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美术专业写生课程思政改革浅析

高校美术专业写生课程思政改革浅析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对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提出了新标准与新要求。写生实践作为国内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程思政战略的实施上拥有先天优势。文章指出,随着思政元素的提炼与融入,通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升级,建立高校专业理论与思想教育同向同行的全方位教培机制,不仅能为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提供经验,并能有效推动高校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课程思政;写生课程;政治意识;美术教育

写生课程是美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拓展艺术思维与视野,磨练技艺和提升审美。在写生课程实践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更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站位,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方针,根据专业特点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建立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共涉的关系,通过专业能力训练和政治意识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写生课程的思政建设与改革,应该消除专业知识壁垒,消解教师、教辅间的职能与职责的界限,围绕提升、增强学生的审美修养与专业技能,建立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且兼具精神意识导向的当生教学机制,从而推动高校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落实课程思政战略,更新写生教学理念

当今国内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大多将写生课程分为基础写生与专业写生两类,基础写生注重造型能力与色彩构成能力的综合训练,通过描摹自然学习解构艺术形象的方法,积累审美经验,为专业研学做好铺垫;专业写生是在具备相应的绘画能力后,运用主观意识去探索绘画艺术的语言表述方式,为专业绘画和艺术创作奠定基础。随着国家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相关政策的出台,提出了新时代与新文化语境下专业教育的新目标、新举措以及新要求,促进了高校美术教育概念与内涵的升级与更新,让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得以充实与丰富。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美术教育领域的过程中,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更要确保其精神意识的正确导向,实现对专业人才的全方位培养。专业教授与政治教育相结合,不仅厘清了“教学”与“培养”的概念与关系,更强调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思想教育与政治引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写生课程的思政化改革与建设,应该突破艺术、政治、历史等不同专业学科领域间的壁垒,从不同维度去理解“美”的本质,以提升美术课程的品位与价值,使课程教学同时具备专业深度、知识广度以及政治高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美术教育仅倚重绘画理论与专业技术传授的局限性,使写生教学焕发出全新的艺术活力,并有效推动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写生作为美术创作的基础,其传统作用与意义在于:在自然界中凝练具有审美价值的绘画元素,为创作奠定基础。而今,写生的方式与途径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而得以拓展,但绝不能片面理解为“科技已代替人工”或“以图像替代绘画”,相反,更应该通过手绘去观照自然,记录并呈现自然万物的生发状态,从美术的角度认知与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艺术审美中获得精神满足。正因如此,当今的写生绘画才能从“为绘画收集素材”的结界中解放出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种类。明末画僧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这就意味着绘画不仅是个人的技术表现与情感倾述,更要反映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与意识形态,以呈现时代特征,而各个时期的绘画因此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境界。“观物取象,立象尽意”作为写生绘画的精神核心,即是选择客观对象以承载主观意识,在将其转化为蕴含精神内涵的形象后,通过笔墨呈现出来,借以表达自己的艺术境界与立场。“象”所承载的精神内容一旦确立,便成为作品的主题与内涵,即以主观角度去解读对象、诠释蕴含其间的美学现象与精神本质,将客观的审美意趣升华为主观的精神意识。古往今来,绘画艺术中不断衍变的“象”,自然成为各个时期、各种观念意识的“形象代言”——曾作为宗教精神萌芽和生长的图腾,曾为封建王朝的独裁统治装饰与粉饰,也曾是先贤高士们的精神寄托与理想追求……由此可见,“象”是精神意识与政治形态的外化形式,对“象”的塑造成为当今高校美术专业教育过程中确保政治意识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写生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责任与义务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具有审美价值的“象”,要使写生的概念得以更新与升华,除了通过视觉去发现美的结构和形体,还要从思想上去体悟对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故对于“象”的审视,就不再局限于自然界中的具象形态,而要通过不同维度去体会“美”的精神内涵,在对“美”之正面性与积极性的判定上达成共识,例如,在天地无言之大美中,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回望历史变迁的无痕岁月中,感悟民族成长的悠远漫长,体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民族独立与革命胜利的艰辛,感叹其在新时期引领时代变革的宏伟壮举……于是,写生从技艺锤炼与审美凝练,逐渐向思政引领与精神美育层面升华,形成理论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同行共涉的关系,为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开拓路径。随着数媒手绘板、数位绘画屏等数字媒体的普及与应用,当今的写生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面媒介,其呈现方式和表现手段得以充实与丰富;继而,其展示途径与传播空间也得到拓展。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时代,写生的艺术感染力与精神引导力大幅提升,形成了知识多元化、表述立体化的美术教培平台与思想教育渠道,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行访”祖国各地的革命历史旧址,去追忆中国共产党人万里长征的光辉历程,以及取得民族独立与革命胜利的峥嵘岁月;还可以在从神舟飞天、高铁驰骋中,感受中国速度和力量;在城镇、乡村的日新月异下,感叹新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悠然与美好;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友邻国家的经济腾飞而感到无限自豪。写生实践作为美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在提升审美修养、磨练技艺的基础上,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发扬民族精神,为民族文化的继往开来推波助澜,让师生置身于新时代的万象更新中,展望祖国未来,引导青年一代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并坚定不移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在面临世界多种政治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能坚守自身的独立发展。

二、通过写生课程的思政化改革,促进高校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当前高校美术教学课程体系已逐渐完善,教学成效得以大幅提升,专业人才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从专业教学的角度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美术专业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与可能——随着数码相机、手机的普及,学生获得资料的途径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轻松,而写生这一通过绘画手段收集素材的方式正逐渐被影像手段所取代,因忽视对自然的观照,导致学生的绘画作品缺乏艺术创新力[1];二是从身心健康的层面讲,随着大量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当海量的信息变得唾手可得时,青年人便错觉自己获得了俯就世界的能力[2],也极易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立在网络的虚幻中,从而缺乏生活目标,性格变得孤僻与消极,精神抑郁成为高校一些学生自残、自杀的重要诱因;三是立足政治维度进行分析,西方消极思想、无政府主义观念以及所谓的“普世价值”导致高校部分学生信念缺失,缺乏生活的信心,西方敌对势力利用青年人的无知与热血,打着所谓“人权”与“自由”的旗号,扭曲青年人的意识形态,破坏国家安全与民族团结,以实现其邪恶目的,故导致大学生间谍案、反社会恶性事件的频发。推动写生课程的思政建设与改革,让学生走到户外去体验各地的人文风情,拓展自身的艺术视野,通过改变学习与生活环境,激发内心的新鲜感,在凝练审美元素的同时得以精神上的满足。除了提升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外,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相互合作中,随着情感的加深,便能有效消解各种误会与矛盾,缓解心理压力与精神抑郁,实现其身心的健康发展。相较于其他课程,写生因教学环境与教授方式的改变,在实践过程中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使专业教育核心在专业教学与精神引导之间逐渐平衡,让艺术实践与精神美育亦逐步统一,最终形成了从专业教育逐渐过渡到政治引领的教学闭环,教学方式也逐渐从对整班的理论教授演变成为对每个学生的精神引导,在理论教学与思想引导的环环紧扣且步步递进中,师生的意识被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写生实践便开始了多元化与多层次化的衍变——从专业教学延展至思想情感交流,继而升华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于是,人文关怀与精神引领也开始植根于专业教学并萌芽共生,从而充实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成为建立课程教学的主渠道,开展精神美育与政治引领的思政建设基础。写生课程的思政建设与改革,围绕着师德师风建设,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操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写生带队的教师,不仅仅承载着教授专业理论的任务,更肩负着思想教育、政治引领与人文关怀的多重使命。因此,专业教师与专业辅导员的身份将合二为一,在“漫长”的写生过程中,既要通过专业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审美能力,又要通过思想教育确保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不仅对每一位写生指导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全新挑战,更是新时代高校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三、高校写生课程思政化建设路径

写生是实现“师造化”理论的重要途径,不仅通过“收尽奇峰”来凝练审美范式、磨炼绘画技艺,而且也成为师生了解各地人文风情的窗口,在拓展个人艺术视野、丰富人生阅历的同时,构建起个体与群体、自然与社会之间交流对话的桥梁,让写生教学成为思政建设与改革的“良港”。国内高校美术教育体系大多由不同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组成,以美术写生课程教学为主渠道开展思政建设与改革,就应该遵照各专业的不同特点来进行,从而达到专业教学与政治引领的融会贯通,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美术专业人才教育的综合实力。写生教学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才能确保思想教育在专业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开展。例如,美术学专业的实践训练多以绘画为主,描摹的对象多来源于自然风景,目的是为了认知各种形态的结构规律,从中寻找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元素。因师法自然,在通过绘画记录自然风光与人文地理的同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研究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发展现状,并从中回顾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统一、各民族团结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同时,在人文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上,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生态保护以及脱贫攻坚工作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真正感悟到因祖国强大,才能感受山河的壮丽与美好。设计专业注重对人居环境与文化创意的研究,注定了其教学方式与美术学专业存在一定差异。环境设计更多关注的是空间规划与场景布局,研究居住环境因素对人产生的精神与生理效应,故写生对象更多会聚焦于生活场景中,而写生方式更偏向于记录性的绘画、测绘数据以及制作相关设计稿。应鼓励学生突破专业理论的局限,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将研究成果融入社会建设与生产一线,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在写生过程中要立足政治角度,关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经济建设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应当选择国内一、二线城市的文创企业、会展中心以及现当代艺术馆作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实践场地,积极推动国际文化的交流,保持身处艺术风尚的最前沿,了解潮流文化发展的新动向,并运用新技术开创新的艺术形式。相较于绘画专业,平面设计专业更适合通过影像技术完成资料的收集与积累,形成相关的考察报告,并研究现代企业的管理及营运模式,积累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除此之外,服装、公共美术等专业,皆可以深入国内少数民族聚居地,通过民族图案、纹样及装饰品去了解民族艺术文化的发展史,探究民族艺术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发展方式,开拓新的艺术样式。各专业的写生实践都以寻求适合自身的教学方式来推动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审美修养过程中,通过探究自身的思政建设元素,从不同维度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觉悟,立足不同领域的审美,以实现全方位的素质培养。美术专业所谓的“审美”,其概念本身就囊括“视觉感知”与“精神塑造”两个层面,“感知”是专业技术的淬炼,而“审”是精神观念的构筑。传统绘画精神观“意在笔先”,便是强调了主观精神意识下的绘画经验对绘画技术的引导与驱动[3]。而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正是当今绘画技术实践与思政建设能完美融合的理论基础。课程思政精神的贯彻与落实,明确了当前写生教学应该具备时代性、主题性以及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知识领域多元化、教学手段动态化以及政治引领同步化,从而建立多维度、多角度且全方位的高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四、结语

写生教学既是技艺训练,又是审美凝练,在不同的专业教学中,虽采用的实践方式是多样的,但教育途径与培养目标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即视觉感知与理性认知的统一,客观对象与主观形象的统一,以及技术实践与思想教育的统一。审美的概念本就包括在视觉上的美感效应以及在精神上的美育功能,两者相辅相成,在技术探索与审美探知中实现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故在写生课程的教学中注重政治引领,是帮助学生培养道德情操以及树立人生目标的重要手段与必要途径。基于高校美术教育体系发展之现状,以课程教学为主路径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已势在必行,无论是写生教学还是其他美术类课程,都必须构建在政治引领下,融合各专业知识与多元文化构建的当代教学范式,从而建立具有美术专业特色的“三全育人”教育系统,才能有效激发当代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曹斯胜,王超.图式、语言与观念——当代中国油画创作中的“绘画性”问题刍议[J].美术观察,2021(8).

[2]何桂彦.“图式转向”与“图像式绘画”的策略[J].艺术评论,2008(8).

[3]王林.数像时代艺术何为——我对“图像转型”的反思[J].中国美术馆,2008(4).

作者:唐恭俭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