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产业培训

农业产业培训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农业产业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农业产业培训

农业产业培训范文第1篇

济宁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李长江

根据省产业化办公室安排,现就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作如下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

近年来,我市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总体思路,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出发,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领域拓宽、水平提高、进程加快、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势头。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100多家,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797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36家,年销售收入180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52家,过亿元的32家。现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0家,其中省级9家,国家级2家。培育带动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320万亩,带动农户76万余户。综合分析,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导产业渐趋明显。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瓜菜、林果、畜禽、水产品、优质专用粮食、油料、甜叶菊、芦笋、中药材以及劳务经济等10大区域性主导产业格局。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纵深发展,主导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逐步发展,特别是以绿色无公害瓜菜、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奶牛、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是生产基地逐步壮大。围绕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种养基地的开发建设。目前,全市在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9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在养殖业建成了1256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33处、年出栏万只的肉鸭基地34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02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20余处;在林果业形成了7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和10.7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三是龙头带动逐步增强。随着龙头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膨胀,对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带动作用逐渐增强。目前全市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农产品通过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进入市场,实现增值增效。四是利益联接机制不断完善。近年来,积极探索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连接机制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导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建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建立风险金制度等多种形式,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利益主体之间逐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共同体。象兖州的嘉隆公司、绿源肉鸭公司,邹城的呱呱鸭公司,曲阜新区的圣地药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大都采取了合同订单种养、种苗供给、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等契约化合作,建立了与农户较为紧密型的利益连接关系。

二、主要做法及体会

近年来,围绕推进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强化组织领导,加快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完善利益联接机制,加大政策扶持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和水平提升。同时,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强力推进。

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健全组织领导这个保障。为推进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去年市委、市政府适应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出发,整合产业资源,制定出台了关于培植壮大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并制定了与《意见》相配套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和《考核奖惩办法》,明确了具体的考核奖惩标准,实行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市里成立了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负责同志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从市直有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办公室,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各县市区和各有关责任部门也都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服务保障体系、考核奖惩机制和具体办事机构,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在今年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对2003年度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考核分列前三名的县市区,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的奖励,对有关责任人记二等功。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突出结构调整这个重点。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膨胀农产品生产基地,去年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在去年秋季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市里成立了11个督导组到县市区集中进行督导检查和指导服务。通过规划引导、宣传发动、配套服务、督导考核等措施,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向更高层次发展。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抓住龙头企业这个关键。龙头企业通市场、连基地、带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抓住龙头企业这个关键。为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重点扶持。一是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提高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择优择强加大扶持力度。对市级以上骨干企业、新上在建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市财政给予贷款贴息扶持。从去年开始,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拿出4000万元用于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进行贷款贴息扶持。三是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和产品推介宣传。为使龙头企业借助利用外部资源和优势,市里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到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招商和产品推介宣传,给予场地租赁费、宣传攻关费等补贴性扶持。

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把握利益联接这个根本。农业产业化的利益联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围绕完善利益连接机制,促进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利益连接机制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导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建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等多种形式,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运作,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利益主体之间逐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共同体。其主要做法是,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实行契约化管理,确定收购保护价;支付预付定金,给予必要的支持;提供信息服务,进行技术指导;发展股份合作组织,建立紧密型或半紧密型关系等。任城华仙甜叶菊股份有限公司,兖州的嘉隆公司、绿源肉鸭公司,邹城的呱呱鸭公司,曲阜新区的圣地药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有效抵御了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的经营风险,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

5、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强化政策扶持这个支撑。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扶持,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围绕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市和县市区拿出专项资金予以重点扶持。去年,市县两级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扶持奖励资金达到1.8亿元以上。其中仅用于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和培训的资金就在300万元以上。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快发展,在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素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薄弱环节和明显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区域性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够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还有待于提高。

针对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协调、调控、监督”等服务职能,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随着各级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步加大扶持额度。优化资金投向,整合投入资源。把现有农业开发资金、扶贫资金、农民教育培训资金等农业专项资金,进行整合,与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捆帮统筹使用,最大限度发挥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二)逐步建立政府引导下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资金协调机制。着眼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由各级政府引导,财政先拿出部分周转资金,由银信部门、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社会其他财团参加,组建农业贷款担保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供贷款服务。

农业产业培训范文第2篇

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科学途径,是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3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政〔2012〕25号)精神,为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四大兴农计划、三大惠民工程、六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发、十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和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战略作为总抓手,把六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平台,以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支撑,以相关服务机构为辅助,围绕相关联产业进行生产、加工和流通,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民合作组织协调型、市场依托型、科技推动型等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培育若干三次产业紧密协作、链条相对完整的农业产业化集群,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着力打造面品、瓜菜菌、油脂(花生)、生猪、家禽(肉鸡)、草食动物、林木加工、中药材、花卉苗木、果品(红枣)等10大农业产业化集群,积极培育都市休闲农业、有机食品小杂粮、尖椒调味品等产业化集群,重点扶持100家大型龙头企业,发展900家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800万亩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拉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1198”发展格局。

2012年,全市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4个,50亿元以上的3个;大型龙头企业达到40家,规模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00家,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450万亩。

2015年,全市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8个,50亿元以上的3个,100亿元以上的2个;大型龙头企业达到60家,规模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00家,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600万亩;建设1—2个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区和3个特色物流园区。

2020年,全市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18个,50亿元以上的6个,100亿元以上的4个;大型龙头企业达到100家,规模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900家,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800万亩;建成2个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区和4个特色物流园区。农业产业化集群提供当地农民收入占年纯收入的40%左右,吸纳农民就业达到22万人以上。

——瓜菜菌产业化集群。以市同荣菌业、市易祥食品、北蔬菜批发市场等国家省级企业、批发市场为龙头,以蔬菜生产基地县县、县核心,县、县,辐射带动周边,大力发展瓜菜菌生产、冷藏保鲜菜及精深加工。

——生猪产业化集群。以众品()食业等大型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市为核心,县和县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和熟食加工。

——面品产业化集群。以市健丰食品、益海嘉里()、辛安面业等大型面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滑丰种业等种子研发生产企业为依托,以县为核心,县、县、县等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饼干、月饼、方便面、挂面、速冻食品,以及谷朊粉等专用面粉精深加工。

——家禽(肉鸡)产业化集群。以永达()清真食品、县道口义兴张烧鸡等大型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县、县、县养殖基地为核心,大力发展肉鸡养殖和熟食加工。

——油脂(花生)产业化集群。以省星河油脂、省花实业、市腾达食品等大型花生油脂加工企业和深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县、县花生生产基地为核心,大力发展花生油、花生酱等精深加工。

——林木加工产业化集群。以艾迪嘉家具、省尚品家具等大型林木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县、县为核心,覆盖市、县林木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高档家具、木浆纸等林木精深加工。

——果品(红枣)产业化集群。以合生源食品、县如日枣业、县枣乡情等红枣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以县红枣基地为核心,大力发展红枣系列饮料、红枣含片、红枣保健品等精深加工。

——花卉苗木产业化集群。以市龙祥花卉园林工程、市龙安区兴龙苗木等为龙头,以区为核心,、县等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发展花卉苗木繁育。

——中药材产业化集群。以创新药业等企业为龙头,以市、县中药材基地为核心,发展中药材种植和精深加工。

——草食动物产业化集群。以诺金食品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县、县、县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为核心,发展生鲜牛羊肉及精深加工产品。

——都市休闲农业产业化集群。以县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区都市农业度假区、区观光农业示范区、县设施农业示范区为核心,围绕市区,打造东、南、西、北四个现代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区,构建市现代休闲旅游农业黄金圈。

——尖椒调味品产业化集群。以省宋都老倔厨等大型调味品生产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县、县尖椒生产基地为核心,发展尖椒调味品。

——有机食品小杂粮产业化集群。以市东姚洪河米业、县火龙岗绿色食品小杂粮等企业为龙头,以市、县、县和龙安区小杂粮基地为核心,开展有机食品小杂粮精深加工。

(二)具体任务。

林州市:培育生猪、中药材和有机食品小杂粮产业化集群。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1个,50亿元以上的1个;2020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2个,50亿元以上的1个,100亿元以上的1个。

县:培育面品、瓜菜菌和草食动物产业化集群。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2个,2020年达到4个。

县:培育面品、家禽(肉鸡)、油脂(花生)、瓜菜菌和林木加工产业化集群。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1个,50亿元以上的1个,100亿元以上的1个;2020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4个,50亿元以上的2个,100亿元以上的2个。

县:培育瓜菜菌、油脂(花生)、果品(红枣)、花卉苗木、草食动物和尖椒调味品产业化集群。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2个;2020年,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2个,50亿元以上的1个。

汤阴县:培育面品、瓜菜菌、生猪、家禽(肉鸡)、中药材和有机食品小杂粮产业化集群。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2个,50亿元以上的1个,100亿元以上的1个;2020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5个,50亿元以上的2个,100亿元以上的1个。

区:培育形成花卉苗木、都市休闲农业等产业化集群。2020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1个。

区、北关区、殷都区也要结合本地优势,积极培育都市休闲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瓜菜生产基地。

三、重点工作

(一)壮大优势产业。

立足本地资源,围绕集群培育优势产业。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科技推广等措施,加快关联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实现优质农产品基地规模扩张、技术装备提升、科技投入集约化、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加快形成粮食作物、畜禽养殖、特色种植等一批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大型原料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证原料供给和质量安全,满足龙头企业加工需要和市场需求。到2020年,围绕农业产业化集群重点建设800万亩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扶强产业龙头。

围绕十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认真落实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服务和运行监测工作,鼓励大企业强强联合、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功能互补性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持续提升三大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建设水平,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园区、综合市场以及信息服务、包装设计等配套服务行业向农产品加工基地区聚集,为扶强产业龙头创造条件。2012年十大农业产业化集群都要确定3—4家龙头企业重点扶大做强,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在全市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省级、国家级大型龙头企业。到2020年,围绕农业产业化集群重点培养壮大100家大型龙头企业。

(三)集聚加工物流。

围绕集群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专业市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对接,促进加工物流集聚,提升市场功能,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规划引导,结合各地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在六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内规划建设一批与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相配套的鲜活农产品物流体系、冷链物流体系、特色农产品物流体系,推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农超(批)对接,为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提供配套服务。支持和鼓励仓储物流、产品包装、信息服务、广告设计等行业到现代农业示范区参与产业化集群建设,享受农业产业化集群优惠政策,逐步实现农产品无害化、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

(四)发展合作组织。

围绕十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重点扶持900家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鼓励发展合同和订单农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农户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代售、代供等“六统一”服务,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提高“订单”、“合同”履约率。规范合同和订单行为,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形成农业产业化集群“多赢”格局。2012年,每个农业产业化集群要重点培育壮大20—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与龙头企业实现合同生产,合同订单率30%左右。

(五)实施品牌战略。

围绕集群培育,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使每个集群都有一批叫响全省、全国的知名品牌和商标,提高市场竞争力。对现有品牌进行整合提升,增加品牌含金量。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提高企业品牌的科技含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影响力和知名度,培育和打造一批国家名牌、省级名牌产品。

(六)提升“四化”水平。

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围绕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加速政策、资金、科技、人才以及农业现代化装备向农业产业化集群相关联产业的集中投入,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知名品牌培育、物流园区(市场)、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流转、高效农业园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农村沼气工程等十方面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群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坚持以加工集聚地为核心,在特色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建立农科教相协调、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配套体系完善,能够辐射带动周边的农业产业化集群,促进一、二、三产业充分融合。按照我省农业产业化集群标准,农业产业化集群要具有龙头企业积聚发展、主导产业突出、农产品加工能力较强、农业组织化程度较高、产业链条健全、配套服务完善、品牌优势明显、带农惠农效果显著的标志,集群内要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加工型企业通过自建基地或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签订合同收购的原料要占生产加工原料的60%以上;种植加工类集群要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万户以上;养殖加工类集群要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5000户以上;集群内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应达到60%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协调工作机构。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参与的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具体负责规划实施、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建立目标责任制。把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纳入各县(市、区)政府、各相关部门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二)科学规划布局。

坚持以地方资源优势为基础,以龙头企业集群聚集为重点,与创建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有机结合,统筹布局农业产业化集群。各县(市、区)政府要结合当地农业资源优势,按照有利于土地、资本、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聚集,合理配置、有效衔接的原则,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统筹兼顾,精心部署,积极推进。鼓励各地打破地域边界限制,开展横向联合和纵向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格局,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集群。2012年要完成相关规划,规划要具体到乡镇、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加大政策支持。

1用足用活用好优惠政策。按照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政策,完善用地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用于产业化集群内加工型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化集群内的养殖加工企业用地,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用电优惠政策,支持产业化集群内供配电设施建设,优先保障农业产业化集群生产用电的需求;对农业产业化集群内龙头企业生产用电,各级各部门在电价调整中给予支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集群内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增生产线贷款、投资新(扩)建畜禽养殖基地或种植原料基地的贷款,财政按实际贷款额给予贴息支持;对农业产业化集群内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购置检测仪器设备给予资金补贴;对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给予资金补助。对农业产业化集群考核达标合格的市财政给予资金奖励。

2加快项目整合。对国家、省、市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农村沼气建设、农民劳动力培训、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资金,市、县财政在安排项目时,重点向农业产业化集群倾斜。

3加大金融支持。加强涉农担保体系建设,各级政策性投资担保机构,要放宽担保条件,对农业产业化集群内的龙头企业融资项目,担保费率在市场同等条件下给予10%的优惠;对为农业产业化集群内龙头企业提供担保额度超过全年业务总量10%的,各级财政应提高对其代偿损失和风险准备金的补偿比例。鼓励农村金融创新,加快发展村镇银行,扩大涉农小额信贷,各金融机构应在授信额度、涉农金融产品等方面加大对产业化集群的扶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保险机构在产业化集群中开展政策性保险业务,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大对涉农保险机构的补贴力度。

4大力招商引资。坚持大招商、招大商,鼓励产业化集群内龙头企业开展对外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集群内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资本、技术合作,大力引进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促进产业产品结构升级。对引进外来资金新上的项目,享受省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同等奖励政策。鼓励产业化集群内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扩大农产品出口。

5强化科技人才支撑。鼓励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切实解决科研与推广脱节的问题。支持产业化集群内龙头企业申请专利,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农业产业化集群内龙头企业新设立的国家级研发中心,给予一定的补助;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注重人才引进和培育,各级政府要将农业产业化集群内的龙头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培训,纳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创业人才培训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人才培训工程,在资金上给予适当倾斜。鼓励各县(市、区)出台政策,开展对行业领军人才、高科技人才的奖励,吸引各行各业精英及高科技人才落户和创业。鼓励各地聘请知名专家、引进高科技人才和培养技术骨干。

(四)实行考核奖惩。

1建立完善督导检查机制。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相关成员单位成立督导组,负责各地农业产业化集群的日常督导和检查。市政府每年安排巡回观摩,交流经验,鞭策后进。督导检查结果要与年度目标管理相结合,实行综合考评,切实增强督导检查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科学考核认定。参照我省农业产业化集群考核认定办法和相关标准,由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工作领导小组对各县(市、区)申报的农业产业化集群规划方案进行审批认定,命名授牌;达到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标准的,推荐上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对各地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实行县(市、区)排队、分级管理和阶梯递进。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对命名授牌的农业产业化集群,3年后实行达标验收(达标标准、考核办法另行制定),验收合格的给予相应的奖励,未达标的不再享受优惠政策并摘牌。

3加大激励奖惩力度。对成功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县(市、区)、乡(镇)负责同志,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以及在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除享受省级有关奖励政策外,市委、市政府还要给予相应的荣誉和物质奖励。

农业产业培训范文第3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1号)精神,着力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20*年农业产业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突出优势产业,加强基地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建管并重的原则,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20*年新增和改造主导产业基地6万亩。其中:培育毛竹2万亩,新辟茶园1500亩,“金鸡种”等良种茶无性系扦插苗75亩,新辟和低改桑园1万亩,种植百合3万亩,并开展百合品种改良、提纯复壮试验示范,抚育油茶0.5万亩,新增土池养鳗500亩,积极发展中药材、石斛、沟鲶、畜禽和绿色蔬菜等基地。注重加强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小区建设,新建1平方公里以上的现代农业综合小区1个,省市级龙头企业各建立面积不低于300亩基地1个以上,各主导产业牵头单位负责建立1000亩左右的示范点1个以上,各乡镇重点打造本地主导产业示范基地1个以上(种植业和林业连片500亩以上、养猪500头以上、养禽5万羽以上、水产精养100亩以上)。每个示范小区和示范基地都要做好规划,设立简介牌,明确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做到高起点、高质量,示范带动,促进发展。

二、围绕精深加工,培育壮大龙头。按照省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政〔20*〕96号)要求,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各项政策,立足资源优势,整合壮大以茶叶、茶油、烤鳗、健康奶油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支持一隆羽绒、龙华竹业、源牌制丝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大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力度,组建龙头企业甲级队和乙级队,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20*年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3-5家、市级10家。积极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后备队,充分发挥能人大户带动作用,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营销专业大户。

三、加强示范引导,发展合作组织。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应对市场能力。县农委、工商、科协、民政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与服务,抓好示范建设,每个乡镇要围绕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以上。巩固发展主导产业行业协会,规范提高现有协会达到“五有”标准,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行业协会发展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乡(镇)村要围绕主导和特色产业兴办专业联合社,形成组织网络,真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四、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继续推进“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扎实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注重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重点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与应用,发挥科技在增产增收中作用。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民转移培训,开展定向、订单培训,扩大转岗就业。由各乡镇负责组织,各相关部门提供师资和教材,全年完成农民培训5万人次。

五、加快品牌认证,强化质量安全。按照“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志溯源、适时监控、消费安全”的监管模式,建立完善全县农产品监测网络,重点加强农产品药残的监测、检验,依法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按照“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的要求,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建成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围绕“争创一个品牌、连接一个企业、带动一片基地、开拓一方市场”的思路,实施品牌带动、市场拉动和项目推动战略。争创全国绿色茶叶基地县,新增有机绿色农产品认证20个、农产品注册商标3-5个、*名牌农产品1-2个、*著名商标1-2个。

六、加强宣传推介,拓展市场流通。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加大宣传促销,增强品牌效应。筹办好第七届*山黄芽茶文化节和北京黄芽茶推介会,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和交易会,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在省内外大中城市设立窗口,鼓励支持绿色有机农产品、名牌产品进入省内外大中型超市,不断提高*山农产品的知名度。完善、繁荣以大别山绿色商城为龙头的市场体系建设,探索连销经营、物流配送、产销直挂、电子商务等流通方式,努力提高我县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加强农村信息传递,充分发挥*山农业信息网平台作用,抓好延伸,扩大覆盖,提高登录率,抓好“进村、入户、到企业”。各乡镇建立信息和收集制度,及时将网上信息转递到千家万户,促进市场流通。

农业产业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升级;草根人才;理念对撞;人才脱档;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的不足在农业产业化升级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国际先进理念难以被很好地应用;龙头企业后续力量不足;草根人才综合素质偏低。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期间我们慕名来到农业产业化先进典型江苏省东台市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走访。通过走访当地干部群众,走进龙头企业、深入产业园区、参观农产品集散市场,我们对当地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产业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有了直观的感受,对发展农业产业化在“三农”工作中的地位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们对当前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选出亟待解决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总结、探索。

一、问题表现

(一)理念对撞——“国际视野”难以植根本土

农业产业化要前行就要着眼市场,紧紧围绕国际标准需求,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具体表现为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通过引进国际生产技术,进行分类加工、用科学生产、管理、营销理念来铸就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但在具体推进时却面临着农民综合素质难以适应国际标准的突出矛盾。东台市早在1979年就已经开始小规模种植甜叶菊,经过多年的探索,当地已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取得了较好效益。为使这一新一代绿色保健糖源产业得到发展壮大,当地政府高起点规划引导,倾力引进加拿大GLG集团的投资,兴建集研发、种苗、生产深加工、营销于一体的甜叶菊生产加工基地——润洋公司。项目建设早在2年前启动,企业与政府密切配合,两条生产线于2008年年底如期建成。然而紧接着的工作推进却异常的困难,在深加工生产过程中,企业在当地招聘的工人对严格的生产加工规范要求难以适应;与投资方自带的加工生产骨干在理念、技术等方面难以磨合,需企业长期支付巨额的培训成本。同时,农民在初期选种、标准化种植和后期菊叶采摘上得不到必需的指导再加上部分菊农缺少基本的诚信意识,销售的菊叶与收购方的要求存在着巨大反差,使加工环节很难保证最终产品的要求。可以肯定,企业加工与农民种植之间的质量“博弈”,将会经历一个较长的磨合过程。究其原因是当地农民的知识视野形成了顽固的习惯,很难一下子改变根深蒂固的自给自足、及时唯利的小农经济思想。仅靠龙头企业和政府方面的努力,争取主动权将十分艰难。必须挖掘培养更多的本土人才。

(二)人才脱档——“先进标兵”面临生存危机

由土生土长的富安人,全国人大代表卢克松同志领军的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系农业部等九部委联合认定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其探索的“公司+工厂+农户”茧丝绸产业化运行模式和效益二次分配,被业内誉为国内最成功的模式,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主产品白厂丝的质量、性价比在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为造福当地农民,壮大镇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家知名企业在取得具大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困境。首先,公司经营班子平均年龄高达57岁,自身的力不从心再加上目前公司运行中交织着的各类矛盾和困难使他们“雄心”难在。补充更替经营管理人员已十分迫切,但要选择到一个能够融入到农民中去协调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并且有能力持续驾驭市场,不断创新经营管理理念与茧丝绸生产加工技术的人才并非易事。其次,在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大背景下,栽桑养蚕依赖的是50岁以上的留守劳动力。但5年-10年后这批劳动力将最终丧失同时进城务工人员又难以适应辛苦的蚕茧生产工作,茧丝绸业将面临着基本劳动力短缺的危机。这势必要求产业转移或采取新的组织形式来谋取更大效益源泉,这些工作需要一个庞大的人才体系来适应时间、空间的高跨度;组织、协调、运作的高难度。而这个人才体系的核心在于能够与农民同甘共苦,完全融入当地茧丝绸文化的草根人才。

(三)草根人才——“产业提升”凸现能力不足

著名的“西瓜之乡”三仓镇走特色农产品生产致富路径的能人辈出,目前建成了1个无公害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50多个产销合作组织,扶持培养了1400多人的农民经纪人队伍。他们凭借较高的技术投入率、新品种引进率、田间茬口利用率、钢架大棚普及率使得全镇大棚种植面积高达10万亩左右,外包土地5.5万亩,农作物亩均效益稳定在5000元左右。“东台西瓜”、“佳脆牌”萝卜、青椒、胡萝卜凭借较高的“绿色含金量”享誉全国。但是,我们不得不指出当地的农业生产更多的仍局限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模式,产品仍定位于初级的农副产品上,营销仍以经纪人原始的贩运式销售为主,这就决定了农民难获市场主动权,收益与辛劳的比率差距较大,农业发展难以摆脱原始的农业生产力释放空间的约束。在农业产业化初级阶段中显现“吃苦耐劳、博击在前、初有成就”优势的草根人才,因受小农经济的思维束缚再加上自身文化知识的欠缺,面对现代经营模式的迟滞,客观上难以在未来产业升级中有较大的作为。

二、矛盾分析

在调研走访中我们和东台的有识之士共同分析了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从客观上看:催生农村实用人才群体的因素缺乏,各项保障机制孕育时间漫长;传统农业难有作为的认识根深蒂固,大部分劳动力对现代农业的认知肤浅;涉农工作辛苦,跳出农门,居所城市的愿望普遍存在,市场配置的难度大;诸如大学生村官、农业科技人才的配置只是在较高层面上推动的一种象征性体现,并未真正从“三农”工作的战略要求,从根本上采取切实保障的措施。从主观上看:上下的组织程度不高,在无商不活、无工不富的认知牵引下不少领导干部缺少对“三农”应有的认识高度从而导致农业所需人才开发在区域发展中的位置还不突出;动态性管理服务水平层次还较低,大多停留在“年初谈谈打算,年中搞搞培训,年未统统数字”的层次上,针对性、系统性缺乏,各项服务管理工作并未落到实处;对涉农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农村科技人材的补充投入、配套政策明显不足。能工巧匠、经纪人独立作战较为普遍,他们获取新知识、新理念、新政策的渠道不畅,激励引导机制缺失,这些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势必制约束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实施多层次、多方位、多途径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造就一批能够创新经营模式;巧用市场制胜技能;借用现有产业优势带动农业产业新发展的人才群体势在必行。

三、对策建议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掀起人才开发认识大提高

在各级领导干部中着力开展《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的再学习,系统诠译、理解“三农”在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围绕农业产业化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价值地位,充分探讨、理解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辩证关系,充分思考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中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发展现代农业所具有的贡献潜力。同时,在具体落实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上着力突出健全目标体系;钢化主体责任体系;强化开发组织体系;细化培训课目体系;落实激励保障体系;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明确载体建设体系等7大配套工作机制建设。通过必要的考核引导,促进各级行政领导在思想上重视、在位置上提高、在精力上保证、在物质上保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二)立足农业产业化,推动涉农职业教育大发展

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必须围绕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依托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实施农村人力资源的持久开发,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群众创业创新能力。为此必须转变过去农村人才开发小打小闹、冠名挂职的低效模式,着力从基础教育上谋求现代农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强化涉农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助推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一要打破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同质化套路,把构建新型农村教育体系纳入农村改革体系,加大涉农职业教育比重。在有效利用、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农村产业经济特点、区域特点重新布局涉农职业教育机构。二要出台相关政策扶助涉农职业教育发展。加大对相关教育机构的硬、软件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对优秀涉农职业高中生对口单招进入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习的力度,减免或补贴学生在职高阶段的学习费用,对毕业学生从事相关农业项目创业就业给予贴息,小额贷款等政策扶持。使涉农职业教育机构具有吸引力、生命力,真正形成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三要整合力量,防止政出多门。农村人才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利益部门多,经常存有“都负责,都不负责”的倾向。为此应打破管理体制的束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上来,努力将农村涉及教育机构打造成农村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三)面向农业产业化,实施高教专业结构大优化

现代农业有着内容丰富,寓义深刻的内涵,需要高等教育机构加深理解,积极面对。现代农业已不再是传统的第一产业,随着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将分离出许多新的部门,产生许多新的工作岗位,这无疑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空间。为此高等教育机构应面向农村,面向市场审视自身,建设服务的新空间。一方面发挥自身优势优化开辟涉农专业,在专业结构、教材体系上进行科研攻关,尽可能地适应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改变招生方式,积极面向具有“三农”工作经验的草根人才以及涉农职业教育中的学生实施定向招生,学业完成后再回流农村;同时尽可能组织更多的大学生赴农村学习调研,到龙头企业见习锻炼,让在校大学生了解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未来创新,创业空间有直接的感受和认识。

(四)加大政府扶助,吸引进城经商能人大回流

农民商人往往处事灵活,吃苦耐劳,接受能力强,在进城经商过程中积累了经验、资金、人脉加之切不断的乡情,使他们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活力之源、后劲所在。在城市竞争越发激烈的新形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发挥潜能,创业致富的广阔空间,倾力倾诚吸引他们返乡寻求新的机会,应成为农村人才开发的重要方面。营造以爱家乡、忆亲情为内容的创业文化,使之增强返乡意愿;宣传农业项目的创业典型,展示最新发展成果,先进经营理念,使之增加创业动力;构建农业产业化发展扶助机机制,优化创业环境,使之增强回流欲望;建立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着力开展经营管理培训,使之增强创业能力。

农业产业培训范文第5篇

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否很好的进行下去,关键在于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是否与农民结成共同利益关系,是否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特征是企业和农户等经营主体在自愿联合基础上进行分工与协作,如果每个参与主体,尤其是农民不能获得合理的利润,产业化经营就很难健康发展。因此,合理稳定的利益关系是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如果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处于附属地位或陷于被动的接受地位,难以充分分享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利益,其应得的利益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就会大受打击,农业产业化经营也难以实现。因此,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时,坚持扶持生产、让利于民、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和依法按章办事,尽可能公平公正地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建立一种能兼顾各方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着眼,在协调利益关系时,一是要强化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避免农民以个体的身份同企业打交道。权利是一个抽象的规定,必须通过组织的力量才能实现。同时可积极探索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营组织,实行农民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入股等,与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强化合同意识,把农民与龙头企业问的合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各利益主体要增加履约意识一切按合同办事,严厉处罚违约行为;政府要依法管理,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同时加强各地政府之间的协作,推进合同契约关系的履行,保护各主体的正当权益。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利益协调的重点。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阶段,要重点发展和规范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加强产销衔接,规范产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在产业化经营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返还一定利润,以及提供良种设备、资助周转金、进行技术培训等形式,使企业与农户建立较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

2破解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培育

一般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受益的主体也是农民,离开了广大农民的参与,农业产业化不可能发展,更不可能长久。但此处的农民非单个的个体,而应是组织起来的农民,离开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很难顺利进行。现代市场经济认为,分散的农户存在着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生产选择的盲目性,家庭经营的分散性,经营方式的封闭性,商品交换的滞后性。因此,单个农户难以成为完整而有力的市场主体和产业化经营主体,难以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目前应强化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功能,积极构建家庭承包制基础上的农业合作体系,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农村有限的资金、土地、人力等资源集中起来,以整体优势参与市场竞争,以确保小农户在大市场中具有平等地位,分享涉农产业和涉农服务利润。在实践中一是要在继续完善已有的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贯彻实施,加强对合作社的规范管理,同时加强对合作社的扶持,在资金、培训、人才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建立较多的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二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凭借资金、信息、技术优势,联结带动更多的村、镇创办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开展各种产业化经营活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否形成规模,重要标志是能否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强竞争能力、与农户和基地具有密切的共同利益纽带关系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目前要注重引导龙头企业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确定企业的生产方向,并通过协议购销、合同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等形式,与农户结成稳定的协作和合理的利益关系,把农民与国际市场连接起来,将农业推向国际市场,加快农业的国际化步伐。三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扶持与管理,不论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是龙头企业的发展,都应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法律保护和信贷税收等优惠。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搞好服务工作,为农民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培育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3破解产业化经营的链条延长

农业产业化水平如何,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产业链的长短。只有对农产品不断进行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使“短”链作“长”、“单”链做“多”、“弱”链做“强”,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突破微薄利润瓶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使农民获得二、三产业利润,大幅增加农民收人。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230万人就业,带动农民增收193元,而且增长潜力很大。产业化经营链条的延长,一是需要新思想观念。要善于以现代工业、服务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树立大产业思想,促进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不自我封闭、不互相封闭,这样才能消除发展产业链的思想障碍,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原有格局。二是建好“第一车间”,做好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搞好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批量化生产、绿色无公害生产,逐步建立健全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体系,为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依据,为塑造优秀品牌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搞好农产品加工。要尽快改变当前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层次不高、尚未形成“田间到餐桌”的完整链条、产品附加值水平低的状况。要坚持高起点,发展高档次、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善于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方式引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技术力量雄厚、市场广阔的大型农事龙头企业,围绕支柱产业,扶持一些集种植、加工、运输和销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企业集团,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通过鼓励龙头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通过政策调整、资金支持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创造知名品牌。在与城市工业布局调整相结合,与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结构调整相结合的过程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四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品牌培育与推广,通过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通过交易方式的改进,通过不断壮大中介组织、经纪人和运销队伍等措施,打开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

4破解产业化经营的人才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如果缺少各种人才,农业产业化就难以顺利推进,产业化水平就难以大幅度提高,产业化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于人才。因此,在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同时必须增强人才意识和强化人才观念,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按照人才素质高水准、人才作用高效率的要求,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和培育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产业化人才队伍。一是重视人才引进。如在招聘乡镇公务员和事业人员以及“村官”时,可以尽量多招聘农业专技大学生,以及懂经营、会管理的各类人才,不断提高基地与龙头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引导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不同方式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动。对具有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公务员,可下派到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锻炼培养。制定高级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重点引进适应龙头企业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和科技创新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及拥有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人才。二是重视人才培养。做好农村基层管理人才培育,逐步调整农村村级干部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其政治素质、科技和管理水平。确立培训阵地,针对农业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确定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培训计划,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技能开展培训。加大对农村经营能人培养力度。通过各种培训及农业科技推广,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与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在农村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敢拼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经销队伍。三是重视人才开发。在职业高中学校,要尽量多设置相关的农业专业技术课程;在各类农业院校,可以把农村生源学生列入国家学费减免和生活资助范围,吸引更多的青年学习农业科学技术。要积极构建人才资源开发激励机制,逐步使农业产业/4Acj-开发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5破解产业化经营的管理体制改革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产业化的背景下,农业不再是单一的生产环节,包括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即所谓“从田头到餐桌”,涵盖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领域的全部内容。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的纵向一体化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其发展必然要求城乡界限、部门界限、行业界限和所有制界限的突破,要求传统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农业与农业关联产业实行农工分离、农商分离的管理体制,部门分割、城乡分离,切断了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致使农业产业链条被人为分解。本来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而管理体制却将再生产过程分割成很多部门和很多层次,各部门、各层次又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单位,这既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也不利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这种条块分割、职能的分散,一是会因为执行链条和环节的过长,使涉农政策难以及时完全地落实到实处;二是部门问如果相互推诿,会妨碍再生产过程相互协调和经济的正常运行(供销、粮食、商贸),不利于产业化的正常运行。三是不同涉农部门在抓产业化的过程中如果缺少必要的沟通和联系,必将导致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难以形成合力,获得整体效应。因此,产业化经营的推进,离不开现行管理体制的改革。要通过深化改革,强化政府的综合服务功能,弱化条块分割的政府部门管理职能,以促进农业各环节的一体化。目前可考虑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各部门的涉农资源进行整合,在条块交融的基础上统筹城乡发展。在此框架下既可以强化对小农的保护,将涉农行业的收益尽量留在农民手里、农村内部,用于农业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又便于统筹协调,整合各种涉农政策及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使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