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思考

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思考

思想观念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拓展,国外各种社会思潮蜂拥而入;在国内,由于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和社会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也出现了各种思想观念。应该说,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不同思想观念,都是各种社会阶层、社会团体的利益表现。这种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性是社会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体现,这是可喜的,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但是,任何社会又必须具有统领一切思想观念的核心思想体系,这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其实,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对于丰富多彩的思想观念而言的,也是建立在各种思想观念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尊重各种思想观念差异,包容其多样性的。

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构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社会的思想体系和社会的稳定是十分必要的。按照社会学家的观点,一个社会的物质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是可以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对物质利益进行调节和协调来解决的,这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不会构成主要威胁;而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或价值体系发生对立和矛盾,社会就会出现崩溃和瓦解。因此,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最基本的精神依托。可见,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价值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这一价值体系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有了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善这一关键时期提出来的,它对于我们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提供了坚定和可靠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意义,以及它成为社会思想共识的“基础”,意旨在于:它既要认可思想观念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又要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避免和防止错误思潮的泛滥,绝不允许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滋长,不允许动摇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

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起到各种社会思想共识的“基础”呢?这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多年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经验的总结。当前,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着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多种思想成分,其中包含着多种矛盾,有马克思主义主流思想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之间的差异,有马克思主义主流思想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对立,还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的矛盾,等等。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以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只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各种社会思想的共识基础,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才能增强社会思想意识领域的和谐局面。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统领一切思想的基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共同的理想是一个民族团结奋斗的目标和追求,没有理想和追求,就没有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摆脱贫穷落后和挨打的局面,走向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选择什么样的适合本国的社会发展道路,这是包括孙中山先生在内的英雄豪杰长期探索的问题,最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已经证明,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已经并正在享受着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表明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因此,无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伟大实践,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上,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都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增强了对这一共同理想的信念,从而在客观上形成对各种社会思想观念的指导作用。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这种精神从历史的角度看,可以是民族精神;从现实的角度看,可以是改革创新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思想文化,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民族思想文化,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最后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要体现在民族实践和活动中,体现为不同的时代精神。当前,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突出体现在改革和创新的时代精神上。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只有改革创新才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勇于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是实现全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每一个时代所体现和倡导的各种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等,其实质都是体现锐意改革进取和勇于创新,都以爱国精神为支柱,体现着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并存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导致人的行为方式的多样化,而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行为规范,就会造成各种冲突和矛盾,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总结了古往今来人类文明之精华,鲜明地回答了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社会主义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为最广泛地统一当前多种思想观念奠定了基础。

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他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也再次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我们党执政能力的深刻把握。这一丰富的理论体系实质上成为我们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基础。只有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社会思想基础,我们党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凝聚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协调群众中各种思想矛盾和利益冲突,鼓足干劲,目标一致,去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