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德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德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摘要:分析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德育精神的方法,对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培育学生品格、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开展中忽略德育精神的融入,对德育精神与思政教育的充分融合工作认识不足。为提升德育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效果,文章主要分析高校思政教育现状,结合德育精神融入的价值,提出高校做好基础教育工作、开辟教育新路径的方案。并引导高校思政教育从提升教师德育精神认知、改革思政教育教学方法、彰显德育精神校园文化、强化德育精神师资建设等角度出发,提升精神培育和教育工作实践有机融合效果。

关键词:德育精神;高校思政教育;方法

高校思政教育中其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理论、思想道德教育等。目前各高校在教育工作开展中,通常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教学重点。教师关注理论知识的讲授,不够重视德育精神的融入,从而导致学校思政教育成效受到限制。鉴于此,积极分析高校思政教育现状,注重德育精神融入[1],多方面研究高校思政教育中德育精神的融入途径,能够实现增强思政教育质量的目标,也可以为教育工作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使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思政教师德育精神认知待提升

高校思想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所以为促进德育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学校应该以学生为服务对象,持续增强高校学子的思想文化水平、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向着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与前进。在高校学生学习与发展中,教师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心理素质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但高校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依然存在德育精神认知待提升、育人环节缺失等问题。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存在轻视学生理想信念培养的现象,比较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所以,怎样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师群体的日常专业教学中成为学校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且对于发展学生多元化能力而言,思政教育的渗透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法单一

高校传统思政课教学方法单一,向学生讲解的教学内容比较单调,学生思政课到课率不高,即使有学生进入高校思政教育课堂学习知识,但是其抬头率不高,最终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此外,虽然高校在思政教育中设置了固定的课程与教学时间,但是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时间十分有限,且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足。这种情况就造成学校组织思政教育的时间有限,无法在有限时间内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大多数高校的专业教育占据大学生大部分时间,未能给予思政教育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时间、空间未能得到大幅提升。要想充分解决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需要学校明确该教育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并注重思政教育和学科教学、德育精神之间的融合,以此增强教育效果[2]。

(三)未能彰显其德育精神校园文化

在当前教学中,高校开设的思政课课程教学时间比较短,从而很难引起校方以及教师的有效关注。在学生心中这门课程的地位也比较低,所以无法更好地传递思政教育精髓。高校应该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彰显其德育精神校园文化,在找到学生实际需求和思政教育工作契合点之后,增强这项教育工作的重视度,进而从本质上改变消极对待这项工作的现象。就学生角度而言,高校思政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主要是“00后”的学生,且这些学生生活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有着较强的接收能力、反应思维快,然而也很容易受到外部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高校学生存在容易被媒体和舆论误导的现象,且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责任感不足,甚至通过冷漠的态度来对待一些事情,对自己人生和职业的规划也不完善。

二、德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学风建设

德育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可以发挥德育精神的引领作用,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同时,德育精神在渗透过程中有助于促进学校学风建设。德育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比如,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培养等内容。在这些内容的运用中,对于培养高校大学生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可以持续促进学生提升学习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发挥重要价值。高校学生在德育精神的熏陶下可以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让自身形成比较乐观的学习态度,然后针对性地提升个人学习能力,以此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带动学校思政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培育学生品格

高校在学生教育与培养中,思政教育对学生正确思想政治观念的培养有着重要价值,也可以带领学生形成优秀道德品格。目前德育精神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各方面品质和能力,并且德育精神和思政教育有着教学目标的一致性特点。二者都是以培养学生品格精神为目标,而在二者融合开展教学中可以共同致力于培养学生品格精神,带领学生全面发展。当前,一些高校较为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却忽略了对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也未能从多方面发展学生合作精神和能力。该教育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也会导致思政教育无法实现学生良好品格培养的目标,影响教学与培养效果。而将德育精神和思政教育结合,可以转变现有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适当改变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不良习惯,鼓励学生重新塑造精神面貌。进而使学生自身形成更加优良的道德品格,提高思政教育效果[3]。

(三)有益于推动社会发展

在社会迅速发展背景下,高校作为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的主阵地,需要重视人才培养,为推动社会发展培育更多优秀人才。现如今良好的思政教学质量,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指标满足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德育精神可以促进思政教学改革,增强实际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带动社会发展。很多丰富的精神内涵蕴藏在德育精神中,对德育精神中的精神内涵进行挖掘和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在思政教育中树立正确三观,强化学生奉献精神、民族精神意识等。除此之外,思政教育中融入德育精神,有益于思政教育正确带动学生将个人理想和社会发展有机融合,增强学生在助力社会建设、发展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和谐社会的优秀建设人才,进一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

三、德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德育精神认知

德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时,高校需要重视德育精神的融入,并提升教师对德育精神的认知,进而才能顺利实施教育工作。一是在增强思政教师德育精神认知中,学校可以宣传德育精神在教育中融入的意义,强化教师在教学中主动融入德育精神的意识。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德育精神融入的必要性,进而在教师层面增强德育精神在教育中的融入程度。比如,高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站等途径,做好德育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的宣传工作。在校园内提高德育精神宣传效果,让相关教师和学生初步了解德育精神,以此将高校重视德育精神教育的这一情况呈现出来。在提升教师德育精神认知中,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德育精神培训的相关活动,带领教师有效接受德育精神培训,引导教师深刻理解德育精神,提升教师对德育精神的转化能力。进而让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主动组织德育精神融入工作,实现德育精神和教育工作的有机融合。二是高校可以组织德育精神进入思政教育的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调动教师主动学习德育精神,然后在思政课堂主动应用德育精神开展教学的意识,不断将教师的竞争精神发挥出来,强化德育精神融入效果,使教师在增强德育精神认知的基础上,达到课堂教育中融入思政精神的目的,进一步推动学校思政教学发展[4]。

(二)改革思政教育教学方法

在思政教育和德育精神结合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新的教学方法,提升二者结合教学的力度和效果。首先,教师可以围绕思政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从教学方法入手为德育精神的融入奠定良好基础和提供条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部分教师只是向学生灌输思政理论,因为思政知识本身就存在枯燥性特点,所以使得传统教学方法显得比较枯燥,不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呈现出教学课堂沉闷的现象,对实际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教师依然运用落后的方法来开展教学,那么将不利于德育精神的融入,相关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德育精神的渗透需要,运用三位一体教育方法。在这种方法的应用中主要以学校、家庭、社会联合的形式,让相关主体可以共同为学生提供德育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如此一来也可以为思政教育中融入德育精神提供基础条件。最后,在改革思政教育教学方法中,需要重视德育精神渗透方案的持久性,通过良好的方式促进德育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持久性渗透。在具体工作中,教师可以依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合理的德育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大学四年一贯制的培养特点,促进德育精神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常态化、持久性发展。比如,在大学一年级教学开始之前,就将德育精神渗透到思政教育体系中,然后将德育精神的渗透工作持续到大学四年级毕业。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衔接的方式,构成大学思政教育梯度式教学模式,并持续渗透德育精神。就教学模式角度而言,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化教育手段融入德育精神。尤其是在开展思政网络育人工作期间,要额外注重德育精神的融入,从而多元化地增强德育精神融入效果,提高协同教育工作质量和人才培育效果。

(三)彰显德育精神校园文化

在学生学习中,校园文化可以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现如今高校可以利用校园文化优势,提升德育精神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融入效果。一方面,学校可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按照本校学生特点,为学生打造德育精神校园文化,进而更好地推动思政教育和德育精神融合,让相关教育工作有一定的保障。比如,学校可以组织知识竞赛,尤其是与德育精神有关的知识竞赛,以此促进德育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渗透,这种方式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和精神的吸收。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校内社团进行合作,将德育精神教育内容融入社团活动中,运用形式丰富的活动,增强学生对该精神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助于让德育精神在校园内部形成一种文化,强化相关精神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学校应该通过网络优势,构建德育精神校园网络文化,运用学生能够接受且常用的新媒体形式,提升德育精神教育力度,进而达到全面建设德育精神校园文化的目的。总之,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中彰显德育精神校园文化,对德育精神与教育工作的融合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也是顺利开展融合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学校应该重视德育精神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彰显等工作,将这方面的工作提上日程。进而通过德育精神校园文化熏陶的形式,发展学生良好思想和素养,让德育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取得显著成效[5]。

(四)强化德育精神师资建设

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优秀的思想政治队伍。为了提升德育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效果,学校需要重点建设德育师资队伍,运用精神和教育联合的形式,增强教师队伍教学能力,让学校师资力量得到进一步强化。比如,高校可以在组建教育队伍的过程中,选择拥有德育精神的教师作为队伍领头人,发挥相关教师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其教师自身德育精神内容的具体应用能力。在现有教师管理中,学校可以对相关教师展开全方面培训,提高教师德育精神的渗透意识,并具备融入德育精神的意识,最后将德育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在建设德育精神师资队伍的过程中,高校可以鼓励相关教师积极学习德育精神有关的知识,也可以引导教师通过网络挖掘德育精神。然后通过网络平台传递德育精神,让良好的德育精神和教育内容充斥在学生网络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熏陶。学校可以提高相关教师的网络互动能力,强化教师在网络平台渗透德育精神的能力,从而发挥教师对德育精神融入和教育的带动作用。

(五)开辟教育新路径

在探索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德育精神的方案中,高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拓德育精神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路径。高校学生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其个人网络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所以,怎样运用QQ、微信等新媒体工具以及信息传播媒介,提升思政教育力度,促进德育精神的融入,就成为很多高校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因为传统的教育工作存在诸多弊端,例如,思政教育的人性化程度有待提升,未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组织工作等。所以,在德育精神的融入中高校应该以学生日常生活为起点,开辟教育的新路径,对原有的教育方法进行更新和完善。具体而言,高校需要干预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并将德育精神融入网络化的教育工作中。在开展教育和渗透相关精神时,高校教师可以先过滤相关信息,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对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德育精神和思政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干预和精神引导[6]。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发展高校思政教育中,加强德育精神在教育中的融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促进学风建设、培育学生品格。所以,学校可以在解决现有教学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德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案,让教育方案更好地培养学生思想与素养,根据新时展特征,运用提升教师德育精神认知、改革思政教育教学方法、彰显德育精神校园文化等策略,促进德育精神在教育中的多方面融入。

参考文献:

[1]曾丽青.德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2(3):91-93.

[2]莫立华,张洪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9):55-58.

[3]石丽华.“课程思政”理念下实现高职体育德育价值的途径和教学思路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9):11-12.

[4]李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塑造的研究[J].职业,2019(8):22-23.

[5]王丹,王明志.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现路径[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2,22(2):32-36.

[6]杨明佳,任冉.新时期“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社会科学动态,2021(10):47-51.

作者:薛涵月 徐永健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