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思政结合多元化教学管理探究

高校思政结合多元化教学管理探究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给国内外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冲击,后疫情表示疫情正处于起伏阶段,具有潜在暴发的风险性,为了促进教学工作的持续发展,必须在原本的基础上进行转变改进。新冠肺炎疫情给国内高校思政教学也带来了明显挑战,后疫情时代给高校思政教学管理工作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思政教学的模式虽可维持日常教学内容和秩序,但也出现了一些状况。基于此,为了促进教学理念的提升,教学方式的优化转变,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本研究在后疫情时代的高校思政中结合多元化教学管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构建策略,希望为后疫情下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完善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多元化教学;教学质量

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社会民生受到严重影响,在党中央的带领下,我国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防控工作已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后疫情时代下,这对高校思政教学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高校的教学管理不能一成不变,必须要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所以,高校思政教学管理必须要持续改革,实施全方位、多元化的应对,防止疫情突然暴发。在后疫情阶段中,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无疑成为了发展趋势,而思政教育需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地进行思政教学改革。传统思政教育多以线下为主,而疫情中教育模式需要面临由线下转变到线上。后疫情时代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呈减缓趋势,其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也随之发生改变,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的转变,在后疫情中,高校思政教育需要融入“三全育人”的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丰富教育内容与方法,不断地探索出适应于实际现状发现的教学模式。

一、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的着力方向

后疫情时代,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必须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开展,即必须要确保高校师生的生命健康。对于疫情防控的岗位落实情况、思政建设情况等,这些都是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内容。疫情防控不能有丝毫懈怠,切勿陷入思维定势,过于注重日常事务性工作,而忽略疫情防控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在思政教育中需要凸显政治引领,丰富教育的内容。抗疫过程中充分地展现了民族的凝聚力、团结意识等,在抗疫中增强了爱国精神,在思政教育内容中,可以增强抗疫感染事迹、典型人物榜样等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基于现状和理论,让学生意识到在疫情面前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优势[1]。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富有大国的担当。基于立德树人为前提,强化“三全”体系,思政内容需要凸显出时代性的特征,树立“三全”思想,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责任,通过互联网对学生进行线上的心理健康疏导工作,方便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思想情况,同时在线下也要强化思想引领,来推动责任担当,积极的发动党团干部以及学生的积极性,让思政教育的新内容可被学生接受,也拓展了育人的思路,推广思政教育的时代广度。其次,为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来加强思政价值的引领效果,而信息技术作为可服务于思政教育内容的手段,在实施时可体现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中,触发教学手段的革新,让思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灵活化,在云计算、互联网等大数据中,也丰富充实了思政教育的资源,内容与时俱进,落实信息技术促进培育学生的目的。以思政教育为中心,整合优质资源,在资源择取上坚持价值的引领,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在新冠疫病的背景下,为了提高课程网络资源的质量,教育部门可协调国内的试点高校将优质思政课设置为在线课程,上线的全国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课平台,用以高校学生可以优先的选用学习[2]。再者,需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主体作用,将教师主导型与学生主体性有机融合,在教学模式的转变上需跟紧时代步伐,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热情,调动其参与到课堂中的积极性,由传统的被动化单向讲授转变为师生互动的模式,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疫情期间思政教育的内容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加强法治法律意识、加强科学精神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国际思维能力,培养新时代的学生具有国际思维意识、更为广阔的气量、见识等,树立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二、后疫情时代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新变化

在后疫情时代,高效思政教育的内容、理念、教育等出现了新变化。提出:“要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政工作规律,遵循教师育人规律,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断的提升工作能力以及水平。”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学生的心理、思想、行为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而思政教学内容需要不断的改进创新,才能提高其推动力、引导力、感染力,以此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在疫情的防控期间除了正面典型事件,也伴随着反面素材,高校在思政教育中要充分的利用这些素材事迹进行正反面的辨析教育,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可通过线上的微视频、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学习了解并学习抗疫一线工作人员、人民解放军等群体的先进感人事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传播正能量,为了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将师生校友中的志愿服务抗疫故事进行充分挖掘,提高思政内容的感染性[3]。同时对于抗疫防控中的违法乱纪、破坏公共秩序等反面教育进行警告公示,培养学生的辨识能力,以及不良行为的本质后果、对社会可带来的危害,将思政教育进一步深化。在内容上进行变化,优化传统思政教育单一的讲授缺点,选择切合实时的抗疫素材深切的让学生产生共鸣。在教育理念上进行改变,使学生明确其在疫情期间需要对社会和自己富有更高的责任使命感,展现出自我的实际行动担当。我们要以网络作为中心,更新教学模式,教师在互相理解信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让思政教育的内容得到学生的深同认可,也提升思政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变化中,从线下转变为线上时,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直播教育和教材传播自行学习中,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单纯的进行经验性讲解,缺乏一种集体学习氛围,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倦感和松散性,易于被外界所干扰。

三、后疫情时代思政教育多元化课堂措施

(一)多元化教育模式和信息技术的结合

多元化教学模式和线上课堂有机结合,是后疫情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4]。多元化课堂建设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以及理念,以学生作为课堂主题,将讲解和研究思考相互结合,转变灌输式知识传授教育,拓宽了学生对于思政知识的需求,在思政课堂中通过丰富多元的资源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式引导,循环渐进的解决难点、重点,以此达到完善学习探究式体系。而学生结合教师留置的教学任务进行线上的资料查阅来延伸学习,不断的完善知识体系,更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持续性发展。多元化教学模式应用在线上教学中可以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授、课后巩固三个板块,在课前的准备中,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帮助学生进行课堂预习,将准备好的视频、图片、文件等学习包发送到学习平台上,教师设置问题,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思考能力,在课前完成课堂预习,且让学生整理出在预习阶段出现的问题。在课堂的讲授阶段,在学生整体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授课,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提高学生在听课中的专注度和积极性,教师在线上面对面的授课时,适当的穿插学习任务,用任务作为引导指导学生进行小组的讨论学习,并在讨论后将结果进行展示,加深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达到加强学习效率的目的,坚守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习成果。在课后的知识巩固阶段,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在平台上进行批阅,利用信息技术将作业中出现的高频错字进行整理,便于教师展开针对性辅导解答。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中穿插分层理念,不同学生在线上的教学平台中可以反复的通过观看视频教育和测试题对薄弱难懂的部分进行多次重复巩固,学生也可以利用平台进行拓展性学习。除了认知到网络信息平台技术给教学课堂带来的便捷之外,也需要认知到线上信息技术给教师带来的挑战,从传统教学模式更变为网络信息平台,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疑需要顺应式更新进步。

(二)加强疫情期间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渗透性

在后疫情时期要求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宏观的时代背景,在政治思想的层面上拓宽学习广度,增强学生的共鸣和心灵震撼,如在课程讲解中,可以围绕着国家发展讲解疫情。以往英雄先人为了抗战,凝聚民族实现抗战一线,在重重的困难克服中不畏险难险阻,在辉煌胜利的背后是无数烈士中华儿女的强烈爱国精神。在课程教学中,提到民族精神的时候就可以融合疫情防控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教育,在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领导党员都是时代英雄,他们无私奉献、勇于和病魔斗争,不畏生死,其中凸显出了高尚的精神品质,如快递小哥冒着疫情的风险不间断的供应生活物资,医护人员奔赴疫情各地等,中国的民族凝聚团结精神和天灾人祸中致力抗衡,凭借着众志成城、自强不息等精神来保护这万千人和国家的利益,展现大国情怀。在中美联合抗疫中,基于命运共同体的原则,注重从世界的疫情发展阶段性情景中进行判断,在全球疫情中,只有团结一致才能解决问题。在借助线上教育平台中,可以通过VR虚拟技术实现抗议全景的观看,让学生在所闻、所见、所感、所想中增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精神。通过视频、图片等手段强化思政教育效果,例如,在《最美逆行》的电影中,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教育电影,引导学生观影,在视觉冲击中让学生感受到英雄情怀,对于职业的敬畏,在真实故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爱国精神以及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同时引导学生在观影后通过剧评方式来发表见解,发散学生的思想创新,开阔一种以艺术性、时代性的创新思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政教育的陶冶[5]。

(三)后疫情时代下思政课堂多元化构建方法

多元化教学的理念除了体现在课堂设计环节中,也体现在学生思维模式培养、教学方式、教学体系等各个方面中。让教学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强调了创新、个性等。在后疫情时代中将多元化融入思政课堂中,表现为知识讲解与研究之间的融合、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教学质量和数据分析的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相融合、知识和德育相互结合等。将线上和线下进行结合,实现资源的丰富、灵活、互补等特点,更利于开展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能力的全面发展。在知识和德育的结合下,结合疫情时代的教育经验,丰富课堂教育内容,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之外,还需要关注学生身心情况,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结合抗疫典型事迹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的鼓励学生学习新知识,持续性促进学生的观念完善和知识更新。在教育质量和数据分析的结合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质量评价和数据分析相互结合,实施多元化课堂评价工作,质量评价为教师在多元化课堂实施后,结合教学和学生的反馈展开对多元化课堂质量方面的评价,也考核了教师的多元化教育水平,分析其中需要改进的方向和弊端,通过数据分析学生近期的学习效果,让教师可借助平台进行资源的整合收集,做好对于多元化课堂的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存储工作,也为高校的教育水平提升提供了全面的数据支持。

(四)完善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

完善并健全思政教育相关的规章制度,内容包括条理清晰以及体系完整的规范制度,确保教育计划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在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在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上需要进行科学全面的思想理论教育,也需要涉及到文化、历史、素养、职业技能、心理、人格、自然科学等,使教育工作具有阶段、递进性、层次性特点。提升师资队伍与教师的素质,对于教师选拔的要求具有具备良好的科学科研水平以及素质。构建思政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估体系,不定期进行测试,发挥群众评判客观性。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政教学管理机制,是一个持续创新、持续完善的系统化过程。通过良好高校思政教学管理机制的建构,能为我国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激发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由高校思政教学管理机制的核心上看,主要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高校相当于一个微型社会,但是相较于社会,高校具有健全的教育机构和体系,它能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也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后疫情时代的封闭化管理,可能会造成学生出现思想层面的波动,通过建构良好的思政氛围,能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高校的思政管理体系是高校发展的关键,但是受到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之前的高校管理体系已难以满足高校的发展。后疫情时代下,创新是一种新的挑战,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学校要突破思维定势,注重创新机制的建构,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整体上看,高校要做好内部管理,实施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管理,客观对待管理方面的局限,摒弃之前的管理理念,为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多元化管理奠定基础。

四、结论

综上所述,后疫情时代使高校的教学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除了教育教学,更要做好防疫工作的严密管理,不单单包括线下教育,更包括线上教育。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高校要积极变革,化压力为动力,履行好岗位责任,敢于担当、积极应对,严格贯彻疫情防控的要求,推动高校思政教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在后疫情时代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善于利用疫情的活教材,围绕着公共事件、日常抗疫实际、国家抗疫时态等寻找适合思想教育的着力点,明确思政教育的培养目的和培养路径,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工作思想以及方法,动态地更新思政教育内容,教师在增强自身思政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积极创新育人方法、履行党和人民所赋予的立德树人职责,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符合新时展的德智体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作者:王成龙 马越 迟明路 丁宝荣 单位:哈尔滨学院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