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践思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践思考

一、*乡基本乡情

*乡是一个国家重点扶持的山区农业贫困乡,位于*县城东北部,地处部级保护区大药山南麓,牛栏江畔,距县城117公里,全乡国土面积148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委员会254个村民小组,*年底有7352户30523人,有低收入人口5255人,极对贫困人口5063人;境内居住着汉、苗、彝、壮、布依、满等6个民族。乡内最低海拔940米,最高海拔3426米,乡政府所在地1740米,属典型的立体山区农业乡。耕地面积25236亩,主产玉米、小麦、洋芋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蚕桑;经济林果有核桃、花椒、板栗;主要资源有矿产和水利资源。*年全乡人均有粮323公斤,人均纯收入1156元,农民贫困面大,且贫困程度深;乡辖区内有通昭通沿江公路一条,哨红公路*段长53公里,共有乡村公路总里程66公里;全乡各村已基本实现通路、通电和通水。*乡通过历届乡党委、政府和全乡人民的艰苦努力,*乡的发展面貌从纵向比,有了显著的变化,但和其他乡镇比,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相比,*的发展速度依旧较为缓慢。其显著特征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一、*乡农业产业结构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

近年以来,*乡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切实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开放程度,狠抓支柱产业建设、劳务输出等重点工作,把过去以粮为纲的一元结构,改变为种植粮食、种植经济作物、畜牧业养殖并重的三元结构。并依靠乡内自身资源,积极拓展工业经济,提高农村收入,进一步增强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全乡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在经济结构上二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支柱产业逐步形成,初步培育了以烟、桑、畜、矿、经济林果五大产业为主的产业链,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农民增收渠道逐年增加,全乡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年全乡境内天花板电站建设,哨红公路改造,烟水等工程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0余万元,有力地拉动我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1、积极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根据近几年来农民农产品持续走低,特别是粮食价格持续走低,农村中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突出,农副产品销售不畅,农副产品深加工滞后,农业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情况,乡党委政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搞活农村经济流通。加大对特色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结合*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在保住种植业,稳定烤烟产业的同时,加大了对蚕桑产业,畜牧业,干果经济林的培育,进一步拓宽了农业生产的空间领域,加深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改变发展思路,使农户在自觉选择科技信息和市场动态后,根据自身优势确定种植品种及养殖种类,调整后的农业结构,摆脱了过去靠政府发动,等政府收购的恶性循环,初步培育了以畜、烟、桑、矿和干果等五大产业,并制订了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逐步建立健全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并按照统一项目布局、分区域实施的原则,促进了支柱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2、不断加强劳务输出。*乡属典型的贫困乡,人多地少,全乡共有农村劳动力12000余人,剩余劳动力达7000余人。为此,乡党委、政府将发展劳务输出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劳务输出规划,积极开展外出务工人员技术培训。在充分发挥乡劳动保障事务所有序转移劳动力的同时,还与乡内外出务工人员立联系点,及时传送务工信息,为乡内富裕劳动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同时乡党委政府还积极主动地与在乡内建设规较大的两家公司云南省滇能集团、昭通昊龙集团公司联系,就近就地输出劳工,使部分不能外出的、季节性富裕的农村劳动者在家门口创收。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跟踪服务,提供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援助。并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务工致富的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全乡劳务输出人员常年稳定在7000人左右,占全乡富裕劳动力的70%左右,*年劳务收入超过1200余万元,劳务输出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劳务输出不但减轻了乡内人多地少的压力,并通过劳务输出,引进了外地的一些先进技术、资金和信息,打破了农村封闭式的自然经济格局,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和外地经济的横向联系。

3、全力挖掘自身资源。*乡属典型的山区贫困农业乡,自身没有国有、集体和民营企业,长期依靠传统农业维持发展,自身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限。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牛栏江梯级电站开发的机遇和自身水、矿两大资源,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展领域,创新办法,力求尽可能多地把外面的资金引进来,把内部的资金挖出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较好成效。*年,引进昭通大企业——昭通昊龙集团公司落户*,投资开发乡内的矿产资源。今年上半年实际完成投资达3000余万元。初步走出了大项目促进大投资,大投资促进大发展,大发展带地方大增收的以工哺农路子。

、当前*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步晚、程度低、效益不高,

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脱贫致富的一项主要工作,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大对培育产业发展的经济投入,建立产业科技示范园区,扩大产业基地,加强科技指导等各项措施,使全乡农业经济初步走上了农、林、牧综合发展的路子,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但从总体上说,全乡贫困面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步较晚,层次较低,效益不高。产业结构调整以政府推动为主,农户参与的主动性不够,投资模式较小,投资渠道单一,农民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和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入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

(二)农民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缺乏认识。

*乡的经济基础大多以农为主,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牛前人后的千年耕作方式和传统农业的经济形态使全乡农民小农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以保本经营,看天吃饭为主,仍习惯于在自家责任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还没有尝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甜头,对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性不高,不愿在土地经营中搞大规模资金投入,害怕出现风险,血本不归,得不偿失。如:地膜覆盖技术已推广了几十年,而一些农民还难已接受,政府采用无偿投资让农民承包塑料大棚,有些农民都不愿承包;一些由政府无偿提供苗木,发展林果业的村,对已投入物力、财力、人力种植的苗木,个别农民人为进行破坏。再如:*乡的樱桃在产量上算是全县第一,与隔江相望的鲁甸小寨相比不相上下,而鲁甸小寨樱桃饮誉昭通,名扬云南,供不应求。而*樱桃由于农民不注重管理和培育,*樱桃的命运只是生的廋土上,长在深山中,默默无名,仅一元甚至几角一斤,有时不无人问津。农民也仅作为一项意外收入。其关键原因就是农民在技术和管理上投入不够,让其自生自灭。这说明在推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老百姓在认识上还不够,还存在一定阻力。

(三)政府与农民在农业经济发展上难以达到共识

一个乡的产业规划和结构布局是全乡发展的核心,首当其冲的就是要着眼于乡内的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拓宽农业生产的空间领域,加深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外延性的广度和内涵性的深度开发两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面向市场,找准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找到突破口,因地制宜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发展,为全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寻求最佳的生产组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心情与农民的观望态度形成了强烈反差,这一热一冷,影响了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在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中,还未理顺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没有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走出来,而是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去搞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例如:*乡的蚕桑产业可谓发展历史长,收益见效慢,其主要原因就是农民在没有得到利益和服务技术较为落后的条件下大规模组织农民种植的,使政府强制种桑,老百姓强烈挖桑的对峙局面持续多年才使老百姓接受。这样一来,再好的项目,老百姓也不会趋之若鹜。

(四)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和认识不够

由于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尚属起步阶段,基层信贷人员或多或少缺乏深层次了解,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没有进行深入细致考察,缺乏科学分析,加之农业生产受诸如气候、技术、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投入资金要承担较大风险,因此信用社信贷人员往往对这种贷款存在“慎贷、惜贷”心理。

而在农业产业结构结构调整中的高资金投入与信用社可提供资金之间有一定的矛盾。如规模养牛、养羊,养猪,一个10头以上的养殖户仅引进良种和建设配套工程就需要近2万多元,而信用社一般为农户最高可提供5000元贷款。

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项目经营效益周期与农村信用社贷款收回周期之间也有矛盾。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生产周期长,比较效益低,决定了其投资回收期较长,而农村信用社现行贷款实行期限管理,最长贷款期限为一年,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显然无法当年收回投资,归还信用社贷款,不得已,只能超期,超期后,信用社要加收利息,农民负担无形中加大。

(五)现行农贷管理方式方法加剧了农业产业结构结构调整中贷款难和难贷款

现行的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体制中的一些规定、办法和措施严重制约了其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主要表现在贷款期限过短,利率过高,贷款数额小,农民在贷款过程中处处不便;同时,信用社行业管理水平提高后,各个信用社都加大了贷款考核,对贷款采取责任追究制度,实行不良贷款的零增长,致使部分信贷人员有贷不敢放,制约了支农贷款的增长。

三、对加快*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一)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快速发展的关键

农业经济要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广大农村群众,其核心是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如何调动农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资金、技术投入的积极性,是推动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乡作为贫困山区乡,农民的生产生活长期受传统经济的影响和制约,要改变种植模式还有一些距离。因此,乡党委政府首要的任务就是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从传统农业观念中走出来,进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在产业调整上主要选择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全乡或全村农民都能做,在经济上具有辐射力强,覆盖面大的项目开展,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民自觉自愿的行动。让利益引导农民加大资金投入。并抓住建设天花板电站的机遇,积极扶持和培育服务电站生产生活消费相一致的产业,不但为电站工人解决了生产生活困难,而且也促进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政府部门要发挥宏观指导、协调和服务的职能

要尽量减少政府行为,切忌强令硬上,避免造成农民群众的抵触对立情绪,政府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农村、深入到农民的内心世界,问计于农民,真正把群众引导好,把农民利益维护好,把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调动好;要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当地资源,切忌急功近利、不切实际地强行推广,不可盲目上一些不适应市场要求、没有前景的项目,造成农民不必要的损失;政府要从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为农民产业化经营和调整结构搞好服务工作,要为农民适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帮助农民对市场信息做深层次的调查研究,利用政府“数字乡村”网站,及时捕捉信息,及时信息,为农民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空间。

(三)加大金融部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积极参与和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力度

金融部门要树立民本思想,积极探索研究新形势下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观念、新方法、新手段,坚持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支持相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贷款与小额信贷资金相结合,扶贫贴息贷款与贷款利率优惠相结合,支持农村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

农村信用社要发挥好支农主力军的作用。立足农村、面向农业、遵循合作制原则,不以盈利为惟一目的,全心全意为村民、为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服务,全力以赴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真正“农民自己的银行”。

要确立共同发展的观念。农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是互为依存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共谋发展。农村是信用社的储源基地、信贷阵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搞活信用社、提高信用社效益的支柱和保证。应把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作为自身发展战略的基础工程来抓,围绕“米袋子”、菜篮子”、“油罐子”,千方百计做好支农服务工作,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赢得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要坚持人本观念,统一思想,全方位搞好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工作,农村信用社要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办社宗旨,把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本职工作;大力调整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政策措施,延长贷款期限、提高额度、减化担保方式,让群众得到切实的优惠和方便,让农民贷款不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