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主义发展进步交流

社会主义发展进步交流

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是中国共产党向世界的郑重宣告,它表明了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继续奋勇前进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指明了我国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发展路径和前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中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他们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后的正确选择。1956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教训也十分深刻。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富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后来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当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并不很清醒。这种不清醒并不是认识上的一时糊涂,而是思想路线出了问题。正是思想路线上的迷惘,导致了政治上的迷失方向。正当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亟需用一段时间来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改善民生之际,我们党首先是本人,却对国内外形势发生了严重误判,认为阶级斗争是我国社会继续发展的动力,于是发动一波又一波的阶级斗争,最终导致了“”这场大灾难。邓小平临危受命,担当起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把我们国家从危难中挽救了出来,使之走上了一条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由于以往错误的根子在思想路线不正,所以邓小平就从思想路线入手,作为拨乱反正的突破口。只有思想路线端正了,全党才可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可能重新审视我们过去走过的道路有没有错、错在哪里,才可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根本上扭转错误方向,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邓小平的一大贡献。但这一理论、这条道路能够一直坚持下来,能够发扬光大,则是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是全党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广大人民正确选择的结果。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的正确选择是完全一致的。没有党的正确领导,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事业就会迷失方向,而没有人民的正确选择,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事业就难以持续发展。党的领导对我们的事业起着引航作用,而人民的选择则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恒久动力。党的正确主张,得到了人民的真心拥护,并且变为自觉的行动,这就是一种历史选择。过去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这样,今天中国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这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指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是这一理论指导下的伟大实践。就理论方面来说,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最大的特点,就是同志说的,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的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由邓小平开其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共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建了这一理论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但它的核心部分是发展和改革。发展和改革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以贯之的共同主题。

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样强调发展问题,这是由中国现阶段的历史方位决定的。邓小平指出,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考虑一切问题都要以此为出发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生产力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解决的方法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所以邓小平提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经济建设是国家各项工作的中心。邓小平不仅强调了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还拟定了分几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宏伟的发展目标,这就是:到20世纪末,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温饱,开始奔向小康,然后继续努力,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发展,实现四个现代化,达到小康水平,这是邓小平发展观中几个相互连结的重要内容。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总结了他多年来关于发展问题的论述,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并且强调,发展并不是单指速度和数量,而是指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同志在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其中的一个代表而且是第一个代表提了出来,充分说明他对发展问题的重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了起来,后来又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些都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和邓小平一样,也十分强调要全面理解发展,要把握好发展中的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他认为处理好这种关系,关键在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文选》第一卷第462页)提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邓小平的发展观,而且对今后我国发展的思路作出了战略调整,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以往我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观”,形成“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执政理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和以往曾一度出现过的片面强调发展速度、强调GDP的发展观不同,“科学发展观”注重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新的、可以说是经典式的诠释,他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为什么发展是第一要义?因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为什么以人为本是核心?因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什么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为只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是健康的发展、和谐的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的发展。为什么根本方法是五个统筹?因为只有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几部分内容互相衔接,密不可分,形成了一个科学的整体。“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偏离了它,就会走向歧途。

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需要改革,这是邓小平首先提出来的,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创举。他的立论依据是,在我国虽已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还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只有破除这种旧体制,才能解放生产力,使之有一个大的发展。所以他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一次革命,是第二次革命。经济体制必须改革,那么改革的方向是什么?经过对我国实践经验的认真总结,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了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这在理论上是一大突破,使我们从市场经济就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思维模式中解放了出来,在实践上则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拓了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