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发展现状与优化

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发展现状与优化

摘要: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为高校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补充。参与科技创新类社团能够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完善学生的个人发展规划。该文以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为例,阐述了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培养体制、组建教师队伍、打造品牌活动、保障场地经费等优化措施。

关键词:科技创新类社团;高校;优化策略

1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的发展现状

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造校园创新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团成员以社团活动为平台,将所学知识与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深化基础,丰富知识结构,实现课堂内外联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实践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增强核心竞争力。目前,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有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CAD、机器人、电子爱好者、力学、农林智能化装备六大科技社团,涵盖学院全部本科专业。学院完善相关机制,制定了《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社团管理办法》《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科技社团指导老师工作办法》等大学生科技社团管理的相关文件,有效调动了各方积极性,落实管理保障和激励考评。协同校内外力量,为学生搭建实验实习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和校企共建平台。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通过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比赛、专业教师指导、产品创业孵化等途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大学生加入科技协会、从事科技活动,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1]科技社团每年组织十余场科技竞赛,如手工绘图技能竞赛、CAD应用技能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竞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力学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选拔学生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高水平比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项目分析、课题设计和制作实现,深化专业认识,激发学习热情,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大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即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用的知识技能。高校课内教学受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长的限制,知识面有限,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而科技创新类社团成员,在兴趣的带动下,能够主动地在日常学习和专业实践中,结合实际应用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从而满足个人的知识需求。在社团组织的讲座、培训、竞赛等活动中,社团成员通过查阅资料,接触行业前沿信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社团活动有利于学生加强课堂学习、夯实专业基础,从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的院系、专业、年级和班级,具备不同的知识储备结构,在交流中能够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激发思维碰撞,产生知识火花。[2]

1.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显性指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用人单位考核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类社团活动依托于各类创新大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这些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平台。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再用实践检验所学知识,在“知识—实践—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实践能力。[3]

1.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科技创新类社团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团通过开展学术讲座、技能培训、科技竞赛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4]

1.4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

“0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普遍存在合作意识薄弱,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问题。一项完整的科技创新项目从团队组建、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到作品完成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在科技创新项目的进展过程中,学生能够意识到项目的完成需要团队的力量,需要每个成员的努力和整体的配合。通过参与科技创新项目,逐步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走进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5]

1.5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生涯规划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生涯规划目标不明确、发展路径不清晰的问题。科技创新类社团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相关学科竞赛,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与实践平台。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深入科研单位,了解行业前沿信息,拓宽视野,开拓思维,切身感受所学专业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直观的接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行业发展前景,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发展方向,制订发展规划。[6]

2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快速发展,重要性日益突出,但自身仍存在一些不足,对社团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1社团数量少,成员流动性大

科技创新类社团学术氛围严谨,专业性强、创新要求高,社团活动注重于科学研究、创新实践等方面,属于小众社团。大部分学生在选择社团时,更倾向于氛围轻松愉悦、活动形式多样的兴趣类社团。同时,科技创新类社团成员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稳定的兴趣爱好,才能持之以恒地进行创新和实践,这也间接影响了学生参加社团的持久性。科技创新类社团数量占比低,社团成员人数少且流动性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团的稳定与发展。[7]

2.2社团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学校、学院两级社团联合会双向管理体制。学校社团联合会总体指导,由于不能全面掌握社团发展的实际情况,容易忽视社团的个性化需求,惯性沿用“一刀切”的管理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团自主化发展。学院社团联合会具体指导,更注重社团的创新实践,容易忽略社团管理体制和社团成员培养体系建设,导致社团成员发展目标不明确,影响了社团成员参加社团的热情与动力。[8]

2.3社团指导教师队伍不完善

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的指导教师以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专业教师虽然在科研实践上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但由于教学任务、科研指标等多重压力,导致实际参与社团指导的次数较少。与专业教师相比,辅导员虽然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参与社团活动,但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

2.4社团活动缺乏针对性

科技创新类社团活动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学术性、创新性不足的问题,有的社团活动仅以举办讲座、培训为主,不能体现科技创新类社团的本质和特点,削弱了社团的优势。此外,由于社团属于学生组织,科研项目、相关学科竞赛的信息获取渠道有限,间接导致了社团成员科研项目参与率、高水平竞赛参赛率不高,科技创新参与率较低。[9]

2.5社团活动经费不足、场地受限

科技创新类社团活动经费来源主要分为校院拨款、会员会费、企业赞助三部分。学校、学院用于社团建设的经费有限,科技创新类社团成员人数少、会费少,企业赞助资金引入难度大,使得经费问题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类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缺乏经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团的正常运行:由于实验材料价格超出经费支出预算,无法购买而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下降;仪器老旧达不到竞赛规定技术指标,使得作品效能降低,甚至导致优秀创意无法实现,直接或间接限制了社团的发展。固定的场所和良好的仪器设备是科技创新类社团开展社团活动的基本要求。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室少,且多个社团混合使用,社团成员只能利用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地进行问题研究与学术交流,不利于学生进行长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此外,高校的实验室、机房以满足教学科研需求为主,且在固定时间开放,科技创新类社团成员不能自主使用仪器设备。[10]

3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优化策略

针对科技创新类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在管理机制、培养体制、教师队伍、品牌活动和场地经费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保障社团良性有序发展。

3.1建立健全社团管理机制

科技创新类社团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日渐显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是社团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首先,高校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类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将此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发挥科技创新类社团的巨大能量,汇集热爱科研、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共同致力于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其次,建立分工明确、权责统一的学校学院联合管理机制。学校总体把控,主要负责社团的成立审批、经费拨付、考核监督。学院负责专业指导和社团实际管理。学校学院联合管理,共同促进科技创新类社团健康有序发展。最后,社团应规范社团章程与管理规定,明确社团组织结构、社员权利与义务、部门职能、活动组织、考核评比、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严格按照章程与管理规定开展活动。[11]

3.2完善社团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科技创新类社团专业性强,社团成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有助于社团成员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社团要合理制订成员发展规划。让学生在加入社团前对社团的前景、个人发展有直观的认知,设定明确的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激发社团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自主选择发展路径。其次,实行“培训+淘汰”的考核方式。在培训中,引入末位淘汰制,检验社团成员的学习培训效果,考核其创新实践能力水平,并进行定级,从而调动社团成员学习的自主性。最后,制定会员成长手册。记录会员技能成长、项目参与、职务变更、获奖情况等方面的内容,成长手册能够直接反映会员的培训以及参与实践的情况,便于教师选拔,也有助于会员全面认知个人成长路径,及时完善优化发展规划。[12]

3.3组建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实行“导师+学长”双向指导模式

指导教师是社团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高校应选派科研能力强、业务水平高、乐于奉献的专业教师担任科技创新类社团的指导老师,对社团活动进行全面的指导。学校实施相应的激励措施,如将社团指导计入教师教学工作量,社团成员获奖情况与教师职称评审挂钩等。此外,扩大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在社团中选拨优秀学长担任助教,通过老师直接指导、学长辅助指导的方式,实现社团指导层次化。[13]

3.4建立以竞赛为主的社团活动体系,打造品牌特色活动

科技创新类社团的活动体系直接体现了社团的本质和特点,社团应结合专业特色,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打造品牌活动,扩大社团的影响力。首先,定期邀请专业教师开展讲座、培训等活动,使社团成员夯实专业基础、丰富知识储备。其次,建立以学科竞赛为主的社团活动体系,通过组织社团成员参加机械创新设计竞赛、CAD应用技能竞赛、机器人竞赛等学科竞赛,营造良好的社团科创氛围,激励和带动社团成员投入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最后,注重社团活动的内涵和深度,创新社团活动的形式,打造专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品牌活动。[14]

3.5完善环境设施建设,保障社团资金投入

稳定的社团活动场地和资金投入,是社团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高校应重视科技创新类社团的发展,为社团活动场地、经费做好保障。首先,要设立科技创新活动室,保证社团活动有规律。同时,要定期开放实验室、机房,为社团活动提供硬件支持。其次,要多举筹措资金,保证社团有序运行。一是积极争取学校、学院的支持;二是寻求企业的帮助,根据社团和企业的各自特点,选择相匹配的企业,通过企业赞助社团活动,社团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实现双赢。此外,要制定规范的社团经费管理制度,在社团内部倡导节约理念,通过充分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15]

参考文献

[1]周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发展困境与优化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12):250-251.

[2]谢金.高校学术型社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3):68-69.

[3]周颖.以科技型社团为载体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9,6(15):15-17.

[4]周俊,毛锡锋,张珂,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视阈下地方高校电子科技类社团组织管理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4):34-36.

[5]李莉.社会服务视阈下高校科技类社团发展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8):228-229.

[6]金晓辉,廖海.高校科技社团对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与研究[J].黑河学刊,2019(4):147-148.

[7]陈云霞,何文晓.创客教育视域下高校科技类社团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以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9):62-63.

[8]付晓.高校学术社团发展研究:山东科技大学为例[J].云南科技管理,2019,32(3):52-55.

[9]陈颖.高校-科技社团资源配置与共享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2020(5):15-17.

[10]张会庆.“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校科技社团建设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J].学会,2020(1):21-29.

作者:李婕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