇文章,谁都可能在快速的一扫而过的时间内,把文章中全部内容都有记在头脑中,一篇文章的信息很多,有的是重要的、关键的;有的是枝节的、无足轻重的。能够在尽短的时间,抓住最重要的信息,收入记忆库的人,具有很高的摄取重要信息的素质,而这素质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2、默读课文,记全课文的内容。

此层次侧重于对学生记忆能力,复述能力的训练。

学生默读课文后,让学生或小组、或同桌、或自己复述课文内容,试试谁的记忆力最好,复述的最精彩、最完整,如果课文过长,使用的时间就会长,也许我们会担心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实际并不然,一个学生复述一遍,或同桌每人复述一遍,等于又多读了一两遍课文,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悟,同时能力也得到训练,时间就没有白费。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有所得。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最好的,为了表现自己,他们有意识地去记忆文中的内容,就会全神贯注的,有意注意的集中恰恰是使记忆力训练收到最佳效果的先决条件,再借助学生的表现欲,而达到复述能力训练的目的。

3、有感情地读课文中描写的段落,让头脑中的图象更清晰。

此层次侧重于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同时也对学生的绘画、描述、表演等综合能力加以训练。

我们经常会说到我们的学生预感很差,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把语言文字作为符号储存在记忆中,而这些符号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则难以在头脑中闪现。就如同学不好英语的学生,英语单词所代表的实际意义与它的文字、读音难以合二为一,而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就学中的问题。我们对学生看到实物想到文字方面训练投入的精力比较大,因为我们力求的是借实物、学文字以应试。而看到文字想到实物方面的训练相对而言显得不够到位(也许这个训练难以量化训练效果,学生受益表面看起来是无形的),导致了学生思维面窄,预感差。年级越高能力越差。因此,要提高语文能力,就要从培养预感入手。

让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图景的美,将语言文字与其中内含的实际情景合二为一,使学生读文章,有看电影的感觉,真正地品尝到阅读的乐趣。这样才能把学生引进书的海洋中去遨游,进而达到学生热爱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训练的方法:有目的的选择一两段文字,让学生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读,让文字描写的图景在头脑中清晰起来,然后让学生或画(如景物描写部分)或讲(如心理描写部分)或演(如情景描写部分)将文字与图像融合,达到训练目的。

当然,每个人层次不同,欣赏能力不同,因此每个人对每段文字的描写的情景,在头脑中再现的图像也不尽相同,为了保护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只要有所感觉,就要给以鼓励,使每个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在持久的训练中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过三次读课文,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细读课文,看说明了什么。(即破)

这一步,重在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透视能力。

俗话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要让我们的学生有听弦外之音的能力,就要培养他们“透过现象,看清本质的透视力”。破文,就是要让学生透过文章表面去了解其内在的真正含义。一篇文章的每句话、每段文字,作者都赋予了它特定的目的,了解这个目的,揣摩作者的用意,让学生去了解作者的“弦外之音”,便是这一步要训练的内容,其实这也就是训练学生感悟主题的能力。不同的是挖掘一篇的主题,一段文字或写作目的不能作为我们的教学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借这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的破译来培养学生的破文能力。因此,破译了作者的目的不能当作结果了事,重要的是破译方法的总结,破译之后成就感的品味和保护。掌握了破文的方法,有了破文的成就感,学生就会产生破文的兴趣,破文的能力就有所提高了。

训练方法:让学生针对文中一句话或一段文字,反复咀嚼想想作者写它的目的是在说明什么?让学生谈自己的见解,可以争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不要求面面俱到,要及时评价,激励学生,接近尾声时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破文的方法,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提高破文的能力。

第三步,细品课文,看想到了什么。(即“悟”)

这一步训练重在培养学生悟性。

谁的悟性好,谁的能力就强,悟性一部分来自于先天智力因素,部分来自后天的培养,即非智力因素。它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混合体,悟性包含感受力与联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