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局为事业单位解困思考

农业局为事业单位解困思考

从“上访大户”到全员安居乐业,通过五年改制改革改造,石门县农业局的八家事业单位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取得了群众满意、政府肯定、社会好评的多赢效应,成为全国农业技术系统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面旗帜。

背水一战的选择

计划经济时代,为服务农业科技事业,石门县农业局下设有县种子公司、植保公司、旱粮科研所、优质农产品开发中心、园艺示范场、果茶技术推广站、新场园艺场和水稻原种场八家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随着市场经济和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推进,这些单位逐步在市场风浪中败下阵来,人员工资难以发放,福利待遇难以保障,科研活动难以承担,陷入了“外部形象差,内在实力差”的衰落境地,生活难以为继的职工们隔三差五到农业局和县委县政府甚至上级部门救助,成为有名的“上访大户”。

*年元月,谌兵顺调任县农业局局长和局党组书记。在春节期间的慰问走访过程中,他发现上述八家单位普遍存在着“场容场貌差,生产水平差,职工住房差,经济收入差,生活状况差,精神面貌差”的“六差”现象,青壮年职工出外打工多,均未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大部分单位的退休职工多年未领到一分钱退休工资,整个系统弥漫着一种得过且过、沉闷甚至失望的情绪。当了解到有少数职工长期靠在县城翻捡垃圾收集废品出售度日的情况时,这位新上任的“当家人”落泪了。

“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进行改革,要让退休职工老有所养,让在岗职工看到希望,振奋士气,促进全县农业事业的进步”,新年伊始,新一届党组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谌兵顺的提议化作了集体的决议。

不等不靠地行动

经济体制改革,焦点是利益,重点是资金,难点是落实。

经测算,全系统385名职工,需一次性缴纳养老保险金752.1万元,身份置换资金89.9万元,有275.2万元债务需要偿还,加上其它改革费用,共需资金1200万元以上。

天文数字般的巨额资金没有吓倒农业局党组一班人,在谌兵顺的带领下,县农业局事业单位改革小组走上了自力更生筹资改革之路,“两眼向下找资源,两手向内挖潜力”。

按照“量出为入,一企一策,先易后难,限时完成”的原则,改革小组充分发挥各单位的积极性,“顺民心,得民意,解民难”的改革行动得到了385名职工的积极拥护。

改革首先选择在实力相对较强的县种子公司进行。按照事先预算,全公司46名职工,需缴纳养老保险费72.8万元,身份置换资金92万元,偿还债务258万元,加上其它开支,共需筹措资金450万元以上。经过盘底,公司存有现金39.8万元,可收回欠款12万元,公司总资产整体拍卖评估价为350万元,不足的资金部分则由职工自行解决。由于广泛宣传和认真组织,多个老板参与竞拍,拍卖价一路飙升到410万元,比预期多卖出了60万元,剔除拍卖评估、移交手续等相关费用外,46名职工最终只自筹了5.1万元就完成了全部改革。

象新场园艺场,资产整体出租的价格由50万元的底价竞争到66万元,24名职工共支付了17万元的自筹资金。

水稻原种场利用接受皂市水库淹没区移民的机遇,解决资金85万元,通过向职工一次性发包集体土地和橘园筹资95万元。

县园艺示范场凭借地处县城中心的优势,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从县城建投资公司争取到补偿资金160万元。

截止*年7月止,县农业局事业单位改革小组共筹措改革资金1252.8万元,其中资产拍卖(发包)的资金达709.7万元,实行了资产的最大增值,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县农业局机关在事业经费相当紧张的前提下,共挤出35万余元工作经费配套改革。

没有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补贴,偿还了275.2万元债务,不欠一分钱外债,为385名职工妥善对接养老保险,让其中168名退休职工每月拿上700元至1200元左右的退休工资,全系统每年领取退休工资160万元以上,将包括家属子女在内的575人全部纳入医疗保险序列……

石门县农业局,创造了事业单位平稳改革的奇迹。

人文关怀得民心

改革伊始,县农业局党组一班人就充分认识到了改革的艰辛与困难,在局机关全体公务员中开展了“假如我是事业单位职工”的换位思考大讨论,事业单位职工的困苦状况得到广泛同情,也化作了全局上下坚定改革的决心与动力。

五年里,石门县农业局一以贯之地保持了强化法规、亲民、稳定“三个意识”,保证政策、待遇、责任“三个落实”,做到领导、资金、措施“三个到位”方案的连续性与执行力。

谌兵顺的事业单位改革组长一当就是五年,洪家齐、易先业、王德林三位副局长先后专职负责改革工作,与从各股室调配的10名干部一道,常年累月深入基层,搞调查,核资产,拿方案,收资金,跑手续,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为准确运用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县农业局将《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合同法》以及省市县的9个文件印发到每一位职工手中,共召开党组专题会议47次,提请县人民政府召开一次县长专题办公会议,坚持了“公布政策,公布资产,公布方案,公布结果,征求意见”的“四公布一征求”制度,实行“阳光”改革。

为解决部分职工的生活困难问题,确保改革稳步推行,县农业局一共向民政部门申请了93名“低保”名额;

对完成“两个置换”的73名下岗职工,争取了最长二年期的失业救济保障。

为解决县园艺示范场89岁老人吴开英一家三代5人,养老保险金个人缴纳部分资金实在拿不出的问题,改革小组反复做工作,为他们争取到6500元的困难补助,圆了一家人的“进保”梦;针对县植保公司下岗职工刘红萍,由于身体健康原因生活不能自理,孩幼夫亡的惨况,谌兵顺发动全局干部为她募捐5000元缓解燃眉之急;即使因单位困难,多年没有得到丧葬费的几名亡故职工,在这次改革中均向他们的家属进行了补偿,安慰了他们的在天之灵。……

企业改制,大部分单位注销,职工走向社会,但农业局并没有弃之不顾,而是倾心支持,“扶上马,长相送”。

原县种子公司改制为民营杰豪种业有限公司后,公司董事长侯杰夫挑选原公司职工二十多人另起炉灶,得到县农业局在技术、信息、市场方面的优质服务,年生产经营种子200万公斤以上,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成为湖南种业市场的一颗明星,为全县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原县植保公司下岗职工张碧飞、聂进贤经营湘冠果业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柑橘之乡”的资源优势,年加工经营柑橘6000吨以上,有力促进了柑橘支住产业建设和农民增收步伐。

得益于县农业局的鼎力支持,*北种业、石门农资、金农科技、兴农植保等17家新办农业企业蓬勃发展,成为县农业局服务“三农”的得力助手。

目前,县农业局原八家事业单位的214名下岗职工,共有201人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达到94%,全部575名家庭成员均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安居乐业。县农业局的改革成功经验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与认可,全国各地每年前来参观取经的络绎不绝,“石门经验”得到广泛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