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浅析

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浅析

摘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信息化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此也推动了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的改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要以《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为指引,调整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依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会计信息化专业能力,以推进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适应时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

1979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实施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标志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起步[1]。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于财会各个领域,成为推动会计信息化向企业各类经营活动向纵深发展的动力,会计信息化也从会计电算化逐步向智能化转变[2]。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着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人员能力较低、软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影响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有效实施[3-4]。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会计信息化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票据的广泛使用和财务机器人的运用都加快了会计信息化的变革[5]。会计信息化基本素养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会计信息化人才应该如何培养、会计信息化课程如何开展等问题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讨论与实践的。本文从高职院校会计信息课程发展历程和特点入手,深入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会计信息化教育发展历程及特点

会计信息化教育经历了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转变。高等院校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蓬勃发展阶段。1994年财政部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提及会计电算化初、中、高三级培训计划,极大地促进了各类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及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开设。二是优化调整阶段。随着会计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取消、专业目录的调整,各高校逐步取消会计电算化专业设置进而转为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6]。三是课程设置阶段。随着会计电算化的逐渐普及,会计电算化方向逐步取消,转为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近年来,会计电算化课程又调整升级为会计信息化或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专业课程目录中也从专业课程调整为专业核心课程。无论会计电算化还是会计信息化课程,其课程特点大体相似,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理念信息化,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二是教学方法信息化,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做的结合;三是模拟企业的财务处理流程,进行模拟实训[7]。

二、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大多数职业院校将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确定为,在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结构、基本功能以及运行特征的基础上,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会计经济业务处理的方法。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初始化设置、日常账务处理、固定资产管理、工资管理、期末业务处理以及报表编制等。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以及“大智移云物区”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已经不能单纯地关注业务的发展,信息化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推动了会计信息化从会计电算化向企业各类经营活动向纵深发展。企业需要会计信息化不但能够提供反映过去的财务信息,还要能够提供满足经营决策、预测及风险控制的相关信息。显然,目前的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还不能满足企业对会计信息的实际需求。综上,目前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目前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差异不大,主要解决的是会计的事后反映问题,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信息需求;二是目前会计信息化教学主要目标是满足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忽略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而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获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8]。

(二)教学实践落后于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的理论研究是以提高经济效率为目标。会计信息化的理论和实务都经过了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和会计智能化三个发展阶段。当前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会计智能的发展,并将会计智能应用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等领域。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推动了会计信息化向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财务云、大数据、电子发票、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提高了会计核算与审计的效率,有利于企业税务风险管控和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与此相适应,会计信息化软件也在不断地升级换代,并不断向智能化和财务共享发展。在目前的高职学校会计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两种倾向:一是将会计信息化课程授课变成了会计软件的讲解,教学重点在软件的操作技能,其弊端显然是不利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二是只强调核算与运算,忽视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功能。

(三)教学资源投入和使用差异较大

会计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会计信息化教材和会计信息化软件。目前,高职类会计信息化教材存在的主要特点有:教材逻辑框架基本相同;教材内容以软件操作使用为主;缺少对会计信息系统搭建理论与实务的介绍;会计信息化与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审计等内容的融合不足。高职院校在教学软件和实验室建设方面投入差异较大。随着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部分院校在实验室建设及软件购置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设置了单独的会计信息化实验室,购置了财务会计、审计、会计信息系统、智能财务、财务共享实训平台等。但存在着教学软件使用不足,使用效率较低的问题,特别是智能财务和财务共享平台应用效率不高。与此相反,还有部分院校尚未使用用友U8同级的产品。

(四)师资的专业胜任能力有待提高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任课教师要懂财务、懂业务、懂计算机应用。现实的状况是,高职院校很多教师从业经历较少,不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有限;大多数会计教师存在计算机应用短板,影响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效果。此外,专业教师对现代教育手段的综合应用也会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效果。会计信息化课程在众多院校中为实验课程,较多采用“讲授+实践操作”的方式开展教学。在实践操作中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跟随操作。这一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基本操作,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以《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为指引,调整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在此背景下,国家有关部门会陆续出台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等规范,以适应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应以此为依据,结合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定位,会计信息化课程要体现出与信息技术、计算技术的融合,与企业业务的深度融合。笔者认为,根据行业发展和会计信息化标准化体系建设方向,应该将本课程目标定位于:从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学生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思想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业务流程,以开展经济业务核算为基础,具有综合应用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内部管控、辅助决策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二)依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

依据课程目标,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将从“核算型”会计向“核算+管理并重型”会计转型,要将管理型主导内容融入教学,具体内容可以包括会计信息化的功能与应用架构、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以企业经济业务循环为基础的账务处理系统与管理系统的设计及使用、会计信息系统IT平台架构及会计软件的选用模块等。在管理系统中,将管理、决策、预测、大数据财务分析在会计信息化中得以体现。此外,在教学实施中有必要将大数据审计、财务数据分析可视化及XBRL语言的运用等新的知识点充实到教学中[5]。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会计信息化教学通常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应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实现课堂、模拟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联动。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线上优质资源开展异步SPOC教学。异步SPOC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一是学生可以借助平台学习到优质的课程资源,以开阔视野、节省课堂讲授时间;二是教师可以在原平台资源基础上结合本校课程目标及特点,补充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满足教学需要,提供可视化的教学资源;三是为学生提供预习与复习的资源;四是设置合理的考核方式和监管方式,激励学生开展自学。实践教学可以通过企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两种方式开展。由于会计职业的特殊性,限制了会计专业学生大规模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应优化教学设计,尽可能地模拟企业经营实际。因此,教学中除了利用单独训练学生的平台让学生操作培养技能之外,还应通过小组作业的形式模拟企业运营中的相关业务,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竞赛项目,用以赛促训、以赛促学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9]。此外,应鼓励学生参加初级会计职称、会计信息化工程师等资格考试,将教学和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一方面为学生求职创造便利条件,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促进学习、检验学习效果的作用。

(四)提高教师的会计信息化专业能力

信息技术的快递发展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会计行业的发展也需要教师不断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扩充,这要求专业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知识的更新与扩充,以提高教学水平。一是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提高“智慧教学”水平[10]。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授课的能力;加强会计信息化任课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以促进教师实现理论与技术的相互支撑。二是引育并举,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目前高职院校中多数教师没有实务工作经验,导致了其教学以理论为主,实践教学较为空洞。为此,应加强“存量”教师处理实际业务能力的提高,主要的途径有企业挂职锻炼或系统化地培训进修;在“增量”师资引进中,要注重对会计从业经历的考察,或招聘适当比例的有实务工作经历的从业人员。此外,还可以采用外聘教师的形式,辅助开展会计信息化教学。三是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的发展,会计及会计信息化的相关知识还处于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因此,会计专业教师除了教学理论、实践技能的提升外,还应该关注行业的发展,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综上所述,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的发展,企业会计信息化将成为必然。会计信息化平台是打通企业各种信息资源、辅助企业经营决策的最有效平台。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需要在规范的标准化体系的指引下,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张格 单位: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